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PPT
合集下载
最新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教学讲义ppt课件
应。双胍类药物罕见的严重副作用是诱发乳酸酸 中毒。因此,双胍类药物禁用于肾功能不全(血 肌酐水平男>1.5mg/dL,女>1.4mg/dL或肾小球滤 过率<60ml/min/1.73m2)、肝功能不全、严重感 染、缺氧或接受大手术的患者。在作造影检查使 用碘化造影剂时,应暂时停用二甲双胍。
磺脲类药物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主要通过增加靶细胞 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而降低血糖。目前 在我国上市的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主要有罗 格列酮和吡格列酮。 临床试验显示,噻唑 烷二酮类药物可以使HbA1c下降1%-1.5%。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单独使用时不导致低
血糖,但与胰岛素或促胰岛素分泌剂联合 使用时可增加发生低血糖的风险。体重增 加和水肿是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常见副作 用,这种副作用在与胰岛素联合使用时表 现更加明显。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使用还 与骨折和心衰风险增加相关。在有心衰 (纽约心衰分级II以上)的患者、有活动性 肝病或转氨酶增高超过正常上限2.5倍的患 者、以及有严重骨质疏松和骨折病史的患 者中应禁用本类药物。
磺脲类药物属于促胰岛素分泌剂,主要药理作用 是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的胰岛 素水平而降低血糖。临床试验显示,磺脲类药物可 以使HbA1c降低1%-2%,是目前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 制定的糖尿病指南中推荐的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 糖的主要用药。目前在我国上市的磺脲类药物主要 为格列苯脲、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和格 列喹酮。磺脲类药物如果使用不当可以导致低血糖, 特别是在老年患者和肝、肾功能不全者;磺脲类药 物还可以导致体重增加。有肾功能轻度不全的患者, 宜选择格列喹酮。患者依从性差时,建议服用每天 一次的磺脲类药物。
应该是综合性的,包括降糖、降压、调脂、抗凝、
磺脲类药物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主要通过增加靶细胞 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而降低血糖。目前 在我国上市的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主要有罗 格列酮和吡格列酮。 临床试验显示,噻唑 烷二酮类药物可以使HbA1c下降1%-1.5%。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单独使用时不导致低
血糖,但与胰岛素或促胰岛素分泌剂联合 使用时可增加发生低血糖的风险。体重增 加和水肿是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常见副作 用,这种副作用在与胰岛素联合使用时表 现更加明显。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使用还 与骨折和心衰风险增加相关。在有心衰 (纽约心衰分级II以上)的患者、有活动性 肝病或转氨酶增高超过正常上限2.5倍的患 者、以及有严重骨质疏松和骨折病史的患 者中应禁用本类药物。
磺脲类药物属于促胰岛素分泌剂,主要药理作用 是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的胰岛 素水平而降低血糖。临床试验显示,磺脲类药物可 以使HbA1c降低1%-2%,是目前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 制定的糖尿病指南中推荐的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 糖的主要用药。目前在我国上市的磺脲类药物主要 为格列苯脲、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和格 列喹酮。磺脲类药物如果使用不当可以导致低血糖, 特别是在老年患者和肝、肾功能不全者;磺脲类药 物还可以导致体重增加。有肾功能轻度不全的患者, 宜选择格列喹酮。患者依从性差时,建议服用每天 一次的磺脲类药物。
应该是综合性的,包括降糖、降压、调脂、抗凝、
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_母义明
i
h y p e rg y ce m
l i
i
a f o r t
yp
e 2 di a b e te s ba s e d o n t h e e x i s t i n ev id e nc e a nd c l g
i
n
i
ca l
e xp e r
i
i
enc e s
.
T h e m a
i
i
n
c on t e n t s n c l u de d t h e d e fi ni t i o n a nd t h e h a rmf ul ne s s o f p os t p ra n d a
i
l
h yp e rg l y c em a t h e re l a t on s h p
作者单位
:
1
00 8 5 3
解 放 军 总 医 院 内 分 泌 科 母 义 明 h 北 京 大 学 人 民 医 院 内 分 泌科 纪 立 农
(
(
)
;
中
日
友 好 医 院 内 分 泌代 谢 中 心 杨 文 英
( ( )
;
)
;
北京
大 学 第 三 医 院 内 分 泌科 洪 天 配
(
(
)
;
南 京 鼓楼 医 院 内 分泌 科 朱 大 龙
F PG
控 制 达 标 以 防 治 糖 尿 病 慢 性 并 糖尿 病 患 者 餐 后 心 肌 血 容 量 及 心 肌 血 流 较 正 常 对 照 者 下 降 餐后 高 血 糖 及血糖 波动 与 颈 动 脉 内 中 膜 糖 尿 病 的 管 理 中 控 制 PP G 的 手
h y p e rg y ce m
l i
i
a f o r t
yp
e 2 di a b e te s ba s e d o n t h e e x i s t i n ev id e nc e a nd c l g
i
n
i
ca l
e xp e r
i
i
enc e s
.
