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学基础第五章

合集下载

水文地质学基础习题和答案

水文地质学基础习题和答案

绪论(1)水文地质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本课程是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岩土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任务是为后续的专业课奠定有关现代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能够初步掌握解决工程/煤田水文地质问题的分析方法与思路。

(2)地下水的主要功能包括哪些?>>宝贵的资源①理想的供水水源②重要的矿水资源③良好的景观资源>>敏感的环境因子地下水是极其重要的环境因子。

地下水的变化往往会打破原有的环境平衡状态,使环境发生变化。

(人类活动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干扰地下水,造成一系列不良后果(图14-1):①过量开发与排除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径流衰减、沼泽湿地消失、土地沙化、海(咸)水入侵等;②过量补充地下水→地下水位升高→土地的次生盐渍化、次生沼泽化;③地下水位下降导致的粘土压密释水释放有害离子、化肥农药的不适当使用、废弃物的无序排放──地下水恶化、污染;④地下水位的变动会破坏其与周围岩土构成的统一的力学平衡,而产生某种效应──地面沉降与地裂缝、岩溶塌陷、地下洞室垮塌或突水、滑坡、岩崩、水库诱发地震、渗透变形。

) >>活跃的地质营力地下水的主要作用是传递应力、传输热量和化学组分、侵蚀(化学溶蚀、机械磨蚀和冲蚀)等。

>>重要的信息载体由于地下水是应力传递者,同时又是在流动,所以地下水水位,水量,水温,水化学等的变化或异常可以提供埋藏在地下的许多信息,如找矿、地震预报、地质演变。

(3)试分析我国地下水分区的特点,并探讨分区的自然背景。

略。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1)试比较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

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是很不相同的自然界水循环:>>水文循环通常发生于地球浅层圈中,是H2O分子态水的转换、更替较快;水文循环对地球的气候、水资源、生态环境等影响显着,与人类的生存环境有直接的密切联系;水文循环是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研究的重点。

《水文地质学基础》完整版

《水文地质学基础》完整版

《水文地质学基础》完整版第一章地球上得水及其循环一、名词解释: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就是研究地下水得科学。

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与水质得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2。

地下水:地下水就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得水。

3、矿水: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与保健作用得地下水。

4。

自然界得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得地球各个层圈中得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得过程、5。

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与地壳岩石空隙中得地下水之间得水循环。

6、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与深层圈之间水得相互转化过程。

7. 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得水分交换、8. 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得水分交换。

9. 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得含量。

10. 相对湿度:绝对湿度与饱与水汽含量之比。

11。

饱与差:某一温度下,饱与水汽含量与绝对湿度之差。

12、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与时得气温。

13 .蒸发: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得过程。

14。

降水: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与状态时,超过饱与限度得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14。

径流:降落到地表得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得水流。

1 5 .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得全部河流得总体构成得一个地表径流系统。

16。

水系得流域:一个水系得全部集水区域、17。

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得连线。

18 .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得水量。

19。

径流总量:某一时间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得水量。

20。

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得流量。

2 1.径流深度:计算时段内得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得平均水层厚度、22 .径流系数: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得径流深度与降水量得比值。

二、填空1.水文地质学就是研究地下水得科学。

它研究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与水质得时空变化规律。

水文地质学第五章

水文地质学第五章

第五章毛细现象与包气带水的运动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毛细现象及有关理论,掌握土壤水势的概念及有关参数,了解非饱和土壤水运动的基本方程。

重点掌握基质势的概念和非饱和土壤水流动的达西定律(或Richards方程)。

5.1 毛细现象及有关理论毛细现象:将细小的玻璃管插入水中,水会在管中上升一定的高度才停止,这便是固、液、气三相界面上产生的毛细现象。

最大毛细上升高度与毛细管直径成反比,颗粒细小的土,最大毛细上升高度也大。

有关土壤水分的运动有两种理论:1.毛管理论将土壤看成均匀的或不同管径的毛细管,将土壤水在土壤孔隙中的运动简化为在毛管中的运动进行研究。

2.势能理论用在土壤水势基础上推导出的土壤水运动方程,研究土壤水的运动。

目前主要用势能理论研究土壤水的运动。

5.2 土水势1.重力势ψg重力势——是由重力场的存在而引起的,它决定于所讨论的土壤水的高度或垂直位置。

单位重量土壤水分的重力势为:ψg=±z2.压力势ψp压力势——是由于压力场中压力差的存在而引起的。

单位重量土壤水分的压力势为:ψp=h3.基质势ψm(以往常称为毛管势)基质势——土壤水的基质势是由于基质(颗粒)对土壤水分的吸持作用引起的。

(1)非饱和土壤水ψm<0→基质势用负压水头h来表示:ψm=h (h<0)(称为土壤负压或土壤水张力;(2)饱和土壤水ψm=04.溶质势ψ溶质势——是土壤溶液中所有形式的溶质对土壤水分综合作用的结果。

