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载荷作用次数的多失效模式扭力轴灵敏度分析_刘喆

合集下载

动车组车顶多响应灵敏度优化分析

动车组车顶多响应灵敏度优化分析

第51卷 第03期 机械 Vol.51 No.03 2024年3月 MACHINERY March 2024动车组车顶多响应灵敏度优化分析李娅娜,刘靖楠(大连交通大学机车车辆工程学院,辽宁大连 116028)摘要:为了提升动车组车顶结构刚度,减小质量,并研究车顶结构优化对整车弯曲刚度的影响程度,对其进行多目标尺寸优化。

基于整车垂向静载荷工况分析结果和位移插值技术建立动车组车顶子模型,采用折衷规划法将多个子目标拟合为一个多目标函数,同时提出一种多响应灵敏度分析,从而选取符合要求的构件进行优化。

经优化车顶子模型质量减小5.5%,垂向最大变形减小8.6%,同时一阶垂弯频率提升2.5%。

采用优化后的板梁数据重新计算整车的垂向静载荷工况,结果表明整车弯曲刚度提升3.2%,说明可通过提升车顶刚度性能进而提升整车刚度,为动车组车顶优化设计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动车组车顶;多响应灵敏度分析;子模型;多目标优化中图分类号:U266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6-0316.2024.03.007 文章编号:1006-0316 (2024) 03-0045-07Optimization Analysis of Multi-Response Sensitivity of EMU RoofLI Yana,LIU Jingnan( School of Locomotive and Rolling Stock Engineering, Dalian Jiaotong University,Dalian 116028,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tructural stiffness of EMU roof, and reduce the mass, and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roof structure optimization on the vehicle bending stiffness, multi-objective dimensional optimization is carried out. In this paper, a submodel of the EMU roof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results of vertical static load conditions and displacement interpolation technology. The compromise programming method is used to fit multiple subtargets into a multi-objective function, and a multi-response sensitivity analysis is proposed, so as to select the required components for optimization. The mass of the optimized roof submodel is reduced by 5.5%, the maximum vertical deformation is reduced by 8.6%, and the first-order vertical bending frequency is increased by 2.5%. Using the optimized slab-beam data, the vertical static load condition of the vehicle is recalcul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bending stiffness of the vehicle is increased by 3.2%,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stiffness of the vehicle can be improved by improving the stiffness performance of the roof, and provides technical reference for the roof optimization design of EMU.Key words:EMU roof;multi-response sensitivity analysis;submodel;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收稿日期:2023-10-10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项目(LJKZ0497)作者简介:李娅娜(1977-),女,辽宁大连人,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车辆CAD/CAE及其关键技术、焊接残余应力与变形,E-mail:·46·机械 第51卷 第03期 2024年动车组车顶是高速列车车体总成的关键部件之一,其骨架一般由弯梁和纵梁拼焊而成,车顶虽然不会受到车钩的压力与拉力,但承担着水箱、空调等设备的重力和空气阻力,车顶结构良好的刚度性能和质量对动车组列车的安全运营有重要意义。

基于灵敏度分析的载货汽车车架结构优化

基于灵敏度分析的载货汽车车架结构优化

基于灵敏度分析的载货汽车车架结构优化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的不断发展,汽车行业发展也日益繁荣。

随着载货汽车在物流业中的不断应用,车辆的结构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

其中,车架结构是整个车辆体系中最为基础的组成部分,对于整个车辆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优化车架结构是保证车辆稳定行驶、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环节。

本文将着重探讨利用灵敏度分析进行载货汽车车架结构优化的相关内容。

首先,灵敏度分析是目前较为流行的一种结构优化方法,它能够有效地帮助设计师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

灵敏度分析可以实现结构设计的多目标优化,因此非常有利于设计师寻找合适的结构方案。

同时,通过对优化目标的量化和标定,可以有效地反映结构设计中每个组成部分对目标的敏感程度,为后续的结构调整提供依据。

其次,在进行载货汽车车架结构优化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一、确定结构目标:在结构优化中,设计师首先需要确定相应的结构目标。

通常情况下,优化的结构目标包括质量、刚度、强度、稳定性等方面。

根据具体的需求,设计师可以针对性地设定不同的目标,以在实现最优结构的同时,达到其他目的。

二、建立有限元模型:在进行灵敏度分析时,设计师需要建立相应的有限元模型。

有限元模型是对载货汽车车架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

在对模型进行建立和处理时,需要考虑其准确性和合理性。

三、选择优化方法:在进行优化时,设计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优化方法。

目前,流行的优化方法有灵敏度分析法、拓扑优化法、参数优化法等。

每一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设计师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四、进行灵敏度分析:在建立好有限元模型后,设计师需要进行灵敏度分析。

灵敏度分析是一个迭代的过程,可以反复进行,以得到最优结构。

通过分析每条龙骨和连接件在结构中的贡献,设计师可以快速找出哪些部分对结果敏感,并进一步优化设计方案。

最后,对于载货汽车车架结构的优化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基于MSCNASTRAN的高速列车车体结构轻量 化设计的灵敏度分析

基于MSCNASTRAN的高速列车车体结构轻量 化设计的灵敏度分析

基于MSC.NASTAN的高速列车结构轻量化设计的灵敏度分析刘凯杰,俞程亮,赵洪伦(同济大学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摘要:运用MSC.NASTRAN软件对高速列车防爬器及车体结构进行轻量化设计的灵敏度分析,反映了灵敏度分析在高速列车结构优化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灵敏度分析,轻量化设计,高速列车Sensitivity Analysis for Lightweight design of High-speedTrain Structure Based on Msc.NastranLiu Kaijie,Yu Chengliang, Zhao Gonglun(Institute of Locomotive and Carl Engineering, 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331) Abstract: Based on MSC.Nastran software, taking anti-climber and carbody structure as examples, the sensitivity analysis was performed for light weight design of high-speed train structur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ensitivity analysi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optiimal design for high-speed train structure.Key words:sensitivity analysis; light weight design;high-speed train0 引言车体结构轻量化是高速列车设计的一个重要课题。

高速列车优化设计模型规模大,单次优化计算时间长,同时由于参数和约束需要根据计算历程或者计算结果进行重新设置,优化次数多,因此一个完整的高速列车车体结构优化设计过程历时长,效率低。

扭力轴多工况二维随机疲劳载荷谱的编制

扭力轴多工况二维随机疲劳载荷谱的编制
况 的不 同而 有 多 个 工 况 。 因此 , 力 轴 的疲 劳 载 荷谱 扭 要 编制 成多 工况 二维 随机疲 劳载 荷谱 。
循环数 、 均值与幅值 的信 息。图 1 D级 路面 三档车 是 速下的扭力轴扭矩载荷历程的雨流计数结果直方图。
1 单一工况载荷的计数 、 分布规律与检验
维普资讯

第2 6卷 第URNAL OF VI BRAT ON I AND HOCK S
扭 力轴 多工况 二 维 随机 疲劳 载 荷谱 的编 制
汤清洪 , 马吉胜 , 贾长治
( 械工 程 学 院火 炮 工 程 系 , 家 庄 军 石 0 OO ) 5O 3
由于 自行 火 炮 的真 实 行 驶 工 况 千 变 万 化 , 际工 实 况 的精确 划分 是很 困难 的 。 目前 只能 根 据 经验 确 定 几 种典 型 工况 。表 1是某 单 位技 术 部 门对 某 型 自行 火炮
的行驶 工况 做 出的经验 划 分 。
表 1 行 驶 工 况经 验 划 分表
图 1 雨流计数结果直方图
为 了求 得载 荷 幅值 和 均值 的 二 维 概率 密 度 函 数 , 首先 要对 幅值 和 均 值 的 两 个 边 缘 分 布 进 行 估 计 和 检
验, 然后 再 考虑 两 者 之 间 的 相 关 性 。根 据 前 人 经 验 和雨流计 数 结 果 直 方 图 , 假定 幅值 的分 布符 合 对 数 正
振 动 与 冲 击
20 0 7年第 2 6卷
表 2 各 工况二维载荷 分布 规律 表
所 以第 i 工况 的权 系数 为 :
Pin i
... ....


