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考研-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唐海华

合集下载

人大考研-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刘文秀

人大考研-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刘文秀

爱考机构 中国高端考研第一品牌(保过 保录 限额)
人大 1对1个性化辅导 集训保过小班
第 1 页 共 1 页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刘文秀
刘文秀,女,汉族,中共党员,1988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政治学系,获法学硕士学位。

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专业外语教研室主任。

长期从事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类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国际政治/欧洲政治经济。

主要讲授课程:《欧洲政治经济》、《欧洲联盟政体研究》、《专业英语精读》、《专业英语口译》等。

近几年在《国际问题研究》、《欧洲》、《世界经济与政治》、《现代国际关系》等国内权威核心刊物、论文集和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要代表作为:《欧洲一体化性质及特点分析》,《界定欧盟政体性质的几个因素》,《欧盟国家主权让渡的特点、影响及理论思考》,《欧盟理事会政策制定机制探析》,《欧洲联盟的竞争政策》,《从冷战后的民族问题看“人道主义干预”》等。

主要著作为:《欧洲联盟政策及政策过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53万字,(合著,第一著者)
主编中英文两种版本的《欧洲联盟政策制订机制与政策领域教学大纲》计17万字,在《欧洲问题研究论坛》2000年第3、4期上分别发表;主编《国际政治经济专业英语》,校内试用教材,待出版。

1996年作为访问学者赴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研访半年,1998年作为访问学者在法国波尔多第四大学研访半年。

人大考研-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唐虹

人大考研-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唐虹

爱考机构 中国高端考研第一品牌(保过保录限额)爱考机构-人大考研-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唐虹
唐虹博士个人简历
生于长春市,于1988和1991年在吉林大学政治学系获得法学学士和法学硕士学位,2002年在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政治学系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自2006年起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开设的课程:比较政治制度,国际组织,德国政治经济与外交等。

发表的著作:
1.Aufgaben-undFinanzverteilungzwischenZentral-undProvinzregierungeninChina-V ordemHinterg runddeutscherErfahrungenPeterLangVerlag,2002
2.“政治学概论”(合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发表的部分论文:
1.“德国福利国家的困境”,《欧洲研究》2004年第1期
2.“战后德国政治转型因素分析”,《欧洲研究》2006年第4期
3.“合作机制,社会平衡发展和提高竞争力-以德国的经验为例”,《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17期整文转载)
4.“欧洲福利国家的困境与改革”,《求是》2008年第6期
5.“第三部门与文化对话”,《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12期
6.“非政府组织和对外文化交流”,《欧洲研究》2009年第2期
7.“试析欧盟地中海政策的局限性”,《欧洲研究》2011年第4期
8.“非政府组织与联合国气候谈判”,《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11期。

人大考研-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任剑涛

人大考研-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任剑涛

爱考机构 中国高端考研第一品牌(保过保录限额)爱考机构-人大考研-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任剑涛
任剑涛,男,四川南充人,博士,本科毕业于西华师大,哈佛大学访问学者,曾任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院长、政治学理论与行政管理跨专业博士生导师。

2009年起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我国政治学、行政管理学领域极具影响力的青年学者,广东省“千百十”优秀人才省级培养对象,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曾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华夏英才基金、霍英东教育基金教师奖。

长期担任中山大学辩论队总教练,并于2003年率中大辩论队夺得第六届“国际大专辩论赛”冠军,2005年获第五届“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社会兼职有政府决策咨询顾问、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并长期担任国内著名高校MBA、EMBA《领导学》、《组织行为学》、《企业家精神》、《企业文化》、《变革管理》等课程的教学,受到很高评价和广泛欢迎,被誉为“中国最有演讲魅力的教授之一”。

人大考研-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向文华

人大考研-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向文华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向文华姓名:向文华性别:男民族:汉族籍贯:湖南职称:副教授学位:法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工作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通讯地址: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100872电话:86-10-6251-1350(O)Email:xiangwenhua@教育经历2006年7月—2007年6月UniversityofIllinois-Urbana-Champaign,FreemanFellowsVisitingScholar;2000年9月—2004年7月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93年9月—1996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获法学博士学位;1990年9月—1996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获法学硕士学位;1984年9月—1988年7月湖南师范大学政治系获哲学学士学位。

