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古典哲学中的理性和非理性
德国哲学
• “三大批判” •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对人的认识能力的研究,对感 性、知性、理性三个认识阶段的划分,对超验世界的限 制,在哲学史上都具有开创性意义。 • 世界被他割裂为由必然的自然法则主宰的科学领域和自 由的道德或意志领域。 • 《实践理性批判》极大的宣扬意志自由。其涉及人类理 性在理论理性或曰认识能力之外的实践理性或曰道德意 志,提出了三条道德法则:人是目的、意志自律、绝对 命令。 • 《判断力批判》中,他试图在科学与道德、理论理性与 实践理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 最初他继承启蒙精神思想在实践领域推进康德开创的哲 学革命,并在美学、宗教中寻找统一性的原则,后来他 重新开始给理论哲学定位,力图按照时代精神,将日渐 衰落的哲学改造成为一个科学的体系。它在创建哲学体 系时,用逻辑学改造形而上学,并吸收当时的自然科学 和人文科学成果建构了一个既有逻辑环节的发展又体现 了现实性诸要素的庞大体系。这是哲学史上最大的也是 最后一个理论体系。
法兰克福学派
• 法兰克福学派是当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哲学流派,也是“西方马克 思主义”的一个流派。创建于1923年,由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 领导成员在20世纪30~40年代初发展起来,以批判的社会理论著 称。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一群社 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由法兰克 福社会研究所的领导成员在20世纪30~40年代初发展起来,其社 会政治观点集中反映在M.霍克海默、T.W.阿多诺、H.马尔库塞、 J.哈贝马斯等人的著作中。该学派的理论来源主要是:马克思关 于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的理论,更直接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卢 卡奇等人的理论继承者;同时,还受到了黑格尔、康德、弗洛伊 德和浪漫主义等众多西方哲学思潮的影响。
德语国家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
理性_百度百科
编辑本段它的特点
有如下的特点:
(1)冷静的态度,对于紧急的事或物能够不紧张且熟练的操作和处理不慌张,就是常说的‘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中的‘色’即是焦急的心不能表露在脸面,俗话就是遇事不慌;
(2)全面的认识,对于人、事或物能够从多个方面去了解再总结,比如:人,他的个人特点(即性格,习惯,做事风格.....);事或物,就要了解事或物的前因后果;
一般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或发展活动。意思和感性相对
,指处理问题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进化原则来考虑的态度,考虑问题、处理事情不冲动,不仅凭感觉做事情。
社会学角度来讲,理性指能够识别、判断、评估实际理由以及使人的行为符合特定目的等方面的智能。理性通过论点与具有说服力的论据发现真理,通过符合逻辑的推理而非依靠表象而获得结论,意见和行动的理由。
编辑本段不理性和非理性
不理性
是指人在正常思维状态下时根据单一的感性认知而作出片面的总结和处理事件,易受个人性格等因素影响。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个人资料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个人资料黑格尔是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也是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主要思想体系源流。
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黑格尔人物简介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1770—1831),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也是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主要思想体系源流。
黑格尔代表作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科学全书纲要》《法哲学原理》等,他建立了世界哲学史上最为庞大的客观唯心体系、极大地丰富了辩证法、黑格尔辩证法、黑格尔逻辑学、黑格尔美学等成果。
黑格尔对当时的哲学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大学数哲学家都是黑格尔派。
1831年,一代哲学大家黑格尔死于霍乱。
黑格尔人物生平德国近代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政治哲学家。
他对德国资产阶级的国家哲学作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完整的阐述。
1770年8月27日生在德国符腾堡公国首府斯图加特一个官吏家庭。
1780年起就读于该城文科中学,1788年10月去图宾根神学院学习,主修神学和哲学。
1793年─1796年在瑞士伯尔尼一贵族家中担任家庭教师,1797年末─1800年在法兰克福一个贵族家庭里担任家庭教师。
1800年到耶拿,与谢林共同创办《哲学评论》杂志。
次年成为耶拿大学编外讲师,四年之后成为副教授。
1807年出版他的第一部著作《精神现象学》。
1808至1816年,他在纽伦堡当了八年的中学校长。
在此期间完成了《逻辑学》(简称大逻辑)。
1816~1817年任海德堡大学哲学教授。
1817年,出版《哲学全书》,完成了他的哲学体系。
1818年后任柏林大学哲学教授,并于1829年当选柏林大学校长,1821年出版《法哲学原理》。
1829年,黑格尔被任命为柏林大学校长和政府代表,1831年死于霍乱。
他在柏林大学的讲稿死后被整理为《哲学史讲演录》、《美学讲演录》和《宗教哲学讲演录》。
黑格尔名言1、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
德国盛产哲学家的原因
•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十六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旳发起者,基督
教(新教)路德宗旳创始人)
• 闵采尔(Thomas Münzer,约1490-1525,1524-1525年德国农民战争旳领袖,德意志农
民和城市平民旳宗教改革家)
• 伯麦(Jakob Böhme,1575-1624,文艺复兴时期德意志神秘主义哲学家) • 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德国自然科学家、数学家、唯心
理学人本主义”)
• 毕希纳(Ludwig Büchner,1824-1899,德国医生,庸俗唯物主义代表之一) • 拉萨尔(Ferdinand Lassalle,1825-1864,德国工人运动中机会主义派别旳首领) • 宇伯威格(Friedrich Überweg,1826-1871,德国哲学家,以著有《哲学史概论》一书
