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入渗补给过程的实验研究

合集下载

确定次降雨入渗补给时段和补给量的研究

确定次降雨入渗补给时段和补给量的研究
文根据实验 资料 , 动力学 角度 . 过 土壤水势的分布 状态及变化对这一问题进行分 析 。 从 通
关键词
次降雨
入渗
补给量
研究 降 雨 后 . 表 至 湿 润 锋 面 的 土 层 含 水 量 增 大 , 水 势 随 之 地 土
目前 , 产 实 践 中 . 用 的 次 降 雨 入 渗 补 给 量 计 算 , 般 生 常 一 通 过 三 种 途 径 :、 观 井 动 态 资 料 分 析 ; 、 均 衡 法 ; 、 渗 l长 2水 3蒸
如 长 观 井 动 态 资 料 分 析 , 开 采 区 地 下 水 升 幅 中还 包 括 了 因 在
停 采 引起 的 水 位 抬 升 ; 均 衡 法很 难 寻 找 同 为 某 一 单 次 降雨 水 引 起 的 地 下 水 完 全 升 值 , 一 方 法 其 入 渗 补 给 量 观 测 值 也 难 后 以 判 断 与 次 降 雨 的 对 应 关 系 。 者 依 据 实 验 观 测 资 料 , 过 土 笔 通 壤水势分 布状态及变化 剖析次降雨入渗 补给过程 。
1 2 不充分 供水情况 .
降 雨 后 水 分 下 渗 即 形 成 如 图 2中 土 水 势 分 布 形 式 。 随 下
水分 呈 层状 的压在 先前入 渗的水 流上面 , 原有 的土 壤水分 把
向 下 挤 压 , 没 有 超 越 现 象 的 称 之 为 活 塞 流 的 模 式 。 上 述 二 而 即 个 阶 段 初 始 时 刻 , 次 降 雨 渗 入 水 流 可 能 不 会 立 即 产 生 入 渗 本 补 给 量 , 笔 者 认 为 , 是 由 于本 次 降 雨 导 致 潜 水 面 以上 入 渗 但 正 补 给 土 层 土 水 势 梯 度 增 大 , 而 增 加 了入 渗 补 给 量 , 以视 为 从 可 本 次 降 雨 入 渗 补 给 的 起 始 时刻 。 且 . 土 水 势 特 征 分 布 确 定 而 以

不同土地利用/覆被条件下松嫩盆地降水入渗补给量研究

不同土地利用/覆被条件下松嫩盆地降水入渗补给量研究
20 0 5这 1 0年 间 , 嫩 盆 地 的 土 地 利 用/ 被 条 件 变化 对 其 年 均 降 水 入 渗 补 给 量 的 影 响 。 松 覆
[ 关键词 ] 松嫩 盆地 ; 降水入渗 补给量 ; 土地利 用/ 覆被条件
[ 中图分 类号 】 V 2 T 11 1 .
[ 文献标识码 ] A
指大 、 中城 市及 县镇 以上建成 区用地 。湿 地 : 指地势平坦低
洼 , 水 不畅 , 排 长期 潮湿 , 节性积 水或 常 年积 水 , 层生 季 表
长 湿生植 物 的土 地 。盐碱 地 : 指地 表盐 碱 地聚 集 , 被稀 植 少, 只能生 长耐碱植 物的土地 。
1 土 地 利 用 / 被 动 态 信 息 的 提 取 . 3 覆
对松嫩 盆地的地下水 资源 量有 重要影响 。 0世纪 以来松嫩 2
盆 地的土地 利用/ 覆被 条件 发 生了 巨大变 化 ,仅 以松嫩 盆 地 中生态相 对较脆弱 的西 部 地区 为例 ,近 5 0年来草 地共 计减 少了 O7 ×14 m2耕 地增 加了 03  ̄ 0 k , . 0k , 0 . 1 m2草地 除 0
调查所 需要 的信 息源 ,对 于把握 土地 利用/ 覆被 变化的 空
间特点具有 无可比拟的优 势 。遥感技术是 目前国内外 研究
平 台下 , 勾画 出 19 年 各种土地 利用类 型的图 斑 , 线表 95 以
示 图斑 的边 界 , 字化 完成 后进 行拓 扑分 析 , 数 无错 后 再将 线状 图层转化成面状 图层 ,生成 19 9 5年土地 利用/ 覆被 类 型图 , 即完成 19 9 5年土地 利用/ 覆被条件 的遥感解译 。
将 19 95年 土地利 用/ 覆被 条件解译 的中 间成果 , 以线 状图层方 式叠 加到 2 0 0 5年的遥 感影像上 ,对 照 2 0 05年影

降水入渗补给系数空间变异性分析

降水入渗补给系数空间变异性分析
拟评 价 和管 理 模 型 研 究 ” 汇 总 了 8 中 8口 观 测 井 的 地 下 水 位 数
1 次降雨人渗补给 系数的空 间变异性研究
1 1 次 降雨入 渗 补给 系数变 异机 理分析 .
自然界中不存 在绝对均 质的多孔介 质 , 土壤 的水力传导度 、 微观孔 隙结构 和颗粒成 分都具有 一 定的空间变 异性 , 即使在 地 下水埋深 、 地形地貌等条件相 同的情况下 , 入渗 补给也呈 现出复
大至 最 大 值 后 逐 渐 减 小 并 趋 于稳 定 ; 形 地 貌 通 过 影 响 径 流 形 地
在 区域 降雨 补 给 的 研 究 中 , 降 雨 入 渗 补 给 的 空 间 变 异 特 次 征也 可 以得 到证 实 』 在 降 雨 地 区 地 下 水 埋 深 和 地 形 地 貌 相 。

