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螺旋理论的3_RRR并联机构设计与仿真
基于螺旋理论的3-RRR并联机构设计与仿真
Vo126 . .NO. 3 S p., O1 e 2 1
基 于 螺 旋 理 论 的 3RRR 并 联 机 构 设 计 与 仿 真 -
钟相 强 , 高 洪
( 徽 工 程 大 学 先 进 数 控 和伺 服 驱 动技 术 安 徽 省 重 点 实 验 室 , 徽 芜 湖 2 i0 ) 安 安 4 0 0
机 构具 有 3 旋 转 自由度 , 个 为进一 步仿 真分 析奠定 了基 础.
1 基 于 螺 旋 理 论 的 3RRR 并 联 机 构 设 计 一
1 1 螺 旋 理 论 .
螺 旋理论 中 , 一个旋 量可 以 同时表示 空 间一组对 偶矢 量 , 旋量用 对偶 矢量 表示 :
¥ 一 ( s) , S; () 1
间线 性独 立 的运动 螺旋 , 就可 以求得 其约 束 反螺 旋 . 之 , 果 知道 它 的约 束反 螺旋 , 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即所 受 到 的运 动 约
收 稿 日 期 : 0 0 1 —5 2 1 — 11
基 金 项 目 : 徽 省 自然 科 学 基 金 资助 项 目( 9 4 4 7 ) 安 0 0 1 1 2
第 2 卷 第 3期 6 2 u 年 9月 O
文 章 编 号 : 6 2 — 7 ( 0 1 0 — 0 00 17 24 72 1 )30 1—5
安
徽
工
程
大
学
学
报
J u n lo h i l t c n c Un v r i o r a fAn u Po y e h i ie st y
式中: S为对 偶矢 量 的原部 , 是一 个三 维 向量 ; 。 s 对偶 矢量 的对 偶部 , 也是 一个 三维 向量 . 旋量 可表示 空 间刚体 的瞬时运 动 , 间 刚体的任 一 瞬时运 动都 可 以看 成是 螺旋 运动 , 空 即绕 空 间某 条直 线 的转 动和沿 这条 直线 的移动 的组 合. 图 1 示 , 如 所 如果 空间 一 个矢量 被 约束
3-RRR并联机构虚拟样机设计与仿真
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RRR并联机构虚拟样机设计与仿真姓名:戴田国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机械电子工程指导教师:乐贵高20050624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RRR并联机构虚拟样机设计与仿真具有“硬件”简单、“软件”复杂的特点,是一种技术附加值很高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因此,并联机构及有关设备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新一代制造装备。
但不足之处是:灵活性较差,运动平台倾斜角度较小;作业空间与机器尺寸比小;作业空间存在杆件干涉和奇异位变形危险”】。
由于串联、并联在机构上和性能特点上的对偶关系,串联、并联之间在应用上不是替代作用而是互补关系,且并联机构有它的特殊应用领域。
因此可以说并联机构的出现,扩大了机构的应用范围。
并联机构主要应用领域可分为两大类,即运载机械的运动模拟器和操作机。
运载机械包括所有载人和载货的运输工具以及其他机械,如飞机、列车、船舶、坦克、汽车以及动态游乐设施等。
Stewart平台并联机构最先用于飞行模拟器,即在地面训练飞行驾驶员(如图1.1.1)。
飞行模拟器可以承担90%的飞行训练任务,而每小时的训练费用仅是实际空中飞行的1/40~1/i0,效益显著,很快获得推广。
飞行模拟器在培训驾驶员方面的成功应用,使它很快被推广到高速列车、船舶、坦克和汽车的动态性能试验、驾驶员培训以及公众娱乐设施项目。
此外,运动模拟器还可以用于各种设施的振动试验台、地震模拟器和防震装置。
图1.1.1飞行模拟器。
1图1.1.2采用并联机构的天文望远镜”1并联机构的另外一个主要的应用是作为操作机。
例如,并联机构可以在汽车总装线上自动安装车轮部件。
它从侧面抓住由传送链送来的车轮部件,然后转过180。
,以与总装线同步的速度,将车轮装到车体上,并将所有螺栓一次拧紧。
又如,并联机构也可用于航天飞船对接器的对按机构,上下平台作为对接器的对接环,平台中间有通孔,作为对接后的通道。
对接嚣可以完成主动抓取、对正拉紧、柔性联结以及锁住图2.5.1机构支架三维实体模型2.5.2整机虚拟样机建模模型如图2.5.2所示。
3-PRS并联机构运动分析及仿真
3-PRS并联机构运动分析及仿真刘宏伟;马质璞【摘要】A kind of 3-PRS spatial parallel mechanism is introduced.Through kinematic analyzing the mechanism using screw theory,a 3D virtual prototype modeling of this mechanism is constructed with UG and kinematics simulation is carried out by importing software ADAMS. With strong function of ADAMS in kinematic simulation,function,measurement and post processing,the mechanism is verified to be a full symmetric parallel mechanism with spatial 3 PRS,which mobile platform can rotate around X axial,Y axial and move along Z axial, which result is coincident with kinematic analysis of screw theory and provide relative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prototype design and control in the near future.%介绍了一种3-PRS空间并联机构,在用螺旋理论对该机构进行运动分析的基础上,用UG构建了该机构虚拟样机并导入ADAMS软件对其进行运动学仿真,利用ADAMS强大的运动仿真、函数、测量及后处理功能,验证了该并联机构是一个全对称的空间三自由度并联机构,动平台可以实现绕X轴、Y轴方向的转动及沿Z向的平动,与螺旋理论运动分析结果完全一致,为将来的原型样机设计、控制等研究工作提供了相关的参考依据.【期刊名称】《机械设计与制造》【年(卷),期】2012(000)001【总页数】3页(P211-213)【关键词】螺旋理论;并联机构;运动仿真【作者】刘宏伟;马质璞【作者单位】南阳理工学院机电系,南阳473004;南阳农业学校,南阳473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H121 引言并联机器人具有结构刚度大、承载能力高、运动精度好以及位置逆解简单和方便力反馈控制等许多串连机器人所没有的优点,近十多年来已成为机器人研究领域的主要热点之一。
基于3-(RRR)E(RR)S_并联机构的多运动模式分析
第44卷 第19期 包 装 工 程2023年10月PACKAGING ENGINEERING ·205·收稿日期:2023-05-15基于3-(RRR)E (RR)S 并联机构的多运动模式分析申博1,郭文孝2,3,李瑞琴3*(1.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工程系,太原 030032;2.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太原研究院有限公司,太原 030006;3.中北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太原 030051)摘要:目的 多模式机器人具有智能型可重构和变结构特性的能力,能够主动或被动适应多变的环境,设计一种能够在包装工程领域应用的多运动模式并联机构。
方法 从螺旋理论出发,通过研究线矢量与偶量在不同几何空间中的相关性,得出在一定条件下约束力可以转化为法向约束力偶,为并联机构实现多模式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撑。
结果 通过3-(RRR)E (RR)S 并联机构变形,得出该机构的具有3R 、2T1R 和2R1T 等3种运动模式,在各种运动模式下的自由度均为3,具有全周性。
结论 基于3-(RRR)E (RR)S 并联机构,通过变化支链约束力线矢空间位置关系来改变机构的约束条件,使该并联机构能够实现3R 、2T1R 和2R1T 多模式运动,满足物流分拣、抓放定位、产品空间姿态调整等需求。
关键词:多运动模式;并联机构;螺旋理论;自由度中图分类号:TS2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63(2023)19-0205-07 DOI :10.19554/ki.1001-3563.2023.19.026Analysis of Multi-motion Mode Based on 3-(RRR)E (RR)S Parallel MechanismSHEN Bo 1, GUO Wen-xiao 2,3, LI Rui-qin 3*(1.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Shanxi Conservancy Technical Institute, Taiyuan 030032, China; 2. China Coal Technology & Engineering Group Taiyuan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Taiyuan 030006, China;3.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 Taiyuan 030051, China) ABSTRACT: The multi-mode robo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lligent reconfigurable and variable structure, and can actively or passively adapt to the changing environment. The work aims to design a multi-motion mode parallel mechan-ism that can be applied in the field of packaging engineering. Based on the screw theory, by studying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ine vector and the couple in different geometric spaces,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constraint force could be transformed into the normal constraint couple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which provided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parallel mechanism to realize multi-mode motion. Through the deformation of the 3-(RRR)E (RR)S parallel mechanism,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mechanism had three motion modes of 3R, 2T1R and 2R1T, and the degree of freedom was 3 in each motion mode, with full-cycle mobility. Based on the 3-(RRR)E (RR)S parallel mechanism, the constraint conditions of the mechanism are changed by changing the spatial position relationship of the branch constraint force line vector, so that the parallel mechanism can realize 3R, 2T1R and 2R1T multi-mode motion. It meets the needs of logistics sorting, grasping and positioning, product space attitude adjustment, etc.KEY WORDS: multi-motion mode; parallel mechanism; screw theory; degree of freedom随着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机器人能够主动或被动地适应不同工况、任务和多变的环境,具有智能型可重构和变结构特性的能力[1]。
