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第11课大小猫洞(九年级上语文版教案)学习精品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大小猫洞》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大小猫洞》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大小猫洞》教案教学目的1.体会作者要通知人们的道理,培育独立思索的才干。

2.学习作者从小故事中开掘出新道理的写法。

重点难点1.重点:体会文中所包括的道理。

2.难点:培育从不同角度思索效果的习气。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设计一、预习二、导入三、课文剖析1.作者对哪两个传达的故事提出质疑?请概括这两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明白:第一个故事讲的是人们讪笑牛顿开了大小两个猫洞是脱离实践,是认死理不灵敏。

第二个故事讲的是晏子使楚,楚国开了了小门,结果反被晏子说成是到狗国才钻狗洞而自取其辱。

2.作者怎样推断这两个故事靠不住的。

作者以为牛顿家世并非清贫,养猫之事有仆人照看,何劳他费心。

作者以为晏子出使并非一团体徒步,基本显不出其身高来,再者城墙不是纸糊的,特为晏子开一个小门谈何容易。

由此看来作者勇于打破常人的思想定势,有新的发现,新的思索。

3.作者不论其真假,从传达的故事中开掘出了什么新的道理。

在第一个故事中,作者以为人们笑话牛顿认死理、不灵敏,只是从人的方面思索效果,一洞两用,省时省力。

而却没有从猫的角度思索效果,对猫来说,两个洞更方便。

作者在这里以猫喻人,隐喻要有人本思想,要关心弱势群体。

在第二个故事中,人们通常会以为晏子说的对。

而作者以常人家里有中门和侧门之分,孔庙门的大小开否不时是和进出的人的名位身份有关的,得出楚国是以等级观念看待门的大小,而晏子那么是以实践需求动身,大国开大门这样一人全新的解释。

4.这篇课文看似拉拉杂杂,由大小猫洞谈到大小城门,再到文庙的大门及〝状元桥〞,作者终究要通知读者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人人皆知的故事,人人都可认可的道理,人人都觉得不能够再有其他的答案,而作者都看到了,悟到了,作者想经过对两个故事的剖析通知我们思索效果要片面,不以仅以人的客观或只从一个角度动身,人世万物都是扑朔迷离的,不能复杂处置,客观臆断。

四、品味本文的言语特点叙事议论融为一体,言语犀利,论证严密,联想丰厚,内容丰厚,但短小精悍,富有哲理。

《大小猫洞》教学教案

《大小猫洞》教学教案

《大小猫洞》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大、小猫洞的含义,并能正确区分。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大小猫洞的定义及特点2. 观察和操作大小猫洞3. 实践活动:制作大小猫洞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大小猫洞的定义及特点难点:观察和操作大小猫洞,制作大小猫洞四、教学准备:1. 教具:大小猫洞模型、图片、卡片等2. 学具:剪刀、胶水、彩纸、画笔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出示大小猫洞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请大家观察一下,这两只猫洞有什么不同?”2. 学习新课2.1 教师出示图片和卡片,引导学生认识大猫洞和小猫洞的特点2.2 学生观察图片和卡片,教师提问:“请大家来说一说,大猫洞和小猫洞有什么特点?”3. 实践活动3.1 教师分发材料,引导学生分组制作大小猫洞3.2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3.3 学生展示制作成果,教师评价4. 课堂小结4.1 教师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5. 课后作业5.1 教师布置作业:请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大小猫洞,并画出来。

5.2 学生完成作业,教师批改反馈六、教学拓展:1. 教师出示其他形状的猫洞模型,如圆形、方形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猫洞和大猫洞、小猫洞有什么不同?”七、课堂游戏: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找不同”的游戏,出示大小猫洞的图片,让学生找出不同之处。

2. 学生回答,教师奖励正确答案的学生。

八、教学评价:2. 学生自评、互评,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优点和不足。

九、教学反思:2. 学生提出建议,共同改进教学方法。

十、课后作业:1. 教师布置作业:请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大小猫洞,设计一个有趣的猫洞故事,并画出来。

2. 学生完成作业,教师批改反馈。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补充和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举例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大、小猫洞的直观认识,从而确保他们能够准确地区分两者。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大小猫洞》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大小猫洞》教案

