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护照的那些事儿

合集下载

护照的历史

护照的历史

我的护照叫中国
Chinese Passport
Passport,翻译过来叫“护照”,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出入本国国境和到国外旅行或居留时, 由本国发给的一种证明该公民国籍和身份的合法证件。
据说,世界上最早的护照出现在圣经旧约的尼希米记。故事说的是在波斯国王阿塔塞克西斯朝廷中作了20年的酒政(帮国王保管酒杯,提供饮酒的重臣)的尼希米听说故土耶路撒冷城池败坏,遂离开波斯前往耶路撒冷帮助人民修筑城乡的事情,为此,阿塔塞克西斯国王为他供了一份信件,要求幼发拉底河沿岸国家保护他安全到达约旦。这封信就可以看作是最早的护照了。
当然,除了春秋的符和节,护照在中国历史上,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呼,例如称为传、过所、公验、度牒、路证、通关文牒、安全证书、通行证、暂住证等。护照,在西方称呼“Passport”,而我国在1845年才将“PASSPORT”一词首次译为“护照”,并一直沿用至今。我国自1950年1月启用了第一批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后,一共印制启用了30多种版本护照。而除护照外,我国的公民出入中国(边)境现行的证件还有:往来港澳通行证、前往港澳通行证、大陆居民往来台湾通行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通行证等。额。。。好吧,我承认,有点复杂!
(二)申请人居民身份证、户口簿及复印件(在居民身份证领取、换领、补领期间,可以提交临时居民身份证。)
准备好这些资料后,需本人携带上述材料去户籍所在地的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办理,金柚,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人,那他应该到梅州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支队去办理,梅州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支队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梅龙东路,从嘉应学院出发,乘坐4路公车在梅龙商城站下,步行大概五分钟左右,即可到达梅州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支队的办公大楼,来到办公大楼大厅,金柚可以先到取号机,然后到大厅右手边休息处等号排队,当念到号数后再到相应的柜台前向出入境管理支队二大队的工作人员咨询,并免费领取《中国公民因私出国(境)申请表》,拿到申请表后可以可以到大厅右手边休息处后边的桌子上填写,在相应桌上附有相应申请表的填写格式,然后将填写好的贴好照片的申请表格和所需材料递交到受理窗口,待工作人员审核完毕后,领取《因私出国(境)证件申请回执》单,核对回执单内容确认无误后签名。在递交完申请后须立即持《因私出国(境)证件申请回执》到收费处交费,收费标准是每本200元哦!不过,金柚可不能马上就拿到出国的护照,他得等上15个工作日(也就是三个星期后)才可以拿到哦!

浅析晚清外国人游历护照制度

浅析晚清外国人游历护照制度

浅析晚清外国人游历护照制度作者:徐佳峰来源:《法制与社会》2015年第26期摘要《天津条约》签订之后,内地游历护照制度开始施行。

从制度的实施可以看出清政府对外国人一系列的管理举措,为我国现代出入境制度奠定了基础。

本文从游历护照的概念、颁发、盖印、查验等环节进行探讨。

关键词游历护照外国人晚清出入境管理作者简介:徐佳峰,公安边防部队广州指挥学校边防检查系助教,研究方向:出入境边防检查。

中图分类号:D929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9-278-02晚清时期,清政府在各不平等条约体系的规定下,逐渐允许外人在通商口岸游历和内地游历。

护照除了是外国人入境时的身份证明外,也是一个国家对出入境人员进行管理的重要媒介。

晚清时期外国人所持的内地游历护照是中国出入境边防检查史上的独特产物,对它制度的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看出清政府对外国人的管理政策。

一、游历护照的概念护照是主权国家的主管机关颁发给本国公民出入国境和在国外旅行、居留时使用的合法身份证件和国籍证明。

护照的颁发体现了国家的属人管辖权,确认了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通常一本有效的护照就成为一国公民国籍的有效证明。

国家以政府的名义为持有本国护照的人员作担保,要求各国给予出入境的便利,并提供必要的外交保护。

各国间相互协议互认彼此颁发的护照,并将其作为他国公民申请进入的资格证明。

19世纪中叶之前,由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外国人是不允许进入中国内地进行旅游考察等活动的。

自从中国与外国列强签订不平等的《天津条约》之后,内地游历才逐步向外国人开放。

中英《天津条约》第9款对于外国人进入内地游历规定:“英国民人准听持照前往内地各处游历、通商”,中法《天津条约》则明确了法国人游历内地需要持有效证件,第8款规定:“务必与本国饮差大臣或领事等官预领中、法合写盖印执照。

护照史:中国人到美国曾经还免签

护照史:中国人到美国曾经还免签

护照史:中国人到美国曾经还免签作者:来源:《知识文库》2015年第09期1946年,身为同盟国之一,中国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又称《中美条约》。

根据条约规定,缔约此方之国民有在彼方“领土全境内”居住、旅行与从事商业、工业等各种职业的权利等等。

条约第二条第一款为:“……,并除其本国主管官厅所发给之(甲)有效护照,或(乙)其他身份证明文件外,应无须申请或携带任何旅行文件。

”也就是说,当时的中国人实现了今天不少中国人的梦想——到美国去,还免签。

《西游记》中的唐三藏实际是个“偷渡者”以护照形式作为出入边塞关津的通行证件,在古代中国有近五千年的发展历史。

出国护照和国内护照不相区分的做法,从春秋战国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

而在清代以前,护照、签证不分。

外国人入境,如经批准,州府再给他发一张护照。

夏、商、西周时期的护照雏形称为“牙璋”和“圭璋”。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护照称为“封传”和“符节”。

