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探索轴对称的性质》教案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第5章生活中的轴对称5.2探索轴对称的性质教案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第5章生活中的轴对称5.2探索轴对称的性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第5章生活中的轴对称,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了解轴对称的概念,并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本节课是该章节的第2节,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轴对称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他们对轴对称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轴对称的性质,他们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观察、操作、推理,从而加深他们对轴对称性质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轴对称的性质,并能运用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操作、推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轴对称的性质。
2.如何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发现轴对称的性质。
2.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轴对称的性质。
3.推理法:让学生通过逻辑推理,证明轴对称的性质。
4.小组合作法: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轴对称的性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生活中的轴对称实例,如剪纸、图片等。
2.准备一些轴对称的图形,如正方形、矩形等。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轴对称实例,如剪纸、图片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让学生思考轴对称的性质。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些轴对称的图形,如正方形、矩形等,并提问:“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性质?”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轴对称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发现并证明轴对称的性质。
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每组选取一个轴对称的图形,通过剪切、折叠等方法,探索并证明轴对称的性质。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五章5.2《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五章5.2《探索轴对称的性质》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图形变换》的第二节《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轴对称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后续学习其他图形变换的基础。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探索轴对称的性质,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轴对称的定义,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轴对称性质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进一步体会和理解。
此外,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还需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轴对称的性质,能运用轴对称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究、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轴对称的性质。
2.难点:如何运用轴对称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猜想、证明,发现轴对称的性质。
2.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实践活动,培养合作意识。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轴对称性质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对称图形卡片。
2.学具:每人一份对称图形卡片、练习纸。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如剪纸、建筑、服饰等,引导学生关注轴对称的概念。
提问: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轴对称的定义。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组对称图形,如正方形、矩形、圆等,提问: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的对称轴,让学生猜想对称轴上的点、线、面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对称图形,找出它的所有对称轴,并验证对称轴上的点、线、面的性质。
教师巡回指导,为学生提供帮助。
七年级数学下册5.2《探索轴对称的性质》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铺平.
( 1)上图中,两个“ 14”有什么关系? ( 2)在上面扎字的过程中,点 E 与点 E′重合,点 F 与点 F′重合.设折痕 所在直线为 l ,连接点 E 与点 E′ 的线段与 l 有什么关系?点 F 与点 F′ 呢? ( 3)线段 AB与线段 A′B′有什么关系? CD与 C′ D′ 呢? ( 4)∠ 1 与∠ 2 有什么关系?∠ 3 与∠ 4 呢?说说你的理由. 观察图 5-6 的轴对称图形: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归纳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性质; 2.通过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观察辨析图形的能力和画图能 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成轴对称的性质的过程,体验数学探究学习的方法; 2.经历图形欣赏与相关数学思考、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活动过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实践探索过程中, 通过自主、 主动学习, 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成功感受, 增强自信; 2.通过分组讨论学习,体会合作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对轴对称的性质的理解; 教学难点 轴对称的性质的归纳,体会从特殊图形到一般规律的归纳过程;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启发猜想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课件、多媒体; 学生准备 三角板,练习本; 课时安排 1 课时
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如果一个平面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 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 那么这
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对于两个平面图形,如果沿一条直线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那么称这两个图
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叫做这两个图形的对称轴. 二、新课 如图 5-5 ,将一张矩形纸对折,然后用笔尖扎出“ 14”这个数字,将纸打开后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2《探索轴对称的性质》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2《探索轴对称的性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2《探索轴对称的性质》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轴对称的性质,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发现轴对称图形的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教材通过丰富的现实情境和直观的图形演示,引导学生发现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对称性,对对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轴对称图形与以往学习过的对称图形有所不同,需要学生能够从直观的图形中抽象出对称轴的概念,并理解对称轴的性质。
同时,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能够发现图形对称后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能够找出常见图形的对称轴。