《大小猫洞》教案
一、导入新课
首先,通过讲述牛顿给两只猫在门上开两个洞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关于猫洞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二、交流对牛顿的了解
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关于牛顿的信息,如他是物理学家、数学家等。

同时,引导学生了解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为后续的教学打下基础。

三、阅读课文,自主探究
1.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对牛顿的看法是什么?从哪些词语或句子可以看出?
3.让学生找出文章中提到的中国门洞的例子,并思考作者为什么举这个例子。

4.讲解作者对楚国式和齐国式的区分,引导学生理解两种方式的区别。

四、小组合作,深入探究
1.小组讨论:作者认为中国历来实行的是楚国式,而不是齐国式,这是为什么?
2.小组讨论:根据你对楚国式和齐国式的理解,你认为中国门洞的设计与修建受
到了哪种方式的影响?并给出理由。

3.小组讨论: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一些名人故事,如晏婴和孔子等,这些故事说
明了什么?与本文的主题有何关联?
五、拓展延伸
1.让学生思考: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启示?
2.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3.推荐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方面的书籍或文章,如
《论语》、《史记》等,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大小猫洞》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大小猫洞》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大小猫洞》教案一、知识目标1.了解古代诗人苏轼的生平和创作;2.理解诗歌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情感;3.学会运用合适的语调朗读古诗,并尝试写作类似的作品。

二、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分析文本的能力;2.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情感目标1.增强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2.诱发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3.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

四、教学重点1.掌握古代诗歌的语言和意境;2.能够朗读古诗,并把握节奏和语调;3.能够尝试写作类似的作品。

五、教学难点1.理解与把握生动形象的比喻和象征;2.能够运用自身的感受和体验,用古诗歌语言表达出来。

六、教学方法1.阅读分析法;2.通过朗读和写作锻炼表达能力;3.合作学习法。

七、教学过程1.热身活动(5分钟)教师向学生询问小时候是否有过“捉迷藏”的游戏,以及大家都会选择什么样的角落当藏身之处。

同时,引出“大小猫洞”,并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活动,让学生畅所欲言。

2.阅读课文(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课文,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提出疑问。

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进行交流讨论。

3.诗歌理解(2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古诗《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让学生按照诗歌的句子,朗读、讲解和表达。

同时,让学生运用自身的感受和体验,理解和把握生动形象的比喻和象征。

4.情感体验(15分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采用古诗歌的语言,写下一篇与“捉迷藏”相关的文章。

5.答案询问和总结(10分钟)教师就上述问题进行询问和总结,让学生把自己的答案和问题分享给大家,并对上述内容进行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同时,鼓励学生留意自己的生活,多加观察和思考。

八、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结合本课所学内容,完成《江城子》的创作。

九、教学反思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九年级上语文版大小猫洞教案

九年级上语文版大小猫洞教案

九年级上语文版大小猫洞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大小猫洞》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2.能够辨析故事中的人物性格、情节,以及相关寓意;3.能够提炼出故事的核心主题,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4.能够通过阅读理解和写作实践,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故事的主题分析和思考;2.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3.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培养。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1.《大小猫洞》的文本分析和讲解;2.大小猫在故事中的形象和角色分析;3.故事中的情节、人物性格和寓意分析;4.故事的核心主题分析和思考;5.阅读理解和写作实践。

2. 教学方法1.多媒体辅助讲解和演示;2.分组讨论和合作学习;3.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4.案例分析和课堂展示。

四、教学过程1. 教学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和材料;2.确认教学目标和重难点;3.策划好各种教学方法和环节。

2. 教学步骤(1)导入引入故事在教室里布置一些大大小小的猫咪以及它们的洞穴,并请同学们看看这些猫咪,动物们好像有独特的个性和形态,它们的生活方式又是什么呢?承接这个问题,引入《大小猫洞》故事。

(2)开展阅读请学生阅读这篇故事,并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心得。

同时,讲解一些必要的背景和意义。

(3)分析文本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关键信息,如人物、情节、寓意等,可以将这些信息写在黑板上。

(4)分享思考开展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发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5)写作实践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写下一篇自己的感想或笔记,可以是故事的主旨、故事中人物的观察、对一件事情的态度等等。

3. 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讨论和分析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留意下一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效果评估通过作业和课堂实践,测试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和把握情况,并及时反馈和纠正不足之处。

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升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六、教学拓展1.通过较多的阅读,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2.加强写作指导,并注重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和人生中的问题。