T h e m a
i
i
n
c on t e n t s n c l u de d t h e d e fi ni t i o n a nd t h e h a rmf ul ne s s o f p os t p ra n d a
i
l
h yp e rg l y c em a t h e re l a t on s h p
作者单位
:
1
00 8 5 3
解 放 军 总 医 院 内 分 泌 科 母 义 明 h 北 京 大 学 人 民 医 院 内 分 泌科 纪 立 农
(
(
)
;
中
日
友 好 医 院 内 分 泌代 谢 中 心 杨 文 英
( ( )
;
)
;
北京
大 学 第 三 医 院 内 分 泌科 洪 天 配
(
(
)
;
南 京 鼓楼 医 院 内 分泌 科 朱 大 龙
F PG
控 制 达 标 以 防 治 糖 尿 病 慢 性 并 糖尿 病 患 者 餐 后 心 肌 血 容 量 及 心 肌 血 流 较 正 常 对 照 者 下 降 餐后 高 血 糖 及血糖 波动 与 颈 动 脉 内 中 膜 糖 尿 病 的 管 理 中 控 制 PP G 的 手
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者治疗的信心。
02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通过合理的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帮助患者改善生活质量,提高
治疗的综合效果。
03
加强患者教育及自我管理
对患者进行糖尿病知识教育,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促进治疗的顺利进
行。
05
营养与饮食管理在缓解2型糖尿 病中的作用
合理膳食结构及营养素摄入建议
碳水化合物
适量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 ,尤其是精制糖和白色主食, 增加全谷类、杂豆类和蔬菜的
02
2型糖尿病的诊断与评估
诊断标准及流程
诊断标准
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 小时血糖≥11.1mmol/L,或随机 血糖≥11.1mmol/L,并伴有糖尿 病症状。
诊断流程
首先进行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 糖检测,如结果异常,再进行口 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以确 诊。
病情评估方法
放松训练
通过渐进性肌肉松弛、深 呼吸等方法,降低患者身 心紧张水平。
家庭支持
鼓励家庭成员参与患者的 心理干预过程,提供情感 支持和理解。
提升患者心理健康水平途径
健康教育
开展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心理自我调适能力 。
心理咨询
设立心理咨询室或提供在线心理咨询平台,为患者提供及时的心理支 持和指导。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 划,确保其获得合理的营养摄入。
自我监测与管理
心理支持
教育患者学会自我监测血糖、血压和体重 等指标,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饮食和运动 计划。
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生活 态度和信心,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状况 。
06
运动锻炼在缓解2型糖尿病中的 益处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课件PPT】
)
× × × ×
预混胰岛素治疗的SMBG监测方案
早餐 后 午餐 前 午餐 后 晚餐 前 晚餐 后
空腹 未达标 每周3天 复诊前1天
睡前
× × × × × × × ×
× × × × × × ×
已达标
每周3次 复诊前1天
多次胰岛素/泵治疗的SMBG监测方案
空腹 未达标 已达标 × ×
早餐 后 ×
午餐 前
• 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 减少已发生的糖尿病并发症的进
展、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并改 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4
二. 一级预防的策略
• 2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主要取决于不可改变 危险因素和可改变危险因素的数目和严重 程度 • 采取分级干预和高危人群优先干预的策略
5
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不可改变因素
年龄 家族史或遗传倾向
疾病的自然进程 糖尿病的临床表现 糖尿病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治急慢性并发症 个体化的治疗目标 个体化的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和饮食计划 规律运动和运动处方 饮食、运动与口服药、胰岛素治疗及规范的胰岛素注射技术
自我血糖监测和尿糖监测(当血糖监测无法实施时),血糖测定结果 的意义和应采取的相应干预措施
自我血糖监测、尿糖监测和胰岛素注射等具体操作技巧 口腔护理、足部护理、皮肤护理的具体技巧 当发生特殊情况时如疾病、低血糖、应激和手术时的应对措施 糖尿病妇女受孕必须做到有计划,并全程监护
制定初诊治疗方案
• 确定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的最初目标 • 帮助患者制定饮食和运动的方案,肥胖者确定减 轻体重的目标 • 建议患者戒烟、限酒 • 处方合理的降糖药物并指导药物的使用 • 教育患者进行自我血糖监测 • 告诉患者下次随诊的时间及注意事项
28
× × × ×
预混胰岛素治疗的SMBG监测方案
早餐 后 午餐 前 午餐 后 晚餐 前 晚餐 后
空腹 未达标 每周3天 复诊前1天
睡前
× × × × × × × ×
× × × × × × ×
已达标
每周3次 复诊前1天
多次胰岛素/泵治疗的SMBG监测方案
空腹 未达标 已达标 × ×
早餐 后 ×
午餐 前
• 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 减少已发生的糖尿病并发症的进
展、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并改 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4
二. 一级预防的策略
• 2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主要取决于不可改变 危险因素和可改变危险因素的数目和严重 程度 • 采取分级干预和高危人群优先干预的策略
5
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不可改变因素
年龄 家族史或遗传倾向
疾病的自然进程 糖尿病的临床表现 糖尿病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治急慢性并发症 个体化的治疗目标 个体化的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和饮食计划 规律运动和运动处方 饮食、运动与口服药、胰岛素治疗及规范的胰岛素注射技术
自我血糖监测和尿糖监测(当血糖监测无法实施时),血糖测定结果 的意义和应采取的相应干预措施