2.发现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能够运用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对称轴的性质。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直观的图形演示,让学生感受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2.操作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对称后的图形特点,发现对称轴的性质。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4.归纳总结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并进行巩固练习。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轴对称图形,如矩形、三角形、圆形等。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图形和动画。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如剪纸、建筑等,引导学生回顾对称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轴对称图形,如矩形、三角形、圆形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对称轴在哪里?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将图形沿着对称轴对折,观察对折后的两部分是否完全重合。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2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2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2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这一节主要让学生理解轴对称的概念,掌握轴对称的性质,并能够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索轴对称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平面几何知识,对图形的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轴对称的概念和性质,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轴对称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轴对称的概念,掌握轴对称的性质,并能够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让学生探索轴对称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轴对称的概念和性质。
2.难点:如何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图片,引导学生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2.问题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3.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关于轴对称的图片和实例,如剪纸、对称图形等。
2.准备一些关于轴对称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准备一些关于轴对称的练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关于轴对称的图片和实例,如剪纸、对称图形等,引导学生关注轴对称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介绍轴对称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思考轴对称的性质。
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轴对称的定义是什么?(2)轴对称有什么性质?3.操练(10分钟)让学生亲自动手,观察和分析轴对称的性质。
2探索轴对称的性质-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2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知识点概述1. 基本概念轴对称是指存在一条直线,使得该直线将一个图形分成互相对称的两个部分。
这条直线称为轴线,图形称为轴对称图形。
2. 性质轴对称图形具有以下性质:1.对称轴上的任何一点到图形中的一个点的距离,等于该点到对称点的距离。
2.任意一对对称点的连线,都和对称轴垂直,并且交于对称轴上的一点。
3.轴对称图形中,如果一个点关于对称轴的对称点仍在图形内,则它是轴对称图形的内点。
3. 应用范围轴对称性是许多图形和物体的重要特征,许多现实对象都具有轴对称性。
因此在生活中,对轴对称性有一定的认识和掌握是非常重要的。
二、教学过程1. 导入老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具有轴对称性的图形或物体,让学生用手捏一捏或者就近找到一面镜子观察是否有轴对称线。
然后询问学生这些图形或物体有何共同之处,并引出轴对称性的概念。
2. 讲解在学生初步了解轴对称性的概念后,老师可以通过PPT或其他方式讲解轴对称性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并通过图形进行展示和解释。
让学生了解轴对称性的具体性质与特点。
3. 实践探究老师可以出示多个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找出它们的轴对称线,并在纸上画出来。
然后让学生在纸上任意找几个点,求它们对称点的坐标,并通过连线把它们连接起来形成新的图形。
再次问学生这个新的图形是否有轴对称线,并让学生找出这个图形的轴对称线。
此外,请学生找出几个具有轴对称性的物体或图形并进行解释,如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体等。
4. 巩固练习老师可以让学生在练习册上或者其他出题方式上完成有关轴对称性的练习题,例如:给定一个轴对称图形,求其中某一点关于对称轴的对称点等等。
三、知识体会了解和掌握轴对称性的概念和性质,是学习数学的基础。
主要可以应用到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轴对称性可以判断某些图形或物体是否对称,加深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和理解。
2.通过轴对称性可以求出轴对称图形中一个点关于对称轴的对称点,从而解决一些几何问题。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下册教案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下册教案如果一个平面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侧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则表示这两个图形为轴对称。
两个图形零点中对应的点叫做对称点。
对称轴且欧佩什县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数学是整理的探索轴对称的性质北师大版以下初一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探索轴对称的物理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探索四方形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等于零的性质;2、能够按要求作出贴切平面图形经过轴对称后的图形;3、鼓励学生利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问题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经历观察、分析、作图等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学生的能力和有条理的语言表达能力;二、教学重点:1、轴对称的大体上性质,利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2、进一步发展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利用四方形长方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实验操作:将一张矩形纸对折,然后用笔尖扎出“14”这个数字,将纸打开后铺平.2、合作交流:(1)图中,两个“14”有什么关系?(2)在扎字的过程中,点E与点E/重合,点F与点F/重合.新设折痕所在直线为l,连接点E与点E/的线段与l有什么关系?点F与点F/呢?(3)线段AB与A/B/有什么关系?CD与C/D/呢? (4)∠1与∠2有什么关系?∠3与∠4呢?说说你的理由.在图中,沿对称轴对折后,点A与A/重合,称点A关于对称轴的对应点是点A/,类似的,线段AB关于对称轴的对应线段是线段A/B/,∠1关于对称轴的对应角是∠2.利用比较直观的方法使学生比较清晰地观察到每一组对应点与折痕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对应角、常量线段之间的大小关系。
(二)情境引入学生可以根据折叠过程中的某些的重合说明理由,进一步验证结论上一个社区活动得到的结论。
轴对称的性质:1.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2.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三)实战演习利用轴对称人体工学图案:教师可以先鼓励学生想象完整图案的形状,然后鼓励学生根据轴对称的性质探索画出图案另一半的方法。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2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2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5.2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轴对称的性质,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发现和总结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教材中安排了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轴对称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已经掌握了轴对称的概念和简单的性质,能够识别轴对称图形,并能够求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但是,学生对于轴对称的深入性质了解不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究,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轴对称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轴对称的性质,能够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轴对称的性质。
2.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探究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和总结轴对称的性质。
2.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轴对称的性质,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图片,用于引导学生探究和讲解。