Ni
OL = i

履带车辆扭力轴有限元分析

履带车辆扭力轴有限元分析
1 3 0
机电技术
2 0 1 4 年4 月
履 带车辆扭力轴 有限元分 析
陆 明 薄玉成 赵 良伟 胡嘉峰 刘鹏展 蒋泽一
( 1 . 中北大学机 电工程学 院 , 山西 太原 0 3 0 0 5 1 ; 2 . 重庆 长安 汽车股份 有限公 司 , 重庆 4 0 0 0 2 3 ) 摘 要: 建立工程履带 车辆扭力 轴三维实体模型 , 运用 A N S YS 有 限元分 析软件 , 计算扭 力轴的模态振型 , 得 出了扭力
作者简 介: 陆明 ( 1 9 8 9 一) , 男, 硕 士研究生 , 主要从事机械结构及 动力学仿真研究 。
1 3 2
机 电技术
2 0 1 4 年4 月
安 全 系数为 几
n l a x 一 一
1 ・ 2 4 1
( 7 )
进行 了模态分析 , 输出 了扭力轴前 1 0 阶扭转模态 的固有频率和振动形式 , 为扭力轴 以后在结构中 改进 , 工作 中尽量避免在相近的频率下进行工作 提供依据 。同时对扭力轴进行瞬态动力学分析 , 通过 A N S Y S 有限元分析软件 , 对扭力轴加载 了矿 山路面的扭矩 时间序列载荷 , 得到了扭力轴应力 最大的薄弱环节在连接花键齿部位和轴体与花键 之间的过渡部分。最后对扭力轴在动载荷下进行
工 程履 带 车 辆 在 机械 工 程 中起 了重要 作 用 ,
朋 + 肠 = 0
( 1 )
扭力轴是 工程 履带车辆 的悬挂 系统 中重要 的部 件, 用来减轻履带 车辆在运动时地面对车体的冲 击, 其可靠性直接关系到悬挂系统 的稳定性 , 从而 影响煤矿作业 的工作进度 。所 以, 研究扭力轴的 工作模态振型和瞬态特性 , 以及对其进行疲劳分

扭力轴疲劳强度有限元分析与试验研究

扭力轴疲劳强度有限元分析与试验研究
Ab ta t Fa i e s r ng h ft son s f s t or tc ly a l z d by usn h e ho ft i t l me a . Ac s r c : tgu te t o or i ha ti he e ia l na y e i g t e m t d o he fnie e e ntw y —
中图分 类号 : P32 T 0 文献 标志码 : A
G U O u a X hu , YU ngwe ,LI H on Di n gwe ,W EN el i W i i
Ex e i e a t dy a d Fi t e e p rm nt lS u n nie El m ntAna y i n t tg eSte t fTo so ha t l sso heFa i u r ng h o r in S f
s i nd r t e e e na o d,i ho s t a h e kne s i he t o h r t o p i oc e n he t a ston ar . T h n a pl ne u e h xt r ll a ts w h tt e w a s s t o t oo fs lne l atd i t r n ii - c e n op i ie c r i i i ntfe by a lzng t c r c e itc o he ifr n r nsto a c a u . A n e pe i e a tm z d ar adus s de ii d nay i he ha a t rs is f t d fe e t t a iiw r r di s d x rm nt l
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扭 力 轴 疲 劳强 度有 限元 分析 与试验 研 究

多体动力学仿真车辆传动齿轮疲劳寿命灵敏度分析

多体动力学仿真车辆传动齿轮疲劳寿命灵敏度分析

多体动力学仿真车辆传动齿轮疲劳寿命灵敏度分析刘喆;陶凤和;贾长治【摘要】Transmission gear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mechanical transmission,and it is designed with the static strength theory within limitation of test and experimental method. Thus the actual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ransmission gear cannot be embodied,and it results in wide gap between actual life and designed life. The virtual running test platform is built based on ADAMS.ATV,and the dynamic load suffered by transmission gear in different working condition is obtained. And then the fatigue life of transmission gear is predicted with MSC.Fatigue,change the structural parameters of different transmission gear to predict their fatigue life,get the fatigue life of the gear with different structural parameters,study in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the fatigue life of gear.%齿轮是机械传动中重要的传力构件,由于测试手段和试验方法的限制,齿轮设计的时候多采用静强度设计理论,无法准确地反应实际情况下的动态特性,导致齿轮的实际寿命和设计寿命有较大的差距。

装甲车辆扭力轴疲劳寿命建模分析

装甲车辆扭力轴疲劳寿命建模分析

装甲车辆扭力轴疲劳寿命建模分析摘要:本文以装甲车辆悬挂系统关键零件扭力轴为对象开展疲劳寿命建模研究。

针对扭力轴表面裂纹萌生与扩展两个阶段分别进行寿命建模,重点基于Paris 公式建立疲劳裂纹扩展寿命数学模型,并完成不同扭转应力下的数值计算与仿真。

建立的两阶段数学模型能够为扭力轴的寿命分析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扭力轴;疲劳寿命;裂纹萌生;裂纹扩展 1、引言扭力轴是装甲车辆悬挂系统的关键零件,由于其本身的体积较小,蓄能大,工况恶劣,因此经常发生断裂,是造成装甲车辆故障的重要原因之一[1][2]。

扭力轴在工作时承受大应力随机扭转载荷,疲劳断裂是其常见的失效形式。

扭力轴在承受足够多次的扰动载荷作用之后,从高应力或高应变的局部开始形成裂纹,称为裂纹萌生。

此后在扰动载荷作用下,裂纹进一步扩展,直至到达临界尺寸而发生完全断裂。

因此,扭力轴发生疲劳破坏,要经历裂纹萌生、裂纹稳定扩展和裂纹失稳断裂三个阶段。

由于裂纹失稳扩展是快速扩展,对寿命的影响很小,在计算寿命时通常不予考虑。

因此总寿命应为裂纹萌生寿命与裂纹扩展寿命两部分之和[3]。

2、扭力轴疲劳裂纹萌生寿命的数学模型我国装甲车辆扭力轴常用45CrNiMoV A 材料,疲劳性能数据由小试样拉压试验确定。

由于试样本身尺寸较小,当存在初始裂纹后将很快发生断裂,因此扭力轴疲劳裂纹萌生寿命可由指定存活率下的疲劳寿命确定。

疲劳寿命与拉应力关系如式(1)所示[4]。

σlog log ⋅+=p p i b a N (1) 扭力轴工作时受剪应力作用,而剪应力与拉应力转换关系可由式(2)确定,即:στk = (2)因此,疲劳裂纹萌生寿命的数学模型为:()k b a N p p i /log log τ⋅+= (3)3、扭力轴疲劳裂纹扩展寿命的数学模型(1)基于Paris 公式的裂纹扩展寿命建模根据Paris 理论,扭力轴的疲劳裂纹扩展速率dn da /与应力强度因子幅度K ∆之间存在着如下指数关系:m K C dN da )(/∆= (4) 式中,裂纹扩展速率影响参数C 、m 是描述材料疲劳裂纹扩展性能的基本参数。

