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的代谢动力学名词解释

药物的代谢动力学名词解释
药物的代谢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的一门学科,涉及到一系列特定的名词和概念。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名词解释:
1. 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转化过程,通过代谢作用,药物可以被转化为活性代谢产物或无活性代谢产物,以及被清除出体外。
2. 代谢酶:代谢酶是参与药物代谢反应的酶类蛋白,负责催化药物分子的转化。
常见的代谢酶包括细胞色素P450酶(CYP450酶)和UDP-葡萄糖转移酶(UGT)等。
3. 代谢途径:代谢途径是药物在体内发生代谢反应的不同路径。
代谢途径可以是氧化、还原、水解、酯化、葡萄糖苷化等。
4. 代谢产物:代谢产物是药物代谢反应的终产物。
代谢产物可以是活性代谢产物,具有药理活性或毒性;也可以是无活性代谢产物,无药理作用或低药效。
5. 半衰期:药物的半衰期是指体内的半数药物浓度消失所需的时间。
半衰期可以反映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率,通常用于衡量药物的清除速度和给药间隔。
6. 受体饱和:当药物在体内代谢酶的催化下发生代谢反应时,代谢酶可能会达到其最大催化能力。
当药物浓度超过代谢酶的饱和点时,药物的代谢速率将不再线性增加,而是逐渐趋于饱和。
这些名词和概念是药物代谢动力学中的重要内容,对于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和药物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药理学1-3

第一章绪论1.药物(drug):是影响机体生理机能及生化过程的化学物质,用以防治、诊断疾病。
也包括避孕药及保健药。
中药:植物、动物、矿物质及加工品,都不是单纯的化学物质。
西药:人工合成品、天然药物的有效成分及生物制品。
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生物体(organism)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
1. 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包括药物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等。
2. 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作用,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转化及排泄的过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二、药理学的学科任务:1. 阐明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及其机制2.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3. 研究开发新药。
4. 发展中医药。
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先进的研究方法。
药理学的研究方法:1、基础药理学方法2、临床药理学方法六、新药开发与研究1、新药:指未在我国上市销售过的药品。
已上市的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或制成新的复方制剂也属于新药。
2、新药研究过程:三个阶段1)药物临床前研究包括:药物的合成工艺、提取方法、理化性质、纯度、处方筛选、剂型选择、制剂工艺、质量控制、稳定性;药理、毒理、动物药动学等研究。
2临床研究: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Ⅰ期自愿者20-30例,找出安全剂量;Ⅱ期随机双盲法对照临床试验(100例);Ⅲ期选择特异体征病人300例。
3上市后药物监测。
社会性考查分析。
第三章药物效应动力学(一)药物作用的性质1.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
2. 药物效应(宏观):是药物引起机体器官原有机能的改变,指药物作用的结果。
二者稍有区别。
如阿托品对眼的作用是阻M-R,而其效应则是扩瞳药物只能使机体器官功能的改变,但不能增加新的功能。
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药物作用称为兴奋,这种药物称为兴奋药。
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一节
药物的转运
药物的转运(drug transport)是指药物在体内通过各种生物 膜的运动过程,也称药物的跨膜转运。 1.大多数药物是通过跨膜扩散(lipid diffusion,又称简单扩散, simple diffusion)的形式通过细胞膜的。此种形式的转运,药物 是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不需耗能,不需要载体, 无饱和性,也无竞争性拮抗现象。在这一过程中,药物的转 运一方面取决于转运膜的性质,面积,膜两侧的药物浓度梯 度,另一方面受药物本身性质的影响。其中,极性小,脂溶 性高的药物比较容易通过生物膜。由于药物多是弱酸性或弱 碱性的有机化合物,在溶液中以离子型和非离子型的形式存 在,离子型的药物极性大,脂溶性低,不易通过生物膜;非 离子型的药物极性小,脂溶性高,容易通过生物膜。因此, 改变药物的离子化程度可以影响药物的转运过程。
容易通过生物膜转运,而在酸性环境下,离子型
多,非离子型少,不易通过生物膜转运。