2.准备对称轴工具,让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对称轴的概念。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对称图形,引导学生回忆轴对称的概念和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呈现一些具体的案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和总结轴对称的性质。
案例1:一个正方形,将其沿着一条对称轴折叠,折叠后的两部分完全重合,说明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
案例2:一个圆,将其沿着一条对称轴折叠,折叠后的两部分完全重合,说明圆的半径相等,任意两条直径互相平分。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对称轴工具,自己动手操作,验证轴对称的性质。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5.2探索轴对称的性质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5.2探索轴对称的性质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下数学5.2探索轴对称的性质,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轴对称的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实践活动课。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轴对称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加深对轴对称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对轴对称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前面的学习,他们对轴对称的概念和性质有了基本的认识。
但是,对于如何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并掌握轴对称的性质。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轴对称的性质。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并证明轴对称的性质。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探究法: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轴对称的性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动手操作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轴对称性质的理解。
3.实例讲解法: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讲解如何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关于轴对称的图片,用于导入和巩固环节。
2.准备一些轴对称的实际问题,用于拓展环节。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关于轴对称的图片,如剪刀、衣服、地图等,引导学生回顾轴对称的概念和性质。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尝试发现轴对称的性质。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轴对称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轴对称的实际问题,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进行解决。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鼓励和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关于轴对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和讲解。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自己思考,还有哪些实际问题可以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
教师出示一些实例,进行讲解和分析。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轴对称的性质,以及如何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5.2探索轴对称的性质教案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5.2探索轴对称的性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下数学5.2探索轴对称的性质》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轴对称的性质,学会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并能够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索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对图形的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学生在生活中也接触过一些轴对称的实例,如剪刀、飞机模型等。
但学生对轴对称的性质还没有系统性的认识,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轴对称的性质,学会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并能够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轴对称的性质。
2.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以及如何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感受轴对称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猜想、验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教学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轴对称图形,如剪刀、飞机模型等,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讲解。
2.准备一些与轴对称相关的练习题,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巩固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轴对称实例,如剪刀、飞机模型等,引导学生感受轴对称的存在。
提问: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介绍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五章5.2《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五章5.2《探索轴对称的性质》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轴对称”的第二个知识点,主要让学生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轴对称的概念,本节课将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轴对称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对于轴对称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轴对称性质的深入理解还需要通过实例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探索来逐步建立。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轴对称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轴对称的性质,能够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对轴对称性质的探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轴对称的性质。
2.如何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和自主探索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探索和理解轴对称的性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用于引导学生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2.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引导学生回顾轴对称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组图形,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的,进而提出问题:轴对称的图形有哪些性质?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尝试找出轴对称的性质。
讨论结束后,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发现。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和鼓励学生,对学生的发现给予及时的反馈。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运用刚刚学到的轴对称性质解决问题。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操作,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尝试自己找出轴对称的其他性质,并进行验证。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
七年级数学下册《探索轴对称的性质》教案、教学设计
2.教学步骤:
(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轴对称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导入:引导学生观察轴对称图形,总结轴对称的性质,并学会运用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巩固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轴对称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2.难点:运用轴对称性质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进行几何证明。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如剪纸、建筑等,让学生感受轴对称的美,自然引入轴对称的概念。