自我血糖监测、尿糖监测和胰岛素注射等具体操作技巧 口腔护理、足部护理、皮肤护理的具体技巧 当发生特殊情况时如疾病、低血糖、应激和手术时的应对措施 糖尿病妇女受孕必须做到有计划,并全程监护
制定初诊治疗方案
• 确定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的最初目标 • 帮助患者制定饮食和运动的方案,肥胖者确定减 轻体重的目标 • 建议患者戒烟、限酒 • 处方合理的降糖药物并指导药物的使用 • 教育患者进行自我血糖监测 • 告诉患者下次随诊的时间及注意事项
28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解读 PPT课件
指南制定目的与意义
01
提高糖尿病防治水平
通过制定和更新指南,推动中国糖尿病防治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系
统化,提高糖尿病防治水平。
02
降低糖尿病发病率和并发症
通过推广和实施指南中的防治措施,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
亡率,减轻社会负担。
03
促进多学科协作
强调糖尿病防治工作的多学科协作,包括内分泌科、心血管科、营养科
历经多年修订和完善
03
新版指南历经多年修订和完善,经过多轮专家讨论和修改,最
终定稿并发布。
指南适用范围及对象
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
新版指南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包括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为医务 人员提供糖尿病防治的指导和建议。
面向全科医生及专科医生
新版指南面向全科医生、内分泌科医生、心血管科医生等相关专业医务人员,提供糖尿病 防治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
01
简化知情同意书内 容
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确保患者 能够理解治疗目的、风险和预期 效果。
02
强化医护人员沟通 培训
提高医护人员沟通技巧,确保患 者充分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 书。
03
提供多种签署方式
如电子签名、远程视频签署等, 方便患者随时随地完成签署流程 。
心理干预方法在患者管理中应用
认知行为疗法
内科与眼科协作
内科医生关注患者视网膜病变风险,眼科医 生定期检查眼底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内科与肾内科协作
内科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关注患者肾功能,肾内科医生处理 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
内科与营养科协作
内科医生制定饮食控制方案,营养科医生提 供营养咨询和指导。
06
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关键词】高血糖,餐后;糖尿病并发症;共识 doi:10.3969/j.issn.1006-6187.2016.05.001
Chinese
expert咖sensl塔Oil
r嘲ement
of postprandial hyperglycemia for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1.Department
祝开思
【提要】中国T2DM伴餐后血糖(PPG)升高的患者比例高。控制餐后高血糖对于HbAl C达标非常 重要。为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管理糖尿病,一部分中国专家基于国内外临床证据及临床经验,制订了《中 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本共识概述了餐后高血糖的定义和危害,餐后高血糖与糖
尿病微血管、大血管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关系,餐后高血糖的管理策略,以及控制餐后高血糖的临床意义。
慢等[43|。
五、餐后高血糖的管理 1.餐后高血糖的控制目标:控制餐后血糖对 HbAlC达标及减少血糖波动非常重要。设定HbAl C 目标值应根据患者年龄、病程、预期寿命、并发症严 重程度、低血糖发生风险等因素个体化确定,与此相 对应的PPG控制目标也应遵循个体化原则。(表3)
表3 T2DM患者PPG控制目标[44—453
万方数据
・386・
28。4%和36。1%,仅5。6%的患者3项指标均达 标[3|。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现状及临床 合理用药情况不容乐观[24]。大部分中国T2DM患 者伴有餐后血糖(PPG)升高。流行病学筛查诊断的 糖尿病患者中,单纯PPG升高患者的比例达50%, 糖尿病前期中约70%为单纯性IGT[5|。PPG增高
增高相关[6。1 0|。
血糖可减少心肌血容量及心肌血流。研究[25]显示, 糖尿病患者餐后心肌血容量及心肌血流较正常对照 者下降。餐后高血糖及血糖波动与颈动脉内一中膜
Chinese
expert咖sensl塔Oil
r嘲ement
of postprandial hyperglycemia for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1.Department
祝开思
【提要】中国T2DM伴餐后血糖(PPG)升高的患者比例高。控制餐后高血糖对于HbAl C达标非常 重要。为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管理糖尿病,一部分中国专家基于国内外临床证据及临床经验,制订了《中 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本共识概述了餐后高血糖的定义和危害,餐后高血糖与糖
尿病微血管、大血管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关系,餐后高血糖的管理策略,以及控制餐后高血糖的临床意义。
慢等[43|。
五、餐后高血糖的管理 1.餐后高血糖的控制目标:控制餐后血糖对 HbAlC达标及减少血糖波动非常重要。设定HbAl C 目标值应根据患者年龄、病程、预期寿命、并发症严 重程度、低血糖发生风险等因素个体化确定,与此相 对应的PPG控制目标也应遵循个体化原则。(表3)
表3 T2DM患者PPG控制目标[44—453
万方数据
・386・
28。4%和36。1%,仅5。6%的患者3项指标均达 标[3|。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现状及临床 合理用药情况不容乐观[24]。大部分中国T2DM患 者伴有餐后血糖(PPG)升高。流行病学筛查诊断的 糖尿病患者中,单纯PPG升高患者的比例达50%, 糖尿病前期中约70%为单纯性IGT[5|。PPG增高
增高相关[6。1 0|。
血糖可减少心肌血容量及心肌血流。研究[25]显示, 糖尿病患者餐后心肌血容量及心肌血流较正常对照 者下降。餐后高血糖及血糖波动与颈动脉内一中膜
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PPT
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 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基于我国糖尿病患者特点 《共识》回答了以下4个核心问题 1 为什么要着重强调餐后血糖的重要性? 2 控制餐后血糖能否带来获益?