最新整理初三语文《大小猫洞》优质教案

最新整理初三语文《大小猫洞》优质教案

最新整理初三语文《大小猫洞》优质教案教学内容《大小猫洞》是现代著名学者金克木的一篇文章。

作者从流传的故事中挖掘了新的道理,其思路灵活,令人耳目一新。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和论证方法。

.2.学习作者敏锐的观察力。

3.学习本文作者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和丰富的联想。

4.学会多方面搜集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1.结合本文中的故事,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故事,让学生用发散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其中的道理,同时展开小组讨论,看那个小组的说法更独特、更有新意。

2.通过一些思维训练来开阔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习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不仅仅从自身的角度而且要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分析问题;学习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方法。

2.尊重客观实际,全面考虑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积极培养人文主义的精神和理念。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1.学会尊重客观,全面考虑,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2.了解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学习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中层层推进的论证方式。

4: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人文精神和理念。

◆难点1.学习多角度、全方位、辩证的思维方式。

2.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散学生的思维。

◆教学突破1.结合文中的例子和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探究本文的看似简单实则深刻的道理;可以采用一些脑筋急转弯的问题,丰富课堂的气氛,开发学生的思路。

2.学习本文论证层层推进,及结构严谨、娓娓道来、如话家常的行文方式。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让学生分组进行课文预习,搜集牛顿、晏婴的有关资料,以便介绍给其他的同学;搜集一些现实生活中辩证的多角度思维的例子以丰富课堂的内容。

2.搜集一些脑筋急转弯的问题,以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的思路。

◆学生准备分组进行课文预习,并思考作者究竟要告诉读者什么道理。

教学步骤(第1课时)。

(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大小猫洞》教案 (新版)语文版

(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大小猫洞》教案 (新版)语文版

11 *大小猫洞【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从故事中得出的道理,学习本文流畅的思路、生动的语言。

2.掌握从故事中挖掘道理的写法以及通过丰富的联想层层推进的论证方式。

(重点)3.把握人本主义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难点)【教学建议】本课是一篇自读课文,建议安排一课时。

情景导入(2分钟);自学互研(15分钟);交流展示(18分钟);当堂演练(10分钟) 。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新课导入一:教师:请同学们先欣赏一幅画(展示,学生观察。

画面内容:一扇门,门的下方有两个洞,一大一小,门前有两只猫,也是一大一小),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说画面内容。

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在一扇门上开一大一小两个洞,让一大一小两只猫进去,这个主意传说是大科学家牛顿想出来的,牛顿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到底合理不合理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大小猫洞》一文就是从这个话题写起的。

新课导入二:播放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的主题歌曲:“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同学们,你相信故事中的事是真的吗?学习了《大小猫洞》后,大家肯定会有所感悟。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板块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字词积累:爵.士(jué) 徒.步(tú) 泮.宫(pàn) 仆yì(役)下马威:原指官吏初到任时对下属显示的威风,后泛指一开始就向对方显示的威力。

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是不止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

常用于贬义。

前呼后拥: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围着保护。

旧时形容官员出行,随从的人很多。

2.朗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本文依次写了哪些内容,各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词句进行衔接的,你认为这篇文章在行文上有什么特点?本文依次写了大小猫洞、大小城门、文庙的大门及状元桥、北大的门和桥,各部分之间依次用“无独有偶”联系了两个故事,用“话说”把上文的故事与下文的故事内容连接起来,再用“事实上”引入各种门的作用,进而引出文庙的大门等。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大小猫洞》教学设计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大小猫洞》教学设计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二、作者金克木,文学家、学者。他是一个奇人,以小学学历成功胜任大学教授,离不开他艰辛的自学。他和某某有过一段缘分,和季羡林等合称北大“燕园四老”,坦然面对死亡,称“哭着来,笑着走”,对后世影响颇大。
三、金老的这篇文章看似拉拉杂杂,写了很多内容。我们不妨先看看这篇文章的写作思路。请大家速读课文,完成屏幕上的填空。
(楚国门的开设是以人的等级为准,齐国门的开设是以国的角度考虑,以人的实际需求为准。)
4、中国历来实行的是什么方式?
(中国历来实行的是楚国式,不是齐国式。)
5、何以为证?
(文庙门的大小开否和进出的人名位身份相连。)
我们学的作品中也有体现。如《X进中举》、《孔乙己》
6那现在有无改变?
(现在北大的门和桥人人可进。)
4、 作者怎么看待牛顿的行为?(开大小猫洞是从猫的角度考虑。)
5、 准确的说是为哪一只猫考虑?(小猫)
那就是?(关注弱势群体,尊重弱者。)
哎呀,看似笑话的故事里,竟然还有这样的道理!
B故事二:
1、 用一句话概括内容。
2、 人们对晏子的行为持什么态度?
3、 两国对待门的开设大小上,各不相同。采取的是什么思维?
7、我们的生活中呢?
(领导视察不搞接待,不拉横幅,你怎么看?)
(高考改革,英语降分,你怎么看?)
五、弄清楚了内容,这篇文章叙了这些故事,讲了这几种情况,那这是记叙文吗?
( 议论文)
既然是议论文,那么文章中议论段落或议论语句有哪些?要求读句子或段落。
(4、11、18、19、22)
那到底哪一句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故事里面有道理。)
本文从的故事,联想到的故事,从城门联想到中国历来的思维方式,进而从联想到,思路流畅。(牛顿开猫洞 晏子使楚进城门

