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论治风湿病
《金匮要略》风湿病治则探讨
【 关键词 】风湿病 ;金匮要 略》 痹证 ; 《 ; 治法 ; 学术探讨
在 现代 医学 概念 中 。 风湿 病 是 风 湿性 疾 病 的简
略》 先 提 出 了“ 首 风湿 病 ” 的病 名 , 详 细 论 述 了理 并
称 。 指影 响 骨骼 、 节 、 肉及 其 周 围软 组 织 , 泛 关 肌 如 滑囊、 肌腱 、 膜 、 筋 血管 、 经等 疾病 。风 湿性 疾病 包 神
番泻 叶 , 明粉 ) , 玄 ” 如患寒 湿者 , 服仲景 五苓散 。 宜 最后 , 备病愈 调痊补益 三方 ( 疫奏凯 汤 、 傩 还我 精
神欢愈饮 、 五子养 亲汤 )“ ,先养 肺金之元 气 , 暨滋 肾水
《 时疫 温 病 气 运徵 验 论 》 以天 火 、 火 而 区分 瘟 人 疫 为客病 、 病 , 病 为主病 、 病 , 标 温 本 以此 纲 目理解 医
花药 以散 疫之 邪火 ,中期 多 用根 药 当泻早 泻 以逐 疫 毒 , 期 药食 双调 以养 阴生 津 、 护脾 胃。 门揖 寇 , 后 顾 开 引邪 外达 , 内育 真 阴 , 又 培补 正气 。 病 、 温 瘟疫 均为 邪
[】 唐 ・ 冰 注 , ・ 亿 补 注 . 广 补 注 黄帝 内 经 素 I[ ] 2 王 宋 林 重 b M. m 北
21 00年 6月 第 2 9卷 第 6期
B in un l f rdt nl hn s dcn u e 2 1 . o. 9N . ei gJ ra a io a C ieeMe iie Jn ,00 V 12 ,o i o oT i 6
《 金匮要 略》 风湿病治则探讨
程 岚 【 摘要 】风湿性疾病属中医学“ 痹证” 范畴 , 张仲景在 《 金匮要略》 中对其理法方药 进行 了一定的论述 , 尤其是 仲景 提出的治
治疗风湿的中药方
治疗风湿的中药方1、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柴胡、葛根、甘草、黄芩、羌活、白芷、芍药、桔梗、石膏。
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之恶寒发热,关节疼痛,肌肉酸楚,中医辨证为风热在表者。
2、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羌活、独活、藁本、防风、川芎、炙甘草、蔓荆子。
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之头痛头重,腰背重痛,恶寒微热,中医辨证为风湿在表者。
3、三痹汤《妇人良方》:独活、秦艽、防风、细辛、当归、芍药、川芎、干地黄、杜仲、牛膝、党参、茯苓、甘草、肉桂心、黄芪、续断、生姜。
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日久不愈,腰膝冷痛,手足拘挛,中医辨证为风寒湿痹,属于肝肾两亏,气血不足者。
4、蠲痹汤《百一选方》:羌活、姜黄、当归酒浸、黄芪蜜炙、赤芍、防风、炙甘草、生姜。
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关节游走疼痛,尤以项背、肩肘疼痛为甚,中医辨证为风痹者。
5、宣痹汤《温病条辨》:防己、杏仁、连翘、滑石、苡仁、半夏、蚕沙、赤小豆皮、栀子。
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骨节烦疼,活动不利,寒战热盛,中医辨证为湿热痹者。
6、加减木防己汤《温病条辨》:木防己、石膏、桂枝、苡仁、滑石、通草、杏仁。
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关节红肿热痛者。
7、乌头汤《金匮要略》:乌头、麻黄、黄芪、芍药、甘草、蜂蜜。
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关节剧痛,喜暖恶寒者。
1、免疫反应:机体对外源性或内源性抗原物质直接或通过巨噬细胞呈递的刺激,使相应T-细胞活化,部分T-细胞产生大量多种致炎性细胞因子造成各类组织器官不同程度的损伤或破坏;部分T-细胞再激活B-细胞,产生大量抗体,直接或与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使组织或器官受到损伤或破坏。
此外由单核细胞产生的单核细胞趋化蛋白如MCP-1等,也可参与炎症反应。
大部分风湿性疾病,或由于感染产生的外源性抗原物质,或由于体内产生的内源性抗原物质,可以启动或加剧这种自身免疫反应,血清内可出现多种抗体。
2、遗传背景:近年来的研究证明一些风湿性疾病,特别是结缔组织病,遗传及患者的易感性和疾病的表达密切相关,对疾病的早期或不典型病例及预后都有一定的意义;其中HLA人类组织白细胞抗原最为重要。
金匮要略条文
金匮要略条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从整体观念论述杂病的治疗方针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
”是其义也。
余朦准此。
(一)2论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疾病发生途径预防治疗的意义和方法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若谁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月感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月感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月感腑,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月感腑之文理也。
(二)3表里同病的先后缓急治则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十四)4新久同病的先后缓急治则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十五)师曰。
吸而微数。
其病在中焦实也。
当下之则愈。
虚者不治。
在上焦者其吸促。
在下焦者其吸远。
此皆难治。
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
师曰。
病患语声寂寂然喜惊呼者。
骨节间病。
语声喑喑然不彻者。
心膈间病。
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
头中病。
语声寂寂然喜惊呼者。
问曰。
病患有气色见于面部。
愿闻其说。
师曰。
鼻头色青。
腹中痛。
苦冷者死。
鼻头色微黑者。
有水气。
色黄者。
胸上有寒。
色白者。
亡血也。
设微赤非时者死。
其目正圆者痉不治。
又色青为痛。
色黑为劳。
第一章、中医风湿病概述
• 按发病及病程长短分类 • 有暴痹、久痹、留痹、顽痹等。
• 按季节分类 • 如孟春痹、仲春痹、季春痹、孟夏痹、仲 秋痹、季秋痹,孟冬痹、仲冬痹等。
• 按证候分类 • 根据痹症正邪盛衰之不同,分虚痹、实痹 两大类。 • 实痹——行痹、痛痹、著痹、热痹等; • 虚痹——气血虚痹、阳虚痹、阴虚痹等。
痹病
• 3.痹病一词,首见于宋·窦材《扁鹊心书·痹病》 。曰:“风寒湿气合而为痹,走注疼痛,或臂腰 足膝拘挛,两肘牵急,乃寒邪凑于分肉之间也。 方书谓之白虎历节风……。痹者,气血凝闭而不行 ,留滞于五脏之外,合而为病。” 自宋以后此称谓被“痹证”等所代替。 • 根据本病的证因脉治特点,一些专家建议把“痹 证”改称为“痹病”。 • 因此,“痹病”与“痹证”的概念是相同的。
八.中医风湿病鉴别 之与骨病鉴别
• 两者在病因病机、病变部位、临床表现上 既有重叠,又有差异。 • 骨病是骨与关节系统自身的病变; • 风湿病则是风寒湿热之邪闭阻于肢体关节 筋骨肌肉引起经脉不通的一类疾病。
• 1.6指病程或心理状态:明·马莳《黄帝内经 素问注证发微》曰:“痹者,卑也,有病 则日降日深之义,又有不得自如之义,故 曰痹。”这里前者指病程长久,后者指心 理状态。
痹证
• 2.痹证,原作“痹症”,见明·徐彦纯《玉 机微义·痹症门》,近代均称“痹证”。其 即指狭义“痹”,如《玉机微义·痹症门》 曰:“痹,感风寒湿之气则阴受之,为病 多重痛沉着,患者易得难去。”
中医风湿病诊疗进展
河南中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
• 第一章 中医风湿病概述
一.中医风湿病的概念
•
风湿病,也称痹、痹证、痹病等,是人体 正气不足,风寒湿热燥等外邪侵袭(由内 生痰、瘀、热毒等引起),出现以肢体关 节肌肉等疼痛、重着、麻木、肿胀、屈伸 不利,甚则关节变形,或累及脏腑为特征 的一类病证的总称。
浅议《金匮要略》治则
浅议《金匮要略》治则仲景开创辨证论治之先河,在《金匮要略》一书中提出了主要治则六大类,在各篇中又分述了各类具体治则,根据病症分别提出相应的治法。
本文探讨了《金匮要略》一书中的基本治则与各篇中治则,通过对各篇中的治则的列举,加以论述《金匮》中的治疗原则。
标签:《金匮要略》;治则仲景《金匮要略》一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诊治杂病的专书,其开创中医辨证论治之先河,奠定了中医临床基础,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经典佳作。
《金匮》内容既包括中医基础理论,又包含具体的治疗方案,其中对杂病制定的治则与治法亦是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人常常混淆二者概念,甚至错误理解,本文试将对治则与治法进行整理,并作一简要论述。