3-RPRR空间并联机构的自由度及位置分析
s t r a i n t s c r e w t h e o r y . T h r e e p u r e t r a n s l a t i o n a l d e g r e e s o f f r e e d o m( 3 D O F )o f t h e m e c h a n i s m w e r e d e t e r mi n e d , a n d t h e r a t i o n li a t y o f i t s o r i g i n l a i n p u t s e l e c t i o n w a s j u d g e d . P o s i t i o n e q u a t i o n o f t h e p a r a l l e l me c h a n i s m w a s e s t a b l i s h e d b y u s i n g D — H m e t h o d t o b u i l d e v e r y
同伦算法 ,对该并联机 构位置方程进行正解 的数值求解 。
关键 词 :并联 机构 ;约束螺旋理论 ;自由度 ;D — H法 ;同伦算法 中图分 类号 :T H1 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 号 :1 0 0 1 - 3 8 8 1( 2 0 1 7 )0 5 — 0 4 0 — 4
De g r e e o f Fr e e d o m a nd Po s i t i o n Ana l y s i s o f 3 - RPRR Sp a t i a l Pa r a l l e l Me c ha n i s m
L I U P i n g a n ,WA N G X i a o l i a n g ,S H U Y i n  ̄i a n g ( 1 .S c h o o l o f R a i l w a y T r a c k s a n d 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 ,E a s t C h i n a J i a o t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
3-PRS并联机构运动分析及仿真
《
5
1 引言
并联机器人具 有结构刚度大 、 承载能力高 、 运动精度好以及
副的轴线在水平面 内且与移动副导轨相垂直 ;5 3条分支分别 ()
在 空 间对 称 的三 个 平面 上 运 动 。
位置逆解简单和方便力反馈控制等许多 串连机器人所没有的优
}绕 轴、 y轴方向的转动及沿 z向的平动 , 与螺旋理论运动分析结果完全一致,为将来的原型样机设 《 ; 关键词: 螺旋理论; 并联机构; 运动仿真
{ {
l 【bt c Ak df -R aaprl e ai tdc . r g i m iaazg{ A sat i P Sptla ll c n miir u d h u k eac li r 】 n o3 s i aem h s sno e T o h n t yn n ; e e a s i r e y0 Dvt l rop oen im cai n r t i cn m un s e t o , 3 r apo t e dlg ts e n mic s u e w h i m h i s g c w h r iu ty m i o h h s s o t c d t f
LI Ho - i, U ng we MA i pu Zh -
( e at n f ca ia a dE et cl n ier g N n a gis tt o eh o g , a yn 7 0 4 C ia pr D me t h ncl n lc ia E gn ei , a y n tue f c nl y N na g4 3 0 ,hn ) o Me r n ni T o (N n a g gi l rl c olN n a g4 3 0 , hn ) a yn r ut a S h o, ay n 7 0 4 C ia A c u
基于螺旋理论的3-RRS 并联机器人运动学分析
基于螺旋理论的3-RRS 并联机器人运动学分析毕亚东【摘要】提出了一种新的3-RRS 并联机器人运动学分析方法:应用螺旋理论建立了螺旋和反螺旋模型,通过模型分析得其运动自由度与 Kutzbach Grubler 公式计算结果一致;推导了并联机器人的位置正反解模型,用仿真软件 Matlab 中牛顿迭代法进行了先正解后反解和先反解后正解计算,验证了数值的正确性。
该方法同样适用其他并联机器人,具有应用价值。
%A new type of 3-RRS parallel robot kinematics analysis method was proposed.Based on the screw theory,a 3-RRS parallel robot kinematics and anti-helix spiral model was established,obtaining the freedom of movement through the model analysis and Kutzbach Grubler calculated results,deriving a paral-lelp osition of the robot inverse solution ing Newton′s iterative method of simulation software Matlab,the first positive solution and then inverse solution and then inverse solution after the first positive solution were calculated to verify the numerical accuracy.The 3-RRS method also applied to other parallel robots,and had application value.【期刊名称】《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3(000)006【总页数】6页(P67-72)【关键词】螺旋理论;并联机器人;运动学分析;正反解;运动自由度【作者】毕亚东【作者单位】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机械工程系,安徽六安 237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24并联机器人的运动学分析对于了解机器人机构的运动情况非常重要,而应用用螺旋理论进行3-RRS并联机器人运动学分析方面的研究在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献中还未见到.鉴于此,本文拟应用螺旋理论对3-RRS并联机器人进行运动学分析.1.1 3-RRS并联机器人坐标系的建立如图1所示,3-RRS并联机器人共有3个分支构成,各分支有2个转动副和1个球面高副构成,上下平台为等边三角形,外接圆半径为r和R,下平台ABC为基平台(固定不动),上平台abc为动平台.基坐标O-XYZ固定在基平台ABC上,原点位于基平台ABC的中心,X轴平行于BC,Y轴由O到A,Z轴沿基平台的法向向上;动坐标系o'-xyz在动平台abc 上,原点位于动平台abc的中心,x轴平行于bc,y轴由o'到a,z轴沿动平台的法向向上.在分支Aa,Bb,Cc上分别建立分支坐标系O1-X1Y1Z1,O2-X2Y2Z2,O3-X3Y3Z3,原点Oi位于点A,B,C处,分支坐标系的Zi轴平行于基坐标系的Z轴,Yi轴指向ΔABC的形心,Xi轴沿转动副的轴线方向.1.2 分支位置坐标如图2所示,用Aa分支来阐释在正视图中的长度与角度的关系,Lij表示i分支中j杆件的长度,αij表示i分支中远离Yi坐标轴的第j个角度(i=1,2,3),Aa表示第1分支,Bb表示第2分支,Cc表示第3分支.在分支坐标系Oi-XiYiZi中,各运动副节点在坐标系Oi-XiYiZi中的位置坐标分别为(0,0,0),(0,Li1cosαi1,Li1sinαi1),(0,Li1cosαi1 + Li2cosαi2,Li1sinαi1+Li2sinαi2).坐标系Oi-XiYiZi与基坐标系O-XYZ之间的变换矩阵可表示为i分支中,各运动副节点在坐标系Oi-XiYiZi的位置坐标转换到基坐标系O-XYZ 中可表示为式中,j为偏离Yi轴的运动副节点,i=1,2,3.把各分支中在坐标系Oi-XiYiZi的运动副节点位置坐标代入式①中可以得到在基坐标系O-XYZ中的坐标分别如下.1.3 基于螺旋理论的运动自由度分析[12]机构转动副螺旋可表示为R=(S;S0)的形式,S为转动副旋转中心线的单位矢量,S0=r×S,为从基坐标系原点到该转动副轴线的矢量r与S的叉乘积.关于反螺旋有以下2个命题:命题1 在三维空间中,线性无关的螺旋数目是6,当螺旋系的线性无关的螺旋数目r<6时,就有6-r个反螺旋Rr,且反螺旋Rr为约束反力.命题2 机构的公共约束可以定义为:一个机构的运动副均以螺旋表示时形成一个螺旋系,若存在与该螺旋系中每一螺旋均相逆的反螺旋时,这就是机构的一个公共约束,反螺旋数目就是公共约束数目.为了方便用转动副螺旋来进行分析,对于并联机器人中的球面副S进行如下转化分析,由于球面副允许2个构件间具有3个独立的相对转动,具有3个相对自由度,因此可以把球面副螺旋表示成3个转动副螺旋,如图3所示(以Aa分支为例,其他分支相对转60°).Aa(i=1)分支中,所有运动副在基坐标系中的螺旋可以表示为式中,α,β分别是 R15与 X1,Z1轴夹角的余弦,且α2+β2=1.Aa分支的反螺旋为Bb(i=2)分支中,所有运动副在基坐标系中的螺旋可以表示为则第Bb分支的反螺旋为Cc(i=3)分支中,所有运动副在基坐标系中的螺旋可以表示为则Cc分支的反螺旋为由②③④可见3条支链共同对动平台施加了3个约束,分别是沿Xi,Yi方向的移动,沿Zi方向的约束力偶.此反螺旋为一个力线矢,且该力线矢过球副中心,在YiZi平面内.由Kutzbach Grubler公式,该并联机构的自由度计算公式表示为式中,d为机构的阶数,若λ为机构的公共约束数,d=6-λ;n为杆件数;g为运动副数;fi为第i个运动副的自由度.对于本文中的并联机器人机构,λ=0,d=6,,将以上各数值代入式⑤得到机构的自由度F=3,与反螺旋分析结果吻合.2.1 位置正解图1中3-RSS并联机器人的上下平台以3个分支相连,每个分支的两端分别是一个转动副和一个球铰,中间是一个转动副,驱动器推动转动副做相对转动,改变杆件与下平台的夹角,使上平台变化空间的位置和姿态.3-RRS并联机器人的位置正解,则已知3个驱动R副的输入角度α1i(i=1,2,3),确定动平台的位姿.点A,B,C在基坐标系O-XYZ中的位置矢量为点di(i=1,2,3)在基坐标系O-XYZ的位置矢量为点a,b,c在动坐标系o'-xyz中的位置矢量为动平台上的原点O'在基坐标系中的位置矢量为根据文献[9],在动坐标系中的任一位置矢量可以通过如下的坐标变换方法变换到基坐标系中去.式中,R'表示点在动坐标系中的矢量形式,R表示点在基坐标系中的矢量形式,Cθ=cosθ,Sθ=sinθ,θX,θY,θZ动平台的动坐标系相对于固定平台的基坐标系的3个独立的转角.由于θZ=0,则矩阵T可简化为将⑥⑦式代入⑧⑨得点a,b,c在基坐标系中的坐标矢量为根据杆长约束条件,可以得方程组将式⑦⑩代入式○11后整理后得式○12:式○12为一个三元非线性方程组,求解该非线性方程组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利用牛顿迭代法来构造迭代函数G(X)却是非常的简便,牛顿迭代式是其中,DF(X)称为F(X)的Jacobi矩阵.2.2 位置反解3-RRS并联机器人的位置反解就是已知动平台上的参考点O'和动平台的位姿角θX和θY,求基平台的3个R副的输入角度α1i(i=1,2,3),根据公式○12,可以求出3个R副的输入角度α1i构成的非线性方程组可以表示为同样利用牛顿迭代法可以求出3个R副的输入角度α1i.3.1 求解方法在Matlab中求解非线性方程组的函数名称是fsolve,使用的格式是其中,X0为预估计值,option为参数设置选项,X为返回解,myfun为定义求解非线性方程组的函数名,可以表达为以下的形式可以选用的迭代法有牛顿迭代法、拟牛顿法、割线法和Steffenson法等,这里选用牛顿迭代法来进行求解.3.2 仿真求解设3-RRS并联机器人的结构参数L11=L12= L21=L22=L31=L32=200,R=200,r=100.在验证结果的时候,采用先正解后反解,即根据α11,α12,α13参数求解输出参数θX,θY,ZP,再根据求解出的θX,θY,ZP参数反求α11,α12,α13参数,然后把该输入参数与原输入参数进行偏差比较(见表1).再采用先反解后正解,即根据θX,θY,ZP参数求解输入参数α11,α12,α13,再根据求解出的α11,α12,α13参数反求θX,θY,ZP参数,然后把该输出参数与原输出参数进行偏差比较(见表2).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3-RRS并联机器人运动学分析方法,得出如下结论.1)基于螺旋理论分析了3-RRS并联机器人的运动螺旋和反螺旋,结果与Kutzbach Grubler公式计算结果相同.2)分析了该并联机器人的位置正反解,并且利用数值方法-牛顿迭代法和Matlab软件进行了位置正反解的偏差比较求解,求解结果的偏差数量级满足正常的控制要求.