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词的社会心理和语言特征_从_偷菜_谈起

合集下载

网络“偷菜”的传播心理学分析

网络“偷菜”的传播心理学分析

网络“偷菜”的传播心理学分析一、网络游戏的历史梳理网络游戏真正意义上在中国出现应该追溯至1998年6月。

作为网络游戏拓荒者的联众网络游戏世界首次在中国正式推出。

此后,作为第一批进入中国大陆的网络游戏之一的《万王之王》亦在进入市场之初便获得巨大成功。

与此同时,由北京华义代理的《石器时代》以及由亚联游戏代理的《千年》分别于2001年1月、2月出炉。

至此,依靠韩国游戏、国产游戏以及欧美游戏为中坚力量的中国网络游戏市场正式步入高速发展期。

伴随着网络游戏商家的不断介入,这一时期联机版游戏市场上推出的网络游戏无论在种类还是数量上都已在国内形成一定规模,逐步演化为一种全新的信息经济样式,并在世纪初蔚然成风。

2009年,一种以种菜、偷菜为主要兴趣点的游戏开始火爆登场。

作为腾讯QQ空间开辟的一项新型网络游戏,它首先现身QQ农场,后渐次风靡于各大SNS社交网站,并获得了以往网络游戏从未拥有过的巨大影响力。

至此,以“花园”、“农场”、“牧场”为平台的经营类郊游游戏迅速占领了开心网、校内网、QQ 空间等知名网络社交平台。

虚拟房屋、虚拟花园、虚拟种子、虚拟粮仓以及一系列农业设施和工具共同构成了完备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对象。

在此基础上,按照“自种自收”或是“偷盗别家”的原则建构起“你偷我”、“我偷你”的偷菜循环模式。

由此在网上掀起了一场关于农作物的保卫战,并一步步发展成为2009年网络游戏中的翘楚。

这一特殊的现象迅即引起了学界与业界的关注。

偷菜行为不仅仅成为学界与业界探讨的热点话题,关于“偷菜时代”的多维度评析也已经介入现实并干预着游戏参与者的现实生活。

2009年12月17日,根据文化部下发的《文化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网络游戏内容管理工作的通知》第46号文件“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改进游戏规则,调整产品结构”等要求,开心网农场、QQ农场等以前网上偷菜的战场,分别更名为“收获”和“摘取”。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微妙的变化仅仅是从游戏用词层面进行规范,并未触动游戏本身。

对网络新词的看法作文

对网络新词的看法作文

对网络新词的看法作文网络新词是指在网络上产生并广泛流行的新词语。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新词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网络新词的产生和流行,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

网络新词的出现不仅丰富了语言表达的方式,还反映了当下社会的热点话题和人们的生活态度。

对网络新词的看法因人而异,有人认为网络新词是语言的活力和创造力的体现,有人则认为网络新词是对语言规范的破坏。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对网络新词的看法。

首先,网络新词的产生和流行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在网络上的交流日益频繁,语言表达的方式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变化。

网络新词的出现往往与当下社会的热点话题和人们的生活态度密切相关,比如“佛系”、“996”、“躺平”等词语就是对当下社会现象的一种反映。

这些新词语的出现不仅丰富了语言表达的方式,还使语言更加生动和有趣。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网络新词是语言的活力和创造力的体现。

其次,网络新词的出现也引发了对语言规范的讨论。

一些人认为,网络新词的出现破坏了语言的规范和规范性,甚至有人担心网络新词的流行会导致语言的质量下降。

然而,语言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的,新词的出现和流行是语言发展的一种自然现象。

同时,网络新词的出现也为语言规范的制定和修订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动力。

因此,对于网络新词的出现,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看待,既要保持语言的规范性,又要允许语言的发展和变化。

此外,网络新词的出现也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和情感的表达。

比如,“佛系”、“躺平”等词语就是对当下社会压力和工作生活状态的一种调侃和反思。

这些新词语的出现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还使人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当下社会的现状和人们的心理状态。

通过网络新词,人们可以更加轻松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心情和想法。

总之,网络新词的出现是语言发展的一种自然现象,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流行语在我们的日常交流中越来越常见。

网络流行语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富有创造力的内容,对我们的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形成原因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对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进行深入探讨。

一、网络流行语的特点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1. 简洁有力:网络流行语以简短、有力的语言表达方式闻名,可以通过极简的文字或图片,传递出丰富的情感和意义。

2. 创造性强:网络流行语往往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是一种智慧的结晶。

它们可以通过对现有语言的重新组合、变形或引用,创造出新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3. 可塑性强:网络流行语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可塑性,可以根据不同的社会环境和语境进行变形和演绎,进而跨越地域和文化的界限,传播至各个角落。

4. 反应社会热点:网络流行语往往是社会热点和时事的反映。

通过对社会事件、流行文化等的关注和回应,网络流行语成为了一种集体记忆和共识的标志。

二、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原因网络流行语的形成离不开以下几个重要原因。

1. 社交需求:现代社会人们对社交的需求日益增长,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表达自我和获取认同感的工具,满足了人们的社交需求。

2. 快速传播: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大大加快,网络流行语通过快速的传播迅速在社会范围内流行开来。

3. 幽默与调侃:网络流行语往往以幽默和调侃为主旨,它们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娱乐,成为人们放松心情的一种方式。

4. 群体认同:网络流行语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语言特点,形成了一种独有的群体认同感,使得人们更加愿意使用和传播这些网络流行语。

三、网络流行语对社会的影响网络流行语在社会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化传承: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对于传承和发展本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它们可以传达和弘扬一种地域或群体的特色,丰富了社会文化的多样性。

谈谈网络语言的特点(新词语)(教师中心稿)

谈谈网络语言的特点(新词语)(教师中心稿)

谈谈网络语言的特点(新词语)(教师中心稿)扬州市甘泉中学邱龙涛网络语言是作为网络的伴生物相应而生的,在使用过程中初步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化特征。