宋代护照又演变为“关引”、“符牌”,元代护照则以“公验”、“腰牌”为主,明代护照又出现了“文牒”、“关照”、“符牌”和“堪合”等形式。

护照由石铜变竹木,由竹木变纸张,由手书变印刷,由文牒变本本。

关于护照,历史上一个传播甚广的故事是“伍子胥过昭关”。

伍子胥逃避追杀,想脱楚入吴,因为没有通行证,在吴楚交界的昭关受阻,一夜忧急交加,头发尽白。

到唐代,“过所”制度更为严格,凡到各地进行贸易或其他活动的商人等都要持过所,否则便是非法通行,要受到缉拿。

申请人万一丢失过所,就要被拘押扣留,查清身份后再酌情处理。

无过所者将被视为“私度”,被查获就要治罪。

在护照研究专家范振水看来,中国唐代的出入境管理制度,接近1000年后的现代出入境、边检和海关查验制度。

来自北非和西亚各国的商人,在唐境内外“安全、自由”地通行,与唐代国力的强盛和中外交通的活跃有关。

唐朝最有名的“私度”者,当属唐玄奘。

历史上玄奘通西域,身上没有通行证件,一路混迹于商客队伍中,有数次几乎被中国守关的士兵射伤。

护照的前世今生

护照的前世今生

护照的前世今生作者:来源:《学生天地·小学中高年级》2019年第09期有这样一个薄薄的小本子,只要拿着它,就可以在指定的国家间自由通行。

没错,它就是护照。

护照听起来很时髦,但其实它已经有近五百年的历史了。

如果从有相似功能的通行许可证出现算起,那更是有两三千年的历史了。

圭璋——我国最早的通关文牒在我国,护照的渊源可追溯到战国时代,这种通行许可证曾经被称为“通关文牒”。

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每到一个国家都要倒换通关文牒。

其实在历史上,“通关文牒”这个名称的正式使用是在明代。

不过在明代之前,跟通关文牒有类似功能的东西已经存在,还出现过很多种不同的称呼。

在古代,国家之间互通使者,要有专门的东西来证明身份。

比如夏商周三代,用来证明使者身份的东西叫“圭璋”。

圭璋是一种非常珍贵的玉器,只有君主才拥有,所以可作为信物。

使者持有君主所赐的圭璋,可以顺利地在各诸侯国之间往来。

圭璋是我国最早的通关文牒。

通关文牒是通过关口时的一种身份证明,相当于今天的护照或身份证。

文牒上的皇帝玉玺大印就相当于签发机关的印章。

在通关文牒上,除了写明持有人的姓名,还要用简洁的语言说明出关的目的。

封传、符节和过所秦汉时代的通关文牒叫“封传”,是官府颁发的一种文书,一般用木头制成,拿着它可以出境、乘坐专门车辆或是投宿驿站。

《史记》中就记载了齐国孟尝君偷偷变更封传,隐瞒自己的身份得以逃出关隘的故事。

与封传功能类似的还有符节,出现在先秦时期,一直到唐代还在使用。

不过,符节的功能和封传还是有区别的。

符在我国古代是和军事有关的凭证,比如虎符。

符既可以作為身份证明,也可以作为出入国境、关卡、军营、要塞的凭证。

它还是传达命令、调兵遣将的信物。

而节是君主派出的使者所持的凭证,符节只有一部分功能和封传相同。

唐代的通行证称为“过所”,通过检查过所,守城的士兵可以对携带货物通过关卡的商人进行清点盘查,收取税费,防止偷税漏税,还可以减少逃避赋役、拐卖人口等犯罪行为。

护照的名词解释

护照的名词解释

护照的名词解释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们的交流和移动性也越来越频繁。

在这个世界上,国境仍然具有一定的限制,正因为如此,护照这一重要的身份识别文件应运而生。

本文将对护照进行详细的名词解释,探讨其意义和作用。

一、护照的定义和起源护照是指一种由国家发行的身份识别文件,用于记录和证明持有者的国籍、身份以及旅行信息。

它通常由国家的外交部门或领事馆负责发行、签发和管理,是公民出入国境的通行证明。

护照的起源可追溯到中世纪的欧洲。

当时,贵族或国王的代理人出境旅行时,会携带一份由君主签发的文件,证明他在境外的代表身份。

这种文件逐渐演变成了现代护照的雏形。

二、护照的功能和作用1. 身份确认:护照作为一种官方文件,可以用于证实持有者的身份,包括国籍和个人信息。

它是国际上承认的证明身份的有效凭证。

2. 出入境通行:护照是公民合法出入国境的重要依据。

持有护照的人可以依法申请签证,进入其他国家,并享受相应的权益和待遇。

3. 旅行记录:护照中还记录了持有者的旅行信息,包括入境和离境的日期、地点和目的地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国家监管机构了解和管理国际旅行流动,确保安全和秩序。

4. 外交保护:护照也是国家对其公民的外交保护的一种方式。

持有护照的人在国外遇到困境时,可以寻求所属国领事馆的援助和保护。

三、护照的重要特征1. 官方认可:护照是由国家权威机构颁发的官方文件,具有法律效力和国际承认。

2. 安全特性:为了防止伪造和篡改,现代护照采用了各种安全特性,如特殊纸张、水印、防伪图案等。

这些措施提高了护照的安全性和可信度。

3. 标准化:为了促进国际交流和识别,不同国家的护照在布局、尺寸和信息格式等方面有一定的标准化要求。

例如,常见的机读护照采用了国际民航组织规定的机读区。

四、护照的进一步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护照的形式和功能也在逐渐演变。

一方面,电子护照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将生物特征信息和电子签名等技术应用于护照,提高了安全性和便利性。

古代出国需要护照吗?