九年级语文上册 11 大小猫洞教案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11 大小猫洞教案 语文版

word11. 大小猫洞教学目标1. 整体把握,理清文章二分一总的结构,概括各部分的分论点。

2. 反复阅读,理解本文深刻而含蓄的思想,体会分论点的言外之意。

3. 释读以下字词:仆役下马威前呼后拥。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活动导引1. 课前预习。

要求如下:①读准音,读顺文。

查找工具书,流利朗读课文。

②读作者,读文意。

大致了解作者;指文章论点,圈出感兴趣的内容。

金克木(1912年~2000年)生于某某,祖籍某某寿县,只上了一年中学就因各种原因而失学,其最高学历不过是小学毕业。

三十年代后到求学,曾在大学图书馆任职员,他利用一切机会博览群书,广为拜师,勤奋自学,同时还掌握了英语、法语、德语、世界语等多种语言。

1941年先经缅甸到印度,任一家中文报纸编辑,同时学习印地语和梵语,后到印度佛教圣地鹿野苑钻研佛学,同时跟随印度著名学者学习梵文和巴利文,走上梵学研究之路。

1946年先生回国,应聘任某某大学哲学系教授,1948年后任大学东语系教授。

在印度文化各个领域的研究中纵横驰骋,称得上是真正懂得印度文化的为数极少的人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和季羡林先生一道,培养出新中国第一批梵、巴语学者,现在我国年轻一代的梵语学者们,都曾受惠于金克木先生。

先生写作的专著《梵语文学史》是学习印度文学的必读课本,他不仅研究印度文化最古老的经典,对印度古代文化有深厚的功底,而且对于印度近现代的论述也不落俗套,独具慧眼。

先生论述泰戈尔,不是把泰戈尔与印度文化隔离开来,作为孤立的人来研究,而是把这颗印度文化的璀璨的明珠放到印度文明的长河之中,他能真正懂得并欣赏泰戈尔;先生的《略论甘地在南非早期政治思想》、《略论甘地之死》等文章,运用他对印度社会的了解,分析了印度近现代的社会状况,历史地、客观地对甘地作出了评述。

金克木先生在其他领域也同样是多才多艺,他的诗、文,文笔清秀,充满美感,寓意深刻,颇有韵味,有《旧巢痕》、《难忘的影子》等文学作品著世,《天竺旧事》把人们带回到四十年代的印度,给人们留下了印度文化方面的宝贵资料。

大小猫洞九年级语文教案

大小猫洞九年级语文教案

大小猫洞九年级语文教案大小猫洞九年级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领会作者要告诉人们的道理,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2.学习作者从小故事中挖掘出新道理的写法。

重点难点1.重点:领会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2.难点:培养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设计一、预习二、导入作者简介三、课文分析1.作者对哪两个流传的故事提出质疑?请概括这两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个故事讲的是人们嘲笑牛顿开了大小两个猫洞是脱离实际,是认死理不灵活。