一般来说,网络传播语言由两部分内容构成:一是普通话全民通用的语言形式;二是仅使用于网络交际的非全民通用的语言形式。

本文主要讨论第二种语言形式。

这种语言形式有如下特点。

一、创新性具有革命意义的创新性是网络语言最大的特点。

网络是一个在推崇个性、追求方面走得有点极端的世界,它为网民们提供了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最自由的空间,这种空间因缺少了传统社会生活中无所不在的“监督”而显得更加自由、更加珍贵。

网民们能够在网络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同传统的书面语言相比较,网络语言由于减少了外来的束缚,发挥了作者的自由性,往往在构思上更为巧妙,往往语出惊人、令人瞠目,从而最大限度地反映出每个人在语言上的创造力。

这种创新性主要体现在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一是对已有词语的变异使用及新词新语的创造;一是对常规语法的突破。

请看下面的例子:“灌水”原指向容器中注水,在网络中则表示在网上发表长篇大论而又内容空洞、“水分”含量高的文章;“恐龙”原指外形奇特的史前动物,网络语言中则指相貌丑陋的女性网民;“青蛙”是指网上的男性公民;“水母”指在BBS上极能灌水的女性网民;“猫”是调制解调器modem的汉译缩略语。

这些词语都是对已有词语的变异使用。

还有一类是网络中形成的新词语,如“菜鸟”,指初上网的新手;“见死光”,指网恋后与网友初次见面感到不满意而迅速各奔东西;“东东”意指“东西”;“偶”是“我”的一种比较调皮的说法,并由此推衍出“偶们”。

这些词语在普通话中是没有的,至少是没有这样解释的,而在网络中却已习焉不察。

构成网络新词语的词素大多是语言中固有的,它们利用仿拟、飞白、比喻、谐音、拟人等手法构成新词。

除在构词法上的随意组合、任意搭配外,网络语言在句式的选择上也常常冒传统语言学天下之大不韪。

浅谈网络偷菜现象

浅谈网络偷菜现象

浅谈网络偷菜现象[摘要]一段时间内,网络上兴起了“偷菜”游戏并渐渐成为一种时尚。

此游戏自推出后,吸引了大批人成为“偷菜族”,其中以学生、白领为代表的年轻人成为“偷菜”主体。

在虚拟网络的幌子之下偷菜披上了合理的外壳,这种行为是否合理,是否属于“恶”的行为呢,本文将重点讨论由这个原因所引发的网络道德伦理问题。

[关键词] 网络伦理偷菜一段时间内,网络上兴起了“偷菜”游戏并渐渐成为一种时尚。

此游戏自推出后,吸引了大批人使之成为“偷菜族”,其中以学生、白领为代表的年轻人成为“偷菜”主力军。

此群体中的个体相互传播、介绍、推荐这款游戏,通过游戏交流、沟通,在“虚拟农场”这个共同的平台上互动。

众多虚拟农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开心网、校内网、QQ,都相继推出此游戏,无数人投入“偷菜”行列,不分昼夜。

传统社会的渐行渐远与现代社会日益逼近所引发的焦虑与困惑、对昨日世界的美好想象、交际的稀疏所引发的空虚以及试图对这种空虚的补偿、乃至我们未泯的童心、甚至是社交的需要等等都是“偷菜”风靡的原因。

归纳起来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现实中受挫,虚幻中寻求满足在就业压力巨大、岗位越来越少、竞争激烈的现今社会,年轻上班族们的职业前景中充满了太多不确定的因素,很多人在现实中的努力,难以得到立竿见影的成效,他们的职业规划和理想遂在现实中屡屡碰壁,从而产生强烈的职业倦怠感和挫败感。

“偷菜”游戏的设计很人性化,可以迅速填补他们在现实中的焦灼和失意感。

二、消磨空虚与寂寞偷菜游戏是一种精神寄托方式,快节奏的生活和无形的社会压力,让大家每天在奔波中变得茫然、无趣。

一种集体的“偷菜”游戏,一方面可以释放压力,另一方面也让人变得“有事可做”,消磨空虚与寂寞。

三、从众心理,便于交友玩“偷菜”还有一种从众心理。

当身边的同事和朋友都在“偷菜”,个人也不自觉地加入其中。

并不是“偷菜”本身多么有趣,而是通过“偷菜”能够享受和很多熟人、朋友抢着“偷”的快感。

那些在现实生活中社交能力较弱的人,该游戏正好给他们打开了一扇窗,在“偷”来“偷”去中寻找共同话题、拉近距离。

青少年使用网络语言的特点与社会心理学及建议论文

青少年使用网络语言的特点与社会心理学及建议论文

青少年使用网络语言的特点与社会心理学及建议论文青少年使用网络语言的特点与社会心理学及建议论文网络语言指新媒体环境下产生的语言和词汇。

随着网络普及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人们对网络语言的研究不断深入,并取得了优良成果。

网络语言不仅是一种交流方式,还是文化与社会结合的产物,是一种语言文化川。

青少年群体中,网络语言使用十分普遍。

这是由青少年群体的特定心理因素和生活用语习惯决定的。

鉴于此,本文从社会心理学视角出发,对青少年使用网络语言的情况进行探析,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一、青少年使用网络语言概况(一)使用目的据笔者调查,90%以上的青少年群体接触过网络,比例较高。

其中,以学习为主要目的的青少年仅有9.60k,获取相关信息的只占10.8%,而进行娱乐活动(看电影、聊天、听音乐或者玩网络游戏等)却占79.6%.由此可以看出,青少年接触网络的主要目的是体闲和娱乐。

在体闲和娱乐方式中,虚拟交友聊天比例最高。

而网络交友聊天是使用网络用语的重要途径二(二)使用态度调查结果显示:73.40%的学生对使用网络语言持接受态度。

部分青少年认同使用网络语言,认为在恰当范围内使用网络语言是可行的,并没有达到所谓的盲目推崇程度。

部分青少年不认同使用网络语言,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有些网络语言比较低俗,与文明社会建设不符;二是网络语言中有不易识别和理解的文字符号,同时书写难度也非常大。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青少年能够正确认识并使用网络语言。

