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泥选择性絮凝浮选中颗粒间相互作用研究_邹文杰

合集下载

在选择性絮凝和浮选中对矿物特效性的细菌蛋白质的作用

在选择性絮凝和浮选中对矿物特效性的细菌蛋白质的作用

选和 絮凝 中应 用微生 物其及 从 中提 取 的细胞代谢 产
物 的报 导 。Panb x l s oy x 多 黏 芽 胞 杆 e ia i u lmy a( l p
菌, 缩写 为 P p lmy a 是 革 兰 氏 阳 性 的 异 养 细 . oy x ) 菌, 它除 了产 生有机 酸 ( 草 酸 、 如 甲酸和 醋 酸 ) , 外 还 产生 外多糖 和蛋 白质 , 们在 选 矿 过程 中可 以得 到 它 应用 。早期 的文献 报 导 过 , 生 物 经不 同矿 物基 质 微
中用 B o il 介 质对 该 菌种 进行 再 培 养 。用 硝 酸 rmf d e
钾 作为 支持 电解 质 , 氢 氧 化 钾 作 为 p 调 整 剂 。 用 H
在本研 究 中所用 药剂 均为分 析纯 级 。在试 验 中用 比
电导率 小 于 1 5 t o . mh s的 二 次蒸 馏 去 离 子水 。将  ̄ 1 OmL纯 菌株 放 到 B o il 质 中 进行 接 种 , rmf d介 e 并 在 3 ℃下用 转速为 2 0rri O 4 / n的旋 转摇 动器进行 培 a

驯 服后 , 以提高其 在矿物 分离 中的选择 性 。 可
除 了开发 出了微 生 物诱 导分 离 矿物 方法 外 , 了 解对 矿物具 有特效性 的细 菌代谢 产物 也变得越 来越 重要 。研究 结果 已经证实 了细 菌对矿 物的特殊 亲合 力及 外胞 多糖和蛋 白质对 细菌 细胞 在 矿物表 面上 固 着所 起 的调节作用 。在本 研究 中确定 细菌外胞 蛋 白 质 ( B ) 石英 、 铁 矿 、 E P对 黄 黄铜 矿 、 闪锌 矿 和方 铅 矿 的亲合力 。细菌外 胞蛋 白质本 身是 由多种氨基 所包 围 。所 以可用 硫 酸铵 沉 淀 法 ( P 对 E P进行 分 AS ) B 类 。研究 了不 同蛋 白质 组 分 对 矿 物 分 离 结 果 的影 响 。研究 了 由 AS P法 分离 出的 不 同蛋 白质 组 分对 从 石英 、 闪锌矿 和方铅 矿 中选择 性 絮凝 和浮 选 分离 黄铁矿 和黄铜矿 的影 响 。不 同类 型 的蛋 白质 对不 同

煤泥水悬浮液体系中EDLVO理论及应用_郭玲香

煤泥水悬浮液体系中EDLVO理论及应用_郭玲香

的。

因此,在图4和图5的两条等ΔB线上,α值是相同的。

如改变P C的值做实验,当P C增大,α的值也相应增大。

由于P C变化不大,在一级近似上可视精矿率不变。

在这一推断下,曲线上各点所代表的处理量与其所内含的产量是成正比的。

本文以处理量为变量进行的分析和结论,同样应适用于以精产量为变量的情况。

即是说,在产品质量标准不变的前提下,以处理量为变量所得到的最佳参量配置就是以产量为变量所得到的最佳参量配置。

参考文献〔1〕 R.G erber and R.Birss,High Gradient Magnetic Separation, England Research Studies Press,1983〔2〕 Y.J.Yu,H.L.Nan etc,Feasibility study on kaolin clay pu2 rification and coal desulphurization by superconducting HGMS,Cryogenics》Vol.30,September Supplement1990,(收稿日期 1999年4月10日)〔作者简介〕南和礼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副研究员煤泥水悬浮液体系中EDL VO理论及应用郭玲香(太原理工大学・030024) 欧泽深(中国矿业大学・徐州 221008)胡明星(东南大学・上海 210000) 摘 要 阐述了EDLVO理论的基本原理,并计算了煤泥水悬浮液体系中颗粒间的作用能。

煤是天然疏水性矿物,煤粒表面间的疏水吸引力对颗粒的凝聚起主导作用。

计算结果表明:EDLVO理论综合考虑颗粒间的各种相互作用能,能够很好地说明细粒煤的凝聚与分散行为。

关键词 煤泥水 颗粒 相互作用 EDLVO理论EDL V O THEOR Y AN D ITS APPL ICATION IN COALSL URR Y SUSPENSIONGuo Lingxiang(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Ou Zeshen(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Technology)Hu Mingxing(S outheast University)Abstract:Not only the basic principle of the EDLVO theory has been expounded,but also the every kind interaction of fine coal particles in coal slurry suspension is calculated in this paper.Coal has the character of nat2 ural hydrophobicity,and the hydrophobic interaction between particles is a decisive factor to the aggregation of particles in hydrophobic suspension.The calculated results show that only the EDLVO theory can explain suc2 cessfully the aggregation or dispersion of fine coal particles.K eyw ords:Coal slurry,Particle,Interaction,EDLVO theory 近十几年来,化学工作者发现在亲水或疏水胶体粒子间存在某种特殊的相互作用力,对胶体分散体系的稳定性起决定性作用,从而提出了EDLVO理论〔1〕。

提高浮选精煤回收率的研究

提高浮选精煤回收率的研究

271近年来,随着煤炭开采量的增大,炼焦煤种越来越稀缺,原煤中的煤泥含量逐渐增加,尤其是污染浮选精矿最为严重的高灰细泥含量的增加,给浮选环节造成很大压力。

这部分难以脱除的高灰细泥不仅会污染精煤灰分,使精煤灰分升高,还会制约浮选精煤产率,同时增加浮选药剂消耗量。

随着选煤技术的发展,本着“吃干榨净”的原则,对浮选系统和粗煤泥回收系统进一步完善,进一步提高精煤回收率,以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矿井原煤现状1.1 原煤粒度变化随着煤田地质条件的恶化,采煤工作面距离地面越来越远,导致毛煤运输过程中转载点增多,工作面回采率提高;综合采煤、井下破碎、转载这一系列的过程,使进入选煤厂原煤中的次生煤泥含量不断增加。

另外,随着煤炭价格的升高,以及优质焦煤的数量急剧减少,使得各选煤厂需要最大限度的提高精煤的回收率,实现优质资源合理利用,以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原煤中细粒级含量的不断增加,煤质的不断变化使得重介选煤成为主流的选煤方法,而介质系统循环又会造成次生煤泥量的增加。

重介旋流器分选粒度下限通常为0.5 mm,浮选是回收-0.5 mm精煤最有效、最广泛的选煤方法,浮选入料量占原煤入洗量20%~30%,因此煤泥浮选效果好坏成为制约最终精煤产品数质量的关键。

2 影响浮选效率的因素2.1 入浮煤泥的物性入浮煤泥物性是影响浮选效果的根本因素,包括粒度、灰分、入料浓度和可浮性等。

(1)浮选入料的粒度特性和灰分特性是决定浮选工艺、设备选型、粗煤泥回收系统的重要因素。

它是提高浮选精煤产率最重要一环,也是现阶段各选煤厂改造浮选系统、煤泥水处理系统的重要依据。

通过统计浮选入料(精煤磁尾)小浮沉试验数据可知,粒度<0.125 mm的累计产率在28.78%,产率累计灰分38.75%,其中<0.045 mm粒度级的灰分高达56.99%,产率8.56%。

说明该厂浮选入料中高灰细泥含量较高。

+0.5 mm粒度级的占比在7.92%,说明跑粗现象严重,这部分粗颗粒如果直接进入浮选系统,就会导致尾矿跑粗,尾矿灰分偏低,浮选精煤产率下降;+0.25 mm平均灰分为8.51%,该厂重介旋流器分选下限为0.25 mm。

选煤水化学——水化学性质对颗粒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选煤水化学——水化学性质对颗粒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第46卷第5期2021年5月煤炭学报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Vol.46No.5May2021煤泉紡X与利用选煤水化学——水化学性质对颗粒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张志犁,庄祁,刘.(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100083; 2.郑州大学河南资源与材料产业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郑州450000)摘要:煤泥水的水化学性质对颗粒间相互作用有重要的影响。

煤泥浮选需要煤颗粒与杂质颗粒在矿浆中充分分散,而煤泥水澄清需要颗粒有效凝聚。

为解决浮选环节和澄清环节所需颗粒间分散-凝聚状态相矛盾的问题,以及所需水化学环境相矛盾的问题,以煤与高岭石颗粒为例,通过Zeta电位分布和原子力显微镜测力,从微观层面上研究了水化学性质对颗粒间作用行为的影响。

金属离子对颗粒Zeta电位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Ca?+使煤和高岭石颗粒各自的Zeta电位分布变窄,使同种颗粒间发生凝聚;Ca"浓度由1mmol/L增大到5mmol/L时,煤与高岭石混合颗粒的Zeta电位分布由双峰变为单峰,煤与高岭石颗粒发生凝聚。

Ca?+可以促进煤与高岭石颗粒间发生同类和异类凝聚,Na*对颗粒间凝聚行为的影响较小。

用原子力显微镜直接测量颗粒间作用力,发现随着Ca”浓度的增加,煤与高岭石颗粒间的作用斥力和作用范围逐渐减小,颗粒越来越容易发生凝聚,当Ca"浓度增大到5mmol/L时,煤和高岭石颗粒间出现引力;而Na*对颗粒间作用力的影响微弱。

不同pH条件下颗粒间作用力的测试结果表明,随着pH值的减小,煤与高岭石之间的作用力由斥力转变为引力。

通过原子力显微镜对煤颗粒间作用力的测定,发现煤颗粒间存在较强的疏水引力,同时表明,煤颗粒易发生同类凝聚,煤泥水澄清环节需重点考虑煤与黏土矿物颗粒、黏土矿物与黏土矿物颗粒的凝聚效果。