研究兴趣:·政党基础理论·社会党与民主社会主义·工会与集体谈判制度·国际金融与国际经济工作经历:1996年7月—至今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1988年7月—1990年8月湖南安江农业学院社会职务: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理事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公共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金融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开达经济学家咨询中心——副秘书长《中国市场经济论坛·文稿》——副主编社会活动:1998——2004年主持北京开达经济学家咨询中心“中国市场经济论坛”(76次)1999——2004年主持与中央党校合作的“中国市场经济前沿论坛”(五届)2001——2003年主持与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合作的“中国票据高层论坛”2003——至今主持与金融街控股有限公司合作的“金融街论坛”开设课程:1、社会党专题研究(研究生)2、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专题(研究生)3、当代资本主义专题研究(研究生)4、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概论(本科生)5、经济学基础理论(本科留学生)6、世界经济专题(研究生)7、邓小平理论研究(研究生)8、当代资本主义的政治与经济(本科生)学术成果:A.专著:1、《斯堪的纳维亚民主社会主义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2、《科技革命与社会制度嬗变》——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3、《金融自由化与金融风险相关性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5月B.主编:1、《世纪末的思考》———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2、《著名经济学家谈中国经济改革》——工商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3、冷战后的社会党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1月(即出)D.论文:1、“西欧国家共产党的边缘化:数据分析”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1年第1期2、“让•饶勒斯社会主义思想的再评价”载《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4期(向国华向文华)3、“毛里求斯工党的民主社会主义实践”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3期4、“国外政治学界主导政党体制研究述评”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0年第2期5、《突尼斯宪政民主联盟的宪政社会主义实践》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6期6、《牙买加人民民族党的民主社会主义道路及其启示》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9年第4期7、《社会党国际与亚非拉社会党的发展》载《太平洋学报》2009年第9期(向文华朱宝强)8、《银行效率问题研究新进展》载《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9期(许荣向文华)9、股票市场与货币需求关系研究评述》载《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4期(许荣向文华)10、《贷款承诺理论研究评述》载《经济学动态》2007年第4期(许荣向文华)11、《西欧社会民主党传统经济与社会政策面临的困境与挑战》载《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3期12、《china'ssplit-sharestructurereform:howthestockmarketreactedandhow》——载《PROCEEDINGSOFTHE2006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MANAGEMENTSCIEN CEANDENGINEERING:712-724,2006(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MANAGEMEN TSCIENCEANDENGINEERINGNOV.08-20,2006)》(许荣向文华)13、《全球经济一体化对西欧社民党的影响与挑战》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6年第2期14、《马来西亚民主行动党的民主社会主义理论与政策主张》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1期15、《马来西亚民主行动党的发展及其制约因素》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5年第2期16、《中国金融自由化进程的现状与评估》载《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2期17、《冷战后社会党民主社会主义的发展演变》载《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18、《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社会民主党及其发展的局限性》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2期19、《金融自由化风险向金融危机转化的可能性研究》载《中国流通经济》2005年第4期20、《金融自由化进程中不良资产的生成与防范》载《中国流通经济》2004年第9期21、《金融自由化与金融风险相关性的文献综述》载《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11期22、《资本账户自由化的风险研究》载《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5期23、《中国金融自由化进程中的风险研究》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4年第3期24、《金融自由化进程中不良资产的生成与防范》载《金融时报》2004年8月17日理论周刊25、《利率自由化的风险研究》载《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7月27日26、《加强社会主义自由的研究与宣传》载中央党校《理论前沿》2004年第12期27、《中小商业银行与社会信用》载《中国金融》2004年第12期(朱怀庆、向文华)28、《金融自由化风险分析》载《经济日报》2004年6月15日理论版29、《金融市场化三部曲》载《中国财经报》2004年6月1日、6月8日30、《金融风险向金融危机转化的可能性分析》载《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5月25日理论版31、《国外金融业务与机构准入自由化的风险》载《金融时报》2004年4月6日理论版32、《金融自由化进程中信息不对称与风险防范》载《管理现代化》2004年第3期33、《资本账户自由化的风险分析》载《中国改革报》2004年3月27日理论版34、《科技革命对中国传统工人阶级的影响》载《社会主义研究》2003年第2期(向文华李智慧)35、《试析英国工党“第三条道路”的执政实践》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2003年第3期(向文华马军亮)36、《科技革命推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演变的路径分析》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年第2期(向文华徐建萍)37、《20世纪90年代瑞典、英国的社会福利制度改革》载《国际论坛》2002年第4期(向文华李雪梅)38、《21世纪的高新技术发展与经济社会变革》载《南方经济》2002年第3期(曹新向文华)39、《“第三条道路”研究综述》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2002年第1期(向文华李云山)40、《试论科技革命与20世纪两种社会制度的嬗变》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2000年第3期41、《20世纪资本主义三次大转变对东西方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0年第2期42、《早期斯堪的纳维亚社会民主党的议会道路及执政尝试》载《世界共运研究》1997年第4期43、《斯堪的纳维亚社民党执政优势及原因研究》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7年第1期44、《应当怎样评价和对待民主社会主义》载《世界共运研究》1996年第1期(黄安淼向文华)45、《渐进抑或激进?——关于中国改革道路之我见》载《亚太经济时报》1995年第12月26日理论版(张宇向文华)46、《中国的民营经济——著名经济学家晓亮访谈录》载《中国改革》1995年第9期47、《世界末的思考——关于20世纪苏联社会主义反思的对话》载《世界共运研究》1995年第1期(郑异凡向文华)48、《中国民营经济的地位及其发展走向》载《经济学家》1995年第6期49、《20世纪的苏联民族问题》载《世界共运研究》1995年第4期(杜康传向文华)50、《苏东剧变与社会主义的命运——关于《未来的社会主义》的访谈录》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5年第2期(殷叙彝向文华)51、《独立与富强——关于20世纪中国发展历程的反思》载《世界共运研究》1995年第2期(冯特君向文华)52、《论权力腐败与权力制约》载《中国纪检监察报》1995年8月22日(第三版理论与实践)53、《新科技革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5年第3期54、《社会主义运动与市场社会主义》载《当代学术信息》1995年第3期55、《从政治理想主义到政治现实主义》载《当代学术信息》1995年第1期56、《拉丁美洲托洛茨基主义运动兴衰原因初探》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4年第2期57、《新科技革命对两种社会制度的影响与挑战》——载《社会主义研究》1994年第12期(高放向文华)58、《瑞典劳资关系协调模式》载《改革内参》1994年第13期59、《瑞典社民党长期执政缘由初探》载《复印资料·国际政治》1994年第10期)60、《拉美托洛茨基主义的历史演变》载《怀化师专学报》1994年第4期61、《拉美托洛茨基主义思潮兴衰原因初探》载《拉丁美洲研究》1994年第3期。