(三)使用范围除基本网络媒介外,手机短信成为进行网络语言交流的一个重要方式。

在手机短信中插入一些网络用语,如表情符号、行为符号等较为生动的形象,广受追求新鲜的.青少年群体推崇。

但总体来说,网络语言使用范围不大,大部分青少年表示不会在作文中使用。

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再三强调书写作文时要注意语言规范。

可见,青少年虽喜爱使用网络语言,但往往能够合理控制使用范围。

二、青少年使用网络语言的特点(一)混杂地方方言调查发现,一些青少年对当地方言具有特殊情感,喜欢在平时的网络语言中掺入方言。

对网络新词的看法作文

对网络新词的看法作文

对网络新词的看法作文网络新词是指在网络上产生的、具有特定含义的新词语。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新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常见,它们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表达方式,还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对于网络新词,我持一种积极的态度。

首先,网络新词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表达方式。

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创造出新的词语,这些词语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可以更准确地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比如,“佛系”、“躺平”、“996”等词语就是近年来在网络上流行起来的新词,它们准确地概括了一些社会现象和人们的生活状态,成为了人们交流的新工具。

这些新词语的出现,不仅让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有趣,还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当下社会的现象和人们的心态。

其次,网络新词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人们的交流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也促使了许多新的词语的产生。

比如,“996”一词就反映了当下中国社会对工作时间的关注和反思,而“佛系”则反映了一些人对生活态度的转变。

这些新词语的出现,不仅是语言的变化,更是社会和文化的变迁。

它们让我们看到了时代的脉搏和人们的心声,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下社会的现状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最后,网络新词的出现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挑战。

一方面,一些网络新词的产生过于随意和肤浅,甚至带有负面的情绪和价值观,这就需要我们保持警惕,不能盲目跟风,更不能因为一时的热度就盲目接受和传播这些词语。

另一方面,一些网络新词的使用也可能带来一些误解和不适,因为它们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时效性,如果不加以适当的解释和引导,就可能导致交流的误解和困惑。

所以,我们在接触和使用网络新词的时候,需要保持理性和审慎,不能一味地追求新奇和热门,更不能盲目地接受和传播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和观点。

总的来说,网络新词的出现给我们的语言和思想带来了新的活力和表达方式。

它们丰富了我们的语言文化,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但同时也需要我们保持理性和审慎,不能盲目跟风和传播。

我国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及其产生的社会心态分析

我国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及其产生的社会心态分析

我国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及其产生的社会心态分析作者:于鹏亮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13期摘要:网络流行语是语言在网络环境中的一种变体,是语言发展和变化的形式。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网络流行语具有时代性、创新性、生动性、娱乐性的特点。

同时,网络流行语不能脱离社会生活的发展现状,不仅要满足社会大众的不同心理需求,而且还要反映出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社会心态的变化。

在这一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求简心理、求新与求异心理、模仿从众心理是网路流行语产生的社会心态。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特点;社会心态随着互联网的渐次普及和网民数量的高速增长,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和文化现象,其传播范围和社会影响力在不断扩大和深化。

特别是近十年来,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已经从单纯的网络空间扩展到现实社会生活当中,其功能也从网民的自娱自乐到部分反映出公众的某种集体情绪和心理,进而对公共舆论产生了影响。

作为网络传播的一个重要范畴,探讨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及其产生的社会心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社会意义。

一、我国网络流行语的研究现状首先,国内关于网络流行语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自2008年开始相关研究逐渐增多,至今仍然是较为热门的一个研究领域。

但从总体来看,网络流行语作为一个新兴的语言、文化现象,不仅研究论文的数量非常有限,而且大部分的文献只是一些初步的语料收集和立足于单独一类或某一年度网络流行语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其次,网络流行语的发展是动态的。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和影响力加大,网络流行语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展,许多网络流行语在新的语境下被赋予了新的涵义。

目前学术界对这些新出现的网络流行语的探索仍然是滞后的,现有的研究成果不能充分地解释网络流行语传播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再次,就目前的研究而言,网络流行语现象不仅引起了语言学研究的兴趣,也激起了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以至政治学等领域的研究热情。

关于网络流行语的概念界定主要有几种观点:刘伟民认为,网络流行语是在网络空间生成(包括由网民赋予新意的现有语汇)、传播并最终风行的流行语现象。

对网络新词的看法作文

对网络新词的看法作文

对网络新词的看法作文网络新词是指在网络上产生并广泛传播的新词语,它们通常具有时代性、流行性和创新性。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新词的产生和传播速度越来越快,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对于网络新词,我持积极的态度,认为它们的产生和传播对我们的语言和文化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首先,网络新词的产生和传播反映了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

网络新词的产生正是对这些变化的一种反映,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当下的社会现象和潮流。

比如,“996”就是一个近年来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的新词,它指的是一种工作制度,即每天早上9点到晚上9点工作,每周工作6天,这种工作制度在互联网行业非常普遍。

通过这个新词,我们可以了解到互联网行业的工作现状,也可以对这种工作制度进行讨论和思考。

其次,网络新词的产生和传播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表达方式。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使用,我们的语言表达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网络新词的产生正是这种变化的一个体现。

这些新词语可以让我们更加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沟通。

比如,“佛系”、“躺赢”等词语就是近年来在网络上流行的新词,它们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描述一些特定的心态和行为,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表达方式,也让我们的交流更加生动有趣。

另外,网络新词的产生和传播也推动了语言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语言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的,网络新词的产生和传播正是这种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些新词语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资源,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和探讨的话题。

通过这些新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当下的社会和文化现象,也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我们的语言文化。