3 餐后血糖的控制目标及监测人群是什么? 4 餐后血糖应如何干预?
中国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征求意见版)
从共识看我国T2DM量体裁衣式血糖管理之:
1 为什么要着重强调餐后血糖的重要性? 2 控制餐后血糖能否带来获益? 3 餐后血糖的控制目标及监测人群是什么? 4 餐后血糖应如何干预?
从基线到治疗结束时颈动 脉内中膜厚度的变化(mm)
控制餐后高血糖可延缓颈动脉 IMT进展
• 一项为期1年的前瞻性、随机、开放性研究。2型糖尿病伴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中,42例接 受阿卡波糖150mg/d治疗,39例为对照组,随访1年 P=0.01
Monnier研究1,2
对欧美人群来说
当HbA1c 当HbA1c 当HbA1c
时 • 餐后血糖的贡献占70% 时 • 餐后血糖的贡献约占50%左右 时 • 餐后血糖贡献仍占约40%
Kang X研究3
对中国人群来说
当HbA1c
时 • PPG的贡献>50%
研究提示,与欧美人群相比,中国人群的PPG对HbA1c达标的贡献更为突发症
密切相关
• 纳入11,350例糖尿病患者和958例非糖尿病患者,评估1,5-脱水葡萄糖醇(1,5-AG)与微血管并发症(视 网膜病和慢性肾脏疾病)和糖尿病发生率的相关性
视网膜病变
慢性肾脏疾病
糖尿病患者 非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 非糖尿病患者
OR(95%CI) 频率(直方图)
1. Hanefeld M et al. Eur Heart J. 2004 Jan;25(1)10-6. 2. Raz I, et al. Diabetes Care. 2009;32(3):381-6. 3.Scirica BM, et al. N Engl J Med. 2013 Oct 3;369(14):1317-1326. 4. White WB, et al. N Engl J Med. 2013 Oct 3;369(14):1327-1335. 5. Bentley-Lewis R, et al. Am Heart J. 2015 May;169(5):631-638.e7. 6. Green JB, et al. N Engl J Med. 2015 Jun 8. 7.Zinman B,et al.N Engl J Med. 2015 Sep 17.
基于我国糖尿病患者特点 《共识》回答了以下4个核心问题 1 为什么要着重强调餐后血糖的重要性? 2 控制餐后血糖能否带来获益?
3 餐后血糖的控制目标及监测人群是什么? 4 餐后血糖应如何干预?
中国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征求意见版)
从共识看我国T2DM量体裁衣式血糖管理之:
1 为什么要着重强调餐后血糖的重要性? 2 控制餐后血糖能否带来获益? 3 餐后血糖的控制目标及监测人群是什么? 4 餐后血糖应如何干预?
从基线到治疗结束时颈动 脉内中膜厚度的变化(mm)
控制餐后高血糖可延缓颈动脉 IMT进展
• 一项为期1年的前瞻性、随机、开放性研究。2型糖尿病伴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中,42例接 受阿卡波糖150mg/d治疗,39例为对照组,随访1年 P=0.01
Monnier研究1,2
对欧美人群来说
当HbA1c 当HbA1c 当HbA1c
时 • 餐后血糖的贡献占70% 时 • 餐后血糖的贡献约占50%左右 时 • 餐后血糖贡献仍占约40%
Kang X研究3
对中国人群来说
当HbA1c
时 • PPG的贡献>50%
研究提示,与欧美人群相比,中国人群的PPG对HbA1c达标的贡献更为突发症
密切相关
• 纳入11,350例糖尿病患者和958例非糖尿病患者,评估1,5-脱水葡萄糖醇(1,5-AG)与微血管并发症(视 网膜病和慢性肾脏疾病)和糖尿病发生率的相关性
视网膜病变
慢性肾脏疾病
糖尿病患者 非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 非糖尿病患者
OR(95%CI) 频率(直方图)
1. Hanefeld M et al. Eur Heart J. 2004 Jan;25(1)10-6. 2. Raz I, et al. Diabetes Care. 2009;32(3):381-6. 3.Scirica BM, et al. N Engl J Med. 2013 Oct 3;369(14):1317-1326. 4. White WB, et al. N Engl J Med. 2013 Oct 3;369(14):1327-1335. 5. Bentley-Lewis R, et al. Am Heart J. 2015 May;169(5):631-638.e7. 6. Green JB, et al. N Engl J Med. 2015 Jun 8. 7.Zinman B,et al.N Engl J Med. 2015 Sep 17.