人大考研-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欧树军

人大考研-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欧树军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欧树军欧树军,1977年出生,山东兖州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讲师,硕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法治研究中心研究员。

北京大学法学硕士(2005),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哲学博士(2009)。

研究方向为:政治经济学、比较政治、财政与福利政治、国家治理理论、政治与法学理论、比较宪政、法律与公共政策。

讲授课程包括政治学原理、比较政治制度、中国政府与政治、比较文明:政治学经典著作选读、比较政治经济学、财政政治学、中国改革的政治经济学、东亚比较政治、比较宪政、法律与公共政策等。

在《中外法学》、《法学家》、《开放时代》、《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北大法律评论》、《文化纵横》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译文十余篇,在《法制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社会观察》等媒体发表评论二十余篇,多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财政与税务、政治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文摘》等刊物转载。

学术专著《国家基础能力的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1版)。

译著《沃伦法院与美国政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选主批判:对当代民主的反思》(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版)。

电邮地址:oushujun@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明德国际楼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100872一、工作履历2006.8-2009.7,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研究助理2009.8-2010.6,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大学服务中心,助理及荣誉助理研究员2010.3-2010.6,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驻院学人2010年7月至今,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讲师二、学术成果(一)著作1、专著:《国家基础能力的基础:认证与国家基本制度建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5月第1版,27万字2、合著:《自由、威权、多元:东亚政治发展研究报告》,与房宁等合著,撰写新加坡部分,3万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3、即将出版,专著:《小邦大治:新加坡的国家基本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20万字4、即将出版,编著:《选主批判:对当代民主的反思》,王绍光、欧树军编选,欧树军译、王绍光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25万字(二)核心论文1、“权利的另一个成本:国家认证的西方经验”,《法学家》,2012年第4期,1.8万字2、“必须发现人民:共和国六十年来对人民的想象、界定与分类”,《学海》,2012年第4期;《中共党史研究》2012年第11期总第173期“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1.0万字3、“看得见的宪政:理解中国宪法的财政权力配置视角”,《中外法学》,2012年第5期,2.4万字。