关键词:选煤水化学;循环煤泥水系统;水化学性质;颗粒间相互作用;原子力显微镜中图分类号:TD9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0253-9993(2021)05-1685-09Water chemistry in coal preparation:Effect of water chemistry properties oninterparticle interactionZHANG Zhijun1,ZHUANG Li1,LIU Jiongtian2(1.School of Chemical&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China University erf M ining&Technology(Beijing),Beijing100083,China;2.Henan Province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of Resources and Materials,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450000,CAina)Abstract:Water chemistry properties of coal slime water have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interparticle interaction in coal preparation plant.Coal particles and impurity particles should be fully dispersed in the flotation process,and the clarification process of coal slime water requires particles to be effective coagulated.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dispersion-coagulation state of particles required in the flotation process and clarification process,as well a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required water chemistry environment,the effect of water chemistry 收稿日期:2020-11-28修回日期:2021-03-10责任编辑:黄小雨DOI:10.13225/ki.jccs.XR20.1856基金项目: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资助项目(Z19110000111903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704300);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192046)作者简介:张志军(1984—),男,河北邯郸人,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煤泥表面张力与浮选效果关系的研究

煤泥表面张力与浮选效果关系的研究

煤泥表面张力与浮选效果关系的研究周丫舒;董宪姝【摘要】随着高灰细泥浮选入料的逐渐增高,煤泥分选效果恶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添加浮选药剂改善煤炭的浮选效果是最重要的途径.本文分别选用煤油和柴油为捕收剂、仲辛醇和QPJ为起泡剂,测定添加浮选药剂后煤浆的表面张力,再使用煤油做捕收剂、仲辛醇做起泡剂,进行实验室浮选试验,从而探索了浮选药剂对煤浆表面张力和浮选效果影响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浮选过程中煤浆表面张力与浮选效果的关系密切,随着捕收剂或起泡剂用量的增加,煤浆表面张力有10 mN/m左右的降低,可燃体回收率增加15%左右,并且表面张力最低时可燃体回收率是最高的.【期刊名称】《中国矿业》【年(卷),期】2016(025)002【总页数】5页(P105-109)【关键词】表面张力;煤泥浮选;可燃体回收率;精煤灰分【作者】周丫舒;董宪姝【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太原030024;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太原030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D94煤泥浮选是煤炭分选中的重要环节,而浮选药剂选用又是煤泥浮选中的焦点。

传统的浮选药剂确定方法为:先进行实验室系统浮选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初步拟定浮选药剂制度,再进行工业试验,最终确定浮选药剂制度[1-3]。

实验室浮选环节实验量较大、实验周期较长、实验样品消耗量较大。

研究表明,表面张力在浮选过程中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4-6]。

向煤浆中添加一定量的浮选药剂可以增强煤粒表面的疏水性,从而获得更好的浮选效果[7]。

在实际应用中,对浮选过程中煤颗粒的表面张力测量不便,对煤浆的表面张力测定比较容易。

因此,本文对浮选药剂剂量与煤浆表面张力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探究,并对其规律与浮选效果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以期利用煤浆表面张力指导煤泥浮选。

1.1 试验样品试验样品为马兰2#煤泥(-0.5 mm),煤样灰分为24.93%,水分为0.96%,见表1。

1.2 试验设备与药剂试验采用吉林省探矿机械厂生产的XFDⅢ 型实验室用单槽浮选机,表面张力测定采用上海中晨数字技术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JK99C 型表面张力测定仪。

一种新凝聚剂对煤泥水絮凝沉降影响规律的研究

一种新凝聚剂对煤泥水絮凝沉降影响规律的研究

o e f cu t ta te u co f c i pr c.Ep il, efnt ne et f h xu f eN . e i met( P一 f t r oel s t fn tne et se f t se ay t ci f c tem tr o t o7 m c n H o l h n a h h i e c l h u o f o i e h d a
Si e W a e o c l tO le l m t r Flc u a in RI l
XI u -u Z AO J nh i, HANG o gh a , HANG Yu Z n -u Z
( .a dRsuc nier gC lg t i n e i c nea eh o g , u m n 1L n e re gnei ol eo mm n U i rt o i c n Tcn l y K n i o E n e fK g v sy fS e d o g
的相互作用 , 使得煤泥水性质相当复杂, 不但有悬浮 液的特性 , 还有胶体的某些性质。因此 , 细颗粒煤泥
凝沉淀 , 使选煤厂的生产用水达不 到设计规范的生 产清水的标准 (. / )无法实现清水洗煤 。在选 04gL ,
煤厂中处理煤泥水时 , 实现洗水 闭路循环是很 重要
可 以在煤泥水中相对稳定存在 , 在沉淀池中仅仅通 过重力作用的 自然沉降很难达到理想的澄清效果。
sp rtno hnX rv c ilh p r r t rtnmiueo ido e rai fcuet( 2 8 n do e oel t, eaao f a i oi ewt teapo i e ao x r f k f w ogncl eln 3 6 )a t r cua s i S p n l pa i t a n n o h f l n

煤泥选择性絮凝研究

煤泥选择性絮凝研究

科技资讯2015 NO.28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工 业 技 术63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煤炭是世界上储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常规能源,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

我国是世界煤炭资源大国,也是煤炭生产、消费大国。

能源的消耗促进了选煤工业的快速发展。

煤泥是煤炭洗选加工过程中的主要副产品,随着我国选煤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原煤开采量的加大,其产量也在逐年增加。

很多地区的煤泥由于含水量较大,杂质多,发热量较低、处理成本高等原因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大量煤泥资源只能堆砌或外排,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造成了环境的污染。

因此,如何利用好不可再生的煤炭资源,使煤泥资源变废为宝,已成为煤泥综合利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细粒级煤泥的特征目前我国煤泥的特点为灰分高、有用组分嵌布粒度细、煤种多、含水量大。

对于极细粒级煤泥上述特点更为突出,采用常规的浮选方法很难达到满意的指标。

有用组分在选别过程中很难回收,有用矿物流失严重。

极细粒级煤泥的基本特征为:(1)矿物颗粒的质量小。

小质量的颗粒产生的动量小,从而使矿物颗粒在流体力场中与介质的碰撞几率降低。

(2)矿粒比表面积大。

矿物颗粒比表面积大使矿物颗粒具有较大表面能,同时矿物中存在的晶格缺陷、裂隙等因素会使矿物的选别更加困难。

(3)矿物颗粒含泥量大。

粒度越细,含泥量越大,灰分越大,使得分选更容易受到细泥干扰。

因此,为了充分地利用我国煤泥资源,应重点发展高灰、高硫及难选煤的极细粒煤分选技术。

2 细粒级颗粒分散行为的研究2.1 常见的分散方法为了有效地实现极细矿粒的选择性絮凝,首先要使矿物颗粒在矿浆中达到充分分散的状态,或者选择性分散效果,因此要预先对矿浆进行分散处理。

常见的分散方法有物理分散法和化学分散法。

物理分散法主要包括超声波处理、机械搅拌、改变温度等方法,使煤炭表面发生物理化学变化。

球磨机粒级组成与浮选指标关系的探索性试验

球磨机粒级组成与浮选指标关系的探索性试验
值: 7 . 4。 =. 原 矿粒 级 组成
3 、 当原 矿 中一O . 0 7 4 mm 占5 6. 8 7 %时 , 4 8 . 0 8 %的铜 金 属量 分 布 于 一 0 .
1 7 5 mm ̄+ O . O 4 3 mm之间 , 4 3 . 6 6 %的铜 金属 量分 布在 - o . o 3 8 mm} 出产 混 合精 矿 中铜金 属量 有4 2 . 0 8 % 分 布 于- o . o 3 8 mm。 4 、 磨矿 细度试 验表 明随着 当一 0 . o 7 4 mm ̄ l逐渐 增高 , 铜 钼混合 精矿 品位
o . O 3 8 mm占3 7 . 9 0 %l 当原 矿- o . o 7 4 mm占5 6 . 7 8 %, 出产混 合精 矿 中- 0 . 0 7 4 am r
占5 4 . 7 3 %, - 0 . 0 3 8 am 占2 r 5 . 6 8 %。
1 . 2 试验 方法 及 内容
利 用磨矿 细度 曲 线进行 磨矿 细度试 验 , 查看 浮选指 标情 况 , 并 同时查 看原 矿 粒级 分布 及 精矿 中- 0 . 0 7 4 am及- r 0 . 0 3 8 am的产率 , r 最 后利 用矿 相显 微镜 查 看原 、 精、 尾 中矿物 嵌布 粒度 及 单体 解离状 况 。 试 验 室所用 药剂 及水 均取 自选 矿厂 浮选 车 间。 主 要药 剂有 : p H调整 剂 : 石 灰, 捕 收剂 : P j 一 0 5 3 。 起 泡剂 : 2 号油 。 分散 剂 : 水玻璃, 浮 选用 水 : 二 厂 回水 , p H
技 术人员 通过改变 磨矿车 间球磨 机进料端 补加水 比倒 , 调节球 磨机磨 矿浓 度, 看是 否 能达 到改 变磨 矿 的粒 度组 成 的 目标 , 最 终优化 旋 流器 粒级 组 成 , 8 4 o 旋流器 溢 流粒 度 分布 。 浮 选车 间混 合精 矿 中一 0 . 0 7 4 mm( 7 2 . 4 7 %~8 9 . 6 O " / o ) 及- 0 . 0 3 8 mm( 4 8 %~ 7 4 . 2 7 %) 含 量明显 高于 试验室 一段开 路试验 中混合 精矿一 0 . 0 7 4 mm( 5 4 . 7 3 ~6 5 . 3 2 % ) 、 - 0 . 0 3 8 mm( 2 5 . 6 8 %~2 9 . 8 4 % ) 的含量 ( 原 矿 中一 0 . 0 7 4 mm ̄" 量均 为5 6 %~