二、历史原因
• 众所周知,德国在历史上长久处于封建割
据状态,各国君主都希望有思想来帮助国 家强大,鼓励思想家发展, 所以在这个时 期产生了许多大哲学家。正如我国春秋战 国时期百家争鸣一样。
• 康德:德国哲学家、天文
学家、星云说旳创建者之 一、德国古典哲学旳创始 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 者,德国古典美学旳奠定 者。他被以为是对当代欧 洲最具影响力旳思想家之 一,也是启蒙运动最终一 位主要哲学家。
派代表之一,以对基督教旳批判而著名)
• 鲍威尔(Bruno Bauer,1809-1882,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青年黑格尔派旳主要代表) • 洛采(Rudolf Hermann Lotze,1817-1881,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自称其哲学为“目
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异同
前言纵观西方哲学的发展史,从古希腊哲学时期到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理性主义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与进步,直到19世纪的下半叶开始,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兴起,对理性主义进行了反驳。
并由著名的哲学家萨特、尼采以及柏格森等所继承和发扬。
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后现代主义运动对传统理性主义的批判掀起了新的高潮。
虽然后现代主义是对非理性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但是它比非理性主义走得更远,对于理性主义的批判更加激烈。
由理性主义到现代非理性主义再到后来的后现代非理性主义的演变,必然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性,但是它们在认识论、价值观、本体论以及人性论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观点。
故而,寻求西方哲学史中非理性主义和理性主义,并进行探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非理性主义的源与流非理性主义一直处于理性主义的附加位置,直到19世纪的下半叶才得到了改变。
叔本华的生存意识对非理性主义进行了开创,他认为对生存意志的认识与把握主要是依靠生存意志的本身,即非理性的“直觉”和“感觉”;柏格森认为世界的本质是一种非理性的生命变得;尼采则把理性比喻为耀眼且明亮的太阳神,把情感、意志等非理性主义比喻成沉醉于狂灌的酒神;萨特认为人的发展与进步都是可以自由选择的,对自由有着绝对的责任。
在20世纪60年代末的西方社会,出现了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一系列问题。
同时由于各种运动的掀起,例如妇女解放运动、学生造反运动、黑人民权运动等的影响,西方社会产生了比较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比非理性主义对理性主义的反驳更加猛烈,发扬的是一种流浪天涯、飘忽不定的哲学观。
认为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无论是理性还是非理性,都没有确定性的本体论。
其中最著名的后现代主义者包括有拉康、福柯、罗蒂、德里达等,其哲学思想都对传统哲学进行瓦解、反对和解构,他们推崇的是一种模糊不清、破碎而又多元化的哲学思想。
德里达认为自己无论是空间上还是精神上都是一个流浪家,它将非理性主义的理性方法和理性主义的中心理性传统都进行了全盘扫荡;福柯利用对思想教材的分析,认为理性的标准在于社会实践和政治力量,并不是靠自身的权威性;罗蒂则主张摒弃一切的“无镜哲学”,解构传统哲学处于居高临下的位置,主张哲学应该与艺术、政治、文学及其他领域和谐共处、相互平等。
理性_非理性与人_对个人的非理性存在的关切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Guizhou Education Institute(Social Science Edition)2000年第6期第16卷(总第62期)理性、非理性与人对个人的非理性存在的关切陈永力(贵州民族学院社会科学部,贵阳 550025)[摘要]个人的非理性存在主要强调内心中每个人独一无二的生存经验感受。
中国的哲学应从根本上关注人的存在与人的命运,为当代21世纪中国的发展和中国人的现实生活提供一种文化价值观念。
[关键词]非理性;存在;原始动力中图分类号:B023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83(2000)06-0053-05进入20世纪后,人的本质、存在和发展问题成了当代哲学最突出、最根本的问题。
故而西方哲学出现了回归人的生活世界的潮流,中国也出现了人学思潮,第18、19和20届世界哲学大会都把 人 作为主题。
这里的 人 主要的是个人。
因为在当代西方哲学,人的发展趋势主要是由独立的个人向具有类意识的健全的个人。
在当代中国,人的发展趋势主要是由依附性的个人走向有独立人格的个人。
也突出了对人的非理性存在的关切。
一对人的研究涉及到理性存在与非理性存在的问题。
对于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一种理性存在,理性是人的一种本质力量。
表现在认识上,理性一般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或思维活动。
在西方哲学中,对于理性的本质和作用,各种哲学流派有不同的看法。
斯多葛派认为理性是神的属性和人的本质。
唯理论认为只有理性才是最可靠的,把理性看成是知识的源泉。
18世纪法国唯物论认为凡是合乎自然、合乎人性的就是理性,把理性变成了一面反封建的旗帜,主张把理性作为衡量一切现存事物的唯一标准,建立一个理性和永恒正义的王国。
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理性同知性相对,是认识的一种能力或阶段。
与之相对立的是非理性的存在。
非理性从认识论上讲是指理性、思维所不能理解的,逻辑概念所不能表达的。
非理性主义往往将理性同直观、直觉、本能等对立起来。
黑格尔基本思想观点简述
黑格尔基本思想观点简述一、辩证法原理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其思想中最核心的部分即为辩证法原理。
黑格尔的辩证法超越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对立思维,强调事物的内在矛盾和发展变化。
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内部的对立面所构成,这些对立面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推动着事物的不断发展。
黑格尔的辩证法还体现在他的“正-反-合”三段式逻辑中。
每一个事物都会经历正题、反题和合题的三个阶段。
正题是事物的原始状态,反题是对正题的否定和超越,合题则是正反两方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新阶段。
这种逻辑结构不仅适用于抽象的哲学思考,也被黑格尔应用于历史、文化、政治等各个领域。
二、历史唯心主义黑格尔的历史观建立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