土壤水溶液中的溶质对水分子有吸引力,溶质势为一负值,ψs<0。

5.温度势ψT温度势——是由于温度场的温差而引起的。

实际应用中,分析非饱和土壤水分的运动时,土壤水的五个分势中溶质势、温度势一般不考虑,压力势ψp=0。

因此,总水势由基质势ψm=h和重力势ψg=±z组成:ψ=ψm+ψg=h±z5.3 有关参数1.土壤水分特征曲线(h-θ)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水的基质势(负压)是随土壤水含水率(量)而变化的,其关系曲线称为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完整word版)吉林大学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要点

(完整word版)吉林大学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要点

《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要点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1、水文循环的定义:大气水、地表水、地壳岩石空隙中地下水之间的水分交换。

2 、水文循环的分类:错误!、按循环路径不同:大循环(海-陆)与小循环(海-海、陆-陆)错误!、按时空尺度不同:全球水文循环,流域水文循环、水-土-生系统水文循环3 、水文循环的运动规律海洋的蒸发量大于降水量陆地的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大陆输入水汽量与输出水汽量基本平衡4、影响水文循环的气象因素主要包括:气温、气压、湿度、蒸发、降水绝对湿度(m或e):某一时刻空气中的水汽含量g/m3相对湿度(r):空气中水汽含量的饱和程度;r=(e/E)×100%或r=(m/M)×100%降水量(x):一定时间内,降落在平地上的降水所集成的水层厚度,(mm);降水强度:每分钟内的降水量,暴雨>0。

5mm/分;径流:指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第二章岩石中的空隙和水空隙:岩、土中各种类型孔隙的总称。

孔隙:颗粒及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隙.裂隙:岩石在各种应力作用下破裂变形产生的空隙。

溶穴:可溶的沉积岩在地下水溶蚀下产生的空隙.有溶孔、溶隙、溶洞等三种主要类型的含水介质比较:1、连通性—孔隙介质最好,其它较差2、空间分布—孔隙介质分布均匀,裂隙不均匀,溶穴极不均匀孔隙大小均匀,裂隙大小悬殊,溶穴极悬殊3 、孔隙比率—孔隙介质最大,裂隙最小4 、空隙渗透性-孔隙介质,各向同性;裂隙与溶穴,各向异性。

造成空隙介质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沉积物形成和空隙形成的环境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如下:第三章 地下水的赋存广义地下水:地表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包气带、饱水带中的水)。

狭义地下水:地表以下饱水带岩层空隙中的水-重力水.地下水按综合特征分类分类依据:●埋藏条件(赋存部位)● 含水介质的类型(赋存空间) 分类类型:埋藏条件分三类,含水介质分三类,共九类.如下表1、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且有一定规模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 潜水等水位线图的作用:确定潜水的流向(即高水位—--低水位);地壳岩 石中水结构水岩石空隙中水结晶水 沸石水岩石骨架中水结合水液态水 固态水 气态水重力水 毛细水(矿物表面结合水)强结合水 弱结合水● 判断地表水与潜水的补给关系(绘制河流附近潜水等水位线图); ● 确定潜水的埋藏深度(某点地面标高-潜水位 );● 确定引水工程位置 (取水井应布置在地下水流汇集地方,截水沟布置在垂直流向方向) ; ● 推断含水层岩性和厚度变化(透水性越弱,等水位线越密;含水层厚度越大,等水位线越疏); ● 确定泉水出漏点和沼泽化的范围(出现在潜水位和地形等高线相等处)● 确定水力坡度 2、承压水:充满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等水压线图:某一承压含水层测压水位相等的各点的连线构成的图. 等水压线图的作用❖ 确定承压水的流向(即高水位à低水位) ❖ 确定水力坡度(水头差比水流距离) ❖ 定性判断含水层的厚度与渗透性的变化❖ 确定潜水与承压水的相互关系(与潜水等水位线绘在一张图上判断)贮水系数:承压含水层测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单位水平面积含水层释出水的体积。

《水文地质学基础》完整版

《水文地质学基础》完整版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一、名词解释: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2.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3.矿水: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与保健作用的地下水。

4.自然界的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

5.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6.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7.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8.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9.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10.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之比。

11.饱和差: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含量与绝对湿度之差。

12.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气温。

13.蒸发: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14.降水: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和状态时,超过饱和限度的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

14.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15.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的总体构成的一个地表径流系统。

16.水系的流域: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区域。

17.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18.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19.径流总量:某一时间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20.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的流量。

21.径流深度:计算时段内的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平均水层厚度。

22.径流系数: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与降水量的比值。

二、填空1.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它研究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2.地下水的功能主要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因子、灾害因子、地质营力、或信息载体。

水文地质学基础

水文地质学基础

附件2
2012年度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
(本科)
推荐单位长安大学
课程学校长安大学
课程名称水文地质学基础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水利工程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课程负责人马致远
填报日期2012.11.05
陕西省教育厅制二○一二年九月
填写要求
一、以word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