了解pH的变化对离子转运的影响在临床实践中有很重 要的意义。当一个主要以原形从肾脏排出的弱酸性药物中 毒时,为了减少药物在肾脏的重吸收,加快药物排泄,可 以采取碱化尿液的措施。 2 .一些机体代谢所必需的物质,如:糖类,氨基酸,维生 素,多种离子及少数化学结构与正常代谢物相似的物质, 如:甲基多巴,5-氟尿嘧啶等物,它们不能通过简单扩散的 方式被吸收。其吸收需要特定的载体。此吸收方式称为主 动转运。以主动转运形式吸收的药物,能逆浓度梯度或电 化学梯度转运,具有饱和性和竞争性拮抗现象,也需要耗 能。另有一些药物的吸收类似简单扩散,但需要载体协助, 特称为异化扩散(facilitated)。除了上面所述的几种转运 方式外,尚有滤过、胞饮等形式,但它们在药理学上的意 义不大(有些方式具有毒理学意义)。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代谢动⼒学药物代谢动⼒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药代动学或药动学,主要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物体内的过程(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并运⽤数学原理和⽅法阐述药物在机体内的动态规律的⼀门学科。
确定药物的给药剂量和间隔时间的依据,是该药在它的作⽤部位能否达到安全有效的浓度。
药物在作⽤部位的浓度受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动态变化。
在创新药物研制过程中,药物代谢动⼒学研究与药效学研究、毒理学研究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药物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1]包括药物消除动⼒学⼀级消除动⼒学: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与⾎浆药物浓度成正⽐,⼜叫恒⽐消除零级消除动⼒学:单位时间内体内药物按照恒定的量消除,⼜叫恒量消除药物代谢动⼒学的重要参数:1、药物清除半衰期(half life,t1/2),是⾎浆药物浓度下降⼀半所需要的时间。
其长短可反映体内药物消除速度。
[1]2、清除率(clearance,CL),是机体清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浆容积,即单位时间内有多少体积的⾎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清除。
使体内肝脏、肾脏和其他所有消除器官清除药物的总和。
[1]3、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d),是指当⾎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的体液容积。
[1]4、⽣物利⽤度(bioavailability,F),即药物经⾎管外途径给药后吸收进⼊全⾝⾎液循环药物的相对量。
可分为绝对⽣物利⽤度和相对⽣物利⽤度。
[1]基本结构编辑细胞膜和亚细胞膜(线粒体膜、微粒体、细胞核膜、⼩囊泡膜)总称为⽣物膜。
⽣物膜主要由蛋⽩质(60-75%)与不连续的脂质双分⼦层(25-40%,主要是磷脂)所组成。
蛋⽩质分布在脂质层的两侧,有些则嵌⼊膜内部。
膜上有膜孔(直径约8Å)及特殊转运系统。
由于⽣物膜主要由脂质构成,故脂溶性药物易通过;由于具有膜孔,所以⽔及⽔溶性、⾮极性⼩分⼦药物也能通过;由于有特殊的转运系统,所以⽔溶性⼤分⼦物质也能选择性地通过⽣物膜。
药理学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 + 蛋白质
复合物
无活性、贮存型、难进入组织
一、与血浆蛋白结合率
特点: ① 差异性。 ② 暂时失活和暂时贮存血液中 。 ③ 可逆性。 ④ 饱和性及竞争性。
由于血浆蛋白总量和结合能力有限,加上结合的非特异性,出现两个问题:①当药物结合达到饱和后,继续增加药量,游离型药物浓度增加,出现药物作用或不良反应增强;
二、细胞膜屏障
血脑屏障(BBB):血管壁与神经胶质细胞形成的血浆与脑细胞外液间的屏障和由脉络膜丛形成的血浆与脑脊液间的屏障。具有保护脑组织生理屏障作用。分子大、极性高的药物不能通过,流脑时SD易通过 。
01
胎盘屏障:胎盘绒毛与子宫血窦间的屏障。几乎所有药物都能穿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只是程度和快慢不同。 另外还有血-眼屏障、血-关节囊屏障
分为简单扩散和滤过扩散两种。
特点:(1)药物顺浓度差转运 不耗能 不需要载体 无饱和限速及竞争性抑制
被动转运(下山转运)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脂溶扩散(lipid diffusion) (简单扩散):大多数药物是通过该方式转运。
影响因素:①膜两侧浓度差:药物在脂质膜的一侧浓度越高,扩散速度越快,当膜两侧浓度相同时,扩散即停止。
代谢的结果:
大多数药物灭活成为无活性的代谢产物; (灭活:药物经转化后活性降低或消失的现象) 少数药物仍有药理活性; (活化:药物经转化后,由无活性转变为有活性的现象。 ) 药物经代谢后水溶性和极性增加。
二、药物转化的酶系统 1、专一性酶:专一性强,主要催化水溶性较大的药物。如AchE、MAO。
2、肝药酶(非专一性酶) 是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质网上,可促进多种脂溶性药物的转化,其中CYP450酶系统是促进药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
药物代谢动力学概念

药物代谢动力学概念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指药物在体内被代谢的过程,包括药物分子的转化、消除和降解等过程。
药物代谢的速度和途径取决于许多因素,如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剂量、给药方式、个体差异、环境因素等。
药物代谢动力学可以用一些参数和模型描述和评价。
常用的参数包括药物的清除率、半衰期、生物利用度等。
药物清除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体内药物的消除量,可以反映药物代谢的速度。