第二个故事讲的.是晏子使楚,楚国开了了小门,结果反被晏子说成是到狗国才钻狗洞而自取其辱。

2.作者怎样推断这两个故事靠不住的。

作者认为牛顿家世并非贫寒,养猫之事有仆人照看,何劳他费神。

作者认为晏子出使并非一个人徒步,根本显不出其身高来,再者城墙不是纸糊的,特为晏子开一个小门谈何容易。

由此看来作者敢于打破常人的思维定势,有新的发现,新的思考。

3.作者不论其真假,从流传的故事中挖掘出了什么新的道理。

在第一个故事中,作者认为人们笑话牛顿认死理、不灵活,只是从人的方面考虑问题,一洞两用,省时省力。

而却没有从猫的角度考虑问题,对猫来说,两个洞更方便。

作者在这里以猫喻人,隐喻要有人本思想,要关心弱势群体。

在第二个故事中,人们通常会认为晏子说的对。

而作者以常人家里有中门和侧门之分,孔庙门的大小开否一直是和进出的人的名位身份有关的,得出楚国是以等级观念看待门的大小,而晏子则是以实际需要出发,大国开大门这样一人全新的解释。

4.这篇课文看似拉拉杂杂,由大小猫洞谈到大小城门,再到文庙的大门及状元桥,作者究竟要告诉读者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人人皆知的故事,人人都可认可的道理,人人都觉得不可能再有其他的答案,而作者都看到了,悟到了,作者想通过对两个故事的分析告诉我们考虑问题要全面,不以仅以人的主观或只从一个角度出发,世间万物都是错综复杂的,不能简单处理,主观臆断。

四、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叙事议论融为一体,语言犀利,论证严密,联想丰富,内容丰富,但短小精悍,富有哲理。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上《11大小猫洞》word教案 (3)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上《11大小猫洞》word教案 (3)

11. 大小猫洞教学目标1. 整体把握,理清文章二分一总的结构,概括各部分的分论点。

2. 反复阅读,理解本文深刻而含蓄的思想,体会分论点的言外之意。

3. 释读以下字词:仆役下马威前呼后拥。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活动导引1. 课前预习。

要求如下:①读准音,读顺文。

查找工具书,流利朗读课文。

②读作者,读文意。

大致了解作者;指文章论点,圈出感兴趣的内容。

金克木(1912年~2000年)生于江西,祖籍安徽寿县,只上了一年中学就因各种原因而失学,其最高学历不过是小学毕业。

三十年代后到北京求学,曾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职员,他利用一切机会博览群书,广为拜师,勤奋自学,同时还掌握了英语、法语、德语、世界语等多种语言。

1941年先经缅甸到印度,任一家中文报纸编辑,同时学习印地语和梵语,后到印度佛教圣地鹿野苑钻研佛学,同时跟随印度著名学者学习梵文和巴利文,走上梵学研究之路。

1946年先生回国,应聘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1948年后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

在印度文化各个领域的研究中纵横驰骋,称得上是真正懂得印度文化的为数极少的人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和季羡林先生一道,培养出新中国第一批梵、巴语学者,现在我国年轻一代的梵语学者们,都曾受惠于金克木先生。

先生写作的专著《梵语文学史》是学习印度文学的必读课本,他不仅研究印度文化最古老的经典,对印度古代文化有深厚的功底,而且对于印度近现代的论述也不落俗套,独具慧眼。

先生论述泰戈尔,不是把泰戈尔与印度文化隔离开来,作为孤立的人来研究,而是把这颗印度文化的璀璨的明珠放到印度文明的长河之中,他能真正懂得并欣赏泰戈尔;先生的《略论甘地在南非早期政治思想》、《略论甘地之死》等文章,运用他对印度社会的了解,分析了印度近现代的社会状况,历史地、客观地对甘地作出了评述。

金克木先生在其他领域也同样是多才多艺,他的诗、文,文笔清秀,充满美感,寓意深刻,颇有韵味,有《旧巢痕》、《难忘的影子》等文学作品著世,《天竺旧事》把人们带回到四十年代的印度,给人们留下了印度文化方面的宝贵年他们进北大学习时,作为梵语教授的金先生却给学生们上政治课,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他还深入地钻研过政治经济学,有的学生至今还能记得金先生当时对资本主义社会主要矛盾所作的深刻阐述。