要: 分析 了降雨不均匀入渗补给 的产 生机理 , 应用地质统计 学方 法研 究了次降雨入渗补给 系数 的空间变异
性 , 立 了协 方 差 函数 与 方 向 角 的 函数 关 系; 次 降雨 入 渗 补 给 系数 进 行 了 K rue —L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e 开 , 过 求 解 特 建 对 ahn n ov 展 通 征 值 、 征 函数 及 随机 向 量模 拟 次 降 雨入 渗补 给 系数 随 机 场 。分 析 结 果 表 明 , 水 平 径 流 微 弱 、 水 面 坡 度 小 特 在 潜 的地 区, 平稳 场理论 可以有 效地描述 次降雨入渗补给 系数 空间分布规 律 , L展 开法具有优越 的收敛速 度。 K
似 的前提 下 , 这种大 尺度上入渗分布不均匀 的可能诱 因包括 : ① 土壤渗 透性 能大尺度 的变异性 , 最根本 原 因在 于土壤沉 积形 其 式 及颗 粒成 分的差异 ; 植被覆盖 、 ② 降雨时空分 布 、 土壤前 期水 分状况等其它因素的综合作用 。由于降雨入渗补给的分布不均

基于MODCYCLE模型的农田降水入渗补给研究

基于MODCYCLE模型的农田降水入渗补给研究

1 O月 3 1收获 , 3 生长期共 17d 期 问累计 降水量 为4 17ll, 0 , 8 . :l i l l
7月 2 对 1 田和 4号 田进 行 了 保 苗 灌 溉 , 溉 水 馈 为 70 91 3 号 灌 5 m / m 。2号 田和 3号 田没 有 灌 溉 , 便 和 保 苗 灌 溉 方 式 进 行 h 以
第3 3卷第 4期
21 0 1年 4月

民 黄

VO _ 3. 4 I 3 N( . Alr 2 1 l .. 01
YE L W L 0
RI VER
【 资源 】 水
基于 M D Y L O C C E模 型 的 农 田降 水 人 渗 补 给 研 究
王 润冬 , r 陆垂 裕 孙 文 怀 秦 大庸 ,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图 1 土 壤 水 循 环 机 制
2 土壤类 型及参数 率定
本次试验在河北省 农科 院旱作 农业 研究所 试验 基地 内进 行, 该基地位于衡水市护驾迟村 , 距北京 2 0k 是华北平原和 7 m,
关 键 词 :MO C C E模 型 ;水 循 环 ;降 水 入 渗 ;农 田 DYL
中图分类 号 :P 3 33
文献标 识码 : A
di1 .9 9 ji n 10 — 7 .0 10 .2 o:0 3 6 /. s.00 1 9 2 1 .4 0 2 s 3
试 验 田 , 壤 质 地 基 本 相 同 , 2 m 为 褂 作 层 ,O~3 l 土 0~ Oe 2 8C n为
(. 1 中国水利水 电科学研究院 水资源研 究所 , 北京 10 4 2 华北水利水 电学院 资源与环境 学院 , 0 04; . 河南 郑州 4 0 1 ) 50 1

大气降雨入渗补给的机制

大气降雨入渗补给的机制

大气降雨入渗补给的机制
1.透水土壤层入渗:降雨直接滴落到土壤表面后,一部分雨水会通过
土壤上的孔隙、裂隙和土壤颗粒之间的间隙进入土壤内部,称为土壤层入渗。

入渗过程中,土壤的透水性、孔隙度和土壤含水量等因素会对入渗速
度和量产生影响。

2.地表径流入渗:另一部分降雨在土壤表面形成水滴,随后形成地表
径流。

当降雨量较大或土壤饱和时,地表径流会出现,并通过土壤的空隙、裂隙和土壤层的透水性进一步入渗到地下水系统。

3.河流渗漏:大气降雨可以通过地表径流进入河流系统,当河流河床
和河岸的土壤存在孔隙和裂隙时,部分径流会渗透到地下,补给地下水系统。

4.异常入渗:在一些情况下,例如土壤或岩石层阻塞、建筑物渗漏、
堤坝渗漏等,降雨可以通过异常途径进入地下水系统。

这种入渗方式的数
量较小,但对地下水系统的补给仍具有一定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大气降雨入渗补给的机制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包括
降雨强度、降雨持续时间、土壤类型、土壤含水量、地表覆盖情况以及地
形等。

这些因素会影响降雨的入渗速度和量,进而影响地下水的补给。

此外,大气降雨入渗补给的机制还与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密切相关。

地下水补给的过程需要滞留时间来形成稳定的地下水位,因此,过度
地提取地下水或影响地下水的入渗补给机制可能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和资源
枯竭的风险。

综上所述,大气降雨入渗补给的机制是多样的。

了解和研究这些机制对于保护地下水资源、维持地下水位稳定以及合理利用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入渗试验

入渗试验

系数确定
降水入渗补给系数是重要的水文参数,其值可用下列方法确定。
①动态分析法。在地下水水平排泄微弱的平原地区,降水后补给潜水的水量引起地下水位上升。利用地下水自记水位计或其他仪器能准确测得降水后地下水位上升幅度Δh。Δh和水位变动带给水度μ值的乘积大致等于降水入渗补给量,即Pr=μΔh,将它除以同期的降水量即得α值。当计算时段内有数次降水,则将每次降水引起的地下水位上升幅度相加,再乘以给水度,除以该时段的总降水量,得到该时段的降水入渗补给系数。在地下水水平径流强的山区或山前地区,该法不适用。此时,可有计划布置5个以上的观测孔,同时观测地下水水位,用有限单元法或有限差分法近似计算降水入渗补给量,再求出降水入渗补给系数。
编辑本段影响因素
降水入渗补给系数的变化范围在0~1之间。由于降水入渗补给量Pr取决于某一时段内总雨量、雨日、雨强、包气带的岩性及降水前该带的含水量、地下水埋深和下垫面及气候因素,因此α值是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α值,即使同一地区,不同时段α,值也不尽相同。因此,可根据不同的计算时段,确定相应的降水入渗补给系数。如确定一次降水的和全年的降水入渗补给系数。
降水入渗系数目录
定义
计算
影响因素
系数确定
定义 Βιβλιοθήκη 指降水入渗补给量Pr与相应降水量P的比值。
计算
一定时期内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水量与同期内降水量的比值。降落到地表的水,一部分蒸发返回大气或为植物截留和填洼,一部分产生地表径流,其余部分渗入地下。下渗的水首先补充包气带的水分和产生表层流,多余部分到达潜水面补给地下水。设该时期的降水量为P,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水量为Pr,则降水入渗补给系数α用下式表示:α=Pr/P。
②水量平衡法。如能在一个闭合流域设置地下水平衡试验场,则可通过实测各平衡要素,求得降水入渗补给系数。每次降水后,将实测的降水量减去实际蒸发量、植物截留量、坑塘河沟拦蓄量、地表径流量、包气带土壤含水量的增量等,即可求得降水入渗补给量,进而求得降水入渗补给系数。

