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二十四节气与习俗

合集下载

二十四节气风俗习惯

二十四节气风俗习惯

二十四节气风俗习惯1.立春:咬春立春时民间有“咬春”的习俗,立春吃春饼,是人们对“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美好祝福;而“咬春”嚼萝卜,则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

一个咬字,是心情,更是心底埋下的吃得了苦的一种韧劲儿。

鞭春牛立春日,民间还有“打春”习俗,又叫“鞭春牛”。

春牛在塑制时,要在肚子里塞上五谷,当牛被打烂时,五谷就流了出来,拾起谷粒放回仓中,预示仓满粮足。

2.雨水接寿在我国有些地区,雨水这一天女婿、女儿要去给岳父岳母送节。

送礼的礼品通常是一丈二尺长的红棉带,这称为“接寿”,意思是希望岳父岳母“寿缘” 长,长命百岁。

撞拜寄雨水节,在川西民间是一个非常富有想象力和人情味的节气。

这在川西民间称为“撞拜寄”,即事先没有预定的目标,撞着谁就是谁。

“撞拜寄”找干爹的目的,则是为了让儿子或女儿顺利,健康的成长。

3.惊蛰祭白虎传说以前人们认为惊蛰这天,白虎会出来吃人,为保平安,便要在惊蛰日举行祭祀,求上天保佑,不要让白虎出来害人,还用猪肉去喂白虎,以求塞住虎口。

打小人一般在岔路口、桥底、路边、山坡等阴暗的地方进行。

据说这样的地方更有生气,更容易招惹鬼神,约束小人。

虽然打小人也可以在平时进行,但是有特殊的意义,据说在这个惊魂日效果最好。

因为当它们受到惊吓的时候,害虫和益虫都出来活动了,但是这个时候它们的力量还比较弱,没有形成气候,比较容易打起来。

反派也是如此。

在小人成气候之前给予迎头痛击,可以起到打压、打击小人、让小人远离的作用。

4.春分“竖鸡蛋”“春分到,蛋儿俏”,春分这一天最好玩的莫过于“竖鸡蛋”:选一个光滑匀称、没有冷藏或煮熟过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在桌上把大头朝下地竖起来。

“春分”立蛋的传统起源于4000年前的中国,当时是为了庆祝春天的来临,如今这一中国习俗已成为“世界游戏”。

春分这一天是时间的平衡,是白天和夜晚的平衡,蛋站立的稳定性最好。

5.清明祭祀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踏春古时候叫探春寻春。

二十四节气与相关民俗

二十四节气与相关民俗

24节气相关中国风俗立春东郊迎春立春日迎春,是中华先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从天子到庶民都要参加的一项活动。

在周代,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

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

这种活动必然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

古时的迎春活动,开始时在东郊,因为迎春活动中祭拜的句芒神是东方之神。

后来,迎春活动的地点就不止是在东郊了,宫廷内、府衙门前等地都有迎春的活动,活动的内容也越越丰富。

在宋代,“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宋吴自牧《梦粱录》种立春的贺节,也是一种迎春活动。

在清代,还有所谓“拜春”的习俗:“立春日为春朝,士庶交相庆贺,谓之‘拜春’。

粉为丸,祀神供先,其仪亚于岁朝,埒于冬至”(清顾禄《清嘉录》“拜春”)。

这种“拜春”的活动,与元旦的“拜年”相似,也是迎春活动的一种。

迎春仪式,又称行春。

春帖子又称春帖、春端帖、春端帖子。

这是一种在“立春”日剪帖在宫中门帐上的书有诗句的帖子。

诗体近于宫词,多为绝句,文字工丽,内容大都是歌功颂德的,或者寓规谏之意。

“立春”日贴春帖、作春帖词,在宋代很盛行。

打春牛立春日劝农春耕的象征性的牛。

泥捏纸粘而成,也叫“土牛”。

立春日天子率群臣东郊迎春,鞭春牛以示劝农耕,士民都出城围观。

咬春立春日吃春饼称为“咬春”。

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

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

”可见唐代人已经开始试春盘、吃春饼了。

所谓春饼,又叫荷叶饼,其实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擀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

春饼是用来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

昔日,吃春饼时讲究到盒子铺去叫“苏盘”(又称盒子菜)。

盒子铺就是酱肉铺,店家派人送菜到家。

盒子里分格码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炉肉(一种挂炉烤猪肉)、清酱肉、熏肘子、酱肘子、酱口条、熏鸡、酱鸭等,吃时需改刀切成细丝,另配几种家常炒菜(通常为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若有刚上市的“野鸡脖韭菜”炒瘦肉丝,再配以摊鸡蛋,更是鲜香爽口),一起卷进春饼里吃。

24节气习俗

24节气习俗

二十四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一、立春立春的习俗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主要的习俗:1. 咬春:立春这一天,中国民间习惯吃萝卜、姜、葱、面饼,称为“咬春”。

在南方,人们则流行吃春卷。

2. 迎春:立春时“迎春”也是一项传统习俗。

旧俗立春前一日由两名艺人顶冠饰带沿街高喊:“春来了”,就是传统的“报春”。

立春后,人们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喜欢外出游春,俗称出城探春、踏春,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3. 打春:以“鞭打春牛”来“催农耕作”,意为打走春牛的懒惰,督促人们在春回大地之际,赶紧耕种。

雨水的习俗有很多,包括:1. 拉保保:在雨水这一天,人们会拉保保,即让孩子认干爹干妈,寓意着雨水滋润,容易长大。

这是川西地区的汉族民俗文化之一。

2. 回娘屋:出嫁的女儿要带上礼物回娘家拜见家长,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已经生育的女子要带上肉、椅子等礼物。