1 《金匮要略》治则的概念治则是指临床中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仲景学术思想在杂病辨证治疗学上的具体体现和实际运用,对中医理论支持和临床指导有着重要意义。
治法是指临床上在治则指导下实施的具体的治疗疾病的方法,是治则的具体体现。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给出的定义是:治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理论指导下,根据四诊所获得的客观资料,在对疾病进行全面地分析、综合与判断的基础上,而制定出来的对临床立法、处方、遣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治疗规律[1]。
2 基本治则《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中统述全文杂病治疗的基本原则,仔细研读全文,其基本治则贯穿于各篇条文中。
2.1治未病原文第1条:”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提出了”治未病”原则。
以及在原文第2条:”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此两条详细论述了治未病原则。
”治未病”思想源自《黄帝内经》,一直是历代医家推崇和遵守的治病原则,也是指导中医药防治疾病和强身健体的重要原则。
2.2虚实异治原文第1条:”夫肝之病,只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
”条文以肝病虚治的的治疗原则为例,以五行生克制化为理论基础,论述了虚实易治的基本原则。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方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治杂病的专著。
由东汉张机,字仲景所著。
原书共25篇,原著前22篇,共计原文398条,共载方剂205首,用药155味,用药频率最高是甘草。
首创以病为纲,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疗体系和以整体观为指导,创立了脏腑经络辨证的杂病诊疗方法。
名解:元真:指元气、真气。
客气邪风:外至曰客,不正曰邪,指能够致病的不正常的气候。
目如脱状:是形容两目胀突,有如脱出的样子。
胁下逆抢心:指胁下气逆上冲心胸。
胠:指胸胁两旁当臂之处。
胸痹:因胸中阳气闭塞不通而致的以心胸部痞闷不舒,甚则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雷鸣切痛:雷鸣,形容肠鸣的声音;切痛,腹痛的厉害。
白汗:指因剧痛而出的冷汗。
目窠上微拥:即指两眼胞微肿。
血分:是由于瘀血内阻,气滞水停而形成的水气病,是先有经闭,后有水肿。
水分:是由于水湿停留,泛溢肌肤,阻滞血道而成,是先病水肿,后经水断。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第一1.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一)2.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一)(肝虚证治疗)3.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二)4.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十四)⑴杂病的基本病机:厥阳独行。
阴阳失衡是杂病发生的总病机。
⑵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⑵仲景预防疾病的思想是什么?①内养正气。
即“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金匮要略重要背诵条文整理
金匮要略重要背诵条文整理金匮要略重要背诵条文整理1.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2.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3.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防己、甘草、白术、黄芪)4.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5.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6.诸肢节疼痛,身体魁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桂枝、芍药、甘草、麻黄、生姜、白术、知母、、防风、附子)7.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方药:麻黄、芍药、黄芪、甘草、川乌)8.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饴糖)9.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牡丹皮、、茯苓、桂枝、附子)10.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11.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射干、麻黄、生姜、细辛、紫菀、款冬花、五味子、大枣、半夏)12.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半夏)13.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栝蒌实、薤白、白酒)14.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栝蒌实、薤白、半夏、白酒)15.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16.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诸之。
17.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18.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柴胡、黄芪、芍药、半夏、枳实、大黄、大枣、生姜)19.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第二(原文+译文)
《金匮要略》之痉湿暍病脉证第二(论一首脉证十二条方十一首)此篇主要论述痉、湿、暍三种疾病的病症和脉象。
三者都是因感受外邪而致,都与太阳表证有关,因而合为一篇进行论述。
【原文】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痓一作痉,余同。
【译文】太阳病,出现发热、无汗的症状,反而怕冷的,称为刚痉。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痓。
【译文】太阳病,出现发热、出汗的症状,反而不怕冷的,属于柔痉。
【原文】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痓,为难治。
【译文】太阳病,发热,脉象沉细的,属于因正气不足而致的痉病,比较难以医治。
【原文】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痓。
【译文】太阳病,如果发汗过多,可能会导致痉病。
【原文】夫风病下之则痓,复发汗必拘急。
【译文】风邪为患,误用攻下法,则会损伤津液导致痉病;如果再使用发汗的方法,则会让患者的筋脉出现拘挛症状。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痓。
【译文】平素患有疮肿的病人,即便身体疼痛,也不要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误用发汗法则会伤其津液,导致痉病发生。
【原文】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痓病也。
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
发其汗已,其脉如蛇一云:其脉浛浛。
【译文】病人身上发热、两脚发冷,头颈部位强直转动不灵活,怕冷,时常头部发热,脸颊和两眼发红,只有头部不由自主地摇动,忽然紧咬牙关不能张口,腰背强直,背部角弓反张,这就是痉病。
如果用汗法发汗,外寒与汗湿相合入侵体内,会使体表更加虚弱,肌体更怕寒冷。
误用汗法之后,脉象不直而曲,如同蛇行一般。
【原文】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痓。
【译文】患上痉病的人,突然出现腹部胀大,这是疾病将要被治愈的征象,脉象并没有什么变化,但如果脉象沉伏,则为痉病。
【原文】夫痓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一作:筑筑而弦。
《脉经》云:痉家其脉伏坚,直上下。
【译文】痉病的脉象,切脉时如弦一样紧,当上下移行诊断。
《金匮要略》论风湿病理论教学与临床应用渊源剖析
了与风湿病相关的 “ 历节 ”病 。
4 《 金匮要略 》 详尽论述 了与风湿病相关 “ 血痹” “ 和 虚
劳 ”病
“ 血痹虚 劳病 ”篇云 :“ 问日:血痹病从何得之 ?”