河流流域水文过程研究与分析

河流流域水文过程研究与分析

河流流域水文过程研究与分析河流是自然界中重要的水资源来源,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而河流的水文过程研究与分析,则对于科学有效地利用和保护河流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河流流域的水文过程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水文过程概述水文过程是指水分在河流流域中的循环和迁移过程,包括河流的形成、降雨入渗、蒸发蒸腾、地下水补给等。

这些过程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河流的水资源系统。

降雨是水文过程的关键环节之一。

降雨的分布和强度不仅影响着水库的供水能力,还会影响到农田的灌溉和城市的供水。

同时,降雨过多或过少都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过多的降雨容易引发洪涝灾害,而过少的降雨则可能导致干旱。

降雨的入渗是指降水通过土壤表面渗透到土壤中的过程。

入渗速率取决于土壤类型、土壤水分含量等因素。

当降水超过土地的入渗能力时,地表产生径流,进入河流。

而适当的入渗量则可以充实地下水资源,维持河流的正常流量。

蒸发蒸腾是指水分从土壤和植被中转移到大气中的过程。

蒸发蒸腾是水分循环的重要环节,也是河流流域水资源的重要损失因素。

高温和干燥的环境会增加蒸发蒸腾速率,从而减少可利用的水资源。

地下水补给是指地下水中的水源主要来源于降水。

降水经过入渗后,一部分会进入地下水层供应河流流量及补给地下水。

地下水补给是维持河流水量和水库水位稳定的重要因素。

二、水文过程影响因素分析1. 气候因素气候是水文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气候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降水分布和强度,从而影响到河流水量和水质等指标。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速度加快,气温升高导致了土壤水分蒸发速率的增加,降水的分布也变得更加不稳定。

2. 地形因素地形对水文过程有着重要影响。

高山地区的河流流域,由于水流陡峭,河流流速快,径流量大,同时降雨也更为集中。

而平原地区河流流域则相对平坦,水流较缓,径流量小。

3. 土壤因素土壤类型对水文过程有着直接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土壤对降雨的入渗速率和贮水能力不一样,从而决定了降雨的径流转化率。

降雨入渗对地下水补给的试验研究

降雨入渗对地下水补给的试验研究
入 渗 ,土壤 中不 同位 置的 土壤水 会逐渐增 加 ,而 土壤 水吸力则会 不断减 小 。在入 渗过程 中土壤水
式 中 :a 为年降雨 入 渗补 给 系数 ;P 年为 年 降 年 ,
雨人 渗补给 量 ;P 年为 年降 雨量 。
吸力 与土壤 水 含 量 的 变 化 是从 上 向下 逐 层 进行 的 ,并存 在两个 比较 明显 的变化过程 ,第一个 变
饱 和带水 量平衡 ,入渗 补 给量 由下式 确定 :
Pr P+ 卜一 — R— ET J — Q —Q ・ z d () 1
式 中 :Pr为人 渗 补 给 量 ;P 为 降雨 量 ;J为灌
水 量 ;R 为地 表径 流量 ;ET为 蒸腾 量 ; ( Q—
Q )d 为单 位厚 度 土壤 水 分亏 缺量 ;Z o : o为 亏缺
1 3 入 渗 补给的形成 条 件 .
1 概 述
降雨渗入 土壤非饱 和带 ,又从非 饱和带进 入 地 下水 的现象称作 人渗补 给 ,人渗补 给的水量称 作人 渗补 给量 。入渗补 给地下水 的过 程是大气水

入 渗过程 中 ,包气 带 土壤只有在 大于 田问持
水 量时 才能产生 重力水 补 给地下水 。通 过 土壤 非
l } 80
蜗 I 鳅j ) 警

。重
4 0
乏 0, 1 0
莲 鲫
《 【 0 】O
8 2 7 { 8 2 9 1 7 7 6 29 2 6 7 22 7 5

颗粒 较粗 的细沙组成 ,中间有不完 整 的亚 粘 土隔 水层 。该 区属于半 湿润 大陆性 气候 ,多 年平 均降
雨量 6 7 5 mm,年 降 雨 量 的 7 集 中. . 次 降 入 津补给 系 期 -- '- 4

暴雨型滑坡降水入渗机理分析

暴雨型滑坡降水入渗机理分析

暴雨型滑坡降水入渗机理分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暴雨型滑坡降水入渗机理,以期对滑坡灾害的预防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暴雨型滑坡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其发生与降水入渗过程密切相关。

本文首先将对暴雨型滑坡的基本概念进行阐述,明确其定义、特点以及发生条件。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分析降水入渗在暴雨型滑坡中的作用机理,包括降水入渗过程、影响因素以及其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

同时,本文还将探讨现有的降水入渗模型及其适用性,为滑坡灾害的预测和防治提供理论支持。

本文将总结研究成果,提出暴雨型滑坡防治的建议和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为提高滑坡灾害防治水平,减少灾害损失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暴雨型滑坡概述暴雨型滑坡的发生过程往往非常迅速,破坏力极大,常常导致道路中断、房屋倒塌、农田被毁等严重后果。

由于它的突发性和难以预测性,暴雨型滑坡成为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难题。

深入研究暴雨型滑坡的降水入渗机理,揭示其发生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对于提高暴雨型滑坡的预警和防治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暴雨型滑坡的研究中,降水入渗机理是一个核心问题。

它涉及到雨水在地表和地下的运移过程,以及雨水与土壤、岩石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对降水入渗机理的深入研究,可以揭示暴雨型滑坡的成因、过程和影响因素,为滑坡的预警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也有助于完善地质灾害的理论体系,推动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进步。

三、降水入渗机理分析暴雨型滑坡的发生与降水入渗机理密切相关。

降水入渗是指雨水通过地表进入土壤或岩石的过程,这个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土壤类型、岩石结构、地形地貌、降雨强度等。