他认为,历史的发展不是由外部的物质力量所决定,而是由人类的精神、观念所推动。
在黑格尔看来,人类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向前的进步过程,这个过程的动力来自于人类的理性和精神自由。
黑格尔将世界历史划分为东方社会、希腊社会、罗马社会、日耳曼社会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政治和精神特征。
他认为,日耳曼社会是历史发展的最高阶段,因为它实现了个人自由与国家权力的统一。
三、国家绝对权威在黑格尔的政治哲学中,国家被赋予了绝对的权威。
他认为,国家是人类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个人自由与集体利益的统一。
国家的存在是为了保障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同时也要求个人对国家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
黑格尔强调,国家的权威来自于其代表普遍利益和普遍理性。
国家的决策和行动应该基于普遍的利益和理性,而不是基于个人或特殊集团的利益。
因此,黑格尔认为,国家的决策和行动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正当性,个人应该服从国家的决策和行动。
四、文化优越主义黑格尔对于不同文化的看法体现了一种文化优越主义。
他认为,日耳曼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最高阶段,因为它实现了个人自由与国家权力的统一。
在这种文化下,个人的自由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同时也能够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相比之下,东方文化和希腊文化在黑格尔看来则较为落后。
黑格尔哲学思想在德国古典哲学史上的地位
黑格尔哲学思想在德国古典哲学史上的地位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
绝对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
因此,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
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过自然、社会和思维体现出来的绝对精神,揭示它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实际上是在探讨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揭示二者的辩证同一。
围绕这个基本命题,黑格尔建立起令人叹为观止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主要讲述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
黑格尔在论述每一个概念、事物和整个体系的发展中自始至终都贯彻了这种辩证法的原则。
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惊人的大胆思考之一。
他的著作集德国古典哲学之大成,创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认为:“ 绝对观念” 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
世界的运动变化乃是“ 绝对观念”自我发展的结果,认为他自己的哲学就是“ 绝对观念” 的最高表现,普鲁士王国是体现“ 绝对观念” 的最好国家制度。
所以黑格尔的哲学是为普鲁士专制制度辩护的,但是在他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提出了有价值的辩证法思想,认为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是一个过程,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而其内部矛盾乃是发展的源泉。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哲学思想在黑格尔1788年进入图宾根神学院深造的几年里,受I.康德、B.斯宾诺莎和J.-J.卢梭等人的思想影响。
在大学时期的生活和学习,引导他开始研究政治和宗教,并对现实进行批判。
他把哲学家与民众联系起来,把批判的锋芒同时指向宗教和专制制度。
此时,黑格尔尚未形成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仍然认为宗教高于哲学,认为哲学作为反思的思维不能把握生命和精神的无限性。
这一看法不同于他以前的观点,到耶拿以后,黑格尔很快又放弃了这一观点,转入论证绝对知识。
黑格尔在耶拿时期,是他把自己的理想变为体系的一个转折点。
德国古典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贯穿德国古典哲学整个发展过程的最重要的哲学问题,是关于思维和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
几位哲学家对此提出了各自不同的回答,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日益深化。
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提出并着重探讨了这个问题。
他认为以前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都各有偏颇,陷于不同的片面性,无论是莱布尼茨-沃尔夫学派的“独断论”,或是休谟的怀疑论,都未能解决人怎样认识世界的问题,因此应该寻找新的出发点,即在开始认识之前,应当首先研究人的认识能力本身和认识的可能性。
康德承认在我们之外有某种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东西,他称之为“自在之物”,亦即“本体”。
这是他的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因素。
但是,他又认为,“自在之物”本身究竟是怎样,这在原则上是无法认识的,我们所能认识的只是由“自在之物”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而在我们心中产生的表象,即现象;而现象界却离不开人们的先天的认识能力。
它在某种程度上是意识自己的创造物。
这样,康德就在“自在之物”和“现象”之间划下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把人的认识局限于现象界,从而把思维和存在形而上学地割裂开,陷入了不可知论。
从这种观点出发,康德建立了他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学说。
在他看来,人的知识是由先天的知识形式和后天的感觉表象相结合而成的,这就是他所说的“先天综合判断”;在他看来,哲学的真正的关键就在于回答“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康德把认识分为 3个阶段:在感性的阶段上,人借助于先天的感性直观的纯形式,即时间和空间,把自在之物作用于感官而产生的感觉的混乱状态整理出秩序,使之成为时空中的现象;到了知性的阶段,人使用先天的知性的纯概念或范畴对感觉表象进一步加工整理,使之带有条理性和规律性,而形成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真正的知识;知性的范畴只能用于整理由感性所提供的现象,人也只能认识现象。