“ 师日:夫尊荣人 ,骨弱肌肤盛 ,重 因疲劳汗 出,卧不
之 。 风湿相 搏 ,骨节 疼烦 掣痛 ,不得 屈伸 ,近之 则 ”“ 痛 剧 ,汗 出短 气 ,小便 不利 ,恶风 不欲 去衣 ,或 身微 肿者 ,甘 草附子汤 主之 ” 。详尽 论述 了 “ 风湿 ” 病名 、 病 脉证 、病 因病机 、治疗方 法与方 药 。
身体旭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 母汤主之。 “ ” 味酸则伤筋 , 筋伤则缓, 日泄。 名 咸则伤骨 , 骨伤 则痿,名日枯 。枯泄相搏,名 日断泄。 营气不通, ”“ 卫不独行,营卫俱微, 三焦无所御 , 四属 断绝,身体赢瘦 , 独足肿大,黄汗 出,胫冷 。假令发热 ,便为历节也。 “ ” 病 历节 ,不可屈伸 ,疼痛 ,乌头汤主之。 乌头汤方:治脚 ”“ 气疼痛 ,不可屈伸 。 矾石汤 :治脚气冲心 。 ”“ ”详尽论述
从《金匮要略》历节病的辨治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思路
· 学术 探 讨 ·
SHANXI J OF TCM Feb.2007 Vo1.23 No.1 ·1·
从 《金 匮要 略 》历 节 病 的辨 治 探 讨 类 风 湿性 关 节 炎 的 治 疗 思路
(历 节 病 )in Synopsis of Prescriptions of the Golden Chamber.The treatment thought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were discussed after Synopsis of Prescriptions of the Golden Chamber.The Yellow Emperor’ Internal Classic,and ZHANG Zhong—jing(张仲 景 )’S prescriptions were studied.
周 刚 指 导 王 庆 国
摘要 :类风 湿性 关节炎是 一种病 因不明 的 自身免 疫性疾病 ,在 中 医学属痹证范畴 。结合《黄帝 内经 》和《金 匮要略 》对痹证 的认 识 ,提 出 类 风 湿 性 关 节 炎 与《金 匮要 略 》所 述 历 节病 最 为 相 符 ,并 根 据 历 节 病 的 病 因病 机 以及 仲 景 遣 方 用 药特 点 ,探 讨 类 风 湿 性 关 节 炎 的 治 疗 思路 。
RA 虽 属 痹证 范 畴 ,但 对 痹证 的 辨证 施 治 方法 并 不能完 全 切合 类风 湿性 关 节炎 的治疗 。一方 面 , 痹含 义颇 广 ,如对 血 痹 、胸 痹 、脏腑 痹 的论治 并非 能 切 合 RA 的施治 ,另 外 ,感 受风 寒湿 邪 所致 痹证 ,并 不 一定 会发 展为 RA,为此 ,我们 应根 据 RA 的 发病 特 点 ,结 合 《金 匮要 略 》中的 相 关 论 述 ,来 探讨 RA 的治疗 思路 。
金匮要略题库期末题简答论述
金匮要略题库期末题简答论述简答1.湿病的症候与治法主症:身重,身痛,热不扬,关节疼烦或发黄,小便不利,大便溏,起病缓慢,难愈。
病因:内湿:脾虚不运,水湿内停,湿自内生。
外湿:感受六淫之湿,阴雨连绵季节坐卧湿地,汗出当风水中作业。
治则:内湿:利小便外湿:微发汗2.治湿有何禁忌?为什么用汗法治湿要禁大汗,宜微汗?湿病禁攻下、火攻、大汗,宜微汗。
因湿为阴邪,易伤阳气,误用攻下,火攻易产生变证。
导致阴阳离决。
风湿相搏,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泛散,易于表散,湿为阴邪,其性粘滞、重着、难以骤除;若发汗太过会使风去湿留,伤阴亡阳,其病不愈。
而微发其汗可使营卫畅行,有利于湿邪缓缓排除,使风湿俱去而痊愈。
3.风湿病的分型及症候与治法?证型症候病机治则方药药物寒湿在表身烦疼,无汗寒湿之邪闭阻于表。
营卫运行受阻发汗解表,散寒除湿麻黄加术汤麻黄,桂枝,甘草,杏仁。
白术痰饮风湿在表一身尽痛,发烧,其热不扬。
日哺所剧风湿犯表,温郁化热清宣利湿,风湿异治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黄,杏仁,薏苡仁,甘草风湿兼气虚脉浮,身重。
汗出恶风表虚,卫表不固。
风湿内侵益气固表,健脾利湿防己黄芪汤防己,白术,甘草。
黄芪支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发热,恶寒。
无汗4.四饮病的鉴别病名悬饮溢饮症候心下坚,眼花,短气,胸胁牵引四肢肿,身体重,无小便晦气,素盛今瘦,痛,咳嗽转汗沥沥有声甚,脉沉弦饮停心下,脾阳不运,饮停胁下。
起落变态,阻碍气机起落受阻XXX蠲饮,健脾和中苓桂术甘汤破积逐水十枣汤病机溢饮肌表,不得外泄。
饮停胸膈,肺失风寒外袭,XXX不克不及宣降随汗外泄,停于肌腠多发其汗大、小青龙汤温肺化饮,散寒止咳小青龙汤治则方药2.治疗3.痰饮病为何用温药?①成因:脾阳虚,肺气虚,肾阳虚,三脏功能失调导致三焦膀胱功能气话失常及阳不化水,水液潴留。
②性质:因为阴邪,易伤阳气,XXX停留得阳则行,遇寒则凝。
③温药的作用: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调水道,可是表里阳气温升宣通,饮化为气,气化为水,则水饮之邪可除。
名医治疗风湿病经验
名医治疗风湿病经验风湿筋⾻痹痛是针灸推拿科最为常见的疾患之⼀,历代名医对于风湿痹痛的诊治经验各有特⾊,临床临证应该借鉴,取长补短,汲取其精华,早⽇解决病者之病痛。
今⽇得闲整理分享⼀些近代名医治疗风湿痹病的经验,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肃名医柯与参认为“痹证是⼀种常见的多发病,表现在患者⾝上的症状是有差异,但不外风、寒、湿三邪侵⼊肌表,深⼊经络,痹阻⾎脉所致,甚者深⼊筋⾻,留恋不去。
故⼤多数患者病程缠绵,病情顽固,经久难愈,每因⽓候变化⽽病症加重”。
因此,治疗宜辨证论治。
他将风湿病分为“着痹”、“痛痹”、“热痹”和“肾痹”等进⾏治疗。