药物的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可以反映药物的停留时间。
生物利用度是指经口给药后进入循环系统的药物与静脉给药下,进入循环系统绝对生物利用度的比值,可以反映药物在肠道和肝脏的代谢情况。
药物代谢动力学涉及许多代谢途径,包括氧化、还原、水解、酰基化、硫酸化、葡萄糖醛酸化等。
药物代谢通常发生在肝脏,药物经过肝脏的代谢可以增加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药物的毒性、促进药物的排泄等。
此外,药物代谢还可以受到药物相互作用、遗传因素、疾病状态等的影响。
了解药物代谢动力学对于合理用药和预测药物效果、副作用等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药物的代谢规律,可以选择适当的给药途径和剂量,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03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是指体内药物或其代谢物排出体外 的过程,它与生物转化统称为药物消 除(elimination)。
排
(一)肾脏排泄 :
泄 途 径
1.排泄方式
(1)肾小球滤过。
(2)肾小管被动重吸收,在远曲小管
(3)肾小管主动分泌,近曲小管(同时主动重吸 收营养物质). 2.肾排泄药物的特点 (1)尿药浓度高,有利也有弊
无吸收 过程
肌内注射(intramuscular injection,im) 。 2. 从鼻黏膜、支气管或肺泡吸收
气体、挥发性液体药物(如吸入麻醉药)或分散在空 气中的固体药物(如气雾剂) 4.从直肠吸收
给药方式与血药浓度的关系
二 .分
布
• 分布(distribution)是指吸收入血的药 物随血流转运至组织器官的过程 • 药物的分布速率主要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 质、各器官组织的血流量与对药物的通透 性以及药物在组织与血浆的分配比。
药物在血液中的分布
1. 与血细胞结合 2. 与血浆蛋白结合 成为结合型药物
(bound drug),血浆白蛋白是最重要的
结合蛋白。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是可逆的,
游离型药物与结合型药物经常处在平衡状
态之中 。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
• 暂时失活性:结合后药理活性暂时消失,暂 时“储存”于血液中 • 可逆性
体内药量变化的时间过程
时量关系(time-concentration relationship)是指血浆药物浓度 (C)随时间(t)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的规律。
曲线下面积(AUC)
坐标轴与时量曲线围成的面积 反应进入体循环药物的相对量
生物利用度 (bioavailability,F)
第03章药物代谢动力学-参考

血-------------脑 血---------脑脊液 脑脊液---------脑
由此三种屏障组成 血液,脑脊液,中枢神经组织
之间关系密切
37
脑脊液(CFS)主要由脉络丛生成,不断分泌并进入脑室, 经蛛网膜下腔及硬脑膜窦,回到静脉系统。
2
Definition
药物体内处置 (Disposition)
吸收 (Absorption) 分布 (Distribution) 代谢 (Metabolism) 排泄 (Excretion)
体内药物浓 度随时间变化的 动力学规律。
3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
跨膜转运的方式主要有被动转运(简单扩散、 滤过、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和膜动转运。
多数药物是弱有机酸或碱,药物在体液中可部分 解离。 解离型:极性大,脂溶性小,难以扩散。 非解离型:极性小,脂溶性大,易扩散。
10
pH和pKa决定药物分子解离多少
酸性药 (Acidic drug): HA H+ + A
碱性药 (Basic drug): BH+ H+ + B (分子型)
20
二.药物的吸收和影响因素 (一)药物的吸收
吸收(Absorption):指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 环的过程。
1 消化道吸收 (1)主要为被动吸收 (2)分子量越小,脂溶性越大,
越易吸收 (3)非解离型,比解离型易吸收
21
胃:主要被动转运。 pH值范围窄(0.9~1.5) 吸收面积小 药物滞留时间短 弱酸性药物可吸收
药物的储库。
例:硫喷妥钠
脑
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

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
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是描述药物在体内被代谢的速度和程度的量化指标。
常用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包括:
1. 代谢速率常数(k):表示单位时间内药物被代谢的速度,通常以小时为单位。
2. 清除率(Cl):表示单位时间内清除体内药物的能力,通常以体积单位(如L/h)表示。
3. 生物利用度(F):表示口服给药后药物进入循环系统的比例,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4. 血浆半衰期(t1/2):表示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到初始浓度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5. 最大浓度(Cmax):表示药物在体内达到的最高浓度。
6. 曲线下面积(AUC):表示药物在一定时间内血浆中存在的总量,通常以浓度-时间单位(如mg·h/L)表示。
这些参数可以通过体内外药动学研究方法获得,进一步了解药物的代谢机制、代谢途径和代谢物的生成情况,对药物的临床应用、药物相互作用等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2