多轴向力传感器灵敏度校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多轴向力传感器灵敏度校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多轴向力传感器灵敏度校准不确定度的评定刘茹张富忠涂远扬贾继勇(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襄阳),襄阳441004)摘 要:本文按照CNAS-CL07:2011《测量不确定度的要求》的规定,分析了多轴向力传感器灵敏度校准过程中,影响传感器输出灵敏度的各种因素,对多轴向力传感器输出灵敏度测量不确定度进行评定,得到了实际校准中的不确定度数值,并用En值法对测量结果进行评价。

关键词:多轴向力传感器;不确定度评定;En值法中图分类号:TP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550(2018)01-0077-05Uncertainty Analysis of Multi Axial Force SensorSensitivity CalibrationLIU Ru, ZHANG Fu-zhong, TU Yuan-yang, JIA Ji-yong( National Automobile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Test Center [Xiangyang],Xiangyang441004,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CNAS - CL07:2011 "the regulation of demand uncertainty in measurement", analyzed the various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ensor output sensitivity in the multi axial force sensor sensitivity calibration process. Analyzed the output sensitivity measurement uncertainty of the multi axial force sensor and got the uncertainty values in actual calibration, and used En value method to evaluate the result of the measurement.Key Words: multi axial force sensor; uncertainty evaluation; En value method,,,doi:10.3969/j.issn.1005-2550.2018.01.013 收稿日期:2017-02-14用于测量汽车碰撞试验时假人相应部位的受力。

基于灵敏度分析的某商用车悬架系统参数优化

基于灵敏度分析的某商用车悬架系统参数优化

基于灵敏度分析的某商用车悬架系统参数优化1. 内容简述随着商用车行业的不断发展,提升车辆的行驶性能和乘坐舒适性成为了重要的研究方向。

悬架系统作为车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性能直接影响车辆的操控稳定性和行驶平顺性。

对商用车悬架系统参数进行优化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通过灵敏度分析的方法,对某商用车悬架系统进行参数优化。

通过灵敏度分析,可以识别出对悬架性能影响显著的关键参数,进而针对性地调整和优化这些参数,以期提升车辆的操控性和乘坐舒适性。

本研究将结合实验数据和理论分析,构建合理的数学模型,并利用优化算法进行参数优化。

通过对比优化前后的性能表现,验证优化效果的显著性和实用性。

本研究对于提高商用车的性能水平、推动商用车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1.1 研究背景随着物流运输行业的飞速发展,商用车在道路运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商用车的舒适性、安全性和高效性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物流运输的成本效益。

悬架系统作为商用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优劣对整车的行驶稳定性、平顺性以及乘坐舒适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路面条件复杂多变、车辆负载不均等因素的影响,商用车悬架系统往往承受着复杂的载荷冲击和振动。

这不仅会导致悬架系统零部件的过早磨损,还会影响车辆的行驶性能和乘坐舒适性。

对悬架系统进行参数优化,以提高其在不同工况下的性能表现,成为了商用车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基于灵敏度分析的方法被引入到悬架系统参数优化研究中。

灵敏度分析能够识别出对悬架系统性能指标影响显著的关键参数,为参数优化提供指导。

通过灵敏度分析,可以更加精确地确定需要调整的参数范围和优化方向,从而减少试验次数,降低优化成本,提高研发效率。

基于灵敏度分析的商用车悬架系统参数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通过该方法的应用,可以提高商用车悬架系统的性能水平,提升整车行驶的安全性、舒适性和经济性,为物流运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疲劳载荷周次对铁路车轴微动损伤的影响

疲劳载荷周次对铁路车轴微动损伤的影响

———————————————收稿日期:2021-05-25疲劳载荷周次对铁路车轴微动损伤的影响史玉杰1,杨凯1,陈一萍1,刘为亚1,李亚波1,石广寒2,鲁连涛2(1.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工程实验室,山东 青岛 266111;2.西南交通大学 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031)摘要:对比例车轴进行了微动疲劳试验,试验后对车轴轮座微动损伤进行了观察,并测量了车轴和车轮的微动磨损轮廓。

此后,在考虑微动磨损的情况下,仿真研究了疲劳载荷周次对铁路车轴微动疲劳的影响。

研究发现:车轴微动损伤区宽度几乎不受疲劳载荷周次的影响,而轮座边缘微动损伤随载荷周次增加而增加。

低载荷周次和高载荷周次时,车轴微动区氧化物分别以黑色和红褐色为主。

车轴、车轮的磨损宽度和深度随载荷周次增加而增加,这使得车轴轮座真实应力增加,最终导致车轴在较低的应力水平下萌生微动裂纹。

车轴微动疲劳强度随载荷周次增加而降低,采用107周次疲劳试验获得的微动疲劳强度指导车轴设计偏于危险。

关键词:铁路车轴;载荷周次;微动磨损;微动疲劳 中图分类号:TU973+.254 文献标志码:Adoi :10.3969/j.issn.1006-0316.2022.01.007文章编号:1006-0316 (2022) 01-0045-08Effect of Fatigue Load Cycle on the Fretting Damage of Railway AxleSHI Yujie 1,YANG Kai 1,CHEN Yiping 1,LIU Weiya 1,LI Yabo 1,SHI Guanghan 2,LU Liantao 2( 1.Engineering Laboratory, CRRC Qingdao Sifang Co., Ltd., Qingdao 266111, China;2.State Key Laboratory of Traction Power,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1, China ) Abstract :In this paper, fretting fatigue tests were carried out on the scaled railway axles. After the fatigue tests, the fretting damage of the wheel seat was observed, and the wear profiles of the axle and wheel were measured. Then, the fretting wear was considered in the FE simulation, and the effect of fatigue load cycles on the fretting fatigue of railway axles was investigated. This paper found that the fretted zone width was hardly affected by the load cycle, while the fretting damage of the wheel seat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load cycle. For low-load cycles and high-load cycles, the surface oxides of the wheel seat were mainly black and reddish brown, respectively. The wear width and depth of the axle and wheel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load cycle, which increased the actual stress of the wheel seat, and finally leaded to fretting crack initiation of the axle under a lower stress level. The fretting fatigue strength of the railway axle decreased with an increase of the load cycle. The fretting fatigue strength obtained by the fatigue test of 107 cycles was dangerous for the railway axle design. Key words :railway axle ;load cycle ;fretting wear ;fretting fatigue铁路车轴是转向架的关键承载部件,经过盈配合方式与车轮连接,几乎承载着列车运行时全部的重量[1-3]。