着痹:着痹即湿痹,以“四肢关节经常疼痛,尤以⽓候变化时为甚”为辨证要点,治宜“除风湿,活经络”,⽅⽤“⾃拟利关节汤”,药⽤:⽣地9克,熟地9克,当归9克,炒⽩芍9克,川芎6克,桃仁9克,红花6克,⽜膝9克,威灵仙9克,苍术9克,黄柏6克,乳⾹6克,没药6克,防⼰9克,羌活6克,防风6克,⽩芷6克,龙胆草4.5克,陈⽪6克,茯苓9克,⾹附6克,⽔煎服,每⽇早、中、晚各服150毫升,连服5—10剂,以症状消失为度。
痛痹:痛痹即风寒痹,或寒痹,他认为多由于“风寒偏盛,瘀⾎阻滞脉络”所致,在西北地区更为多见。
以“疼痛发⽣于腰部及股⾻部,沿⼤腿及⼩腿之后⾯⽽⾄⾜蹠,夜间疼痛增剧”为辨证要点,柯⽒之⾔“痛痹”,根据其症状特点,相当于现代所说的坐⾻神经痛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腰腿痛病症。
治宜“温通经络,除湿⽌痛”,⽅⽤“⾃拟痛痹汤”,药⽤:柴胡9克,桂枝9克,⽩芍9克,⼩茴⾹9克,茯苓9克,当归15克,延胡索6克,泽泻6克,川楝⼦6克,熟附⽚9克,⽢草3克,⽣姜3克。
开⽔煎服3次,每⽇早、中、晚各服100毫升,连服3—5剂。
热痹:他认为“热痹”从“痛痹”等发展⽽来,是“病久邪郁化热”所致,以“膝、肘关节肿胀、发热、疼痛,不能⾏动”为辨证要点,治宜“除风祛湿”,⽅⽤“⾃拟消肿镇痛活络汤”,药⽤:淫⽺藿9克,追地风9克,薏苡仁18克,桑枝15克,汉防⼰9克,知母6克,黄柏6克,泽泻9克,怀⽜膝9克,⽩茅根15克,槟榔⽚9克,紫苏梗6克。
金匮要略深刻复习思考题
《金匮要略》复习思考题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第一1、《金匮》所论病症分类,阳病、阴病各指什么?阴病:指内部脏腑的病证。
头痛、项、腰、脊、背、脚掣痛。
阴病:指外表经络的病证。
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
2、“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的病机为何?这是脏气为邪气所改变,食后可能引起发热。
3、“卒厥者,唇口青,身冷”其病机与预后?卒厥发生后,若唇口青,身冷,说明邪气内闭,气血瘀滞或阳气衰竭,属病入脏,预后不良。
(若身体温和,微汗自出,说明气血流通,属病在腑,较易治愈)4、“治未病”的含义?指治未病的脏腑人是还一个有机整体,一脏有病,可影响他脏,故上工除治已病之脏外,亦注意调治未病之脏腑,以防止疾病传变。
上工知晓肝病实证易传脾的规律,故在治肝的同时,即注意调补未病之脾,以防肝病及脾。
5、五邪中人的特点?风属阳邪,其性散漫,多在午前侵犯肌表,患者脉多浮缓。
寒属阴邪,其性紧束,常在暮时中于经络之里,患者脉多紧急。
湿邪其性类水,重浊下流,常伤于身体下部,或以流注关节为主。
雾邪为湿中轻清之邪,易伤于身体上部,以侵犯皮腠为主。
㯏饪之邪如膏粱厚味等,易损伤脾胃,或形成宿食。
6、《金匮》论脉有几种意义?“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论脉象主病随部位不同而有差异。
如寸脉属阳,存脉浮则病多在表,是正其抗邪于表之证,脉多浮而有力;尺脉属阴,尺脉浮则病在里,多是肾阴不足,虚阳外浮之象,脉多浮而无力7、“未至而至,至而不去,至而不至,至而太过”的含义?若气候与时令不符,则为反常气候,易导致人体发生疾病。
如冬至之后的60天,正当雨水节,此时阳气开始生长,气候逐渐转暖。
如未到雨水节而气候已经温暖,这是时令未到,气候已到,为“未至而至”;如已到雨水节而气候尚未温暖,这是时令已到而气候未到,为“至而不至”;如已到雨水节,气候仍然寒冷,这是时令已到,而严寒当去不去,为“至而不去”;如已到雨水节,气候却象盛夏般的炎热,这是气候至而太过,为“至而太过”。
简论《金匮要略》与风湿病源流
■
麓 《
陈 志 勇 黄 仰模 李 健 明
》
广 州 中 医药大 学 ( 0 0 ) 5 4 5 J
摘 要 : 过 对 《 匮》 风 湿病 源 流 中 的历 史地 位 和 重 要 作 用研 究发 现 : 金 匮》 本 中 医 经 典 名 著创 立 了风 湿 病 病 名 并 对后 通 金 在 《 这 世 产 生 了深 远 影 响 , 其在 风 湿 病病 因病 机 源 流 中起 到 了承 上 启 下作 用 ; 金 匮》 建 了风 湿病 辨 证 论 治理 论 体 系给 后 人 开 拓 了思 《 创 路 , 具 有 完善 的风 湿病 治 疗 方 法 且 一 直 影 响 着 历 代 医 家 ; 风 湿病 史上 《 匮》 国 内外 的 影 响 意 义 深 远 , 后 世 临床 工作 具 并 在 金 对 对 有 重要 指 导 作 用 ; 金 匮》 治 未 病 ” 《 “ 学术 思想 一 直 影 响 着 后 世 风 湿 病 预 防 保 健 工 作 。 关 键 词 : 金 匮要 略 》 风 湿 病 ; 流 ; 国 医 学 史 《 ; 源 中
《 匮 》 承 了《 经 》 风 湿 病 病 因病 机 理 论 , 内 经 》 调 风 湿 金 继 内 【 《 强 病 病 因 病 机 以外 感 为 主 , 风 寒 湿 三 气 杂 至 合 而 为 痹 的 指 导 思 想 。 即 《 匮 》 认 同 《 经 》 感 致 风 湿 病 外 , 辟 了新 的领 域 , 强 调 内 金 除 内 外 开 更 伤所 致 风 湿 病 , 展 了 《 发 内经 》 术 思 想 , 风 湿 病 病 因病 机 理 论 更 学 使 加 完 善 .为后 人 深 刻 理 解 风 湿 病 病 因病 机 理 论 体 系 起 到 全 面 的启 发作用 。 外 邪所致风 湿病起源 于《 经》风 、 、 j痹 , 各具风邪 、 内 , 寒 湿 虽 寒 邪 、 邪 致 痹 的特 点 , 兼 容 二 邪 为 患 。《 经 》 《 匮 》 湿 常 内 与 金 的外 邪
《金匮要略》——千金三黄汤
《金匮要略》——千金三黄汤原文: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
麻黄五分,独活四分,细辛二分,黄耆二分,黄芩三分。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热加大黄二分,腹满加枳实一枚,气逆加人参三分,悸加牡蛎三分,渴加栝楼根三分,先有寒加附子一枚。