【相关文献】[1] Gosselin C M,Lemieux S,Merlet J P.A new architecture of planar three-degreesof-freedom parallel manipulator[C]//Proceedings of th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Minneapolis:M N,1996.[2]李伟,曹晓彦,庐江,等.基于5R并联堆垛机构的运动学分析与示教再现[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8(1):62.[3] Hunt K H.Structural kinematic of in-parallel-actuated robot arms[J].Journal of Mechanism Transmissions and Automation in Design,1983,105(4):705.[4] Gosselin C,Angeles J.The optimum kinematic design of a planar three degree of freedom parallel manipulator[J].ASME Journal of Mechanisms Transmissions and Automation in Design,1988,110(1):35.[5]刘善增,余跃庆.平面3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设计[J].机械工程学报,2008,44(4):47.[6]杨春辉,刘平安.3-RRR平面微动机器人的运动学分析[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8,27(6):770.[7]刘善增,余跃庆,苏丽颖,等.3-RRS柔性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建模与频率特性分析[J].中国机械工程,2008,19(10):1219.[8]刘善增,余跃庆,刘庆波,等.3-RRS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分析[J].中国机械工程,2008,19(15):1778.[9]刘永均,张静,李柏林.基于条件数的3-RRS并联机器人运动性能优化[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8,24 (6):32.[10]李艳文,黄真,王鲁敏,等.新型4自由度并联机器人运动学分析[J].机械工程学报,2008,44(10):66.[11]车林仙.4-RUPaR并联机器人机构及其运动学分析[J].机械工程学报,2010,46(3):35. [12]黄真,孔令富,方跃法.并联机器人机构学理论与控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1997.。
基于球齿轮平面3RRR并联机构运动学研究
基于球齿轮平面 3RRR并联机构运动学研究薛明瑞1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绍兴312000摘要:针对并联机构工作空间较小的问题,本文通过将球齿轮齿盘机构与平面3RRR机构相结合,实现将平面移动转换成空间转动,既保持并联机构刚度较大、承载能力强等特点,也扩展了其工作空间。
关键词:球齿轮;3RRR并联机构;运动学0引言并联机器人或并联机构[1](PM)可定义为由多个并行链构成的闭环运动系统,即指由末端执行器(动平台)、机架(定平台)以及连接于两者之间的2条或2条以上的独立运动链组成,且以并联方式驱动的闭环机构。
并联机器人有着工作空间小、刚度大、灵活性好、承载能力强、精度高、自重负荷小、动力学性能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飞行模拟器、微动定位机器人、数控加工中心等。
随着工业水平的不断提高,零件造型越来越复杂,加工精度要求不断提高,对机床实现多轴加工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并联机床可实现多轴联动,对复杂曲面零件进行加工,但其存在工作空间小,外形体积较大的缺点。
球齿轮传动具有两个运动自由度, 可将平面运动转换成二维转动。
本文采用平面3RRR机构与球齿轮传动机构相结合如图1所示,实现对大型复杂零件的加工。
图1七轴并联机床1 平面3RRR 并联机构运动分析由图2所示平面3RRR 并联机构定平台A 1A 2A 3为边长l 1的正三角形,动平台C 1C 2C 3为边长l 4的正三角形,A 1B 1= A 2B 2= A 3B 3=l 2, B 1 C 1= B 2 C 2= B 3 C 3=l 3,A i B i 与x 轴的夹角为θi ,动平台x 1轴与x 轴的夹角为θ。
图2平面3RRR 并联机构运动简图 根据几何关系[2,3]可得,B i 坐标与各输入θi 关系为:Ci在动坐标系的坐标为:Ci在定坐标系中的坐标与(x,y,θ)之间的关系为:再由约束方程求出θi与(x,y,θ)之间的关系。
2球齿轮齿盘机构的运动分析在球齿轮齿盘机构中,若齿盘为主动件时,可将齿盘沿 x-y方向的平动, 转换为球齿轮的二维旋转运动。
基于牛顿-欧拉递推法的3-RRRT并联机器人动力学建模及仿真
基于牛顿-欧拉递推法的3-RRRT并联机器人动力学建模及仿真姜园;赵新华;杨玉维;秦帅华【摘要】研究一种3-RRRT新型高速并联机器人的运动学及动力学建模及分析方法.采用D-H法建立了各构件体坐标系,以此为基础,建立了3-RRRT并联机器人运动学模型,并给出了其位置解析解;基于牛顿欧拉递推动力学方法进行了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并利用MATLAB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数值仿真,得出了系统实现既定轨迹跟踪所需的驱动力矩,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该建模方法的优点是计算量小,并可求得杆件的受力情况,便于实时控制,可为3-RRRT并联机器人的研究提供分析数据,进而为改进其控制策略提供参考和依据.【期刊名称】《高技术通讯》【年(卷),期】2016(026)008【总页数】6页(P780-785)【关键词】并联机器人;动力学;牛顿欧拉方法;仿真【作者】姜园;赵新华;杨玉维;秦帅华【作者单位】天津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天津300384;天津市先进机电系统设计与智能控制重点实验室天津300384;天津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天津300384;天津市先进机电系统设计与智能控制重点实验室天津300384;天津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天津300384;天津市先进机电系统设计与智能控制重点实验室天津300384;天津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天津300384;天津市先进机电系统设计与智能控制重点实验室天津300384【正文语种】中文并联机器人较之于串联机器人而言,构件数目多、构件之间存在高度的耦合,但同时具有负载能力强、惯性小、运动精度高、刚度大、灵巧度高等优点,现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中并联机器人运动学、动力学建模分析是并联机器人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它是实现并联机器人优良控制和系统仿真的基础。
目前关于并联机器人建模方法很多,例如拉格朗日法、凯恩法、最小约束高斯法及广义达朗贝尔法等等,对于3-RRRT机构国内外已经有很多研究,如刘延斌等人对3-RRRT机构用拉格朗日法,凯恩法对其进行了建模和仿真[1,2],拉格朗日法推导简单但运算量大,不便于实时控制。
3-RRR球面并联机构优化设计研究
机械设计与制造
圆园18 年 7 月
酝葬糟澡蚤灶藻则赠 阅藻泽蚤早灶 驭 葬灶怎枣葬糟贼怎则藻
119
3-RRR 球面并联机构优化设计研究
杨 健,周 鑫,柳伟兵,赵宏宇
(成都理工大学 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摘 要:为了进一步提高 3-RRR 纯转动球面并联机构的运动灵巧性和有效工作空间的范围,需对机构的结构参数进行 优化。首先根据机构的几何特性建立对应的数学模型;进而本着机构工作空间和运动灵巧性最大的原则,提出一种以机 构雅可比矩阵条件数为优化对象的遗传算法,对机构中各运动副的角度、电机输入角度及其他结构参数进行优化,与传 统结构参数优化方法相比,有效的将 3-RRR 球面并联机构的雅克比矩阵条件数控制在 1.000008,使该机构的运动灵活 性获得较大提高;最后根据优化结果搭建物理样机,其末端输出平台的工作空间图像近乎一个完整的球面。优化后的 3RRR 并联机构显示出更强的工程实用性,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3-RRR 并联机构;遗传算法;雅可比矩阵条件数;工作空间最大化 中图分类号:TH16;TH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员园园员-3997(圆园18)07-0119-04
件的形状、角度、动静平台的空间角度等参数各不相同,因此工程 适应性各不相同。国内学者对此研究相对较少,国外有代表性的 是:学者 Bai.S 利用空间四连杆建立对机构的约束,并通过将空间 运动方程的正弦形式转化为由输入角的正切方程所构成的二项 式形式,然后利用多项式的根值存在定理求解出的机构奇异位 置,以进一步求解出几组合理的机构几何参数,最后利用其对应 的雅克比矩阵加以验证[7-8]。但这些利用几何约束关系和空间奇异 关系推导出合理结构参数,然后针对这些参数对其运动的灵巧性 和工作空间进行验证的方法,存在在工作空间最大化的求解过程 中,各待解参数有陷入局部最优解和漏解,甚至无法取得灵巧性 最大结构参数的问题[11-13]。
一种三平移并联机器人的仿真研究
图 1 3-RCR 并联机器人机构简图
基于螺旋理论[5],3-RCR 并联机构的单条支链
上具有 4 个运动副,其中的 C 副可看成是由 P 副和
[8] 潘乐臣.基于 ANSYS Workbench 的塔机臂架结构优化
临沂大学科研启动资助项目( LYDX2016BS105) 。
分析[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15( 2) : 77-78. [9] 杨春兰,张亚丽,黄伟,等. 新型电动汽车车架结构分
析及优化 设计[J]. 机械 设计与制造,2017 ( 6) : 234 - 237. [10] 王欣,邹光明,周世凡,等. 仿蝗虫机器人的弹跳腿结
R 副组合而成的,其中 B1B2B3 支链可组成一个分支 螺旋系:
$ 1 = ( 0 0 0; 1 0 0)
$ 2 = ( 1 0
0
0; 1
0
0)
$ 4 = ( 1 0 0; 0 c d)
其中,a、b、c、d 是由 C 副和 R 副的空间位置决定的,
由约束螺旋和运动螺旋的互易关系,可得相应的约
联机器人动平台输出分别为圆轨迹和正方形轨迹时,对其进行运动学的仿真分析,分别得到驱动杆 Part4、Part6、 Part8 的角速度、角加速度的变化规律,为 3-RCR 并联机器人后续的应用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关键词: 并联机器人 螺旋理论 运动学仿真
中图分类号: TH1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6886( 2020) 01-0021-04
基于螺旋理论的3D打印并联解耦机构综述
基于螺旋理论的3D打印并联解耦机构综述作者:战丽娜赵楠肖淑斌来源:《科技资讯》2022年第22期摘要:以3D打印機为研究对象,从其执行机构输出运动形式分析及机构构型设想入手,基于螺旋理论,依据约束螺旋型综合法、并联机构的转动条件、并联机构移动自由度的实现条件、移动解耦并联机构分支输入副选择准则以及移动解耦并联机构分支运动副的配置原则,阐述了的移动解耦并联机构构型流程,并以3D打印任务要求为例,综合出一种三移动解耦并联机构和一种二自由度移动解耦并联机构。