古代出国需要护照吗?

古代出国需要护照吗?作者:淑媛来源:《小康》2017年第32期日前,阿联酋也对中国实行免签政策,中国护照的含金量越来越高。

而在古代,中国人出国需不需要类似护照这样的证件呢?来中国游历的外国人又是如何获得签证的呢?我国的护照制度是从古代的过关凭据符传、节、验、过所、文引等通行证件逐步发展起来的。

据史料记载,我国的通告证明制度始于春秋。

《周礼·地官·掌节》记载:“凡通达天下者必须有节,以传辅之。

”古时,因时代不同,通行凭证的叫法也各异。

有的叫“符”或“验”,还有的叫“过所”或“文引”等。

不同朝代的出入管理西漢以后,随着中外交通的发展,出入境人员不断增加,通行证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用于国内通行的凭证演变为出国持用的执照。

此类证明主要有以下几种:“旌节”亦称“旄节”,西汉时,专用于出国使者;“过所”,为汉、唐和宋初时所用;“勘合符”,是明代为管理中外官方贸易而实施的一种特许证明,主要发给东南亚和日本等十余个国家。

唐宋元时期,加强了有关出入境管理立法。

在《唐六典》《唐律疏议》《宋刑统》等主要法典中列入出入境管理专门条款,还颁布了《广州市舶条》等单行法规,在沿海各开放口岸设立出入境监管机构,加强了对违反出入境管理法规的处罚等。

清朝前期,“文引”仍然适用。

与“文引”并行的还有“印照”“腰牌”等。

1689年,清政府与俄国政府签订的《尼布楚条约》第5条规定:两国人民如持有准许往来的“路票”(拉丁文本和俄文本均称为“护照”)准其在两国境内往来贸易。

可以说,当时的“路票”已是后来护照的雏形。

1877年,清政府为解决华工被诱骗出国问题,与西班牙签订了《会订古巴华工条款》,条约中规定,凡属自备川资出国者,需先向口岸的海关申请执照,送交西班牙领事馆签字后,再发给申领者。

此种执照的正面用中文写明持照者的姓名、年龄、原籍以及所擅长何种手艺、系何人之子等有关事项,并载明执照的号码。

执照的背面用西班牙文注译同样事项,以便西班牙检查人员查核。

护照知识——精选推荐

护照知识——精选推荐

护照的沿革护照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二三世纪罗马帝国时期,当时向一种担任国际信差的人颁发盖有官方印章的特别证书,信差凭此证书在旅途中可享有某种特权和优待。

到了中世纪,这种特别证书又发给皇家使节,以便出使的国家给予特别的优遇。

随着航海和贸易的发展,有的国家又把此种证书发给本国商人,使他们在国外经商时能受到优遇和保护。

初期这种证书只是一纸简单的公文,后来逐步演变成现代形式的护照。

到18世纪末期,要求旅行者入出国境时持有护照的国家逐渐增多。

19世纪末,波斯、俄国、罗马尼亚、塞尔维亚等国规定入境的外国人必须出示本国护照。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上出现了要求统一护照式样和简化入出境手续的趋势。

1920年和1926年召开了两次国际护照会议,对护照的国际格式和简化入出境手续提出具体建议,供各国采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普遍对国际旅行实行严格管制。

一方面,通过本国立法建立健全护照(及签证)制度,美、英、法、德、日、意。

西班牙、古巴、墨西哥、澳大利亚、印度、新加坡等国都制定和颁发了护照法规及相关法令;另一方面,在国际上寻求建立统一的国际护照制度,以统一护照格式、内容和使用办法,尽量方便国际旅行。

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国际劳工组织、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国际海事组织都为实现这一目标召开会议,并通过相应文件或建议。

国际民航组织促进分部在1968年第七次会议上提出引人能最终代替常规护照的机读护照建议书,并获得航空运输委员会和国际民航组织理事会的批准,1968年11月成立了护照小组。

1980年11月国际民航组织公布了指导各国发行机读护照的DOC9303技术文件。

随后,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国率先颁发了机读护照;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等12个欧共体成员国于1995年颁发了欧共体统一式样护照,该照中的个人信息项目与机读护照相同;其他国家也在为早日实现以机读护照代替常规护照的目标而努力。

与此同时,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欧洲委员会、布鲁塞尔条约组织、比荷卢经济联盟、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英联邦国家、阿拉伯联盟、拉丁美洲国家组织、欧洲共同体等国家集团和地区组织分别采取简化以至取消护照查验手续或凭身份证和其他证件取代护照入境等措施,以方便和促进本集团或组织成员国公民之间的往来和交流。

中国护照的历史变迁

中国护照的历史变迁

中国护照的历史变迁护照在中国已有几千年历史,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称谓。

夏、商、西周时代的护照雏形称为“牙璋”和“圭璋”。

春秋战国、秦汉时代的护照称为“封传”和“符节”,唐代“过所”制度严格,宋代护照又演变为“关引”“符牌”,元代护照则以“公验”“腰牌”为主,明代护照又出现了“文牒”“关照”“符牌”和“堪合”等形式。

