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期末考试复习and简答题集合名词解释等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上限效果: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停止下来。
13.媒介素养:公众接近、分析、评价各种媒介信息,达到沟通交流目的的能力。
14.第三人效果:人们在判断大众传播的影响力之际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介的信息对“我”或“你”未必有多大影响,然后会对“他”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由于这种感知定势的作用,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通常不是在传媒指向的表面受众中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与他们相关的“第三人”的反映行为实现的。这种现象或影响机制就是~。
10.框架效果:运用什么样的框架处理信息,会影响到我们对信息的处理结果,对事物的价值判断、态度及行为反应。这种影响就叫框架效果。
11.受众框架:即受众个人接触和处理大众传播信息的认知结构和诠释规则,这种结构和规则来自于受众过去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既有的价值观和态度、行为取向,并引导着受众个人处理新的信息。
使用与满足:把受众成员看做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第十二章:
1.议程设置功能:就物理视野和活动范围有限的一般人而论,这种关于当前大事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和判断,通常来自于大众传媒,大众传媒不仅是重要的信息源,而且是重要的影响源。
15.社会距离:即人们感觉与他人的远近亲疏的社会关系或联系的密切程度。
16.舆论:即“围绕争论性问题,在没有孤立危险的前提下可以公开表明的意见”,是“为使自己不陷于孤立而必须公开表明的意见。”
沉默的螺旋
简答题
1.传播过程有那些基本构成要素?
传Fra Baidu bibliotek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
2.拉斯维尔的“5W”模式的意义是什么?它有什么缺陷?
谁说了什么渠道向谁说效果;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述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出发点;缺陷:模式不完全,是单向直线模式,没有提供一条反馈渠道,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3.简述奥斯古德和斯拉姆的循环模式
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的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通过讯息的授受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之中;模式的基本缺陷:它把传播双方都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与社会传播的现实有不符。不能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
5.导向需求:人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而新闻媒介对众多的话题提供了这种导向作用。
6.意见气候:周围意见环境的认知。
7.象征性现实:拟态环境。
8.拟态环境——李普曼
9.框架的定义:指的是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信息。
2.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
3.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4.传播者: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发起人,是借助某种手段或工具、通过发出信息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5.大众传媒、大众传播者: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介机构是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复制和传播的专业组织,其生产规模巨大,受传者广泛。
第七章:
1.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电子乌托邦思想:认为网络可以解决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的倾向。
3.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第八章:
1.媒介技术:也称传播技术,指的是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
6.技术:技术即达到实践目标为目的的知识体系,其中包括操作手段和工具。
7.把关人:传媒组织的一道关口,是一个取舍的标尺,使到达受众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
第十章:
1.受众:指的是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会场的听众,戏剧表演、体育比赛的观众,报纸刊物的读者,广播电视的收视者,网络媒体的用户,都属于受众的范畴。
5、组织传播集群行为
6、大众公众群体区别
7、大众传播,主要是效果,如效果研究的几个阶段、主要理论和人物
名词解释:
第三章:
1.符号:任何事物主要它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符号分为信号和象征符。
2.意义: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2.元传播:人们为了传播而进行的传播行为,包括对所传递符号的定义及其诠释规则的约定。
3.知识鸿沟: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4.属性议程设置:主导属性传达给受众,也会影响到受众对事物性质的认识、判断和态度。
3.语境:又叫传播情境,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务、条件或因素的总称。
4.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5.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米德“主我客我”,库利“镜中我”)
6.文化: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使用的、以象征符形式来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
2.大众:指的是具有分散性、异质性、匿名性、同质性,在人数上规模巨大的社会群体或集团。
3.IPP:(拉扎斯菲尔德的选择性接触、两级传播、传播流、意见领袖)既有政治倾向指数。是一个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域和宗教信仰三个方面来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综合指数。
4.分众:指的是受众并不是同质的孤立个人的集合,而是具备了社会多样性的人群。
传播学攻略
一般来说,传播研究的重点是符号学传播媒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书上其余的就不用看了,
符号学:两个人物索绪尔巴尔特
1、媒介主要是麦克卢汉的一些理论,如: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地球村
2、人内传播:象征性社会互动(米德主我客我、库利“镜中我”)
3、人际