考虑强度退化的车辆主动轮可靠性灵敏度分析

考虑强度退化的车辆主动轮可靠性灵敏度分析

考虑强度退化的车辆主动轮可靠性灵敏度分析
刘喆;陶凤和;贾长治;牟鹏博
【期刊名称】《振动与冲击》
【年(卷),期】2018(037)007
【摘要】主动轮是履带车辆底盘系统的重要传动部件,其强度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且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其强度是随时间逐渐退化.采用Gamma随机过程描述机械零部件的强度退化过程,运用基于随机摄动法和四阶矩理论的可靠性数值分析法,讨论了机械系统零部件随机参数在非正态分布时的灵敏度分析问题,运用矩阵微分法推导了机械零部件随机变量均值和方差的灵敏度计算公式,进而以履带车辆的主动轮为例,运用所提方法进行计算验证,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解决机械零部件强度退化时可靠性的灵敏度分析问题.研究成果可以推广到相关机械可靠性优化设计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实用意义.
【总页数】5页(P199-203)
【作者】刘喆;陶凤和;贾长治;牟鹏博
【作者单位】68129部队,兰州730060;军械工程学院火炮工程系,石家庄050003;军械工程学院火炮工程系,石家庄050003;装甲兵学院装备运用系,安徽蚌埠2330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B114.3
【相关文献】
1.一种考虑结构强度退化的可靠性分析方法 [J], 杨正茂;张艳娟;李德才;孟文俊
2.基于Wiener强度退化过程的机械零部件r可靠性灵敏度分析 [J], 李臻;尚伟
3.任意分布参数的履带式车辆主动轮可靠性灵敏度分析 [J], 刘喆;陶凤和;贾长治;王雷;牟鹏博
4.基于随机载荷和强度退化的可靠性灵敏度分析 [J], 杨周;郭丙帅;张义民;顾洛玮
5.考虑强度退化与失效相关性的RV减速器动态可靠性分析 [J], 杜雪松;楼嘉彬;黄玉成;刘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轿车车身模态及扭转刚度灵敏度分析

轿车车身模态及扭转刚度灵敏度分析

轿车车身模态及扭转刚度灵敏度分析
刘盼;夏汤忠;王萍萍;刘文华;袁智;陆志成
【期刊名称】《汽车科技》
【年(卷),期】2011(000)006
【摘要】本文以某轿车白车身为研究对象,建立有限元模型,采用优化软件OptiStmet,以车身结构件的板厚为设计变量,进行车身一阶扭转固有频率、车身扭转刚度对板厚的灵敏度分析,找出对车身动、静态特性影响较大的部件,据此确定车身结构的最优设计方案.该方法能够为车身结构动态、静态特性的改进、车身的轻量化和车身结构的优化设计提供重要依据.
【总页数】4页(P42-45)
【作者】刘盼;夏汤忠;王萍萍;刘文华;袁智;陆志成
【作者单位】神龙汽车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整车部,武汉430056;神龙汽车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整车部,武汉430056;神龙汽车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整车部,武汉430056;神龙汽车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整车部,武汉430056;神龙汽车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整车部,武汉430056;神龙汽车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整车部,武汉43005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63.82+1
【相关文献】
1.基于刚度和模态灵敏度分析的轿车车身轻量化研究 [J], 段月磊;毕传兴
2.基于模态和刚度灵敏度分析的某轿车车身轻量化研究 [J], 刘帅;董波;杨潆奎;郝
佳俊
3.轿车车身扭转刚度试验方法研究 [J], 袁玲;仇彬;于霞
4.基于白车身扭转刚度的板厚灵敏度分析 [J], Tian Pei;Hua Rui
5.电动轿车车身结构扭转刚度分析 [J], 高云凯;杨丰辰;彭和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轴的多失效模型与可靠性研究

轴的多失效模型与可靠性研究

( 上接第 48 页) 由式 ( 11) 得 N = 105 下的疲劳强度:
2 2 ∆ N = 446. 375 N mm ; Ρ∆ N = 24. 015 N mm
综合相关系数为:
Θ = 0. 961 3
故:
R N = 5 ( ∆ N - S ) = 5 (- 0. 925 3) = 0. 177 6 2 Ρ2 + ΡS ∆ N
《机械设计》 1998 年 6 月№6 实例分析与经验交流 47
轴的多失效模型与可靠性研究
吴 波 ( 武汉汽车工业大学机电学院 430070)
1 问题的提出
轴类零件在工作中一般均会出现多种失效模 式, 而在众多的轴的可靠性研究中, 一般仅考虑一 种主要的失效模式或将组合载荷转化成单一载荷 形式进行计算 。 而实际上轴类零件设计变 量, 如载荷、 强度等诸因素之间存在程度不同的相 关, 这样给轴的可靠性分析的准确性带来显著影 响。 笔者考虑轴类零件设计变量的相关性与多失 效模式建立起一种全新的轴类零件多失效可靠性 计算模型。
S Tm ax = M Υ m ax =
T
设轴的静强度为 ∆ B , 屈服极限为 ∆ 0. 2 , 疲劳极 限为 ∆- 1 , 载荷为 S , 则安全裕度为:
G 1= ∆ B- S G 2 = ∆1
K ∆- S
( 8)
W
T
( 3) ( 4)
式中: K ∆= K ( Ε Βa ) ・Βb; K —— 应力集中系数; Ε—— 尺寸系数; Βa ——加工系数; Βb ——表面强化系数。
Β1 = 5 - 1 (R 1 ) Β2 = 5 - 1 (R 2 ) 疲劳强度的可靠性指数; Β1、 Β2 ——静强度、
R 1、 R 2 ——静强度和疲劳强度可靠度。