徐忠可云:此风入营卫肢节之间,扰乱既久,因而邪袭肾府,手足拘急,阳不运也;百节疼痛,阴不通也;烦热心乱,热收于心也;恶寒经日,不欲饮食,肾家受邪,不能交心关胃也。
故以麻黄通阳开痹,而合黄芪以走肌肉,合黄芩以清邪热,独活、细辛专攻肾邪为主,而心热腹满,气逆悸渴,及先有寒,各立加法,为邪入内者,治法之准绳也。
本方是论述中风偏枯,风寒深入,郁而化热的证治。
病人营卫素虚,外感风寒邪气,故恶寒,手足拘急,百节疼痛。
风寒外闭,阳气内郁而化热,则烦热心乱,经日不欲饮食。
治以三黄汤,散寒清热,补益卫虚。
方中麻黄、独活、细辛散深入之风寒湿邪,温经络行营卫,黄芩清热燥湿,黄芪补卫气以杜风邪。
方后注有心热、腹满、气逆、悸、渴等证的治法。
由于湿热内郁,胃肠内有实热积滞,所以常见腹满、便秘,或见大便黏滞而臭,故加大黄泻实热,加积实行气消满。
湿热郁于胃,胃气上逆,加人参补脾胃之气,以运化湿浊而降逆气。
郁而化热,心热则悸,故加牡蛎安神;肺胃有热阴气伤,加栝楼根养阴清热,清肃肺气;素有阳虚不温,不御风寒者,则加附子温肾通阳,随证加减,不拘一格。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亦为中风正治,而少为变通者也。
以独活代桂枝,为风入之深者设也。
以细辛代干姜,为邪入于经者设也。
以黄芪补虚以熄风也;以黄芩代石膏清热,为湿郁于下,热甚于上者设也;心热加大黄,以泄热也;腹满加枳实,以开郁行气也;气逆加人参,以补中益胃也;悸加牡蛎,防水邪也;渴加栝楼根,以肃肺生津除热也……先有寒,即素有寒也,素有寒则无热可知,纵有热亦内真寒外假热而已。
云加附子,则方中之黄芩亦应斟酌矣,此仅为虚而有寒者治也。
国医经典解读第19讲:膝关节风湿疼痛良方桂枝芍药知母汤
国医经典解读第19讲:膝关节风湿疼痛良方桂枝芍药知母汤膝关节风湿疼痛良方桂枝芍药知母汤【原文解读】现代得关节问题的人很多,开一大堆去风湿、除痹、活血化瘀的药也不一定有效,在古经方里就有一条方子,基本上一副药就见效的,那我们今天来学习下!《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léi,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七)“诸肢节疼痛”,就是四肢的关节全都疼痛。
“身体魁羸”就是畸形和瘦,身体不是那么匀称,它是有些地方畸形。
“脚肿如脱”,脚肿得很厉害,“如脱”,它疼得厉害,不光有水肿,也疼啊,“如脱”就是行动不方便。
“温温欲吐”、“头眩短气”,这都是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表现的症状。
从仲景先师这一段精确简练的描述来看,本汤可用于治疗西医学中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关节肢体变形、骨质受损的疾病。
这个方子治疗下肢关节肿痛非常好使。
如果是膝盖的风湿,那一剂知啊。
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枚(炮)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制川乌、草乌之类的,止痛效果会强一点,这里面附子是用到2枚,用量是比较大的,是因为它痛嘛,现在的附子质量也不行,所以要用川乌、草乌,但是要注意安全。
在这里用了麻黄,出汗多的就不能用。
本证为久痹历节之证,乃病久正虚,风寒湿侵入筋骨关节,营卫不利,气血凝涩所致,以身体瘦弱,关节肿大、变形、剧烈疼痛,头晕气短为特征。
因风寒湿侵入日久,有渐次化热之象,故要同时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滋阴清热。
本方为麻黄汤、桂枝汤、甘草附子汤诸方化裁而成,方用麻黄、桂枝、防风温散寒湿于表;芍药、知母和阴行痹于里,知母除烦热、养阴、消肿利水;附子、白术助阳除湿于内;甘草、生姜调和脾胃于中。
合而用之,表里兼顾,阴阳并调,气血同治,为治风湿历节反复发作之良方。
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治疗关节痛,脓毒性、淋菌性、慢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畸形性关节炎之症治疗效较为满意,具有祛湿、驱风、清热、散寒、通络、活血、补虚的作用。
《金匮要略》中的关节病——历节病
《金匮要略》中的关节病——历节病展开全文原创:骆皓然医生审核: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海彬教授文章所属:王海彬教授团队,转发请标明出处。
《金匮要略方论》是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是《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诊疗杂病的专书。
《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指导意义,具有深远的影响,被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图片源自网络在《金匮要略》的“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一篇中所论述到的“历节病”,就是以全身多个关节疼痛肿大、病势剧烈、日久可致骨节变形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想必有痛风、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看到这里感到非常的熟悉。
没错,“历节病”在现代医学中常见疾病就包括痛风、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神经痛等疾病。
此篇将历节病的成因分为五部分:肝肾不足,水湿浸渍;阴血不足,外受风邪;气虚饮酒,汗出当风;胃有蕴热,外感风湿;过食酸咸,内伤肝肾。
肝肾不足,筋骨虚弱是历节病发生的内因。
阴血不足,外受风邪的患者治疗时当以养血为主,兼以祛风。