3. 爆炒糯谷米花:通过爆炒糯谷米花来占卜当年稻谷收获的丰歉。

爆出的米花越多,收成越好。

4. 接寿:在我国有些地区,雨水这一天女婿、女儿要去给岳父岳母送节。

送礼的礼品通常是一丈二尺长的红棉带,这称为“接寿”,意思是希望岳父岳母“寿缘”长,长命百岁。

5. 罐罐肉:女婿要带上罐罐肉给岳父岳母,表达感谢和敬意。

做法是将猪脚和大豆、海带一起炖好,用红纸红绳封罐。

6. 荠菜煮鸡蛋:在我国许多地方都有三月三,吃荠菜煮鸡蛋的习俗。

民谚:三月初三,荠菜当灵丹。

除此之外,雨水节气还有水獭祭鱼、占稻色等习俗。

这些习俗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美好的生活愿景。

惊蛰的习俗有:1. 打小人: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唤醒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这些小动物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人们便会打小人来驱逐它们。

2. 祭白虎:在中国的民间传说中,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惊蛰这天出来觅食,所以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以保一年平安顺利。

二十四节气表完整版

二十四节气表完整版

二十四节气表完整版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老传统的民间气象学,用来指导农事、生活和节庆。

按照太阳视运行轨迹,把一年分成24个“节气”,每个“节气”约相隔15度,串联成一年的气候周期。

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二十四节气表的完整内容。

1. 立春•日期:2月3日或4日•天气特征:春寒料峭•习俗:过年后开始做喜事、踏青,祭灶送财神等2. 雨水•日期:2月18日或19日•天气特征:春雷潜鸣•习俗:种植春季作物,开展田间农事3. 惊蛰•日期:3月5日或6日•天气特征:桃始华、鹰化为鸠•习俗:注意营养搭配,预防春困4. 春分•日期:3月20日或21日•天气特征:春回大地•习俗:户外踏青,祭祀祖先5. 清明•日期:4月4日或5日•天气特征:落花开遍•习俗:扫墓祭祖,赏花祈福6. 谷雨•日期:4月19日或20日•天气特征:百花齐放•习俗:注重防霜灾害,助长农作物生长7. 立夏•日期:5月4日或5日•天气特征:蝉始鸣,麦秋生•习俗:开始播种各种夏植,务农护林8. 小满•日期:5月20日或21日•天气特征:五月芝麻长,发云深•习俗:劳动人民勤劳耕作,播种夏粮夏麦9. 芒种•日期:6月5日或6日•天气特征:蚕吐丝•习俗:夏至前后太阳直射影响最大,要注意应对阳光辐射10. 夏至•日期:6月21日或22日•天气特征:鹿角解•习俗:各地多用热火禾秸来驱虫11. 小暑•日期:7月6日或7日•天气特征:蟋蟀居壁•习俗:炎炎夏日,人们要注意清洗,以免长痱子12. 大暑•日期:7月22日或23日•天气特征:大暑尚不惧•习俗:暑天宜于清淡饮食,以免伤胃13. 立秋•日期:8月7日或8日•天气特征:凉风至•习俗:预示着秋天的来临,农民也开始着手秋收14. 处暑•日期:8月22日或23日•天气特征:天气尚热•习俗:此时气温开始逐渐回落,人们需注意保暖预防感冒15. 白露•日期:9月7日或8日•天气特征:白露恐不露•习俗:注意防秋燥,多食蔬果16. 秋分•日期:9月22日或23日•天气特征:寒露至,栋扉开•习俗:中秋节临近,要准备月饼、柚子等食品17. 寒露•日期:10月8日或9日•天气特征:早霜凄凄•习俗:凉爽的气候,需注意保暖防寒18. 霜降•日期:10月23日或24日•天气特征:鹅毛大雪•习俗:感受初冬来临,要预防感冒等疾病19. 立冬•日期:11月7日或8日•天气特征:蚯蚓结底•习俗:冬季需注意保暖,多吃滋润食物20. 小雪•日期:11月22日或23日•天气特征:雁北离•习俗:天气寒冷要注意保暖21. 大雪•日期:12月6日或7日•天气特征:草木黄落•习俗:注意防寒保暖,多吃温补食物22. 冬至•日期:12月21日或22日•天气特征:腊日杀牲,腊瓜巳秃•习俗:冬至至腊年,是最寒冷的期间,需加强保暖23. 小寒•日期:1月5日或6日•天气特征:雁始还•习俗:寒冷的天气要注意保暖,宜多食补24. 大寒•日期:1月20日或21日•天气特征:水泽渐冰•习俗:寒冷严冬之时,民间要注意防寒。

(完整版)二十四节气大全

(完整版)二十四节气大全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

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 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 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 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 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 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 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 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 指导农事活动, 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一、立春1.介绍: 立春, 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又称“打春”, “立”是“开始”的意思, 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 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

古人将立春定为24个节气之首。

立春之日, 晚上七点时仰望星空, 可见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东北, 即方位角45度的地方, 古人称为艮(八卦之一)的方向。

立春的“立”表示开始, “春”表示季节, 故立春有春之节气已开始之意。

农谚有“春打六九头”、“几时霜降几时冬, 四十五天就打春”之语, 从冬至开始入九“五九”四十五天, 因而立春正好是“六九”的开始。

2、由来立春作为节令早在春秋时就有了, 那时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令, 到了《礼记?月令》一书和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训》中, 才有24个节气的记载。

在汉代前历法曾多次变革, 那时曾将24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 意思春天从此开始。

这种叫法曾延续了两千多年, 直到1913年, 当时的国民政府正式下了一个文件, 明确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春节。

此后立春日, 仅作为24个节气之一存在并传承至今。

3、习俗立春亦称“打春”、“咬春”, 又叫“报春”。

这个节令与众多节令一样有众多民俗, 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 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吃春饼、春盘、咬萝卜之习俗等。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 我国历朝历代的迎春仪式隆重而浩大。

24节气风俗习惯

24节气风俗习惯

24节气24节气是中国传统农历中,将一年分为24个时期的术语。

它们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为基础,通常分为四季:春、夏、秋、冬,每季分为六个节气。

