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碱工业发展简史

合集下载

工业制纯碱

工业制纯碱

侯德榜制碱法 原料: CO2 、NH3、NaCl

2NaHCO3 产物的生成:
Na2CO3 + CO2 + H2O
滤液:NaCl 循环使用 滤渣:NH4Cl 化工原料和肥料
滤液的处理 NH3、NaCl (NaCl、NH4Cl)

“联合制碱法” 在联合制碱中,所用原料CO2和NH3是 中“联合”的意 由 ,提供,所以工业生产上 合成氨厂 义?
三、侯氏制碱(联合制碱法) 侯氏制碱法的流程图(联合制碱法)
侯氏制碱法的原理
1、合成氨工厂的反应: N2的制取:空气液化 高温 高温 H2、CO2的制取: C+H2O(g)→ H2+CO 、CO+H2O(g) → H2+CO2 NH3的合成: N2+3H2 → 2NH3 2、向已经氨化的饱和食盐水中通入二氧化碳 3、 加热碳酸氢钠,得到碳酸钠
CO2 :高温下焦炭与水蒸气的反应 NH3 :工业合成氨的反应
原 料 来 CO :石灰石的煅烧 2 源 NH3 :Ca(OH)2与NH4Cl的反应 循环物 质 优缺点
CO2
NH3
CO2
NaCl
优点: 1、原料(食盐和石灰石)便宜; 2、产品纯碱的纯度高; 3、副产品氨和二氧化碳都可以回收 循环使用; 4、制造步骤简单,适合于大规模生 产。 1、 NaCl利用率低 缺点: 2、生成用途不大的CaCl2
二、索尔维制碱法(氨碱法): 索氏制碱法的流程图:(氨碱法)
饱 和 食 盐 水 过滤 通NH3 氨 洗涤 盐 通CO2 水 煅 石灰石 沉淀
NaHCO3
煅烧
CO2(循环使用)
Na2CO3产品
滤液
NH4Cl、NaCl

制碱工业发展史

制碱工业发展史

制碱工业发展史一、古代制碱工业古代制碱工业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早在公元前3500年,古巴比伦和苏美尔人就已掌握了制碱的技术。

其后,古埃及人也开始制碱的生产。

他们利用尼罗河的沉淀物和碳酸钠制取碱,这种碱在制皂和玻璃等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古代中国也有制碱的传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已经开始用木灰和石灰等物质制取碱。

古代希腊罗马时期,碳酸钠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商品,使用范围涵盖了许多领域,包括皂类、玻璃类、冶金工业等。

在制碱生产方面,古代人凭借其丰富的实践经验,探索出了一些简单的工艺方法。

这些方法虽然没有现代化工生产技术那么复杂,但通过长期实践和总结,实现了古代社会对碱的需求。

二、近代制碱工业的兴起16世纪后,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科学研究的发展,制碱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开始了制碱工业的兴起。

法国科学家Leblanc于1791年成功发明了蒸馏盐法,这一方法将盐从海水中提取出来,并通过一系列的反应制取出了碳酸钠。

这种方法成为了当时最主要的碱生产工艺。

很快,英国、德国、美国也开始效仿法国的方法大规模生产碱。

在19世纪初期,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碱的需求量逐渐增加,制碱工业也迎来了全面的发展。

当时的制碱工艺主要有盐湖蒸发法、蒸馏法和氯化钠电解法等。

其中氯化钠电解法的发明,开辟了新型制碱工艺的先河。

三、现代制碱工业的发展20世纪初,随着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制碱工业进入了现代化生产阶段。

在20世纪30年代,氯化钠电解法逐渐成为了主流的碱生产工艺。

这种技术具有高效、节能、环保的特点,使得生产成本大大降低,质量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同时,氯化钠电解法也拓宽了碱的应用领域,使得碱可以广泛应用于化工、冶金、轻工、建材等领域。

20世纪中叶,我国的碱业也逐渐发展起来,成为了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中国的碱业以天然碱为主,主要有盐湖提碱和碱性泉水提碱两大类。

其中,盐湖提碱主要分布在青海和内蒙古等地,以镁盐、钠硫盐等为原料;碱性泉水提碱主要分布在重庆、西藏、贵州等地,以温泉和电泳泉为原料。

[化学史料]纯碱工业近代史与侯氏制碱法

[化学史料]纯碱工业近代史与侯氏制碱法

纯碱工业近代史与侯氏制碱法黄明建人类早期用碱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天然碱,源于碱湖;二是植物碱,将植物(如海藻)烧成灰后,经水浸、过滤、浓缩结晶后的提取物。

18世纪中叶,由于玻璃、肥皂、皮革等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使纯碱的市场需求量也迅速增大。

正是在这一时期,英法七年战争(1756~1763)导致法国纯碱供应严重短缺。

1775年,法国科学院悬赏征求制碱方法。

直至1789年,法国医生路布兰(N.Lebelanc )终于发明了一种有实用价值的制碱法,并于1791年获得法国专利权。

路布兰制碱法路布兰以食盐、硫酸、煤及石灰石为原料制得纯碱。

食盐与硫酸作用生成硫酸钠(也有国家用芒硝代替硫酸和食盐),再同石灰石、煤混合,置于反射炉或旋转炉于950~1000℃下煅烧。

主要反应原理: 2NaCl + H 2SO 4 == Na 2SO 4 + 2HClNa 2SO 4 + 2C == Na 2S + 2CO 2↑ (同时有CO 生成)Na 2S + CaCO 3 == Na2CO 3 + CaS 索尔维制碱法(氨碱法)1861年,比利时人索尔维(E.Solvay )在其父煤气厂从事稀氨水的浓缩工作时,发现用饱和食盐水吸收氨和二氧化碳时能制得重(chóng )碱——碳酸氢钠,继而可制得纯碱。