关键词:3D打印移动解耦并联机构螺旋理论中图分类号:TP33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2)11(b)-0000-00A Survey of 3D Printing Parallel Decoupling Mechanism Based on Screw TheoryAHZNLinaZHAONan XIAOShubin(Hunan Polytechnic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Changsha,HunanProvince,410131China)Abstract:Taking 3d printer as the research object, starting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output motion form of the executive mechanism and the assumption of the mechanism configuration, based on the screw theory, according to the constraint spiral synthesis method, the rotation condition ofthe parallel mechanism, the realization condition of the degree of freedom of movement of the parallel mechanism, the selection criterion of the branch input pairs of the mobile decoupling parallel mechanism and the collocation principle of the branch motion pairs of the mobile decoupling parallel mechanism, taking the 3D printing task as an example, a 3-dof parallel mechanism and a 2-dof parallel mechanism are synthesized.Key Words:3D Printing;Mobile Decoupling; Parallel Mechanism; Spiral Theory3D打印机工作时,执行机构应具备3个空间的平移自由度。
基于螺旋理论的3TIR完全解耦并联机构型综合
基于螺旋理论的3T 1R 完全解耦并联机构型综合陈 海1 秦友蕾1 曹 毅1,21.江南大学江苏省食品先进制造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无锡,2141222.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240摘要:利用螺旋理论和独立驱动原则对3T 1R 类完全解耦并联机构进行型综合㊂首先根据期望3T 1R 完全解耦并联机构的运动特征(沿X ㊁Y ㊁Z 轴方向的移动和绕Z 轴方向的转动)和完全解耦并联机构的正逆雅可比矩阵必为对角阵的要求,利用螺旋理论来构造满足所期望形式的正逆雅可比矩阵;然后根据正逆雅可比矩阵所要满足的条件,确定支链驱动副作用于动平台上的使动螺旋,再得到该使动螺旋对应支链上的表示驱动副的驱动螺旋和除驱动螺旋之外的其他运动螺旋系,根据支链连接度的不同,可以配置支链的所有可能构型;最后根据并联机构运动原理依次取出四条支链连接动平台和定平台得到3T 1R 完全解耦并联机构㊂综合的并联机构的输出运动是由支链上独立的输入驱动提供的,且机构的正逆雅可比矩阵在运动过程中始终保持为对角阵,所以属于完全解耦并联机构,此类机构控制简单,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㊂关键词:完全解耦;并联机构;型综合;螺旋理论中图分类号:T H 112 D O I :10.3969/j.i s s n .1004‐132X.2015.24.003T y p e S y n t h e s i s o f F u l l y ‐d e c o u p l e d 3T 1RP a r a l l e lM e c h a n i s mB a s e do nS c r e wT h e o r yC h e nH a i 1 Q i nY o u l e i 1 C a oY i1,21.J i a n g s u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A d v a n c e dF o o d 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 E q u i p m e n t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J i a n g n a nU n i v e r s i t y ,W u x i ,J i a n gs u ,2141222.S t a t e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M e c h a n i c a l S ys t e ma n dV i b r a t i o n ,S h a n g h a i J i a oT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S h a n gh a i ,200240A b s t r a c t :B a s e do n t h e s c r e wt h e o r y a n d t h ed r i v e n ‐c h a i n p r i n c i p l e ,am e t h o do f s t r u c t u r a l s y n -t h e s i s f o r f u l l y ‐d e c o u p l e d t h r e e ‐t r a n s l a t i o n a l a n do n e ‐r o t a t i o n a l (3T 1R )p a r a l l e lm e c h a n i s m sw a s p r o -p o s e d .F i r s t l y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d e s i r e d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t h e p a r a l l e lm e c h a n i s m (m o v i n g a l o n g X ,Y ,Z a x i s a n d r o t a t i n g a b o u t Z a x i s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a n d r e q u i r e m e n t s ,t h e d i r e c t a n d t h e i n v e r s e J a c o b i -a nm a t r i c e s h a d t o b e d i a go n a l ,t h e d e s i r e d f o r m s f o r t h e d i r e c t a n d t h e i n v e r s e J a c o b i a nm a t r i c e sw e r e c o n s t r u c t e d .S e c o n d l y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f e a t u r e so f t h ed i r e c t a n d t h e i n v e r s e J a c o b i a n m a t r i c e s ,t h e e f f e c t i v e s c r e w s ,t h e a c t u a t e d s c r e w s a n d t h em o b i l eu n ‐a c t u a t e ds c r e w so f e a c h l e g we r e e s t a b l i s h e d b a s e do n t h e r e c i p r o c a l s c r e wt h e o r y a n d t h e s t r u c t u r a l s y n t h e s i s of e a c hk i n e m a t i c c h a i n f o r f u l l y ‐d e -c o u p l e d 3T 1R p a r a l l e l r o b o t i cm a n i p u l a t o r sw a s p e r f o r m e d i n t h e l igh t o f di f f e r e n t c o n n e c t i v i t y of t h e l i m b s .F i n a l l y ,t h e p a r a l l e lm e c h a n i s m w a so b t a i n e db y t h ec o n n e c t i o no f 4c h a i n sw i t ht h em o v i n gp l a t f o r ma n d t h e f i x e d b a s e i n t e r m s o f t h e p a r a l l e lm e c h a n i s mk i n e m a t i c p r i n c i p l e s .T h e o u t p u t o f t h e s y n t h e s i z e d p a r a l l e lm e c h a n i s m w a s p r o v i d e d b y t h e i n d e p e n d e n t i n p u t ‐d r i v e n o f e a c h c h a i n a n d t h e d i -r e c t J a c o b i a nm a t r i c e sm a i n t a i n e d d i a g o n a l d u r i n g t h em o v i n g p r o c e s s .T h e p a r a l l e lm e c h a n i s mi s f u l l y‐d e c o u p l e d ,w h i c hc a nb e c o n t r o l l e dw i t he a s e a n dh a s a c e r t a i na p p l i c a t i o n p r o s pe c t .K e y w o r d s :f u l l y ‐d e c o u p l e d ;p a r a l l e lm e c h a n i s m ;t y p e s y n t h e s i s ;s c r e wt h e o r y 收稿日期:2015013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905075);江苏省普通高校学术学位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资助项目(K Y L X ‐1115);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M S V 201407)0 引言相对于串联机构来说,并联机构具有一些独特的优点,如承载能力高㊁刚度相对较大㊁惯性相对较小㊁具有较好的动态特性等,其中D e l t a 机构[1]的广泛应用更是激发了广大研究人员对并联机构的研究兴趣㊂并联机构的型综合一直是机构学研究的热点,国内外许多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主要方法有三大类:基于位移群论的构型方法[2],基于螺旋理论的构型方法[3],基于拓扑结构的构型方法[4],并得到了许多的并联机构构型㊂最初,综合的并联机构具有六个自由度,但后来发现,在许多应用场合,并不需要这么多的自由度,由此,少自由度并联机构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㊂但由于并联机构结构复杂,控制起来相对较难,所以关于解耦的并联机构逐渐成为了新的研㊃2823㊃中国机械工程第26卷第24期2015年12月下半月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究热点㊂国内外许多学者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5‐14],其中大部分学者的研究对象是具有三自由度移动和转动特征的并联机构㊂关于三移一转(3T1R)完全解耦并联机构的构型综合,目前尚未见到相关研究报道㊂本文结合螺旋理论和约束螺旋综合法,根据支链独立驱动原则,提出了一种基于螺旋理论的完全解耦并联机构构型综合方法㊂这种并联机构的输出运动是由支链上独立的输入驱动提供的,所以属于完全解耦并联机构,此类机构控制简单㊁刚性好,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㊂1 理论基础1.1 螺旋理论文献[15]研究表明,螺旋的组成形式为(S; S0),S称为原部,表示方向矢量,S0称为对偶部,且有S0=r×S+h S(1)其中,r为坐标原点到S上任一点的位置矢量,h 表示螺旋的节距㊂螺旋也可以用P lük e r坐标(L M N;P Q R)来表示㊂螺旋的特殊形式为线矢量和偶量两种,这两种螺旋既能表示力线矢/力偶,也能表示转动自由度/移动自由度㊂1.2 互易螺旋如果两螺旋$1(S;S0)和$2(S r;S r0)满足$1 $2=S㊃S r0+S r㊃S0=0(2)则螺旋$1和螺旋$2互为反螺旋,其中 ”表示两螺旋的互易积㊂1.3 使动螺旋使动螺旋表示驱动副作用于动平台上的力或力偶,当其形式为$i=(l m n;p q r)时,表示作用力;当其形式为$i=(0 0 0;l m n)时,则表示一个作用力偶㊂且使动螺旋与对应支链中除驱动螺旋之外的其他运动螺旋互易积为0㊂1.4 约束螺旋当螺旋表示约束力线矢和约束力偶时,通过建立坐标系,得到机构分支运动螺旋系,再求取反螺旋,可以得到机构的约束螺旋系,其具体约束几何条件和被约束自由度参见文献[15]㊂2 3T1R完全解耦并联机构结构特点分析不失一般性,本文综合的3T1R完全解耦并联机构具有沿X㊁Y㊁Z轴方向的移动特征和沿Z 轴方向的转动特征㊂可以利用互易螺旋理论对3T1R完全解耦并联机构瞬时运动特点进行分析㊂如果$j i表示第i条支链上的第j个运动副的运动螺旋,而q㊃j