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学习心得及感想五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学习心得及感想

五篇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学习心得及感想一

深圳位于广东中南沿海地区,东接大鹏湾,西连珠江口,北靠东莞、惠州,南与香港只有一河之隔。全市面积2020平方公里,深圳经济特区是从深圳市境内划出的狭长地带,总面积327.5平方公里。

深圳市常住人口405万人。主要民族为汉族,官方语言为普通话。深圳的亚热带海洋气候适宜常年旅游,夏长冬短,年平均温度22.4度,最高温度36度,最低温度1.4度,雨水充足,是一座依山傍水,景色秀丽的海滨城市。深圳市花勒杜鹃,市树为荔枝树,深圳多大鹏鸟,又名鹏城。

深圳是我国重要对外口岸之一拥有良好的通讯设施和简便的出入境手续,目前对外国人已经实行144小时免签证待遇。海陆空交通便利,国际机场开辟了近百条航线,现已跻身我国四大繁忙空港之列:蛇口港、赤湾港、盐田港的海运可达世界各国、广九、京九铁路机贯穿其中,广深高速公路畅通无阻。

深圳的旅游业迅速发展,除历史名胜古迹外,以主题公园为代表的新建景点,景区接连涌现,世界之窗、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野生动物园、青青世界、欢乐谷、水上乐园、海洋世界、“明思克”号等都颇具规模,名闻遐迩。深圳这个昔日的边陲小镇,如今已经以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雄资屹立于中国的南海之滨。现已先后建成

了风格各异的近60处旅游景点、景区,近百家星级酒店,数以千计不同档次,各具特色的购物及娱乐场所,使深圳旅游硬件设施的密度和档次都跻身于全国前列,1998年,深圳被评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深圳旅游已成为旅游大环境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展望未来,深圳旅游业发展前景更加广阔,深圳将成为具有民族和时代特色的中国旅游胜地。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学习心得及感想二

有人说,深圳是一个既没有本地人,也没有外地人的城市,因为“来了就是深圳人”。也正因此,长期以来,深圳不断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有志之士南下逐梦。这些逐梦者,成为深圳得以发展的强劲动力。在多数来深建设者的感受中,包容、公平、自由的环境,是深圳最难能可贵的品质,也是深圳最亲民的表现,而这些,都是深圳从改革开放中汲取的养分。

深圳既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还是改革开放的晴雨表。在40年改革开放进程中,深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近些年,也有不少舆论指出深圳的改革锐气不复当年,创新力度也有所减弱。不可否认,当年引领中国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深圳,如今已经步入了改革的深水区。

如今的深圳,多了两个重要的使命,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如何完成?如果说,当年深圳的改革凭借的是勇气和魄力,那么在今天,或许更需要改革的智

慧和眼力。

过去深圳改革开放的成就在于全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如今若要继续发挥引领作用,就需要从三个方面下功夫。首先,用好用足特区立法权,继续改革创新。去年8月,中央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给深圳提出了“法治城市示范区”定位,强调“用足用好特区立法权”,这显然给了深圳更大的立法权和制度自由度。而在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深圳大可用好特区立法权,在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上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比如税收优惠、市场制度设计等,加速推动创新创业生态圈的正循环,继续保持创新驱动标杆城市的地位。

其次,深圳需要在空间扩容上继续发力。无论是房价高企,还是产业外迁,最根本的原因都是土地空间不足,供需矛盾突出。虽然当前深圳无法在行政区划上作调整,但却可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大对东莞、惠州等周边城市的产业辐射和经济联系,比如打造产业转移阵地、城市飞地等,不仅可以缓解现有城市容量过大的压力,还可以打造经济圈,在实现多赢的格局中争取更大的发展筹码。

最后,深圳还要在区域合作上继续做文章。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在香港的牵引下,珠三角成为中国经济外向度最高的城市群,但在珠三角新一轮发展中,特别是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纲要》落地之后,作为珠三角东岸的中心城市,深圳更需要起到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强珠三角城市之间资源统筹配置的能力,与大湾区的其他城市实现各个生产制造环节的分工合作,形成强有力的经济共同体。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学习心得及感想三

据媒体近日报道,深圳正举全市之力、高质量编制《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有望于年内完成。这份建市以来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事关深圳未来发展,非常值得一说。

土地是基础性资源,是人类一切生产生活的源泉和载体。“怎么利用土地”最能直观反映城市发展取向。深圳面积不足2000平方公里,在四个一线城市中是最小的,经济产出却很惊人,去年深圳GDP突破2.6万亿,因而有人戏称,深圳以一个县的面积创造了一个中等省份的GDP。这句话也反映了深圳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紧张程度。

土地资源的承载力不是无限的,目前深圳的地均GDP为13.48亿元,已是全国领先。而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新使命要求深圳,必须继续将地均产出提高到国际先进水平、才能将自身打造成为全球标杆城市。同时,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的战略定位,还要求深圳在民生幸福、生态文明保护上齐头并进。

在规划利用土地上,虽说发展经济与民生保障和环境保护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但也存在着一定的此消彼涨。要实现共赢,深圳必须用“绣花”功夫精耕细作。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规划划定了一条生态“红线”——“大力推进森林入城,到2035年森林覆盖率保持在37.5%以上”,这表明

了深圳不会为发展而牺牲环境的决心,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居环境的和谐共生。

在保障民生上,规划将加强教育、卫生、交通、文化等公共设施的供地保障,其中,“至2035年将居住用地供应比例提高至25%,住房总量达到7.2亿平方米以上,常住人口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40平方米以上”。深圳的常住人口高达1300多万,可以说这是深圳对“住有所居”的坚定执行。

在经济发展用地上,深圳还需兼顾了现实与长远。规划中还有另一条“红线”——严守工业用地红线,加快打造“两个百平方公里级”(保留提升100平方公里工业区、整备改造100平方公里产业空间)。制造业是深圳经济的基石,也是深圳产业链优势的根本所在,因此实体经济用地必须得到保障,但同时也必须提升品质。从去年的全球招商大会起,深圳不断向外界释放信号:“只要是符合深圳产业方向和高质量发展需求的优质项目,一定有地可落”。

另一方面,规划显示,至2035年深圳城市重点片区将形成一批“品牌之作”,其中包括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方园区等片区,为深圳夯实基础研究、增强源头创新、蓄积发展后劲打下坚实基础。

用好土地,深圳太难了,但换个角度看,这种紧张也“逼”出了深圳的高效利用和经济转型,最终将推动深圳走出一条更高质量的发展之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