而临床上对于形体肥胖的患者,治疗时要注意温阳、化气、除湿。
历节病的根本是“本虚标实”,除去肝肾,胃中有蕴热而又复感风湿的也会导致历节病。
书中对于历节病的治疗,给出了三个方案,一个是外用的治疗方法,第二个是方药。
“矾石汤,治脚气冲心”是利用矾石汤治疗湿浊毒气上冲心肺引起的病症,此处不做过多说明。
书中将治疗分为两部分:一是治疗“风湿历节”,一是治疗“寒湿历节”。
风湿历节病,风湿流注到各个筋脉关节,导致多处直接疼痛肿大,湿邪没有出路,流注到下肢,导致小腿肿胀且麻木,仿佛要和身体脱离,此时可以选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方以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滋阴清热。
寒湿历节病,寒湿停留在筋骨关节间,气血运行受阻,关节出现剧烈疼痛且不能够屈伸,此时适合选用乌头汤来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金匮要略]治风湿病方剂探要
[金匮要略]治风湿病方剂探要《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是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
风湿病是现代医学的一个病名术语,它包括了几百种疾病。
《金匮》已有风湿病病名,“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金匮》明确地把“风湿”作为一种疾病来命名,对风湿病病名起到奠基的作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金匮》所论风湿病多指湿病、历节病、虚劳病、肾着病、趺蹶病、手指臂肿病等,与现代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相似。
仲景在《金匮》中创立了丰富多彩的治疗方剂,至今仍然指导着风湿病的临床实践。
1 《金匮要略》以祛邪为主的方剂1.1以祛风湿为主的方剂这一类的方剂主要有麻黄加术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等。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黄汤原为伤寒表实证而设,加白术即为麻黄加术汤,用于寒湿在表之风湿,其治法是“发其汗为宜”。
麻黄汤得术,则虽发汗但不致过汗;术得麻黄汤,则能行表里之湿。
此为微发其汗法的代表方之一。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方中麻黄、杏仁微汗解表,宣散风湿;苡仁清热除湿,并可制麻黄之温;炙甘草和中调药,共成轻清宣化、解表祛湿之剂以治在表之风湿。
笔者常用本方治疗兼表证之风湿病,疗效好。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方中以桂枝与附子相配,温经助阳,散寒祛风化湿;炙甘草、生姜、大枣和卫益表,共成温经助阳、祛风化湿之剂以治风湿在表兼卫表阳虚之证。
桂枝附子汤加减可治疗心动过缓、坐骨神经痛和雷诺氏病,3种病证不同,但致病因素均为寒湿阻滞血脉,影响气血流通,故能异病同治。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金匮要略》方剂歌诀
《金匮要略》方剂歌诀1、栝蒌桂枝汤太阳证备脉沉迟,身体几几欲痉时,三两蒌根姜桂芍,二甘十二枣枚宜。
2、麻黄加术汤烦痛湿气里寒攻,发汗为宜忌火攻,莫讶麻黄汤走表,术加四两里相融。
3、麻黄杏仁薏仁甘草汤风湿身痛日晡时,当风取冷病之基,薏麻半两十枚杏,炙草扶中一两宜。
4、防己黄芪汤身重脉浮汗恶风,七钱半铢五甘通,己芪一两磨分服,四片生姜一枣充。
喘者再入五分麻,胃不和兮芍药加,三分分字去读,七钱五分今不差,寒取细辛气冲桂,俱照三分效可夸。
5、瓜蒂汤暍病阴阳认要真,热痛身重得其因,暑为湿恋名阴湿,二七甜瓜蒂可珍。
6、百合病总方歌百合病起百脉成,起居冒昧各难名,药投吐利如神附,头痛参观尿更明。
7、百合知母汤病非应汗汗伤阴,知母当遵三两箴,渍去涏沫七百合,别煎泉水是真鍼。
8、百合滑石代赭石汤不应议下下之差,既下还应竭旧邪,百合七枚赭弹大,滑须三两效可夸。
9、百合鸡子黄汤不应议吐吐伤中,必伏阴精上奉功,百合七枚洗去沫,鸡黄后入搅混融。
10、百合地黄汤不经汗下吐诸伤,形但如初守太阳,地汁一升百合七,阴柔最是化阳刚。
11、百合洗方月周不解渴因成,邪热留恋肺不清,百合一升水一斗,洗身食饼不和羹。
12、栝蒌牡蛎散洗而仍渴属浮阳,牡蛎蒌根并等量,研末饮调方寸匕,寒兼咸苦效愈常。
13、百合滑石散前此寒无热亦无,变成发热热堪虞,清疏滑石宜三两,百合烘筛一两需。
14、甘草泻心汤伤寒甘草泻心汤,却妙增参三两匡,彼治痞成下利甚,此医狐惑探源方。
15、苦参汤雄黄熏法苦参汤是洗前阴,下蚀咽干热更深,尚有雄黄熏法在,肛门虫蚀亦良箴。
16、赤小豆当归散眼眦赤黑亦多端,小豆生芽曝令干,豆取三分归一分,杵调浆水日三餐。
17、升麻鳖甲汤赤斑咽痛毒为阳,鳖甲周围一指量,半量雄黄升二两,椒归一两草同行。
18、升麻鳖甲去雄黄蜀椒汤身痛咽痛面皮青,阴毒苛邪隶在经,即用前方如法服,椒黄务去特叮咛。
19、鳖甲煎丸鳖甲煎丸治虐母,十二鳖甲六柴胡,黄姜桂苇朴紫葳,夏胶芍甘ZHE虫五,葶参各一曲麦二,赤硝十二三芩妇,乌扇蜂窠各四分,六羌二桃效桴鼓。
金匮方歌——桂枝芍药知母汤
金匮方歌——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芍药知母汤
风湿痛风本一家,邪居骨节苦纷杂。
寒疼湿肿风流注,热重难当肿痛加。关节变形身羸弱,伤津 Nhomakorabea血久逾差。
桂芍知母经方在,养正驱邪效可嘉。
附注:
【金匮】治诸肢节疼痛,身体尫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
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麻黄、附子各二两,白术、知母、防风各四两,生姜五两。