比如,“996ICU”就是一个近年来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的新词,它指的是长时间工作对健康的危害,这个词语的出现引发了社会对工作制度和劳动权益的讨论和反思,推动了相关问题的解决和改善。

从个体、群体、社会心理学分析网络热词流行的原因

从个体、群体、社会心理学分析网络热词流行的原因

我是某某,偶尔有点宅,样子有点“囧”(jiǒng),偶尔出来“打酱油”,没事练练“叉腰肌”,做三个俯卧撑。

平时只用“山寨”货,看到“kappa女”,觉得“很黄很暴力”。

“你是不是被我“雷”到了呢?告诉你,除了“范跑跑”、“周老虎”和“猪坚强”之外,我就是2008年里最潮的人……刚才我的这段独白,相信大家听着都很熟悉,里面几乎囊括了2008年最热门的网络词汇。

2008年“井喷”出来的一批网络流行语。

与过去“偶”、“稀饭”、“94”等网友自娱自乐独创的网络热词不同,08的网络流行语已经逐步从虚拟网络世界向现实世界一渗透,成为一种社会热词。

2008年的网络热词大多背后有故事,连接着社会热点事件。

下面来看下08年的网络热词:俯卧撑:在瓮安事件发生后的第三天,贵州官方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事件真相。

通报描述事发当日的情景,当事人李树芬准备跳河寻死时,其好友刘某正在桥上做俯卧撑。

“当刘做到第三个俯卧撑的时候,听到李树芬大声说‘我走了’,便跳下河中”。

略带戏谑的“俯卧撑”折射出网民对现实公共事件真相的渴求。

09年又出现了类似的“躲猫猫”事件。

云南男子乔明在晋宁县公安局看守所里离奇受伤,送医院后不治身亡。

事后,警方称其是和狱友玩“躲猫猫”撞墙致死。

打酱油“很黄很暴力””与“打酱油“的流行均出自电视新闻。

很黄很暴力出自一则关于净化网络视听的新闻里。

13岁女孩张殊凡在接受采访时说:“上次我上网查资料,突然弹出来一个网页,很黄很暴力,我赶紧把它给关了。

”广州一位市民在就艳照门事件接受某电视台采访时说:“关我X事,我是来打酱油的。

”“打酱油”成为一种幽默的托辞,以“打酱油”为托辞敷衍塞责,表面上无可奉告,其实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正是:“事不关己不开口,专心一意打酱油。

”下面我将从个体心理、群体心理、社会群体三个方面来分析网络热词迅速传播的原因。

从个体心理方面:网络流行语兴起的个体心理动因主要包括娱乐心理以及求新求变两个方面。

网络新词的社会心理和语言特征——从“偷菜”谈起

网络新词的社会心理和语言特征——从“偷菜”谈起
最 能 反 映 网 络 语 言 特 点 的 就 是 网 络 新 词 语 。随
20 0 8年 1 1月 , 款 名 叫 “ 心 农 场 ” 游 戏 上 一 开 的 线 以后 , 令 人 咋 舌 的 速 度 蹿 红 网 络 , 成 千 上 万 以 把
的 网民 变成 了 勤勤 恳 恳 的 “ 夫 ” — 种 菜 、 菜 , 农 — 收 还 把 朋 友 的 菜 往 自己 家 里 偷 取 。随 着 “ 心农 场 ” 开 等 娱 乐 游 戏 风 靡 互 联 网 ,偷 菜 ” 间 蹿 红 网 络 , 卷 “ 瞬 席
中图分 类号 :26 G 0 H0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19 4 2 1 ) 1 0 6 — 3 17 — 1X(0 10 — 0 6 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网 络 是 个 新 生 事 物 , 展 迅 速 , 快 融 入 我 们 发 很


社 会 心 理
的 生 活 , 变 了 我 们 的 生 活 方 式 和 交 流 方 式 。人 们 改 在 利 用 网 络 传 递 信 息 时 , 使 用 的 语 言 同 书 面 语 相 比 , 了一 些 新 特点 , 是 有 人 把这 种 风 格 的语 言 有 于 称 为 网 络 语 言 。网络 语 言 是 在 网 络 这 个 特 定 环 境 中 产 生 的 , 所 具 有 的 特 点 同独 特 的 网 络 文 化 息 息 相 它 关 , 以 , 有 网络 语 言放 在 网络 文化 的背景 下 , 所 只 才 能 充 分 理 解 其 语 言 的 特 点 。Ⅲ
不疲 , 至定 闹钟半 夜起 床 “ ” 。 甚 偷 菜 究 竟 是 什 么 原 因 使 得 “ 菜 ” 此 流 行 ?这 与 使 偷 如 用 者 的 社 会 心 理 取 向 有 关 系 。可 以说 这 个 游 戏 取 得 广 大 网 民 推 崇 的 关 键 即 是 成 功 把 握 了 当 代 人 的 社 会 心 理 取 向 。首 先 , 们 要 分 析 一 下 “ 农 ” 现 实 我 菜 们

网络流行语派生的心理学分析

网络流行语派生的心理学分析

网络流行语派生的心理学分析一、网络流行语和其特征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中广泛传播的某一语言表达方式,通常是由特定的词语或表达方式组成,具有时效性和流行性。

网络流行语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短语、单词、表情符号、图片、视频等。

网络流行语具有以下特征:1. 时效性:网络流行语通常在短时间内广泛传播,流行的时间也较短暂,一些网络流行语可能存在一时的“网红”现象。

2. 滑稽幽默:网络流行语崇尚幽默、诙谐甚至是戏谑,常常以一种特定的讽刺或嘲讽的方式表达出来。

3. 匿名性:网络流行语通常由不同的人发起和传播,起初往往是由匿名用户制造的,缺少明确的知名度和背景信息。

4. 多元化:网络流行语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不同网络流行语可能有不同的标签、主题以及传播方式。