大小猫洞语文版九年级上册教案

大小猫洞语文版九年级上册教案

大小猫洞【知识储备】1.字词积累贫寒:穷苦。

认死理:坚持某种道理或理由,不知变通。

辉煌:光辉灿烂。

玲珑:精巧细致。

下马威:原来指官吏初到任时对下属显示的威风,后泛指一开头就向对方显示的威力。

徒步:步行。

告帮:请人助以金钱。

仆役:仆人。

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是不只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儿。

2.作家作品关于作者金克木(1912-2000),安徽寿县人,著名学者、文学家、北大教授,第三至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早年以诗闻名,中年以梵语文学和印度文化研究驰誉海内外,晚年以学术文化随笔赢得广大读者的景仰。

金克木先生学贯东西,知兼古今,精通多种外国语言文学,学术研究涉及诸多方面。

他一生笔耕不辍,主要学术著作有《梵语文学史》、《印度文化论集》、《比较文化论集》,诗歌有《蝙蝠集》、《雨雪集》,小说有《旧痕集》、《难忘的影子》,散文随笔集有《天竺旧事》、《燕口拾泥》、《书城独白》,译著有《伐致呵利三百咏》、《印度古诗选》等。

3.背景链接孙中山谈“大小猫洞”英国从前有一位大科学家,在近来世界上的学问家之中,没有那一个能够驾乎他之上的,是叫做纽顿(今译牛顿)。

纽顿是什么人呢?他是一个很聪明、很有学问的人。

他在物理学中,有很多超前绝后的发明,最著名的是“万有引力”。

纽顿推出来的“万有引力”,是世界上头一次的发明,是至今科学中的根本原理,近来世界上许多科学原理的新发明,没有那一种能够驾乎万有引力学说之上的。

纽顿对于科学既是有这样的特别聪明,试看他对于别的事情是不是一样的聪明呢?照我看起来,却有大大的不然。

有一件很有趣味的故事,可以证明纽顿做事,不是件件事都是很聪明的。

纽顿一生除了读书、试验之外,还有一种嗜好是爱猫,他养了大小不同的两个猫,出入总是跟着他。

因为他很爱那两个猫,所以猫要行动,他便怎么样去侍候。

譬如他在房内读书、试验,猫要出门,他便停止一切工作,亲自去开门让猫出去。

如果猫要进到房内,他又停止一切工作,去打开房门让猫进来。

第11课《大小猫洞》教案(语文版初三上)4doc初中语文

第11课《大小猫洞》教案(语文版初三上)4doc初中语文

第11课《大小猫洞》教案(语文版初三上)4doc初中语文金克木[学海导航]一种事物往往有多个角度,多个侧面,这犹如一个多棱体、立方体,能够找出多个不同的侧面,也犹如摄影,能够对一物体选取多种角度拍照,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金克木写的«大小猫洞»由牛顿开猫洞的故事讲起,联想到大小城门,再到文庙的大门及〝状元桥〞的故事,告诉我们现实生活中、故事中、书中都存在着道理,需要我们从实际动身去思索、去探究。

学习这篇驳论文,积存文中的字词,学习从平凡的故事中变换角度领会道理的方法,从中学会观看生活、摸索咨询题,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杰出视点]1、采纳分论点支撑中心论点的方法。

本文是一篇立论文。

从文章的逻辑结构看,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故事里面有道理——从人的实际需要动身,即以人为本的思想〞,它没有直截了当讲出,而是在〝人人明白故事,未必想到里面有什么道理〞一句中隐含。

其分论点有两个:第一个分论点是〝牛顿开猫洞的故事里面隐含的道理是:社会的治理不应从治理者的角度动身,而应从每一个社会个体动身,考虑他们的需要〞;第二个分论点是〝晏子使楚的故事里面门的设置和使用应当从人的实际动身,不是从等级观念动身〞。

如此分论点专门好的证明了中心论点。

2、文章思路流畅,运用联想和生动幽默的语言叙写故事。

文章从牛顿开猫洞的故事,联想到晏子使楚的故事中的门洞,从门联想到文庙的门,从文庙的门联想到文庙的桥,又联想到现在北大的门和桥,思路可谓流畅。

生动、幽默的语言表现在〝请晏大使从小门进〞〝城墙不是纸糊的〞。

幽默的语言与丰富的想象有关,如〝大猫,你看我的洞多么辉煌,我能够让你也利用。

小猫:感谢。

我的玲珑小洞也能够供你用。

但是你进得去吗?〞语言的生动也表现为句式的变化,例如前面讲〝不论真假,这故事里有点道理〞,后边讲〝不论真假,这故事里有没有什么道理可谈?〞语言的生动还与衔接连贯的流畅相关,例如一个〝无独有偶〞就把两个故事紧密地连起来。