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名称和特征,与季节变化和农事生产密切相关。

以下是24节气的名称及其对应日期:春季:立春(2月3日或4日)雨水(2月18日或19日)惊蛰(3月5日或6日)春分(3月20日或21日)清明(4月4日或5日)谷雨(4月19日或20日)夏季:立夏(5月5日或6日)小满(5月20日或21日)芒种(6月5日或6日)夏至(6月21日或22日)小暑(7月6日或7日)大暑(7月22日或23日)秋季:立秋(8月7日或8日)处暑(8月22日或23日)白露(9月7日或8日)秋分(9月22日或23日)寒露(10月8日或9日)霜降(10月23日或24日)冬季立冬(11月7日或8日)小雪(11月22日或23日)大雪(12月6日或7日)冬至(12月21日或22日)小寒(1月5日或6日)大寒(1月20日或21日)每个节气都代表着不同的天气、气候和农事生产,如春分、秋分代表着昼夜平分,谷雨、小满代表着农作物的生长等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24节气有着深刻的意义和文化内涵,也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节日和传统习俗的基础。

中国的传统节气分为24节气,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分俗习惯和传统活动。

以下是每个节气的介绍:立春:立春是中国的传统节气之一,标志着春天的开始。

在这一天,人们通常会吃春卷、元宵等食品,同时也会在家里贴春联、放鞭炮、祭祖等。

雨水:雨水是春季的第二个节气,这时天气渐暖,雨水也开始逐渐增多。

人们会祈求雨神降雨,同时也会在家里贴上“春联”,祈求一个好的新年。

惊蛰: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也是春天的第一个节气。

在这个节气里,天气开始变得温暖,万物复苏。

人们会吃上新鲜的春笋、喝上嫩茶,同时也会在家里贴“桃符”、“寿”字等。

春分:春分是春季的第四个节气,也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在这一天,昼夜长短相等,天气逐渐变暖,人们会在家里贴上“春联”、“寿”字等,同时也会祭祖、祈求好运等。

二十四节气歌及二十四传统习俗

二十四节气歌及二十四传统习俗

二十四节气歌及二十四传统习俗中华传统文化中有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都有独特的意义和俗。

以下是对二十四节气和相关传统俗的简要介绍:1. 【立春】:立春标志着春天的开始。

人们会吃春饼、放风筝,并举行祈福活动。

2. 【雨水】:这是大地开始释放水分的时候。

人们会赏雨、泡腊、贴墙花等。

3. 【惊蛰】:惊蛰意味着春雷开始落地,万物复苏。

人们会吃春饼、赏花、贴窗花。

4. 【春分】:春分是白昼和黑夜时间相等的节点。

人们会尊奉祖先、踏青、举行祈福仪式。

5. 【清明】:清明是扫墓祭祖的日子,也是农民忙于春耕的时候。

6. 【谷雨】:谷雨是收获的前奏,人们会吃新米、祭拜土地神以求丰收。

7. 【立夏】:立夏意味着夏天的开始。

人们会吃新麦面、品茶、赏菖蒲花。

8. 【小满】:小满是作物成熟的时候,人们会吃黄鳝、新米饭,举行祭神仪式。

9. 【芒种】:芒种意味着麦类开始成熟。

人们会吃小米饭、咸菜。

10. 【夏至】: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日子。

人们会吃饺子、饸饹等。

11. 【小暑】:小暑是炎热夏季的开始。

人们会吃汤圆、举行祭神仪式。

12. 【大暑】:大暑是夏季最炎热的时候。

人们会喝冷饮、吃西瓜。

13. 【立秋】:立秋标志着秋天的开始。

人们会吃秋蛤、石斑鱼。

14. 【处暑】:处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人们会赏秋蝉、品尖椒。

15. 【白露】:白露是白天温度开始下降的时候。

人们会赏秋花、制作香包。

16. 【秋分】:秋分是白昼和黑夜时间相等的节点。

人们会品尝豆腐脑、栽种草莓。

17. 【寒露】:寒露是气温开始降低的时候。

人们会品尝柿子、糯米食品。

18. 【霜降】:霜降意味着天气变冷,露水会结成霜。

人们会吃柿饼、团子。

19. 【立冬】:立冬标志着冬天的开始。

人们会吃生蚝、冬瓜。

20. 【小雪】:小雪意味着降雪的时候逐渐增多。

人们会涂蜡、煮白菜。

21. 【大雪】:大雪是冬季最冷的时候。

人们会吃糯米饭、做冬衣。

22. 【冬至】: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日子。

二十四节气气候习俗

二十四节气气候习俗

二十四节气气候习俗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

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自小寒至谷雨共八气,每五日为一候,共计二十四候,每候对应一种花信。

二十四节气的顺口溜: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节气立春位居二十四节气之首,人们十分重视这个节气。

3000年前中国就有迎春仪式,至今已形成了许多固定的风俗习惯。

每年的公历2月4日左右为立春,此时太阳达到黄经315度,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

立春表示春季开始,万物有了勃勃生机,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中国古代将立春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三候所对应的花信“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

”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

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融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春天已经到来,然而冬天的寒冷还未消失殆尽,它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慢慢消融,大地解冻才能使万物复苏,才能有万物生长的土壤,所以三候的说法十分准确地把立春这个阶段的特征和预兆形象地表现出来。

俗语说:“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

”立春后,随着气温的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将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

立春”不仅是个重要节气,也是一个重大节日,中国民间将其称为立春节,并有吃春饼、鞭春牛等趣味习俗。

立春这天,一项重要习俗就是“咬春”。

北方吃的食品是春饼,而南方则流行吃春卷。

吃春饼和春卷,是人们对“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美好祝福。

因此,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立春这一日,中国民间“咬春”的另外一种食品是萝卜。

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可以解春困。

其实其意义并不限于此,除解困外,萝卜还可以解酒、通气,具有营养、健身、祛病等功效。

二十四节气的农事传统与习俗

二十四节气的农事传统与习俗

二十四节气的农事传统与习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农事和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时间划分系统。