餐后高血糖PPT课件
显著的统计学相关关系
Hanefeld M, et al.: Diabetologia, 1996
3
认识
餐后高血糖的定义 持续时间和诊断标准
餐后高血糖指食物消化吸收过程中的 血糖高峰超越正常范围; 另一为食物消化吸收完毕后的基础血 糖高于正常,一般由空腹血糖测知。
4
认识 餐后血糖状态的定义和持续时间
150
心 血 125 管 死 100 亡 危 75 险 的 50 增 加 25
(%)
0
空腹血糖 7.8mmol/L (n=1,275)
136
66 41
<7.8mmol/L
7.8–11mmol/L 11.1mmol/L 2小时血糖
DECODE Study Group, Lancet 1999
DECODE研究中既往没有糖尿病病史患者的资料 危害显示,各种原因导致的死亡率与餐后2小时血糖关
餐后2小时血糖的升高而增加
4,000
Y=0.71179+0.20777 X
4
3,000
3
患者数 相对危险系数
2,000
2
1,000
1
0
0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餐后2小时血糖 (mmol/l)
DECODE, unpublished
8
DECODE研究
危害 餐后血糖对心血管死亡危险的影响
早餐 早餐
8:00 上午
午餐
11:00 2:00 上午 下午
5:00 下午
晚餐
为了解日间血糖波动情况而确定的每日采血时间
0:00
4:00
上午
上午
餐后状态
吸收后状态(餐前状态)
Hanefeld M, et al.: Diabetologia, 1996
3
认识
餐后高血糖的定义 持续时间和诊断标准
餐后高血糖指食物消化吸收过程中的 血糖高峰超越正常范围; 另一为食物消化吸收完毕后的基础血 糖高于正常,一般由空腹血糖测知。
4
认识 餐后血糖状态的定义和持续时间
150
心 血 125 管 死 100 亡 危 75 险 的 50 增 加 25
(%)
0
空腹血糖 7.8mmol/L (n=1,275)
136
66 41
<7.8mmol/L
7.8–11mmol/L 11.1mmol/L 2小时血糖
DECODE Study Group, Lancet 1999
DECODE研究中既往没有糖尿病病史患者的资料 危害显示,各种原因导致的死亡率与餐后2小时血糖关
餐后2小时血糖的升高而增加
4,000
Y=0.71179+0.20777 X
4
3,000
3
患者数 相对危险系数
2,000
2
1,000
1
0
0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餐后2小时血糖 (mmol/l)
DECODE, unpublished
8
DECODE研究
危害 餐后血糖对心血管死亡危险的影响
早餐 早餐
8:00 上午
午餐
11:00 2:00 上午 下午
5:00 下午
晚餐
为了解日间血糖波动情况而确定的每日采血时间
0:00
4:00
上午
上午
餐后状态
吸收后状态(餐前状态)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新理念ppt课件
• 60%以上中国糖尿病患者HbA1c控制不达标; • HbA1c和血糖变异性均是心血管风险因素; • 以上证据提示糖尿病管理新理念: 降低血糖水平+降低血糖变异性
学习交流PPT
13
1
1 糖尿病管理新理念:
降低血糖水平+降低血糖变异性
2 2 DPP-4抑制剂改善血糖水平、血糖变异性的机制
3 3 沙格列汀符合糖尿病管理新理念
等和低收入国家,并且在这些国家呈快速上升的趋势。
学习交流PPT
3
近30年来,中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快速增长 患病率已达11.6%
患病率(%)
a:诊断标准为空腹血浆血糖≥130mg/dl或(和)餐后2h血糖≥200mg/dl或(和)OGTT曲线上3点超过诊断标准[0′125, 30′190,60′180,120′140,180′125(mg/dl),其中0′、30′、60′、120′、180′为时间点(分),30′或60′为1点;血糖 测定为邻甲苯胺法,葡萄糖为100g];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新理念
——兼顾血糖水平与血糖变异性
学习交流PPT
1
1
1 糖尿病管理新理念:
降低血糖水平+降低血糖变异性
2 2 DPP-4抑制剂改善血糖水平、血糖变异性的机制
3 3 沙格列汀符合糖尿病管理新理念
学习交流PPT
2
2013 IDF糖尿病地图:平均患病 率8.3% 2013全球糖尿病在20-79岁成人中的患病率为8.3%,患者人数已达3.82亿,其中80%在中
一项中国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沙格列汀 VS. 阿卡波糖
• 研究目的:比较两药对β细胞功能和血糖控制的不同影响 • 纳入标准:56例二甲双胍单药治疗控制不佳的T2DM
学习交流PPT
13
1
1 糖尿病管理新理念:
降低血糖水平+降低血糖变异性
2 2 DPP-4抑制剂改善血糖水平、血糖变异性的机制
3 3 沙格列汀符合糖尿病管理新理念
等和低收入国家,并且在这些国家呈快速上升的趋势。
学习交流PPT
3
近30年来,中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快速增长 患病率已达11.6%
患病率(%)
a:诊断标准为空腹血浆血糖≥130mg/dl或(和)餐后2h血糖≥200mg/dl或(和)OGTT曲线上3点超过诊断标准[0′125, 30′190,60′180,120′140,180′125(mg/dl),其中0′、30′、60′、120′、180′为时间点(分),30′或60′为1点;血糖 测定为邻甲苯胺法,葡萄糖为100g];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新理念
——兼顾血糖水平与血糖变异性
学习交流PPT
1
1
1 糖尿病管理新理念:
降低血糖水平+降低血糖变异性
2 2 DPP-4抑制剂改善血糖水平、血糖变异性的机制
3 3 沙格列汀符合糖尿病管理新理念
学习交流PPT
2
2013 IDF糖尿病地图:平均患病 率8.3% 2013全球糖尿病在20-79岁成人中的患病率为8.3%,患者人数已达3.82亿,其中80%在中
一项中国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沙格列汀 VS. 阿卡波糖
• 研究目的:比较两药对β细胞功能和血糖控制的不同影响 • 纳入标准:56例二甲双胍单药治疗控制不佳的T2DM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ppt课件
胰岛素常规治疗路径
2013年版
2017年版
胰岛素起始剂量
基础胰岛素
包括中效或长效胰岛素 仅使用基础胰岛素治疗时,不必停用胰岛素促分泌剂 继续口服降糖药治疗,联合中效人胰岛素或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睡前注射。
起始剂量为0.1~0.3U/(kg·d) 根据患者空腹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用量,通常每3~5天调整1次,
• 补足水分,补充维生素、微量营养素 • 坚持运动
术后随访
• 终身随访
指南修改要点