所以当人们不满足于知性所获得的知识而进入理性的阶段,试图超越现象界去认识“自在之物”,如灵魂、世界、上帝之类的东西时,就必然陷于自相矛盾而遭到失败。
西方哲学理性主义传统的综述
西方哲学理性主义传统的综述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关于西方哲学理性主义传统的综述西方哲学中有两大特点即形而上学和理性主义。
尽管西方哲学中并不是每一位哲学家都是理性主义者,不同时期的哲学家对于理性的理解也各不相同,但是理性主义却是西方哲学的一大传统。
在西方传统哲学的历史中,理性主义非常重要的三个时期即古希腊哲学、近代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时期。
一、古希腊时期古希腊哲学被公认为西方哲学发展的源头,同时也开启了西方的理性主义传统。
作为最初的哲学形态,古希腊哲学开启了一个时代即通过对自然事物进行抽象概括来解释世界。
古希腊哲学家们思考的是万物的本源问题。
因此古希腊哲学也就是从本体论的角度来理解和建构理性主义。
泰勒斯被认为是古希腊哲学的第一人,他第一次提出了“水是万物的始基”这是泰勒斯千百次观察分析个别事物,并对感觉经验进行了一系列抽象概括的结果。
这一判断扬起了希腊理性主义的第一面旗帜,哲学从此抛弃了希腊远古时期关于天地生成的那些非理性的信仰与传说,沿着追踪世界本源的理性之路向前发展。
”泰勒斯的始基虽然没有突破感性的限制,但是他却将感性具体事物看成是万物的起源,并将其上升到普遍的理性高度。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最终奠定了古希腊哲学甚至整个西方哲学理性主义的传统。
苏格拉底在同智者学派争论的过程中,放弃了对于自然奥秘的理性思辨,进而提出“认识你自己”的口号,。
这种根本性的转向指的是理性思维范围的扩大,将人类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从而使得西方开始了对人类生活进行理性规制的漫长过程。
在此之前的人类生活领域中,这样的规制并不存在。
”苏格拉底毕生致力于寻求善的一般定义,希望揭露出善的本质,但是这种本质并不是感性所可感知的表象,而是一类事物的共相,,而这种共相只有理性可以把握,从而苏格拉底将哲学引向了理性的道路。
柏拉图在苏格拉底的基地上,构筑了理念论的大厦。
柏拉图的理念进一步确立了理性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关于理性与非理性的科学阐释
马克思主义关于理性与非理性的科学阐释马克思主义关于理性与非理性的科学阐释上个世纪的最后二十年,是我国的思想理论界充满活跃气氛的二十年。
中国似乎进入一个狂飙时代,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思想风暴。
在国门向西开放当中,人们张惶等待,希冀有新鲜的理念来荡涤激活僵化的中国。
尼采、柏格森、萨特、弗洛伊德、海德格尔……一潮接一潮的理论被介绍进来之后,人们如获“启蒙”,变得惊奇、兴奋、热情,源源不断的研究阐释它们。
在这追潮逐新当中,有一股非理性主义的丝线,时隐时现地游走其中,人们似乎对“永恒的沉默之乡”——“非理性”表现出极度的偏爱,以为只有非理性主义才强调人的存在,所以他们认为自己在理论上抓住了根本,而马克思主义见物不见人,是“人学的空场”,是冷冰冰的理性主义。
其实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错误的甚至是带有情绪化的偏执。
所以我们有必要来澄清这种错误,还马克思主义以科学性。
我们有必要厘清理性、理性主义、非理性、非理性主义的涵义。
理性和非理性是一对多纬度的概念。
从认识论的意义上讲,理性指的是指人类特有的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抽象思维形式和能力,它表现为清晰的逻辑;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方式,认识世界。
具有自觉性、抽象性等特点。
但它不是一种超历史、超现实的先天能力,它存在于现实的活动和思考之中,带有历史、文化、社会和个体的特征。
从人性论的意义上讲,理性指人的思维能力所支配的人的理智的、合理的、自觉的、合乎逻辑的能力和存在属性,是人的精神结构上的非凡特质,表现出一种清醒的价值判断和自我约束等等。
而所谓的理性主义,就是将理性本体化,认为理性是先验的绝对的超时空的永恒原则,“理性在一切思维主体、一切民族、一切时代和一切文化中是相同的。
”[1]( P4)人是理性的动物,鄙视拒斥人的非理性因素,否认感性经验的可靠性和实在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强调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
非理性,是在否定理性的基础上包含自身的特定的含义。
简单的说,非理性指不属于理性范围的直觉、无意识、情感、意志和欲望等认识形式和心理因素的总和。
知性与感性,理智与理性
当然,鉴于真正理智的人不多,所以当理智的人遇到一个理智的人或者理性的人,他(她)会有惺惺相惜之情。高山流水,知音难觅。这就是一个反向的反应。
这就是说,感性降服于理性,理性又降服于理智,理智只有自我降服。当然,这里的“降服”没有制服与压迫的意思,仅仅是想表达一种心理的敬畏与心灵地位的优劣势之分,并没有品质的高低。
“知性”与“知性美”。这两个词经常用在对女性角色的描写上,而且是用在正面的女性角色身上。个人理解,所谓知性似乎就是指与感性相对的所谓理性,而被赞为有知性的女性角色无非就是聪明敏锐,算计精准的女子,有点现代职业女性或者是女性幕僚的感觉。
知性,是那种成熟的,理性的,睿智、大气的女子,她们通常都在事业上有很好的发展,但又不同于世俗意义的女强人,她们充满知性的柔和魅力,感情丰富,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工作上中性,但感情上又极具女人味。她们不同于小女孩似的单纯,也不同于小女人式的狭隘。
理性的言谈举止,理智的待人接物。这本身就是每一个人必修的一门素质修养课外课。
没有理智,就不可能拥有理性的为人处事。
没有理性的规则,就永远也不可能产生理智的一言,一行。
拥有理智,只能让有幸其拥有的人们,从内心衍生出更多的睿智理性。
有理智,才可拥有理性就去打司机砸人家家,这些都是冲动和本性暂且迷失。而理性的做法就是不但认识到对方带来的危害,还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样整个事态就不会出现冲突和冒进,大家都按照合法的手段和手续来执行的,而不是用暴力解决,反倒使得合法的一方不合法。
理智与理性
有理性的思维,也必能收获更多的智慧。
理性的智慧,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
没有理智的人,是愚蠢的也是可悲可怜的。
理性是一种对事物的认识看法,理智是处理问题事物的做法。一个是思想,一个是行为。用理智控制情绪,用理性选择方法。理智和理性是不同的范畴,理性仅是理智发展的一个阶段。是指一般对概念判断推理的活动或能力。而理智一般指理解能力和求知能力。包括规定判断分析推论区别比较等认识和处理的能力。因此,理智是包含理性的。理性的思维就是解放人性的思维。是从传统道德的束缚中拯救我们自我心灵的思维。任何社会都有道德伦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传统的具体道德都变成了严重束缚人类精神自由的枷锁。打破道德的束缚需要理性,这就是既不和现实社会剧烈冲突,又不简单压抑自己的真我表达。而是要找到一条双赢之路,在古代就叫中庸之道。
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
