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选拔制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官员选拔制度
古代官员选拔制度
一、先秦:世卿世禄制为主
1、宗法制和嫡长子继承制
2、客卿、食客等制度
3、军功授爵制
二、两汉:察举制、征辟制
察举制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对于被察举的人,朝廷会提出一些治国和经义方面的问题进行考核,叫做策问,应举者回答朝廷提出的问题,叫做射策或对策。

董仲舒就是在汉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以贤良方正连对三策而被录用的。

征辟制地位仅次于察举制,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制度。

就是征召名望显赫的人士出来做官,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辟除制在汉武帝以前就已推行,直到隋朝被废。

察举的主要科目:
(1)孝廉:孝敬廉洁者(郡推举)
(2)秀才:才能优秀者,汉光武帝为避讳改为茂才(州推举)
(3)明经:通晓经义者
(4)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
三、魏晋:九品中正制
魏文帝曹丕时的吏部尚书陈群创议的。

到西晋时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

但类别却只有上品、中品和下品(二品至三品为上品;一品为虚设,无人能达到;四品至五品为中品;六至九品为下品)三类
中正:就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

品评主要有三个内容:家世﹑道德﹑才能。

四、隋唐:科举制
隋朝:起源
唐朝:
1常科:每年分期举行
1、进士:时务策和诗赋、文章。

宰相大多进士科出身
2、明经:时务策与经义
3、秀才: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
4、明法、明算、明字
5、俊士:不经常举行
6、……(共50多种)
考生生徒(学馆出身)、乡贡(经经州县考试)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

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

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2制科: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
武则天时期,出现殿试、糊名、武举(科目: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交等)新郎官:最早出现于唐代,是称呼考试登科及第的学子郎是古代一种高级官员的称呼,唐代祝贺新科进士称为新郎官
五、宋朝:科举制
宋太祖时期,共开15次科场,共录取455名进士。

宋太宗扩大录取人数,太平兴国二年榜就录取了507人,太平兴国三年榜录取144人,太平兴国五年榜录取119名进士。

而且待遇高,提拔快。

唐宋两代,探花郎指为年纪最小的进士。

宋英宗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解试(州试)、省试(礼部)和殿试。

科举及第成为天子门生。

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
南宋设立琼林宴,作为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
六、元朝:铨选制度
(1)高级职位中有相当部分被世勋子孙所占据;
(2)中、下级官员中的绝大部分,多由吏员出职,甚至由官复吏,再出职升任品级较高的官位;
(3)元代前期一直没有设科取士,后来虽然实行科举,对整个官僚构成的影响,也远不能与唐宋诸朝相比较。

此外,元朝铨选制度的另一个特点,是优待蒙古、色目人。

七、明朝:科举制
明代的进士,70%以上都是江西、福建、浙江人。

(一)考生的称呼
童生: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

生员:俗称秀才,童生院试合格,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进入府、州、县学的通称。

分为廪生、增生、附生三类。

贡生:各府、州、县学中的生员选拔出来。

监生:明代入国子监学习。

分四类,生员入监读书的称贡监;官僚子弟入监的称荫监;举人入监的称举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

明初时期,监生可以直接做官。

(二)考试内容:四书五经、八股取士
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出题、中股、后股、束股、收结
顾炎武: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三)考试的流程
1、院试:州县,童生考中即为秀才,免除一人的徭役,见到县长大人可以不下跪
2、乡试(秋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每三年一次。

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

考中的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
3、会试(春闱):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乡试的第二年举行。

考中的称贡士,
第一名为会元
4、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会试后当年举行。

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

一、二、三甲通称进士。

八、清朝:科举制
满人做官可不经过科举途径。

汉人需科举为官。

(一)考生的称呼
童生:参加童试的人
生员:童生被录取,入学进入府、州、县学。

分为廪生、增生、附生
秀才:在学宫肄业
(二)考试的流程
1初步考试
1、童试:又叫做小考,
,童生经过一定的考试选拔,在县里面选拔了以后到
督学进行考试,督学考试合格就可以称做秀才
2、岁试:秀才每一年考一次,这也是一个选优的过程。

3、科试:每三年秀才还要参加一次大的考试,主要是为了推举举人考试的资格
2正式考试
1、乡试: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

考中为举人。

举人实际上是候补官员,有资格做官了。

2、会试: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

3、殿试: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称为进士,可以直接做官。

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

隋唐开始科举后,连中三元的只有十三人,分别是唐朝两人,宋朝六人,金一人,元一人,明二人,清两人,明朝出现在洪武年间的黄观,正统年间的商辂。

九、科举制度下的那些名人
1、李白:
终其一生,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

一方面,政审通不过。

他是商人之子、而且是罪人之后,唐朝律法规定商人、罪人不得参加科举考。

另一方面,李白特有的诗人气质。

自言天生我才必有用、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孟郊
科举屡屡落榜,空有抱负而无施展之机。

45岁时终于进士等第。

压抑几十年的苦闷如决堤之河狂泻而出,作诗《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3、杜甫
当朝宰相李林甫害怕士人泄露当时之机,因此一人不取,致使举子全部落榜,而后,他有上表玄宗说野无遗贤。

因此杜甫也落榜。

4、黄巢
曾几次应试进士科,皆名落孙山,于是他满怀激情地写了一首诗《不第后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最终成为是唐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人物。

5、高明
元顺帝至正五年(1345)以《春秋》考中进士。

代表作《琵琶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6、唐伯虎
30岁那年,踌躇满志地赴京会试,不料卷入科举舞弊案,经过一年多审讯,唐伯虎被判终生不得参加科考。

明朝官场少了一个有才气的官吏,但明代文坛多了一个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7、张居正
天资充盈,12岁考中秀才,13岁参加乡试,只因湖广巡抚顾璘有意让张居正多磨练几年,才未中举。

16岁中举。

后官至内阁首辅,实行著名的张居正改革。

8、蒲松龄
聊斋先生,出身没落地主家庭。

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成了秀才。

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71岁时才破例补为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触。

9、吴敬梓
生长在累代科甲的家族中。

看透了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

代表作《儒林外史》,该书中范进中举一文揭露了科举制度的丑陋。

10、洪秀全
出身农家,读过村塾。

四次参加乡试均落选。

后发起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腐败统治。

11、鲁迅
祖父是因为科举舞弊案受牵连丢官的,家道至此中落。

而且鲁迅受进步思想影响很大。

因此非常痛恨科举制。

代表作《孔乙己》,揭露了科举制对读书人的毒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