糖尿病流行病学 糖尿病药物及手术治疗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的特殊情况 糖尿病与中医药
推荐降低LDL-C作为首要目标,非-HDL-C作为次要目标 (A) 起始宜应用低、中等强度他汀,根据个体调脂疗效和耐受情况,
也称妊娠期间的糖尿病
(Diabetes in Pregnancy, DIP)
糖尿病合并妊娠
(Pre-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PGDM)
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血压、血脂治疗建议
2017年新增加了以下内容:
患者临床特点/ 健康状况
评估
合理的 HbA1c(%)
目标
男性:11.7% 女性:10.2%
既往已知糖尿病患病率:
4.0%
❖ 男性:3.9% ❖ 女性:4.1%
发病年轻化:40岁以下患病率高达5.9%
横断面研究,全国抽样170287例 采用2010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诊断标准
Wang L, Gao P, Zhang M, et al. JAMA, 2017.
妊娠期间的糖尿病
(Diabetes in Pregnancy, DIP)
糖尿病合并妊娠
(Pre-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PGDM)
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护理课件
运动护理
总结词
适量的运动有助于控制血糖,减轻体重,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是2型糖尿病护理的重要措施。
详细描述
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喜好,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散步、 慢跑、骑车、游泳等有氧运动。运动时应避免剧烈运动,避 免在极端天气条件下运动。运动时应随身携带糖果、饼干等 零食,以防低血糖。
药物护理
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护 理课件
Hale Waihona Puke 目 录• 2型糖尿病的概述 • 2型糖尿病的护理方法 • 缓解2型糖尿病的专家共识 • 缓解2型糖尿病的案例分享 • 总结与展望
contents
01
2型糖尿病的概述
2型糖尿病的定义
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 病,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 岛素抵抗导致血糖升高。
成功案例三:患者自我管理与护理
总结词
自我管理与护理相结合,实现长期稳定控制。
详细描述
患者通过学习糖尿病知识,掌握自我管理技能,同时结合日常的护理措施,实 现了长期稳定的血糖控制,有效延缓了病情的发展。
05
总结与展望
总结
01
02
03
04
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 疾病,需要长期管理和控制。
通过综合性的护理措施,可以 有效缓解2型糖尿病的症状,
2型糖尿病在任何年龄阶段均可 发病,但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 老年人。
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 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 问题。
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
01
家族中有2型糖尿病病史的人更容易患病。
环境因素
02
不良的生活习惯、缺乏运动、肥胖、长期压力等都可能诱发2型
糖尿病。
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预防专家共识25页PPT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中国成人2型糖பைடு நூலகம்病预防专家共识
31、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32、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33、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
34、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 扬明辉 ,冬岭 秀孤松 。 35、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中国成人2型糖பைடு நூலகம்病预防专家共识
31、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32、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33、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
34、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 扬明辉 ,冬岭 秀孤松 。 35、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 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基于我国糖尿病患者特点 《共识》回答了以下4个核心问题 1 为什么要着重强调餐后血糖的重要性? 2 控制餐后血糖能否带来获益?
3 餐后血糖的控制目标及监测人群是什么? 4 餐后血糖应如何干预?
中国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征求意见版)
从共识看我国T2DM量体裁衣式血糖管理之:
ARIC研究表明,
餐后血糖波动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
密切相关
• 纳入11,350例糖尿病患者和958例非糖尿病患者,评估1,5-脱水葡萄糖醇(1,5-AG)与微血管并发症(视 网膜病和慢性肾脏疾病)和糖尿病发生率的相关性
视网膜病变
慢性肾脏疾病
糖尿病患者 非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 非糖尿病患者
OR(95%CI) 频率(直方图)
1.Monnier L, et al. Diabetes Care 2003; 26: 881–5. 2.Woerle HJ et al.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07 ;77(2):280-5. 3.Kang X,et al.Diabetes Technol Ther. 2015 Jul;17(7):445-8.