4、群体: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只知道大众社会理论是什么就行了)
13.媒介素养:公众接近、分析、评价各种媒介信息,达到沟通交流目的的能力。
14.第三人效果:人们在判断大众传播的影响力之际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介的信息对“我”或“你”未必有多大影响,然后会对“他”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由于这种感知定势的作用,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通常不是在传媒指向的表面受众中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与他们相关的“第三人”的反映行为实现的。这种现象或影响机制就是~。
10.框架效果:运用什么样的框架处理信息,会影响到我们对信息的处理结果,对事物的价值判断、态度及行为反应。这种影响就叫框架效果。
11.受众框架:即受众个人接触和处理大众传播信息的认知结构和诠释规则,这种结构和规则来自于受众过去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既有的价值观和态度、行为取向,并引导着受众个人处理新的信息。
使用与满足:把受众成员看做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第十二章:
1.议程设置功能:就物理视野和活动范围有限的一般人而论,这种关于当前大事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和判断,通常来自于大众传媒,大众传媒不仅是重要的信息源,而且是重要的影响源。
15.社会距离:即人们感觉与他人的远近亲疏的社会关系或联系的密切程度。
16.舆论:即“围绕争论性问题,在没有孤立危险的前提下可以公开表明的意见”,是“为使自己不陷于孤立而必须公开表明的意见。”
沉默的螺旋
简答题
1.传播过程有那些基本构成要素?
传Fra Baidu bibliotek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
2.拉斯维尔的“5W”模式的意义是什么?它有什么缺陷?
谁说了什么渠道向谁说效果;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述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出发点;缺陷:模式不完全,是单向直线模式,没有提供一条反馈渠道,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3.简述奥斯古德和斯拉姆的循环模式
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的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通过讯息的授受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之中;模式的基本缺陷:它把传播双方都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与社会传播的现实有不符。不能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
5.导向需求:人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而新闻媒介对众多的话题提供了这种导向作用。
6.意见气候:周围意见环境的认知。
7.象征性现实:拟态环境。
8.拟态环境——李普曼
9.框架的定义:指的是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信息。
2.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
3.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4.传播者: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发起人,是借助某种手段或工具、通过发出信息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5.大众传媒、大众传播者: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介机构是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复制和传播的专业组织,其生产规模巨大,受传者广泛。
第七章:
1.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电子乌托邦思想:认为网络可以解决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的倾向。
3.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第八章:
1.媒介技术:也称传播技术,指的是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
6.技术:技术即达到实践目标为目的的知识体系,其中包括操作手段和工具。
7.把关人:传媒组织的一道关口,是一个取舍的标尺,使到达受众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
第十章:
1.受众:指的是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会场的听众,戏剧表演、体育比赛的观众,报纸刊物的读者,广播电视的收视者,网络媒体的用户,都属于受众的范畴。
5、组织传播集群行为
6、大众公众群体区别
7、大众传播,主要是效果,如效果研究的几个阶段、主要理论和人物
名词解释:
第三章:
1.符号:任何事物主要它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符号分为信号和象征符。
2.意义: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2.元传播:人们为了传播而进行的传播行为,包括对所传递符号的定义及其诠释规则的约定。
3.知识鸿沟: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4.属性议程设置:主导属性传达给受众,也会影响到受众对事物性质的认识、判断和态度。
3.语境:又叫传播情境,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务、条件或因素的总称。
4.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5.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米德“主我客我”,库利“镜中我”)
6.文化: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使用的、以象征符形式来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
2.大众:指的是具有分散性、异质性、匿名性、同质性,在人数上规模巨大的社会群体或集团。
3.IPP:(拉扎斯菲尔德的选择性接触、两级传播、传播流、意见领袖)既有政治倾向指数。是一个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域和宗教信仰三个方面来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综合指数。
4.分众:指的是受众并不是同质的孤立个人的集合,而是具备了社会多样性的人群。
传播学攻略
一般来说,传播研究的重点是符号学传播媒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书上其余的就不用看了,
符号学:两个人物索绪尔巴尔特
1、媒介主要是麦克卢汉的一些理论,如: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地球村
2、人内传播:象征性社会互动(米德主我客我、库利“镜中我”)
3、人际
4、群体: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只知道大众社会理论是什么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