二、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
缩写,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不可作为申
报内容填写。

四、课程团队的每个成员都须在“2.课程团队”表格中
签字。

五、“8.承诺与责任”需要课程负责人本人签字,课程
建设学校盖章。

1.课程负责人情况
2.课程团队
3.课程建设
4.课程内容
8.承诺与责任
9.学校推荐意见
—21 —。

01542 水文地质学基础 考试大纲

01542 水文地质学基础 考试大纲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课程名称: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代码:01542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水文地质学基础》是测绘与地质工程技术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的性质特点是:基础知识性和实践能力性并重的专业课程,课程内容是构建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基础框架,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注重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课程目标:建立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初步分析方法,为后续专业课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基本要求:本课程要求深入理解地下水赋存空间与特征、地下水的存在形式、与地下水有关的岩土水理性质(参数)、岩层含水性的划分、地下水的埋藏与分类、地下水资源与分类等基本概念(术语)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地下水运动定律、地下水化学成分与形成作用理论、地下水系统概念与方法、地下水补给与排泄基本方式、地下水均衡原理等基本理论(原理);初步学会从微观到全局的水文地质条件分析方法,运用地下水系统理论综合分析地下水运动和水化学特征的方法。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该课程是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以“地质学”等课程为基础,又是后续的“工程检测技术”“工程地质勘查技术”等课程的基础。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绪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水文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掌握地下水的功能,了解水文地质学的发展历史。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水文地质学的概念(重点)识记:水文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理解:地下水的功能(二)水文地质学的发展史(一般)识记:水文地质学的发展历史及当代水文地质学的特点第二章地球中水的分布与循环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地球上的水与量的分布;掌握水循环的概念,重点掌握水文循环的概念;了解我国的水资源概况尤其是地下水概况。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地球中水的分布(一般)识记:地球浅部水的分布;(二)、地球中水的循环(重点)识记:地质循环的概念及研究意义,地质循环与水文循环的比较理解:水文循环的概念、过程、特点及其意义第三章岩土中的空隙与水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岩土中空隙的三种类型孔隙、裂隙和溶穴;掌握空隙的大小、多少和空隙率及其影响因素;理解不同空隙的特征及差异。

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

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
Fundamentals of Hydrogeology
水文地质学基础
2019/12/28
参考教材
• 教 材:《水文地质学基础》-王大纯等编 著,地质出版社,95版/2010版
2019/12/28
提纲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岩土中的空隙和水 第三章 地下水的赋存 第四章 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第五章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0.000165
0.05
大气水
0.000129
0.0009
0.000129
0.04
生物水
0.000011 0.00001 0.000011
0.003
总储量
13.8598
100
0.3503
100
ww2w0.1th9e/m12e/
Company Logo
地球上的水与水资源:淡水
1、地下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2、地下水是极其重要的生态环境因子 3、地下水是一种很活跃的地质营力 4、地下水是地球内部地质演变的信息载体
2019/12/28
我国西北缺水剪影
2019/12/28
我国耕地与农村用水
60%
地下水灌溉面积 其它灌溉面积
全国60%的耕地 全部或部分使用地下水灌 溉
全国95%以上的农 村饮用地下水
2019/12/28 有一定的粘滞性和抗剪强度
(3)毛细水 依靠毛细力而保持在毛细空隙中的水,称为毛细水 。
毛细空隙是岩土中的细小空隙,一般指直径小 于1mm的
孔隙或宽度小于0.25mm的裂隙。
2019/12/28
毛细水类型
支持毛细水:存在于饱水带以上并与地 下水面相连
的毛细空隙中的水。能传递静水压力 ,当温度低于0℃时结冰。

水文地质学基础

水文地质学基础

水文地质学基础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一、名词解释: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15.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的总体构成的一个地表径流系统。

16.水系的流域: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区域。

17.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为人类服务。

2.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3.矿水: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与保健作用的地下水5.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6.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7.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8.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9.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10.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之比。

11.饱和差: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含量与绝对湿度之差。

12.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气温。

13.蒸发: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14.降水: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和状态时,超过饱和限度的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

14.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18.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19.径流总量:某一时间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20.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的流量。

21.径流深度:计算时段内的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平均水层厚度。

22.径流系数: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与降水量的比值。

二、填空1.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它研究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2态环境因子、灾害因子、地质营力、或信息载体。