-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途径,发现并理解轴对称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2.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轴对称的性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3.通过对典型例题的讲解与练习,使学生掌握利用轴对称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特布置以下作业:
1.基础作业:
-请学生完成课本上相关的练习题,旨在巩固轴对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学生通过绘制图形,观察并分析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提高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2.提高作业:
-设计一些综合性的题目,要求学生运用轴对称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轴对称图形的面积、周长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从而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探索轴对称性质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2探索轴对称的性质》说课稿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2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5.2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轴对称的性质,学会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轴对称的概念和性质,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例子中发现轴对称的性质,并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轴对称的概念,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并能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轴对称的概念,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2.教学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以及如何灵活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动手操作法、交流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几何画板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如剪纸、建筑等,引导学生发现轴对称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兴趣。
2.探究轴对称的性质: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图形,尝试找出它的对称轴,并判断其他组的同学的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
3.总结轴对称的性质:根据学生的探究结果,总结轴对称的性质,如对称轴上的点不变,对称轴两侧的图形对称等。
4.巩固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问题。
5.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轴对称的性质及其应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轴对称的性质1.对称轴上的点不变2.对称轴两侧的图形对称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能准确地描述轴对称的概念和性质。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5.2探索轴对称的性质说课稿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5.2探索轴对称的性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下数学5.2探索轴对称的性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轴对称的性质,以及如何寻找对称轴。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轴对称的概念,掌握轴对称的性质,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在七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对图形的变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轴对称的概念和性质,他们可能还不是很清晰,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寻找对称轴的方法也需要通过实践来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轴对称的概念,掌握轴对称的性质,学会寻找对称轴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力,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美妙。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轴对称的概念,轴对称的性质,寻找对称轴的方法。
2.教学难点:轴对称性质的理解和应用,寻找对称轴的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黑板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出轴对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理解轴对称的概念和性质。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通过操作、观察、思考等活动,探索对称轴的性质。
4.教师讲解:教师讲解轴对称的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5.练习巩固: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轴对称的性质1.对称轴将图形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部分。
2.对称轴上的任意一点,在图形中都有对应的一点,两点关于对称轴对称。
【核心素养】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2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教案(表格式)
5.2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主要师生活动一、温习旧知,导入新知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平面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 这条直线叫这个图形的对称轴.轴对称:如果两个平面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那么称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叫做这两个图形的对称轴.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上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学生积极发言,教师给出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概念,并引出后面的探究.二、小组合作,探究概念和性质知识点一:轴对称的性质如图,将一张矩形纸对折,然后用笔尖扎出“14”这个数,将纸打开后铺平:(1)两个“14”有什么关系?(2)在上面扎字的过程中,点E与点E′重合. 设折痕所在直线为l,连接点E和E′的线段和l有什么关系?连接点F和点F′呢?(3)线段AB与A′B′,CD与C′D′有什么大小关系?(4)∠1与∠2有什么大小关系?∠3与∠4呢?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直接观察图片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方格纸上扎出“14”然后观察,学生代表回答,教师整理与评价.(1)关于直线l对称.(2)都能被直线l垂直平分.(3)AB=A'B',CD=C'D' .(4)∠1=∠2,∠3=∠4.做一做右图是一个轴对称图形.(1)找出它的对称轴;(2)连接点A与点A1的线段与对称轴有什么关系?连接点B与点B1的线段呢?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学生代表发言,教师整理板书,预测学生能找到对称轴如图,并发现AA1和BB1都被对称轴垂直平分.(3)线段AD与线段A1D1有什么大小关系?线段BC与B1C1呢?为什么?(4)∠1与∠2有什么关系?∠3与∠4呢?说说你的理由?师生活动:学生可通过折叠或者用直尺量角器等工具测量,得出结论:AD = A1D1,BC = B1C1.∠1 =∠2,∠3 =∠4.议一议在轴对称图形中,对应点所连的线段与对称轴有什么关系?对应线段有什么关系?对应角有什么关系?在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中呢?师生活动:学生小组交流,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整理并引出轴对称的性质:轴对称的性质在轴对称图形或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中,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做一做下图是一个图案的一半,其中的虚线是这个图案的对称轴,画出这个图案的另一半.师生活动:教师先引导学生探索画对称点的方法,然后学生独立操作,学生代表展示,预测如图所示.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方法总结:先确定一些特殊的点(如三角形的顶点),然后作这些特殊点的对称点,再顺次连接即可.典例精析例1 如图,一种滑翔伞的形状是左右成轴对称的四状,然后鼓励学生根据轴对称的性质探索画出图案另一半的方法. 如果学生对画图存在困难的话,教师可以先让他们借助方格纸完成画图.