浓度(mg/L)
25 20 15 10 5 0 0 6 12 时间(h)
维持时间 残留期
18
24
潜伏期
4/20/2014
(一)吸收与浓度-时间曲线
1.同一药物不同给药途径,C-T曲线不同
血管内:呈坡形曲线 血管外:呈峰形曲线
4/20/2014
2.血管外给药的C-T曲线上升段的斜率反应吸 收速度 斜率大,吸收快 斜率小,吸收慢
4/20/2014
一、血药浓度-时间曲线(C-T曲线)
概念:在给药后不同时间采血,测定血药浓 度,以时间为横坐标,以血药浓度为纵坐标, 绘出的图。 C-T曲线可分为3期: 1.潜伏期:指用药到出现疗效的一段时间(静 注给药一般无)。 2.持续期 3.残留期
4/20/2014
浓度-时间曲线
40 35 30
4/20/2014
血眼屏障
• 包括血液与防水,血液与视网膜,血液与 玻璃体屏障结构。 • 脂溶解性小的或者小分子药物比水溶性大 的分子容易通过。如:毒扁豆碱可以通过 而新斯的明不可以通过。
4/20/2014
三.药物代谢
• 部位: 主要发生在肝脏,部分药可以再肝外组织进行代谢。 • 代谢反应: I相代谢:氧化 还原 水解反应 II相代谢:结合反应 主要是葡萄糖醛酸和甘氨酸结合。 • 代谢酶: 专一性酶 非专一性酶:又称为药酶 其中以细胞色素P450酶(CYP450)最重 要
4/20/2014
(二 ) 、随胆汁排泄
• 肝肠循环:指自胆汁排进十二指肠的结合 型药物在肠中经水解后被再吸收的过程。 • 氨苄西林、头孢哌酮、利福平、红霉素等 主要经过胆汁排泄、故可用于敏感菌的肝 胆道感染 • 吗啡中毒采用洗胃
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学习目标:1.掌握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首关消除(首关效应)、酶诱导剂和酶抑制剂、恒比消除和恒量消除、半衰期、稳态血药浓度、生物利用度等概念。
2.熟悉表观分布容积概念。
3.了解其他内容。
基础知识一、药物的跨膜转运:(一)被动转运:简单扩散、滤过、易化扩散。
(二)主动转运。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
(一)吸收: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给药的途径:1.口服给药:首关消除(首关效应、首关代谢、第一关卡效应):口服药物在从胃肠道进入肠壁细胞和门静脉系统首次通过肝脏时被部分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的现象。
2.舌下给药:3.直肠给药:4.皮下注射及肌内注射:5.静脉注射和静脉点滴:6.吸入给药:7.皮肤、粘膜给药:(二)分布:药物吸收后从血液循环到达机体各个部位和组织的过程。
影响吸收的因素:血浆蛋白结合率、局部器官血流量、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体液PH值、体内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血眼屏障)。
(三)生物转化(代谢):进入机体内的药物发生的化学结构变化的过程。
生物转化的主要器官是肝脏。
1.生物转化的意义:灭活和活化。
2.生物转化的方式:Ⅰ相反应: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Ⅱ相反应:结合反应。
3.药物生物转化酶系:(1)微粒体酶(2)非微粒体酶4.酶诱导与酶抑制(1)酶诱导:酶活性增强。
药酶诱导剂----凡能使肝药酶活性增强或合成增多的药物。
(2)酶抑制:酶活性降低。
药酶抑制剂----凡能使肝药酶活性降低或合成减少的药物。
(四)排泄:药物原型及其代谢产物经排泄器官或分泌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排泄的主要器官是肾脏。
1.肾排泄: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肾小球重吸收。
2.胆汁排泄:肝肠循环(肠肝循环):药物随胆汁流入肠腔内重新被吸收入血。
3.乳汁排泄:4.其它:唾液、汗腺等。
三、药物代谢动力学的一些概念:(一)药物消除动力学:1.恒比消除(一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比例的药物。
《药理学》第3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Ⅰ相反应指氧化、还原及水解反应,是指机体向原形药物分子加入或从原 形药物分子去除某个极性基团的过程,如加入或去除—OH、—COOH、— NH、—SH或—CH3等。这类化学反应可使大部分有药理活性的药物转化为无 药理活性的代谢物。
2.Ⅱ相反应
Ⅱ相反应指结合反应。经Ⅰ相反应的代谢物或某些原形药物,可与体内的 葡萄糖醛酸、甘氨酸、硫酸、乙酰基等内源性物质在相应基团转移酶的催化下 进行结合反应。结合后的产物药理活性降低或消失,水溶性和极性增加,易经 肾脏排泄。
(二)注射给药
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可使药物迅速而 准确地进入体循环,肌内注射及皮下注射 的药物则须通过毛细血管壁吸收进入血液 循环。
药物的吸收速率与注射部位的血流量 及药物的剂型有关。肌肉组织的血流量明 显多于皮下组织,故肌内注射比皮下注射 吸收快。水溶液吸收迅速;油剂、混悬剂 或植入片可在注射局部形成小型储库,吸 收慢,作用持久。
2.药酶 抑制剂
凡能减弱药酶活性或减少药酶生成的药物称为药酶抑制剂,如氯霉素、西 咪替丁、异烟肼等。
四、药物的排泄
(一)肾排泄
1.肾小球滤过 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基底膜通透性较强,除血细胞、大分子物质及与血 浆蛋白结合的药物外,大多数游离型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肾小球滤过进入 肾小管管腔内。
2.肾小管分泌 只有极少数的药物可经肾小管主动分泌排泄。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内 有两类主动分泌的转运系统,即有机酸转运系统和有机碱转运系统,分 别转运弱酸性药物和弱碱性药物。当分泌机制相同的两类药物经同一载 体转运时,还可发生竞争性抑制。