不同特性煤泥水絮凝试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不同特性煤泥水絮凝试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不同特性煤泥水絮凝试验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在煤矿生产中,煤泥水是一种常见的污水,它含有大量的煤泥颗粒和矿物颗粒,对水环境的污染十分严重。

因此,对煤泥水进行处理是煤矿企业必须面对的一项难题。

目前,煤泥水的处理技术主要包括物理处理和化学处理两种,而其中一种重要的化学处理方法就是絮凝处理。

在碳酸盐岩煤矿、铝土矿煤矸石等行业应用广泛。

煤泥水的絮凝处理是利用絮凝剂在一定条件下作用于煤泥水中的颗粒物,使之聚集成为较大的颗粒团,从而方便后续处理。

不同种类的煤泥水由于组成成分的不同,其絮凝特性也会有所差异。

因此,对于不同特性煤泥水的絮凝试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不同特性煤泥水的絮凝试验研究,探讨不同种类的煤泥水的絮凝特性,明确不同种类煤泥水的理化特性及水中污染物组成等因素对煤泥水絮凝处理的影响,为煤泥水后续的处理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三、研究内容(1)煤泥水采样与测定:选择代表性的不同种类煤泥水样品进行采样,经过处理后进行PH值、浊度、COD、悬浮物等理化指标测定。

(2)绮凝剂的选择与优化:选择常用的絮凝剂进行筛选,并对其进行优化试验,得到合适的絮凝剂种类和用量。

(3)煤泥水絮凝试验:将不同特性的煤泥水分别与合适的絮凝剂进行反应,在不同时间下测定其浊度、悬浮物微元等指标,探究煤泥水不同特性对絮凝处理效果的影响。

(4)实验结果分析:对试验所得结果进行分析,探讨不同特性煤泥水的絮凝特性,并得出相关结论。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结果能为不同类型煤泥水的絮凝处理提供技术支持,为煤矿企业提供处理煤泥水的技术参考,对减少煤泥水对周围水环境的污染,保护水环境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同时,本研究的结论还能为相关领域的科研提供借鉴和参考。

煤泥水中煤与不同矿物相互作用的模拟研究

煤泥水中煤与不同矿物相互作用的模拟研究

矿产综合利用• 168• M u ltip u rp o se U tilizatio n o f M in eral R e so u rces2020 年煤泥水中煤与不同矿物相互作用的模拟研宄宋帅,樊玉萍,马晓敏,董宪姝(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山西太原030024)摘要:矿物界面间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对解决浮选提质增效与煤泥水难处理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 义,为探索煤泥水中煤与不同矿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研宄水溶液中W iser煤 模型111在石英、高岭石、蒙脱石矿物颗粒表面的相互作用行为,通过对煤分子与不同矿物间相互作用运动过程 分析可知,煤泥水中石英、高岭石、蒙脱石矿物的存在,使得具有疏水性的煤分子容易吸附于矿物表面,黏土 矿物对煤的吸附强度强于石英矿物。

对吸附稳定的煤分子平衡构型进行浓度分布曲线分析可知,煤分子中的苯 环与含氧官能团更容易吸附在矿物表面,烷基等官能团则远离矿物表面。

关键词:石英;高岭石;蒙脱石;煤;分子模拟doi: 10.3969/j.issn. 1000-6532.2020.01.034中图分类号:T D98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6532 (2020) 01-0168-06煤泥浮选和煤泥水处理是湿法选煤中的重要 环节,采煤机械化的提高,入选原煤煤泥比例增大,以石英矿物及高岭石、蒙脱石为代表的黏土矿物在 原煤开采洗选过程中破碎或与水接触膨胀解离形成 高泥化煤泥水,改变煤泥水的物理化学性质,罩盖 在煤颗粒表面,严重影响细粒级煤泥浮选回收。

形 成的高泥化煤泥水成分复杂、粘度大,固体悬浮物 粒度细、灰分高、持水性强,使得固液分离效果差, 选煤用水循环利用率低,煤泥水处理变得困难,成 为选煤厂生产中的重点和难点环节12—5]。

矿物间界面吸附的机理研宄对解决浮选提质 增效与煤泥水难处理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 义,学者们己给予大量研宄。

煤泥选择性絮凝浮选中颗粒间相互作用研究

煤泥选择性絮凝浮选中颗粒间相互作用研究

煤泥选择性絮凝浮选中颗粒间相互作用研究煤泥选择性絮凝浮选中颗粒间相互作用研究是为了解决污水处理和水质净化中悬浮物和沉积物的析出问题,提供新的技术路径。

煤泥是由碳、氧、氮和硅组成的有机颗粒,具有较强的有机吸附能力,可以从污染物中吸附砷、铅、汞等重金属元素,并形成煤泥颗粒包含重金属元素的复合物。

煤泥选择性絮凝浮选中颗粒间的相互作用是完成悬浮物的分选的关键因素,尤其在涉及煤泥整体结构和表面性质的重金属吸附方面,一般而言,有机颗粒的表面性质的影响是煤泥的重金属吸附的关键性参数,其中最重要的性质包括表面电荷、静电吸引和疏水性。

首先,煤泥选择性絮凝浮选中颗粒间的相互作用是煤泥本身表面电荷的重要影响因素。

表面电荷可以有效地吸附重金属离子,从而抑制重金属离子的移动并阻止重金属颗粒沉淀,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主要依赖于煤泥表面的羟基和羧基数量,这也是重金属离子被煤泥吸附的主要原因,当煤泥的表面电荷改变时,重金属吸附也会受到影响。

另一方面,煤泥絮凝浮选过程中,各颗粒间的静电吸引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因为煤泥悬浮物之间存在着对称性的电荷,从而形成吸引力,使悬浮物相互粘连,影响悬浮物的活性,从而影响煤泥的絮凝性和沉淀特性。

此外,煤泥颗粒的疏水性也是影响其吸附能力的重要性质,其吸附反应主要特性是极性、非极性,这两种特性影响着其疏水性,煤泥具有较强的疏水性,疏水性越强,重金属离子吸附煤泥的能力也越强。

其差异有利于煤泥颗粒在悬浮液中的分散,从而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悬浮物的沉淀和污染物的转移。

通过对以上情况的讨论可以看出,改变煤泥本身结构、表面性质和各种相互作用是煤泥选择性絮凝浮选中最重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通过调整表面性质、结构等来影响煤泥悬浮物的分选,从而达到有效的除污效果。

本文就煤泥选择性絮凝浮选中的颗粒相互作用进行了讨论,以及影响煤泥的相互作用的因素,包括表面电荷、静电吸引及疏水性。

这些因素都会影响煤泥结构和表面性质,从而影响煤泥的重金属吸附能力。

煤泥浮选颗粒间相互作用及对浮选影响研究

煤泥浮选颗粒间相互作用及对浮选影响研究

摘要摘要煤粒表面良好的疏水性是实现浮选的前提。

浮选过程中,细粒或微细粒亲水性黏土矿物会罩盖在煤粒表面,导致浮选选择性下降,影响精煤灰分;罩盖严重时会阻碍捕收剂或气泡与煤粒间的吸附,导致煤粒不能浮起而损失在尾矿中,造成浮选回收率下降。

细泥罩盖不仅存在于煤的浮选中,还广泛存在于矿物的浮选中,如硫化矿、氧化矿、盐类矿物及油砂等。

尤其在复杂多金属矿的浮选过程中,不同矿物颗粒的电性差异较大,导致脉石矿物与有用矿物颗粒间凝聚现象严重,影响浮选选择性和矿物回收率。

因此,矿物颗粒间的界面调控是决定浮选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本文利用淮北选煤厂重选块精煤、火烧铺选煤厂重选中煤、林西矿浮选精煤和庞庞塔矿浮选入料以及加拿大格林希尔矿原煤等煤样,针对高灰难浮煤泥存在的细泥罩盖严重影响煤泥浮选问题,以提高浮选回收率为目标,从颗粒间相互作用入手,研究了黏土矿物、煤中原有细泥与煤颗粒间的凝聚与分散行为,考察了不同矿浆条件下颗粒间相互作用对煤泥浮选的影响,探索了机械搅拌对颗粒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高剪切调浆中表面擦洗对细泥罩盖的去除作用,提出了细泥罩盖的调控机制。

论文首先研究了颗粒表面荷电行为。

探讨了矿浆pH、钙镁离子对黏土矿物以及不同密度煤颗粒表面电性的影响,研究表明矿浆pH决定了颗粒表面zeta电位的大小和符号,钙镁离子对颗粒表面双电层有显著的压缩作用。

通过zeta电位分布、激光粒度分析并结合扫描电镜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矿浆中颗粒间的凝聚与分散行为,结果表明酸性矿浆加重了黏土矿物及原有细泥与煤粒间的凝聚,碱性矿浆下黏土矿物及原有细泥与煤粒间处于良好的分散状态,但中性矿浆下二者发生了轻微凝聚。

对颗粒间相互作用力进行了研究。

通过DLVO理论计算了不同矿浆pH、钙镁离子浓度下黏土矿物与煤颗粒间相互作用力,结果表明矿浆pH对黏土矿物与煤粒间的DLVO作用力有重要影响,矿浆pH值越小、钙镁离子浓度越高,则颗粒间双电层斥力和作用范围越小,越有利于颗粒凝聚,加重细泥罩盖的发生。

煤泥的絮凝、凝聚和助滤(安徽理工)