2015年国际关系学院考研参考书目及考试科目

2015年国际关系学院考研参考书目及考试科目

《国际私法》(第二版)
章尚锦主编
《国际经济法》(第二版)
郭寿康、赵秀文等主编
《国际关系史》上册 《战后国际关系》(1945-2010)
王绳祖主编 顾关福编著
711
国际关系史
《国际关系史战后卷》
方连庆等主编
《中国崛起与国际体系》 《国际政治学概论》 《国际政治学概论》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冷战后的国际关系》 国际关系专业综 合 国际政治专业综 合
832
国际事务管理专 业综合
《公共行政学》
王乐夫、倪星主编
《公共政策学:政策分析的理论、 方 法和技术》 《战后国际关系》(1945-2010)
陈振明主编
顾关福编著
723
国际关系与国际 法专业基础
《国际关系史战后卷》
方连庆等主编
《法理学》(第四版)
张文显主编
《国际法》(第二版)
邵津主编
813
国际关系与国际 法专业综合
经济科学出版社 中国发展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湖南科技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湖南科技出版社
卫兴华、顾学荣主编 刘伟、魏杰主编 白永秀、王军旗主编 何正斌主编 高鸿业主编 何正斌译著 [英]布莱恩.斯诺登 霍华 德.R.文 著 保罗.萨缪尔森著
801
802
西方经济学专业 综合Fra bibliotek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5 年国际关系学院考研参考书目及考试科目
2015 年国际关系学院考研参考书目及考试科目已经公布,详情如下:
科 目 代码 考试科目 参考书 出版社 编者
《政治经济学原理》 政治经济学专业 综合 《经济学导论》 《市场经济教程》 《经济学 300 年》上、下册 《西方经济学》 《经济学 300 年》 《现代宏观经济学:起源、发展和 现状》 《经济学》 世界经济专业综 合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研究生导师介绍 李炳海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研究生导师介绍 李炳海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研究生导师介绍李炳海教育背景李炳海教授(1946-),男,吉林龙井人,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学术委员。

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6年在东北师大获文学博士学位。

1986——2001年在东北师大中文系任教,2002年3月至今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

1988年任副教授,1990年任教授,1993年任博士生指导教师。

“考金融,选凯程”!凯程人大金融硕士考研保录班战绩辉煌,在2014年考研中,10人被人大金融硕士录取,6人为人大金融硕士北京录取,4人被人大金融硕士苏州校区录取, 经过凯程保录班初试和复试的全程培训,顺利考入人大. 2016年人大金融硕士保录班开始报名了,同学可以咨询凯程老师.研究领域先秦两汉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社会兼职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诗歌研究中心学术委员。

荣誉奖励1990年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授予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8、2001年入选首批、第二批吉林省省管专家;2001年任吉林省首批特聘教授;2000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

《道家与道家文学》获教育部颁发的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奖,《部族文化与先秦文学》、《汉代文学的情理世界》分获吉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二等奖。

论文《〈楚辞·九歌〉的东夷文化基因》获教育部首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代表性成果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道家与道家文学》、《周代文艺思想概观》、《部族文化与先秦文学》、《民族融合与中国古代文学》、《汉代文学的情理世界》、《黄钟大吕之音——中国古代辞赋的文本阐释》等多部。

近年主要专著:《先秦两汉散文分类选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诗经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近年主要论文:《身病而神清的孔们师徒》,《孔子研究》,2006年3月。

《<左传>梦象与恐惧心理》,《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1月。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作者:唐爱军来源:《浙江人大》 2020年第1期唐爱军“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既是一个极其重大的政治命题,也是一个急需回答的理论命题、学术命题。

李海青教授撰著的《砥砺前行——引领民族复兴的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就是着眼于这样的问题意识,用学术讲政治的方式,构建独特话语体系,试图去刻画、解码中国共产党。

它为理解中国共产党、解码中国共产党打开一个决定性学术通道。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如何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我们需要从诸多角度加以阐释、加以推进。

其中,用学术讲政治,从学术角度阐释中国共产党是一项重大的时代课题。

只有深入推进对中国共产党及其行为模式的学理性阐释,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话语权。