(二)滤过
滤过(filtration)又称膜孔扩散,是指 直径小于生物膜膜孔的水溶性药物借助膜两 侧的流体静压和渗透压差被水携至低压侧的 过程。毛细血管壁的膜孔较大,多数药物可 以通过;肾小球的膜孔更大,大多数药物及 代谢产物均可经过肾小球滤过而排泄。但多 数细胞膜的膜孔较小,只有小分子药物可以 通过。
第三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

4/30/2018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
(3)肾小管重吸收
§1-3
药物代谢动力学
经肾小球滤过的药物在肾小管中可有不同程度的重 吸收,重吸收的多少与药物的脂溶性、解离度、尿液的 pH有关。 脂溶性高、非解离型药物重吸收的多,排泄得慢; 而水溶性药物排泄得快。增加尿量,可降低尿液中药物 的浓度,加快药物的排泄。 改变尿液的pH可使药物的解离程度发生变化,对弱 酸性或弱碱性药物的影响较大。临床利用改变尿液pH的 办法加速药物的排泄以治疗药物中毒。
4/30/2018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
2.与组织的亲和力
§1-3
药物代谢动力学
有些药物与某些组织有较高的亲和力,使药物在该 组织中具有较高的浓度,如碘主要集中在甲状腺,而 氯喹在肝脏中浓度较高。 3.局部器官血流量
血流量大的组织、器官,药物分布的较多。
4/30/2018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
4. 药物的理化性质和体液pH
4/30/2018
1、不同给药途径的吸收特点 (1)口服给药 最常用、最安全、最简便
小肠
1 PH值接近中性 2 黏膜吸收面积大 3 血流丰富
4/30/2018
首关(过)消除:药物经消化道吸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脏, 最后进入体循环。药物在吸收过程中部分被肝脏和胃肠道的 某些酶灭活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这种现象称为 首关消除,又称首关效应。 “首”代表第一次,“过”谁?——肝脏。 药物第一次通过肝脏时,就给代谢了,真正进入血液循环 发挥作用——管事的药少了。如:硝酸甘油(90%) 意义:首关消除较多的药物不宜口服。
第一章
药物学基础概论
第三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
§1-3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

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简称药代动力学或药动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的科学,即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的过程和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科学。
体内过程即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xcretion)的过程,又称ADME系统。
吸收、分布、排泄通称药物转运(tranportation of drug)。
代谢也称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代谢和排泄合称为消除(elimination)。
图3-1 药物体内过程示意图第一节药物的跨膜转运生物膜:生物膜是细胞膜和细胞内各种细胞器膜(如核膜、线粒体膜、内质网膜和溶酶体膜等)的总称。
一、转运方式(一)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1.脂溶扩散(lipid diffusion;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2.水溶扩散(aqueous diffusion;滤过,filtration through pores)3.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需转运体,有饱和、竞争抑制)特点:顺差(浓度、电位),不耗能;无饱和、竞争抑制。
(二)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1.膜泵转运(pump transport)特点:逆差(浓度、电位),耗能;需转运体,有饱和、竞争抑制。
2.膜动转运(cytopsis transport)(1)胞饮(pinocytosis)(2)胞吐(exocytosis)图3-2 药物转运方式示意图二、药物转运体易化扩散和膜泵转运均需要依赖生物膜上的载体介导,这些载体即药物转运体(drug transporter;药物转运蛋白)。
药物转运体分布广泛,影响药物体内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而影响药理活性。
药物转运是药物在体内跨越生物膜的过程。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是指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中的速率和方式。
了解药物代谢动力学对于合理用药和安全用药非常重要,因为药物代谢的速度直接影响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作用时间。
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过程。
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途径进入体内。
不同的给药途径会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程度。