3.自然界的水循环分为地质循环。

4.循环和小循环。

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

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

⑦测压水位线(面):测压水位的连线(面)—此线是 虚拟的;
⑧ 补给区;⑨ 承压区;⑩ 排泄区
⑾ 自溢区—测压水位线与地形等高线的交点连接区
Company Logo
基岩自流盆地中的承压水
①承压含水层 ②隔水顶板 ③隔水底板 ④承压含水层
厚度(M) ⑤承压高度(H) ⑥测压水位线
地下水含水系统:
❖ 是指由隔水或相对隔水岩层圈闭的,具有统一水力联系 的含水岩系
❖ 含水系统:包含多个含水层和弱透水层,或局部隔水层 ❖ 含水系统:可以进行子系统划分 含水系统的划分
❖ 含水系统的定义是从大的空间尺度研究含水层、隔水层 、 与弱透水层的组合关系,是从地质成因角度对岩层 的水文地质特征进行划分的分析方法(或给出的概念)
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
2.2 岩土中的水
(1) 强结合水的特点 密度大于1,平均2g/cm3左右; 不受重力影响; 不能流动。只有在温度105~110℃时才以气态的形 式脱离颗粒表面而移动; 溶解盐类能力弱; -80 ℃时仍不结冰;
有较大的粘滞性、弹性和抗剪强度; 不能传递静水压力; 无导电性。
(2)弱结合水的特点 密度大于1,为1.3~1.774g/cm3; 不受重力影响; 可以从簿膜厚的颗粒向簿膜小的颗粒方向移动,但 速度十分缓慢; 溶解盐类能力较弱 冰点为-15℃ 有一定的粘滞性和抗剪强度 在一定条件下(饱水带)可传递静水压力 弱结合水的外层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3.2 含水层 隔水层 弱透水层
一、基本概念
饱水岩层中,根据岩层给水与透水能力而进行的划分:
❖ 含水层(Aquifer):
是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各类砂土,砂岩等
❖ 隔水层(Aquifuge):
不能透过与给出水或透过与给出的水量微不足道的岩层 ——裂隙不发育的基岩、页岩、板岩、粘土(致密)

D.考研-水文地质学基础(5-6)

D.考研-水文地质学基础(5-6)
增温带,常温带以下,随深度增大地温有规律地升高。
2.研究地下水中气体成分的意义?
一方面,气体成分能够说明地下水所处的地球化学环境;另一方面,地下水中的有些气体会增加水溶解盐类的能力,促进某些化学反应。
3.地下水中氧气和氮气来源于哪儿?如何通过地下水中氮气和其它气体的含量来判断地下水是否属于大气起源?
第五章 毛细现象与包气带水的运动
一、名词解释
1.毛细压强:凹形弯液面产生的附加压强。
2.毛细饱和带:在潜水面之上有一个含水量饱和的带。
二、填空
1.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弯曲的液面对液面以内的液体产生附加表面压强,而这一附加表面压强总是指向液体表面的 曲率中心 方向;突起的弯液面,对液面内侧的液体,附加一个 正的 表面压强;凹进的弯液面,对液面内侧的液体,附加一个 负的 表面压强。
来源于大气、生物起源或变质起源。
水中(Ar+Kr+Xe)/N2=0.0118时,说明氮气是大气起源。否则,为其他起源。
4.地下水中二氧化碳气体来源于哪儿?
(1) 来源于土壤;(2) 来源于大气;(3) 碳酸盐类岩石在高温下分解。
5.地下水中氯离子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1) 来自沉积岩中所含岩盐或其它氯化物的溶解
13.为什么高矿化水中以易溶的氯离子和钠离子占优势?
随着地下水矿化度上升,溶解度较小的盐类在水中相继达到饱和而沉淀吸出,易溶盐类的离子(如氯化钠)逐渐成为水中主要成分。
14.产生浓缩作用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1) 干旱或半干旱的气候 (2) 地下水位埋深浅;(3) 有利于毛细作用的颗粒细小的松散岩土;(4) 地下水流动系统的势汇。
5.一般情况下,低矿化水中常以 重碳酸离子、钙离子 及 镁离子 为主;高矿化水则以 氯离子及 钠离子 为主。

水文地质学基础讲义

水文地质学基础讲义

水文地质学基础讲义(地质工程专业适用)总学时:40学分:2.5江西理工大学何书2010年主讲内容及学时分配(讲课学时:38学时)第0章绪言 2学时第1章自然界的水循环 2学时第2章地下水的赋存 6学时第3章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6学时第4章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 4学时第5章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 4学时第6章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 4学时第7章孔隙水 2学时第8章裂隙水 2学时第9章岩溶水 2学时第10章特殊类型地下水 2学时第11章地下水资源分析及其开发管理1学时第12章地下水调查概要 1学时教材:《水文地质学基础》,章至洁,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 参考教材:绪论➢与水文地质学相关的学科:1. 从水文循环来看,地球上的水资源是个整体,研究地下水科学需要与相关学科相结合《地质学(普通)》、《第四纪地质学》、《自然地理学》、《陆地水文学》、《水文气象学》等相关知识参考2. 与工程应用角度《水资源开发工程》、《土质土力学》、《岩体力学》、工程地质学等3. 后续课程《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水资源开发与保护》、《专门水文地质学》等基础类、应用类和技术方法类课程§0.1 地球上的水与水资源地球上的水及所占比例:●海洋水:占96.54%●淡水占全球水量的2.527%●地下水占淡水资源的30%一、利用自然资源有两种方式:1.不可再生资源:如果某种资源的存量大到足以保证上百年的需要,而且在资源耗竭以后,可以开发替代资源。