索尔维制碱法(或称氨碱法)就此产生,并获得利用海盐、氨和石灰石制取纯碱的专利。

1863年,索尔维正式筹资办厂,很快迫使路布兰法退出历史舞台。

其生产工艺的主要流程:高温高温高温主要反应原理:CaCO 3 == CaO + CO 2↑NaCl + NH 3 + CO 2 + H 2O = NaHCO 3↓+ NH 4Cl 2NaHCO 3 == Na 2CO 3 + CO 2↑+ H 2O2NH 4Cl + Ca(OH)2 == CaCl 2 + 2NH 3↑+ H 2O生产中,先要精制饱和食盐水的原因,是为了除去混在食盐中的Mg 2+和Ca 2+,避免在后续工序中生成难溶的氢氧化物和碳酸盐,影响传热,甚至堵塞管道,还影响产品的质量。

纯碱工业发展史

纯碱工业发展史

天然碱制碱法
天然碱制碱法的发展主要有:①早在1849年拓荒者在美国怀俄明州的甜水河就找到了碳酸氢钠,并用于洗涤 和制药。1905年利用加利福尼亚州的瑟尔斯湖天然碱第一次试生产纯碱。1938年,美国山间燃料供应公司在怀俄 明州格林河盆地勘探油、气时,发现富含碳酸钠的世界最大的天然碱矿藏。1976年,美国由天然碱生产的纯碱占 总产量的70%,1982年占总产量的94%,年生产能力达9.5Mt。②苏联自60年代以来,以霞石(含有钠、钾、铝、 硅氧化物的天然碱石)加工氧化铝同时副产纯碱、钾碱及水泥,实现了工业化,使霞石原料得到综合利用,没有 排废的问题。到1975年共建立了五个霞石加工厂。
1937年日本进一步入侵中国。位于塘沽的永利碱厂被迫迁至四川五通桥。当时盐价昂贵,牛华溪一带地下黄 卤浓度过淡,不符合索尔维法要求,加之在该地区排放废液亦有困难,必须予以改进。该厂在侯德榜博士主持下, 从事改进索尔维法的研究。几年后,获得成功。1941年 3月15日永利公司总经理范旭东集会宣布,决定将新法命 名为侯氏碱法。1943年12日侯氏制碱法在中国化学学会第十一届年会上公布,现称联合制碱法,也称侯氏制碱法。
纯碱工业发展史
纯碱工业发展过程中发生的事件
目录
01 人工制碱历史
03 中国纯碱工业的发展
02 天然碱制碱法
纯碱工业始于18世纪末,随着工业的需要和制碱原料的改变,纯碱(Na2CO3)生产技术得到迅速发展,生产装 置趋向大型化、机械化、自动化。1983年世界纯碱产量约30Mt。在纯碱工业史上,法国人N.路布兰,比利时人E. 索尔维,中国人侯德榜等,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侯氏制碱法的突出特点,在于使工艺过程连续化,从而规模得到扩大;其次,此法不从固体碳酸氢铵开始,而是 用盐卤先吸氨后碳酸化进行连续生产。由于该法不需中间盐作辅助剂,成本可以降低。1952年,中国在大连化工 厂建立了日产10t的联合制碱中试车间,1957年加以改进,通过实验确定了一次加盐、二次吸氨、一次碳化的工艺 流程,并对设备选型、操作指标加以肯定。1964年,大型联合制碱装置在大连化学工业公司建成投产。

补充:烧碱纯碱生产

补充:烧碱纯碱生产

• 我国最早的隔膜法氯碱工厂是1929年投产 的上海天原电化厂 • 1952年国内第一家水银法氯碱工厂——锦 西化工厂建成投产。 • 1974年我国首次采用金属阳极电解槽,在 上海天原化工厂投入工业化生产。 • 1986年我国甘肃盐锅峡化工厂引进第一套 离子膜烧碱装置投产以来,离子交换膜法 电解烧碱技术迅速发展。
离子膜电解槽
• 复极槽和单极槽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电 槽的电路连接方法不同。单极槽内部各 个单元槽是并联的,而各个电解槽之间 的电路是串联的。所以每台单极槽运转 的特点是低电压、大电流。
• 复极槽则相反,在槽内各个单元槽之间 是串联,而电解槽之间为并联。所以每 台复极槽运转的特点是低电流、高电压。
二次盐水精制
二次盐水精制流程
钙镁离子吸附
螯合树脂再生
在电槽阴极室加入与碱浓度相当的纯水 量控制产品浓度在32.0~32.5%指标范围内。 在直流电作用下进行电解,电槽阴极分离器 溢出规定浓度的氢氧化钠产品,冷却后用泵 送至用户。阴极分离器放出的氢气经处理后 送用户,同时阳极分离器流出的淡盐水经调 节PH至2左右,使氯酸盐和次氯酸盐分解, 析出氯气并入总管,淡盐水经脱氯合格后送 回化盐工序再使用;阳极分离器放出氯气经 洗涤、冷却、干燥后送用户。不合格氯气和 事故氯自动切入事故氯除害塔,用15.0%氢 氧化钠循环吸收制成10.0%次氯酸钠后综合 利用。
用碳酸化塔尾气
吸收1kgNH3放热4280kJ
联合法制碱
我国采用一次碳化,两次吸氨,一次加盐 的工艺流程。 由母液Ⅱ(MⅡ)开始,经吸氨、碳化、过滤、 锻烧即可制得纯碱,这一过程称为“Ⅰ过 程”。过滤重碱(NaHCO3) 后的母液Ⅰ(MⅠ) 经吸氨、冷析、盐析、分离即可得到氯化铵, 该过程称为“Ⅱ过程”。两个过程构成一个 循环。