i表示速度,则动平台的输出速度矢量T可以用下式表示:T=∑F i j=1q㊃j i$j i i=1,2,3,4(3)式中,F i为第i条支链的连接度㊂如果$a i是第i条支链上驱动副作用于动平台上的使动螺旋,那么$a i与这条支链上除驱动螺旋之外的其他所有运动螺旋互易积都为0,分别对式(3)两侧乘以$T a i求取运动螺旋的互易积可得$T a i^T=$T a i$^1i q㊃1i i=1,2,3,4(4)其中,^T为属于T的子空间矢量㊂通过求取互易积之后,在式(4)右边只有驱动螺旋和驱动关节的速度乘积不为0,支链上其他运动螺旋与$a i乘积之后全部为0㊂式(4)也可以写作矩阵的形式:$T a1$T a2$T a3$Téëêêêêêùûúúúúúa4éëêêùûúúvw=$T a1$^110000$T a2$^120000$T a3$^130000$T a4$^éëêêêêêêêùûúúúúúúú14q㊃11q㊃12q㊃13q㊃éëêêêêêùûúúúúú14(5)式中,v㊁w分别为动平台的移动速度和转动速度㊂分支约束螺旋系限制了动平台沿任何不平行于Z轴方向的旋转自由度,即w中不平行于Z轴方向的任何分量都恒为零㊂在式(5)中将使动螺旋的形式改变但并不改变式(5)的意义,可以得到如下形式:J d i r^t=J i n v q㊃(6) ^t=v xv yv zwéëêêêêêùûúúúúúzq㊃=q㊃11q㊃12q㊃13q㊃éëêêêêêùûúúúúú14J d i r=$T a1$T a2$T a3$Téëêêêêêùûúúúúúa4J i n v=$T a1$^110000$T a2$^120000$T a3$^130000$T a4$^éëêêêêêêêùûúúúúúúú14(7)^t是^T中去除常量0之后的其他分量构成的, q㊃是末端操作器的线速度,J d i r和J i n v分别为正逆雅可比矩阵㊂如果J i n v是可逆阵,则有㊃3823㊃基于螺旋理论的3T1R完全解耦并联机构型综合 陈 海 秦友蕾 曹 毅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q㊃=J-1i n v J d i r^t取J=J-1i n v J d i r(8) J为机构的雅可比矩阵㊂若期望机构为完全解耦并联机构,则当机构雅可比矩阵为对角阵时,满足完全解耦条件㊂根据式(7)可知,逆雅可比矩阵已经满足对角阵要求,根据式(8)可知,当J d i r和J i n v为非零对角阵时,则J也必为对角阵㊂所以,如果能保证机构的正逆雅可比矩阵均为对角阵,则此机构一定是完全解耦并联机构㊂3 3T1R完全解耦并联机构型综合原理由上述分析可以得到,如果能保证机构的正逆雅可比矩阵均为对角阵,则此机构一定是完全解耦并联机构㊂基于此结论,提出了一种利用螺旋理论来构造正逆雅可比矩阵均为对角阵的方法㊂机构的正逆雅可比矩阵与使动螺旋和驱动螺旋有关,所以可以通过给定使动螺旋和驱动螺旋的形式来得到对角的正逆雅可比矩阵㊂又由于驱动螺旋是根据驱动副所得到的,在支链中随着机构动平台及支链的运动其形式可能会发生改变,所以本文中驱动副均和固定平台直接相连,以保证驱动螺旋的形式不会随着支链的运动而改变㊂同时根据文献[16]可知,对于移动解耦并联机构,其驱动副既可为移动副,也可为转动副,当驱动副为转动副时,该分支同时需要具有一个与驱动副构成2R平行子链的转动副,这种情况可看做是一个转动副和一个移动副的线性组合,其作用效果与用移动副作为驱动副是相同的㊂结合以上分析,可依据独立驱动原则,利用螺旋理论完成3T1R完全解耦并联机构的构型,具体过程如下:(1)根据支链独立驱动原则和机构正逆雅可比矩阵为对角阵的要求,确定支链驱动控制的动平台自由度,然后给出该支链驱动副作用于动平台的使动螺旋㊂(2)根据使动螺旋确定出支链中的驱动螺旋,其中,当使动螺旋为力线矢类螺旋时,对应的驱动螺旋为偶量螺旋或者力线矢螺旋;当使动螺旋为偶量类螺旋时,对应的驱动螺旋为力线矢螺旋㊂(3)根据支链上除驱动螺旋之外的其他运动螺旋和$a i的互易积为0的特点,根据反螺旋准则可以推导出该支链上可以存在的除驱动螺旋之外的其他运动螺旋系,据此根据支链连接度的不同,即可推导出支链所有的结构类型㊂(4)根据并联机构约束螺旋理论,依次选择四条支链连接动静平台,即可获得期望的3T1R 完全解耦并联机构㊂本文构造的3T1R并联机构的正逆雅可比矩阵均为对角阵,即机构的雅可比矩阵为对角阵,所以属于完全解耦并联机构;同时机构的输出运动是由独立的输入驱动提供的,即每条支链只含有一个驱动副,控制动平台的一个输出自由度,满足完全解耦并联机构的输入输出线性映射条件㊂4 3T1R完全解耦并联机构型综合过程在下面的构型综合过程中,假设前三条支链分别提供动平台沿X㊁Y㊁Z轴方向的移动驱动,第四条支链提供动平台沿Z轴方向的转动驱动㊂下面根据上节中的构型原理分别给出四条支链的构型过程㊂4.1 第一条支链的型综合过程第一条支链只提供沿X轴方向的移动驱动,则可知驱动副作用于动平台上的使动螺旋为线矢量螺旋,设$a1=(L1 M1 N1;P1 Q1 R1),由于机构每条支链均具有三维移动特征,当M1或N1不同时为零时,机构的三维移动特征将不能完全解耦,所以L1=1,M1=N1=0;由于机构的正雅可比矩阵需为非零对角阵,即正雅可比矩阵每列只能有一个非零元素,所以使动螺旋$a1的形式只能为$a1=(1 0 0;0 Q1 0)设驱动螺旋过动平台上一点(p1,q1,r1),根据式(1)得到$a1=(1 0 0;0 r1 0),为简化分析,下面出现的螺旋均作单位螺旋处理㊂根据第3节分析可知,驱动螺旋有三种类型:$q11=(0 0 0;1 0 0) h=∞$q12=(0 1 0;d12 0 f12) h=0$q13=(0 0 1;d13 e13 0) h=}(9)将式(9)代入式(7)可得[J v]11=$a1 $q11=1[J v]11=$a1 $q12=d12+r1[J v]11=$a1 $q13=d13由于d12㊁r1㊁d13都是与坐标系原点选择有关的变量,所以只要使d12+r1和d13不为零,式(9)中三种情况下[J v]11(J i n v中第一行第一列的元素)均不为零㊂据此配置支链中除驱动螺旋之外的其他运动螺旋所组成的螺旋系,根据式(2)和反螺旋定理[15]可知支链中可能存在的螺旋系有以下几种:(1)与X轴方向平行的线矢量螺旋系,此类螺旋系的维数最多为3㊂㊃4823㊃中国机械工程第26卷第24期2015年12月下半月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2)与X轴方向垂直的偶量螺旋系,这类螺旋系的维数最多为2,且在支链中的方向互不平行㊂(3)与驱动螺旋交于一点且平行于Z轴方向的线矢量螺旋系,此类螺旋在支链中的个数至少存在一个㊂下面分三种情况讨论主动螺旋的三种类型㊂4.1.1 驱动副为沿X轴方向的移动副当驱动副为轴线平行于X轴方向的移动副时,有$a1=(1 0 0;0 r1 0) h=0$q1=(0 0 0;1 0 0) h=∞根据文献[17]知,并联机构支链必含动平台的运动特征,所以该支链运动副构成类型至少为3T1R㊂具体的支链一结构如表1中第一类驱动所示㊂本文的表格中,带有下划线的运动副表示驱动副,下标X㊁Y㊁Z表示运动副的轴线方向,T 表示移动副,R表示转动副,为简化结构,假设相邻运动副轴线均垂直或平行㊂其中出现的2T2R 类型为根据3T1R类型经过线性组合所得,具体的螺旋线性变换方法参考文献[15],下文中其他类型同理㊂表1 第一条支链结构驱动类别连接度运动副类型支链类型第一类4563T1R T X T Y T Z R Z2T2R T X T Z R Z1R Z23T2R T X T Y T Z R Z1R Z2T X T Y T Z R X R Z2T3RT X T Y R X1R X2R ZT X T Z R X1R X2R ZT X T Z R Z1R Z2R Z31T4R T X R X1R X2R Z1R Z2T X R X1R X2R X3R Z3T3R T X T Y T Z R X1R X2R Z2T4RT X T Z R X1R X2R Z1R Z2T X T Z R X1R X2R X3R ZT X T Y R X1R X2R X3R Z1T5RT X R X1R X2R X3R Z1R Z2T X R X1R X2R X3R X4R ZT X R X1R X2R X3R Z1R Z2第二类53R2T R Y1R Y2T Y T Z R Z 4R1T R Y1R Y2T Z R Z1R Z2R Y1R Y2R Y3T Y R Z 5R R Y1R Y2R Y3R Z1R Z2第三类53R2T R Z1R Z2T Y T Z R Z 4R1T R Z1R Z2T Z R Z1R Z2 5R R Y1R Y2R Y3R Z1R Z24.1.2 驱动副为沿Y轴方向的转动副当驱动副为轴线平行于Y轴方向的转动副时,有$a1=(1 0 0;0 r1 0) h=0$q1=(0 1 0;d1 0 f1) h=0当输入副为转动副时,根据文献[16],相当于用一个2R平行子链替代沿X轴方向的移动驱动,所以可知此类分支的运动副至少为5个,当运动副为6个时,可能会出现闲置运动副(即在支链运动过程中没有参与运动的运动副),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所以最多只考虑支链运动副为5个的情况㊂具体支链配置类型如表1中第二类驱动所示㊂4.1.3 驱动副为沿Z轴方向的转动副当驱动副为轴线平行于Z轴方向的转动副时,有$a1=(1 0 0;0 r1 0) h=0$q1=(0 0 1;d1 e1 0) h=0分析原理同上,这里直接给出支链类型如表1中第三类驱动所示㊂4.2 第二条支链的型综合过程第二条支链只提供对Y轴方向的移动驱动,支链中驱动副作用于动平台上的使动螺旋为线矢量螺旋,由于机构具有三维移动特征,所以根据支链独立驱动原则,使动螺旋的形式只能为$a2=(0 1 0;P2 0 0)设驱动螺旋过动平台上一点(p2,q2,r2),根据式(1)得到$a2=(0 1 0;q2 0 0)㊂由第三章分析可知,驱动螺旋有三种类型:$q21=(0 0 0;0 1 0) h=∞$q22=(1 0 0;0 e22 f22) h=0$q23=(0 0 1;d23 e23 0) h=}(10)第二条支链的构型过程类似于第一条支链,在此不再赘述,具体过程请参看上一节内容㊂表2中直接给出了第二条支链的结构类型,三种类型分别对应式(10)中的三种驱动形式㊂4.3 第三条支链的型综合过程第三条支链只提供对Z轴方向的移动驱动,支链中驱动副作用于动平台上的使动螺旋为线矢量螺旋,由于机构具有三维移动特征,根据支链独立驱动原则,得到使动螺旋的形式为$a3=(0 0 1;P3 Q3 0)设驱动螺旋过动平台上一点(p3,q3,r3),所以$a3=(0 0 1;p3 q3 0)㊂根据第3节分析可知,驱动螺旋有三种类型:$q31=(0 0 0;0 0 1) h=∞$q32=(1 0 0;0 e32 f32) h=0$q33=(0 1 0;d33 0 f33) h=}(11)将式(11)代入式(7)可得[J v]33=$a3 $q31=1[J v]33=$a3 $q32=f32[J v]33=$a3 $q33=f33-p3㊃5823㊃基于螺旋理论的3T1R完全解耦并联机构型综合 陈 海 秦友蕾 曹 毅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表2 第二条支链结构驱动类别连接度运动副类型支链类型第一类4562T2R T Y T Z R Z1R Z23T1R T Y T X T Z R Z3T2R T Y T X T Z R Z1R Z2T Y T X T Z R Y R Z2T3RT Y T X R Y1R Y2R ZT Y T Z R Y1R Y2R ZT Y T Z R Z1R Z2R Z31T4R T Y R Y1R Y2R Z1R Z2T Y R Y1R Y2R Y3R Z3T3R T Y T X T Z R Y1R Y2R Z2T4RT Y T Z R Y1R Y2R Z1R Z2T Y T Z R Y1R Y2R Y3R ZT Y T X R X1R X2R X3R Z1T5RT Y R Y1R Y2R Y3R Z1R Z2T Y R Y1R Y2R Y3R Y4R ZT Y R Y1R Y2R Y3R Z1R Z2第二类53R2T R X1R X2T X T Z R Z 4R1T R X1R X2T Z R Z1R Z2R X1R X2R X3T X R Z 5R R X1R X2R X3R Z1R Z2第三类53R2T R Z1R Z2T X T Z R Z 4R1T R Z1R Z2T Z R Z1R Z2 5R R X1R X2R X3R Z1R Z2由于f32㊁f33㊁p3都是与坐标系原点选择有关的变量,所以只要使f32和f33-p3不为零,则式(11)中三种情况下的[J v]33均不为零㊂下面配置支链中除驱动螺旋之外的其他运动螺旋所组成的螺旋系,根据式(2)和反螺旋定理[15]可知,支链中可能存在的螺旋系有以下几种:(1)与Z轴方向平行的线矢量螺旋系,此类螺旋系的维数最多为3,且此类螺旋在支链中至少有1个㊂(2)与Z轴方向垂直的偶量螺旋系,这类螺旋系维数最多为2㊂(3)与Z轴方向垂直的线矢量螺旋系,其维数最多为2㊂支链中此类螺旋都需与使动螺旋$a3交于一点㊂下面分三种情况讨论驱动螺旋的三种类型㊂4.3.1 驱动副为沿Z轴方向的移动副当驱动副为轴线平行于Z轴方向的移动副时,有$a3=(0 0 1;q3 -p3 0) h=0$q31=(0 0 0;0 0 1) h=∞由文献[17]知,并联机构支链必含动平台的运动特征,所以该支链运动副结构至少为3T1R 类型㊂具体的支链三结构如表3中第一类驱动所示㊂4.3.2 驱动副为沿X轴方向的转动副当驱动副为轴线平行于X轴方向的转动副时,有$a3=(0 0 1;q3 -p3 0) h=0$q32=(1 0 0;0 e32 f32) h=0表3 第三条支链结构驱动类别连接度运动副类型支链类型第一类4563T1R T Z T X T Y R Z2T2R