在暴雨条件下,大量的雨水迅速降落到地面,如果不能及时排出,就会形成积水,进而通过土壤或岩石的孔隙和裂隙向下入渗。

在入渗过程中,雨水首先与地表土壤接触,逐渐湿润土壤并填满土壤中的孔隙。

随着降水的持续,湿润区域逐渐扩大,土壤含水量增加,土壤颗粒间的有效应力减小,土壤的抗剪强度降低。

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滞后时间分析探讨

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滞后时间分析探讨
降水入 渗补给 地下水 是通过包 气带进 行 的。包气
度不断加 大 ,所 以降水对 地下水 的补给滞 后时 间也 成
为地下水 管理者更 加关注 的问题 。本文利 用太谷均 衡 实 验站多 年地 中蒸 渗计资料 ,对降水 人渗补 给地下 水
滞 后 时 间 进 行 了分 析 探 讨
带 的水 分调 蓄孔 隙量 ( 蓄容 量 ) 括 土 壤水 分 亏 缺 储 包 孔 隙量 ( 图 2 土壤 田间持 水量 0 与土壤 持水 量 见 , 。
深、 降水 特 性 、 土壤 前 期 含水 量 、 壤 岩 性 、 候条 件 土 气
和作 物类 别 因素 有密 切关 系… 。包 气带 土壤 水分 只有
收 稿 日期 : 0 0 0 ~ 7 2 1— 5 2 基金项目: 国家 自然科 学 基 金 支 持项 目( 1 7 4 3 30 0 2 )
渗 补 给 地 下 水 , 影 响 因 素 十 分 复 杂 , 要 与 潜 水 埋 其 主
图 1 固定 地 下 水 位 自动 排 水一 补 偿 式 蒸 渗计 示 意 图
F g 1 Au o t r i i e wae e e - o p n a in y i tr i . t ma i d a n f d c x t r l v l c m e s to l sme e

直接 与大气相 通 。 当降水人渗 补给地 下水 时 , 实验筒 内
的水位 上升 ,迫使筒 内的水分通 过连通 管从平衡 瓶 流
、. \
图 2 非 饱 和带 土 壤 水 分 亏缺 空 间和 重 力水 库 容 示 意 图
Fi. Un a u a e z n s i wa e ei i o p c n r vt g2 strtd o e ol tr d f t f s a e a d g a i c y

地下水补给与地表水关系研究

地下水补给与地表水关系研究

地下水补给与地表水关系研究地下水与地表水是两个相互关联的水文系统,在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下水补给主要来自于降水和地表水的入渗,而地下水又通过泉眼、井口等方式补给地表水。

地下水和地表水之间的关系对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存在着水循环的联系。

当降水下渗到地下时,形成地下水层。

这些地下水层经过长时间的蓄积,形成地下水资源。

当地下水达到一定的饱和度时,会通过泉眼、井口等方式涌入地表水体,进而补给地表水资源。

地下水的补给不仅能够维持地表水的水位和流量,还能提供水文条件,促进植被的生长,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其次,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存在着物质交换的关系。

地下水中含有丰富的溶解性矿物质和有机物质,这些物质能够通过地下水的补给作用进入地表水体,影响地表水的品质和水质。

例如,地下水中富含的矿物质可以丰富地表水的矿物质含量,改善水质。

然而,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质也有可能通过地下水的补给进入地表水体,引发水源污染和环境问题。

因此,地下水和地表水的物质交换对于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在水位和水文动态的调节上。

地下水和地表水之间存在着水位的相互影响关系。

当地表水位下降时,周围的地下水会迁移到低压区域来弥补水分的缺失。

而地下水的存在又能够补给地表水,维持其水位和水文动态的平衡。

因此,合理管理和保护地下水资源,可以提高地表水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此外,地下水补给与地表水的关系还与气候因素密切相关。

气候变化导致降水分布和量的变化,进而影响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补给量和速率。

在干旱地区,降水相对较少,地下水的蓄积速度较慢,地下水补给地表水的能力相对较弱。

而在湿润地区,降水充沛,地下水的补给能力较强,能够维持地表水的水位和流量。

因此,对于不同气候条件下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关系进行研究,有助于预测水资源的变化趋势,提前采取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措施。

辽南地区降水入渗系数及地下水补给量分析

辽南地区降水入渗系数及地下水补给量分析
水 资源 。
l 地 下水 现状
辽 南 地 处 丘 陵 和 环 黄 海 、 海 低 丘 平 原 地 区 . 层 地 渤 浅 下 水 主要 储藏 在 河谷 平原 及 滨海 平 原地 区 。 工业 、 市 生 活 城 主 要在 河 谷 沿 岸 布设 透 河 井 , 取 浅 层 地 下 水 , 年 开 采 ; 抽 常
23 确 定 给 水 度 -

乱 采 、 采将给 当地 造成 严重危 害 。 文结合 实际 工作 数据 , 超 该 分 析 浅层 地 下水 降 雨入 渗补 给 关 系 , 出降 雨入 渗 系数 。 提 以 便 有 关 部 门及 时掌 握 地 下 水动 态 补 给 状态 , 理 开 发 地 下 合
辽 南 地处 辽 东 半 岛 南部 , 面 环 水 , 路 、 三 水 陆路 交通 便 利 , 农 业 生产 发 展较 快 。 几 年 , 着沿 海 开 发 区逐 年 递 工 近 随
增 , 业快 速 发 展 , 表水 利 用 处在 极 限 , 下水 开采 在 一 农 地 地
年增 加 。
2 实测 入渗 补 给量 分析 21 分 析 资 料 .
0.5 2 0-O 3 0.7 1 0. 4l 0 1 .9 00 .2 04 .6 071 . 0O .3 02 .O 0O .3 0 1 .6 0 1 .7 O2 .3 021 . 0 1 .0
0O .7 00 .7 00 .7 00 .7 0O .7 00 .7 0O .7 00 .7 00 .7 00 .7 00 .7 00 .7 OO .7 00பைடு நூலகம் .7 00 .7 0. 07
l 6 2. 1 . 82 21 . 3 . 5O 1 0 4. 2 5 4. 910 . 3. 5 1 1 6. 4 6 7. 56 . 4 6 0. 3. 5 1 7 4. 8 0 4. 3 8 7.