纯碱工业的发展历程

纯碱工业的发展历程

纯碱制造工艺的发展历程纯碱,化学名叫做碳酸钠,俗名苏打。

化学式:Na2CO3,普通情况下为白色粉末,为强电解质。

密度为2.532g/cm3,熔点为851℃,易溶于水,具有盐的通性。

纯碱是一种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建材、轻工、化工、冶金、纺织等工业部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建材方面主要用于制造平板玻璃;在轻工方面主要用于洗衣粉、三聚磷酸钠、保温瓶、灯泡、白糖、塘瓷、皮革、日用玻璃、造纸等;在化工方面主要用于苛化烧碱、小苏打、红矾钠、硝酸钠、亚硝酸钠、硅酸钠、硼砂等;在冶金方面主要用作冶炼助熔剂等。

另外,纯碱还可用于显像管、石油、医药、国防军工等部门。

早期纯碱都是取自天然的植物碱或矿物碱,由于技术落后,产量很低,渐渐地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随着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后,纺织、印染、造纸、制皂和玻璃等工业需求的碱量剧增,单靠从植物碱和矿物碱提取的碱明显不足,人工制碱在这个时候诞生了。

一、吕布兰法1.产生背景1783年,法国科学院以1200法郎高额奖金悬赏征求制造纯碱的方法。

1789年,法国奥尔良地区封建主公爵的侍从医生吕布兰(N.Leblanc,1742—1806)成功地创造了一种制碱的方法,1791年获得专利,建立起日产250—300 kg的碱厂。

吕布兰制碱法所用的原料主要有食盐、硫酸、木炭和石灰石。

直到20世纪20年代被索尔维法所取代。

2.生产工艺第一步利用硫酸将食盐转变为硫酸钠:2NaCl + H2SO4===Na2SO4 + 2HCl第二步将硫酸钠与木炭、石灰石在炉中共热。

炉中硫酸钠与木炭作用后生成硫化钠和一氧化碳:Na2SO4 + 4C===Na2S + 4CO↑接着硫化钠与石灰石(CaCO3)进行反应,生成碳酸钠和硫化钙:Na2S + CaCO3===Na2CO3 + CaS由于产物中混有未反应的黑炭,因此产物成黑色灰状物,称为黑灰。

黑灰中含40%—45%的碳酸钠。

第三步将黑灰用水浸取,溶液经浓缩后碳酸钠结晶析出。

纯碱生产—纯碱的发展历程和工业现状

纯碱生产—纯碱的发展历程和工业现状
20世纪初
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交通梗 阻,洋碱输入终端; ✓垄断纯碱进口的外商囤积居奇,价 格飞涨。 ✓很多以纯碱为原料的工厂被迫停产。
范旭东集资,成立永 利制碱公司,采用索 尔维制碱工艺。聘请 侯德榜为技师。
2、中国纯碱的发展历程
侯德榜开发制碱新工艺: 经过600多次研究实验, 分析了2000多个样品,历 时五年,于1942年发明了 氨碱法与合成氨联合生产 的改进工艺。
纯碱的发展历程和工业现状
纯碱作为基础化工原材料,广泛用于玻璃、冶金、化工以及 人民日常生活等领域,它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被誉为“化工之母”,其生产量和消费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 生产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那么,纯碱工业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和工业现状如何呢?
最早取自草本 灰及天然碱
1、世界纯碱的发展历程
➢ 2012年,产量达2403.9万吨,同比增长 6.64%。
➢ 集中在渤海湾周围,靠近大型盐场,满足 原盐和水资源供应。
➢ 西北地区青海碱业公司、西南和邦集团纯 碱装置投产后,生产重心向西转移。
本讲中主要介绍了纯碱工业的发展历程和工业现状,了解这些,对学习纯碱工 业做了很好的铺垫。 思考题: 请陈述我国纯碱工业是如何发展的?
塘沽碱厂正式投产。
1926年
1924年8月
红三角牌纯碱在美国 费城的万国博览会上 获得金质奖章。
3、纯碱的工业现状
①纯碱产品全球市场情况
➢ 《2014 全球纯碱市场分析》: ➢ 全球纯碱消费量超过了 5,500 万吨
/年,到 2023 年将增加至近 7,300 万吨/年,未来十年全球纯碱需求将 增长近 34%。 ➢ 中国仍将引领全球纯碱需求增长, 2023 年前的年均增速将达到 5%, 印度需求增速紧随其后。

纯碱工业发展史

纯碱工业发展史

纯碱工业发展史纯碱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玻璃制造、纺织染料、造纸、化肥等行业。