煤泥的絮凝、凝聚和助滤(安徽理工)
第六页,共29页。
用胶粒间的位能来说明胶体的稳定性,即 溶胶粒子之间的位能V为吸引位能VA和相 斥位能VR之和,即
V=VA+VR
(4-1)
假设溶胶粒子为球形,根据胶体颗粒(kēlì)间的范德华 引力和静电斥力的计算公式计算出吸引位能VA和相 斥位能VR,然后以位能V对胶体颗粒(kēlì)间距离H作 图,得出图称为综合位能曲线。
第二十四页,共29页。
(二)表面(biǎomiàn)活性剂类助滤剂
对该类助滤剂作用机理:
1.通常认为它是通过降低滤液表面张力和增大固液界面的 接触角来强化物料脱水的。
2.也有人认为降低气液表面张力σ气液和改善滤饼并没直接关 系,他们的结论是表面活性剂类助滤剂的脱水效果取决于降 低固液表面张力和固气表面张力大小,只不过这二者不能直 接测出
第二十二页,共29页。
: 滤饼残余水分通常有以下(yǐxià)几种形式
(1)表面水——颗粒表面吸着水及颗粒间的结合水。表面吸着水 是以薄膜形式覆盖在颗粒表面的水分。颗粒间的结合水是指两个 或多个颗粒接触时在颗粒间缝隙和毛细管内的水分。
(2)毛细水——包含于颗粒表面的细小(xìxiǎo)缝隙和毛细管内 的水分。
(3)内部吸附水——吸附在颗粒的内部微孔或毛细管内的水 分,又称为内在水分,由于毛细管的吸附作用,采用热力干燥 也难蒸发这部分水。
(4)化合水——和煤中矿物质以化合方式结合的水,如高 岭土Al2O3·2SiO2·2H2O中的结晶水,这部分水通常在200℃ 以上才能分解。
第二十三页,共29页。
8.4.2 助滤剂的类型及其作用(zuòyòng)机理
聚集稳定性是体系保持其颗粒分散(fēnsàn)性 的能力,它是胶体分散(fēnsàn)体系保持稳定 性状态的主要原因,一般用胶体颗粒表 面双电层现象和溶剂化作用等来解释。

炼焦中煤选择性絮凝—浮选分离研究

炼焦中煤选择性絮凝—浮选分离研究

五、结论与展望
1、对絮凝剂进行进一步筛选和改性,以提高其适用范围和效果;
五、结论与展望
2、全面评估浮选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和环保性能,优化浮选工艺参数;
五、结论与展望
3、将研究方法拓展至实际工业生产中,验证其可行性和经济效益;
五、结论与展望
4、研究其他具有潜力的炼焦煤分离技术,为提高焦炭质量和实现清洁炼焦提 供更多选择。
三、研究方法
三、研究方法
本次演示采用实验研究法,首先对炼焦煤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确定不同煤种 的性质差异。随后,设计絮凝实验和浮选实验,分别研究絮凝剂的种类和用量、 浮选时间、液固比等因素对分离效果的影响。同时,运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FTI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手段对絮凝剂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
二、研究现状
二、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已经在炼焦中煤选择性絮凝—浮选分离方面取得了阶段 性成果。例如,某些研究者成功地开发出新型絮凝剂,有效地提高了煤与焦炭的 分离效率;还有一些研究者通过改进浮选工艺参数,实现了炼焦煤中有害杂质的 最大限度去除。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如絮凝剂的适用范围有限,浮 选过程中能量消耗过大等。
实验流程如下:
实验流程如下:Biblioteka 1、煤样制备:将炼焦煤粉碎至一定粒度,用不同溶剂进行充分浸泡,以去除 其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
实验流程如下:
2、化学成分分析:利用元素分析仪测定煤样中碳、氢、氮、氧、硫等元素的 含量。
实验流程如下:
3、絮凝实验:在一定浓度的絮凝剂作用下,观察煤样发生絮凝的现象,记录 絮凝时间及絮团大小。
五、结论与展望
五、结论与展望
本次演示通过对炼焦中煤选择性絮凝—浮选分离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该技术 的原理和影响因素,优化了分离策略。实验结果表明,所研究的方法具有较高的 可行性和优越性。

基于高效解离-选择性絮凝耦合作用的煤气化渣提炭实验研究

基于高效解离-选择性絮凝耦合作用的煤气化渣提炭实验研究
吕 波1,2,3 房朝军1,2,3 张传祥1,2,3,4
(
1.河南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454000 河南焦作;
2.矿物加工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100160 北京;
3.河南理工大学鄂尔多斯煤炭清洁开发利用研究院,
017000 内蒙古
鄂尔多斯;
4.鄂尔多斯市炭源科技有限公司,
017000 内蒙古鄂尔多斯)
j.
中图分类号
0 引

煤炭 是 一 种 重 要 的 化 石 燃 料,在 工 业 用 煤 和 民
达到了 54.
1 亿 t标 准 煤,其 中,煤 炭 的 消 耗 比 上 年
同期的消耗增加了 4.
3% ,在整 个 能 源 消 耗 中,煤 炭
[
1]
的消耗量 占 到 了 56.
2% 。 根 据 煤 炭 的 存 储 条 件
i
s
s
o
c
i
a
t
i
on
s
e
l
e
c
t
i
vef
l
o
c
cu
l
a
t
i
on[
J].
Coa
lConve
r
s
i
on,
2024,
47(
2):
57
66.
DOI:
10.
19726/
cnk
i.
ebc
c.
202402006.
gh
yd
j.
基于高效解离-选择性絮凝耦合作用的
煤气化渣提炭实验研究
*
吴锦文1,3
邓小伟1,2,3,4 陈 乐1,3 侯迎港1,3 仲国龙1,3

我国贫细铁矿分选技术研究进展

我国贫细铁矿分选技术研究进展

我国贫细铁矿分选技术研究进展梅倩;陈亚婷;王美娜;尹铎;邹文杰【摘要】介绍了我国铁矿资源现状,总结了我国贫细铁矿石分选技术研究进展.着重评述了贫细铁矿石的反浮选技术、磁选、焙烧磁选以及磁重浮联合分选技术等方面的现有成果、生产工艺和应用情况.磁重浮联合分选工艺可实现贫细铁矿和铁尾矿的高效分选.【期刊名称】《现代矿业》【年(卷),期】2016(000)003【总页数】5页(P63-66,69)【关键词】贫细铁矿;赤铁矿;尾矿;浮选【作者】梅倩;陈亚婷;王美娜;尹铎;邹文杰【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正文语种】中文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内的钢铁企业对铁矿石的需求量迅猛增长,国内的铁矿石生产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并且铁矿石的进口依赖度逐步上升。

我国铁矿石资源储量丰富,整体来讲富矿少、贫矿多,易选矿少、难选矿多。

近些年,对于贫、细铁矿,逐渐形成了以弱磁—强磁—阴离子反浮选为核心的较成熟的分选工艺,基本解决了难选铁矿开发利用的主体工艺难题。

为此,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分析论述了国内外贫、细铁矿的浮选、单一磁选、联合选矿及其他选矿技术的研究现状。

钢铁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对国家经济的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是钢铁大国,却并非钢铁强国。

我国铁矿石储量丰富,但其中97%为贫矿,铁矿平均品位为33%,低于世界品位11个百分点,铁品位大于50%的富矿仅占2.7%。

赤铁矿是我国重要的铁矿资源之一,但由于我国赤铁矿品位较低,成分复杂且嵌布粒度细,均不利于其选别利用。

目前,国内赤铁矿选矿技术还处在发展阶段,铁精矿品位和回收率均较低,尾矿中仍有较多未被回收的有用成分,且我国尾矿的综合利用率只有7%[1]。

我国铁矿资源“贫、细、杂”的特点,使得国内铁矿石的供应远不能满足钢铁行业的需求,因此,我国每年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铁矿石原料,成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2014年中国铁矿石进口量同比增长13.8%,对外依存度高达78.5%,上升了9.7个百分点[2]。