——————矿产资源是典型的不可再生资源2.可再生资源:如果某种资源的再生速率高于人们的消费速率,就可以保证永续利用。

可再生资源是永远不会耗竭的——————淡水资源的主体是可再生的二、地球上的水与水资源的重要性1. 水——自然界存在,自然属性●不断循环运动●良好的溶剂,重要载体●水具有能量2.水——人类生存、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社会属性●生命之源,是地球系统的“血液”●旱灾、水灾、水污染,对人类发展不协调●水资源可再生,但水资源有价值(价值规律)●水资源管理不当,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之一三、地球上的水与水资源:我国水资源概括➢中国的大气降水与水资源分带➢中国的人口密度与分省人均淡水资源我国是世界上最缺水的13个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4§0.2地下水的功能(作用)⏹概念:水文地质学简言之──研究地下水的科学➢水对人类生活与生产起着不可或缺的重大影响➢地下水是水资源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functions)为:1、地下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resource)2、地下水是极其重要的生态环境因子3、地下水是一种很活跃的地质营力4、地下水是地球内部地质演变的信息载体一、地下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1. 供水水源——优点:分布广,动态变小,洁净,不易污染据报道:陆地一半为干旱、半干旱地区1/3耕地,2/3牧区水源不足城市供水不足,近来更有增加趋势世界上,阿拉伯国家-进口雨水,中东的长期摩擦一是石油,二是水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缺水总体也愈来愈严重,很显然:水资源的欠缺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水文地质第五章》PPT课件

《水文地质第五章》PPT课件
• 我国十个多山国家,山地占我国国土面积的33% • 山区与山间盆地交界的山麓倾斜地带也有一样特征
天山 昆仑山
阿尔泰山
阴山 祁连山
秦岭
喜马拉雅山
横断山
大兴安岭 长白山
太行山
软件
冲洪积扇
• 冲洪积扇构成了山前倾斜平原地下水含水层的 主体
• 洪积扇:含大量松散固体碎屑的洪流——出山 口——地势开阔、坡度变缓——洪积层
• 3、在物质分选性和磨圆度方面〔在水平方向上〕:粗粒 层表现较差----分选和磨圆度也逐渐增高
一、冲洪积扇中的地下水
• 以北京南口冲洪积扇为例,分析冲洪积扇中的地下 水在水质,水位,水量方面的特点
• 扇宽,10km,长20km
• 1、上部砂砾石带:有埋藏较深的潜水,直承受地表水和大气降水渗 入补给;含水层透水性强,厚度大,地形坡度大,径流条件好,地下 水水质好,总溶解固体较低。
• 山前倾斜平原:山区和平原相接的地带,常由 河流流出山口形成的冲积-洪积扇和山麓的坡积 -洪积裙彼此相连,形成沿山麓分布的山前倾斜 平原。
• 山前倾斜平原的规模大小不等,宽由数公里甚至可达 数十公里,长由数公里至数十公里,甚至可达数百公 里。
• 洪积扇出山口部位叫扇顶,扇的外围边缘局部叫扇缘, 从扇顶到扇缘之间地带叫扇中
水质好,与河水关系密 切,但厚度不大,分布 范围小,水位季节变化
其上通常没有细粒粘土
大。
质的覆盖层
雅鲁藏布江
2、河流的中游
• 在河流中游的低山丘陵区,以侧方侵蚀作用为主, 河床内横向环流冲刷凹岸,使粗大的砂卵石被搬 运到凸岸一边河底沉积下来,渐形成滨河浅滩。
• 洪水期滨河浅滩会沉积一些细粉砂和粘土物质, 便形成了河漫滩下粗上细的二元构造

水文地质学基础(第六版)第5章 地下水的运动

水文地质学基础(第六版)第5章 地下水的运动

Q ——渗流量; ω——砂柱断面面积; h ——水头损失(m);L ——渗流途径;
K——与试样有关的比例常数。
由水力学中水动力学基本原理:
h I J 水力梯度 L
(2)
Company Logo
hydraulicgradient
Q=KIω
5.3 流网(Flow net)
5.3.1 基本概念 • 二维流网图:
– 平面流网:潜水等水位线图,承压水等测压水位线图 – 剖面流网:含水层厚度较大时,常需要刻画剖面的水 流
• 流网特点:
① 在均质各向同性介质中,流线与等水头线正交;在 均质各向异性介质中,流线与等水头线斜交 ② 稳定流的流网不随时间发生变化,而非稳定流的流网 随时间发生变化
(b)有效孔隙度ne>给水度μ ?
5.2.3 达西定律讨论
1)渗流流速(V)与过水断面(ω ) Q=KωI=ωV
• 过水断面与水力学中的水流过断面是否一致? – 过水断面——ω,假想的断面
– 实际孔隙断面——ωn 孔隙度 – 实际水流断面——ωne 有效孔隙度 Q/ω =V 比照水力学,实际流速 Q/ω′= u ,ω′= ω ne • 关系:地下水渗透流速 V= u ne
5.3.2 定性流网绘制
均质各向同性介质中的流网 – 在许多实际工作中,绘制定性流网分析问题很重要
– 精确流网受许多条件(资料不足等)制约,很难办到
• 思考: – 边界条件?有哪几类?
– 流线起点和终点?等水头线如何控制?
– 等流量如何确定? – “源”—resource – “汇”—sink – “地下分流线”—divide line(分水或分流处的“流 线”)
5.2.3 达西定律讨论