扭矩对试验机转轴微动损伤特性的影响

扭矩对试验机转轴微动损伤特性的影响

扭矩对试验机转轴微动损伤特性的影响文广;何成刚;王文健;周桂源;刘启跃【摘要】The effect of torque on the fretting damage of an interface fit between the shaft and inner surface of bearings was investigated on the JD-1 wheel/ rail simulation test facility with different loads. The fretting damage mechanism of the shaft surface was analyzed by observing the wear scar and microstructure of the cross-section of specimens by using a 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 and scanning electronic microscopy.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fretting damage appears on the interface fit between the shaft and inner surface of bearings under vertical load and braking torque,the wear is in the form of adhesive wear and abrasive wear. With an increase in braking torque,the wear on the surfaces of shaft is more serious,the plastic deformation layer is thicker by approximately 75%,the fretting damage becomes more severe. Moreover,the wear and plastic deformation on the left surface are more severe than those on the right,and the plastic layer is uneven. Micro cracks appear on the interface fit,and there are more cracks on the left interface fit than those on the right,the number of micro cracks increase by approximately six tim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braking torque,and the crack propagation angle also increases by approximately 50% .%为了探索扭矩作用下转动轴的微动损伤特性,利用JD-1轮轨模拟试验机,通过改变载荷大小,研究了制动力矩对转轴与轴承内圈过盈配合面微动损伤特性的影响,并借助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损伤表面的磨痕和剖面微观组织,分析了不同扭矩载荷下转轴表面的微动损伤机理.结果表明:在垂向试验载荷和制动力矩的作用下,试验机转轴在与左右两端轴承内圈过盈配合面处出现了微动损伤,磨损形式主要表现为磨粒磨损和粘着磨损;随着制动力矩的增加,转轴配合面的表面磨损加剧,塑性变形层变厚约75%,微动损伤变得更严重;左端配合面的磨损和塑性变形均比右端严重,两端配合面处的塑性变形层厚度分布不均;转轴配合面处产生了微裂纹,且左端产生的裂纹多于右端,微裂纹的数量随着制动力矩的增加而增多了约6倍,裂纹扩展角度也变大约50%.【期刊名称】《西南交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52)005【总页数】8页(P962-969)【关键词】试验机转轴;制动力矩;微动损伤【作者】文广;何成刚;王文健;周桂源;刘启跃【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摩擦学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31;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摩擦学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31;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摩擦学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31;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摩擦学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31;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摩擦学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H117.1微动通常是指两个接触表面之间发生的极小幅度的相对运动[1],这种运动方式既可以造成接触表面的摩擦磨损,引起构件咬合、松动、功率损失、噪声增加或污染源形成等,也可以加速疲劳裂纹的萌生和扩展,大大降低构件的疲劳寿命[2].微动疲劳是指构件在循环载荷作用下接触面间发生微动而产生的疲劳[3].过盈联接是机械部件中常见的半永久型装配方式,常常是由于装配体之间的弹性变形量的差异造成接触面局部区域出现微小幅度的相对往复运动,从而产生微动损伤[4]. 作为机械结构系统的重要传动部件,轴在机器运行过程中,往往承受着交变的弯曲和扭转载荷.由于不同材料结构的刚性差异,在载荷作用下,轴和与之过盈配合的轴承内圈、轴承座等会出现差异化的变形,从而导致接触面间产生微动行为,造成微动疲劳损伤.针对轴类零部件微动疲劳损伤特性,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影响微动疲劳过程的因素主要有接触压力、滑移幅值、实验频率、摩擦力、微动环境和接触区材料等[5].曾飞等[6]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 分析了铁路机车轮与过盈配合面间的微动幅值对微动情况的影响.杨广雪等[7]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分析了过盈配合微动疲劳试样的套管长度、套管厚度、摩擦因数以及过盈量等参数对接触压力、摩擦剪切力等微动关键因素的影响规律.韩传军等[8]以空心轴和轴套过盈装配体为研究对象,利用有限元软件ADINA分析了旋转弯曲载荷、过盈量、轴的空心度和配合面的摩擦因数对微动特性的影响规律.Yildiz等[9]综合运用了有限元理论和试验方法研究了氮化316L 钢在不同处理工艺下的处理层厚度、硬度和组织成分对材料微动疲劳特性的影响.Frederic等[10]利用先进的有限元方法研究了材料微动疲劳强度降低的因素. 以上文献主要侧重于研究不同结构和材料参数及接触压力等对构件微动疲劳损伤的影响,尚未提到扭矩载荷作用下轴类零部件微动损伤机理的研究.在垂向载荷和扭矩载荷综合作用下,机械轴类部件在其过盈配合面处往往会产生微动损伤,扭矩必然是造成其表面微动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有必要研究扭矩载荷对轴类部件微动损伤机理的影响.本文以JD-1轮轨模拟试验机(以下简称试验机)转轴为例,在试验机进行试验的常用工况下,开展不同扭矩载荷作用下的转轴微动损伤机理研究,研究结果可为探索转轴及其他机械轴类构件在扭矩载荷作用下的微动损伤机理及损伤预防措施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试验机主要用于模拟不同工况参数(如载荷、转速、曲线半径等)对车轮和钢轨摩擦磨损特性的影响,其基本工作原理是采用赫兹模拟准则[11]模拟现场轮轨之间的相互作用.图1是支承模拟小轮的转轴结构及受力示意图,其主要作用是支承模拟小轮并与之一起回转,在试验机运行过程中,转轴与试样接触部位受到由于大、小轮试样相互摩擦产生的驱动力矩,在此驱动力矩的作用下,转轴和试样开始转动,转轴左端的制动器通过键槽施加制动力矩,该制动力矩的方向与转轴的转动方向相反,另外,转轴与轴承过盈配合面部位受到垂向液压缸施加的垂向载荷.由此,在试验过程中转轴承受了一定数值的扭矩和垂向载荷等周期性载荷.试验机上的转轴材料为40Cr,其材料化学成份及含量如表1所示,机械性能参数如表2所示.为了反映真实试验条件下的转轴损伤情况,本文所涉及的试验载荷均为轮轨模拟试验中的常用试验荷载,选取两种载荷工况进行试验,两种工况下的垂向载荷均为1 600 N,工况1下的制动力矩为3.75 N·m,工况2 下的制动力矩为11.25 N·m.按照给定的两种工况进行试验,试验后将转轴切下取样,利用OLYMPUSOLS1100型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试样表面的微动损伤,然后采用环氧树脂进行镶样,对经镶样过的试样进行机械研磨(研磨时,使用 400#、600#、800#、1 000#、1 200#、1 500#、2 000#的金相砂纸逐级研磨)和抛光、腐蚀处理,利用FEI QUANTA200型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对转轴的剖面组织进行分析.试验机在运行过程中,转轴主要受到垂向载荷、制动力矩、驱动力矩、横向液压缸施加的横向载荷及轴承内圈与外圈之间产生的摩擦接触力矩,在本文进行的所有试验中,横向液压缸施加的横向载荷较小,可以忽略不计,为此,本文仅对转轴在垂直方向的力载荷和绕轴线方向的扭矩进行分析.转轴在垂直方向所受的约束载荷条件有:转轴在与试件过盈配合面处所受的垂直方向的位移约束;垂向液压缸通过轴承传递施加的垂向载荷.将转轴简化为梁杆结构,转轴在垂直方向的受力如图2所示.假设AB段长度为l1,BC段(与左端轴承过盈配合面)长度为l2,CD段长度为l3,DE段(与小轮试样配合面)长度为l4,EF段长度为l5,FG段(与右端轴承过盈配合面)长度为l6,GH段长度为l7.为了简化计算,假设在上述两个轴承接触区域内,转轴均承受均布载荷,大小分别用q1(BC段)、q2(FG段)表示,q1和q2的方向均为竖直向下,假设小轮试件内圈对转轴的支反力q3也为均布载荷,方向为竖直向上,两种试验工况下的各均布载荷数值见表3.根据材料力学相关知识,建立转轴在不同区段内的内力方程和弯矩方程.若只考虑垂向载荷作用,转轴在两种试验工况下的内力和弯矩沿转轴轴线的分布规律一样,本文的分析重点位于BC段和FG段,限于篇幅,在此只列出工况1下这两个区段内的内力和弯矩方程,如式(1)~(4)所示.工况1下,转轴所受内力F S(x)和弯矩M(x)沿转轴轴线的分布曲线如图3所示,图中分别标出了BC段(左端过盈配合面区段,即左端垂向载荷作用区段,即图中x=36和x=51两条线之间的区段)和FG段(右端过盈配合面区段,即右端垂向载荷作用区段,即图中x=159和x=174两条线之间的区段)对应的曲线.BC段:FG段:转轴在绕轴线方向所受的约束载荷条件为:制动力矩、驱动力矩、左右轴承内外圈之间产生的接触力矩.以上力矩均为分布力偶矩,并假设均匀分布.假设小轮试件逆时针转动,制动力矩大小为T1,集度为 t1,即式中:l0为制动器与转轴连接键长度,即制动力矩作用长度,方向为垂直纸面向里.驱动力矩大小为T2,集度为t2,即方向为垂直纸面向外.左右轴承内外圈之间产生的接触力矩大小分别为 T3、T4,集度分别为 t3、t4,即方向均为垂直纸面向里.为了简化计算,本论文中假设左右轴承内外圈之间产生的接触力矩大小与左右轴承承受的垂向载荷大小成正比,即两种工况下的力偶集度数值见表4.根据机械设计手册相关资料可得,试验机上使用的深沟球轴承内外圈在运行期间的摩擦因数μ =0.001 0 ~0.001 5,产生的摩擦力矩可用式(11)计算.式中:P为轴承垂向接触载荷;d为轴承公称内径.试验机上使用的轴承公称内径为20 mm,本文取摩擦因数为0.001 5.根据材料力学相关知识,建立转轴在不同区段内的扭矩方程.若只考虑绕转轴轴线方向的扭转载荷作用,转轴在不同试验工况下所受的扭矩沿转轴轴线的分布规律一样,只是在数值上有区别,本文的分析重点位于BC段和FG段,限于篇幅,在此只列出工况2下这两个区段内的扭矩方程,如式(12)和(13)所示.工况2下转轴所受扭矩沿转轴轴线的分布曲线如图4所示.