二、网络流行语的心理学分析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流行与人类心理学密切相关。

网络流行语所蕴含的幽默、调侃等情感元素,是人类社交和情感表达的一种重要形式。

同时,网络流行语还呈现出一些心理现象:1. 社交认同感网络流行语在传播过程中,往往具有一定的营造社交共鸣的效果。

人们在使用网络流行语时往往感受到自己与其他人的认同感,增强了自己在社交网络中的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

2. 群体动员效应网络流行语通常由一群人共同发起和传播,背后往往涉及大量的群体心理学因素。

当一个网络流行语通过不同渠道被不同的人群所接收和传播时,可能会形成一种独特的群体动员效应,进而扩大流行范围。

3. 审美趣味性网络流行语中充斥着大量的独特词汇、图片、表情符号等元素,这些元素触发了收听者的审美趣味,使得网络流行语在人们心中产生更加巨大的情感共鸣。

这种审美趣味性还会反过来影响人们的审美标准和爱好。

三、网络流行语的心理学意义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和消遣方式,还涉及到一些重要的心理因素和意义。

1. 促进社交交流网络流行语在传播过程中往往能够促进人们的社交交流,增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理解。

2. 反思社会现象网络流行语往往以调侃和讽刺的方式呈现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使人在娱乐的同时也会产生反思和深度思考。

网络流行语文化内涵浅析

网络流行语文化内涵浅析

网络流行语文化内涵浅析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流行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这些流行语受到大众的广泛使用和传播,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对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分析。

一、网络流行语的来源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通常来源于互联网上的各种社交媒体平台、论坛、聊天工具等。

例如,在微博上,一句有趣的表达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从而在社交网络中迅速传播开来。

这些流行语往往因为其特别的创意和幽默而受到大众的喜爱和接受,从而成为一种流行文化现象。

二、网络流行语的特点1. 简洁性:网络流行语通常使用简短的词语或词组来表达复杂的概念,具有很高的概括性和代表性。

例如,“笑cry”代表非常搞笑,可以引起人们发笑的程度;“一键三连”是指在视频平台上同时点击“点赞、收藏、分享”三个按钮。

2. 创意性:网络流行语通常富含创意和幽默,能够新颖地表达情感和思想。

通过独特的组合和谐搭配,它们能够引起共鸣,并且很容易让人记住和传播。

例如,“996”指的是工作时间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每周工作6天,反映了对高强度工作文化的调侃和抵制。

3. 多义性:网络流行语常常具有多义性,同一词语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中产生不同的解释和理解。

这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联想和想象空间,使得流行语更具互动性和表现力。

三、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内涵1. 时代特征: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流行文化现象,反映了当前社会的时代特征和价值观念。

比如,“佛系青年”这个流行语充分体现了现代年轻人对压力的调适和追求内心平和的态度。

2. 社会热点:网络流行语往往紧密联系和揭示了社会的热点话题和事件,成为人们对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反思的一种表达方式。

例如,“996”流行语的兴起是对劳动制度问题的讨论和关注。

3. 情感共鸣:网络流行语通过幽默和创意的表达方式,能够轻松地打动人们的情感,引起他们的共鸣和共享。

这不仅仅是一种文字游戏,更是一种情感的释放和交流。

网络语言与社会心态分析

网络语言与社会心态分析

网络语言与社会心态分析一、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形式的语言表达方式,逐渐渗透到我们日常的社交活动中。

然而,网络语言与社会心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网络语言与社会心态之间的关系。

二、网络语言的特点网络语言作为一种全新的语言表达方式,具有独特的特点。

首先,网络语言以简洁、图像化为特点,使用大量的符号、缩写与网络热词,以追求表达的简洁高效。

其次,网络语言具有很强的时尚性和更新性,能够迅速捕捉流行热点,反映社会的变化和心态。

最后,网络语言还具有互动性和娱乐性,通过幽默、夸张等手法吸引用户的眼球。

三、网络语言与社会心态的关系1. 网络语言反映社会心态的变迁网络语言在快速传播的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心态的变迁。

例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婚姻观念的改变,导致了网络上婚姻用语的变化,出现了一系列表达婚姻状态和关系的网络热词,如“毒鸡汤”、“吃瓜群众”等。

这些网络语言的形成与流行,折射了人们对婚姻关系的态度和看法的变化。

2. 网络语言对社会心态的影响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形式的语言表达方式,对社会心态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例如,一些网络用语的流行与推广,可能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通过网络语言的传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网络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从而影响社会心态。

3. 网络语言的利弊对社会心态的影响网络语言作为一种全新的语言表达方式,既带来了便捷与乐趣,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例如,在网络语言泛滥的环境下,人们的书面表达能力和语言素养可能会受到影响,从而产生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此外,网络语言的流行也可能导致信息隔离和价值观念的碎片化。

四、网络语言与社会心态的互动关系网络语言与社会心态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

社会心态对网络语言的传播与流行产生着影响,而网络语言又反过来影响社会心态的形成。

例如,在一些特殊时期或社会事件中,人们的情绪与心态会通过网络语言得到充分的表达和宣泄,从而形成一种特殊的社会心态。

网络流行语研究

网络流行语研究

网络流行语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流行语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

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上流传较广的一些词语、短语或概念,它们往往具有时代感、幽默感、互动性和社交性等特征。

本文将探讨网络流行语的起源、特点、影响和发展趋势,以及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一、网络流行语的起源网络流行语的起源很难界定,但可以大致追溯到互联网的兴起。

随着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流行语的传播速度和范围越来越广泛。

网络流行语往往是出自某个特定群体或地区,然后在网络上被转载、变形、传播,逐渐形成一种文化现象。

有的网络流行语是源自漫画、电视剧、电影等流行文化中的经典台词或表情,例如“我就是饿死,死外面”的金馆长和“心塞塞”的火车头。

有的网络流行语则是因为某一事件或现象而产生的,例如“996工作制”、“蹭热点”等。

二、网络流行语的特点网络流行语具有以下特点:1.时代感。

网络流行语往往是随着社会变化和科技进步而诞生的,它们折射了当前社会的热点、关注点和思潮,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2.幽默性。