水文地质学课件

水文地质学课件

chd-qw
第五章 地下水化学成份及形成
4
二、研究地下水化学成分的意义
1.帮助阐明地下水的起源、形成和分布; 2.完善成矿理论; 3.找矿标志; 4.宝贵的液体矿产和矿水; 5.工农业及饮用水等都有水质要求。
chd-qw
第五章 地下水化学成份及形成
5
三、水化学成分形成作用研究 方法的指导思想
以前学者们的研究偏重于分类,如 阿廖金分类,舒卡列夫分类,及各种离 子含量的比例。现在的研究趋势主要是 从水岩体系来研究。水与岩石是相互作 用的体系,我们把这归结为水文地球化 学体系,在溶液与介质的化学场中,以 热力学方法来研究溶液的平衡。
chd-qw 第五章 地下水化学成份及形成 28
②来源:
A.NaCl与其它Cl- 的化合物的溶解; B.含Cl-的矿物如方钠石、氯磷灰石的溶解; C.沿海地区海水飞沫,海水入浸; D.火山喷发物中,Cl2含量较多,到大气中, 随大气水入渗; E.西北干旱地区地表常结了一层盐皮,随降 水溶解带入地下; F.工业污染、排放废水; G.动物体中排出。
chd-qw
第五章 地下水化学成份及形成
17
③反映的环境:地下水中氧的多少,表明了地下水
所处的氧化还原的环境。O2较N2活泼的多,当处在封 闭环境中或水源被有机物污染时,由于氧化作用,溶 液氧很快被消耗,当得不到补充时,氧缺少;厌氧细 菌繁殖并活跃起来,有机物质发生腐败作用,使水源 产生臭气。 现在在2000~3000m深的卤水中,发现有高浓度 的氧(200 cm3/l),可能是由于放射性元素的放射 作用产生的。 N2 主要起源于大气,如水中N2 单独存在(没有 O2),说明O2 已耗尽,体系处于较为封闭的还原环境, 否则氧将得到补充。 在封闭环境中,去硝化作用可将NO3-、NO2- 分 解并析出自由N2,其反应式为:

水文地质学基础 习题答案

水文地质学基础  习题答案

水文地质学基础习题答案绪论(1)水文地质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本课程是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岩土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任务是为后续的专业课奠定有关现代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能够初步掌握解决工程/煤田水文地质问题的分析方法与思路。

(2)地下水的主要功能包括哪些?>>宝贵的资源①理想的供水水源②重要的矿水资源③良好的景观资源 >>敏感的环境因子地下水是极其重要的环境因子。

地下水的变化往往会打破原有的环境平衡状态,使环境发生变化。

(人类活动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干扰地下水,造成一系列不良后果(图14-1):①过量开发与排除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径流衰减、沼泽湿地消失、土地沙化、海(咸)水入侵等;②过量补充地下水→地下水位升高→土地的次生盐渍化、次生沼泽化;③地下水位下降导致的粘土压密释水释放有害离子、化肥农药的不适当使用、废弃物的无序排放──地下水恶化、污染;④地下水位的变动会破坏其与周围岩土构成的统一的力学平衡,而产生某种效应──地面沉降与地裂缝、岩溶塌陷、地下洞室垮塌或突水、滑坡、岩崩、水库诱发地震、渗透变形。

)>>活跃的地质营力地下水的主要作用是传递应力、传输热量和化学组分、侵蚀(化学溶蚀、机械磨蚀和冲蚀)等。

>>重要的信息载体于地下水是应力传递者,同时又是在流动,所以地下水水位,水量,水温,水化学等的变化或异常可以提供埋藏在地下的许多信息,如找矿、地震预报、地质演变。

(3)试分析我国地下水分区的特点,并探讨分区的自然背景。

略。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1)试比较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

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是很不相同的自然界水循环:>>水文循环通常发生于地球浅层圈中,是H2O分子态水的转换、更替较快;水文循环对地球的气候、水资源、生态环境等影响显著,与人类的生存环境有直接的密切联系;水文循环是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研究的重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7a①),是反抗重力保 持于土中的最大持水度 。 这部分水与其下的
支持毛细水及潜水不发
生水力联系。
再往下进入支
持毛细水带,含水
量随着接近潜水面 而增高(图7a②)。 在潜水面上有 一个含水量饱和(
体积含水量等于孔
隙度)的带,称为毛
细饱和带(图7a③)