本方主治痹症。功能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滋阴清热。可应用于急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神经痛等病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金匮方药治疗风湿病
• • • • • • 麻黄类方 开腠发汗 乌附类方 散寒止痛 石膏类方 清热和络 防己类方 祛风除湿 黄芪桂枝类方 扶正蠲痹 虫类药方 剔透通络
三、通痹灵的研制
• 组方:桂枝11kg、白芍22 kg、知母11 kg、 生姜14 kg、甘草6 kg、麻黄8 kg、白术14 kg、防风11 kg、制川乌6 kg、玉竹16 kg、
• 西医学认为:凡侵犯关节、肌肉、韧带、 肌腱、滑囊等,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无论其发病原因如何,均属风湿病的范畴。 • 其病因既包括人们传统概念所指的受风、 受冷、潮湿等环境因素,也包括感染性因 素、免疫学因素、代谢性因素、内分泌性 因素、退变性因素等,其病变范围可以是 局限的,也可以是以关节痛等局部症状为 其临床表现之一的全身性疾病。
风湿病学又是一门边缘学科
风湿性疾病包含十大类疾病,100多 个病种,范畴甚广,除内科外,还涉及骨 科、皮肤科、儿科、五官科、口腔科、理 疗科、康复科、中医科、肿瘤科、影像 学…等十多个临床学科,与微生物、免疫 学、遗传学等基础学科等甚为密切。
在内科系统中,常以肾病、血液、 心血管、呼吸、消化、内分泌代谢、神 经和传染病的表现为首发或重要的临床 症状。
• 风寒湿邪侵入,不通则痛
• 虚而感邪
• 肝肾气血不足,不荣则痛 • 体质偏胜,合邪不同
(三)辨证特点
• 辨病性 • 辨病位 • 辨虚实
(四)风湿病的治疗原则
• 扶正与祛邪 •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 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
(五)风湿病的治法
• 散寒、祛风、除湿、清热是祛邪之常法。 • 和营卫、健脾胃、养气血、补肝肾是扶正 之常法。 • 微汗法 • 通利小便 • 温通散寒 • 清热解肌
水牛角32 kg、乳香6 kg、没药6 kg、蜈蚣
750条、制马钱子0.4g/日(工艺略)
桂枝芍药知母汤
• “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 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 防风四两、附子二枚(炮)”九味药组
成,治疗风寒湿痹阻,渐次化热伤阴的
历节病。通痹灵即由此方加减而成。
方解
• 桂枝、麻黄、乌头通阳宣痹,温经散寒; • 麻黄得白术可除表里之湿,麻黄配乌头 可散表里之寒。 • 白芍合知母以益阴清热,配甘草以酸甘 化阴,伍白术则益气和阴养血; • 玉竹得白芍相助,养阴生津,以滋润筋 骨;
• 蜈蚣性善走窜,内走脏腑,外达经络, 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尤能透骨搜 风、剔络除邪。 • 乳香、没药相须为用,能宣通脏腑,透 达经络,活血化瘀,舒筋活络止痛 • 防风善祛风消肿。 • 水牛角清气血之热而不伤阴,马钱子消 肿止痛,可散血热。 • 生姜、甘草和中调药。
功效
• 全方宣通并用,寒热共调,气血兼顾, 阴阳相济,共奏祛风除湿、散寒通阳、 滋阴清热、活血通络、化瘀止痛之效。
• 血痹是一种因气血不足,感受风邪,血 行涩滞所引起的,以肢体局部麻木不仁, 严重者也可有轻度疼痛为主的疾病。
– 临床上末梢神经炎、肩周炎、颈椎病、坐骨
神经痛、硬皮病、皮肌炎、血管闭塞性脉管 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病证属于气虚血 滞、营卫不和者。
• 狐惑病以咽喉及前后二阴溃烂和目赤如 鸠眼为临床特点。
《金匮要略》论治风湿病
金匮教研室 六内科
林昌松
一、风湿病学发展概况
• 风湿病学是一门新兴学科
– 风湿病学是当今医学领域年轻而又最活跃、 最具生命力的学科之一。 – 由于其患病率高,致残率高,被重视程度可 与心脑血管病和肿瘤相比较。 – 在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国家50年代就先后 成立了风湿类疾病的专门学术组织或研究机 构。
• 近十几年来,国内对风湿病的研究迅速 崛起: – 1985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成立。 – 1989年成立了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 专业委员会。 – 1994年12月,中国中医药学会风湿病 分会正式成立。
• 编写了《痹证论》、《痹证通论》、《痹病论 治学》、《中国痹病大全》、《实用中医风湿 病学》等著作,为中医风湿病学的发展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
• 湿病是由于阳气不足,感受外湿,或兼 风挟寒,侵犯肌表,流注关节而引起的, 以发热身重、骨节疼烦为主证的疾病。
– 属于风寒湿痹范畴,与感染所致的风湿性综 合征、风湿性多肌痛、多发性肌炎相类似。
• 历节病以关节肿大变形、疼痛、难以屈 伸为临床主要表现。
– 与一般的痹证不同,这可能是仲景立湿病与 历节以示二者区别的初衷。从现代医学的角 度,多将历节病与类风湿关节炎相联系。
对AS病因病机的再认识
虚
风寒湿杂至
卫阳不足 由 气 及 血 外侵风寒湿邪 里 内生寒湿痰瘀热 表
实
风 寒 湿 邪
先天肾气(阳)不足
督脉先虚
肝肾阴津 不足
骨、关节、 筋脉失养
通痹灵治疗AS-疗程半年
思考
• 《金匮要略》好本 专业的基础和临床知识,还要掌握一些 相关学科的知识,具有深而广的知识面 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风湿病学工作者, 认为“搞风湿病是走偏门”的观点是大 错特错的!