网络流行语通常具有一定的幽默成分,可以调侃、讽刺、嘲笑某些事物或人物,有时候也可以自嘲和自黑。

3.互动性。

网络流行语往往是在多人互动中才产生的,它们需要借助网络平台和社交工具才能广泛传播和影响,也需要用户之间的互相转发、评论、转发等互动才能不断演化和变形。

4.社交性。

网络流行语往往是在社交活动中使用的,例如聊天、评论、微博、朋友圈等,因此它们具有一定的社交功能,可以增强用户之间的群体认同感和互动频率。

三、网络流行语的影响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和社交工具,具有以下影响:1.形成新的文化形态。

网络流行语有时候可以反映一些社交问题、文化思潮和表达方式等,从而成为新时代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

2.增加社会认同感。

网络流行语往往是某个特定社群或地域的标志性元素,使用它们可以表达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群体凝聚力。

3.传播信息和思想。

网络流行语可以快速传播某些信息、思想甚至价值观念,因为它们可以搭配图片、音视频等多媒体元素,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现代汉语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特点与影响分析

现代汉语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特点与影响分析

现代汉语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特点与影响分析网络流行语是指通过网络传播并在网上广为流传的一种特殊语言现象,代表着当代汉语的发展和变化。

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特点与影响是我们研究语言演变与社会文化变迁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从语言特点和影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语言特点1. 创造性与刷屏性:网络流行语通常由网友创造,并在网络中刷屏式传播。

这些流行语往往以独特的表达方式、幽默的内容和夸张的形式吸引人们的注意。

例如,“666”、“不科学”、“脑洞大开”等。

这种创造性的语言特点使其具有让人耳目一新的魅力。

2. 简洁明了:网络流行语追求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通常使用缩写、拼音和简单的汉字组成。

例如,“666”代表赞美,指的是“牛逼”。

这种简洁明了的表达使得网络流行语更容易在短时间内被传播和理解。

3. 多样性与更新快速:网络流行语种类繁多,更新速度快。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新的流行语不断涌现,很容易就会替代旧的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充分展示了汉语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反映了时代特征和文化氛围。

4. 趣味性与互动性:网络流行语常常带有趣味性和互动性。

人们使用网络流行语不仅是为了表达某种情感或态度,还常常用于娱乐和社交目的。

例如,“致敬师傅”的表达方式,即以一种夸张的方式向某人致敬,逗乐友人。

这种趣味性和互动性使网络流行语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影响1. 反映社会文化:网络流行语是社会文化的一种反映,它直接反映了当代社会现象和人们的思维方式。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与流行,让人们从中感受到当下的文化风貌和社会热点。

例如,“表情包”、“梗”、“搞事情”等网络流行语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当代社会的热点和话题。

2. 促进社交互动:网络流行语促进了人们之间的社交互动。

人们使用网络流行语与他人进行群体沟通、表达共鸣、传递幽默和调侃等。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工具,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增强了社交互动的快乐和乐趣。

3. 影响词汇和语法: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对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及其语言习惯分析

网络流行语及其语言习惯分析

网络流行语及其语言习惯分析网络流行语是指在互联网上被广泛使用并迅速传播的语言表达方式。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流行语几乎是无处不在的,不论是社交媒体、论坛、微博还是聊天软件,网络流行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网络流行语的起源网络流行语由于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满足了年轻人的社交需求,因此在很短时间内便风靡全球。

不同于传统沟通方式,网络流行语具有非常明显的情感色彩,时而搞笑幽默,时而反讽嘲讽,时而奇思妙想,时而感慨万千。

网络流行语的诞生原因也有很多,但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 沟通需求——随着网络的普及,在网络上交流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活动之一。

网络流行语在传达信息的同时,更多的是在传递情感,也因此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2. 时间压力——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习惯于用快速并且精简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3. 社交效应——网络流行语在各种社交媒体以及各种线上活动中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由于具有传播性强、分享性和互动性等特点,它可以很好地满足年轻人的社交需求。

4. 自娱自乐——在休闲时间里,年轻人常常会用各种方式丰富自己的娱乐生活,网络流行语就成了一种很好的娱乐方式。

二、网络流行语的嬗变尽管网络流行语在传递信息的时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它们并不一定是贴近现实的,有些甚至是一些短暂而虚幻的数字化社群所特有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网络流行语因为过多的使用而变得毫无意义,甚至有些流行语在使用时间长了之后成为许多人反感甚至嫌弃的语言表达方式。

例如,“2333”最初是网络上用来发笑的一种文化,它表示肚子疼得笑。

但是,在过去几年里,这个词已经演变为随意表示笑声的网络流行语。

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使用“2333”来表示真正的笑声。

因为网络流行语的嬗变,许多长期存在的流行语甚至被硬拱进了历史的长河。

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网络流行语也不断出现。

这不仅仅是因为人们的时间压力和社交需求,更是因为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每时每刻都在培育新的网络流行语。

网络新词所折射的社会背景和大众心态

网络新词所折射的社会背景和大众心态

网络新词所折射的社会背景和大众心态网络新词是指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情况下基于互联网交互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特点而出现的热门新词语,近年来网络新词频繁被引用的情况也数见不鲜。

那么,蓬勃发展的网络新词是基于何种背景与社会大众需求下产生的呢?本文将推动网络新词发展的背景及条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其次通过数据分析与归纳对网络新词背后所展现的大众心态进行了总结,最后对如何使用以及正确看待网络新词提出相应的观点与看法,旨在为网络新词的合理使用以及推动网络新词的良性发展提供参考与建议。

标签:网络新词;社会背景;大众心态一、网络新词形成的社会背景(一)互联网的普及与社交媒体软件的发展根据2018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可知,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8.2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9.6%,其中,手机网民规模已达7.88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3%。