征的叔本华哲学受到极大欢迎,他本人因此
声名大震。
对叔本华影响最大的是康德、柏拉图
和佛教哲学,他的哲学在基本框架上仍然是
一种体系哲学。从形式上说,他的世界体系
类似康德,即把世界二重化为现象(表象)
和自在之物,不过,自在之物在他看来总能
是一种非理性的、盲目的生存(生活)意志
而已。
二、作为表象的世界
念。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在西方各国掀起了一个范 围广泛、表现强烈的批判传统理性主义的浪潮。现
代西方哲学中的非理性主义思潮正是这一批判浪潮 的产物。
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以批判和超越传统理性
主义并强调人的情感意志、本能冲动等非理性活动
在人的整个精神和物质存在中的决定作用为其最一
般的特征。
由于它对人的情感意志等的作用的强调是以
层面的主体和客体当作独立存在的实体,而
认为它们只能在表象中彼此相对而存在。他
的理论的出发点是既不是客体也不是主体,
而是融主客于一体的表象。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把客体 和主体作为独立存在的实体,割裂主客体的 统一,将认识论的问题等同于本体论问题, 使认识僵化,以至走向绝对主义和独断论。
三、作为意志的世界
不同等级的理念,这些理念在现实世界中的不同等
级的事物上表现自身。愈是处于较高级阶段的理念
愈能清晰而完整地表现意志。处于最高级的理念是
人的理念。人与其他东西不同,他能够发现自己,
知道自己既是意志又是表象,也知道世界既是意志
作理想的社会和国家,然而到19世纪中期英法德主要 西方国家资本主义革命先后结束、资本主义制度先
后确立后,人们发现理性的社会和国家所带来的不 是理性主义思想家所约言的人的普遍幸福和人性的
德国古典哲学的语句
哲学语句1、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
2、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它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
反之,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
3、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
4、人类从历史学到的唯一的教训6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
5、个性像白纸,一经污染,便永不能再如以前的洁白。
6、有嫉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伟大的事业,乃尽量去低估他人的伟大,贬抑他人的伟大使之与他人相齐。
7、人们往往把任性也叫做自由,但是任性只是非理性的自由,人性的选择和自觉都不是出于意志的理性,而是出于偶然的动机以及这种动机对感性外在世界的依赖。
8、存在即合理。
9、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
10、有一些宝贵的东西作为生活的目标时,生活才有价值。
11、无知者是最不自由的,因为他要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黑暗的世界。
12、什么是悲剧?悲剧就是善的冲突。
13、一个拥有真正美的心灵总是有所作为的,并且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14、我们可以断言,没有激情,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能完成。
15、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
16、谁中途动摇信心,谁就是意志薄弱。
17、美具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和力量。
18、世上大概有两种人,“一种人毕生致力于拥有,另一种人毕生致力于有所作为。
”一心渴望拥有,一旦没有达到目的,就会失落、痛苦和绝望。
心无旁鹜,专心于事业的追求,就会忘掉许多烦恼,找到许多努力过程中的快乐。
默默耕耘的人其实是最智慧的人。
19、对现实的抽象就是对现实的毁灭。
20、时代的艰苦使人对于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琐屑兴趣予以太大的重视,现实上很多的利益和为了这些利益而作的斗争,曾经过多地占据了精神上一切的能力和力量以及外在的手段,因而使得人们没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较高的内心生活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以致许多较优秀的人才都为这种艰苦环境所束缚,并且部分地被牺牲在里面。
因为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所以它不能转向内心,回复到自身。
德国古典哲学概论
兄弟-施莱尔马赫-谢林-蒂克
四、本 章 梗 概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康德
一、前批判时期的哲学与批判哲学的形成 二、批判哲学的理论哲学 三、批判哲学的实践哲学 四、批判哲学的目的论 第三节 费希特和谢林 一、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行动哲学 二、谢林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同一哲学 第四节 黑格尔 一、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总结和开拓 二、逻辑学 三、应用逻辑学
➢ 3. 哲学背景 (1)形而上学:走向衰落 (2)自然观: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机械论和目的论 (3)认识论: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 (4)伦理学:理性主义、情感主义和意志主义 (5)美学:理性主义、情感主义(内感官理论)
三、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
➢ 1. 理性主义/唯心主义 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
➢ 2. 非理性主义/浪漫主义 莱辛-赫尔德-歌德-席勒-诺瓦利斯-施莱格尔
第六章 德国古典哲学第Fra bibliotek节 概 论一、德国古典哲学的涵义
二、德国古典哲学的背景
➢ 1. 社会历史背景 (1)英法资产阶级革命 英国革命(1640-1688) 法国革命(1789-1793) (2)法国拿破仑上台、称帝和扩张(1799-1815) (3)德国诸侯割据,封建专制
➢ 2. 科学文化背景 (1)科学的发展 (2)启蒙运动 英国启蒙运动:英格兰启蒙,苏格兰启蒙 法国启蒙运动:百科全书派和卢梭 德国启蒙运动: 1721-1755:宗教论争阶段 1755-1893:通俗哲学阶段
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内容
德国古典哲学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的德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其代表人物有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当时德国处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前夕,新生的德国资产阶级一方面向往资本主义制度,具有革命性;另一方面又极为软弱。