《大小猫洞》教案

《大小猫洞》教案

《大小猫洞》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大和小、多和少的概念。

2. 培养学生的大小比较能力和简单的数学思维。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大和小、多和少的概念。

2. 比较大小、多少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大和小、多和少的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比较。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大小比较能力和数学思维。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猫洞的大小和数量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准备1. 教具:大小不同的猫洞模型、数量不同的玩具。

2. 学具:学生分组工作表、彩色笔。

教案内容待补充。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大小不同的猫洞模型和数量不同的玩具,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可以看到这里有大小不同的猫洞和数量不同的玩具,我们应该如何比较它们呢?”2. 新课导入: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大和小、多和少的概念,并讲解比较大小、多少的方法。

3. 实践操作:教师设置情境,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通过观察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大小比较能力和数学思维。

七、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实践活动,绘制一幅大小猫洞的图片,并标注出大小、数量的比较。

2. 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找出生活中的大和小、多和少的例子,并进行比较,记录在作业本上。

八、教学反思1. 教师需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是否掌握了大和小、多和少的概念,以及能否进行简单的比较。

2. 教师需反思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3. 教师需反思作业的布置和批改,是否起到了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作用。

九、课后辅导1. 对学生在课堂上未掌握的知识点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大和小、多和少的概念。

2. 针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建议,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课大小猫洞(九年级上语文版教案)
教学内容
本课在教材第9l一94页。

《大小猫洞》是现代著名学者金克木的一篇文章。

作者从流传的故事中挖掘了新的道理,其思路灵活,令人耳目一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和论证方法。


2.学习作者敏锐的观察力。

3.学习本文作者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和丰富的联想。

4.学会多方面搜集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
1.结合本文中的故事,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故事,让学生用发散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其中的道理,同时展开小组讨论,看那个小组的说法更独特、更有新意。

2.通过一些思维训练来开阔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习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不仅仅从自身的角度而且要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分析问题;学习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方法。

2.尊重客观实际,全面考虑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
学的世界观;积极培养人文主义的精神和理念。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学会尊重客观,全面考虑,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2.了解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学习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中层层推进的论证方式。

4: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人文精神和理念。

◆难点
1.学习多角度、全方位、辩证的思维方式。

2.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散学生的思维。

◆教学突破
1.结合文中的例子和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探究本文的看似简单实则深刻的道理;可以采用一些脑筋急转弯的问题,丰富课堂的气氛,开发学生的思路。

2.学习本文论证层层推进,及结构严谨、娓娓道来、如话家常的行文方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让学生分组进行课文预习,搜集牛顿、晏婴的有关资料,以便介绍给其他的同学;搜集一些现实生活中辩证的多角度思维的例子以丰富课堂的内容。

2.搜集一些脑筋急转弯的问题,以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的思路。

◆学生准备
分组进行课文预习,并思考作者究竟要告诉读者什么道理。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通过介绍牛顿,导入新课。

1.配合教师,进入新课学习。

2.用讲故事的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

2.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注意引导。

3.积极展开讨论,学习思考问题的方
法。

4.总结归纳,提高认识。

4.比较思维方式的不同。

一、交流预习心得。

导入新课(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知识,巩固所学的议论文及议论文的特点,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总结。

然后,从介绍大科学家牛顿人手,导人新课。

3.结合学生的回答,向学生介绍现代著名学者金克木。

然后,用讲故事的方法,向学生们讲述关于牛顿给两只猫在门上开两个洞的故事,并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

4.给学生3--4分钟时间,品读本文,细细体会。

1.回忆以前所学的议论文的知识,回答教师的提问。

2.交流自己了解的牛顿,如有的说,“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

3.自由展开讨论,积极进行思考,说出自己对这个故事真假的认识以及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比如说:“牛顿想法不灵活,开一个洞就可以了,不然我们是不是也要给不同高矮的人都开不同的门吗?”。