支持毛细水带中
含水量逐渐增加以至
达到饱和的原因:土 中的孔隙是由大小不
• 毛细力与重力的平衡如下图所示。
5.4 包气带水水分分布及运动
• 理想条件下(即 包气带由均质 土构成,无蒸发 与下渗,包气带
水水分分布稳
定时),含水量
的垂向分布如
图7(c)。
由地表向下某一深度
内含水量为一定值,相 当于残留含水量(Wc)。
残留含水量的构成
包括结合水、孔角毛细
水与部分悬挂毛细水(
杯充水后透水而不透气。将此多孔杯插入土中,经过一定时间,张力计中
的水与土中的水达到水力平衡,在弯管开口部分显示一个稳定的水位。由 此水位到放置多孔杯处的垂直距离就是毛细压头hc,为负的压力水头。 H=Z-hc
5.3 毛细上升高度与悬挂毛细水
• 饱水带中任一点的水头值H表示为: H = Z + hp • 包气带中任一点的水头值H为:

—毛细管直径,单位为mm。 D
• hc为毛细压力水
头,是一个负的
压力水头。
• 可以用张力计测 定包气带的毛细 压力水头(图)。 • 从图可以看出它 是一个负的压力 水头,故称为毛
细负压。
• 在饱水带中(用水力学原理):测量任一点的压力水头—用测压管(压力
计) H=Z+hp • 在包气带中(测负压):张力计是一端带有陶土多孔杯的充水弯管,多孔
R
附加表面压强的讨论:
• 当液面为凸形时,附加表面压强为正,P = P0 + Pc; • 当液面为凹形时,附加表面压强为负,P = P0 - Pc;
• 当为平液面时,不产生附加表面压强,P = P0 。
• 如图,将半径为r的毛 细管插入水中,毛细 管中的水形成凹形的
弯液面,并向上升起
,当毛细管足够细时 ,弯液面接近凹形的 半球面。据拉普拉斯 公式可知,此处
试验说明:
松散岩石中细小的孔隙通道构成毛细管,在
地下水面以上的包气带中广泛存在毛细水。
毛细水类型:
支持毛细水 悬挂毛细水 孔角毛细水
支持毛细水:
由于毛细力的作
用,水从地下水面
沿着小孔隙上升到
一定高度,形成一
个毛细水带,此带 中的毛细水下部有 地下水面支持,称 为支持毛细水。
悬挂毛细水:
细粒层与粗粒
• 附加表面压强的拉普拉斯公式:
Pc (
α
1 R1

1 R2
)
——表面张力系数
Pc
R1 , R2 ——液体表面的两个主要曲率半径。 当R =R 时, 2 则是拉普拉斯公式的特殊形式。
1 2
拉普拉斯公式的含义:
弯曲的液面将产生一个指向液面凹侧的附加表 面压强,附加表面压强与表面张力系数成正比,与 表面的曲率半径成反比。
Fundamentals of Hydrogeology
水文地质学基础
第五章 毛细现象与包气带水的运动
5.1 毛细现象的实质
5.2 毛细负压 5.3 毛细上升高度与悬挂毛细水 5.4 包气带水水分分布及运动
5.1 毛细现象的实质
将细小的玻璃管插入水中,水会在管中上升到一定高度才停
止,这便是固、液、气三相界面上产生的毛细现象。
一的孔隙通道构成网
络,细小的孔隙通道 毛细上升高度大,较
宽大的孔隙通道毛细
上升高度小。最宽大 的孔隙通道也被支持
毛细水充满的范围,
即为毛细饱和带。
支持毛细水带是在毛细力作用下,水分从潜水面上升
形成的,因此,支持毛细水带与潜水面有密切水力联系,
随潜水面变动而变动。
毛细饱和带与饱水带虽然都被水所饱和,但是毛细饱 和带是在表面张力的支持下才饱水的,所以也称张力饱和
带。井打到毛细饱和带时,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并没
有水流入井内,必须打到潜水面以下井中才会出水。
• 包气带中毛细负压随着含水量的变小而负值变大的
讨论:
因为,随着含水量降低,毛细水退缩到孔隙更加
细小处,弯液面的曲率增大(曲率半径变小),造成毛 细负压的负值更大。故毛细负压是含水量的函数: hc= hc(W) 比较:饱水带中,任一特定均质土层,渗透系 数K=常数;包气带中,渗透系数K随含水量降低而 迅速变小,K也是含水量的函数:
表面张力产生的机理:
a.因为任何液体都有力图缩小其表面的趋势。 一个液滴总是力求成为球状,因为球状是同一容积的 所有液体表面积中最小的。如:扬一捧水在空气中 ,水变成许多水珠;水撒在一个油光的平面上,会 变成水珠。
b.液体表层分子彼此拉得很紧,犹如一层拉 紧的弹性薄膜。 若在液面上划一根长度为L的线段,此线段
两边的液面,以一定的力f相互吸引,力的作用
方向平行于液面而与此线段垂直,大小与线段
长度L成正比,即
f = α L
α:表面张力系数,单位为dyn/cm (
1dyn=10-5N) 。
表面张力的作用:
表面张力使弯曲的液面将 对液面以内的液体产生附加表
面压强;
附加表面压强的方向:
总是指向液体表面的曲率中心 方向: 凸的弯液面,对液面内侧的 液体,附加一个正表面压强; 凹的弯液面,对液面内侧的 液体,附加一个负表面压强。
穷大,故入渗速率V很大;
随着t增大,Z变大, hc /Z 趋于零,则V=K, 即入渗速率趋于定值,数值上等于渗透系数K。
包气带水运动与饱水带水运动的三个不同点: • 饱水带只存在重力势,包气带同时存在重力势
与毛细势;
• 饱水带任一点的压力水头是个定值,包气带的 压力水头是含水量的函数;
• 饱水带的渗透系数是个定值,包气带的渗透系
H = Z - hc
式中:
Z—由指定基准面算起的位置高度(位置水头);
hp—测压高度(压力水头);
hc—毛细负压(毛细力引起的负的压力水头)