它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持续大约15天左右,与气候变化和农事活动紧密相关。

每个节气都有独特的农事传统和习俗,下面将逐一介绍这些传统和习俗。

立春:立春是农历的开始,标志着春天的到来。

人们会进行祭祀仪式,祈求来年的平安和丰收。

此时也是播种春季作物的好时机,如小麦、大豆等。

雨水:雨水时节,人们开始注重水的利用和储备。

在农业方面,会选择雨水充沛的时候灌溉农田,确保作物的生长。

惊蛰:惊蛰意味着春雷初鸣,农民会根据惊蛰的到来,确定播种夏季作物的时间,比如玉米、黄瓜等。

春分:春分是昼夜平分的时节,此时人们会进行家族祭祀活动,祈求祖先保佑全家平安、健康、丰收。

清明: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人们会扫墓祭拜祖先,还会踏青踢毽子等活动,以庆祝春天的到来。

谷雨:谷雨是临近谷物成熟的时节,人们在这个时候会重视播种水稻、大豆等作物,同时也是进行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关键时期。

立夏:立夏是夏季的开始,人们会采摘鲜花和草药来制作饮品。

农业方面,此时会开始提前播种棉花、红薯等作物。

小满:小满时节,农田进入了水分最多的时期,这对稻米的生长十分有利。

人们也会采摘各种水果,如草莓、樱桃等。

芒种:芒种意味着麦类的成熟,农民会在这个时候收割麦子,大量储存饲料。

人们也会采摘蔬菜,如豆角、黄瓜等。

夏至: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日子。

人们会饮茶、晒太阳来庆祝夏至的到来。

此时也是收获草莓、葡萄等水果的时节。

小暑:小暑时节天气炎热,人们会注意防暑降温,比如喝冷饮、吃西瓜等。

农事方面,会刈割小麦和收割小米。

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人们会进行各种避暑活动,如游泳、吃冷饮等。

农业方面,此时主要是水稻和菜类的收割和储存。

立秋:立秋是秋季的开始,人们会进行祭拜活动,感谢上天给予的丰收。

农田方面,会开始播种秋季作物,如小麦、花生等。

处暑:处暑时节,天气开始凉爽,人们会注意秋季养生。

二十四节气民俗活动

二十四节气民俗活动

祭蚕
相传小满为蚕神诞辰,因此江浙一带 在小满节气期间有一个祈蚕节,蚕是 娇养的“宠物”,很难养活,气温、 湿度,桑叶的冷、熟、干、湿等均影 响蚕的生存,由于蚕难养,古代把蚕 视作“天物”,为了祈求“天物”的 宽恕和养蚕有个好的收成,因此人们 在四月放蚕时节举行祈蚕节。
食苦菜
春风吹,苦菜长,荒滩野地是粮仓。 苦菜是中国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 《周书》中即有“小满之日苦菜秀” 之说,旧时,农民每年春天青黄不接 之时,要靠苦苦菜充饥。
• 采十样白:浙江温州等地有过白露节的习俗。苍南、平阳等地民间,人们于此日采集“十样白”(也有“三样白 ”的说法),以煨乌骨白毛鸡(或鸭子),据说食后可滋补身体,去风气(关节炎)。这“十样白”乃是十种带“白 ”字的草药,如白木槿、白毛苦等等,以与“白露”字面上相应。
秋分民俗活动
祭月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据 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 。而祭月无月则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 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 “九”日,相约九人饮酒(“ 酒”与“九”谐音),席上用 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 ”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天津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 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
晒秋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 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 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二十四节气的传统活动

二十四节气的传统活动

二十四节气的传统活动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与传统活动有着深厚的联系。

以下是各个节气大致对应的传统活动:
1. 立春:咬春、放风筝
2. 雨水:修整农具、准备耕种
3. 惊蛰:扫墓、祭祖(部分地区)
4. 春分:踏青、吃春饼
5. 清明:扫墓、祭祖、踏青、放风筝
6. 谷雨:耕种、播种
7. 立夏:吃鸡蛋、挂香囊
8. 小满:插秧、饮茶
9. 芒种:晒衣、饮草药
10. 夏至:吃面食、浴佛
11. 小暑:制作凉茶
12. 大暑:避暑、采药材
13. 立秋:吃秋果、送寒衣
14. 处暑:赏月、制作月饼
15. 白露:晾晒、采摘秋果
16. 秋分:吃葡萄、家庭团聚
17. 寒露:制作腊货
18. 霜降:准备进补、收割
19. 立冬:吃羊肉、进补
20. 小雪:制作腌菜
21. 大雪:制作腊肉
22. 冬至:吃饺子、汤圆、家庭团聚
23. 小寒:饮酒、制作冰灯
24. 大寒:泡澡、进补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活动在不同地区可能会有所不同,甚至在某些地方可能有一些独特的习俗。

而且,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一些传统活动已经不再被普遍实践,而有的仅仅成为了纪念或象征性的活动。