纯碱工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本文将以纯碱工业发展史为题,从历史的角度探讨纯碱工业的演变和发展。

一、古代纯碱生产在古代,人们已经开始使用天然碱矿石进行纯碱的生产。

据历史记载,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的中国商代时期,人们就已经发现了天然碱矿石,并开始利用它们制取碱。

当时的纯碱主要用于染料的制造和皮革的脱毛。

古代人们通过燃烧植物灰和海藻等方式,获得了天然的碱矿石,然后经过煅烧和水化等工序,获得纯碱。

二、工业化生产的兴起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纯碱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传统的天然碱矿石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于是人们开始寻找新的生产方法。

19世纪初,法国化学家尚托贝里发现了一种新的制碱方法,即通过电解食盐水溶液来制取纯碱。

这种方法被称为“氯碱法”,不仅提高了纯碱的产量,还减少了生产成本。

随后,氯碱法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

三、氯碱法的改进和发展随着氯碱法的发展,人们对制碱工艺进行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例如,人们逐渐采用膜法代替了传统的汞法和氯碱法,提高了纯碱的纯度和质量。

膜法制碱是一种新型的电解制碱方法,它通过特殊的离子交换膜来实现电解分离,减少了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

膜法制碱技术的应用大大推动了纯碱工业的发展。

四、环保生产的兴起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环境法规的加强,纯碱工业也在不断转型升级。

人们开始关注纯碱工业的环保问题,并致力于研发更加环保和节能的生产工艺。

例如,人们逐渐采用循环利用废水和废热的方法,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

同时,还研发出了新型的碱石煤气化技术,可以将废弃物转化为资源,实现废物零排放。

五、纯碱工业的未来展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纯碱工业在未来将面临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人们预计,未来纯碱工业将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绿色化、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人们还将继续加大对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推动纯碱工业向高效、低碳、循环的方向发展。

纯碱工业发展史(图)

纯碱工业发展史(图)

纯碱工业发展史(图)2009-04-03 10:35纯碱工业始于18世纪末,随着工业的需要和制碱原料的改变,纯碱(Na2CO3)生产技术得到迅速发展,生产装置趋向大型化、机械化、自动化。

1983年世界纯碱产量约30Mt。

在纯碱工业史上,法国人N.吕布兰,比利时人E.索尔维,中国人侯德榜等,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吕布兰法的盛衰18世纪中叶,英、法爆发了七年战争(1756~1763),当时依赖于西班牙植物碱的来源断绝。

1775年法国科学院悬赏巨金,征求可供实用的制碱方法。

吕布兰提出以普通食盐为原料,用硫酸处理得芒硝(见硫酸钠)及盐酸,芒硝再与石灰石、煤粉配合入炉煅烧生成纯碱的方法(见吕布兰法)。

1783年,法国科学院同意授予吕布兰奖金,但终未颁发。

1791年,吕布兰获得专利权,同年由奥尔良公爵筹集巨款,在巴黎附近的圣但尼建立第一个吕布兰法碱厂。

1823年英国取消盐税,引进吕布兰法,在利物浦建成纯碱工厂投入生产。

从此,英国制碱工业突飞猛进,远远领先于法国。

1825~1880年间是吕布兰法制碱的极盛时期。

它带动了硫酸、盐酸、漂白粉、芒硝以及硫磺等一系列化工产品的生产;对于化工装置,如气体洗涤器、旋转炉、机械烤炉、开口式特兰锅和香克式浸溶装置等的出现,也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吕布兰法是化学工业兴起的重要里程碑。

但其产品纯度低,生产成本高,劳动效率低,生产过程均固相操作,难以连续作业,加之回收的盐酸腐蚀性强,必须外销或另作处理。

这些缺点促使探索新的制碱方法。

索尔维法的崛起和演变1861年,E.索尔维在煤气厂从事稀氨水的浓缩工作时,在用盐水吸收氨和二氧化碳的试验中得到碳酸氢钠。

同年,他获得了用食盐、氨和二氧化碳制取碳酸钠的工业生产方法的专利。

此生产方法被称为索尔维法,又称氨碱法。

1863年,E.索尔维与兄弟A.索尔维筹集资金,组建至今依然存在的索尔维公司,并在比利时库耶建立纯碱厂,1865年1月投产,1872年产量达到日产 10t。

[化学史料]纯碱工业近代史与侯氏制碱法

[化学史料]纯碱工业近代史与侯氏制碱法

纯碱工业近代史与侯氏制碱法黄明建人类早期用碱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天然碱,源于碱湖;二是植物碱,将植物(如海藻)烧成灰后,经水浸、过滤、浓缩结晶后的提取物。

18世纪中叶,由于玻璃、肥皂、皮革等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使纯碱的市场需求量也迅速增大。

正是在这一时期,英法七年战争(1756~1763)导致法国纯碱供应严重短缺。

1775年,法国科学院悬赏征求制碱方法。

直至1789年,法国医生路布兰(N.Lebelanc )终于发明了一种有实用价值的制碱法,并于1791年获得法国专利权。

路布兰制碱法路布兰以食盐、硫酸、煤及石灰石为原料制得纯碱。

食盐与硫酸作用生成硫酸钠(也有国家用芒硝代替硫酸和食盐),再同石灰石、煤混合,置于反射炉或旋转炉于950~1000℃下煅烧。

主要反应原理:2NaCl + H 2SO 4 == Na 2SO 4 + 2HCl Na 2SO 4 + 2C == Na 2S + 2CO 2↑(同时有CO 生成)Na 2S + CaCO 3 == Na 2CO 3 + CaS索尔维制碱法(氨碱法)1861年,比利时人索尔维(E.Solvay )在其父煤气厂从事稀氨水的浓缩工作时,发现用饱和食盐水吸收氨和二氧化碳时能制得重(ch óng )碱——碳酸氢钠,继而可制得纯碱。