降水入渗补给量随地下水埋深变化的实验研究

降水入渗补给量随地下水埋深变化的实验研究
地 下 水 埋 深 Af m)
图 2 降 水 人 渗 补 给量 随埋 深 变 化 示 意 图
实测 l 以上 土 壤 储水 量 2 6 m 入 渗 深 度 达 到 1 m。 m 5 . m, 5 . 6
例 3 19 , 9 4年 7月 l — 2 日降 水 量 9 .m 雨 前 7月 l 11 7 m, 4 1日
降水 入 渗 补 给 曲线 ,从 地 表 开始 随深 度 的 增 大 而增 大 . 到 最佳 埋 深 处 达 最 大 值 。 以后 又 随埋 深 的增 加 而减 小 , 一 定 深 到
度 趋 于 稳 定 ( 2中 件 曲 线 ) 人 们 最 关 心 的有 两 个 焦 点 : 图 。 一
实 测 l 以上 土壤 储 水 量 2 46 m,接 近 田持 ,入 渗 深 度 达 到 m 9. m
一 咖* 艇 、 铽 l ,
1 引 言
雨 水 进 入 田间土 壤 ,首先 被表 层 土 壤 吸 收 ,增 大 土 壤 含 水
量 , 逐 渐 向下 渗 透 , 并 同时 也 向上 蒸 散 发 。 壤含 水 量 越 大 , 土 向下
之 差 , 以用 库 容 量 随 深 度 变 化 的 累 积 曲 线 来 表示 . 图 2中 可 如 曲线 I 示 。 是 降 水 入 渗 补 给 量 随 地 下 水 埋 深 变 化 的最 大 极 所 这 限 值 ;另 一个 条 件是 入 渗 水 量 随 地下 水 埋 深 变 化 的 沿 程 损 失 .
在 实 际 工 作 中 ,是 根 据 不 同 地 下 水 埋 深 的 降 水 入 渗 资 料 .
收 稿 日期 :0 6 1 - 5 20—02 作 者 简 介 : 亚 峰 (9 9 , , 北 高碑 店 人 , 程 师 , 士 , 事 水 文 水 资 源 工作 。 李 1 6一)男 河 工 学 从

河西走廊灌溉水田间入渗补给地下水机理研究

河西走廊灌溉水田间入渗补给地下水机理研究

1 试 验情 况Biblioteka 简 介 1 1 水文地质 条件 .
试验 区位 于 张掖 市平 原 堡黑 河 西岸 , 与沿 河 泉 方向 ; 中子仪 观测 资料计算 包气 带含水 量 ( 积含 用 体 水溢 出带毗邻 , 定 的 原 位试 验点 沿 地 下水 流 向呈 水 量% , 选 用符 号 0 表示 ,在剖 面上随 时 间的 变化 , ) 虽 线状 分布 。从南 西往 北东 , 水 水位 埋 深 由 >l 后计 算某 一时间段 包气 带 土壤水 分的蒸 发量 或对地 潜 4m 渐减 至不足 1m, 直至溢 出地表 ( 1 。包气 带岩性 下水 的 补 给 量 , 即 所 谓 的 零 通 量 面 ( i re t 图 ) 这 D v gn e 由粗渐 细 , 张掖农校 农场 以砾 质砂及砂 为主 ; 探队 Z r lxPae 用 D F 物 eoFu l , Z P表 示 ) 法 。 n ” 以中砂及 亚砂 土为主 , 部含砾 石 ; 局 到小湾变成 以亚 砂土、 亚牯 土为主 ; 耕植层 以亚砂 土为 主。
示范意 义。
个试验场 开挖 负压 计观 测 竖井 1处 、 中子 仪观 测 孔 2个 , 撵度 均 等于 当地地 下水位 埋深 ( 1 。 图 ) 用 负压计观 掼 资 料确定 包气 带水 势 ( I 负压势 , 用 符号 中 表示 , 以厘 米水 柱 即 c - 2 为单 位 ) m HO 在垂 向上 的变 化( 曲线 类 型 ) 进 而 判 断包 气 带 水 分运 移 ,
西 安工 程 学 院学 报
第2 4卷
r .


张蓑农技 寝塥


l,一 『 , r
1 一中子 仪 、 负压 计 试验 点 厦编 号 ;一均衡 试 验 场 ; 2 3一潜 水等 水位 拽 / 4一潜水 埋探 等 值线 / 5一 下 水 流 向 ;一村 镇 厦 单 位 ; 果 园 m; m; 地 6 7

大气降雨入渗补给的机制

大气降雨入渗补给的机制

大气降雨入渗补给的机制大气降雨入渗补给是指降雨从大气中下降到地表后,通过入渗进入土壤和地下水系统的过程。

这是地球水循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补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降雨形成、降雨入渗机制以及影响入渗的因素等方面进行阐述。

降雨的形成是大气降雨入渗补给的前提。

降水形成的主要过程是水蒸气凝结为云和降水。

当水蒸气遇冷遇凝结核时,就会形成云。

云中的水滴或冰晶在云中碰撞并合并,逐渐长大,最终形成降雨粒子。

降雨形式多样,有雨、雪、雨夹雪等形式。

不同形式的降雨在入渗过程中会有所差异。

降雨入渗的机制主要包括径流和入渗两个过程。

径流是指降雨在地表流动的过程,主要发生在降雨强度大、土壤饱和或不透水层存在的情况下。

降雨的强度超过土壤的渗透能力时,水分无法迅速进入土壤,而形成了径流。

径流的形成会导致水资源的浪费和土壤侵蚀等问题。

入渗是指降雨水分进入土壤和地下水系统的过程。

当降雨的强度小于土壤的渗透能力时,水分可以通过土壤孔隙的间隙流动进入土壤中。

入渗速率受土壤类型、土壤含水量、土壤孔隙度等因素的影响。

土壤类型是影响入渗速率的重要因素,粘性土壤和粉质土壤的入渗速率较慢,而沙质土壤的入渗速率较快。

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可以降低土壤的渗透能力,从而影响入渗速率。

土壤孔隙度越大,土壤的渗透能力越强,入渗速率也会相应增加。

影响降雨入渗的因素还包括土壤的覆盖情况、土壤的结构和坡度等。

土壤覆盖可以减缓降雨对土壤的冲击,减少径流的形成,有利于水分的入渗。

土壤结构的松散程度和坡度的大小也会影响入渗速率。

土壤结构松散的地方,土壤孔隙度较大,容易形成快速入渗。

而坡度越大,降雨水分下渗的压力越大,入渗速率也会相应增加。

大气降雨入渗补给对水资源的补给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入渗,降雨水分可以进入土壤和地下水系统,并供给植物生长和地下水补给。