二十四节气和传统节日风俗

二十四节气和传统节日风俗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年,由邓平等制定地《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地天文位置.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度所经历地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度,共经历个节气,每月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个节气;每月地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地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地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日、日,下半年在日、日,前后不差~天.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七言诗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随着中国历法地外传,二十四节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立春:立是开始地意思,立春就是春季地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惊蛰:蛰是藏地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地动物.春分:分是平分地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地开始.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至:炎热地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地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大署:一年中最热地时候. 立秋:秋季地开始.处暑:处是终止、躲藏地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地暑天结束.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地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地冬天来临.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地时候.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春节春节代表着新地开始与新地希望,春节是中国民间传统中最为隆重和盛大地节日.历朝历代,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贩夫走卒,所有地中国人都有把春节看作是喜庆团聚地好日子.春节,古称元旦.据民间习俗,从腊月二十四起到新年正月十五闹元宵止都称春节.现在春节地庆祝活动一般从大年三十(二十九)开始.春节期间,家家户户清扫一新,贴春联、贴年画、守岁、放鞭炮、拜年等活动丰富多彩.扫尘: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每逢春节来临,家家产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地气氛.办年货:一到腊月,人们都要上街采办过年地物品,买年画,准备过年地春联.吃团年饭:团年饭意为一家团圆.腊月地最后一天要全家团聚吃一顿丰富地年饭.凡家中在外地工作或学习地家人都会尽可能赶回家团聚.这顿饭要吃得欢欢乐乐,菜肴吃食也具有吉利地象征意义,如鱼(年年有余)、整鸡(大吉大利)、青菜(清洁平安)、年糕(年年高)等.吃饭时,不要说丧气地、不吉利地话,不能失手打破碗碟杯盏,不要碰翻椅凳,因为这些会被视为不吉利地征兆.守岁:除夕之夜,灯火通明,家人围坐一起畅谈,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地压岁钱分给晚辈,“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除夕之夜,在我国北方家家都要包饺子.鞭炮迎新:“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古代燃放鞭炮是为了驱鬼祛邪,而如今则表示节庆欢乐,鞭炮越响,来年家庭财源会越兴旺.拜年:新年伊始,人们走亲访友,登门拜年互致节日祝贺,联络感情.拜年地习俗各地并不相同,但一般初一上午不走亲访友.出去拜年要穿戴整洁.出门遇到熟人、朋友要恭贺新年,说些吉利话,即使是遇见平时与之开惯了玩笑地人也不能随便开玩笑.见到长辈要行拱手礼.走亲访友要携带礼物.过年时,招待宾客地食物有讲究,通常以谐音讨口彩,比如吃柿子苹果,喻意事事平安;吃年糕则意味着年年高升.春节期间,人们还经常走上街头,参加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逛花会等娱乐项目.春节期间也要注意喜庆有度.这一期间热闹地时候比较多,不应为了自己开心而打扰了邻居们休息.春节不仅要拜年,有时候也要恭喜人家喜迁新居.看看新房地格局,参谋一下崭新地家具,如果您是访客,也会有这样地“猎奇”心理.但参观前应该征得主人地同意,等待主人地邀请,而不要主动直接提出参观请求,令主人不好拒绝.如果受到主人邀请参观,也要跟在主人身后,不要自己去打开房间门,尤其是卧室和主卫地门.因为有很多城市都不允许燃放烟花,有地人也没有放鞭炮地喜好,所以过年送礼最好不要送鞭炮.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叫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或“灯节”.自唐朝开始,民间就有元宵之夜观灯地风俗.现在元宵节有很多节俗活动.吃元宵是元宵节最主要地活动.古时候人们把元宵这种食品叫汤圆、汤团或团子.元宵地形状是圆形,又含着一个“圆”字地同音字,象征着团圆、美满、吉祥、和睦地家庭,所以人们多取其意,这一天要吃元宵.灯会在夜间举行,一般从正月初十开始就行动起来,人人动手,家家户户扎花灯、点花灯,特别是到了元宵节地夜晚时分,更是举烛张灯,结彩为戏,供人观赏,所以元宵节又称“灯节”.在明清时,花灯地样式最为繁多,数不胜数.现在政府、民间都会组织大型灯会.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相传爱国诗人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怀抱石头投汨罗江自尽,两岸百姓知道后,纷纷划船打捞他地尸体,并向江中投放粽子,使鱼虾饱食后不吃他地尸体.此传说历代沿袭下来,演变成如今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地习俗.节日地习俗礼仪有:挂菖蒲、艾叶:民间特别是农村家庭,门窗上要挂菖蒲、艾叶,用以驱鬼辟邪保平安.虽然这是迷信,但因艾叶、菖蒲具有杀虫、驱寒、消毒之用,故这一习俗一直保持下来,城乡许多家庭都在这一日采集艾叶,以备常年家用.吃大蒜头、喝雄黄酒:端午节,家庭要备一桌丰盛于平日地饭菜,全家共享.这一餐习惯上要吃大蒜头煮肉,喝雄黄酒.大人会在不能喝酒地孩子额头上沾上雄黄,或画一个“王字”,去病消灾.这种习俗在现代城市已逐渐被人遗忘.吃粽子:端午节吃粽是我国民间长久盛行地习俗.早在多年前地唐朝,吃粽已经流行.在湖南岳阳、益阳一带,端午还兴吃麻花,当地把它称“油绞”,女婿去丈母娘家拜节,也要提一串麻花.据说,吃麻花也是为了纪念屈原.赛龙舟:当时楚人因合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地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中秋节农历八月正好在秋季地中间,古人谓“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恰逢此日又与月有关地“中秋节”就有了许多别称:“八月节”、“八月半”、“月节”、“月夕”,继而引申为以圆月为象征地“团圆节”.人们邀请亲朋好友,夜饮玩月,连回娘家地媳妇这天都必须返还夫家.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有烙“团圆”地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亮地小饼子,即“月饼”.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阖家团圆.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地重阳节,又名重九节、登高节、菊花节、茱萸节.我国古代把九定为阳数,农历九月九日,月日并阳,两阳相重,两九相叠,故名“重阳”,又名“重九”.每到这一天,人们出游登高,赏菊花,饮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阳糕.时至今日,一些地区仍保存着这种风俗.政府还把重阳节定为“敬老节”,向老年人表达敬意之情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等.冬至与腊月冬至是我国地一个重要节气,时间是月日或日.过了冬至,我国大部分地区将进入最寒冷地时期.俗话说:“冬至大如年.”古代,在这一天有祭天、祭祖、拜贺、食百味馄饨等习俗,今天人们也在这一天祭祀先祖.腊月为腊月初八,有吃“腊八粥”地风俗.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我国地传统节日目前主要有八个,下面按照日期次序,将每个传统节日地日期、相关习俗、相关诗歌名句摘录如下,供楼主参阅.. 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公历月日).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地新衣.描写除夕地诗句有:除夜【宋】文天祥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公历月日).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包饺子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描写春节地诗句有: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公历月日).正月是农历地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地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地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描写元宵节地诗句有:元夕【宋】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清明节——农历三月初三(公历月日).清明节地习俗是丰富有趣地,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描写清明节地诗句有: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公历月日).这一天地活动现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描写端午节地诗句有:端午【唐】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公历月日).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地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地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描写七夕节地诗句有:七夕【唐】罗隐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公历月日).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地习俗.赏月地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地祭祀变成轻松地欢娱.“民间拜月”则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地.描写中秋节地诗句有:中秋月【宋】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公历月日).重阳节有登高地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地目地.和登高相联系地有赏菊赋诗、插茱萸、吃重阳糕等风俗.描写重阳节地诗句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二十四节气中的传统习俗与风俗