T Z T X R Z1R Z21T3R T Z R Z1R Z2R Z33T2RT Z T X T Y R Z1R Z2T Z T X T Y R X R ZT Z T X T Y R Y R Z2T3RT Z T Y R Z1R Z2R Z3T Z T X R Z1R Z2R Z3T Z T X R Y1R Y2R Z1T4RT Z R Z1R Z2R Z3R Z4T Z R X1R X2R Z1R Z2T Z R Y1R Y2R Z1R Z23T3R T Z T X T Y R Z1R Z2R XT Z T X T Y R Z1R Z2R Y第二类53R2T R X1R X2T X T Y R Z4R1T R X1R X2T X R Z1R Z2R X1R X2T Y R Z1R Z25R R X1R X2R Z1R Z2R Z3第三类53R2T R Y1R Y2T X T Y R Z4R1T R Y1R Y2T X R Z1R Z2R Y1R Y2T Y R Z1R Z25R R Y1R Y2R Z1R Z2R Z3R Y1R Y2R Y3R Z1R Z2 当输入副为转动副时,根据文献[16],相当于用一个2R平行子链替代沿Z轴方向的移动驱动,所以可知此类分支的运动副至少为5个,当运动副为6个时,可能会出现虚副(即在支链运动过程中没有参与运动的运动副),所以此类驱动只考虑支链运动副为5个的情况㊂其具体支链配置类型如表3中第二类驱动所示㊂4.3.3 驱动副为沿Y轴方向的转动副当驱动副为轴线平行于Y轴方向的转动副时,有$a3=(0 0 1;q3 -p3 0) h=0$q33=(0 1 0;d33 0 f33) h=0分析原理同4.3.2节,这里直接给出支链类型如表3中第三类驱动所示㊂4.4 第四条支链的型综合过程假设第四条支链只提供对Z轴方向的转动驱动,则驱动副作用于动平台上的使动螺旋为偶量类螺旋,由于只期望动平台具有绕Z轴方向的转动自由度,但本文综合的机构为3T1R类并联机构,每条支链都具有三维移动特征,当第四条支链的使动螺旋在任何不平行于Z轴方向上有分量时,可能会导致机构具有其他方向的转动自由度,也会导致机构的三维移动特征不能完全解耦,所以这里使动螺旋的形式只能为㊃6823㊃中国机械工程第26卷第24期2015年12月下半月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a4=(0 0 0;0 0 1)设第四条支链上表示驱动副的驱动螺旋为$q4=(a4 b4 c4;d4 e4 f4)㊂只期望动平台具有绕Z轴方向的转动特征,所以当驱动螺旋沿X㊁Y方向具有分量时,可能会导致动平台具有沿X㊁Y的转动自由度,使机构不为完全解耦并联机构,所以这里只考虑驱动螺旋为$q4=(0 0 1; d4 e4 0),其他的情况不符合条件㊂此时有[J v]44=$a4 $q4=1所以有$a4=(0 0 0;0 0 1) h=∞$q4=(0 0 1;d4 e4 0) h=0确定了使动螺旋和驱动螺旋之后,可以得到除驱动螺旋之外的其他运动螺旋所组成的螺旋系,根据式(2)和反螺旋定理[15]可知,支链上可能存在的螺旋系有以下几种:(1)方向任意的偶量螺旋系,其维数最多为3,且任意两个偶量的轴线不平行㊂(2)与使动螺旋的轴线垂直的线矢量螺旋,当数目为2~3个时,其轴线需相互平行;当数目多于或等于4个时,需分为两组,每组内的螺旋轴线相互平行㊂由以上分析可得第四条支链结构类型如表4所示㊂表4 第四条支链结构连接度运动副类型支链类型41R3T R Z T X T Y T Z 2R2T R Z1R Z2T Y T Z 3R1T R Z1R Z2R Z3T Z52R3T R Z T X T Y T Z R XR Z T X T Y T Z R Y3R2T R Z T X T Y R X1R X2R Z T X T Y R Y1R Y24R1T R Z T Y R Y1R Y2R Y3R Z T X R X1R X2R X363T3R R Z T X T Y T Z R X1R X2R Z T X T Y T Z R Y1R Y2 5 完全解耦3T1R并联机构型综合对于并联机构的综合方法,有基于运动特征的综合,也有利用约束螺旋理论的方法,本文通过构造四条支链再组合四条分支所得到的并联机构都为非对称结构,所以不适合利用约束螺旋理论来综合,故本文采用基于运动特征的综合方法[17]㊂由于并联机构动平台的运动特征为各个分支运动特征的交集,即每条支链必含有并联机构动平台的运动特性,所以在构造完全解耦3T1R并联机构时,可以组合以上综合的四条支链,取任一分支的运动副数为4,再从其他三条支链的综合结果中分别任取一条支链组合成并联机构,即可获得完全解耦的3T1R并联机构㊂图1为根据以上方法得到的一种完全解耦的3T1R并联机构㊂图1中支链结构依次为T X T Y C Z㊁R X1R X2R X3C Z T X㊁C Z R Z1R Z2R X1R X2㊁R Z1R Z2C Z R X1R X2,其中固定基座㊁动平台如图1所示,带有下划线的运动副表示驱动副,驱动副直接与固定基座相连, C表示圆柱副,其中C Z以沿Z轴方向的移动方向为驱动方向,四条支链分别提供了动平台沿X㊁Y㊁Z轴方向的移动自由度和沿Z轴方向的转动自由度㊂图1 完全解耦3T1R并联机构6 结语本文利用螺旋理论和约束螺旋综合法对3T1R完全解耦并联机构进行了构型综合㊂通过分析完全解耦并联机构的结构特性,可知当机构正逆雅可比矩阵均为对角阵时,机构一定为完全解耦并联机构㊂基于支链独立驱动原则,通过构造机构支链作用于动平台上的使动螺旋和表示驱动副的驱动螺旋,再配置支链中除驱动螺旋之外的其他运动螺旋系,即可依次得到并联机构的四条支链,最后根据并联机构运动特征和约束螺旋理论两种方法组合四条支链,获得了大量3T1R 完全解耦并联机构㊂本文综合出的并联机构具有完全解耦特性,采用支链独立驱动控制,因此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㊂参考文献:[1] 冯李航,张为公,龚宗洋,等.D e l t a系列并联机器人研究进展与现状[J].机器人,2014,36(3):375‐384.F e n g L i h a n g,Z h a n g W e i g o n g,G o n g Z o n g y a n g.D e v e l o p m e n t s o fD e l t a‐l i k eP a r a l l e lM a n i p u l a t o r s-A R e v i e w[J].R o b o t,2014,36(3):375‐384.[2] H e r véJ M.T h e M a t h e m a t i c a lG r o u p S t r u c t u r eo ft h eS e to fD i s p l a c e m e n t s[J].M e c h a n i s m a n d M a-c h i n eT h e o r y,1994,29(1):73‐81.[3] H u a n g Z h e n,L iQ i n c h u a n.G e n e r a l M e t h o d o l o g yf o rT y p eS y n t h e s i so fL o w e r‐m o b i l i t y S y mm e t r i c a l㊃7823㊃基于螺旋理论的3T1R完全解耦并联机构型综合 陈 海 秦友蕾 曹 毅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P a r a l l e lM a n i p u l a t o r sa n dS e v e r a lN o v e lm a n i p u l a-t o r s[J].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J o u r n a l o f R o b o t i c s R e-s e a r c h,2002,21(2):131‐145.[4] 杨廷力.机器人机构拓扑机构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5] C a r r i c a t o M,P a r e n t i‐C a s t e l l iV.S i n g u l a r i t y‐f r e eF u l l y‐i s o t r o p i c T r a n s l a t i o n a lP a r a l l e l M e c h a n i s m s[J].T h e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J o u r n a lo f R o b o t i c s R e-s e a r c h,2002,21(2):161‐174.[6] G o g u G.S t r u c t u r a lS y n t h e s i so fF u l l y‐i s o t r o p i cT r a n s l a t i o n a lP a r a l l e lR o b o t sv i aT h e o r y o fL i n e a r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s[J].E u r o p e a nJ o u r n a l o fM e c h a n-i c sA/S o l i d s2004,23(6):1021‐1039.[7] K o n g X W,G o s s e l i nC M.K i n e m a t i c sa n dS i n g u-l a r i t y A n a l y s i so fa N o v e lT y p eo f3‐C R R3‐D O FT r a n s l a t i o n a l P a r a l l e lM a n i p u l a t o r[J].T h e I n t e r n a-t i o n a l J o u r n a l o fR o b o t i c sR e s e a r c h,2002,21(9): 791‐798.[8] K o n g X W,G o s s e l i nC M.T y p e S y n t h e s i s o f I n p u t‐o u t p u tD e c o u p l e dP a r a l l e lM a n i p u l a t o r s[J].T r a n s-a c t i o n s o f t h eC a n a d i a nS o c i e t y f o rM e c h a n i c a l E n g i-n e e r i n g,2004,28(2):185‐196.[9] L iW e i m i n g,G a oF e n g,Z h a n g J i a n j u n.R‐C U B EaD e c o u p l e dP a r a l l e lM a n i p u l a t o ro n l y W i t hR e v o l u t eJ o i n t s[J].M e c h a n i s ma n d M a c h i n eT h e o r y,2005, 40(4):467‐473.[10] 刘辛军,汪劲松,高峰,等.并联机器人机构新构型设计的探讨[J].中国机械工程,2001,12(12):1339‐1342.L i uX i n j u n,W a n g J i n s o n g,G a oF e n g,e ta l.O nt h eD e s i g no fa N e w P a r a l l e lR o b o t i c M e c h a n i s m[J].C h i n a M e c h a n i c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2011,12(12):1339‐1342.[11] Z e n g D a x i n,H u a n g Z h e n.T y p eS y n t h e s i so f t h eR o t a t i o n a lD e c o u p l e dP a r a l l e lM e c h a n i s mB a s e d o nS c r e w T h e o r y[J].S c i.C h i n aT e c h.S c i.,2011,54:998‐1004.[12] 曾达幸,胡志涛,侯雨雷,等.基于螺旋理论的两转一移解耦并联机构型综合[J].燕山大学学报,2014,38(1):22‐28.Z e n g D a x i n,H u Z h i t a o,H o u Y u l e i,e ta l.T y p eS y n t h e s i so f2R1T D e c o u p l e dP a r a l l e lM e c h a n i s mB a s e d o nS c r e wT h e o r y[J].J o u r n a l o fY a n s h a nU-n i v e r s i t y,2014,38(1):22‐28.[13] 张帆,张丹.基于支链驱动理论的解耦球面转动并联机构构型综合[J].农业机械学报,2011,42(11):195‐199.Z h a n g F a n,Z h a n g D a n.S t r u c t u r a lS y n t h e s i so fD e c o u p l e dS p h e r i c a lP a r a l l e lM e c h a n i s m B a s e do nD r i v e n‐c h a i n P r i n c i p l e[J].T r a n s a c t i o n s o ft h eC h i n e s eS o c i e t y f o rA g r i c u l t u r a lM a c h i n e r y,2011,42(11):195‐199.