这对于保持水资源平衡、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大气降雨入渗补给是地球水循环中的重要环节,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补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降水入渗补给滞时的确定及其在泉流量模拟与预测中的应用

降水入渗补给滞时的确定及其在泉流量模拟与预测中的应用

键 。本 文采 用 的 逐 步 回 归 方 法 原 理 简 单 , 用 参 数 少 , 报 效 使 预
果 较 好 , 其 适 合 于 水 文 地 质 条 件 比 较 复 杂 , 他 方 法 无 法 使 尤 其
用 的 情 况 。
15 - 9 0年 济 南 泉域 泉水 流量 、降 水 量 以及 地 下 水 开 采 9 9 18 量 变化 情 况 见 图 1 由 图 1 知 整 个 实 测 期 可 分 为两 个 阶段 , 。 可 第
2 泉流量 模拟
济 南 泉 域 的泉 水 属 于 岩溶 泉 ,其 主要 的补 给 来 源 为 大 气 降
水 , 降 水 首先 要 通 过 包 气 带 进 入 饱 和 带 补 给地 下 水 , 通 过 岩 而 再
1 5
1 0
图 i 1 5 1 8 济南泉 域泉水 流量 、 9 9- 0年 9 降水量 以及地 下水 开采量 变化过 程
据 此 得 到 的 零 步增 广矩 阵为 :
1 o . Biblioteka 0O.2 1 0.2 1 10 .0
- -
水 发 生 后 , 仅 会 对 t 刻 的 泉 流 量 产 生 贡 献 , t lt2 … 、 不 时 对 +、 、 +
0. 52 0. 66
O8 -2
0.0 6

c ( + 即本文所述 的降水入渗补给滞 时)时刻 的泉流量都有 贡
溶 含 水 系统 的调 解 作 用 对 泉 流量 产 生 影 响 ,这 就 决 定 了 降 水 入
渗 补 给 泉 水 具 有 ~ 段 时 间 的滞 后 。这 种 滞 后 现 象 说 明 £ 时刻 降
将 15 - 9 7年 的实 测 数 据 组 成 一 个 标 准 化 正 规 方 程 组 , 9 9 16

地质勘察报告中的地下水补给路径分析

地质勘察报告中的地下水补给路径分析

地质勘察报告中的地下水补给路径分析地下水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水源之一,因此,在地质勘察报告中对地下水补给路径进行分析至关重要。

地下水补给路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下水的形成、流动和补给途径,有助于科学合理地管理和保护地下水资源。

本文将对地质勘察报告中的地下水补给路径分析进行详细探讨。

一、地下水的形成地下水是自然界中在地下岩石和土壤孔隙中存在的水分。

地下水的形成主要与降水和地下水循环有关。

当降水下渗到地下岩石和土壤中后,一部分水分蒸发或被植物吸收,剩余的水分通过渗透、入渗等方式进入地下水层,形成地下水。

二、地下水的补给途径地下水的补给途径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降水入渗补给: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之一。

当降水量大于地表蒸发和植物蒸腾的总和时,多余的水分会通过入渗进入地下水层,从而补给地下水。

2. 河流补给:河流是地下水的另一种重要补给途径。

当河流水位高于地下水位时,河水会通过河床底部的沉积物以及岩石裂缝等渗透到地下水层,补给地下水。

3. 湖泊补给:湖泊也是地下水的补给源之一。

湖泊中的水分会通过湖底渗漏、湖岸渗透等方式进入地下水层,从而补给地下水。

4. 人工补给:人类活动也会对地下水补给产生影响。

例如,人工地下水回灌、人工排水等方式都会对地下水补给产生影响。

三、地下水补给路径的分析方法为了准确分析地下水补给路径,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地下水位观测法:通过观测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可以初步了解地下水补给的主要方向和补给途径。

当地下水位上升时,说明地下水得到了充分的补给;当地下水位下降时,说明地下水补给不足。

2. 水化学分析法:通过对地下水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和分布进行测定和分析,可以判断地下水的补给来源。

不同来源的水具有不同的化学特征,因此可以通过水化学分析来确定地下水的补给路径。

3. 同位素分析法:同位素是地下水中常见的成分之一,不同来源的水具有不同的同位素组成。

通过对地下水中同位素的含量和比例进行测定和分析,可以判断其补给路径。

不同降水及灌溉条件下的地下水入渗补给规律

不同降水及灌溉条件下的地下水入渗补给规律

不同降水及灌溉条件下的地下水入渗补给规律霍思远;靳孟贵【摘要】天然降水和人工灌溉是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华北平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详细分析降水变化规律及灌溉制度的影响有利于深入认识补给及正确评价入渗补给量,对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实测资料,用HYDRUS软件建立一维变饱和流数值模拟模型,模拟分析了衡水地区近60年在天然降水条件下的垂向入渗补给规律,以及在年周期内灌溉活动对于入渗补给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多年平均降水入渗补给量为66.6 mm/a;枯水年份降水入渗补给量为30 mm/a,丰水年入渗补给量为120 ~ 150 mm/a;年补给量与年降水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入渗补给系数与降水强度呈负相关关系;入渗补给量随灌溉量的增加而增加,实验条件下小麦底墒水与玉米灌溉对应入渗补给系数较大,实际灌溉中应基于当年降水情况及土壤墒情确定合理的灌水定额.【期刊名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年(卷),期】2015(042)005【总页数】9页(P6-13,21)【关键词】降水入渗补给;灌溉回归水;垂向入渗补给;数值模拟;HYDRUS;衡水地区【作者】霍思远;靳孟贵【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湖北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 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1.76降水或灌溉水通过包气带入渗到饱水带的过程称为降水或灌溉水的入渗补给。

下渗补给地下水的部分灌溉水称为灌溉回归水[1]。

降水灌溉入渗补给是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方式[2]。

天然降水受气候变化控制,具有一定的时空变异性。

华北平原近50年气候经历“冷湿-暖干”的变化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多雨期转为少雨期[3],降水量年际变化差异增大;同时,降水年内分布极不均匀,全年降水量的75% ~85%分布在6—9月份;此外,次降水的变化呈现更为显著的随机性。