二十四节气中的传统习俗与风俗

二十四节气中的传统习俗与风俗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人民根据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规律,将一年分为24个时间节点的一种方法。

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气候特征和对应的习俗与风俗。

下面将分别介绍二十四节气中的传统习俗和风俗。

立春:立春是农历的春季开始,也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

在立春这一天,人们会祈求万物复苏、春暖花开。

此时有吃春饼和挂“春”字的习俗。

雨水:雨水是指开始降雨的节气,意味着过去的寒冬即将过去。

雨水时节人们会祈雨祈福,以保证来年农作物的顺利生长。

惊蛰:惊蛰是指春雷初鸣,蛰伏的动物开始苏醒的时候。

在这一天,人们会预防雷击,同时也是观察自然界充满生机的好时机。

春分:春分是昼夜平分的时刻,也标志着春天正式来临。

春分时节,人们会进行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健康。

清明:清明是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人们会在这一天扫墓祭祖,同时也有踏青郊游的习俗。

谷雨:谷雨是指开始雨水滋润农田,帮助庄稼生长的节气。

谷雨时节,人们会进行祭祀活动,祈求来年丰收和平安。

立夏:立夏是农历夏季的开始,意味着夏天的气息正式来临。

立夏时节,人们会祭祀神灵,同时也有各种祛病防疫的习俗。

小满:小满是指农作物渐渐成熟的时期,人们会庆祝作物丰收的到来。

同时也有采摘水果的习俗。

芒种:芒种是指麦类作物的籽粒渐渐变硬的时候,在这一天有水浴活动,人们相信能够去除身上的疾病。

夏至: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也是夏季的正式开始。

夏至时节,人们会吃凉性食物,同时也有登高的习俗。

小暑:小暑是指温度逐渐升高,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

小暑时节,人们会避暑、吃清凉食物,同时也有喝寒饮的习俗。

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此时人们会通过吃消暑食物、穿宽大的衣物来应对高温。

立秋:立秋是农历秋季的开始,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节点。

立秋时节,人们会举行祭祀活动,祈求秋季丰收和平安。

处暑:处暑是指炎热的天气开始逐渐减弱的时候。

处暑时节,人们会举办游泳比赛,一起享受清凉的水上活动。

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

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

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二十四节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每个节气都有着独特的民俗文化。

下面将介绍一些二十四节气的民俗文化。

春季节气中的立春是中国传统农历的春季开始的第一个节气,人们在这一天会燃放爆竹、祭祀祖先、祈求丰收,还有一项传统活动叫“立春径”,人们在春天的第一天早晨起床,要先用脚“踩”一下大地,以示对大地的敬仰。

清明节是春分后的一个节气,也是扫墓祭祖的日子。

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坟墓,整理墓地,烧香、献花、烧纸钱,还会祭拜祖先,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思念之情。

夏季节气中的立夏是夏季的开始,人们会举行击壤游玩活动,用锤子击打空心的陶罐,发出声音,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端午节是夏至后的一个节气,也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中国人有过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蘸雄黄水等,还要舞狮子、打秧歌等民间表演活动。

立秋是秋季的开始,人们会在这一天吃一种传统的食物,秋葵,并祭拜雷公、病神。

此外,农村地区还喜欢举办划龙舟的比赛。

中秋节是秋分后的一个节气,也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会举行祭月、赏月、品尝月饼、赏菊花等传统活动,家人团聚,共庆中秋。

冬季节气中的立冬是冬季的开始,人们在立冬这天会吃面食,吃饺子,以示“冬至饺子一碗下,一年平安顺心好”。

冬至是整个冬季的开始,人们会吃汤圆、腊八粥等传统食物,还有预测来年天气的习俗,如放蟾蜍和挂羊脂。

除了以上的节气,其他的节气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

其中有些节气还与农耕文化、渔民文化、狩猎文化等密切相关。

如立春节气,人们会根据天气变化,来预测新的一年的农业生产形势,制定合理的耕作计划。

如谷雨节气,人们会燃放篝火,杀猪宰鸡,祈求雨水充沛,农作物能丰收。

如小满节气,江南地区的渔民会举行“立网”仪式,象征着渔民开始出海捕鱼,同时也标志着夏季的到来。

总的来说,二十四节气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这些民俗文化不仅是人们对自然环境变化的感悟和理解,也是人们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一种美好习俗和仪式。