2. Monnier L, et al. JAMA. 2006; 295 (14): 1681-1687.
3. Egi M, et al.Anesthesiology.
2006 ;105(2):244-52. 4. Hu Y,etal. Atherosclerosis. 2010 May;210(1):302-6 5. Hermanides J,etal. Crit Care Med. 2010 Mar;38(3):838-42 6.申虎威,等.
OR(95%CI) 频率(直方图)
1,5-脱水葡萄糖醇((μg/mL) 1,5-脱水葡萄糖醇(1,5-AG):评估餐后高血糖波动的指标 Selvin E,etal. Clin Chem. 2014 Nov;60(11):1409-18
1,5-脱水葡萄糖醇((μg/mL)
血糖波动 对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影响
Monnier L2
• 血糖波动导致氧化应激、 炎性反应和内皮功能障碍
Hu Y 4
• 餐后血糖波动是2型糖尿病患者 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Mi SH8
• 血糖波动幅度大是冠状动脉 疾病的独立预测因子
1997年
2006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Muggeo M 1
• 血糖波动是糖尿病患者 心血管死亡风险的预测 因素,可加重T2DM大血 管死亡危险
此外,餐后血糖还与血糖波动密切相关
餐后高血糖
餐后高血糖
共识是国内外首个 对餐后血糖和低血糖与血糖波动相关性进行明确强调的指导性文件
低血糖
低血糖
➢ 血糖波动包括日内血糖波动和日间血糖波动 ➢ 餐后血糖升高和低血糖构成日内血糖波动,但餐后血糖是日内血糖波动的最主要原因
中国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征求意见版)
为什么要着重强调餐后血糖的重要性
1 要着重强调餐后血糖的重要性? 2 控制餐后血糖能否带来获益? 3 餐后血糖的控制目标及监测人群是什么? 4 餐后血糖应如何干预?
• 餐后高血糖是一个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独 立的危险因素。
我国T2DM患者 餐后高血糖比例高,但达标率仅过半
我国新诊断T2DM患者餐后高血糖比例高1
Egi M 3
• 血糖波动和ICU患 者死亡率呈正相关
Hermanides J5
• 血糖波动增加ICU 住院死亡率
Su G 7
• 血糖波动与2型糖尿病心 血管病变密切相关
申虎威6
• 血糖波动幅度越大,糖尿病 大血管并发症的风险越高
1. Muggeo M. et al. Circulation. 1997;96:1750-1754.
IMT(intima-media thickness):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1.闰卫利,等.临床检验杂志.2003;21(5):304. 2. Hanefeld M,etal. Atherosclerosis, 1999, 144(1): 229-235. 3. Esposito K,etal.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08, 93(4): 1345-1350. 4.Santilli F,etal. J Thromb Haemost, 2010, 8(4): 828-837. 5. Massucco P,etal. Thromb Haemost, 2005, 93(3): 517-526. 6. Sudic D,etal. Br J Haematol, 2006, 133(3): 315-322. 7.Scognamiglio R,etal. Circulation, 2005, 112: 179-184.
女性 85% 男性 80%
但仍有近1/2的患者餐后血糖不达标2
餐后血糖 未达标
餐后血糖 达标率
53.4%
1.YANG WY.et al.N Engl J Med. 2010 Mar 25;362(12):1090-1011. 2.Ji L,et al.J Diabetes. 2014 May 9.
餐后血糖对HbA1c达标的贡献度大
餐后高血糖还与 其他多项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相关
血脂
• 餐后高血糖与高甘油三酯血症及低HDL-C水平有关1
高凝 状态
• 餐后高血糖升高渗透压,增加血小板反应性,激活血小板, 与餐后高凝状态相关4-6
IMT
• 餐后高血糖及血糖波动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显著相关2,3
心肌 血容量
• 减少心பைடு நூலகம்血容量及心肌血流7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0;26( 7) :1311 -1315. 7.Su G,et al. Cardiovasc Diabetol. 2011 Feb 25;10:19. 8. Mi SH,etal. Chin Med J (Engl). 2012 Jan;125(1):38-43.
Monnier研究1,2
对欧美人群来说
当HbA1c 当HbA1c 当HbA1c
时 • 餐后血糖的贡献占70% 时 • 餐后血糖的贡献约占50%左右 时 • 餐后血糖贡献仍占约40%
Kang X研究3
对中国人群来说
当HbA1c
时 • PPG的贡献>50%
研究提示,与欧美人群相比,中国人群的PPG对HbA1c达标的贡献更为突出
基于我国糖尿病患者特点 《共识》回答了以下4个核心问题 1 为什么要着重强调餐后血糖的重要性? 2 控制餐后血糖能否带来获益?
3 餐后血糖的控制目标及监测人群是什么? 4 餐后血糖应如何干预?