护照由石铜变竹木,由竹木变纸张,由手书变印刷,由文牒变本本。

过所——汉唐时期的护照在中国汉唐两个鼎盛时代,产生过一种与现代护照更为相像的通行证——过所。

所谓过所,“至关津以示之也”。

(汉刘熙《释名》)。

也就是在经过关卡的时候,展示给守关人看的文件。

过所初为竹简,后为锦帛或纸本,上面必须注明持证人的姓名、经过的地方,颁发机关要署名、钤印、落日期,并把旅行目的写得清清楚楚,跟现代护照的性质几近相同。

更巧合的是,在命名方面,东西方产生了一种默契——英语中称护照为“passport”,直译的话是“过港”,而“过所”据《说文解字注》解释“过,为度,经过之谓;所,为处所”,恰与“passport”不谋而合。

这个过所是唐朝居民石染典从安西到瓜州来回经商时,为通过关卡而向官府申领的通行证。

图片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公元前60年,汉宣帝设西域都护府,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安全,保证税收,通行证的使用更加普遍。

过所制度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过所制度发展到唐代更加完善。

唐代本来就是一个开放的朝代,疆域北越贝加尔湖,南抵南海,东临大海,西到咸海,驿道四通八达,驿站多达1639所,关津166道。

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通达日本、朝鲜、东南亚、波斯、阿拉伯、非洲东岸和东罗马帝国。

唐代的过所制度非常严格,凡到各地进行贸易或其他活动的商人等都要持过所,否则便是非法通行,要受到缉拿。

申请人万一丢失过所,就要被拘押扣留,查清身份后再酌情处理。

无过所者将被视为“私度”,被查获就要治罪。

在护照研究专家范振水看来,中国唐代的出入境管理制度,接近1000多年后的现代出入境、边检和海关查验制度。

中国护照的历史变迁

中国护照的历史变迁

中国护照的历史变迁作者:叶宁来源:《百科知识》2017年第22期护照在中国已有几千年历史,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称谓。

夏、商、西周时代的护照雏形称为“牙璋”和“圭璋”。

春秋战国、秦汉时代的护照称为“封传”和“符节”,唐代“过所”制度严格,宋代护照又演变为“关引”“符牌”,元代护照则以“公验”“腰牌”为主,明代护照又出现了“文牒”“关照”“符牌”和“堪合”等形式。

护照由石铜变竹木,由竹木变纸张,由手书变印刷,由文牒变本本。

过所——汉唐时期的护照在中国汉唐两个鼎盛时代,产生过一种与现代护照更为相像的通行证——过所。

所谓过所,“至关津以示之也”。

(汉刘熙《释名》)。

也就是在经过关卡的时候,展示给守关人看的文件。

过所初为竹简,后为锦帛或纸本,上面必须注明持证人的姓名、经过的地方,颁发机关要署名、钤印、落日期,并把旅行目的写得清清楚楚,跟现代护照的性质几近相同。

更巧合的是,在命名方面,东西方产生了一种默契——英语中称护照为“passport”,直译的话是“过港”,而“过所”据《说文解字注》解释“过,为度,经过之谓;所,为处所”,恰与“passport”不谋而合。

公元前60年,汉宣帝设西域都护府,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安全,保证税收,通行证的使用更加普遍。

过所制度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过所制度发展到唐代更加完善。

唐代本来就是一个开放的朝代,疆域北越贝加尔湖,南抵南海,东臨大海,西到咸海,驿道四通八达,驿站多达1639所,关津166道。

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通达日本、朝鲜、东南亚、波斯、阿拉伯、非洲东岸和东罗马帝国。

唐代的过所制度非常严格,凡到各地进行贸易或其他活动的商人等都要持过所,否则便是非法通行,要受到缉拿。

申请人万一丢失过所,就要被拘押扣留,查清身份后再酌情处理。

无过所者将被视为“私度”,被查获就要治罪。

在护照研究专家范振水看来,中国唐代的出入境管理制度,接近1000多年后的现代出入境、边检和海关查验制度。

中国护照制度史

中国护照制度史

中国护照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期。

随着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交流的增加,护照的使用也逐渐变得重要。

下面简要概述了中国护照制度的发展历程:
1. 清朝时期:在清朝晚期,出现了类似于现代护照的身份证明文件。

例如,清政府为出国人员颁发了“照会”,作为身份和国籍的证明。

2. 民国时期:中华民国成立后,开始建立现代意义上的护照制度。

民国政府制定了护照法规,并开始发行正式的护照,包括外交护照、官员护照和普通护照等不同类型。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护照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和发展。

早期,由于国际承认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的发放受到了限制。

后来,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关系的正常化,护照制度逐渐完善,护照的种类和功能也更加多样化。

4. 改革开放以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护照制度进一步改革和发展。

护照的签发数量大幅增加,以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出入境需求。

同时,护照的种类也进行了调整,以适应国际合作和交流的需要。

5. 电子护照:进入21世纪,中国开始发行电子护照。

这种新型护照内嵌有电子芯片,可以存储持照人的生物特征信息,提高了护照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6. 近年来:近年来,中国护照制度继续改进,简化了申请程序,提高了服务效率。

例如,推出了“只跑一次”制度,优化了护照申请流程,减少了申请人的负担。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内容仅提供了中国护照制度史的粗略概述。