节气每个节气的风俗

节气每个节气的风俗

福建福州有个传统叫作“白露必吃龙 眼”的说法。民间的意思为,在白露 这一天吃龙眼有大补身体的奇效,在 这一天吃一颗龙眼相当于吃一只鸡那 么补,听起来感觉太夸张了。
喝白露茶
白露茶就是在白露时节采摘的茶叶, 民间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 秋白露”的说法,此时的茶树经过夏 季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它的另一个 生长佳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 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 苦,它多了一些过火的味道,给人的 感觉刚刚好。
农事活动
贮藏蔬菜、农闲副业、鱼塘越冬等。
小雪民俗
腌腊肉、吃糍粑、晒鱼干、吃刨汤等 。
大雪习俗与传统文化内涵
大雪习俗
大雪腌肉、吃红薯粥、观赏封河、兑 糖儿等。
传统文化内涵
大雪节气是干支历子月的起始,标志 着仲冬时节正式开始。大雪是反映气 候特征的一个节气,大雪节气的特点 是气温显著下降、降水量增多。
发展
二十四节气在上古时代已订立,到汉代吸收 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在 历史发展中二十四节气被列入农历,成为农
历的一个重要部分。
二十四节气在农业生产中应用
指导农事活动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 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VS
预测天气变化
二十四节气也是预测天气变化的重要依据 ,对于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处暑时节民间传统活动
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是为了 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开渔节
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渔业收获的时节,每年处暑期间,在浙江省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 渔节,决定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

二十四节气气候习俗

二十四节气气候习俗

芒种:送花神、安苗、打泥巴仗
送花神
安苗
芒种已近五月间,百花开始凋落,人 们多在芒种日举行活动饯送花神归位 ,就是送别花神,表达对花神的感激 之情,盼望来年再相会。
安苗系皖南的农事习俗活动,始于明 初。每到芒种时节,种完水稻,为祈 求秋天有个好收成,各地都要举行安 苗祭祀活动。家家户户用新麦面蒸发 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 形状,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颜色,作为 祭祀供品,祈求五谷丰登、村民平安 。
• 咬春:立春时还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饼、萝卜、五辛盘等,在南方则流行吃春卷,街市上都有不少叫卖春 卷的小贩。此处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过去认为咬春就是吃萝卜,其实也包括吃春饼;二是所谓讨春就是迎春 之意。为什么要吃萝卜呢?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实咬春并不限于此,除解困外,主要是通气,使 人保持青春不老。五辛盘是由大蒜、小蒜、韭菜、云苔、胡荽五种辛味之物组成,吃五辛盘不仅可以驱寒,还 可以杀菌。
• 祭白虎:祭白虎习俗,相传是这样的。以前人们认为惊蛰这天 ,白虎会出来吃人,为保平安,便要在惊蛰日举行祭祀,求上 天保佑,让白虎不敢伤人,以保平安。所谓祭白虎,就是指拜 祭用纸绘
03
CATALOGUE
夏季节气气候习俗
立夏:称人、吃蛋、挂蛋
吃蛋
立夏时节,蛋类食品开始大量பைடு நூலகம்市,人们用吃蛋来祈求身体健康,预防暑天常 见的食欲不振、身倦肢软、消瘦等苦夏症状。
小雪:腌腊肉、吃糍粑、晒鱼干
腌腊肉
小雪后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干燥,是加工腊肉的好时 候。一些农家开始动手做香肠、腊肉,把多余的肉类用传 统方法储备起来,等到春节时正好享受美食。
吃糍粑
在南方某些地方,还有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糍粑是用 糯米蒸熟捣烂后所制成的一种食品,是中国南方一些地区 流行的美食。

24节气都有哪些习俗?

24节气都有哪些习俗?

24节气都有哪些习俗?24节气习俗如下:1、立春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这一天后,草木复苏,万物始生,春天到来。

在三千年前的周朝,就有迎“春”仪式,天子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祭拜居住在东方的芒神,祈求丰收。

2022年立春为阳历为2022年2月4日,也是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日。

2、雨水雨水后,降雨增多。

桃花梨花含苞,草地树梢多了一丝绿意,忙碌的春耕也开始了。

出嫁的女儿要带着自己的丈夫,提着两把藤椅和“罐罐肉”,回娘家看父母,有孩子的,还要为自己的儿女拉保保(父母给孩子认干爹干妈的意思)。

3、惊蛰正如其名中的“惊”,轰轰轰,冬眠的小动物全被春雷震醒,除了要为庄稼防虫,这一天,还要“打小人”驱走霉运。

因为“梨”与“离”同音,惊蛰这天,吃梨成了保留节目。

4、春分春分一天,昼夜平分,寓意公平,古人会在这一天校对度量衡器具。

此外,每年这一天,无论男女老少,都“童心未泯”地玩着同样一个游戏:让圆滚滚的鸡蛋立起来。

这个看似简单又高难度的游戏延续了数千年。

5、清明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这日的很多习俗与郊游踏青有关:荡秋千、放风筝、蹴鞠、插柳。

清明这个节气很纠结,既有思念故人的悲伤,又有踏青赏景的惬意。

6、谷雨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

巴蜀等地开始下起夜雨。

除了农作,古人们在谷雨做的事情还很多:青年妇女要“走谷雨”,即野外散步;南方要采谷雨茶,传说可以清火、明目,还能辟邪;北方要吃香椿,提高免疫力。

7、立夏立夏之后,万物从初生进入了繁茂。

其实,按气象学意义,立夏并不是就到了夏天。

不少人爱吃的茶叶蛋是因“立夏”而来,它可是这天最经典的食物,听说立夏日吃了鸡蛋可以祈祷夏日平安。

8、小满“满”,此时,一些夏熟作物的籽粒已经开始饱满。

不过,又有个“小”字,所以它们还要等段时间才能成熟。

小满正是插水稻的季节,而农民们最重要的,就是保证稻田里的水的充足。

9、芒种芒种很忙,既有大麦、小麦等要抢着收割,又有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要忙着播种。

二十四节气的民间习俗

二十四节气的民间习俗

二十四节气的民间习俗二十四节气的民间习俗南北方农事生活习俗不一样。

北方田间管理已很少,若下雪不及时,人们偶尔还在天气稍转暖时浇一两次冻水,提高小麦越冬能力。

或者修葺禽舍、牲畜圈墙等,助禽畜安全过冬。

俗话说“大雪纷纷是旱年,造塘修仓莫等闲”。

此时还要加紧冬日兴修水道、积肥造肥、修仓、粮食入仓等事务。

妇女们则三五成群,扎堆做针线活。

手艺之家将主要精力用在手艺上,如印年画、磨豆腐、编筐、编篓等赚钱补贴家用。

大雪是“进补”的好时节,素有“冬天进补,开春打虎”的说法。

冬令进补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使畏寒的现象得到改善。

冬令进补还能调节体内的物质代谢,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贮存于体内,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发,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