中医风湿病学
• 中医风湿病的概念是根据1986年3月 卫生部在北京召开的中医证候规范 学术会议上,老中医专家和中西医 结合专家提出的《疾病定义草案》 确定的。
Ⅵ 肿瘤 1.原发性 2. 继发性 Ⅶ 神经血管疾病 1.神经病变性关节炎(charcot关节炎) 2.挤压综合征
Ⅷ 骨及软骨疾病 1.骨质疏松 2.骨软化 Ⅸ 关节外疾病 1.关节旁疾病 2.椎间盘病 3.特发性腰痛 4.其他痛综合征
Ⅹ
其他有关节表现的疾病 1.复发性风湿病 2.间歇性关节积液 3.药物相关的风湿性综合征 4.多中心网织组织细胞增多症 5.绒毛结节性滑膜炎 6.肉瘤 7.维生素C缺乏 8.胰腺病 9.慢性活动性肝炎 10.骨肌肉创作
• 我国1988年参加APLAR,成为会员国。
各国风湿病学会成立时间 • 美国 • 欧洲、澳大利亚 • 前苏联 • 中国 1937年 1956年 1957年 1985年
可见:风湿病学的历史较之其它学 科短,尤其在我国,比之西方国家,更 晚了30~50年,大量问题(包括病因、 机制、诊断、治疗)有待解决。
国际抗风湿病学组织
• • • • • ILAR International League Aganst Rheumatixm 1927 PANLAR Pan American League Agninst Rheumatism 1944 EULAR European Agalnst Rheumatism 1947 APLAR Asia Pacific League Against Rheumatism 1963 AFLAR African League Against Rheumatism 1989
• 中医风湿病(即痹证、痹病)是人体营 卫失调,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合而为病; 或日久正虚,内生痰浊、瘀血、毒热, 正邪相搏,使经络、肌肤、血脉、筋骨, 甚至脏腑的气血痹阻,失于濡养,而出 现的以肢体关节、肌肉疼痛、肿胀、酸 楚、麻木、重着、变形、僵直及活动受 限等症状为特征,甚至累及脏腑的一类 疾病的总称。 • 它大体与西医学的风湿类疾病(简称风 湿病)相类同。
Ⅳ
感染所致风湿性综合征 1.直接性 A细菌性 B病毒性 C真菌性 D寄生虫性 2.反应性 A细菌性 a急性风湿热 b急性心内膜炎 B病毒性 C免疫后 D其他
Ⅴ 伴有风湿性疾病的代谢性或内分泌疾病 1.结晶引起疾病 A 单钠尿酸盐(痛风) B 双水焦磷酸盐钙(假痛风) 2.其他生物化学异常 A 淀粉样变性 B 血友病 C 其他先天性代谢异常 D 内分泌病 E 免疫缺陷病
风湿性疾病的分类
根据美国风湿病学学会对关节炎和风湿性疾病的命名和 分类(1983) Ⅰ弥漫性结缔组织病 1.类风湿关节炎 2.幼年关节炎 3.红斑狼疮 4.硬皮病 5.弥漫性筋膜炎 6 .多肌炎 7.坏死性血管炎和其他血管病 8.干燥综合征 9.重叠综合征 10.其他
Ⅱ 与脊柱炎相关的关节炎 1.强直性脊柱炎 2.瑞特(Reiter)综合征 3.银屑病关节炎 Ⅲ 骨关节炎 1.原发性 2.继发性
– 现在一般认为狐惑病大体相当于白塞氏综合 征,不少学者将两者的证治规律相联系,并 对狐惑病进行了不少补充。
• 阴阳毒由感受疫毒而发,以发斑、咽喉 痛为主证。
– 临床上常将阴阳毒与红斑狼疮、结节性红斑、 过敏性紫癜、红斑性肢痛症相联系,用升麻 鳖甲汤治疗而收效
(二)病因病机
• 继承《内经》理论,风湿病的发生是邪正交争 的结果。 • 六淫杂感是外在的致病因素,营卫气血失调和 脏腑功能紊乱是风湿病形成的内在基础。 • 六淫杂至:或风寒相合,或寒湿相兼,或风湿、 湿热并见,或毒火、燥邪外侵,由于体质阴阳 之偏胜,感邪后有寒、热之化。 • 风湿病日久,复感外邪,内舍脏腑,则脏腑内 伤而出现各种脏腑证候,兼之痰瘀内生,留着 骨骱关节,致风湿病缠绵难已。
二、风湿病与《金匮要略》 (一)关于病名
• 《金匮要略》首先提出了“风湿”与 “历节”的病名。
– 《痉湿暍病》篇“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 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 久伤取冷所致也”。
• 将“湿病”、 “狐惑病”、 “阴阳毒”、 “历节”、“血痹”分专篇论述,还提 出了“湿痹”、 “风痹”等病名,均可 列属风湿病的范畴。
有关AS的病因病机
• 肾虚致痹说 :以肾督虚损为本,外邪是发病的 诱因。 • 正虚邪实致痹说 :总的病机为虚实错杂、寒热 相兼。
– 在内为肝肾亏虚,督脉失养;在外为风、寒、湿、热 之邪侵袭人体。内外合邪,邪侵督脉,湿恋痰生瘀阻, 终则筋挛骨损,腰背强直。 – 正虚招邪,邪恋损正,如是反复,虚虚实实 。 – 病程中随着阴阳偏胜、药食等的影响,致内生之寒、 热 ,而现寒热相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