煤泥水中矿物颗粒界面调控研究现状

煤泥水中矿物颗粒界面调控研究现状

煤泥水中矿物颗粒界面调控研究现状赵建峰【摘要】在煤泥水处理领域为了实现对煤泥水的沉降澄清,往往要利用界面性质对矿物颗粒进行处理.目前煤泥水难以处理的主要原因为:在煤泥水中,黏土类矿物容易泥化而难以沉降;矿物颗粒表面荷电,颗粒之间由于静电斥力和范德华力作用相互排斥,煤泥水处于稳定分散状态.目前在煤泥水处理中,主要借助于无机电解质、表面活性剂等方法,通过对矿物颗粒界面进行调控实现矿物聚团沉降,从而实现煤泥水沉降澄清.目前对煤泥水中矿物颗粒界面调控方法的作用机理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需要深入研究药剂与矿物之间的作用机理提高药剂的选择性.【期刊名称】《科技视界》【年(卷),期】2017(000)023【总页数】2页(P65-66)【关键词】煤泥水处理;界面性质;界面调控;表面活性剂;聚团沉降【作者】赵建峰【作者单位】安徽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淮南 232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D985颗粒界面调控就是采用各种方法改变颗粒表面性质,从而实现对颗粒界面的调控.目前在煤泥水处理领域为了实现对煤泥水的沉降澄清,许多学者将研究重点转向于研究界面调控,并提出了微细矿物疏水聚团、聚团沉降等.界面调控的理论基础为:(1)调节颗粒界面性质;(2)固相颗粒与不同界面(固相、液相、气相)之间的相互作用.界面调控不仅在煤泥水处理领域得到了应用,在化学工业等其他领域中界面调控也得到了广泛应用.表面活性剂在矿物颗粒界面调控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价值,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在煤泥水处理中,表面活性剂的亲水端伸入水中,疏水端与目标矿物吸附,从而改变矿物可浮性使矿物聚团沉降,达到使煤泥水沉降澄清的目的.煤泥水难沉降的主要原因是:煤泥水中包含高岭土、蒙脱石、石英等多种矿物,尤其是微细矿物颗粒难以受到重力作用发生沉降,微细矿物颗粒在煤泥水中处于稳定分散状态[1];黏土类矿物容易泥化、形成稳定分散状态;煤泥水水质硬度普遍较低,水质硬度越低,煤泥水越难沉降澄清;煤泥水中矿物颗粒表面与水分子结合形成水化膜,矿物颗粒表面水化膜之间存在水化作用力阻止矿物颗粒聚团沉降,不利于煤泥水沉降澄清.彭陈亮、闵凡飞等对于微细矿物颗粒表面水化膜进行了研究,阐述了矿物颗粒表面水化膜形成机理,说明了非极性表面与极性表面水化膜并不相同.并在文中阐述了水化膜破解、水化作用力的研究进展,介绍了水化膜的测量方法及水化膜影响因素[2].在煤泥水处理中,金属离子和表面活性剂对于颗粒界面调控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加入表面活性剂能够提高煤泥水中矿物颗粒的疏水性,同时煤泥水处理过程中金属离子在矿物颗粒表面的吸附会受到矿物的粒度、金属离子种类的影响而发生变化[3].张志军[4]等人认为,煤颗粒表面Zeta电位会受到水质硬度的影响,通过提高水质硬度能够显著减小煤颗粒表面Zeta电位.刘春福等人认为,向石英溶液中加入金属离子能够压缩石英颗粒表面双电层,提高石英颗粒表面Zeta电位绝对值,使石英更易发生聚团沉降.在煤泥水处理过程中,金属离子和表面活性剂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煤泥水中矿物包括高岭土、蒙脱石、石英等,这类矿物容易泥化、形成稳定分散状态,这些矿物颗粒的存在是造成煤泥水处理困难的主要原因[5-6].其中尤以煤泥水中石英颗粒表面荷负电,颗粒之间由于静电斥力相互排斥难以形成聚团沉降.目前在浮选石英时阳离子捕收剂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阳离子捕收剂的亲水基为阳离子,在早期脂肪胺类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目前已基本被醚胺所取代 [7].通过向脂肪伯胺-NH2极性基和非极性基之间插入醚基,醚胺可以提高药剂的溶解性[8];Papini等在研究铁矿石时,对煤油与胺的混合物、脂肪一元胺、脂肪二元胺、缩合胺、一元醚胺、二元醚胺等药剂进行了研究,最终认为:在一元醚胺与二元醚胺单独使用时,一元醚胺效果更好.在选矿厂实际应用时也往往将两者配合使用,还可以使用柴油来取代一部分胺类捕收剂从而减少药剂费用和提高浮选效果 [9].A Vidyadhar[10]在浮选分离褐铁矿和石英时将SDS作为捕收剂,结果表明在对石英进行浮选时胺类捕收剂效果良好.刘方等人研究了在对石英、云母等矿物进行浮选过程中,通过改变十二胺与金属阳离子的不同添加顺序来研究浮选效果[11].于伟等人在实验室中将尿素与十二碳酸作为材料合成了十二碳酰胺,并将其运用到铝土矿的浮选试验中,最终表明十二碳酰胺对于石英的捕收性能良好[12].寇珏等人在研究阴离子捕收剂在石英表面吸附机理时使用了石英晶体微天平对石英表面捕收剂吸附量进行了实时测定,所选用药剂为混合脂肪酸KS-I与油酸钠,根据试验得知:当反应体系pH为12.0时,油酸钠对石英的浮选效果更佳,而且捕收剂与活化剂的用量也较少,在油酸钠用量为90mol/L,氢氧化钙浓度为6.48X10-5mol/L时,石英回收率为97.9%.在活化后的石英表面KS-I与油酸钠均为静电吸附,但是KS-I的吸附量相对较少[13].在表面活性剂应用于煤泥水处理中,研究矿物颗粒界面调控机理,从而开发出新型、高效、环保的煤泥水处理药剂成为主要的研究方向.总而言之,表面活性剂主要包含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两性表面活性剂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在实际应用中,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由于药剂制度简单、成本低,目前在煤泥水处理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与煤泥水中矿物颗粒表面主要以静电物理吸附为主.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的张亚辉[14]提出了quot;浮选药剂与矿物界面作用的镜像对称规则quot;,指出了石英属于以离子键为主的氧化矿物,具有很强的润湿性,所以导致石英难以疏水聚团,在浮选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借助阳离子胺类捕收剂或其它长链羧酸类捕收剂,而且在使用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药剂,且此类药剂往往缺乏一定的选择性.张亚辉所提出的 quot;浮选药剂与矿物界面作用的镜像对称规则quot;认为矿物表面具有断裂键的金属离子更易同含有矿物晶体阴离子的浮选药剂发生作用,这种解释有利于研发出具有特定活性官能团的浮选药剂,从而使药剂具有较高的选择性.与此同时在使用某种浮选药剂之前,可以通过对其主要官能团进行研究,从而对此种药剂是否可以浮选特定矿物而进行预测.本文通过介绍煤泥水中微细矿物颗粒界面调控方法,并论述了对煤泥水处理领域的研究进展.在颗粒界面调控的研究中,表面活性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煤泥水处理中常通过添加表面活性剂和其他化学试剂来调整矿物表面特性,使目的矿物疏水聚团,从而实现煤泥水的沉降澄清.目前在进行煤泥水处理时主要理论依据为DLVO理论,往往借助于电解质离子的作用使矿物颗粒表面的双电层压缩,从而降低Zeta点位,降低不同矿物颗粒之间的静电斥力,最终使煤泥水中矿物颗粒沉降,上清液澄清.今后需要对煤泥水中矿物颗粒界面调控方法的作用机理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深入研究药剂与矿物之间的作用机理,减少药剂成本、提高药剂的选择性同时降低药剂使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相关文献】[1]冯莉,刘炯天,张明青,等.煤泥水沉降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0,39(05):671-675.[2]彭陈亮,闵凡飞,赵晴,等.微细矿物颗粒表面水化膜研究现状及进展综述[J].矿物学报,2012,32(04):515-522.[3]余萍.不同无机电解质对煤浮选的影响及溶液化学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0.[4]张志军,刘炯天,邹文杰,等.水质硬度对煤泥浮选的影响[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1(4):111-114.[5]王雷,李宏亮,彭陈亮,等.我国煤泥水沉降澄清处理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选煤技术,2013,(02):82-86.[6]陈军,闵凡飞,王辉.微细粒矿物疏水聚团的研究现状及进展[J].矿物学报.2014,34(02):181-188[7]A.C.Araujo,P.R.M.Viana,A.E.C.Peres.Reagents in iron ores flotation.Minerals Engineering,2005,18(2):214-219[8]樊绍良,段其福.铁矿提质降杂技术研究[J].金属矿山.2002,(4):38-42.[9]郭祥峰,贾丽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及应用[D].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2,:10[10]A Vidyadhar,Neha Kumari,R P Bhagat.Flotation ofquartz and hematite adsorption mechanism mixed cationic/anionic collector system[J].International mineral processing congress,2012:24-28.[11]刘方,孙传尧.金属阳离子与十二胺添加顺序对硅酸盐矿物浮选的影响[J].有色金属(选矿部分),2011,(04):58-60+63.[12]于伟,赵锡荣.十二碳酰胺的合成及其浮选性能研究[J].中国矿业,2015,24(03):123-127.[13]寇珏,郭玉,孙体昌,等.2种阴离子捕收剂在石英表面的吸附机理 [J].中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5,46(11):4005-4014.[14]张亚辉.浮选药剂与矿物界面作用的镜像对称规则[J].有色金属(选矿部分),2016,(04):87-93.。

不同絮凝剂作用下煤泥水沉降性能及絮团特性研究

不同絮凝剂作用下煤泥水沉降性能及絮团特性研究

不同絮凝剂作用下煤泥水沉降性能及絮团特性研究
王静波
【期刊名称】《山西化工》
【年(卷),期】2024(44)3
【摘要】当前我国煤泥水采用浮选工艺时存在絮凝剂投入过量问题,造成絮凝沉降效果较低、絮凝剂浪费、浮选药剂成本较大的情况。

从絮凝剂种类、絮凝剂相对分子质量、絮凝剂用量三方面因素对不同絮凝剂作用下的煤泥沉降性能及絮团特性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阴离子型絮凝剂对比其他类型絮凝剂在煤泥沉降、上清液透射比值指标上效果显著;絮凝剂用量越大煤泥沉降速度越快,絮团粒径越大,上清液透射比值越大;采用小剂量药剂,相对分子质量为影响煤泥沉降关键因素,采用大剂量药剂,相对分子质量和用量均为影响煤泥沉降关键因素。

【总页数】3页(P100-101)
【作者】王静波
【作者单位】山西省孝义市应急管理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D94;TQ520.61
【相关文献】
1.新型PACl-有机复合絮凝剂的混凝性能及其絮体特性研究
2.浮选尾煤煤泥水特性及沉降药剂的选择性研究
3.磷矿酸解料浆与高分子絮凝剂形成的絮团特性研究
4.
基于絮凝剂作用下煤泥水沉降絮凝效果的探究5.不同絮凝剂作用下煤泥沉降性能及絮团特性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煤泥水系统水质硬度及电导率的变化规律

煤泥水系统水质硬度及电导率的变化规律

煤泥水系统水质硬度及电导率的变化规律邹文杰;张志军;张明青【摘要】电导率和水质硬度是反映煤泥水系统水质状况的重要指标.为了研究加入凝聚剂后煤泥水系统水质硬度和电导率的变化,分别考察了单点一次性加入凝聚剂和单点连续添加两种凝聚剂方式下煤泥水系统多个检测点的水质硬度及电导率的变化规律,同时比较了各个检测点水质硬度和电导率指标的异同.试验证明:煤泥水系统的水质硬度和电导率的变化具有一定规律,且受凝聚剂的添加方式影响较大.【期刊名称】《选煤技术》【年(卷),期】2011(000)001【总页数】5页(P11-15)【关键词】煤泥水系统;凝聚剂;添加方式;水质硬度;电导率;变化规律【作者】邹文杰;张志军;张明青【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江苏,徐州,221116;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辽宁,沈阳,110004;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D946.2湿法选煤[1]产生的煤泥水不仅具有悬浮液的特点,而且还具有某些类胶体的性质,因而导致选煤厂的煤泥水很难自然澄清。