取潜水面为基准:
• A点(潜水面处任一点) 饱水带水头值: H=Z + hp = 0 (Z=0,hp =0) • B点(包气带支持毛细水
的弯液面位于潜水面B处 ),该点上支持毛细水 的水头值: H=Z–hc=0–hc= -hc
述。作一维垂直下渗运动时,渗透流速为:
V z K (W )
H Z
K = K(W) ,即K是含水量的函数
降水入渗补给包气带分为: • 活塞式入渗 • 捷径式入渗
• 当活塞式下渗时,下渗水的前锋到达深度Z处时, 位置水头为-Z(取地面为基准面,向上为正), 前锋处弯液面造成的毛细压力水头为- hc,则任一 时刻t的入渗速率,即垂向渗透流速为: Vt=K(hc+Z)/Z Vt=K(hc /Z +1) 初期:Z很小,水力梯度(hc /Z +1)趋于无
数随含水量的降低而变小。
附加表面压强的产生:
设想切取一个半径为R 的半圆球形液面。 显然,在液面的圆周状 边线上都存在着指向液层 内部的表面张力;其合力 为α·2πR,垂直于面积为 πR2的投影圆面。
表面张力引起的附加表面压强为:
2R 2 Pc 2 R R
弯液面下的液体实际承受到的表面压强(实际 表面压强)等于大气压强P0与附加表面压强Pc之和 ,即: P = P 0 + Pc
hc
根据茹林公式可知:最大毛细上升高度与毛 细管直径成反比。故颗粒细小的土,最大毛细上 升高度也大(表1)。
表1
土的最大毛细上升高度
悬挂毛细水弯液面:毛细力与重力的平衡:
• 在上层颗粒细而下层颗粒粗的层状细粒层中可形成悬挂毛细水。
• 悬挂毛细水上下端均出现弯液面,下端的弯液面可以是凸、平、 凹;
K = K(W)
原因分析:
(1)含水量降低,实际过水断面随之减少; (2)含水量降低,水流实际流动途径的弯曲程 度增加; (3)含水量降低,水流在更窄小的孔角通道及 孔隙中流动,阻力增加。 由于上述原因, 渗透系数与含水量呈非线性
关系。
包气带水的达西定律 • 包气带水的非饱和水流,仍可用达西定律来描
R1=R2=r,则得: 2 Pc r 4 Pc D
5.2 毛细负压
凹形弯液面产生的附加压强Pc,是个负压强, 称为毛细压强。 凹形弯液面的水,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要比
平的液面小一个相当于Pc的压强;或者说,凹形弯
液面下的水存在一个相当于Pc的真空值。
• 简单实验:
使两个玻璃圆 球保持一定间隙,然 后向此间隙滴水,可 看到两个圆球在接
层交互成面毛细力
的作用,在细土层
中会保留与地下水 面不相连接的毛细 水—悬挂毛细水。
孔角毛细水:
在包气带中颗
粒接触点上悬留孔
角毛细水(触点毛 细水)。 颗粒接触处孔 隙总可以达到毛细 管的程度而形成弯 液面,将水滞留在
孔角上。
• 毛细现象的实质: 毛细现象的产生与表面张力有关。
触处形成孔角毛细
水,并立即贴紧。 加水的砂比干 燥的砂更为密实,也 是毛细负压强作用 的结果。
• 将Pc换算为水柱高度(m),且以hc表示,即:
hc
Pc
g

4
gD

0.03 D
—— 茹林公式
即:最大毛细上升高度与毛细管直径成反比。

g
—水的密度,等于1g/cm3;
—重力加速度,等于981cm/s2 ; —表面张力系数,取74dyn/cm(=74×10-3N/m);
一、毛细现象的实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