黄土中降雨入渗规律的现场监测研究_张常亮

黄土中降雨入渗规律的现场监测研究_张常亮

收稿日期:2013-11-23;网络出版日期:2014-03-24网络出版地址:http :///kcms/detail/.20140324.1434.003.html.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772181)作者简介:张常亮(1979-),男,河南新乡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和防治研究。

E-mail :zcl790823@ 水利学报SHUILI XUEBAO 2014年6月第45卷第6期文章编号:0559-9350(2014)06-0728-07黄土中降雨入渗规律的现场监测研究张常亮1,李萍1,李同录1,张茂省2,3(1.长安大学地测学院地质工程系,陕西西安710054;2.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陕西西安710054;3.国土资源部黄土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54)摘要:已有许多人工降雨试验确定的黄土入渗深度有限,一般很少超过4m ,由此认为降雨难以通过正常渗流途径到达地下水位,而是通过裂隙、落水洞等通道灌入深部补给地下水的。

然而调查发现,这种入水通道仅在黄土塬边的卸荷区常见,塬的中部很少。

为了了解黄土地区地表水是以何种方式补给地下水的,在甘肃正宁县建立了一个监测站,通过在一深度为10m 的探井井壁上埋设土壤水分计,对天然降雨入渗条件下不同深度黄土层的体积含水率变化情况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连续监测,同时采用雨量计记录其间的日降雨量。

结果表明:2m 以内的浅部土层,土壤水分具有周年的背景变化趋势,该趋势和蒸发量的变化趋势吻合。

当日降雨量小于18mm/d 时,水分仅在表层循环,对地表以下(>20cm )的含水率几乎没有影响。

当日降雨量大于18mm/d 时,才会引起土壤含水率骤增,降雨量越大,土壤含水率增幅越大,影响深度越大,随着深度增加,增幅减小,时间上渐有滞后。

观测点黄土的浸润带约为2m ,2m 以下的非饱和黄土中,水分以非饱和渗流或水汽形式迁移,水汽迁移量很小,但不可忽视,当遇到透水性差的古土壤层时,会在其顶部富集,长期作用则可能形成软弱带,诱发黄土滑坡。

入渗及地下水渗流实验报告

入渗及地下水渗流实验报告

入渗及地下水渗流实验报告
入渗与渗流模拟实验装置
一、实验目的
1、可以直观了解水在地表入渗补给地下水的物理过程,了解地下水补给方式、地下水稳定运动的渗流特征、进行相关实验及参数测定。

2、了解潜水平面稳定运动时水头分布情况及浸润曲线(潜水面)的变化情况;
3、学习室内利用地质物理模型研究地下水平面稳定运动的方法,并通过实测资料,运用理论公式计算渗透系数和水位;
4、学习绘制流网,描绘渗流空间各点的运动要素;
5、用示踪剂测定地下水实际流速,并与理论公式计算的地下水流速进行比较,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
6、模拟地下水受到不同污染时采用不同处理剂的净化效果(适用于环境工程专业);
7、观测不同水力条件下地下水溶质迁移转化的规律(适用于环境工程专业)。

二、产品规格与配置
有机玻璃模拟箱、稳压水箱2个、示踪剂控制装置1套、测压管、硅胶管1批、铜阀1批、隔砂层2个(80mm)、砾石1批、40-60目石英砂1批、水泵、循环水箱、连接管路及阀门、带移动轮不锈钢支架等组成。

三、实验结果
下渗速度和流速较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降水入渗补给过程的实验研究
李雪峰李亚峰樊福来
(保定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河北保定 071000)
来稿日期:2003-12-09
摘要:本文根据冉庄实验站实测资料,描述了地下水深埋区降水入渗补给过程。

通过1991年8 m蒸渗仪实测资料,说明降水入渗过程中入渗锋面演变情况。

地下水大埋深区包气带土壤含水量及降水入渗过程有以下3个特点:1包气带土壤含水量在垂向上具有分带的特点:从地表至1 m为I带,从地下水面至地下水面以上2 m为Ⅲ带,介于I带和Ⅲ带之间为Ⅱ带.2包气带土壤含水量具有季节性变化特征:包气带土壤含水量5月份最小,6~9月份较大。

3降水入渗补给具有明显的滞后特征:从发生降水到该次降水对地下水入渗补给过程的结束,需要经历一个时程。

包气带愈厚,时程愈长。

关键词:降水入渗补给;包气带;土壤含水量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the Process of Rainfall Infiltration Feeding
Li xuefeng ,Li yafeng ,Fan fulai
(Baoding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 Survey Bureau, Baoding,071000,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data from Ranzhuang Experimental Station for Water Resource, the article showed the process of rainfall infiltration feeding in the area of the groundwater with deep water table. There are three characteristics:1.soil moisture in the zone of aeration has zonal characteristic ,the zone from surface to 1m is called zone I and from groundwater table 2m is called zone III ,the zone between them is called zone II;2.soil moisture in zone of aeration has temporal characteristic ;3.rainfall infiltration feeding has later characteristic obviously.
Key words :rain fall Infiltration feeding ,zone of aeration ,soil moisture
1 冉庄水资源实验站基本情况
冉庄水资源实验站,位于华北平原中部,河北省清苑县冉庄镇,距保定市40 km。

地处太行山前,属于温带半湿润性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实验站由实验流域和中心实验场组成,中心实验场内有三个大型地中蒸渗仪,包气带实验区、节水灌溉实验场和项目齐全的气象场。

三个地中蒸渗仪面积均为10m2,潜水埋深分别为1 m、2 m和8 m。

包气带实验区的面积为50 m2。

蒸渗仪和包气带实验区内设有中子仪测管和负压计,观测土壤含水量和土水势。

自1987年建成以来,每年都在种植小麦、玉米的情况下进行试验,连续运行15 a,资料基本完整。

地中蒸渗仪为回填亚砂土,包气带实验区为原状亚砂土。

实验期间实验区地下水埋深5―21 m、多年平均年降雨量500 mm。

收稿日期:2003-12-19
作者简介:李雪峰(1967-),男,工程师,从事水文水资源实验研究工作。

2 地下水深埋区典型的降水入渗过程
降水到达地面后,一部分被蒸散发,另一部分以地面漫流形式汇入河道形成地表水,再一部分被表层土壤吸收。

被表层土壤吸收的这部分降水,在冉庄水资源实验站地中蒸渗仪土壤含水量实测资料中表现为表层土壤含水量迅速增大,当土壤含水量超过田间持水量时,形成重力水团并逐渐向下运移。