4.在品读的过程中体会本文的写作目的。

二、设置问题。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结合课文,说明本文作者对牛顿的看法,指出牛顿“尊重客观,不由人的主
1.根据教师的讲解,认识到牛顿不是思维不灵活,牛顿不是从人的一面观,考虑事情全面”的思维方式,并与学生的看法进行对比。

2.转人中国有关门洞的名人故事。

可以先介绍一下晏子的机智多谋,提出问题:晏子是如何挫败楚国人的?引导学生比较楚人和晏子的思维方式和出发点。

3.讲解:作者转人对中国历来的楚国式的行为方式的批判。

请学生思考什么是楚国式,什么是齐国式,并结合他们生活
中的所见所闻进行评述。

4.作者以中国最古的大学“泮宫”为例具体说明了中国历来是楚国式;同时又举了“北大‘状元桥’上走的人不仅限于状元,人人都可进”的例子。

请思考作者想说明什么。

考虑,而是从猫的一面进行考虑。

之所以有不同的看法,是因为思维的角度不同。

2.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楚人认为门以人为准,晏子认为门以国为准,这是从两个不同的坐标出发看人和门的关系。

3.思考并回答:“楚国式”是指门以人为准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齐国式”是指门以国为准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生活中有很多例子,学生应结合起来进行评述。

4.进行讨论,进行发散思维,畅所欲言。

回答:中国历来的“楚国式”有了改变,人们不仅是看重“物”了,而是更看重“人”了。

三、组织讨论,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得到里面有什么道理”可以说是本文的落脚点,也表达了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应在流传的故事中挖掘新的道理。

请学生结合自己知道的故事,看看是否真的理解了故事中的道理。

分组展开讨论,把自己熟知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让大家思考
其中的道理,并比较大家的理解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本节总结
《大小猫洞》是现代著名学者金克木的一篇文章。

本文看似拉拉杂杂,东扯西扯,但是结构严谨,行文流畅,给人启迪,发人深思,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就接受了作者的观点。

通过本文,学生应学习作者开阔的思路和质朴的语言以及作者表现的强烈的人文色彩和精神理念。

板书设计
大小猫洞牛顿的故事晏子的故事古代的“泮宫”北大的
“状元桥”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结合智力训练,培养学生多层次的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到里面有什么道理”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反思一下。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请给下面字词注音。

泮宫( ) 仆役( )
2.作者是如何看待牛顿给猫开两个洞的?
答案与提示:作者认为牛顿不是不灵活,而是讲科学,尊重客观,不由人的主观,考虑事情全面。

3.思考一下本文语言和结构的特点。

答案与提示:本文看似拉拉杂杂,东拉西扯,但是结构严谨,语言质朴,行文流畅,如话家常,给人启迪,发人深思
◆个性练习设计
1.讲一个有关晏子的故事给大家听。

答案与提示:一天早晨,天已经大亮了。

齐景公披散着头发,驾着六马大车,带领后宫嫔妃从宫中出来,却被受过刖刑(断足之刑)的守门人拦住,并对景公说:“你不像是我们的国君。

”景公知道自己的行为是缺乏礼教的行为,于是惭愧得不愿亲临朝政。

晏子闻讯,便入宫求见景公,问景公为何这样。

景公说:“是我有过错。

我一国之君,如今被断足的守门人羞辱,我有何脸面呢?”晏子一笑,回答说:“这是国君的福气呀,我特向国君庆贺。

属下无直率的话,上边就会有受蒙蔽的国君,百姓如果忌讳不讲真话,国君就多骄奢的
行为。

如今您有失礼的举动,断足的守门人就敢于对国君直言,这说明老百姓对您忠诚呀。

请赏赐他,以表明您喜爱直言善劝。

”景公笑了:“这可以吗?”晏子说:“可以。

”于是景公下令给这个守门人双倍的俸禄,并免征赋税。

2.讲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看自己是不是能从中发现新的道理。

3.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300字的小文章,谈谈你对“中国历来实行的楚国式,不是齐国式”的认识。

教学探讨与反思
通过教学,教给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议论文的特点,是教学的关键。

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议论文的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进行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多发言,多发表观点。

在议论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品味、思考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议论文的风格和特点。

板书设计
金克木(1912年8月一2019年8月),祖籍安徽寿县。

历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教授。

他是我国梵学研究、印度文化研究大家,学贯东西,通晓多国语言,对东西方文
化很多领域有广泛研究,是著名的诗文、学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