煤泥水水质状况复杂多变,需加入絮凝剂和凝聚剂使煤泥水达到一定的澄清效果[2],而水质硬度和电导率是水质状况的两项重要指标。

1 水质对煤泥水沉降性能的影响在选煤厂的实际生产中,通常采用凝聚和絮凝的方法来强化细颗粒煤泥水的沉降,以此来保证清水洗煤,实现洗水闭路循环[3]。

凝聚过程[4]即是由于细粒级固体颗粒表面存在电荷,加入某种电解质后,通过电解质在水中电解产生的离子去消除固体表面电荷、压缩双电层,从而达到减小、甚至消除相同固体颗粒之间的相互排斥作用,而使其凝结成块、加速沉降的目的。

在选煤生产中,可根据煤种及其变质程度的不同用混凝沉淀法来处理煤泥水,通过降低煤泥胶体颗粒表面电位和架桥作用,有效降低煤泥水悬浮物浓度[5,6]。

张明青等人曾在煤泥水黏土颗粒对钙离子的吸附量和吸附形式方面进行试验研究[7];国内有从扩展的DLVO理论来进行不同水质硬度时煤泥水中煤和高岭石颗粒的分散行为的理论分析[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4卷第6期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Vol.44No.62015年11月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Technology Nov.2015收稿日期:2015-06-02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计划)(2012CB214905);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5M570937);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FRF-TP-15-049A1)通信作者:邹文杰(1986-),女,山东省济宁市人,讲师,博士,从事微细粒矿物浮选分选方面的研究.E-mail:zwjcumt@126.com Tel:010-62339638煤泥选择性絮凝浮选中颗粒间相互作用研究邹文杰1,曹亦俊2,孙春宝1,张志军3(1.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2.中国矿业大学国家煤加工与洁净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徐州 221116;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摘要:以煤泥选择性絮凝浮选中的煤颗粒以及杂质矿物高岭石为研究对象,联合Washburn动态方程,van Oss-Chaudhury-Good理论研究了阴离子型低分子量聚丙烯酰胺PAM A401吸附前后煤及高岭石颗粒表面自由能的变化,并利用扩展的DLVO理论计算了PAM A401吸附前后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势能,分析了絮凝剂吸附对不同颗粒分散状态的影响.研究表明,PAMA401的吸附改变了煤及高岭石的表面自由能及各成分的大小.煤吸附后疏水性略有降低,极性成分增加,非极性成分降低,表面自由能由39.92mJ/m2增大为40.43mJ/m2;高岭石吸附后疏水性略有增高,极性成分由58.27mJ/m2降低为55.05mJ/m2,表面自由能略有降低.PAMA401在颗粒表面的吸附改变了颗粒间相互作用势能的大小,尤其是界面极性作用势能的大小和作用范围,但仍未改变颗粒间总作用势能的吸引或排斥状态.本研究对微细粒煤泥选择性絮凝浮选中絮凝剂作用性能的判断和类型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选择性絮凝浮选;聚丙烯酰胺;润湿性;扩展的DLVO理论中图分类号:TD 9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1964(2015)06-1061-07Particles interaction in selective flocculation flotation of fine coalZOU Wenjie1,CAO Yijun2,SUN Chunbao1,ZHANG Zhijun3(1.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chool,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Beijing 100083,China;2.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Coal Pr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Technology,Xuzhou,Jiangsu 221116,China;3.School of Chemical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Technology(Beijing),Beijing 100083,China)Abstract:Coal particles and impurity mineral kaolinite in the selective flocculation flotation offine coal were studied in this paper.Washburn equation and van Oss-Chaudhury-Good theorywere used to estimate the surface free energy variation of coal and kaolinite particles before andafter the adsorption of anionic polyacrylamide with low molecular weight(PAM A401)ontotheir surface.The interfacial interaction between particles of coal or kaolinite was calculated bythe extended DLVO theory.The influence of PAM A401adsorption on dispersion behavior ofcoal or kaolinite particles was analyzed.It was showed that adsorption of PAM A401changedthe surface free energy and its components of coal and kaolinite.The hydrophobicity of coal de-creased,polar components increased,and non-polar components reduced after adsorption ofPAM A401.The surface free energy of coal surface increased from 39.92mJ/m2 to 40.43mJ/m2.The hydrophobicity of kaolinite increased slightly,and the polar component reduced from58.27mJ/m2 to 55.05mJ/m2.After adsorption of PAM A401,the absolute value of total in-DOI:10.13247/ki.jcumt.000423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第44卷teraction potential energy between particles was changed,especially the value and action rangeof polar interaction.But the total potential energy state of attraction or repulsion of particlesstayed unchanged.This resear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performance judgment and selec-tion of flocculant in selective flocculation flotation of fine coal.Key words:selective flocculation flotation;polyacrylamide;wettability;extended DLVO theory随着采煤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以及重介质选煤技术的快速发展,煤泥微细粒含量大、粒度趋于减小,部分选煤厂-45μm物料占浮选入料的60%~80%以上;焦煤与肥煤是我国稀缺煤种,在分选过程中产生约20%灰分在35%左右的中煤,成为稀缺煤二次资源,其深度脱硫降灰也需磨碎至较细粒度(达-20μm)[1-2];再者,随着洁净煤技术的发展要求,煤岩组分分离等精细分选加工同样面临选别粒度微细化的难题[3].选择性絮凝浮选在处理微细粒煤泥特别是高灰难选煤泥方面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在国内外已有较多的实验室成果报道[4-8],聚丙烯酰胺是煤泥选择性絮凝浮选常用的絮凝剂.选择性絮凝浮选是针对因微细粒矿物颗粒质量小,难以克服矿化能垒实现有效分选的缺陷[9],添加一种有选择性作用的絮凝剂选择其中一种组分进行絮凝,增大矿物颗粒行为尺寸,然后通过常规浮选将絮体分离.微细粒煤泥选择性絮凝浮选中,保证不同组分颗粒的选择性絮凝、分散状态是获取高效分选的关键.聚丙烯酰胺在不同样品表面的吸附活性位点以及强度不同,使其在样品表面的吸附量不同[10],进一步影响颗粒的分散行为及表面润湿性,影响浮选分离效率的高低.此外,黏土类矿物占煤中杂质矿物总量的60%~80%,而高岭石是煤中主要的黏土矿物[11-12].基于此,本文以煤泥选择性絮凝浮选中的煤颗粒以及主要杂质矿物高岭石为研究对象,分析聚丙烯酰胺作用前后煤及高岭石颗粒表面自由能的变化,利用扩展的DL-VO理论计算聚丙烯酰胺作用前后颗粒间的相互作用,研究聚丙烯酰胺吸附对不同颗粒分散状态的影响,本研究对煤泥选择性絮凝浮选中絮凝剂作用性能的判断和类型选择具有重要意义.1 试验部分1.1 样品制备取钱家营选煤厂+13mm的精煤,按照GB/T478—2008进行浮沉实验得到-1.3g/cm3灰分为2.6%的浮沉产物,用去离子水冲洗产物上残存的重液至无Cl-残留,放入真空干燥箱中恒温70℃干燥2h.该低密度精煤经颚式破碎机破碎至-1mm,混匀后在200r/min氧化锆内衬的QHJM-2立式超细搅拌磨机中干磨5min,所得煤样的比表面积(N2-BET法)为0.295m2/g,将该超低灰精煤样品保存在真空干燥器中待用.煤系高岭石来自河南永城,为结晶度较好、有序化程度较高的1∶1型层状硅酸盐矿物,纯度大于90%,比表面积为0.281m2/g.所用低分子量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代号为PAM A401.1.2 试验方法吸附试验:将PAM A401配制成500mg/L的溶液,稀释成12mg/L的稀溶液.称取2.000 0g煤或高岭石,分别加入200mL溶液中,摇匀至粉末样品全部润湿分散,放入20℃,200r/min的恒温振荡箱中,达到吸附平衡,在高速台式离心机(TGL-20B)离心速度为2kr/min下离心5min后过滤,取过滤后样品置于真空干燥箱中70℃下干燥.为制得足够的样品量,可同时进行多组吸附试验.Zeta电位测定:将样品磨至-2μm,用12mg/L PAM A401配置质量分数为0.05%~0.1%的悬浮液,搅拌一定时间后在Zetaplus Zeta分析仪上进行电动电位测量,样品池温度为(25±0.5)℃,重复测量5次取平均值.煤颗粒Zeta电位为-20mV,高岭石颗粒Zeta电位为-40mV,吸附PAM A401后,煤颗粒Zeta电位为-29mV.润湿性测试:采用Washburn动态法测定PAM A401作用前后的超低灰精煤以及高岭石的润湿性,具体方法见文献[13-14].为验证试验设计的可行性,每次试验重复5次,取试验结果的平均值.