索尔维制碱法(或称氨碱法)就此产生,并获得利用海盐、氨和石灰石制取纯碱的专利。

1863年,索尔维正式筹资办厂,很快迫使路布兰法退出历史舞台。

其生产工艺的主要流程:高温高温高温主要反应原理:CaCO 3 == CaO + CO 2↑NaCl + NH 3 + CO 2 + H 2O = NaHCO 3↓+ NH 4Cl 2NaHCO 3 == Na 2CO 3 + CO 2↑+ H 2O 2NH 4Cl + Ca(OH)2 == CaCl 2 + 2NH 3↑+ H 2O生产中,先要精制饱和食盐水的原因,是为了除去混在食盐中的Mg 2+和Ca 2+,避免在后续工序中生成难溶的氢氧化物和碳酸盐,影响传热,甚至堵塞管道,还影响产品的质量。

工业制碱的历史

工业制碱的历史

工业制碱的历史工业制碱是一项重要的化学制造过程,用于生产碱类化合物,如氢氧化钠(NaOH)和碳酸钠(Na2CO3)。

在过去几个世纪里,工业制碱技术不断发展演变,起初是以传统的烧碱法为主,后来逐渐转向电解法。

本文将介绍工业制碱的历史发展以及相关的创新和改进。

1. 古代制碱技术在远古时代,人们已经开始使用自然资源中含碱的物质。

例如,埃及人和腓尼基人利用纯碱矿石和海水中的盐进行制碱。

他们通过将这些物质与酸性物质反应,如醋酸或柠檬汁,来获得碱性溶液。

这种方法被称为碱液法。

2. 烧碱法的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尝试更高效的制碱方法。

在18世纪,法国化学家勒布朗开发了烧碱法。

该方法利用木灰中的碱性成分,如碳酸钾(K2CO3)和碳酸钙(CaCO3),通过加热分解产生碱性气体和固体残渣。

经过水处理和干燥,固体残渣就可以得到纯度较高的碱。

烧碱法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工业制碱方法,直到19世纪末。

3. 苏格兰法和盐湖法19世纪初,苏格兰化学家乔治·麦克莱兰发明了苏格兰法,这是一种改进的烧碱法。

苏格兰法通过加入氯盐溶液,如氯化钠(NaCl),到烧碱法产生的残渣中,然后进行再加热和水洗,以生成纯度更高的碳酸钠。

与此同时,美国的一些湖泊也成为重要的碱源。

盐湖法利用来自盐湖的富含碳酸钠和其他碱性盐类的水。

将水蒸发以浓缩碱类物质,然后通过化学反应得到纯度较高的碳酸钠。

4. 电解法的崛起20世纪初,工业界开始采用电解法进行工业制碱。

电解法主要利用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运动,从而分解产生氢氧化钠或碳酸钠。

这种方法不仅效率高,而且纯度也更高。

在电解法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氯碱法。

氯碱法通过在电解池中同时生成氢氧化钠、氯气和氢气。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生产有用的碱性化合物,还可以获得工业上重要的化学品氯气和氢气。

除了氯碱法,还有其他电解法,如汞法和水银融解法。

这些方法在一段时间内相对常用,但后来由于环境及健康问题,逐渐减少使用。

5. 现代制碱工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工业制碱工艺越来越注重环保、高效和低能耗。

纯碱的历史发展

纯碱的历史发展

1783年,法国科学院以1 200法郎高额奖金悬赏征求制造纯碱的方法。

1789年,法国奥尔良地区封建主公爵的侍从医生路布兰成功地创造了一种制碱的方法,1791年获得专利,建立起日产250~300 kg的碱厂。

路布兰制碱法所用的原料除食盐外,还有浓硫酸、木炭和石灰石。

其生产工艺如下:①第一步:利用浓硫酸将食盐转变为硫酸钠:2NaCl+H2SO4(浓)====Na2SO4+2HCl↑。

②第二步:将硫酸钠与木炭、石灰石在炉中共热。

炉中硫酸钠与木炭作用后生成硫化钠和一氧化碳:Na2SO4+4C====Na2S+4CO↑。

③第三步:硫化钠与石灰石进行反应,生成碳酸钠和硫化钙:Na2S+CaCO3====Na2CO3+CaS。

路布兰制碱法开创了历史的先河,为人类做出突出贡献,但也存在很多缺点,例如,主要生产过程在固相中进行,难以连续生产需浓硫酸作原料,设备腐蚀严重,产品质量不纯,硫化钙不易溶于水,沉淀成渣子被弃掉,原料利用不充分,成本较高,生成HCl、CO等气体,造成环境污染。

在这些缺点的困扰下,1861年,比利时人索尔维以食盐、石灰石和氨为原料,制得了碳酸钠和氯化钙,此为氨碱法。

其反应步骤如下:NaCl+NH3+CO2+H2O====NaHCO3+NH4Cl,CaCO3====CaO+CO2↑,2NH4Cl+CaO====2NH3↑+CaCl2+H2O,2NaHCO3====Na2CO3+CO2 +H2O。