这本著作最大的理论特点就是尝试用学术讲政治,运用“ 使命型政党”学术框架理性分析中国共产党,为我们破除西方话语霸权,用中国学术话语理解、解码中国共产党开了先河,进行了颇为成功的学术探索。

它搭建起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四梁八柱”。

该著作的学术价值不仅在于“开先河”式地让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概念得以出场,而且在于搭建起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 四梁八柱”。

有效地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既是一项政治任务,也是一项学术任务。

该著作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主要特点:对伟大使命的明确认知与自觉担当、对历史规律的理论探求与实践遵循、对指导思想的极度重视与发展创新、对人民群众的价值承诺与利益关切、对民主集中制的制度要求与组织建构、对党性修养的高度强调与典范示范。

它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供给,为中国共产党更好地全面从严治党、自我革命提供了基本遵循。

该著作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作者提出中国共产党是引领民族复兴的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具有使命担当、把握历史规律等“ 优良基因”或“ 高超本领”。

我们党需要不断自我革命,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尤其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我们党经受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基于碳纳米管场致发射阴极的可变焦x射线管

基于碳纳米管场致发射阴极的可变焦x射线管

第43卷第3期2020年3月核技术NUCLEAR TECHNIQUESV ol.43,No.3March2020基于碳纳米管场致发射阴极的可变焦X射线管唐华平1,3陈志强2,3刘昂1秦占峰1何武1张庆辉11(新鸿电子有限公司常州213000)2(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北京100084)3(粒子技术与辐射成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4)摘要移动数字化X射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是目前医疗成像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为更好地适用于移动DR设备研制了一种新型X射线管。

为了解决热阴极射线管启动慢和无效辐射剂量大等问题,使用碳纳米管阴极代替传统热阴极,并通过主动聚焦机制实现焦斑大小的灵活调整,以便满足不同的临床应用需求。

通过设计阶段的数值模拟和设计样品的实际测试,研制的X射线管实现了最大阳极电压110kV,最大阳极电流70 mA,焦斑大小调整范围0.9~1.9(IEC标准焦斑值)的指标,同时给出了4种不同临床应用场景下对应射线管的不同的工作参数。

该射线管具有启动快、功耗低、无效辐射剂量小、应用场景广泛等特点,非常适合应用于移动DR设备中。

关键词碳纳米管阴极,冷阴极射线管,可变焦结构,移动数字化X射线摄影中图分类号TL99DOI:10.11889/j.0253-3219.2020.hjs.43.030203X-ray tube with variable focal spots based on field emission of carbon nanotubes cathodeTANG Huaping1,3CHEN Zhiqiang2,3LIU Ang1QIN Zhanfeng1HE Wu1ZHANG Qinghui11(NuRay Technology Company Limited,Changzhou213000,China)2(Department of Engineering Physics,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100084,China)3(Key Laboratory of Particle&Radiation Imaging(Tsinghua University),Ministry of Education,Beijing100084,China)Abstract[Background]Mobile digital radiography(DR)is a hot research direction in the field of modern medical imaging.[Purpose]This study aims to develop a new-type X-ray tube for mobile DR devices.[Methods]Firstly,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slow start-up and high dose of ineffective radiation of hot cathode ray tube,carbon nanotube(CNT)was employed to replace traditional filament as the cathode of the X-ray tube.Then flexible adjustment of focal spot size was realized through active focusing mechanism,so as to meet various clinical application needs.Finally,experimental tests were carried out to compare with the simulation results.[Results]Both the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ximum anode voltage of the finally built X-ray tube is 110kV,the maximum anode current is70mA,and the focal spot size varies between0.9and1.9(IEC60336nominal focal spot value).The different working parameters of the corresponding X-ray tube in four different clinical application scenarios are given.[Conclusion]The X-ray tube has many advantages,such as fast startup,low power consumption,and wide application scenarios,which makes it very suitable for mobile DR devices.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No.11525521)资助第一作者:唐华平,男,1976年出生,2002年于清华大学获硕士学位,研究领域为电子直线加速器和碳纳米阴极X射线源收稿日期:2019-10-17,修回日期:2019-11-28Supported by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for Distinguished Young Scholars(No.11525521)First author:TANG Huaping,male,born in1976,graduated from Tsinghua University with a master's degree in2002,focusing on electron linac and carbon nano cathode X-ray sourceReceived date:2019-10-17,revised date:2019-11-28核技术2020,43:030203Key words Carbon nanotube cathode,Cold-cathode X-ray tube,Variable focal spots,Mobile digital radiography移动数字化X射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技术由于其高效快捷的特性,为很多急诊病人争取了宝贵的救治时间,是目前医疗成像领域热门的研究方向[1‒2]。