设计意图:巩固学习的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设计意图:加强学生对轴对称的性质的掌握与应用能力.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轴对称的性质的掌握.设计意图:考查学生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进行简单计算的能力.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轴对称的性质的掌握,通过说理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轴对称的性质的掌握.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轴对称的性质的掌握,提高学生的作图能力.边形ABCD ,其中∠BAD =150°,∠B =40°,则∠BCD 的度数是 ( )A .130°B .150°C .40°D .65°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叙述思路,如解析:因为四边形ABCD 左右成轴对称, 其中∠BAD =150°,∠B =40°,所以∠BAC =∠DAC =75°,∠BCA =∠DCA . 所以∠BCA =180°-75°-40°=65°. 所以∠BCD =130°.例2 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 cm ,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 )A .4 cm 2B .8 cm 2C .12 cm 2D .16 cm 2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叙述思路,然后总结方法: 解析:根据正方形的轴对称性,可知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正方形ABCD 面积的一半. 因为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 cm , 所以S 阴影=42÷2=8 (cm 2). 方法归纳: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在轴对称图形中求不规则的阴影部分面积时,一般可以考虑利用轴对称变换,将其转化为规则图形后再计算面积. 针对训练1.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________垂直平分.2. 下图是轴对称图形,相等的线段___________,_________,相等的角是_________.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 3. 如图,∠ABC 与∠A 1B 1C 1关于直线l 对称,则∠B 的度数为______.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叙述思路,如:解析:由轴对称的性质可得∠C = ∠C 1 = 30°, 所以∠B = 180°-50°-30° = 100°.4. 如图,已知点P 是∠AOB 内任意一点,点P 1,P 关于OA 对称,点P 2,P 关于OB 对称. 连接P 1P 2,分别交OA ,OB 于C ,D . 连接PC ,PD . 若P 1P 2=10 cm ,则∠PCD 的周长为 cm.D A B C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叙述思路,教师给予鼓励与评价.三、当堂练习,巩固所学1. (济南·期末) 如图,若△ABC与△DEF关于直线对称,BE交于点O,则下列说法不一定正确的是( )A. AB∥EFB. AC = DFC. AD⊥lD. BO = EO2. 下面两个轴对称图形分别只画出了一半,请画出它们的另一半(直线L为对称轴).板书设计轴对称的性质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课后小结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梳理知识框架.教学反思本节主要内容是探究并得出轴对称的性质,并利用轴对称的性质画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轴对称后的图形. 以学生的观察、操作、交流性活动为主,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生活中的轴对称5.2探索轴对称的性质教学设计新版北师大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生活中的轴对称5.2探索轴对称的性质教学设计新版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生活中的轴对称5.2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轴对称的定义和简单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进一步探索轴对称的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活动,引导学生发现轴对称的性质,并总结出一般性的结论。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轴对称的定义和简单性质,对于轴对称的概念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轴对称的性质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和思考来进一步深化理解。
同时,学生可能对于如何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进行引导和训练。
三. 教学目标1.理解轴对称的性质,并能够运用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轴对称的性质的发现和总结。
2.如何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轴对称的性质。
2.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轴对称性质的理解。
3.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学会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4.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和练习题,用于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轴对称的性质,以及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2.准备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如剪刀、纸张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如剪纸、衣服等,引导学生回顾轴对称的定义和简单性质。
提出问题:“你们还能够发现轴对称的哪些性质呢?”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具体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发现轴对称的性质。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和交流,总结出轴对称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自己动手操作,加深对轴对称性质的理解。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5.2探索轴对称的性质教案2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5.2探索轴对称的性质教案2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教材通过引入轴对称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介绍,也有大量的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体验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对图形的变换有一定的了解。
但轴对称的概念及性质较为抽象,学生需要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和思维推理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较为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轴对称的概念,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 教学重难点1.轴对称的概念及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2.如何在实际操作中引导学生发现和证明轴对称性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发现轴对称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索轴对称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推理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平面几何知识,推理证明轴对称的性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生活中的轴对称图片,如剪纸、标志等。
2.准备一些平面几何图形的轴对称变换图。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轴对称图片,如剪纸、标志等,引导学生发现并认识轴对称的现象。
让学生谈谈对轴对称的理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平面几何图形的轴对称变换图,如正方形、矩形等。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在轴对称变换后,哪些性质发生了变化,哪些性质保持不变?从而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每组选择一个平面几何图形,尝试对其进行轴对称变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一、教学目标:
1、探索轴对称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
2、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轴对称后的图形;
3、鼓励学生利用轴对称的性质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经历观察、分析、作图等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有条理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1、轴对称的基本性质,利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
利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实验操作:将一张矩形纸对折,然后用笔尖扎出“14”这个数字,将纸打开后铺平.