其中,正己烷润湿超低灰精煤样品润湿曲线的平均斜率和偏差为(823±2.7)×10-5,可见试验的重现性以及润湿曲线的线性拟合度均较高,保证了试验数据的准确性.2 结果与讨论2.1 PAM A401吸附对颗粒表面润湿性的影响2.1.1 Washburn动态方程和van Oss-Chaudhu-ry-Good理论 在Washburn动态法测试中,假定充填床由许多毛细管簇组成且液体润湿过程为层流,则由Poi-seuille定律可[15-17]导出2601第6期 邹文杰等:煤泥选择性絮凝浮选中颗粒间相互作用研究ω2=reffε2(πR2)2ρ2γcosθ2ηt,(1)式中:ω为充填床内液体质量,g;reff为毛细管有效半径,μm;ε为微细颗粒填充床孔隙率,%;R为填充床的半径,mm;ρ为润湿液密度,g/mL;γ为液体表面张力,mN/m;θ为润湿接触角,(°);η为液体黏度,mPa·s;t为润湿时间,s.根据实验可直接测得式(1)中的充填床内液体质量随时间t的变化曲线,但不同充填床的毛细管有效半径reff及充填床孔隙率ε难以准确测量,为了简化计算过程,令c=reffε2(πR2)2,k为直线ω2-t的斜率,则有ω2=cρ2γcosθ2ηt=kt,(2)式中 c为充填床的几何因子,cm5.若某一液体可完全润湿微细颗粒,即θ=0°,代入式(2)即可求出充填床的几何因子c.在van Oss-Chaudhury-Good理论中,固体的总表面自由能γs分解为非极性的Lifshitz-van derWaals作用γLWs和极性的Lewis酸碱作用γABs.非极性成分为色散作用、诱导作用和定向作用,主要是色散作用;极性成分为Lewis酸性分量γ+s和碱性分量γ-l,主要是氢键作用,可表达为γs=γLWs+γABs=γLWs+2(γ+sγ-s)1/2.(3)固液界面间的自由能表达式为γsl=γs+γl-2[(γLWsγLWl)1/2+(γ+sγ-l)1/2+(γ-sγ+l)1/2].(4)式(4)联合Young方程,可得Wa=γl(1+cosθ)=2[(γLWsγLWl)1/2+(γ+sγ-l)1/2+(γ-sγ+l)1/2],(5)式中 Wa为黏附功.测量3种液体在煤样表面的前进接触角则可求出煤样的表面自由能成分.2.1.2 PAM A401吸附对颗粒表面自由能的影响采用Washburn法测试探针液体分别为正己烷,1-溴萘,甲酰胺及去离子水时对PAM A401吸附前后煤及高岭石的润湿曲线,液体的物理参数见表1.正己烷及去离子水对PAM A401吸附前后煤及高岭石的润湿曲线如图1所示.表1 液体的物理参数(20℃)Table 1 Physical parameters of liquids at 20℃mN/m液体γlγLWsγ+sγ-l正己烷18.4 18.4 0 01-溴萘44.4 44.4 0 0甲酰胺57.4 39.0 2.28 39.0去离子水72.8 21.8 25.50 25.5图1 正己烷及去离子水对PAM A401吸附前后煤及高岭石的润湿曲线Fig.1 Wetting curves of n-hexane and deionized water to coal and kaolinite before and after absorbing PAM A401 根据润湿曲线可得其斜率k,带入式(2)计算煤及高岭石样品充填床的几何因子,以及4种探针液体的相对接触角,结果见表2.表2 吸附PAM A401前后煤样及高岭石充填床的几何因子和相对接触角(20℃)Table 2 Geometric factors and advancing contact anglesof coal samples and kaolinite packed bed beforeand after absorbing PAM A401 at 20℃样品几何因子c/10-6 cm5相对接触角θ/(°)正己烷1-溴萘甲酰胺去离子水吸附后煤2.12 0 44.60 58.35 76.30煤1.81 0 40.80 63.92 82.90吸附后高岭石2.16 33.99 0 18.49 14.76高岭石5.68 43.76 0.17 9.28 0由表2可见,4个样品充填床的几何因子在同一数量级,所测得的相对接触角具有可比性,该方法对于本组样品的润湿性测试是合理的.对于同一样品,依次将表2中4种探针液体的相对接触角(θ≠0°)以及表1中对应探针液体的表面张力参数代入公式(5),组成三元方程式组,通过求解该三元方程式组可得样品表面自由能的非极性成分γLWs,酸性分量γ+s和碱性分量γ-s,进一步根据式(3)求得γABs及γs,计算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PAM A401吸附改变了煤及高岭石的表面自由能及各成分的大小.吸附后煤样的极性成分γABs增加,非极性成分γLWs降低,表面自3601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第44卷由能γs由39.92mJ/m2增大为40.43mJ/m2,煤颗粒表面的疏水性稍有降低.吸附后高岭石的极性成分中基于氢键作用的碱性分量γ-s降低幅度较大,由58.27mJ/m2降低为55.05mJ/m2,表面自由能γs由53.93mJ/m2降低为52.74mJ/m2,吸附导致高岭石颗粒表面的亲水性减弱.表3 吸附PAM A401前后煤样及高岭石的表面自由能成分(20℃)Table 3 Values of surface free energy componentsof coal samples and kaolinite before and afterabsorbing PAM A401 at 20℃mJ/m2样品γLWsγ+sγ-sγABsγs煤32.28 0.62 23.46 7.64 39.92吸附后煤30.54 0.98 24.93 9.89 40.43高岭石44.40 0.39 58.27 9.53 53.93吸附后高岭石44.40 0.32 55.05 8.34 52.742.2 PAM A401对颗粒间相互作用的影响2.2.1 扩展的DLVO理论及相关参数计算本研究体系矿粒表面间相互作用力主要考虑静电力、范德华力、水化力、疏水力等,表示如下VEDT=VA+VR+VHR+VHA,(6)式中:VA为范德华力相互作用能;VR为静电相互作用势能;VHR为水化相互作用排斥能;VHA为疏水相互作用吸引能.VHR和VHA又称为界面极性作用势能VH.以球形颗粒与平板颗粒间相互作用为例,半径为R的球形颗粒与平板颗粒间(球-面)作用势能及作用力大小的计算公式[18-19]如下 VT=VA+VR+VH=-AR6h+πεR·ψ201+ψ20()22ψ01ψ02ψ201+ψ202ln1+exp(-κh)1-exp(-κh)[+ ln 1-exp(-2κh[]])+2πRh0V0HexpH0-hh()0,(7)式中:h为两颗粒表面间距,nm;A为Hamaker常数,J;R为球形颗粒半径,m;ε为介电常数,C2/(J·m)或F/m;ψ01,ψ02分别为颗粒1和2的表面电位,mV;κ-1为德拜长度,m;H0为两表面间平衡接触距离,nm;h0为衰减长度,nm,一般为1~10nm;V0H为相互作用能量参数,与表面润湿性有关,mJ/m2.设A11,A22分别代表物质1和2在真空相互作用的Hamaker常数,A33代表水在真空中相互作用的Hamaker常数,则物质1和2在水溶液3中相互作用的Hamaker常数A132为[20-21] A132=A12+A33-A13-A23≈(A槡11-A槡33)(A槡22-A槡33),(8)式中:Aij≈AiiA槡jj,Aij为物质i和j在真空中的Hamaker常数,i,j=1,2,3.煤泥选择性絮凝浮选体系中,物质在真空中相互作用的Hamaker常数见表4.表4 物质在真空中的Hamaker常数Table 4 Hamaker constant of materials in vacuum物质 Hamaker常数/zJ空气0水37.0煤60.7高岭石310.0PAM[22]80.0根据式(8),煤泥选择性絮凝浮选体系的Ha-maker常数计算如表5所示.表5 2种物质在水介质中的Hamaker常数Table 5 Hamaker constant of two materials in water物质1介质3物质2Hamaker常数/zJ煤水空气-10.5煤水煤3.0煤水高岭石19.9高岭石水空气-70.1高岭石水高岭石132.8本研究为三元体系,物质1和2浸在液体3中,界面极性相互作用中的相互作用能量参数为V0H=ΔGAB131(H0)=2[γ+槡3(γ-槡1+γ-槡2-γ-槡3)+γ-槡3(γ+槡1+γ+槡2-γ+槡3)-γ+1γ-槡2-γ-1γ+槡2],(9)式中:ΔGAB131(H0)为两表面接触时自由能;γ+i为物质表面能的Lewis酸性分量;γ+i为物质表面能的Lewis碱性分量.将表1和表3数据代入式(9)可得:煤-煤V0H=-3.51mJ/m2;吸附药剂后的煤-煤V0H=-0.92mJ/m2;高岭石-高岭石V0H=45.73mJ/m2;煤-高岭石V0H=16.49mJ/m2;吸附药剂后的煤-高岭石V0H=20.48mJ/m2.2.2.2 PAM A401吸附对颗粒间相互作用势能的影响 1)煤-煤颗粒之间取真空中水的介电常数ε0=8.854×10-12C2/(J·m),水的相对介电常数εr为78.5,则ε=6.95×10-10 C2/(J·m);在1mmol/L的KCl溶液中,κ=1.04×108 m[23],下同.由Zeta电位测得ψ01=ψ02=-20mV=-0.02J/C.R=5μm,H0=0nm,根据查表[18],取h0=10.3nm.根据式(7)计算得到煤粒之间的势能曲线如图2a所示.利用经4601第6期 邹文杰等:煤泥选择性絮凝浮选中颗粒间相互作用研究典DLVO理论所计算的V′T在颗粒间距范围内存在3.7×103kT(其中,k为玻耳兹曼常量,k=1.381×10-23 J/K;T为热力学温度,T=298K)大小的能垒,颗粒间正的总作用势能表现为排斥势能,说明2个煤颗粒不会聚团,这与大量实际试验研究相悖.利用扩展的DLVO理论计算结果表明,VHA作用范围为0~60nm,其值小于0,界面极性相互作用表现为吸引势能,较静电和范德华势能的值大2个数量级.颗粒间距分别为5,20nm时,疏水化势能分别为-1.7×105kT,-0.395×105kT,总势能V′T分别为-1.66×105kT,-0.388×105kT.煤颗粒之间的总作用势能表现为吸引作用.图2 扩展的DLVO理论计算的颗粒间相互作用曲线Fig.2 Curve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particles calculated by extended DLVO theory 2)吸附PAM A401的煤颗粒之间煤颗粒表面吸附PAM A401后,ψ=-0.029J/C,取吸附层厚度δ=10nm[8],吸附有药剂层的煤颗粒之间范德华势能为VA=-R6A232h-2A123h+δ+A121h+2()δ.(10)则吸附PAM A401后,煤粒与煤粒间的相互作用曲线如图2b所示.可见,利用经典DLVO理论计算所得总势能V′T存在4.57×103kT大小的排斥势能垒.扩展的DLVO理论计算结果中,V0H相互作用能量参数仍为负值,界面极性作用表现为疏水化引力,但其绝对值变小,疏水化力的作用范围和疏水化势能均减小,但仍远大于颗粒间的范德华势能及静电势能,前者的绝对值高出后者1个数量级.颗粒间距分别为5和20nm时,疏水化势能分别为-4.42×104kT,-1.31×104kT,总势能分别为-4.03×104kT,-0.931×104kT.煤颗粒之间的总势能在0~60nm范围内均为负值,仍表现为吸引作用.3)高岭石-高岭石颗粒之间取高岭石颗粒半径为R=1μm;取h0=1.0nm,H0=0.2nm.高岭石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势能如图2c所示.可见,高岭石颗粒之间的界面极性作用体现为亲水排斥势能,VHR的作用范围为0~10nm,其值随着h的减小而急剧增大,在颗粒间距为0.3nm时,存在最大能垒为4.75×104kT.颗粒间距分别为5,20nm时,亲水排斥势能分别为0.57×103kT,0kT,总势能分别为1.08×103kT,0.13×103kT.高岭石颗粒之间的总作用势能表现为排斥作用.4)煤-高岭石颗粒之间计算所得势能曲线如图2d所示.煤和高岭石颗粒之间界面极性作用为亲水排斥势能,作用范围为0~5nm,且较高岭石-高岭石颗粒之间的势能小,主导了煤和高岭石颗粒间的作用势能.在颗粒间距为0.2nm时,存在2.782×104kT的能垒.颗粒间距分别为5,20nm时,亲水排斥势能分别为0.25×103kT,0kT,总势能分别为1.03×103kT,0.21×103kT.