具体的历史细节和政策变化可能需要参考更详细的历史资料和专业文献。

清朝的护照什么样

清朝的护照什么样

清朝的护照什么样作者:杨之来源:《理财·经论版》 2017年第8期近来,很多国家对中国实行免签政策,中国护照的含金量越来越高。

而在古代,中国人要出国需不需要类似护照这样的证件呢?历史多不可考,但仍有散落的记录。

如苏武出使匈奴,被逼牧羊时也不忘持节( 使者凭证,同时是汉朝国籍的证明)。

而更详细的记载,就是《西游记》了,别以为这只是一部古代的东方玄幻小说,小说中的内容也有可供史学家们考据之处。

比如唐僧师徒历经十四年,途经数国到西天取经,每到一地,都要拿出大唐的通关文牒,让对方盖章。

可以说通关文牒记录了他们行程的全过程。

通关文牒为中国古代护照,是古代通过关戍时拿的通行证,曾被称为符、节、传、过所、公验、度牒、路证等,每到一国需加盖该国印玺方可。

从清末开始至今,才称为护照。

笔者仔细研究清末一位富商的护照,有不少今人看来滑稽之处,比如还要注明持有人哪儿有颗痣,这也算是时代特色吧。

富商为开眼界申办护照话说1905 年8 月18 日,清朝两广总督岑春煊签发了一份护照,护照的主人名字是江骥。

他是广东花县人,与50 多年前的太平军领袖洪秀全是同乡。

不过,洪秀全是大清朝的造反派,这位江骥却是一位安分守己的商人。

他在花县平山村经营了一家名叫“太和”的商店。

截止到1905 年8 月,江骥的太和商店已经运营了两年,口碑良好。

江骥的太和商店拥有股本三万元,还有价值两万两白银的家产。

如此看来,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地方富商。

江骥的太和商店主要经营杂货贸易。

因此,他向广州政府申请去美国游历,开开眼界。

虽然1905 年是美国百年排华运动的高潮年,而且美国政府命令禁止“华工”入境。

但江骥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不过,就在江骥申请游美护照的前一个月,中国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抵制美货运动,其目的就是抗议美国压迫华侨。

这让江骥此行更是蒙上一层阴影。

不过,美国是允许中国商人入境游历的,像江骥这样的广州富商更是在所欢迎之列。

所以,两广总督岑春煊会同美国驻广州总领事雷伏礼,于1905 年8月18 日分别在江骥的中国护照上签了名,准许其赴美游历。

帝国的通行证

帝国的通行证

帝国的通行证作者:来源:《高中时代》2017年第07期护照是现代人出国旅行必须具备的东西,是一个主权国家发给本国公民用以出入国境、国外旅行或居住的身份证明与国籍证明。

在现代护照出现之前,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各式各样的护照。

那时候,凡有关卡,就有护照。

所谓护照,其实就是通行证,它们或以青铜制成,或以竹木制造,形态各异、名目纷呈,都保护着国家的安全,维系着帝国的尊严。

在甘肃省敦煌市西南的“阳关下耳目”烽燧北800米处,坐落着阳关遗址博物馆的阳关都尉府,一位身着古汉服的“都尉”正在里头书写“阳关关照”——汉代的通关文牒。

要知道,正是这些通关文牒,衍生了中国古代的护照贩子,他们给后人留下一个有趣的汉语词汇:卖关子。

以护照形式作为出入边塞关津的通行证件,在古代中国有近五千年的发展历史。

出国护照和国内护照不相区分的做法,从春秋战国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

夏、商、西周时期的护照雏形称为“牙璋”和“圭璋”。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护照称为“封传”和“符节”。

宋代护照又演变为“关引”、“符牌”,元代护照则以“公验”、“腰牌”为主,明代护照又出现了“文牒”、“关照”、“符牌”和“堪合”等形式。

“节”与“符”汉文帝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长期对匈奴和亲的汉朝政府遇到了严峻的考验。

匈奴再一次发动攻势,长城沿线的云中、代郡相继沦陷。

此前,云中太守魏尚与匈奴作战,虚报了六个首级,刚刚被皇帝革职查办。

战功卓著的守边大将刚被革职,边境就面临强大威胁。

这让皇帝乱了方寸。

关键时刻,皇帝身边的郎署长冯唐向皇帝进谏,说魏尚是冤屈的。

文帝一听,就派冯唐持“节”进入云中郡,将魏尚从狱中放出,重新启用,官复原职。

冯唐凭借着手中的“节”,畅行无阻,将皇帝的命令传达到了云中边塞。

魏尚官复原职,重整军备,匈奴人敛迹北返。

冯唐能成功地完成使命,与他手中所持的“节”关系十分密切。

“节”是古代中国早期臣下受君主的委托或特殊的任命,居关守职的一种象征和凭证。

护照颜色有说道

护照颜色有说道

护照颜色有说道作者:卷心菜来源:《世界博览》2012年第17期《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路上,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国王在通关文牒上加盖国玺。