2、合作交流:(1)图中,两个“14”有什么关系?(2)在扎字的过程中,点E 与点E/重合,点F与点F/重合.设折痕所在直线为l,连接点E与点E/的线段与l有什么关系?点F与点F/呢?(3)线段AB与A/B/有什么关系?CD与C/D/呢? (4)∠1与∠2有什么关系?∠3与∠4呢?说说你的理由.
在图中,沿对称轴对折后,点A与A/重合,称点A关于对称轴的对应点是点A/,类似的,线段AB关于对称轴的对应线段是线段A/B/,∠1关于对称轴的对应角是∠2.
利用比较直观的方法使学生比较清晰地观察到每一组对应点与折痕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对应角、对应线段之间的大小关系。
(二)情境引入
观察这个轴对称图形:
1.找出它的对称轴;
2.连接点A与点A/的线段与对称轴有什么关系?连接点B与点B/的线段呢?
3.线段AD与线段
A/D/有什么关系?线段BC与线段B/C/呢?
4.∠1与∠2有什么关系?∠3与∠4呢?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可以根据折叠过程中的某些元素的重合说明理由,进一步验证上一个活动得到的结论。
轴对称的性质:
1.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2.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三)实战演习
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
图中给出了一个图案的一半,其中的虚线是这个图案的对称轴.
1.你能猜出整个图案的形状吗?
2.你能画出这个图案的另一半吗?
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
:
A
∟
l
过点A 作对称轴l 的垂线,垂足为B,延长AB 至A /, 使得BA /=AB.点A /就是点A 关于直线l 的对应点。
B
A /
教师可以先鼓励学生想象完整图案的形状,然后鼓励学生根据轴对称的性质探索画出图案另一半的方法。
(四)巩固提高
1.如图⊿ABC 和⊿A /B /C /关于直线l 对称,
A /
B /=6cm,∠ABC=90°,
则∠A /B /C / =____
°, AB=___cm.
A
A /
B B /C
C /l
906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轴对称图形的对应点所连线段垂直平分对称轴;
B.轴对称图形上若有一点在对称轴上,则该点与它的对应点重合;
C.轴对称图形的对应点一定在对称轴两侧;
D.两个全等的图形一定成轴对称.
3.如图,⊿ABC 和⊿A /B /C /关于直线l 对称,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如果
⊿ABC ≌⊿A /B /C /,那么⊿ABC 和⊿A /B /C /一定关于直线l 对称吗?
l
A
A /
B
B /
C
C /
(五)学以致用
两侧有A 、B 两个村庄,要在河边修建码头M ,使M 到A 、B 两个村庄的距离之和最短,试确定M l
A
B
M
2.如图,在一条河的同一岸边有A 、B 两个村庄,要在河边修建码头M ,使M 到A 、B 两个村庄的距离之和最短,试
确定M 的位置。
l
A
B M
A /
3.如图,D 、E 分别是⊿ABC 的边AB 和
边AC 上的两点,在BC 上求作一点F ,使⊿A
B
D C
E
F
D /
4.如图,小虎住在甲村,姥姥住在乙村,星期天小虎去看姥姥,先在北山坡打一捆草,又在南山坡砍一捆柴,然后给姥姥送去。
问小虎应选择怎样的路线才最短?
北山坡
南山坡
乙村
甲村
(六)反思总结 1、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2)本节课中,你还有什么疑问? 2、作业习题5.2 板书:
1、轴对称的性质: (1)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2)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2、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
已知对称轴l 和一个点A,要画出点A 关于l 的对应点A /.
过点A作对称轴l的垂线,垂足为B,延长AB至A/, 使得BA/=AB.点A/就是点A 关于直线l的对应点。
3、练习
4、小结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