高速发展化的互联网规模与大众普及化的互联网应用为网络新词的孵化提供了无可比拟的条件。

相比于传统媒体,具有传播及时、覆盖面广及交互性强等特点的互联网新媒体为五花八门的网络信息和新词插上了有力的翅膀,迅速席卷整个网络。

与此同时,一些主流社交媒体软件就如同网络新词的助推器,让层出不穷的网络新词得到更大范围以及更高频率的传播与更替。

2019年底,微信与微博的月活跃用户分别达到11.5亿及4.86亿;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中央官方媒体进驻微博,在为群众数量排忧解难的同时也渐渐地开始引用一些网络新词,推动了一些正能量的网络新词喷发式地传播。

因此,互联网的普及与社交媒体软件的发展为网络新词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先决条件。

(二)多元包容的文化环境网络文化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多元包容的本土文化,就像贫瘠的土壤中无法生长出婀娜多姿的鲜花。

同样,网络新词也是根植在包罗万象的汉语文化之上的。

就像2019年《咬文嚼字》公布的十大网络新词之一“融梗”中的梗字便来源于“哏”,原意是指艺术作品中所包含的一些笑点,创意与片段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是个新生事物,发展迅速,很快融入我们的生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交流方式。

人们在利用网络传递信息时,使用的语言同书面语相比,有了一些新特点,于是有人把这种风格的语言称为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是在网络这个特定环境中产生的,它所具有的特点同独特的网络文化息息相关,所以,只有网络语言放在网络文化的背景下,才能充分理解其语言的特点。

[1]最能反映网络语言特点的就是网络新词语。

随着网络资讯快捷迅猛地发展,新词语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这些词语是人们所处的客观环境及心理生活的最新反映,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即是流行文化的“风向标”。

在社会生活中,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及心理因素对新词语的产生具有重大影响,而且网络新词语的产生很难只从一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一般都是几种因素综合影响的产物。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精神,而精神又对物质有反作用。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急剧加快,经济压力又引发出更多的社会问题,我们可以说,社会物质生活的变化是新词语产生的根源。

有了新词语,人们可以更加贴切地表达意见和抒发内心情感。

[2]网络新词语就是随着网络上各种新事物的大量出现而产生的,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各种变革和进步,我们也能从中发现人们当前的社会心理。

一、社会心理2008年11月,一款名叫“开心农场”的游戏上线以后,以令人咋舌的速度蹿红网络,把成千上万的网民变成了勤勤恳恳的“农夫”———种菜、收菜,还把朋友的菜往自己家里偷取。

随着“开心农场”等娱乐游戏风靡互联网,“偷菜”瞬间蹿红网络,席卷网民生活。

“偷菜”是指开心网及类似网站所开设的农场游戏中的一种活动,即在好友的农场里,收获好友的虚拟劳动果实。

于是,“你‘偷’了吗”便成为大家见面的招呼语。

很快,数百万都市白领成为“偷菜”队伍中的主力军,每天在“偷”与防“偷”中乐此不疲,甚至定闹钟半夜起床“偷”菜。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偷菜”如此流行?这与使用者的社会心理取向有关系。

可以说这个游戏取得广大网民推崇的关键即是成功把握了当代人的社会心理取向。

首先,我们要分析一下“菜农”们现实中的身份,究竟是哪些人成为“偷菜”的玩家。

通过网络调查统计数据可以看到,“菜农”中,5.56%是15岁以下,5.56%是15-20岁,77.78%是21-25岁,5.56%是26-30岁,可见,“偷菜”的主要人群的年龄段集中在21-25岁,也就是当今的“80后”。

“菜农”中的职业调查统计数据中,44%是全日制学生,而公务员和白领占到了33.14%。

“菜农”们“种菜”或“偷网络新词的社会心理和语言特征———从“偷菜”谈起朱玮(青海民族大学文学院,西宁810007)摘要:网络新词语是在网络语言这一全新的社会方言中产生的,具有独特的产生背景、特点、形式。

本文从“偷菜”这一网络新词语开始谈起,分析了网络新词产生并流行的社会心理和语言特征。

关键词:网络;“偷菜”;新词语;社会心理;语言特征中图分类号:G206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14X (2011)01-0066-03收稿日期:2010-11-25作者简介:朱玮(1985-),女,山东枣庄人。

在读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10卷第1期双月刊2011年1月doi:10.3969/j.issn.1671-914X.2011.01.06666菜”的频率,每天至少一次的占55.56%,每周至少一次占38.39%。

于是,一个新的网络新词语———“偷菜”产生了。

在《说文解字》中,对“偷”的释义是“苟且也”。

在《广韵》中,写道:“偷,盗也。

”《新华字典》中“偷”的第一义项是“窃取,趁人不知时拿人东西”。

然而,现在提及“偷菜”一词,人们更多的想到的是这款游戏。

而且,“偷”的固有意义已经引申出“中性”的感情色彩。

“偷菜”在网络用语中的概念是收获好友的虚拟果实。

在语言的三个层面中,词汇的变化是最快的。

其中既包括词的理性意义的变化,例如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也包括了其感情色彩的变化。

例如:古汉语中“谤”是中性词,议论的意思。

在《史记·夏本纪》中写道:“女无面谀,退而谤予。

”(你不要当面说好话,背后又议论我。

)而“谤”在今义中,有造谣中伤的意思,是贬义词。

[3]“偷”在网络语言这一社会方言的变体中,已经具有中性的色彩意义。

要调查目前“偷菜”一词的使用情况,应搜集有关“偷菜”新义项的语料。

下面是笔者对“偷菜”新义项的使用情况作一个简要的调查。

如果从百度里搜索“偷菜”一词,用时0.003秒,就可以找到相关网页约8890000篇,这就意味着含有“偷菜”的词条大概有8890000条。

“偷菜”其实只是种菜游戏中的一个环节,因为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得到有价值的果实来加速升级,所以“偷菜”成为“菜农”们最乐此不疲的环节。