反应生成的CO2和NH3可重新作为原料使用。

总反应式为CaCO3+2NaCl ====CaCl2+Na2CO3虽然这种制碱法相比路布兰制碱法在环保简便程度上有所提升,实现了连续性生产,食盐的利用率得到很大程度提高,且成本低廉,但原料利用率低,并产生大量使用价值不高的副产物CaCl2的缺点仍然困扰着人们,且国外对此项专利把控甚严,我国因没有相关技术,长期处于被限制的局面终于侯德榜在1943年发明了联合制碱法,又称侯氏制碱法用于在工业上制取纯碱。

中国纯碱工业发展史

中国纯碱工业发展史

中国纯碱工业发展史
中国纯碱工业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初期的引进技术到后来的自主创新和产能扩张。

以下是中国纯碱工业发展的主要阶段:
1.引进阶段(1950s - 1960s):中国纯碱工业的起步较早,最初
主要依靠引进苏联的纯碱生产技术。

在这个阶段,中国建设了一些纯碱厂,开始进行规模化的生产。

由于技术水平有限,产量相对较低。

2.自主创新阶段(1970s - 1980s):在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
代初,中国纯碱工业逐渐实现了技术的自主创新。

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外国技术,结合本国资源和生产条件,纯碱工业开始向更高水平发展。

一些新的生产线和技术逐渐投入使用。

3.技术升级和优化阶段(1990s - 2000s):在这一时期,中国的
纯碱工业经历了技术的进一步升级和优化。

采用更先进的生产工艺、设备和环保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同时,一些老旧的生产线也进行了淘汰或改造。

4.产能扩张和国际市场竞争阶段(2000s 至今):随着中国经济
的快速发展,对纯碱的需求不断增加。

为满足市场需求,中国纯碱工业进行了大规模的产能扩张。

一些现代化的生产基地相继建设,并且中国的纯碱产量逐渐走向世界前列。

与此同时,中国的纯碱产品也开始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需要注意的是,纯碱工业的发展受到国内外市场、政策法规、科技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同时,环保要求在近年来对产业发展提出
更高的要求,促使纯碱工业加强环保技术应用。

了解纯碱的生产历史

了解纯碱的生产历史

【研究目的】纯碱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具有广泛的用途。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纯碱的生产历史,感受化学工业发展过程中技术进步的重要性,以及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

【材料阅读】1.路布兰制碱法1791年法国医生路布兰首先取得专利,以食盐为原料,制得了纯碱,称为路布兰制碱法。

制取原理与步骤(1)先使氯化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2NaCl+H2SO4 Na2SO4+2HCl↑。

(2)然后用焦炭还原硫酸钠得硫化钠:Na2SO4+4C Na2S+4CO↑。

(3)最后利用硫化钠与石灰石的反应生产碳酸钠:Na S+CaCO===Na CO2.索尔维制碱法1861年比利时工程师索尔维发明的纯碱制法,是以食盐(氯化钠)、石灰石(经煅烧生成生石灰和二氧化碳)、氨气为原料来制取纯碱。

制取原理与步骤(1)在饱和食盐水中先通入氨气,再通入二氧化碳,析出碳酸氢钠:NaCl+NH3+CO2+H2O===NaHCO3↓+NH4Cl。

(2)过滤、洗涤、煅烧碳酸氢钠晶体,得到纯碱产品:2NaHCO3 Na2CO3+CO2↑+H2O,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循环使用。

(3)氯化铵滤液与石灰乳混合加热:2NH Cl+Ca(OH)CaCl+2NH↑+2H O,反应产生的氨气循环使用。

3.侯氏制碱法1943年我国化学工程专家侯德榜发明创建了联合制碱法,即将氨碱法(又称索尔维制碱法)和合成氨法两种工艺联合起来,同时生产纯碱和氯化铵两种产品的方法。

原料是食盐、氨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为合成氨厂用水煤气制取氢气时的废气。

制取原理与步骤侯氏制碱法,低温下先向饱和食盐水中通入氨气,再通入二氧化碳可析出碳酸氢钠,再加入细盐末,因氯离子存在及低温条件使氯化铵溶解度突然降低,而食盐的溶解度变化不大,所以氯化铵析出而食盐不析出;再用氨饱和后通二氧化碳,结果相继析出NaHCO3和NH4Cl,该法生产的【分析讨论】1.根据所阅读资料,分析后一种制碱法与前一种制碱法相比所具有的优势是什么?提示 氨碱法(索尔维制碱法)相比于路布兰制碱法的优点是:原料(食盐和石灰石)便宜;产品纯碱的纯度高;副产品氨和二氧化碳都可以回收循环使用;制造步骤简单,适合于大规模生产。

纯碱发展史

纯碱发展史

纯碱发展史
纯碱,也称为碳酸氢钠,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原料,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用途。

其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主要的发展和生产历史发生在近代工业化的背景下。

以下是纯碱发展史的主要阶段:
古代应用:古代已经有人使用天然产生的碱性物质,比如天然碱、木灰等,用于肥皂制作、玻璃制造等行业。

工业化生产:18世纪末,法国化学家尼古拉·勒布朗开始了纯碱工业化生产的研究,随后在19世纪初,法国和英国的化学家们开创了工业生产纯碱的先河。

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纯碱的生产不断增加,广泛应用于玻璃制造、纺织业、造纸业等领域。