例如,通过口服给药的药物首先要经过胃肠道吸收,然后通过肠道壁进入血液循环。
而经皮给药的药物需要通过皮肤屏障进入血液循环。
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不同组织和器官间的分布。
药物通过血液循环到达不同的组织和器官,如肝脏、肾脏、肺等,从而产生药物在体内的浓度梯度。
药物的脂溶性、蛋白结合率以及组织的血流量等因素都会影响药物的分布。
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化学反应转化为代谢产物的过程。
药物主要在肝脏中进行代谢,但其他组织和器官如肾脏、肠道等也能参与药物代谢。
药物代谢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改变药物的化学结构来提高其水溶性,使其更容易被排泄出体外。
其中,药物代谢的主要途径包括氧化、还原、水解和酰基转移等。
排泄是指药物从体内排出的过程。
主要通过肾脏、肝脏、肺和肠道四个途径排出。
药物在肾脏中通过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分泌和再吸收等过程,经尿液排出体外。
肝脏通过胆汁分泌药物代谢产物,然后经肠道排出。
肺脏通过呼吸作用排出药物气体和挥发性物质。
肠道的排泄主要通过粪便排出。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可以通过测定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变化来获得。
主要有口服给药后的血浆药物浓度-时间曲线和尿液中的药物代谢产物浓度变化。
通过分析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变化可以获得药物的代谢速率(代谢净速度),以及代谢的半衰期、清除率等参数,从而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知识对于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了解药物的代谢特点可以预测和调整药物的剂量、给药方式和给药时间。
对于肝功能或肾功能受损患者,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可以帮助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给予频率,避免药物在体内积累和毒副作用的发生。
药理学3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PPT课件

药物的排泄
研究药物从体内排出的过程, 包括药物的排泄途径和排泄速 率。
药物代谢动力学在药物研发中的作用
指导临床用药
通过了解药物的代谢过程,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 依据,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
预测药物疗效
通过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了解药物在体内的浓 度变化,预测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优化药物设计
通过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了解药物的代谢特点 和排泄途径,为新药设计和优化提供依据。
药物代谢主要在肝脏进行,由不同类型的酶催化 ,如单胺氧化酶、儿茶酚胺氧化酶等。
了解药物的代谢过程有助于预测药物的疗效和安 全性,以及解释个体差异和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的排泄
药物排泄是指体内蓄积的药物及其代谢物通过尿 液、胆汁和汗液等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
胆汁排泄是某些药物排泄的重要途径,尤其是经 肝脏代谢的药物。胆汁中的药物可能重新进入肠 道并被再吸收,形成肠肝循环。
生理药动学模型
要点一
总结词
生理药动学模型基于药动学和生理学的原理,能够更准确 地模拟药物的体内是基于药动学和生理学的原理建立的数学 模型,能够更准确地模拟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过程。该模型考虑了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药物的转运和 代谢机制以及生理因素对药物作用的影响。生理药动学模 型能够提供更准确的预测和更全面的药物评价,有助于深 入了解药物的体内过程和作用机制。
01
02
03
生物利用度(F)
指药物被吸收进入血液循 环的量与给药量的比值, 反映了药物的吸收程度和 速率。
F的计算公式
F = (AUC / 给药量) × 100%。F越大,表示药物 的吸收程度越高。
F的意义
通过F可以了解药物在体 内的吸收程度和速率,有 助于预测药物的疗效和安 全性。
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二节 体内药质变化的时间进程
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种静态的药 物转运进程,称为药物动力学进程或速率进程
一、药物浓度-时间曲线 给药后,血浆药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以时 间为横坐标,脚本浓度为纵坐标,所绘制的曲线为 药物浓度-时间曲线,又叫时量关系曲线
时量关系曲线与横坐标所构成的面积,称为曲线 下面积AUC,与进入机体的药量成正比。
二、药代动力学模型
房室模型:一种数学模型 。有一室模型和二室模 型。
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首先进入血液量大的器官 如脑、肺、肝、肾,然后再向其他组织散布, 最后到达平衡。
三、药物消弭动力学
包括一级消弭动力学和零级消弭动力学。 药物随时间变化的基本通式:
CL总= CL 肝+CL肾+ CL其他
肝功用下降时,脂溶性药物肃清率下降,肾功用 下降时,水溶性药物的肃清率下降。