德国古典哲学作为德国资产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理论表达具有两重性。
它一方面用辩证法表达了德国资产阶级实现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的强烈愿望,一方面又将其革命性包裹在抽象思辨的唯心主义体系之中;即使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亦远离现实,而用抽象的“人性”宣扬“全人类的爱”。
为新生的工业生产服务是当时哲学的重要历史任务,认识论、知识论成为哲学研究的前沿领域。
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1724—1804)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提出并着重探讨了哲学基本问题。
他认为在认识外在世界之前,应当首先研究人的认识能力本身以及认识的可能性。
这种转变,被称为康德的“哥白尼革命”。
康德认为,哲学要成为一门可靠的学问,其判断必须既是先天的又是综合的。
他认为人的知识是由先天的知识形式和后天的感觉表象相结合而成,这就是“先天综合判断”。
“先天综合判断”就是既具有感觉经验的内容又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
康德提出的“先天综合判断”体现了他的认识论的二元论、不可知论的根本特征。
一方面,他承认在人之外有某种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东西,即“自在之物”,知识的内容或材料来自感觉。
另一方面,他又认为人们所得到的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识是纯主观的,不反映作为客体的“自在之物”。
“自在之物”在原则上是不能认识的,人们所能认识的只是由“自在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在心中产生的表象,即现象;而现象界却离不开人们的先天认识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它是意识自己的创造物。
这样康德就在“现象”与“自在之物”之间划出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把人的认识仅仅局限于现象界,从而把思维与存在割裂开来,陷入了不可知论。
“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康德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有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层次或阶段。
论西方哲学古典理性主义的历史流变
论西方哲学古典理性主义的历史流变【摘要】本文将探讨西方哲学古典理性主义的历史流变。
在将介绍背景和研究意义。
正文部分将分别讨论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启蒙时期、德国古典哲学和现代哲学中理性主义的发展与影响。
结论部分将总结古典理性主义的影响与局限,并展望未来发展。
古典理性主义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但也存在局限性。
通过本文的分析,将能更好地了解古典理性主义在西方哲学思想中的演变过程和意义,对未来哲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关键词】古典理性主义、西方哲学、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启蒙时期、德国古典哲学、现代哲学、影响、局限、展望未来。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古典理性主义是西方哲学中一种重要的思想流派,其核心思想是通过理性和推理来探求真理。
古典理性主义注重逻辑推理和理性思维,认为人类理性能力可以揭示宇宙的秘密和人类生活的意义。
古典理性主义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据重要位置,对后世的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典理性主义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时期,特别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理性主义理论。
在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中,理性主义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传承,哲学家们试图通过神学和哲学的结合来解释神学的真理。
启蒙时期的理性主义哲学家如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等,则对古典理性主义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扩展,致力于建立一种严密的哲学体系。
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家提出了新的理性主义观点,试图通过对理性的批判和反思来推动哲学的进步。
而在现代哲学中,古典理性主义的影响仍然存在,不同学派的哲学家们对理性主义进行了不同的继承和发展。
通过对古典理性主义的历史流变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西方哲学发展的脉络和逻辑,探讨现代哲学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古典理性主义不仅对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
1.2 研究意义理性主义作为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对于理解人类思维和认识方式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6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的政治思想-1
出于对封建制度的不满,德国资产阶级猛 烈批判贵族阶级,主张废除封建关系和贵族特 权,但最终未能在政治斗争中付诸实现。德国 资产阶级还面临着与无产阶级的阶级对立。19 世纪40年代,以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为起点 的德国工人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无产阶 级从此走上历史舞台。在同时面对两大敌对阵 营的政治斗争中,资产阶级最终选择了与封建 势力妥协的政治策略,这再次表明了它自身的 软弱性和妥协性。
三、德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基本特点
德国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在精神领域创造了令 人惊叹的辉煌成果。这种德国式的理论表达, 使德国的政治思想呈现出与英、法等国不同的 思想风貌。 I.德国式启蒙; II.思辨性; III.伦理政治观; IV.对民族与国家的强烈诉求。