氨法制碱:20世纪初,氨法制碱技术被发明,大大提高了纯碱的产量和质量。

这项技术在工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使纯碱的生产成本大幅降低,进一步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发展。

现代化工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纯碱的生产得到了更多的技术创新和改进,生产效率和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纯碱的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化学工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料。

总的来说,纯碱在工业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其生产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成为现代化工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纯碱历史基差数据

纯碱历史基差数据

纯碱历史基差数据
纯碱,也称轻钠碱、重钠碱或碳酸氢钠,是一种常用的化学物质,化学式为NaHCO3。

下面是纯碱历史基差数据的一些重要时间节点:
1823年:法国化学家尼古拉·雷诺瓦首次合成了纯碱。

1846年:英国科学家约瑟夫·布兰恩特开发了一种用氨水来工业制备纯碱的方法,从而大规模生产纯碱成为可能。

1860年:美国化学家约瑟夫·藤田研发了一种以石灰为原料,通过反应生成氨气的方法来制备纯碱,这一方法被广泛使用。

1880年:德国化学家埃米尔·索尔瓦伊以二氧化碳为原料,石灰为催化剂,通过氨气环中反应合成纯碱的方法,这被称为索尔瓦伊法,成为工业制备纯碱的主要方法之一。

20世纪上半叶:随着工业的发展,纯碱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各国相继建立了大规模的纯碱生产工厂。

20世纪后半叶:随着绿色环保理念的兴起,钠碱工业逐渐向氟碳化工和其他替代产品发展,纯碱的需求量有所下降。

以上是一些纯碱历史基差数据的重要时间节点,反映了纯碱的发展过程和工业应用。

纯碱市场发展历史及分析报告

纯碱市场发展历史及分析报告

纯碱市场回顾及趋势性分析报告纯碱行业发展历史随着美国等发达国家不断强化资源和环境保护,世界纯碱等基础化工原料生产重心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纯碱行业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得到了十分迅猛的发展。

到2010年,全世界纯碱装置总能力大约为6000万吨/年,总产量4500万吨,中国分别占41.50%、44.56%。

回顾中国纯碱工业发展历程,经历从1988年以前以联碱为主的发展模式,到1989-1997年联碱、氨碱、天然碱并重,以原盐产地为重心的大规模发展和高速增长,再到1998年至今的结构调整和2005年之后的新一轮“大发展热潮”。

纯碱供求也从1992年以前连续15年依靠大量进口来满足国内需求,发展到之后连续18年成为净出口国。

从以上发展历程中可见,中国纯碱工业在发展中壮大,在发展中完善,形成了目前基本满足国内整体经济发展需求、相对合理的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

然而,国内市场从2008年因金融危机引发严重供过于求的矛盾开始,行业性产能过剩日趋严重,纯碱与下游行业发展的不均衡导致纯碱装置利用率不断下降。

一、近十年纯碱行业发展概况近十年来,中国纯碱行业发展迅猛,装置能力从2001年的975万吨/年发展到2010年的2520万吨/年,增加了1545万吨/年,年均增长9.96%,并从2003年起跃居世界第一纯碱生产和消费大国。

1、生产发展情况据中国纯碱协会公布的数据,2001-2010年中国纯碱生产发展情况如以下表、图所示。

2、产业布局和结构纯碱耗盐比重约为1:1.28吨/吨,耗盐总量约占原盐总产量的35%,因此,纯碱产业布局与原盐产地的分布密切相关。

如图1、2所示,我国原盐产地分布与纯碱生产布局惊人的相似。

纯碱产能集中在华东、中原、西南、华北等原盐主产区,西北湖盐近年开发较快,纯碱产能大幅提升,以2011年中盐集团在青海德令哈将建成100万吨/年纯碱装置,西北地区的纯碱装置能力将超过西南。

按产业结构划分,我国拥有联碱、氨碱、天然碱三大产业结构,如图3、4所示,原盐产业结构对纯碱产业结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科普纯碱的“前世今生”

科普纯碱的“前世今生”

科普纯碱的“前世今生”2022年12月13日 17:17来源:中粮期货2022年12月9日,中国证监会发布通知,广州期货交易所工业硅期货合约正式挂牌交易时间为2022年12月22日,工业硅期权合约正式挂牌交易时间2022年12月23日。

这意味着,工业硅期货及期权将作为广州期货交易所揭牌后的第一个交易品种上市交易。

自1991年9月28日,我国第一个商品期货标准合约——特级铝期货合约推出,到2014年中金所推出我国第一个金融期货、2017年大商所推出我国第一个期权品种、2018年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推出我国第一个国际化的期货品种、2021年大商所推出我国第一个国际化期权品种、2022年8月26日我国期货和期权上市品种实现“破百”……我国期货市场上市品种开创了多个“第一”,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期货市场产品体系。

几十年来,我国期货行业和期货市场取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自2010年我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以来,市场规模体量不断扩大,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度和广度持续拓宽,“中国价格”的国际影响力快速提升。

这一百多个品种,很多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会陆续推出一些品种背后的故事,带您领略这些品种背后的“前世今生”。