〔三〕表观散布容积 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 Vd
指静脉注射一定量A的的药物,到达平衡后,按测得的 血浆药物浓度计算内体的药物总量应该占有体液的容 积量。
2〕不需求载体。 3〕不消耗能量。 4〕小分子、脂溶性、极性小、非解离型。
离子障ion trapping:非离子型药物容易跨膜,离子型由 于带电荷,不易跨膜,被限制在膜的一侧。
大少数药物是弱酸性或弱碱性,离子化水平受pKa和溶液 pH的影响。〔pKa:酸性药物解离常数的负对数〕〔见 书p26)。
pH= pKa时:无论弱酸性还是弱碱性药物在溶液中都解离 50%。 每个药物有固定的pKa值。
单位时间内,体内药物依照恒定的量消弭,又称恒量消 弭。
药物代谢动力学

利福平
香豆素类、地高辛、糖皮质激素类、美沙酮、
美托洛尔、口服避孕药、普萘洛尔、奥美拉唑
常用药酶抑制剂及受影响的药物
抑 制 剂 氯霉素、异烟肼 受 影 响 的 药 物 双香豆素、丙磺舒、甲苯磺 丁脲 氯氮卓、地西泮、华法林
西米替丁
五、排泄(excretion)
排泄是指药物及其代谢物经机体的排泄 器官或分泌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弱酸性药物 阿司匹林 头孢噻啶 呋塞米 青霉素 噻嗪类利尿药 丙磺舒 弱碱性药物 吗啡 哌替啶 氨苯蝶啶 多巴胺
2、胆汁排泄 和 肝肠循环
Liver Bile duct
Gut Portal vein
Feces excretion
肝肠循环
有的药物在肝细胞内与葡萄糖醛酸结 合后分泌到胆汁中,随后排泄到小肠中被 水解,游离药物可经肠粘膜上皮细胞吸收, 经肝门静脉重新进入体循环,这种在小肠、 肝、胆汁间的循环称为肝肠循环 ,使药物 作用时间延长。
1.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药物借助于特殊的载体并需消耗能量
的跨膜转运,可以由浓度低的一侧向浓 度高的一侧转运,又称逆梯度转运或上 山转运。
主动转运的特点
①需要载体
②消耗能量
③转运时有饱和现象
④不同药物同时转运时有竞争性抑制现象 ⑤当膜一侧药物转运完毕后,转运即停止 如有机酸(或有机碱)药物的转运:青霉素 和丙磺舒在肾小管的主动分泌。
药物/代谢产物 (血循环)
肾脏 体外 胆道,乳腺,汗腺,肺
1.肾排泄
肾小球滤过 (glomerular filtration)
肾小管主动分泌 (active tubule secretion)
肾小管被动重吸收 (passive tubule reabsorp-tion)
药剂学中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

药剂学中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是药剂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内容,它通过数学模型来描述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及动力学行为。
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的研究对于药物的合理使用和剂量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应用,并探讨其在药剂学研究中的意义和挑战。
一、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的基本概念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是研究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的一种定量描述方法。
它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方程来描述药物浓度与时间的关系,以及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速率和消除速率等动力学参数。
常用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有零级动力学模型、一级动力学模型和双室模型等。
1. 零级动力学模型零级动力学模型是指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速率与药物浓度无关,而是固定的。
这意味着无论药物的浓度如何,消除速率都保持不变。
这种模型常见于药物的饱和消除情况,例如乙醇的代谢。
2. 一级动力学模型一级动力学模型是指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速率与药物浓度成正比。
即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消除速率也相应增加。
此模型常见于大多数药物的代谢过程,例如头孢菌素的消除。
3. 双室模型双室模型是较为复杂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
它认为药物在体内存在两个相互转化的组织或器官,分别为中央室和外周室。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消除分别受到这两个室的影响。
此模型常见于某些特定药物的代谢,如静脉注射药物。
二、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的分类根据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代谢途径,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可进一步分类为饱和动力学模型和线性动力学模型。
1. 饱和动力学模型饱和动力学模型适用于药物的代谢饱和状态。
当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通路达到饱和时,代谢酶的速率将不再增加,而是保持恒定。
此时,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通常采用零级动力学模型。