人大考研-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任锋

人大考研-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任锋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任锋个人简介:姓名:任锋所属部门:政治学系职称:副教授学历:博士研究方向:中西方政治思想史;当代政治理论;政治文化2000-2005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博士1998-2000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硕士1994-1998南开大学学士科研项目、成果、获奖等情况: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07):“中国近世思想中的政治体制论:以宋代为中心的考察”南开大学文科青年基金研究项目:“道德和体制:陈傅良与南宋政治思想的嬗变”参与项目:国家985工程项目,《中国政治思想史》(宋代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转型期中国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研究”论文、专著、教材等:〈秩序、历史与实践:吕祖谦的政治哲学〉,《原道》,2012年,第十八辑,页175-192。

〈儒家公民、新民说与宪制会话〉,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公民文化论坛上的演讲,发表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2012年1月。

〈人民主权与儒学的公共精神〉,《文化纵横》,2012年第1期。

〈公论观念与政治世界〉,《知识分子论丛》,2012年,第十辑。

[论文电子版][1]〈期待开放的宪制会话:国族崛起下的儒学与自由主义〉,《开放时代》,2011年第11期。

〈宪政主义与革命主义〉,《战略与管理》(内部版),2011年第5/6期合编本。

〈宪政儒学的传统启示〉,《开放时代》,2011年第6期。

〈叶适与浙东学派:近世早期政治思维的开展〉,《政治思想史》,2011年第2期。

〈近世儒学思想的政治维度:以叶适为中心〉,《国学学刊》,2010年第2期。

〈当罗尔斯遭遇孔子〉,《开放时代》,2010年11月。

〈陈傅良政治思想的厚与薄〉,《政治思想史》,2010年第3期。

〈权谋三国与马基雅维利的幽灵》,《文化纵横》,2010年第4期。

〈如何理解“史华慈问题”?〉,《读书》,2010年第6期。

〈丛林社会阴影下的儿童世界〉,《文化纵横》,2010年第3期。

北约东扩及俄罗斯与北约关系走向分析_唐玉华

北约东扩及俄罗斯与北约关系走向分析_唐玉华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第25卷第2期JOU RNA L OF JI NAN U N IVERSIT Y Vo l.25N o.2 2003年3月(Philosophy&So cial Science Edition)M ar.,2003北约东扩及俄罗斯与北约关系走向分析唐玉华(暨南大学法学院,广东广州510632)[摘要]北约东扩是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具有全局性影响的大事件。

作为首当其冲的俄罗斯对此感受最紧迫,因为东扩会威胁到俄罗斯的生存。

普京总统上任后,采取更为现实的应对措施,以图缓和双方的冲突。

对于俄罗斯能否加入北约,以及俄罗斯与北约关系前景问题,目前就下结论似乎为时尚早。

[关键词]北约;东扩;俄罗斯-北约;关系[中图分类号]D813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072(2003)02-0009-009 2002年5月14日,在冰岛雷克雅未克举行的北大西洋理事会春季外长会议就北约东扩进程做出决定,拟在11月的布拉格首脑会议上确定东扩名单,被邀请加入北约的候选国在2003年北约春季外长会议之前签署入约议定书。

此次外长会议发表的最后公报说:/北约内部正在进行各项先期工作,准备接纳新成员。

0会议当日审议了有关5加入行动计划6新一轮入约进程报告。

就此,在1999年首次北约东扩后,北约再次扩大其规模。

两周之后的5月28日,北约19个成员国和俄罗斯的领导人聚首罗马,签署了关于建立北约)))俄罗斯理事会的5罗马宣言6。

宣言的签署,标志着北约和俄罗斯/20机制0的正式成立和生效,同时也意味着北约同俄罗斯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北约与俄罗斯这对昔日的冷战/宿敌0开始向/盟友0关系转变。