思考题
I. 18世纪德国的社会状况是如何影响这一时 期政治思想特点的?
威廉·冯·洪堡(1767—1835)是德国自由 主义的领军人物。他的代表作《论国家的作 用》被誉为“德国自由主义的《大宪章》”。洪 堡强调个人的崇高价值,认为个性是人类发展 的必要条件。国家的唯一目的就是最大程度地 保障安全,捍卫合法的自由权利,除此目的之 外的任何行为都应终止。洪堡对自由理念的阐 释,以典型的德国方式将近代以来确立的西方 自由主义原则有机地融合进德国的政治思想。
在这种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德国的资产阶 级和知识分子表现得十分软弱和矛盾。法国大 革命爆发之初,他们一度热情赞扬,但随着革 命的深入,他们立即转为对革命的恐惧。他们 赞赏法国大革命倡导的自由、平等和人权观 念,却只寄希望于君主制范围内的渐进改革。 他们虽在思想上向往革命,却只能以纯粹德国 式的、思辨的方式影响社会。
在经济方面,德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十 分缓慢。封建生产关系仍占统治地位,农业依 然是主要产业,大部分农民处于农奴地位,既 没有政治自由,也没有经济自由。国内各地区 间关卡林立,没有统一的市场、货币和度量 衡。尽管德国西部地区的封建生产关系已有所 松动,机器生产被普遍采用,工商业也得到了 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从全国范围来看,资本主 义整体发展依旧相当落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古典哲学中的理性和非理性
[摘要] 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分析论证,可以看出德国古典哲学中既充满了理性主义的因素,也有非理性主义的因素。
[关键词] 德国古典哲学理性非理性
无论是古希腊哲学,还是近代或现代西方哲学,都充满了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分歧和碰撞,因此可以说整个西方哲学史就是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对立统一的历史。
本文拟就西方哲学史上德国古典哲学中的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作一简要的分析和说明。
十九世纪的德国古典哲学是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内容。
从总体上说,德国古典哲学具有严密的理性主义色彩,但是其中也包含着不少的非理性主义色彩。
德国古典哲学是启蒙思想在哲学理论上的高度概括和进一步发展,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过程,就是在哲学中彻底贯彻理性原则,建构庞大的理性哲学体系的过程。
理性主义一直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主流色彩。
理性主义有以下两个基本特点:第一,理性主义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人的主体性的弘扬过程。
理性是属人的,理性的确立与人的主体意识的确立密切相关。
在近代,理性成为审视一切的至上原则,从笛卡尔的“我思”到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都是其典型代表,因此作为理性存在物的人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地建立起来,但由于片面强调理性的能力,传统理性主义逐渐将人们引向对理性的迷信,人沦为从属于理性的对象性存在,失去了自身存在的意义,对理性的极度夸大最终导致了人的主体地位的丧失,导致了人的危机。
第二,将世界主客二分,即把世界分为“我”和“非我”两部分。
笛卡尔的“我思”地位的确立,也就是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人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取得了独立自主的地位,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自我。
但另一方面,这种主客分离又割裂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导致理性的膨胀。
传统理性主义往往更多借助理性思维来沟通主体与客体,而否定情感、意志等认识因素,这样人被抽象化为理性化的东西,失去了原有的活力,人的真正本性被掩盖起来。
自从有理性主义以后,就有非理性主义的存在。
但一直以来,非理性主义更多作为陪衬“红花”的“绿叶”,直到十九世纪后期才出现转变,非理性主义开始兴起。
德国古典哲学中也存在不少非理性主义的色彩。
非理性主义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在本体论上,他们反对传统理性哲学的主客分立的二元论,反对以感性的实体或精神的实体作为世界存在的基础的理论;宣称自己的哲学是以超越于主观和客观的东西作为出发点的,把人的非理性的情感,意志看作是世界的本质。
在认识论上,他们反对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逻辑思维方法,宣扬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秘的体验、直觉,认为靠这种神秘方法和信仰才能把握世界的真谛。
在人性问题上,他们反对传统理性哲学把人抽象化、理性化,而主张无意识才是人的本质。
在十七世纪唯理论和经验论确立的思辩理性观和经验理性观及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确立的政治理性观的基础上,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形成了一种大全的理性观。