煤和高岭石颗粒之间的总作用势能表现为排斥作用.5)高岭石-吸附PAM A401的煤颗粒之间5601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第44卷阴离子型的PAM A401稀溶液中高岭石表面吸附量较少[8],为简化计算,假设高岭石表面不发生吸附,计算所得势能曲线如图2e和图3所示.PAM A401吸附后,煤和高岭石颗粒之间总作用势能减小.2种颗粒之间的静电排斥势能增大;界面极性作用表现为亲水排斥力,且亲水排斥势能较吸附之前煤与高岭石颗粒之间的势能略有减小.在颗粒间距为0.2nm时,存在2.29×104kT的能垒.颗粒间距分别为5,20nm时,亲水排斥势能分别为0.21×103kT,0kT,总势能分别为1.28×103kT,0.28×103kT.吸附PAM A401的煤和高岭石颗粒之间的总作用势能仍表现为排斥作用.图3 吸附PAM A401前后煤和高岭石之间总作用势能对比Fig.3 Interaction potential energy betweenkaolinite and coal before and after adsorbing PAM A401可见,选择性絮凝浮选中,PAM A401在颗粒表面的吸附改变了煤和高岭石的表面润湿性,也改变了颗粒间相互作用势能的大小,尤其是界面极性相互作用势能的大小和作用范围,但仍未改变颗粒间总作用势能的吸引或排斥状态,则在絮凝剂的架桥作用下,颗粒的行为尺寸选择性增大,另一部分仍保持分散,强化了微细粒煤泥的浮选分选.3 结 论1)PAM A401的吸附改变了煤及高岭石的表面自由能及各成分的大小.煤吸附PAM A401后疏水性略有降低,极性成分增加,非极性成分降低,表面自由能由39.92mN/m2增大为40.43mN/m2;高岭石吸附PAM A401后亲水性降低,极性成分由58.27mN/m2降低为55.05mN/m2,表面自由能略有降低.2)扩展的DLVO理论计算表明,PAM A401在颗粒表面的吸附改变了颗粒间相互作用势能的大小,尤其是界面极性相互作用势能的大小和作用范围,但仍未改变颗粒间总作用势能的吸引或排斥状态.a.煤颗粒之间总势能表现为吸引作用,疏水吸引势能高于静电势能及范德华势能2个数量级,作用范围为0~60nm;高岭石颗粒之间表现为排斥作用,亲水排斥势能作用范围为0~10nm;煤和高岭石颗粒之间总势能表现为排斥作用,界面极性作用表现为亲水排斥势能,作用范围为0~5nm,其值随着颗粒间表面间距的减小而急剧增大.b.吸附PAM A401后的煤颗粒间总作用势能仍表现为吸引作用,静电排斥力增大,疏水吸引势能绝对值和作用范围均减小,总作用势能的绝对值减小;PAM A401吸附后煤和高岭石颗粒之间总作用势能仍表现为排斥作用,静电排斥力增大,亲水排斥势能减小,总作用势能减小.参考文献:[1] ZOU W J,CAO Y J,ZHANG Z J,et al.Coal petrolo-gy characteristics of middlings from Qianjiaying fatcoal min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and Technology,2013,23(5):777-782.[2] ZHANG L,LIU W L,MEN D P.Preparation and co-king properties of coal maceral concentrat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4,24(1):93-98.[3] 王美丽,舒新前,朱书全.煤岩组分解离与分选的研究[J].选煤技术,2004(4):33-36.WANG Meili,SHU Xinqian,ZHU Shuquan.Researchon liberation and separation of coal petrography com-position[J].Coal Preparation Technology,2004(4):33-36.[4] MATHUR S,SINGH P,MOUDGIL B M.Advancesin selective flocculation technology for solid-solid sep-ara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 Process-ing,2000,58(1):201-222.[5] ZHANG Y J,GONG G Q,WU G G,et al.Physicalproperties and filter cake structure of fine clean coalfrom flot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4,24(2):281-284.[6] 田小鹏.几种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对煤泥浮选和过滤的影响规律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2006:17-34.[7] 沙 杰,谢广元,李晓英,等.细粒煤选择性絮凝分选试验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2,40(3):118-121.SHA Jie,XIE Guangyuan,LI Xiaoying,et al.Experi-ment study on selective flocculation separation of fineparticle coal[J].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2,40(3):118-121.[8] 邹文杰,曹亦俊,李维娜,等.煤及高岭石的选择性絮凝研究[J].煤炭学报.2013,38(8):1148-1453.ZOU Wenjie,CAO Yijun,LI Weina,et al.Selective6601第6期 邹文杰等:煤泥选择性絮凝浮选中颗粒间相互作用研究flocculation of coal and kaolinite[J].Journal of ChinaCoal Society.2013,38(8):1148-1453.[9] MIETTINEN T,RALSTON J,FORNASIERO D.The limits of fine particle flotation[J].Minerals Engi-neering,2010,23(5):420-437.[10] PENG P,GARNIER G.Effect of cationic polyacryl-amide adsorption kinetics and ionic strength on pre-cipitated calcium carbonate flocculation[J].Lang-muir,2010,26(22):16949-16957.[11] XU Z,LIU J,CHOUNG J W,et al.Electrokineticstudy of clay interactions with coal in flot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 Processing,2003,68(1):183-196.[12] 李宏亮,闵凡飞,彭陈亮.不同Ca2+浓度及pH值溶液中高岭石颗粒表面Zeta电位模拟[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3,42(4):631-637.LI Hongliang,MIN Fanfei,PENG Chenliang.Zetapotential simulation of kaolinite particle surface indifferent Ca2+concentration and pH value suspen-sion[J].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Technology,2013,42(4):631-637.[13] 邹文杰,曹亦俊,刘炯天.煤表面热力学特性的Washburn动态法测试[J].煤炭学报,2013,38(7):1271-1276.ZOU Wenjie,CAO Yijun,LIU Jiongtian.Surfacethermodynamic characterization of fine coal byWashburn dynamic method[J].Journal of ChinaCoal Society.2013,38(7):1271-1276.[14] ZOU W J,CAO Y J,LIU J T,et al.Wetting processand surface free energy components of two fine lib-erated middling bituminous coals and their flotationbehaviors[J].Powder Technology,2013,246:669-676.[15] SIEBOLD A,WALLISER A,NARDIN M,et al.Capillary rise for thermodynamic characterization ofsolid particle surface[J].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1997,186(1):60-70.[16] WASHBURN E W.The dynamics of capillary flow[J].Physical Review,1921,17:273-283.[17] MARTIC G,DE CONINCK J,BLAKE T D.Influ-ence of the dynamic contact angle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porous media[J].Journal of Colloid andInterface Science,2003,263(1):213-216.[18] 邱冠周,胡岳华,王淀佐.颗粒间相互作用与细粒浮选[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81-90.[19] 张志军,刘炯天,冯 莉,等.基于DLVO理论的煤泥水体系的临界硬度计算[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4,43(1):120-125.ZHANG Zhijun,LIU Jiongtian,FENG Li,et al.Cal-culation of critical hardness of coal slime water sys-tem based on DLVO theory[J].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Technology,2014,43(1):120-125.[20] VAN OSS C J,OMENYI S N,NEUMANN AW.Negative Hamaker coefficients[J].Colloid and Poly-mer Science,1979,257(7):737-744.[21] VAN OSS C J,ABSOLOM D R,NEUMANN A W.The hydrophobic effect:essentially a van der Waalsinteraction[J].Colloid and Polymer Science,1980,258(4):424-427.[22] SOMASUNDARAN P,RUNKANA V.Investiga-tion of the flocculation of colloidal suspensions bycontrolling adsorbed layer microstructure and popu-lation balance modelling[J].Chemical EngineeringResearch and Design,2005,83(7):905-914.[23] 张志军.水质调控的煤泥水澄清和浮选优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2012:40-49.(责任编辑骆振福 张贵芬)76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