我因为想去印度旅行,生平第一次拥有了护照,其暗红色的封皮引起了我的注意。

经过了解我才知道,我国因私普通护照封皮是这个颜色。

外交护照的封皮是红色。

公务护照封皮是墨绿色,而公务普通护照封面为深棕色。

不但一个国家不同的护照颜色不同,各个国家的护照颜色差异更大。

欧洲共同体的9个成员花了数年时间才决定了现在被使用的护照封面的颜色。

1976年,也就是欧共体首次提议统一护照的一年之后,英国表示对柔和的丁香紫色护照不敢恭维。

然后英国外交官花了四年时间摒弃褐红色,觉得褐红色太过平凡,接着否决了紫色,终于在1981年欧共体达成共识,敲定了勃艮第酒红色为其护照颜色。

这个颜色英国人只是勉强接受,他们抱怨法国在选择勃艮第酒红色提议上的影响力,很多英国人怀念他们的海军蓝护照。

1920年的国际联盟会议上制定了护照标准之后,英国护照就选择了海军蓝。

在1926年召开的国际联盟会议上,英国护照被称誉为“最完美的”。

英国护照在颜色上的始终如一算是特例。

美国1918年发行的第一本护照封皮是米色的,三年后又被改为绿色。

到了1926年,美国人又尝试了不同深浅红色的护照,之后在1941年变回为绿色。

只有在1976为庆祝美国独立二百周年,美国护照的颜色才变成了蓝色,以呼应美国国旗上的颜色。

欧盟统一护照颜色是为了让自己的护照更容易识别。

但护照颜色不能申请专利,欧盟也就不能阻止其它国家用相同的颜色。

那些希望加入欧盟的国家,很快就通过改护照为酒红色的方式表明自己国家的立场。

南美洲的安第斯共同体,也有建立与欧盟类似的联盟的愿望,所以它们选择的护照颜色倾向于酒红色。

其他两个区域组织,南方共同市场和加勒比共同体,则偏爱美国式的深蓝色。

在选择护照颜色时,每个国家都希望通过颜色反映他们的文化或宗教信仰。

伊斯兰国家往往偏爱绿色,不过德国和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成员的护照以前也是绿色的。

长见识!原来古代就有了签证!签证和护照有什么区别?

长见识!原来古代就有了签证!签证和护照有什么区别?

长见识!原来古代就有了签证!签证和护照有什么区别?对于那些不出国的人来说,有一样东西是无法接触的,那就是护照,因为护照是一个人出国旅行必须具备的东西,对于很多人来讲,对于护照办理流程非常的不了解,对护照的相关知识更加是知之甚少,如果加上签证的概念,更加是没有多少人能够了解,护照是一个人的身份证明,而签证是对于你所去的国家应该办理的一个签证许可,只有同时具备护照以及签证的内容,才能够去对应的国家,不过对于免签国家来讲,之需要护照就可以了。

护照办理流程一、护照是什么护照是一个主权国家发给本国公民用以出入国境、国外旅行或居住的身份证明与国籍证明。

持照人享有护照颁发国的外交保护。

护照是一种官方的证明文件,一般由主权国家颁发,不是主权国家原则上不能颁发护照。

我国颁发护照的机关是外交部、公安部以及其授权的地方外事部门和公安部门。

有效护照一般包含下列内容:护照颁发国的国名全称、国徽或代表国家标志的图案;持证人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出生地点、职业(或身份)、偕行人员(有些国家的护照还包含持证人的身高、肤色、眼晴和头发的颜色及面部特征等);持证人照片、本人签字,照片加盖发照机构的骑缝钢印;发照机构印章、发照日期、护照有效期限以及延期、签证页和护照使用说明等。