图4 中标出了BC段(左端过盈配合面区段,即左端垂向载荷作用区段,即图中x=36和x=51两条线之间的区段)和FG段(右端过盈配合面区段,即右端垂向载荷作用区段,即图中x=159和x=174两条线之间的区段)对应的扭矩分布曲线. BC段:FG段:通过宏观分析,发现转轴表面的微动损伤主要发生在左右两端轴承(左端轴承靠近制动器,右端轴承远离制动器)与转轴过盈配合面(以下简称配合面)处,图5给出了试验后两种工况下的转轴表面宏观照片,从图5中可以看出,两种工况下转轴左端配合面处的损伤均比右端要严重.将左右两端配合面损伤部位从转轴中分离取样,并按照表3列出的两种工况序号和配合面在转轴上的相对位置进行编号.取出来的4个试样分别编为:1-1、1-2、2-1、2-2,其中,试样1-1 表示取自工况一下的转轴左端配合面;试样1-2表示取自工况一下的转轴右端配合面;试样2-1表示取自工况二下的转轴左端配合面;试样2-2表示取自工况二下的转轴右端配合面.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对4个试样磨痕进行了分析,给出了部分试样磨痕表面的激光共聚焦照片,如图6所示.图6(a) ~(d)分别为试样1-1、1-2、2-1、2-2 的表面磨痕照片.从图6可以看出,试样磨痕表面存在大量的滑擦痕迹,在微动摩擦过程中,轴承内圈表面与转轴表面通过粗糙峰相互接触,在垂向试验载荷作用下,粗糙峰彼此嵌入形成较高的接触应力,进而产生粘着磨损.轴承内圈与转轴相互接触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微凸体会使转轴表面材料产生塑性变形,并把表面材料挤到配合面的两侧,再次形成新的微凸体,新产生的微凸体不断滑擦、碾压先产生的微凸体,导致材料表面形成塑性变形累积.经过微凸体的反复滑擦、碾压,同时伴随摩擦氧化作用,转轴材料上的塑性变形层逐渐变硬,变脆,经过一定时间,表面材料脱落形成磨屑,从而产生磨粒磨损,形成蚀坑.从图6(a)和(b)可以看出,转轴左端配合面处的表面磨损比右端严重,从图6(c)和(d)也能看出这个规律.从前面的载荷分析可以得出,造成左右两端配合面磨损程度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是左端配合面处所受的扭矩比右端的大所致.从图6(a)和(c)可以看出,随着制动力矩的增大,转轴配合面表面磨损变得更严重.为了深入研究转轴在与轴承过盈配合面处的材料塑性变形情况,对上述4个试样沿垂直转动方向的剖面组织进行微观组织分析.图7给出了转轴试样垂直于转动方向的剖面组织的微观形貌,图7(a)~(d)分别为试样1-1,1-2,2-1,2-2的剖面微观组织,图7(e)为(c)局部放大图.由图7可以看出,试验后,除了试样1-2外,其他试样在其配合面附近均出现了明显的塑性变形层(图中双向箭头标识塑性变形层厚度).转轴与轴承内圈接触时,在垂向载荷和扭矩作用下,转轴表层和次表层材料承受了较大的剪切应力和正应力,同时,由于转轴表面受到较高的摩擦力作用,转轴表层金属沿转轴转动方向发生塑性流动变形,转轴的每次转动都会产生金属显微组织的滑移,组织滑移累积后形成塑性流变层.塑性流变层的厚度是表征材料表面损伤程度的指标[13],塑性流变层越厚,磨损就越严重[14].从4个试样的微观剖面组织可以看出,两种试验工况下,3个试样的塑性变形层出现了厚度不均匀的情况,而且左端配合面的塑性变形层均比右端配合面处的要厚,厚度不均匀的情况更严重.从上述载荷分析来看,两种工况下转轴左右两端配合面所受的弯矩一样大,两端所受剪力从数值上看也几乎相等,只是方向相反,但是右端所受的扭矩均比左端的要小,左右两端配合面处所受的弯矩和剪力均是从转轴端面到转轴中心不断变大,左右两端配合面处所受的扭矩在整个配合面处呈均匀分布,即扭矩在转轴右端表层和次表层产生的剪切应力比左端大.因此,由于配合面上弯矩和剪力分布不均导致整个配合面处的塑性变形层也呈现厚度不均,左端配合面上所受的扭转剪切应力在数值上比右端的大导致了左端配合面的塑性变形层比右端的厚度更大,不均匀程度更严重.从试样1-1、1-2、2-1、2-2 的微观剖面组织可以看出,随着制动力矩的增大,转轴配合面处所受的扭矩也增大,塑性变形层的厚度也随之增加.从图7的部分试样表面和次表面可以看到微观裂纹.当转轴配合面处的材料所受接触应力超过材料屈服极限值,材料就会发生塑性变形[15],在循环载荷作用下,塑性变形会累积增加,在材料表面和次表面处形成微观裂纹[16].从图7(a)和(c)可以看出,只在转轴左端过盈配合面剖面组织中发现了较为明显的微裂纹,与左端相比,右端过盈配合面剖面组织中出现的微裂纹很小,几乎不可见,这是因为转轴过盈配合面处于微动状态,且左端所受的接触应力比右端的大所致.转轴所受的制动力较小时(图7(a)所示),左端面微观剖面组织中出现的微裂纹较少,且扩展角度较小,扩展很浅,容易扩展到材料表层最终形成剥落,所受的制动力较大时,剖面组织中产生的微裂纹较多,有的从材料表面萌生,有的从材料次表面萌生,呈现出裂纹的多源性,且扩展角度较大,有向材料纵深方向扩展的趋势.由此可以看出,随着载荷的增大,转轴过盈配合面更易产生微动疲劳裂纹,在接触应力、多轴应力和微动磨损的共同作用下,这些微动裂纹会扩展形成剥离块,造成材料表面的微动磨损.从试样剖面微观组织可以看出,转轴材料主要由珠光体和铁素体组成,同时,试样组织中出现了很多孔状结构(图7(c)和(e)中的标注1、2、3、4),其中,1、3、4号缺陷位于材料剖面近表层,缺陷周围的组织在综合应力的作用下出现了塑性变形,导致缺陷形状由原来的圆孔变成了椭圆状,变化趋势与组织塑性流变方向一致,缺陷周围的组织在经过一定时间的塑性变形累积后就有可能扩展成内部裂纹.这些孔状结构的出现说明制造转轴使用的材料存在缺陷,严重影响了材料抵抗损伤的能力. 在垂向试验载荷和制动力矩的综合作用下,试验机转轴在与左右两端轴承内圈过盈配合面处出现了微动损伤.配合面磨损形式主要表现为磨粒磨损和粘着磨损.随着制动力矩的增加,转轴配合面的表面磨损加剧,塑性变形层变厚,微动损伤变得更严重.且左端配合面的表面磨损和塑性变形比右端严重,左右两端配合面处的塑性变形层厚度均分布不均.两端过盈配合面表面处产生的微裂纹随着制动力矩的增加有所增多,裂纹扩转角度也随之变大,在综合应力的作用下更易向材料纵深方向扩展造成更大的破坏,左端配合面处产生的微裂纹也比右端的严重.【相关文献】[1] WATERHOUSE R B.Fretting corrosion[M].Oxford:Pergamon Press,1972:1-7. [2]周仲荣,VINCENT L.微动磨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3]张远彬,鲁连涛,张继旺,等.压装轴微动疲劳主裂纹萌生位置的分析[J].机械工程学报,2013,49(10):90-96.ZHANG Yuanbin,LU Liantao,ZHANG Jiwang,et al.Analysis of fretting fatigue crack initiation location in pressfitted shaft[J].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2013,49(10):90-96.[4] TRUMAN C E,BOOKER J D.Analysis of a shrink-fit failure on a gear hub/shaft assembly[J].Engineering Failure Analysis,2007,14(4):557-572.[5]沈明学,彭金方,郑健峰,等.微动疲劳研究进展[J].材料工程,2010(12):86-91.SHEN Mingxue,PENG Jinfang,ZHENG Jianfeng,et al.Study and development of fretting fatigue[J].Journal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2010(12):86-91.[6]曾飞,陈光雄,周仲荣.基于ANSYS的轮对过盈配合微动分析[J].机械工程学报,2011,47(5):121-125.ZENG Fei,CHENGuangxiong,ZHOUZhongrong.Fretting analysis of interference fitting of wheel-set based on ANSYS[J].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2011,47(5):121-125. [7]杨广雪,谢基龙,李强,等.过盈配合微动损伤的关键参数[J].机械工程学报,2010,46(16):53-59.YANG Guangxue,XIE Jilong,LI Qiang,et al.Key parameters of fretting damage under shrink fit[J].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2010,46(16):53-59.[8]韩传军,张杰.空心轴过盈配合的微动接触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1(5):23-27.HAN Chuanjun,ZHANG Jie.Analyzing fretting contact of hollow shafts with interferencefit[J].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13,41(5):23-27.[9] YILDIZ F,YETIM A F,ALSARAN A,et al.Fretting fatigue properties of plasma nitrided AISI 316 L stainless steel: experiments and finite element analysis[J].Tribology International,2011,44(12):1979-1986.[10] FREDERIC L,AURELIAN V,BERNARD S.Fretting fatigue strength reduction factor for interference fits[J].Simulation Modelling Practice and Theory,2011,19(9):1811-1823.[11] LIU QY,ZHANGB,ZHOU ZR.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rail corrugation[J].Wear,2003,255(7/8/9/10/11/12):1121-1126.[12]花银群,陈瑞芳,杨继昌,等.激光淬火和冲击复合强化处理40Cr钢的耐磨性能研究[J].摩擦学学报,2003,23(5):448-450.HUA Yinqun,CHEN Ruifang,YANG Jichang,et al.Study on wear-resistance of laser quenched and shocked 40Cr steel[J].Tribology,2003,23(5):448-450.[13]钟雯,王文健,宋纾崎,等.曲率半径对钢轨滚动接触疲劳性能的影响[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9,44(2):254-257.ZHONG Wen,WANG Wenjian,SONG Shuqi,et al.Effect of curve radius on rolling contact fatigue properties of rails[J].Journal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2009,44(2):254-257.[14]熊嘉阳,金学松.铁路曲线钢轨初始波磨演化分析[J].机械工程学报,2006,42(6):60-66. XIONG Jiayang,JIN Xuesong.Analysis on evolution of initial rail corrugation[J].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2006,42(6):60-66.[15]钟雯,董霖,王宇,等.高速与重载铁路的疲劳磨损对比研究[J].摩擦学学报,2012,32(1):96-101.ZHONG Wen, DONG Lin, WANG Yu, et al. A comparative investigation between rolling contact fatigue and wear of high-speed and heavy-haul railway[J].Tribology,2012,32(1):96-101.[16]邱海波,裴有福,金元生.塑性变形对钢轨钢磨损影响的试验研究[J].摩擦学学报,1996,16(1):80-84.QIU Haibo,PEIYoufu,JIN Yuansheng.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into the influencesof plastical deformation on rail steel wear[J].Tribology,1996,16(1):80-84.。