用北约秘书长罗伯逊的话说,/这是一个显而易见且不可逆转的冷战结束的信号0。

[1]不仅北约方面对双方新型关系的确定给予高度评价,俄罗斯方面显然也比较满意,俄外长伊万诺夫指出,双方关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0。

2017-2018 学年中方教师 2017-2018 Chinese Faculty

2017-2018 学年中方教师 2017-2018 Chinese Faculty

2017-2018学年中方教师2017-2018 Chinese Faculty安礼伟南京大学商学院副教授An Liwei Associate Professor, School of Business, Nanjing University卜茂亮南京大学商学院副教授Bu Maoliang Associate Professor, School of Business, Nanjing University蔡佳禾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国际关系教授Cai Jiahe Professor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Hopkins-Nanjing Center崔建树江苏省社科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教授Cui Jianshu Associate Professor, th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Jiangsu Provincial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范可南京大学社会学系人类学研究所教授、主任Fan Ke Professor & Director of Anthropology Institute,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Nanjing University方勇南京大学商学院副教授Fang Yong Associate Professor, School of Business, Nanjing University冯川中美文化研究中心讲师Feng Chuan Lecturer, Hopkins-Nanjing Center葛腾飞江苏省社科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Ge Tengfei Professor, th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Jiangsu Provincial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龚洪烈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Gong Honglie Associate Professor, History Department, Nanjing University韩剑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Han Jian Professor, School of Business, Nanjing University胡晓红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Hu Xiaohong Professor, Law School, Nanjing University华涛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历史学教授Hua Tao Professor of History, Hopkins-Nanjing Center华昱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经济学教师Hua Yu Assistant Professor of Economics, Hopkins-Nanjing Center李恭忠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Li Gongzhong Associate Professor, History Department, Nanjing University李里峰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系教授Li Lifeng Professor, School of Government, Nanjing University刘蓓蓓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Liu Beibei Associate Professor, School of Environment, Nanjing University刘厚俊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Liu Houjun Professor, School of Business, Nanjing University祁玲玲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Qi Lingling Associate Professor, School of Government, Nanjing University石斌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国际关系教授、教学副主任Shi Bin Professor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Deputy Director for Academic Affairs, Hopkins-Nanjing Center舒建中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Shu Jianzhong Associate Professor, History Department, Nanjing University孙雯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主任Sun Wen Associate Professor, Law School, Deputy Director for the Office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s, Nanjing University王长江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Wang Changjiang Professor, School of Business, Nanjing University王志坚河海大学法学院副教授Wang Zhijian Associate Professor, Law School, Hohai University吴卫星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Wu Weixing Associate Professor, Law School, Nanjing University谢建国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Xie Jianguo Professor, School of Business, Nanjing University杨光海江苏省社科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Yang Guanghai Professor, th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Jiangsu Provincial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杨维中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Yang Weizho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Nanjing University张海燕中美文化研究中心能源、资源及环境学副教授Zhang Haiy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ERE, Hopkins-Nanjing Center张华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Zhang Hua Associate Professor, Law School, Nanjing University张仁善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Zhang Renshan Professor, Law School, Nanjing University张晔南京大学商学院副教授Zhang Ye Associate Professor, School of Business, Nanjing University赵娟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Zhao Juan Professor, Law School, Nanjing University赵曙东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Zhao Shudong Professor, School of Business, Nanjing University郑安光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Zheng Anguang A ssociate Professor, History Department, Nanjing University周长征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Zhou Changzheng Associate Professor, Law School, Nanjing University周桂银南京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战略系教授Zhou Guiying Professo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Strategy, Nan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周元春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副研究员Zhou Yuanchun Associate Researcher, School of Environment, Nanjing University。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考机构 中国高端考研第一品牌(保过 保录 限额)
第 1 页 共 1 页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唐海华 唐海华(1979—),广西桂林人。

政治学系讲师。

简历:
1996—2000年,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本科,国际政治专业,获法学学士学位;
2000—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研究生,政治学理论专业,获法学硕士学位;
2003—2006年,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政治学理论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

研究领域:
现当代中国政治,政治学理论与方法
著作:
《国家、村庄与阶级——中共在华北农村的社会动员(1937-1949)》(博士学位论文) 《迈向开放的信息流通——中国公共空间的结构变迁》(硕士学位论文)
联系方式:
Tanghh523@
100872,北京市海淀区海淀路175号,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