中国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征求意见版)
从共识看我国T2DM量体裁衣式血糖管理之:
ARIC研究表明,
餐后血糖波动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
密切相关
• 纳入11,350例糖尿病患者和958例非糖尿病患者,评估1,5-脱水葡萄糖醇(1,5-AG)与微血管并发症(视 网膜病和慢性肾脏疾病)和糖尿病发生率的相关性
视网膜病变
慢性肾脏疾病
糖尿病患者 非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 非糖尿病患者
OR(95%CI) 频率(直方图)
1.Monnier L, et al. Diabetes Care 2003; 26: 881–5. 2.Woerle HJ et al.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07 ;77(2):280-5. 3.Kang X,et al.Diabetes Technol Ther. 2015 Jul;17(7):445-8.
2. Monnier L, et al. JAMA. 2006; 295 (14): 1681-1687.
3. Egi M, et al.Anesthesiology.
2006 ;105(2):244-52. 4. Hu Y,etal. Atherosclerosis. 2010 May;210(1):302-6 5. Hermanides J,etal. Crit Care Med. 2010 Mar;38(3):838-42 6.申虎威,等.
OR(95%CI) 频率(直方图)
1,5-脱水葡萄糖醇((μg/mL) 1,5-脱水葡萄糖醇(1,5-AG):评估餐后高血糖波动的指标 Selvin E,etal. Clin Chem. 2014 Nov;60(11):1409-18
1,5-脱水葡萄糖醇((μg/mL)
血糖波动 对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影响
Monnier L2
• 血糖波动导致氧化应激、 炎性反应和内皮功能障碍
Hu Y 4
• 餐后血糖波动是2型糖尿病患者 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Mi SH8
• 血糖波动幅度大是冠状动脉 疾病的独立预测因子
1997年
2006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Muggeo M 1
• 血糖波动是糖尿病患者 心血管死亡风险的预测 因素,可加重T2DM大血 管死亡危险
此外,餐后血糖还与血糖波动密切相关
餐后高血糖
餐后高血糖
共识是国内外首个 对餐后血糖和低血糖与血糖波动相关性进行明确强调的指导性文件
低血糖
低血糖
➢ 血糖波动包括日内血糖波动和日间血糖波动 ➢ 餐后血糖升高和低血糖构成日内血糖波动,但餐后血糖是日内血糖波动的最主要原因
中国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征求意见版)
为什么要着重强调餐后血糖的重要性
1 要着重强调餐后血糖的重要性? 2 控制餐后血糖能否带来获益? 3 餐后血糖的控制目标及监测人群是什么? 4 餐后血糖应如何干预?
• 餐后高血糖是一个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独 立的危险因素。
我国T2DM患者 餐后高血糖比例高,但达标率仅过半
我国新诊断T2DM患者餐后高血糖比例高1
Egi M 3
• 血糖波动和ICU患 者死亡率呈正相关
Hermanides J5
• 血糖波动增加ICU 住院死亡率
Su G 7
• 血糖波动与2型糖尿病心 血管病变密切相关
申虎威6
• 血糖波动幅度越大,糖尿病 大血管并发症的风险越高
1. Muggeo M. et al. Circulation. 1997;96:1750-1754.
IMT(intima-media thickness):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1.闰卫利,等.临床检验杂志.2003;21(5):304. 2. Hanefeld M,etal. Atherosclerosis, 1999, 144(1): 229-235. 3. Esposito K,etal.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08, 93(4): 1345-1350. 4.Santilli F,etal. J Thromb Haemost, 2010, 8(4): 828-837. 5. Massucco P,etal. Thromb Haemost, 2005, 93(3): 517-526. 6. Sudic D,etal. Br J Haematol, 2006, 133(3): 315-322. 7.Scognamiglio R,etal. Circulation, 2005, 112: 179-184.
女性 85% 男性 80%
但仍有近1/2的患者餐后血糖不达标2
餐后血糖 未达标
餐后血糖 达标率
53.4%
1.YANG WY.et al.N Engl J Med. 2010 Mar 25;362(12):1090-1011. 2.Ji L,et al.J Diabetes. 2014 May 9.
餐后血糖对HbA1c达标的贡献度大
餐后高血糖还与 其他多项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相关
血脂
• 餐后高血糖与高甘油三酯血症及低HDL-C水平有关1
高凝 状态
• 餐后高血糖升高渗透压,增加血小板反应性,激活血小板, 与餐后高凝状态相关4-6
IMT
• 餐后高血糖及血糖波动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显著相关2,3
心肌 血容量
• 减少心பைடு நூலகம்血容量及心肌血流7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0;26( 7) :1311 -1315. 7.Su G,et al. Cardiovasc Diabetol. 2011 Feb 25;10:19. 8. Mi SH,etal. Chin Med J (Engl). 2012 Jan;125(1):38-43.
Monnier研究1,2
对欧美人群来说
当HbA1c 当HbA1c 当HbA1c
时 • 餐后血糖的贡献占70% 时 • 餐后血糖的贡献约占50%左右 时 • 餐后血糖贡献仍占约40%
Kang X研究3
对中国人群来说
当HbA1c
时 • PPG的贡献>50%
研究提示,与欧美人群相比,中国人群的PPG对HbA1c达标的贡献更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