基于ADAMS的灵敏轴承摩擦力矩的仿真分析_刘蕾

基于ADAMS的灵敏轴承摩擦力矩的仿真分析_刘蕾

第29卷第11期2012年11月机械设计JOURNAL OF MACHINE DESIGNVol.29No.11Nov.2012基于ADAMS的灵敏轴承摩擦力矩的仿真分析*刘蕾,陈晓阳,俞力铭,姜绍娜,张剑(上海大学轴承研究室,上海200072)摘要:灵敏轴承的摩擦力矩是稳定轴上干扰力矩的主要来源,其大小和波动性直接影响到系统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根据灵敏轴承的实际工作情况,在所建立的灵敏轴承物理仿真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动力学分析软件ADAMS进行仿真分析,基于赫兹接触理论计算结果设置基本的接触参数,对比研究了不同球数灵敏轴承和不同轴向载荷下灵敏轴承的摩擦力矩性能。

关键词:灵敏轴承;摩擦力矩;ADAMS;动力学仿真中图分类号:TH1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2354(2012)11-0049-05陀螺稳定平台广泛应用在航天等现代尖端技术产品中,高灵敏、低摩擦力矩的陀螺仪框架灵敏轴承与陀螺仪马达转子轴承的精度和寿命高低是影响其定向及定位系统的重要因素[1]。

高精度的稳定平台要求其框架灵敏轴承具有很高的运动精度、支承刚度、小而稳定的摩擦力矩与精度保持性,这样才能使其定位精度高,确保惯导系统的姿态稳定和指示精度[2-3]。

灵敏轴承的摩擦力矩是稳定轴上干扰力矩的主要来源,其大小和波动值直接影响系统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其中摩擦力矩的大小不仅与轴承结构、尺寸、几何精度、材料及热处理性能等参数有关,还与工作载荷、装配精度、润滑条件及使用环境因素有关,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又相互干扰,分析过程复杂[4]。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有大量学者进行轴承的力学模型分析研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利用计算机仿真、模拟各种因素对轴承性能的影响成为世界轴承行业的新动向[5-7]。