护照的使用文字以本国文字为主,大多数国家的护照还同时印有国际通用的文字,一般为英文。

二、签证是什么签证是一个主权国家发给本国公民或外国人出入经过其国境的许可证明,和护照同时使用。

只有护照而没有签证,除有特殊规定或协议外,一般是不能离开本国国境和前往他国的。

签证一般做在护照或代替护照的证件上,如“另纸签证”,但该签证必须与护照或代替护照的证件同时使用。

各国的签证机关,在国外,是本国驻外国的大使馆、领事馆;在国内是移民部门或出入境部门。

三、护照和签证的区别护照与签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两者的关系又密不可分。

护照持有者只有在护照上办妥签证,才能达到顺利出入境的目的。

古代出关入关流程详解

古代出关入关流程详解

古代出关入关流程详解一、引言。

在古代,各个国家或者地区之间存在着明确的疆界划分,人员和物资的流动需要通过特定的关隘。

出关入关可不是一件简单随意的事情,有着一套较为复杂的流程。

今天咱们就来详细讲讲古代出关入关的流程。

二、出关流程。

(一)准备阶段。

1. 证件文书。

- 在古代,最常见的出关证件就是通关文牒。

这就相当于咱们现在的护照之类的东西。

一般是由官方机构颁发,上面详细记载了持牒人的身份信息,如姓名、籍贯、职业等。

如果是官员出行,还会注明官职等特殊信息。

- 商人出关的话,除了通关文牒,可能还需要携带商业相关的文书,比如货物清单。

这个清单要清楚地写明货物的种类、数量、价值等信息,方便关吏检查核对,防止有人走私或者偷逃税赋。

2. 物资准备。

- 出行者需要准备足够的干粮和水。

古代交通不便,关隘之间距离可能较远,而且途中不一定能随时找到补给的地方。

干粮一般是易于保存的食物,像面饼、肉干之类的。

- 交通工具也要提前准备好。

如果是走陆路,马或者马车是比较常见的交通工具。

马要提前喂饱,马车要检查轮子、车架等部件是否牢固。

如果是走水路,船只也要检查是否漏水,帆、桨等设备是否齐全。

(二)到达关隘。

1. 排队等候。

- 当到达关隘的时候,往往会看到已经有很多人在排队等待出关检查了。

大家都得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排队,不能随意插队。

如果插队的话,可能会受到其他出行者的指责,甚至关吏也会进行处罚。

2. 接受检查。

- 人员检查。

- 关吏首先会查看通关文牒等证件文书。

他们会仔细核对文牒上的信息与出行者本人是否相符,包括外貌特征等。

如果文牒上写着是一个年轻男子,满脸胡须,那关吏就会看看眼前的人是否符合这个特征。

- 有时候还会进行简单的搜身,主要是检查是否携带违禁物品。

在一些朝代,兵器是严禁私自携带出关的,除非有特殊的许可。

- 物资检查。

- 对于货物的检查就比较细致了。

关吏会按照货物清单,一件一件地核对货物。

如果发现货物与清单不符,比如清单上写的是十匹布,实际却只有八匹,那就会有麻烦了。

寺庙护照集中管理制度

寺庙护照集中管理制度

寺庙护照集中管理制度一、引言寺庙作为宗教活动的场所,是人们心灵的寄托和信仰的象征。

为了维护寺庙的神圣形象和保障信徒的权益,必须对寺庙护照进行有效的管理。

本制度旨在规范寺庙护照的发放、使用和管理,保障寺庙护照的安全性和合法性,促进寺庙的健康发展。

二、寺庙护照的定义1. 寺庙护照是指由寺庙发放给信徒或来寺庙朝拜的人员的一种身份凭证,用于证明其身份和赴寺庙进行宗教活动的合法性。

2. 寺庙护照应当包含持有人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等,以及寺庙的名称、地址等相关信息。

3. 寺庙护照应当具有一定的防伪特征,以防止伪造和篡改,保障其安全性和合法性。

三、寺庙护照的发放1. 寺庙应当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进行寺庙护照的发放,确保发放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寺庙护照的发放对象主要包括信徒和来寺庙朝拜的人员,同时也可根据需要发放给其他特定群体。

3. 寺庙应当对发放的寺庙护照进行登记和备案,建立档案管理制度,以备查验和核实。

四、寺庙护照的使用1. 持有寺庙护照的人员在到寺庙进行宗教活动时应当主动出示护照,并遵守寺庙的管理规定。

2. 寺庙应当严格控制寺庙护照的使用范围,确保持有人员仅在指定时间和地点可使用。

3. 寺庙护照仅限本人使用,不得转借给他人或进行非法交易,如有违反者应当依法处理。

五、寺庙护照的管理1. 寺庙应当建立专门的寺庙护照管理机构,负责寺庙护照的日常管理和监督。

2. 寺庙护照管理机构应当定期对寺庙护照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完好无损和准确无误。

3. 寺庙护照管理机构应当配备专业人员,具有相关技术和经验,确保寺庙护照的安全性和合法性。

六、寺庙护照的更新和废止1. 寺庙护照应当定期进行更新,如有变更或丢失应当及时办理补办手续。

2. 寺庙护照的废止主要包括持有人去世或放弃宗教信仰,寺庙应当及时予以注销和废弃。

3. 寺庙护照的废止应当在涉及部门和机构共同监督下进行,确保废止程序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七、寺庙护照的执法和监督1. 对于违反寺庙护照管理制度的行为,寺庙应当依法进行处罚和处理,确保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

明朝 国籍制度

明朝 国籍制度

明朝国籍制度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明朝国籍制度是明代社会中的一个重要法律制度,对于确定一个人的身份、权利和义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明代国籍制度主要是以户籍为基础,将社会人口划分为丁产、丁丑、丁寅、丁卯、丁辰、丁巳、丁午、丁未、丁申、丁酉、丁戌、丁亥、丁孤等十二生肖所对应的户口类别。

明朝国籍制度对于国民的身份认定起着重要作用。

在明代,每个人都必须有一个符合规定的户口,并且这个户口会对其未来的发展和权益产生影响。

拥有贵族血统的人通常会被列为“丁申”或“丁酉”等较高级别的户口,而普通百姓则会被列为“丁寅”或“丁卯”等普通级别的户口。

明朝国籍制度对于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有详细的规定。

不同级别的户口享有不同的权益和待遇,比如高级别的户口在社会地位上会比较优越,有更多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而普通级别的户口则在这些方面处于相对劣势。

根据户口级别的不同,人们还有不同的义务和责任,比如高级别的户口可能需要承担更多的税务或兵役等。

明朝国籍制度还对人口的自由迁移和定居做出了规定。

在明代,人们不能随意更改户口,必须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批和登记,才能正式变更户口。

明代还规定了一些特殊情况下的户口变更规定,比如婚姻、收养等情况下的户口变更,都需要经过相关程序才能生效。

明朝国籍制度在当时的社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工具,也是人们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定的重要依据。

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变迁,明朝国籍制度已经不复存在,但它在中国传统社会管理制度中的地位和影响仍然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2000字】第二篇示例:明朝国籍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的一种归属身份的体现,是明朝统治者实行的一种重要管理制度。

国籍制度不仅影响着个人的权利和义务,还对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在明朝时期,国籍制度具有较为完善的体系和法规,体现了明朝政府对于国家管理和社会秩序的重视。

明朝国籍制度的基本原则是家籍。

家籍是指人们所属的社会单位的身份,即祖籍、籍贯。

[指南]宋代的公凭与通行证

[指南]宋代的公凭与通行证

宋代的公憑與通行證──日本僧成尋的巡禮──遠藤隆俊宋付時期,特冸是北宋前半期,雖然在中國與日本之間還沒有正式的國交。

可是貿易商人,僧侶的往來等民間交流卻非常活躍。

其中,本文中的日本僧侶成尋就在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乘坐宋船遠渡中國,朝拜了天台山及五臺山。