[14] 张彦斌,吴鑫.完全解耦的两移动两转动并联机构结构综合[J].农业机械学报,2013,44(8):250‐255.Z h a n g Y a n b i n,W u X i n.S t r u c t u r a lS y n t h e s i so fF u l l y‐d e c o u p l e dT w o‐t r a n s l a t i o n a l a n dT w o‐r o t a-t i o n a l P a r a l l e lM e c h a n i s m s[J].T r a n s a c t i o n s o f t h eC h i n e s eS o c i e t y f o rA g r i c u l t u r a lM a c h i n e r y,2013,44(8):250‐255.[15] B a l lR A.T r e a t i s eo n t h eT h e o r y o fS c r e w s[M].C a m b r i d g e:C a m b r i d g e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1900.[16] Z e n g D a x i n,H o uY u l e i,L u W e n j u a n.T y p eS y n-t h e s i s M e t h o d f o r t h e T r a n s l a t i o n a l D e c o u p l e dP a r a l l e lM e c h a n i s m B a s e do nS c r e w T h e o r y[J].J o u r n a l o fH a r b i nI n s t i t u t eo fT e c h n o l o g y,2014,21(1):84‐91.[17] 高峰,杨加伦,葛巧德.并联机器人型综合的G F集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编辑 苏卫国)作者简介:陈 海,男,1991年生㊂江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为机器人机构学㊂秦友蕾,男,1991年生㊂江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㊂曹 毅,男,1974年生㊂江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㊁博士,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访问学者㊂中国制造2025”技术与发展学术报告会在湖北工业大学举办 由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㊁湖北省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主办,湖北工业大学承办,中国机械工程杂志社等单位协办的 中国制造2025”技术与发展学术报告会于2015年12月5日在湖北工业大学隆重举办㊂报告会的主题是 智能制造与绿色制造”㊂来自湖北省制造企业㊁高校㊁科研院所的五百余位代表参加了本次报告会㊂报告会上,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李培根院士作了题为‘ 中国制造2025”与传统制造业转型“的报告;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监事长宋天虎研究员作了题为‘可持续发展 绿色制造㊁工业文明㊁生态文明“的报告;天津大学叶声华院士和邾继贵教授共同作了题为‘面向柔性制造的视觉在线测量“的报告;湖北工业大学 楚天学者”特聘教授王君介绍了3D打印技术的发展现状㊂专家们的前沿学术报告或高屋建瓴,或专精深入,使与会人员有幸享受了一场内容丰富㊁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㊂出席本次高端学术报告会的还有中国工程院院士㊁华中科技大学段正澄教授,湖北工业大学刘德富教授和董仕节教授等㊂(本刊编辑部)㊃8823㊃中国机械工程第26卷第24期2015年12月下半月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RCR
Ke y wo r d s :P a r a l l e l r o b o t ;K i n e ma t i c a n a l y s i s ;P o s i t i o n a n a l y s i s ;S c r e w t h e o r y
0 前 言
器人进行运动学分 析 ,得 到该 机构 的 6 4组 反解 。黄 昔光等 对一般 6 - 6型平 台并 联机构进行 研究 ,基 于 代数消元法 ,得到位 置正 解 的 2 0次单 参数 方程 。高
征等 提 出一种 新 型 的六 自由度 并 联 机 构 3 . U R S , 基 于约束方程 ,得 到 1 6次方 的一 元 多项式 方程 ,获
1 9 6 5年 ,自从六 自由度 的 S t e w a r t 平 台 用 于飞
行模 拟器 引起了学术界和工程界 的关 注以来 ,具有定 位精度 高 、承载能力强 的并联机器人成为 了新 的研究
2 0 1 5年 5月
机床与液压
M ACHI NE TOOL & HYDRAUU CS
Ma v 2 01 5
3—RPR并联机构的位姿分析及其运动仿真
A G R IC U L T U R A L T E C H N O L O G Y &E Q U IP M E N T2016.12总第324期Wu Zhenhua()In this paper,the 3-RPR parallel mechanism is taken as a research object.The position and pose of 3RPR paral-lel mechanism are analyzed.The positive solution and inverse solution of the mechanism position are obtained.Getting six group of solutions,then make the motion simulation through software UG,displacement,velocity and acceleration curve are obtained by individual axle drive and three axis drive.The results provide a basis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3-RPR parallelmechanism.3-RPR mechanism,Position and orientation analysis,Motion simulation3-R P R 并联机构的位姿分析及其运动仿真武振华(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山西太谷030800)摘要以3-R P R 并联机构为研究对象,对机构进行了运动分析,计算机构的位姿正解和反解,得出机构的六组解,然后用U G 软件对机构进行运动分析仿真,分别对于单轴驱动和三轴驱动下机构的动平台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分析,为该机构的以后的分析研究和开发奠定了基础。
基于螺旋理论的3自由度并联机构运动学分析
基于螺旋理论的3自由度并联机构运动学分析
叶秋;夏宁明;宋代平
【期刊名称】《南方农机》
【年(卷),期】2024(55)7
【摘要】【目的】满足汽车表面加工与车漆喷涂的任务需求,利用机器人进行协同甚至自主完成加工、美化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方法】设计了一款具备多自由度的汽车车身制造与喷漆机器人,采用3-RPS并联机构作为执行部件支撑件,针对机器人的结构设计特点,主要对机器人末端3-RPS并联机构支撑部分的机构构型和整体运动采用螺旋理论进行分析,利用闭环支链建立机构运动学模型。
【结果】利用MATLAB和Admas View软件分别完成了运动学方程求解和运动学仿真,两者结果误差在3%以内。
【结论】仿真值与分析值的误差较小,在可忽略范围内,所建立的设计机构运动学方程有效可行,可以利用此结果进行进一步的机器人运动控制设计与相关研究。
【总页数】7页(P11-17)
【作者】叶秋;夏宁明;宋代平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H122
【相关文献】
1.基于螺旋理论的新型6杆并联机构的自由度分析
2.基于螺旋理论对4-UPU并联机构的自由度及运动分析
3.基于螺旋理论的少自由度并联机构自由度分析
4.基于螺旋理论对4-URU并联机构自由度分析
5.基于螺旋理论对水稻插秧机2UPR/SPS 并联机构的自由度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3-RRRT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建模与仿真
3-RRRT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建模与仿真
李海刚;赵新华;徐鹏
【期刊名称】《天津理工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9(25)1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一般并联机器人的特点,分析了3-RRRT并联机器人的构造,运用UG和ADAMS软件,建立了3-RRRT并联机器人的实体模型、运动学与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仿真,最终得到机器人运动中各关节的角速度与力矩值.
【总页数】2页(P20-21)
【作者】李海刚;赵新华;徐鹏
【作者单位】天津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天津300384;天津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天津300384;天津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天津30038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24
【相关文献】
1.3-RRRT并联机器人正向动力学仿真 [J], 刘延斌;韩秀英;薛玉君;贾现召
2.3-RRRT并联机器人运动仿真的SimMechanics实现 [J], 汪汇
3.基于牛顿-欧拉递推法的3-RRRT并联机器人动力学建模及仿真 [J], 姜园;赵新华;杨玉维;秦帅华
4.3-RRRT并联机器人动力学建模及其正向求解 [J], 刘延斌;贾现召;赵新华
5.3-RRRT并联机器人传动性能分析及运动仿真 [J], 徐鹏;赵新华;李海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3-RRRS机构的新型并联机床构型及运动建模
基于3-RRRS机构的新型并联机床构型及运动建模
潘春梅;王若澜;李立伟;王良文;石亚磊;张士钊
【期刊名称】《机械传动》
【年(卷),期】2022(46)8
【摘要】提出了一种基于3-RRRS机构的并联机床构型。
RRRS是由3个R副和1个S副组成的支链。
3-RRRS机构在上下平台之间连接移动平台,实现移动平台相对于下平台的六维运动;安装在移动平台上的动力头完成机床的加工操作。
RRRS 运动支链的每个R副配备1个驱动动力,共有3个驱动;整个运动支链系统有9个驱动,具有从属驱动特性,使并联机床具有较大的工作空间和较好的运动动态特性。
首先,介绍了新型机床的模块化结构;其次,对基于3-RRRS机构的机床进行建模分析,给出了机床操作中各机构变量的运动和控制模型;最后,给出计算实例,并用运动仿真对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
相关工作为后续设备的实际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总页数】8页(P47-54)
【作者】潘春梅;王若澜;李立伟;王良文;石亚磊;张士钊
【作者单位】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郑州轻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郑州轻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河南省机械装备智能制造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G5
【相关文献】
1.基于CAXA和ADAMS的新型3P-1R并联机构的建模与运动仿真
2.新型3/3-RRRS 6自由度并联机构的运动学及工作空间的研究
3.新型2自由度并联平动机构构型及运动性能
4.一种新型4自由度并联机床构型设计与运动学分析