但目前国内外使用ADAMS软件进行动力学仿真模拟,多是针对高速重载下的滚动轴承,没有针对低速、轻载下的灵敏轴承,尤其是摩擦力矩的动力学仿真研究。

因此,文中在已有研究工作基础上,使用UG软件对灵敏轴承进行三维仿真物理建模,并将此模型导入商业软件ADAMS中进行轴承的低速动态特性仿真,获得了不同球数轴承和不同轴向载荷下一系列的启动和动态摩擦力矩数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torque axis considering times of load action with multiple failure modes
LIU Zhe,TAO Fenghe,JIA Changzhi
(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Mechanical Engineering College,Shijiazhuang 050003 ,China) Abstract: Several potential failure modes may occur when mechanical components fail ,and they have several correlation in some way. For that the conditions of times of load action have an impact on the reliability of mechanical components. Thus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all the failure modes and times of load action into account when analyzing the mechanical reliability sensitivity. Combining the order statistic theory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times of load action on the reliability and sensitivity calculation ,and applying the probabilistic perturbation method ,the research built a reliability calculation model of mechanical components with multiple failure modes and times of load action modes using the stressstrength interference mode. The calculating formulas of reliability sensitivity with respect to the mean and variance of random variables were derived with the gradient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the torque axis reliability sensitivity analysis, the curves of reliabilities and sensitivities can be obtained , and the production can be very useful if it is extended to correlated area of machine sensitivity design. Key words: times of load action; multiple failure modes; fourthmoment technique; torque axis; sensitivity analysis
第5 期
刘喆, 等: 考虑载荷作用次数的多失效模式扭力轴灵敏度分析
[4 - 5 ]
· 177·
性对其结构参数变化的敏感性
。 目前对结构
可靠 性 灵 敏 度 的 研 究 已 经 有 了 很 大 的 发 展 , 文 5] 献[ 中较早地提出了可靠性灵敏度这一概念。 就可靠性灵敏度分析方法来说, 主要有基于矩方 [6 ] 法和基于 Monte Carlo 的数值 模 拟 分 析 方 法 。 灵敏度分析已经在可靠性分析、 可靠性设计和可 [7 - 8 ] 。 靠性优化领域有了很重要的应用前景 在机械零部件的可靠性建模中, 当零部件在 使用过程中存在多种失效模式时, 就应当建立多 种失效模式条件下的可靠性模型, 而机械构件往 往出现任意一种失效模式时都会导致构件的失 效, 而且几种失效模式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 因 此在进行几种机械构件的可靠性分析时需要建立 考虑各失效模式相关性的串联系统模型进行分 [9 - 11 ] 。机械零部件和系统在运行使用过程中 析 所承 受 载 荷 的 作 用 往 往 是 随 机 和 反 复 多 次 [12 - 14 ] , 的 应当 故在机械零部件的可靠性建模中, 同时考虑载荷的随机性和作用次数对可靠性的 影响。 本文针对在运行使用期间具有多种失效模式 的履带车辆的扭力轴构件, 考虑多种失效模式相 关性的情况, 建立随机载荷多次作用条件下扭力 轴的可靠度计算模型, 研究扭力轴可靠度随载荷 作用次数的变化规律, 在此基础上还研究了随机 变量的灵敏度随载荷作用次数改变的变化规律 , 为扭力轴的结构优化做一定的探索研究 。
[2 - 3 ]
, 评估
机械系统构件的可靠性对于整个系统的安全合理 运行有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设计方法对于机械构 件的结构参数主要采用静强度设计理论
[2 ]

, 即用
最大承受载荷增大安全系数的方法来保证系统具 有足够的可靠性, 这样设计出来的机械产品往往
履带式车辆装备的灵敏度分析是在可靠性基 础上进行的, 它可以评价设计参数改变对履带车 辆装备构件可靠性影响的大小, 即车辆构件可靠
现代战争对于机械装备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 性能要求越来越高, 机械装备的可靠性提高更是 一直研究的重点。可靠性是衡量机械产品质量的 重要指标, 它在机械结构设计、 强度分析、 寿命预 测和失效模式分析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 ]
显得特别笨重, 许多设计者考虑使其结构质量减 小的同时保证机械产品的可靠性不变甚至提高 , 这就需要对机械产品构件的结构参数变化对其可 靠性的影响规律进行研究, 即对机械产品进行可 靠性灵敏度分析, 降低结构参数对其可靠性影响 的灵敏度, 进而对机械产品的设计和结构优化提 供一定的指导
扭转刚度失效: g3 = [ κ]- κ = [ κ]- Tl GW ρ ( 5)
l 为受 [ κ 为偏转角, κ] 为轴的许用偏转角, 其中, G 为材料的切变模量。 扭转作用轴的长度, 扭力轴工况条件下主要出现疲劳强度失效, 但同时也有一定概率存在静强度失效和扭转刚度 失效。且扭力轴出现以上任意一种失效模式时, 都会导致其失效, 故将其看作是所有失效模式组 成的串联系统失效模式来综合考虑 , 如图 2 所示。
根据应力 - 强度干涉理论, 运用应力极限状 态表示的扭力轴不同失效模式下状态函数为 : 静强度失效:
2 2 g1 = σ s - 槡 σ + 3τ 其中, σ s 为材料静强度极限。 疲劳强度失效:
( 3)
2 2 g2 = σ - 1K - 槡 ( 4) σ + 4 ( ατ) 其中: σ - 1K 为材料疲劳强度极限; α 为剪切应力折 算系数, 一般取 0. 6 。
式( 9 ) 可以计算得到准确的结果。 然而实际中各 个结构参数的分布概型是未知的, 无法获得相关
· 178·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第 38 卷
分布函数, 只能通过统计方法得到各结构参数的 6] 前几阶矩。查阅文献[ 得到根据状态函数前四 阶矩近似计算不同失效模式的可靠性指标为 : 3 ( α4gi ) β2Mi + α4gi ( β2 2 Mi - 1 ) ( 10 ) β4M i = 2 ( 9 - 5 - 9 ) - 1 ) ( α α α 4 gi 4 gi 3 gi 槡
图2
多失效模式下扭力轴可靠性等效串联系统 Fig. 2 Equivalent series system of torque axis with multiple failure modes
2
可靠性分析
1
多失效模式扭力轴力学模型
履带式车辆扭力轴是行走系统中重要的传力 工作中主要承受扭矩和弯矩载荷以平衡履 构件, 带车辆底盘系统以及推动整车运动, 其结构简图 如图 1 所示。其危险截面上的最大正应力和剪切 应力分别为 σ = M / W x 和 τ = T / W ρ , 其中 M 和 T Wx 分别为履带车辆扭力轴所承受的弯矩和转矩 , 和 W ρ 为结构的抗弯和抗扭截面系数, 且有: Wx = Wρ = πd 32
3
机械零部件存在多种失效模式时, 其可靠度 和状态函数可以表示为: R = P( G > 0 ) =


0
f G ( G) dG
T
( 6) ( 7)
G ( X) = ( g1 ( X) , g2 ( X) , …, g n ( X) )
T
X2 , … X n ) 为 随 机 变 量 的 矩 阵, X = ( X1 , 其中, g i ( X) 为第 i 种失效模式的状态函数, G ( X ) 为零 f G ( G ) 为不同失效模式对 部件整体的状态函数, 应的概率密度函数。 由可靠性理论可知, 不同失效模式的可靠性 指标为: β2M i = E[ g i ( X) ] VAR[ g i ( X) ] 槡 R i = Φ ( β2M i ) = μ gi σgi ( 8) ( 9)
考虑载荷作用次数的多失效模式扭力轴灵敏度分析 *
刘 贾长治 喆, 陶凤和,
( 军械工程学院 火炮工程系 ,河北 石家庄 050003 ) 摘 要: 机械构件的不同的失效模式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 而且随机载荷作用次数对机械构件的可靠
性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因此对机械构件进行可靠性灵敏度分析时 , 需要充分考虑其不同失效模式和载荷作 用次数的影响。通过运用顺序统计量理论考虑载荷多次作用以及多种失效模式条件下机械构件可靠性及可 靠性灵敏度的变化规律 , 运用随机摄动理论和四阶矩技术 , 建立一种考虑载荷作用次数的多失效模式机械构 件可靠性灵敏度分析数值方法的应力强度干涉模型 。 在随机变量前四阶矩已知的情况下 , 结合灵敏度分析 的梯度算法, 推导出关于随机变量均值和方差的灵敏度计算公式 。以某履带车辆底盘扭力轴为例进行计算 , 得到其可靠度随载荷作用次数 、 随机变量均值和方差而改变的可靠性灵敏度变化曲线 , 为扭力轴的可靠性优 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研究成果可以推广到相关机械可靠性灵敏度设计和结构优化领域 , 具有非常重要 的实用意义。 关键词: 载荷作用次数; 多失效模式; 四阶矩技术; 扭力轴; 灵敏度分析 中图分类号: TH1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 - 2486 ( 2016 ) 05 - 176 - 07- 11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 51175508 ) ;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E2012506009 ) Email: lzlz1313@ 126. com; 作者简介: 刘喆( 1988 —) , 博士研究生, 男, 陕西三原人, Email: fhtao63@ 126. com 陶凤和( 通信作者) , 博士, 博士生导师, 男, 教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