此时宜温补助阳、补肾壮骨、养阴益精。

大雪过后气候变化快,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北方由于有暖气,尽管室外冰天雪地的,可室内却是暖意融融的,的一些南方朋友对此非常羡慕。

而在南方地区,冬天既潮湿又寒冷,即使待在家里手脚也很容易起冻疮。

因此,不管是北方人还是南方人,在这个寒冷的季节里,都要注意保暖问题。

如今,在居住的齐鲁大地,就有“碌碡顶了门,光喝红黏粥”的民俗,意思是寒冷的冬天不再出去串门了,待在家里喝热乎乎的红薯粥过冬吧。

大雪吃什么1、羊肉:羊肉富含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无机盐和钙、磷、铁等营养成分。

羊肉具有暖中补虚、益肾养肝、开胃健脾、御寒祛湿的功效,历来就被作为冬季御寒和进补壮阳的佳品。

在冬天常食还能维护胃肠黏膜,使消化酶分泌增加,从而促进消化吸收。

2、黑豆:黑豆含有丰富的铁和铜等矿物质,其抗氧化物含量高于其他豆类。

有营养专家认为,喝黑豆汤能帮助肌肉获得更多血氧,进而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抗寒能力。

3、橙子:橙子富含维生素B1,该维生素对保持神经系统健康至关重要。

另外,适量吃橙子还可有效增加唾液分泌,促进消化,缓解咳嗽,保护肺脏健康。

专家建议每天最好吃1—2个橙子。

二十四节气的习俗

二十四节气的习俗

二十四节气的习俗立春:糊春牛糊春牛这项风俗活动是在立春前开始进行的,按传统的作法,由县政府(县衙)聘请纸扎能手好匠,于立春前到县城聚会,精心制作春牛图像。

一般用竹蔑绑成牛的骨架,用春木做腿,再糊上纸,涂上颜料,一个牛的形象就制作成功了。

俗谓糊上红黄色的纸多,当年就〃五谷丰收〃;糊上黑色纸,当年收成不好。

所以知县安排多用红黄纸,以得民心。

春牛糊好后,举行开光点睛仪式,即设立香案,顶木糜拜。

打春牛有用以桑木为骨架做成的春牛,是专供〃打春牛〃风俗活动用的〃牛〃O冬至节后辰日取土合成泥坯,雕做成大小类似牛形状。

上画四时八节,360日12时辰图纹。

立春前一日,官民先于约定的农坛上祭祀。

尔后由县执事(县长)亲手扶犁执鞭打〃春牛〃,以示春耕开始。

接着由群众作扶犁耕地状。

边耕边打〃春牛〃,口喊: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五谷丰登〃等吉祥话语。

迎春为了迎春,先在县城郊区选择一片风水好地,搭起〃春棚〃准备迎春。

春棚T殳搭在交通要道,便于集中人群的地方。

四周插上彩旗。

迎春活动是在立春当天举行,具体时间以历书表为准,有时在当日辰时,有时在子时半夜。

迎春活动T殳都在浩浩荡荡的仪仗队伍中,抬上春官游行显威,前拥后挤,威风无比。

并有报子、马弁等身着长袍马褂,或各样奇装异服,坐在二人抬的独木杠子上,边进行边做戏,打浑斗趣,引人发笑。

迎春的队伍由四面八方拥向春棚前集中,然后到县政府(县衙)报喜迎春。

游春、报春迎春报喜后开始游春,各村各社的锣鼓队和仪仗队走在前边,由四人或八人抬的巨大春牛塑像走在后边。

边走边舞,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游行的队伍浩浩荡荡,十分壮观。

游遍周围村庄,大街小巷。

游春的队伍进入春场(检阅场地)后,绕场游两圈,然后各自列队站在安排的场地上。

此时,恭请知县老爷入春棚安坐,举行报春仪式。

按传统的风俗,设有报春台,身着奇装异服的报子,手执红黄各色彩旗,上场第一报——〃风调雨顺〃,群众同声呼应;第二报——〃五谷丰登〃,群众亦同声呼应;第三报——〃国泰民安〃,群众再同声呼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冬: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冬季开始。习 俗:吃饺子
小雪: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北方冷空气 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 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 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北半球昼短夜 长。雪将由小到大,降雪天数和降雪量比小 雪节气增多,地面渐有积雪。
冬至: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这一天北半 球半天最短,黑夜最长,并开始进入数九寒 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 降。习俗:吃饺子
小寒:每年的1月5日或6日,此时气候开始寒 冷,但还没有到达极点。习俗:腊八粥
大寒:每年的1月20日或21日,天气冷到极点, 到了天寒低冻的时期,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 习俗:吃年糕(快过年了)
秋分: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这一天昼夜再 次相等,从这一天后,北半球日短夜长。
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北半球气温继 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 为“寒露风”。
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黄河流域初 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 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这一天北半 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表示盛夏就要来临, 气温将继续升高。习俗:吃面
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标点。
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这一时期是我国 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 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暑去凉来,秋天 开始。秋是植物快成熟的意思,此后气温逐 渐下降。习俗:贴秋膘,吃肉。
处暑: 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
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 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各地气温下降很 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 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 于谷类生长。习俗:吃香椿
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万物生长,欣欣 向荣。
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麦类等夏熟作 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意为“忙种”, 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习俗:消暑食品,梅子。
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 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 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习俗:吃梨 (与害虫别离)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 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 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气候温暖,草木 开始萌发繁茂。习俗:祭祖,吃青团。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春季即将开始。
习俗:南方吃春卷,北方吃春饼。
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时冬去春 来,气温开始回升,雨水渐渐增多,但冷空 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