德国古典哲学使理性内在化、伦理化、本土化,企图在本体论、伦理学和历史观等领域建立一个理性王国,形成了一种大全理性观。
康德是这一过程的开创者,他首先把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提到哲学高度加以阐发,从而在哲学中奠定普遍的理性原则,作为对一切事物进行批判的标准,建立起理性批判的哲学体系。
他通过理性的自我批判,确立了理性的权威和能力,给理性在自然、伦理、审美、道德、历史领域以应有的地位。
他认为理性是最普遍的人类理性,是最高的认识能力、道德律令和审美的反思判断力,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有理性。
理性不仅为自然立法,而且还使人具有自律的能力,正是人的理性才构成了人自身的尊严和价值。
康德所开创的德国古典哲学的理性主义经过费希特和谢林的发展后,在黑格尔哲学中得到最高的发展,他集大全理性观之大成,一方面把理性作为人的最高认识能力、认识手段和认识方法,认为理性能通过现象认识本质,通过有限认识无限。
另一方面又将人的理性及其能动性贯彻到一切领域,把理性看着无限权力、无限素材、无限形式的实体,把理性由人的认识能力提升到世界本体和历史主宰的高度。
黑格尔把理性看作与绝对理念同一序列的概念,人类理性和宇宙本体理性是同一的。
认为理性是宇宙的实体,世界的主宰,理性就是上帝,人的理性是对宇宙本体理性的反思,宇宙本体理性扬弃了人的理性,也只有在人的理性中才能得到完成;整个宇宙,包括自然、人的精神和社会历史都受理性的支配,“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理性是世界的主宰,世界历史因此是一种合理的过程”(黑格尔语)从而在哲学中最彻底地贯彻理性原则,建立起庞大的、无所不包的理性哲学体系,黑格尔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理性主义发展的顶峰。
他把理性主义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并导致了理性崇拜。
但是,主张理性至上的德国古典哲学也包含了许多非理性主义的因素。
康德在认识论上着力揭示理性的矛盾。
认为理性越出现象而探求“物自体”时必然陷入二律背反,为信仰主义留下了地盘。
在是历史领域,他把现实的社会历史运动都消解在理性概念的辩证运动中,使社会成为理性观念的王国。
但他又认为人是具有两重性的存在。
作为感性存在物,人总要满足自己的自然欲望;作为理性存在物,人又按理性原则去规范自己的行动。
人的这种感性追求和理性追求的矛盾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就感性的个人和理性的社会的矛盾。
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自我论”哲学也认为:人不加是感性生物,而且也是理性生物,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达到人自身的感性和理性的统一的过程。
谢林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倡导无意识的绝对精神的自我直观,认为“绝对”以客观精神的形式体现出人的意志的冲动。
黑格尔则在理性主义的基础上借助辩证法把非理性和理性结合起来。
他将激情、意志、欲望等非理性主义因素置于他的大全理性观中,视为绝对理性发展的一个必然环节。
他还将热情视作在理性因素中的婢女,“它驱使热情去为它自己工作,热情从这种推动里发展了它的存在,因而热情受到了损失,遭到祸害——这可叫做‘理性的狡猾’”(黑格尔语)。
黑格尔并没有回避社会历史中存在非理性的事实。
他虽然主张历史是一个合理性的过程,却“从未宣布历史在一切细节上都是合乎理性的,恰恰相反,它充分的非理性明显的不需要付出哲学上的努力就能看清楚”。
他认为从总体上看,历史是一个合乎理性的过程,理性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非理性的东西是历史中消极的否定性的方面,居于从属地位,但不能排除其存在。
理性不直
接推动事物的发展,而是把热情当作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热情因此成社会历史发展的第二级动力,二者交织成为历史的经纬线,世界就是由这两条线交织成的大地毯。
费尔巴哈则用“我欲故我在”取代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认为人的本质是理性、意志和爱这三者的统一。
德国古典哲学中始终包含着激情、意志、直觉等非理性主义的因素。
综上所述,回顾整个德国古典哲学,我们看到:在以严密理性著称的德国古典哲学中也是包含许多非理性主义的因素的。
可以说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是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相互斗争相互融合的结合体。
其实,不仅德国古典哲学而且整个西方哲学都是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交融体。
但是不论是理性主义还是非理性主议都存在片面性,存在不足之处,这是由于他们理解的片面性造成的。
实际上,人作为认识的主体,应该是知情意的统一,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约,人应当在理性因素的主导下发挥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
没有理性,人的非理性会失去作用的方向,而没有非理性,理性也会失去其驱动力。
因此片面强调人的理性因素或非理性因素都是错误的。
我们应当看到人理性与非理性的集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