2019年12月6日,全球首个纯碱期货在郑商所挂牌交易,今天我们推出文章——《纯碱的“前世今生”》,揭秘纯碱背后的故事。

纯碱的“前世今生”对于纯碱,很多人并不陌生。

生活中,我们常会用到食用纯碱。

比如,在制作面条、面包、馒头等时加入适量纯碱,可以让面团迅速涨发;在炖肉、煮豆子、焯煮菜品时,加入纯碱,可以使菜品更容易成熟、软烂。

另外,将碱溶于水,可以用来祛除顽固污渍。

然而,纯碱更多地用于工业生产。

纯碱,学名碳酸钠,俗称苏打,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轻工日化、化学工业、建材、冶金、纺织、石油、国防、医药等领域,用来制造其他化学品的原料、清洗剂、洗涤剂。

在工业用纯碱中,主要是轻工、建材、化学工业,约占2/3;其次是冶金、纺织、石油、国防、医药及其他工业。

纯碱生产历史

纯碱生产历史

纯碱生产历史纯碱,也称为氢氧化钠,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玻璃、洗涤剂、纺织品、造纸等行业。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纯碱生产的历史。

纯碱的生产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公元前6世纪,埃及人就开始使用天然碱矿石来制造肥皂和玻璃。

那时的纯碱生产主要依靠天然碱矿石,如孔雀石和纯碱矿石。

这些矿石中含有碳酸钠,通过加热和过滤等方法可以得到纯碱。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纯碱的生产逐渐变得更加高效和规模化。

在19世纪初,法国化学家勒布朗发明了一种新的纯碱生产方法,即“勒布朗法”。

该方法以氯化钠为原料,通过电解制取氯气和氢氧化钠,然后经过二次反应得到纯碱。

这种方法成为了当时最主要的纯碱生产工艺,大大提高了纯碱的产量和质量。

20世纪初,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纯碱的生产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德国化学家赫伯特·斯图尔克发明了一种新的纯碱生产工艺,即“斯图尔克法”。

这种方法以石灰石和氯化钠为原料,经过多步反应得到纯碱。

斯图尔克法在纯碱生产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并且得到了广泛应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纯碱的生产技术不断发展和改进。

20世纪50年代,美国化学家赫伯特·布朗发明了一种新的纯碱生产方法,即“布朗法”。

该方法以氯化钠和二氧化碳为原料,通过化学反应制取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再经过煅烧得到纯碱。

布朗法在纯碱生产中具有较高的效率和环保性,成为了当时的主流工艺。

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纯碱的生产逐渐向更加环保和节能的方向发展。

新的纯碱生产工艺采用了更加高效的催化剂和反应条件,大大降低了能耗和污染物排放。

同时,一些新材料的应用也推动了纯碱生产技术的创新。

总的来说,纯碱生产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从最早的天然矿石提取到现代的高效工艺,不断地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纯碱的生产技术不断创新,使得纯碱产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为各个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艺的改进,纯碱的生产将会更加高效和环保,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中的碱以及海草灰中的碱供洗涤和制造玻璃之用,现在保存下来的最古老的埃及玻璃大约是公元前1800年制造的。在我国1700年前的著名药书“本草纲目”中记载“菜蒿蓼之属、晒干、烧灰、以原水淋汁,去垢发面。”可见当时对碱的制造和用途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无论中外,在18世纪中叶以前,碱的来源不外是植物灰或碱湖中的天然碱。到18世纪末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天然碱的产量已远不能满足玻璃、肥皂、皮革等工业需要。因此人工制碱的问题就被提出来了。在英法七年战争时法国所需的植物碱来源断绝,于是在1775年法国科学院悬赏征求制碱方法。1787年医生路布兰经四年多的研究获得var cpro_psid ="u2572954"; var cpro_pswidth =966; var cpro_psheight =120;了成功。他的方法是先用硫酸和食盐互相作用得到硫酸钠,然后再将硫酸钠和石灰石、煤炭在900~1000 ℃共熔得碳酸钠。这一方法的成功,不仅为工业提供了纯碱,而且由于一种化学产品通过人工合成,因而对化学和化工的发展以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都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一制碱方法,通常称为路布兰法或硫酸钠法。但是路布兰法存在着不少缺点:熔融过程系在固相中进行,并且需要高温;设备生产能力不充分;设备腐蚀程度严重;工人的劳动条件恶劣及所得到的纯碱质量不高。这些缺点促使人们去研究新的制碱方法。1861年,比利时人索尔维原是一名工人,在煤气厂从事稀氨水的浓缩工作,发现用食盐水吸收氨和二氧化碳时可以得到碳酸氢钠,于是获得用海盐和石灰石为原料制取纯碱的专利,这种方法也就被称之为索尔维制碱法。因为在生产过程中需用氨起媒介作用,故又称为氨碱法。其主要过程是氨盐水吸收二氧化碳而得碳酸氢钠,然后将碳酸氢钠煅烧放出CO 2和H 2 O而成碳酸钠。1863年建厂,1872年获得成功。由于氨碱法可以连续生产,生产能力大,原料利用率高,产品的成本低、质量高;因此在当时得到迅速的发展,到20世纪初期几乎完全取代了路布兰法。但是氨碱法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缺点,即其对原料NaCl的利用率低,其中的Cl -完全未加利用,而Na +也仅利用了75%左右,且大量氯化物以废液形式排弃,污染环境,堵塞河道。于是20世纪初期,德国人Schreib提出将氨碱法碳酸化母液中所含的氯化铵直接制成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