5.球面3-RRR并联机构动力学建模与鲁棒-自适应迭代学习控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3-RRRT并联机器人动力学及控制研究的开题报告
3-RRRT并联机器人动力学及控制研究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在工业、医疗和服务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并联机器人是一种能够完成高精度和大范围运动的机器人,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航空航天、医疗和科研等领域。
RRR型并联机器人是一种常用的结构,通过对其动力学性能的分析和控制研究,可以使机器人在不同场合下实现更为准确和高效的运动。
2. 研究内容本文主要研究RRR型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性能和控制方法,包括以下内容:(1)RRR型并联机器人的运动学分析:通过分析机器人关节的运动学特性,确定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
(2)RRR型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分析:通过运动学模型建立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并分析机器人的动力学性能,包括加速度、速度和力矩等。
(3)RRR型并联机器人的控制方法:根据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设计机器人的控制程序,实现机器人的运动控制和姿态控制。
3. 研究方法为实现上述研究内容,本文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建立RRR型并联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并分析机器人的运动学特性。
(2)建立RRR型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分析机器人的动力学特性,包括加速度、速度和力矩等。
(3)设计RRR型并联机器人的运动控制和姿态控制算法,并在Simulink环境下进行仿真验证。
4. 研究意义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1)增加对RRR型并联机器人动力学性能的认识:通过研究机器人的动力学性能,可以提高机器人的运动控制和姿态控制精度。
(2)为RRR型并联机器人的应用提供依据: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更好地为RRR型并联机器人的应用提供依据,实现机器人在不同场合下的灵活运动。
(3)为机器人的控制方法提供参考: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机器人的控制方法提供参考,为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提供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 o l . 2 6. N o . 3 , S e . 2 0 1 1 p
基于螺旋理论的 3 R R R 并联机构设计与仿真 -
钟相强 , 高 洪
( ) 安徽工程大学 先进数控和伺服驱动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 安徽 芜湖 2 4 1 0 0 0 摘要 : 基于螺旋理论分析了一种 3 通过分析动平台和各分支机构的 约 束 螺 旋 R R 并联机构的自由度和构型 . -R 系, 构造 3 运用修正 C 基于虚拟 R R 串联分支, r ü b l e r u t a b a t h公式计算出其自由度满足 3个转动自由度. -R -K 样机技术建立 3 进行正向运动学仿真和工作空间分析 , 从而找到该机 构 存 在 的 R R 并联机构虚拟仿真模型 , -R 为少自由度并联机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提供保证 . 缺陷 , 关 键 词: 螺旋理论 ; 并联机构 ; 虚拟样机技术 ; 仿真 中图分类号 : TH 1 1 2; T P 3 9 1. 7 2 文献标识码 : A
第2 6 卷第 3 期 2 0 1 1年9月 ( ) 文章编号 : 1 6 7 2 2 4 7 7 2 0 1 1 0 3 0 0 1 0 0 5 - - -
安 徽 工 程 大 学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A n h u i P o l t e c h n i c U n i v e r s i t y y
] 1 2 - 精度的定位 , 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 虚拟样机技术是 2 . 0世纪8 0年代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一项计算机辅助工程 ( 技术 . 利用此技术 , 设计人员可以真实地模拟产品的运动及受力情 况 , 快速准 C A E)
3] 确地分析多种设计方案 , 获得最优的方案 [ 基于 螺 旋 理 论 , 根 据 机 构 的 运 动 约 束 关 系, 得到3 . R R 并联 -R
少自由度并联机构和六自由度相比 , 具有机械结构简单 , 制造和控 制 成 本 相 对 较 低 等 优 点 . 对称三自 由度并联机构分支相同 、 结构对称 , 是长期以来的研究热点 , 更具有应用潜力 . 例如三自由度球面并联机构 肩、 腕等关节 、 卫星天线的自动跟踪装置 、 机床工作 台 和 工 件 的 定 位 装 置 , 可实现高 可被用作机器人的腰 、
2] : 数为f 所有 n 个物体之间的运动副数目为g, 则机构的自由度 M 计算 [ i,
g
) M = d( n-g -1 + ∑f i +v
i=1
( ) 4
式中 : 若用λ 表示机构的公共约束数目 , 则d = 6-λ; d 为机构的阶数 , v为 并联冗余约束数 . ( ) 自由度计算 : 3-R R R 并联机构简图如图 2 所示 , 1 3-R R R 并联机构由 3 个R 且3个转动副组成一个 R R R空间运动链连接动平台和静平台组成 , R R空 ( ) , ; ( ) 间运动链 ; 运动副数g =9 球面并联 2 3-R R R并联机构的构件数n=8 3 1. 3 3- R R R 并联机构构型设计 动平台可 绕 空 间 一 固 定 点 相 对 于 静 平 台 由于球面并联机构的动平台与静平台通过 3 个分支来连接 , 做三维转动 , 故动平台的 3 个自由度为绕 X、 Y、 Z 轴的转动自由度 . ( ) 确定动平台的约束螺旋系 . 以转动中心O 为原点 , 竖直向下方向为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 则动 1 平台的运动螺旋系为 : ) ; ) ; ) $1 = ( 1 0 0; 000 $2 = ( 0 1 0; 000 $3 = ( 0 0 1; 000 1 0 0 0 0 0 熿 燄 T T 、 、 [ ] , [ ] , 令A 则 X 的基础解集为 : $ 1 $ 2 $ 3 组成矩阵 A = 0 1 0 0 0 0 , X =0, 0 0 0 1 0 0 0 0 0 0 1 0 001000 燀 燅 T r ] : ) ; ) ; ) [ 则约束螺旋系为 0 0 0 0 0 1 . $1 = ( 000; 1 0 0 $r 000; 0 1 0 $r 000; 0 0 1 . 2 = ( 3 = ( ( ) , 确定分支约束螺旋系及基础运动螺旋系 由于该机构是 自由度并联机构 其机构约束螺旋含 2 . 3 R 3 个约束力线矢 , 各分支约束螺旋系共有 3 种情况 : 动平台受到的 ① 每个分支对动平台施加一个结构约束 , 并且最大线性无关数为 3; 动 3×1 个约束力线矢必须线性无关 , ② 每个分支对动平台施加 2 个结构约束 , 并且最大线性无关数为3; 平 台受到的3×2个约束力线矢必须线性相关 , ③ 每个分支对动平台施加3个约 束力线矢 , 动平台受到的 3×3 个约束力线矢必须线性相关 , 并且最大线性无关数为 3. 该 3-R 基于螺旋理论的观点 , 为了使平台实现设计要求的绕固 R R 并联机构各分支含有 3 个力线矢 . 定点 O 的三自由度转动 , 就是要使机构沿固定点 O 的3个平动自由度被约束 , 即使机构要对平台产生一组 共点力螺旋限制 . 此外 , 分支中心点重合的结构条件可保证机构约束螺旋系 不 会 发 生 改 变 , 即使机构为非
)的运动螺旋系 $ , 如果存在一个秩等于 n( 必然存在另外一组秩等于 6-n 的约束螺旋系 $ r, n <6 使得 $ $ r = 0. 将约束螺旋矢量 $ r 称之为秩等于n 的运动螺旋系 $ 的反螺旋系 . 这样一来 , 知道了空 间线性独立的运动螺旋 , 就可以求得其约束 反 螺 旋 . 反 之, 如 果 知 道 它 的 约 束 反 螺 旋, 即所受到的运动约
线的转动和沿这条直线的移动的组合 . 如图 1 所示 , 如果空间一个矢量被约束 在一条空间位置确定的直线上 , 则这个被直线约束的矢量称为线矢量 : ( ( ) S; S S; r×S)= ( l m n; o 2 =( , p q) 0) 式中 : S 为 表 示 螺 旋 轴 线 方 向 的 单 位 矢 量 ,可 用 3 个 方 向 余 弦 表 示 ,即 ; 若螺旋的 2 个矢量部分 S= ( l m n) r 为螺旋轴线上的任意一点 ; S 0 为线矩 . , 表示为标量 , 即( 则称之为 P l m n; o l ü c k e r坐标 . p q)
为进一步仿真分析奠定了基础 . 机构具有 3 个旋转自由度 ,
1 基于螺旋理论的 3 R R 并联机构设计 -R
1. 1 螺旋理论 一个旋量可以同时表示空间一组对偶矢量 , 旋量用对偶矢量表示 : 螺旋理论中 ,
$ =( S; S , 0) 式中 : 是一个三维向量 ; 也是一个三维向量 . S 为对偶矢量的原部 , S 0 对偶矢量的对偶部 ,
图 1 螺旋的几何表示简图
”表示螺旋的互易积 . 式中 “ 从物理意义上看 , 互易积为零的 2 个螺旋 , 一个表示物体运动 , 一个表示物体 受到的约束螺旋 , 则互易积就是约束螺旋对运动螺旋所作的瞬时功 , 如2个 螺 旋 的 互 易 积 为 零, 则表示约
2, 4] 束螺旋不能约束运动螺旋代表的瞬时运动 [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1·
束, 就可以求出相对应的运动支链的螺旋分布形式 . 再根据运动螺旋所规定 的 运 动 副 的 空 间 位 置 和 形 式 , 最终综合出机构形式 . 1. 2 3- R R R 并联机构自由度计算 所有物体之间用运动副连接 , 第i 个运动副的相对自由度 若三维空间中有 n 个完全不受约束的物体 ,
[ ] 瞬时机构 . 因此 , 该 3-R R R 并联机构的转动副轴线应该交于转动点 O 5-8 .
图 2 3-R R R 并联机构简图
, , ) 机构的公共约束数为 3 即λ = 3 则d =3 不存在冗余约束数 , 因此 : M = 3× ( 8-9-1 . +9 = 3
) ; ) ; ) 则约束螺旋系为 : $r 000; 1 0 0 $r 000; 0 1 0 $r 000; 0 0 1 . 1 = ( 2 = ( 3 = ( 分支基础运动螺旋系 : ) ; ) ; ) , $r 1 0 0; 000 $r 0 1 0; 000 $r 0 0 1; 000 1 0 = ( 2 0 = ( 3 0 = ( 式中 : 用3个 R $1 $2 $3 R R 分支在满足分支中心 0、 0、 0 表示空间 3 个线性无关且轴线交于一点的转动副 , 点重合的条件下可以构造出 3-R R R 球面并联机构 . ( ) 构造串联分支 . 由于并联机构各转动副轴线交于定点 O, 故各转动副轴线位于一球体半径方向 , 设 3 , , 该球体半径 S 分支 各运动副轴线分布如图 所示 为全局坐标系 轴与 轴夹 R =2 0 0mm. A 3 O- X Y Z A1 Z 角为 6 且位于 X 则杆 A1A2 的 D- 以 O 点为原点O1 以 A1 轴为 Z 以过 O 点 0 °, Y 平面上 , H 坐标系为 : 1, 1 轴, 且垂直于 Z 轴与Z1 轴所构成的平面并指向离开 Z 轴方向为 X1 轴 , 由右手螺旋法则建立Y1 轴 . 即杆 A1A2 的 D- 然后绕Y 轴转动θ 角 , 最后绕 Z 轴转动 Ψ 角得到 , 其 H 坐标系可由O- X Y Z 坐标系绕Z 轴转动Φ 角 , ) , 中 Φ =9 曲柄 A1A2 与静平台铰接点坐标为 A1( 0 °, 0 °, 0 °. 0, 1 7 3. 2, 0 A2 轴沿 - X 轴方向 . θ=6 Ψ =-9 杆 A2A3 的 D- 其中 Φ = 1 曲柄 A1A2 与连 H 坐标系可由O- X Y Z 坐标系转动得到 , 8 0 °, 0 °, 5 0 °. θ=9 Ψ =1 ) 杆 A2A3 铰接点 A2 坐标为 A2( 且位于 X 动平台在分支 A 0 0, 0, 0 . A3 轴与 -Z 轴夹角为3 0 °, Y 平面上 , -2
r r ; )时被称为是互逆 , 两个螺旋 $ = ( 和 $r = ( 满足式 ( 即 S; S S S 3 0) 0) r r r ( ) $ $ = S S0 +SS0 = 0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