在重力水团向下运移过程中,沿程不断地填充包气带孔隙,多余的重力水团继续向下运移,直至到达地下水面补给地下水。

图1是8 m蒸渗仪1991年降水入渗过程的入渗锋面演变图。

1991年5月16日正是小麦生长旺季,全剖面储水量是本年度最小值,5、6月虽有降雨和灌水216.3 mm,但绝大部分消耗于蒸散发,到7月1日储水量只增加41.7 mm。

7月上旬降雨116.5mm,基本补充了土壤亏水,7月11日初步形成入渗湿润锋面,锋面位置到达1.4 m。

7月11日降雨52.4 mm,7月12日锋面发展到2.0 m。

7月20日夜降暴雨140.9 mm,7月21日形成较大的湿润团,覆盖了原来的湿润锋面,发展到3.6 m。

7月21日降雨31.8 mm,7月23日锋面运行到4.8 m。

7月27日降雨53.9 mm,7月28日储水量达最大值2723.1 mm,有较大的重力水形成,入渗锋面达到 6.0 m,蒸渗仪开始承接到入渗补给量。

从此以后再没有较大降雨,土壤储水量逐渐减少,进入包气带土壤水疏干补给地下水阶段。

到1992年6月1日达到1992年度储水量最小值,包气带土壤水疏干,1991年度的入渗补给过程才告全部结束。

疏干后的1992年6月1日与1991年5月16日相比,全剖面储水量还少了68.3 mm。

从7月9日形成入渗补给的降雨开始,到7月29日接到入渗补给量,土壤水在8m厚的包气带中运行了20 d,这是有实验资料记录以来入渗速度最快的一次。

图18 m筒降水入渗锋面变化
3 地下水大埋深区包气带土壤含水量和降水入渗补给过程的特点
通过冉庄水资源实验站对地中蒸渗仪各深度土壤含水量实测资料分析,发现地下水大埋深区包气带土壤含水量降水入渗补给过程具有如下三个显著特点:
3.1 包气带土壤含水量在垂向上具有分带的分布特征
在地下水大埋深(地下水埋深大
于6 m )条件下,包气带土壤含水量
在垂向剖面上明显地分布三
个带: 从地表面至1 m 为Ⅰ带,这一带
与大气联系最密切,受日照、气温、湿度、降水和蒸发等气象因素
有无作
物和作物种类、长势等影响,含水量变化频繁,动态变化幅度大,称为强变动带。

土水势可由-20 cm 水柱变到-900 cm 水柱;土壤含水量可由9.4%(体积含水量—下同)变化到
39.0%。

从地下水水面至含水量受地下水影响较大的上界面(一般为地下水水面以上2 m )为Ⅲ带,这一带受
地下水毛细作用影响,含水量时空变化不大,称为相对稳定带。

介于I 带和Ⅲ带之间为Ⅱ带。

这一带含
水量变
化幅度较I 带小,较III 带大,称为弱变动带。

包气带含水量和土水势的垂向剖面分布分别见图2、图3;包气带土壤储水量的变化量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Ⅰ带每米土壤储水量的变化量可达214.0 mm ;Ⅱ带每米土壤储水量的变化量为50.0~92.8 mm ;Ⅲ带每米土壤储水量的变化量只有10.7 mm 。

图2 土壤含水量垂向剖面分布
图3 土水势剖面变化
表 1 包气带垂向土壤储水量变化
包气带区间(m )
0—1 1—2 2—3 3—4 4—5 5—6 6—7 7—
8
最大储水量(mm ) 365.7 353.5363 344.2358.6365.1 361.6 361.7最小储水量(mm ) 151.7 260.7274.9
293.6
281.2
306.8 351 351
变幅(mm )
214 92.8 88.1 50.6 77.4 58.3 10.6 10.7
3.2 包气带土壤含水量具有时程变化特征
每年的5月份是小麦生长旺季,作物需水量最多,此时,降水量稀少,包气带土壤含水量是全年的
最低时期;在汛期(6~9月份),当发生较大降水时,包气带含水量迅速增加,地下水大埋深条件下,可以从包气带垂向剖面图上观测到重力水团向下运移的现象;当降水过后,要么包气带土壤水向上蒸散发,要么重力水团向下入渗运移,包气带土壤储水量呈逐渐减少趋势(详见图4)。

图4 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过程线
3.3 降水入渗补给具有明显的滞后特征
一次有效降水(所谓有效降水,是指该次降水足以造成对地下水的补给),从发生降水到该次降水
对地下水入渗补给过程的结束,需要经历一个时程。

时程的长短,与包气带岩性和厚度密切相关。

据冉庄水资源实验站1 m 、2 m 和8 m 蒸渗仪(岩性均为亚砂土)的观测结果,当包气带厚度为1 m 时,发生降水不足1 d 就产生对地下水的入渗补给,且很快就达到最大入渗强度值,此后,入渗强度逐渐减弱,几d 后,入渗补给过程结束;当包气带厚度为2 m 时,发生降水1 d 后才产生对地下水的入渗补给,3 d 后才达到最大入渗强度值,整个入渗过程需要10 d 左右;当包气带为8 m 时,无论发生降水至产生对地下水入渗补给的时程,发生降水至达到最大入渗强度值的时程,还是发生降水至整个入渗过程结束的时程,都要更长一些。

图5为1991年实测的降水入渗补给过程。

从图中可以看出:降水入渗补给具有明显的滞后特征,并且包气带愈厚,滞后的时程愈长。

图 5 1991年降水入渗补给过程
参考文献:
[1]樊福来,李雪峰,李晓春.地下水深埋区降水入渗补给机理及入渗补给系数研究报告[R].河北省保定水文水资源勘测局,1997.11-15
[2]樊福来,李雪峰.冉庄水资源实验站水文及水文地质参数实验成果分析研究[R].河北省保定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冉庄水资源实验站,2003.9-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