2. 线性动力学模型线性动力学模型适用于药物的代谢非饱和状态。
当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通路尚未达到饱和时,代谢酶的速率将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而线性增加。
此时,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通常采用一级动力学模型。
三、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的应用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的研究对于药物的合理使用和剂量调整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药物代谢动力学
一、A1/A2型
1. 药物首关消除会发生在哪一种给药途径后( )
A. 肌内注射
B.口服给药
C. 舌下给药
D. 静脉给药
E. 气雾吸入2.大多数药物跨膜转运的形式是()
A.滤过 B. 胞饮 C .易化扩散 D .膜泵转运 E.简单扩散
3.药物在体内吸收的速度主要影响( )
A.药物产生效应的强弱
B.药物产生效应的快慢
C.药物肝内代谢的程度
D.药物肾脏排泄的速度
E.药物血浆半衰期长短
4.临床最常用的给药途径是( )
A.静脉注射
B.舌下含服
C.口服给药
D.肌肉注射
E. 雾化吸入
5. 药物肝肠循环主要影响( )
A. 显效快慢
B.药物分布
C.作用的强弱
D.作用持续时间
E. 吸收程度6.药物在血浆中与血浆蛋白结合后其( )
A.暂时失去药理活性
B.代谢加快
C.转运加快
D.排泄加快
E.作用增强
7. 与影响药物分布无关的因素是( )
A. 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B.给药途径
C.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D. 体液pH
E. 血脑屏障
8.促进药物代谢的主要酶系统是( )
A.单胺氧化酶
B. 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C.辅酶Ⅱ
D.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
E.水解酶
9.如药物与药酶诱导药合用后其效应( )
A.减弱
B.增强
C.不变
D.消失
E.以上都不是
10.下列何种情况下药物在远曲小管重吸收高而排泄慢( )
A.弱酸性药物在偏酸性尿液中
B.弱碱性药物在偏酸性尿液中
C.弱酸性药物在偏碱性尿液中
D.尿液量较少时
E.尿量较多时
11. 药物t1/2不具备下列哪项特点( )
A. 表示药物在体内消除的速度
B. 作为给药间隔时间的依据()
C. 预计药物显效时间
D. 预计药物消除时间
E. 预计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12. t1/2为2.5h的药物,一次给药后经多长时间会被消除95%以上( )
A. 2.5h
B. 4.0h
C. 8h
D.12.5h
E. 24h
13.地高辛t1/2是36h,每日给药1次,达到稳态血浆浓度的时间应该是()A.24h B.36h C.3天 D.5至6天 E.48h
14.药物t1/2的长短取决于()
A.药物吸收速度
B.药物消除速度
C.药物代谢速度
D.药物转运速度 E .药物的分布速度
15.药物吸收到达血浆稳态浓度时意味着()
A.药物吸收过程已完成
B. 药物的消除过程正开始
C.药物的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平衡
D.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平衡
E.药物的消除过程已完成
二、A3/A4型
(16-17题共用题干)
患者李某,男,52岁,晚餐后不久感胸闷、大汗,心前区压迫性疼痛紧急
就诊,医生诊断为:心绞痛。
医嘱硝酸甘油治疗。
16.硝酸甘油起效最快的给药方法是()
A.舌下含化 B.吞服 C.嚼碎后含一段时间 D.掰碎后吞服E.用酒送服17.护士给病人采用的给药方法依据是()
A.减少副作用 B.避免毒性反应 C.避免首关消除
D.防止过敏反应 E.避免刺激胃肠道
(18-20题共用题干)
某男,因误服巴比妥类药后,医生给予洗胃、吸氧及静脉滴注碳酸氢钠治疗。
18.静脉注射碳酸氢钠的意义()
A.防止巴比妥类药蓄积 B.促进巴比妥类药生物转化过程
C.加速巴比妥类药排泄 D.减少后遗效应 E.产生协同作用
19.巴比妥类药中毒给予碳酸氢钠静脉滴注理论依据()
A.干扰机体酶的活性 B.影响细胞膜离子通道 C.缩短半衰期
D.碱化尿液和血液可减少毒物吸收,促进排泄 E.防止进入血脑屏障20.为减少巴比妥类药吸收,应选何种洗胃液()
A.5%醋酸B.2%—4%碳酸氢钠 C.葡萄糖 D.蛋清 E.牛奶
三、B1型
A.药物作用发生快慢 B.药物的药理活性 C.药物作用持续时间 D.药物的分布 E.药物的代谢
21.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影响()D
22.药物在肾脏的排泄速度影响()C
23.药物在胃肠道吸收的速度影响()A
24.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过程影响()E
四、案例思考题
1.某男,50岁患慢性胃炎服西咪替丁;又因感冒诱发哮喘服用氨茶碱,出现失眠、烦躁、头晕、头痛等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反应。
分析出现此症状的原因。
(西咪替丁是肝药酶抑制剂,使氨茶碱血液浓度升高所致。
)
2.分析下列用药是否合理.高某,女,72岁,患急性胃肠炎。
:
R
P
庆大霉素注射液 8万U×10支用法:8万U 肌注 2次/日
氟哌酸胶囊 0.1g×48s 用法:0.2g 口服 3次/日
(注析:庆大霉素主要由肾脏排泄。
两种抗生素合用,增加肾毒性,可出现蛋白尿、红细胞,尿量减少或增多,老年人肾功能减退,其半衰期延长而增加不合理给药的毒性,属于不合理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