但是,他並沒有像遣唐使那樣乘坐正式的使節船,他是如何辦理入國手續的?作為外國人的他又是如何在中國自由旅行的?又是如何在中國滯留的?在過去的研究中並沒有使之非常明確。

在此文稿中,以他著作並收錄在《參天台五臺山記》中的數件公文書作為線索,從他巡禮中國的,也就是說護照的方面進行探索。

一、入國審查與通行許可證(一)杭州公移首先,從成尋入宋即宋朝入國方面進行思考。

從《參天台五臺山記》的記事中可以看出,他是在熙寧五年──日本延久四年──舊曆三月與七名弟子乘坐宋船從日本佐賀縣的壁島出航,經過大約一周時間,到達了蘇州沖名為大七山的島嶼。

在此之後,沿明州、越州及杭州灣繼續海上航行。

在四月時到達了市舶司所在地杭州。

在那裏他接受了現在所說的入國審查,一周後則領導了去台州天台山的許可證。

可以看出成尋一行比較順利的完成了入國手續。

(二)成尋的申文及度牒那麼成尋等人為什麼沒有經過嚴格審查而被允許入國及通行呢?要明白這些,首先從他們在杭州的行動來分析。

成尋等人是在四月十四日進入杭州城,十六日向門官提出了申文,也就是入國申請。

但這卻遭到了拒絕,仙其直接向杭州府提出。

於是于二十六日與翻譯陳詠一同向杭州府提出了申文。

關於此申文在〈杭州公移〉中有詳細的記載。

內容即為:1,希望批准到天台山巡禮;2希望通融途中的交通。

這篇申文上呈到杭州府花了大約十日左右。

在這期間成尋等人遊覽了杭州城以及各處寺院。

從入國這一點來看,此時已經達到了目的。

二、滯留許可證與五臺山巡禮的交涉由於〈杭州公移〉的緣故,順利的到達了天台山的成尋,包含閏月,可以停留4個月左右。

在此期間,與位於天台宗的發源地國清寺的交流,諸寺院的巡禮即與佛界的交流成為了他主要的生活內容內容。

略论晚清政府关于来华外国人内地游历的执照制度

略论晚清政府关于来华外国人内地游历的执照制度

The Inland Travelling Policy about Foreigners of Qing Government in the Latter Qing Dynasty Time 作者: 柴松霞
作者机构: 中国政法大学,北京100872
出版物刊名: 时代法学
页码: 52-57页
主题词: 晚清政府 外国人 内地游历 执照
摘要:晚清时期,国门初开,护照制度开始实行。

一般来说,护照是一个政府控制入境外国人的最基本、最有效的行政手段,本文拟对晚清政府关于来华外国人所持游历执照的政策作一概述。

包括游历执照的分类、主要内容和实施的成效情况。

此种游历执照,亦称“护照”,但与现代意义上的“护照”有很大区别。

是专门注明前往内地游历的通行证件,也起证明持照人身份的作用。

护照史

护照史

圜㈤护照史●文,钟瑜婷甘肃省敦煌市西南的“阳关下耳目”烽燧北800米处,坐落着阳关遗址博物馆的阳关都尉府。

一位身着古汉服的“都尉”正在里头书写“阳关关照”——汉代的通关文牒。

要知道,正是这些通关文牒。

衍生了中国古代的护照贩子。

他们给后人留下一个有趣的汉语词汇:卖关子。

《西游记》中的唐三藏实际墨个“偷渡者”以护照形式作为出入边塞关津的通行证件,在古代中国有近五千年的发展历史。

出国护照和国内护照不相区分的做法,从春秋战国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

而在清代以前,护照、签证不分。

外国人入境,如经批准,州府再给他发一张护照。

夏、商、西周时期的护照雏形称为“牙璋”和“圭璋”。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护照称为“封162邮堂圈匝;右-寰仰J日{●豢,传”和“符节”。

宋代护照又演变为“关引”、“符牌”.元代护照则以“公验”、“腰牌”为主,明代护照又出现了“文牒”、“关照”、“符牌”和“堪合”等形式。

护照由石铜变竹木,由竹木变纸张,由手书变印刷。

由文牒变本本。

关于护照。

历史上一个传播甚广的故事是“伍子胥过昭关”。

伍子胥逃避追杀,想脱楚入吴,因为没有通行证,在吴楚交界的昭关受阻,一夜忧急交加。

头发尽白。

到唐代,“过所”制度更为严格,凡到各地进行贸易或其他活动的商人等都要持过所,否则便是非法通行。

要受到缉拿。

申请人万一丢失过所。

就要被拘押扣留,查清身份后再酌情处理。

无过所者将被视为“私度”,被查获就要治罪。

在护照研究专家范振水看来,中国唐代的出入境管理制度,接近1000年后的现代出入境、边检和海关查验制度。

来自北非和西亚各国的商人,在唐境内外“安全、自由”地通行,与唐代国力的强盛和中外交通的活跃有关。

唐朝最有名的“私度”者,当属唐玄奘。

历史上玄奘通西域,身上没有通行证件,一路混迹于商客队伍中,有数次几乎被中国守关的士兵射伤。

《西游记》中说,唐僧师徒一路行经西域各国,第一等要紧事是请官家在唐王签发的护照——通关文牒上。

盖印押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