“上班下班先偷菜”已经成为广大“菜农”互相调侃的热门话题,而原来见面的问候语由“今天你吃了吗”变成“今天你偷菜了吗”,与之相关的还有“菜园”“种菜”“菜农”等词语。

“偷菜”这一词语如此流行,甚至成为每天的问候语,是因为“偷菜”这一词语满足了人们的社会心理需求。

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非主流,颠覆传统“80后”的“菜农”们,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社会群体,对新事物好奇敏感,乐于尝试,个性张扬,拒绝平庸。

他们的父辈一般勤奋节俭,思想相对保守,靠实在的劳动来获得物质财富。

“80后”处在传统与现代激烈碰撞的时代,在他们这个时代,物质上有了极大丰富,再也用不着他们去过“早起喂猪、割草放羊”的生活,而让他们对物质的态度没有前人那么珍惜和迫切。

“80后”大多是家里的独子,每个人都有自己比较鲜明的个性特征,并有许多新潮和叛逆的思想,在物质条件被父母满足了的前堤下,他们更容易把目光投在精神世界上。

然而,他们不会像父母要求的那样只是看一些世界名著,他们通过先进的电脑设备,轻轻点击鼠标,便轻而易举地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遨游。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文明的礼仪之邦,“偷”字自古到今都是一个带有贬义的词,然而,现在在公众场合,大谈自己如何“偷菜”并不是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相反的,在“80后”们看来,是一种表现欲的体现。

在他们眼中,这个“偷”,被加上了自我张扬、机警、新潮的感情色彩。

(二)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渴求,期待返璞归真中国是农业大国,国人对农业有一份割之不舍的情结。

然而,现在的“80后”在都市的小小写字楼里,在人工绿化的校园里,再看不到成片的菜园、麦田、鱼塘等。

在已经被大肆改造的钢筋城市中,他们内心更渴望的是一片绿地,一片菜园,一个鱼塘,每天只是简单种菜,收菜,“偷”一下邻家的瓜果蔬菜,闲暇之余垂钓于山水之间。

生态心理学认为,人类从本质上讲,本来是属于生态大地自然的,人类心理的各种烦恼与障碍,皆是因为人类身心在主客观与生态大地自然本有的生态统一关系的脱离(或背叛),因此治疗修养个体心灵心理,仍需从人类回归自然这个根本方法入手,才真正有效。

从这个观点来看,广大“菜农”辛勤耕耘,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破坏大自然的抗议,以及他们对回归自然的渴望和怀念。

但现实是一片片土地被房地产商以高价买下,一块块农田被浇筑成水泥路面,在无法改变的现实面前,“80后”只能在网上过一回田园生活了。

(三)对现实的逃避,对情感的发泄和排解心理学家表示,现代都市中,人们的生活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会产生越来越多的负面情绪,如果这些情感得不到排解,就会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

“偷菜”可以帮助都市一族将现实中的压力、焦虑、愤怒等情绪通过“偷”安全地发泄出来。

“偷菜”一词在人们的谈话中迅速流行,反映出一种社会性焦虑。

“80后”的这一代往往是没有经过多少生活磨砺的一代,由于从小父母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条件,所以他们并没有太多的生存技巧。

但是现实面前他们没有任何特权,未毕业的大学生忧虑就业,已就业的大学生为一间自己的屋子黯然神伤,这些都是现实与他们的梦想的碰撞。

当代人缺少对生活的一种安全感,也就是说,缺乏对生活安宁和稳定的一种预期。

而面对这种焦虑,他们选择了融入到网络的“世外桃源”来缓解压力。

高如天价的房子和私家车可以通过种菜偷菜换取虚拟货币购得,在一定程度上发泄了对现实的不满。

(四)渴望更多的人际交往,满足自身的表现欲,排除内心的孤独感“偷菜”的游戏必须是在好友之间得以进行,首先找到好友,然后加上他的账号,这样,每天都可以去他家里光顾。

这使得许多很久没有联系的同学、朋友都可以通过这个再联系。

网络上这片菜园,既开放又封闭,将虚拟和现实结合了起来,“菜农”们付出很小的成本就能在这里找到收获的快乐。

“偷”的越多,证明好友越多,有时大家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被公众认同,获得一种判断和评价,因为它能表网络新词的社会心理和语言特征67明你的人气指数很高。

二、语言特征我们把像“偷菜”“菜农”等网络新词放在网络文化的背景下进行分析,其语言特征有以下三点。

(一)自由性和主观性网络新词语总是被年轻时尚的一代所推崇,他们喜欢个性自由,注重个性和自我。

所以往往流行于他们这个群体的词语具有他们个性的特征,比较自由,并不太注重言语的表达规律,这就是“自由性”的体现。

而“主观性”则表现在“我说故我在”,词语是充分体现自我意识的,往往反映主观情感,具有强烈的表现色彩。

(二)“归顺性”和“悖理性”所谓“归顺性”,即网络语言作为语言的一种,符合语言的客观规律,是一个群体习惯的约定俗成的表达,起初应用范围可能相对较小,但往往后来就会在更广泛的范围流行开来。

这里的“悖理性”,主要是指网络语言表达的特殊性。

一些网络新词语只是简单的指示符号,例如标点、数字、字母、特殊符号等构成,形象生动,但是却不具备文字的特征,其中有的根本不能用语音形式来表达。

[4](三)年龄、文化语域特征网络这个新生事物的使用往往以年轻人为主体,所以网络新词语的使用主要集中在他们当中,自然,这些网络新词语的使用在网络交流中最为广泛和频繁。

当然,有的时候,网络新词语也会流行到社会各个阶层和环境。

而这些网络新词语使用和交流者的年龄特征和所处的精神文化世界也处处得以体现。

2009年,文化部下发了《文化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网络游戏内容管理工作的通知》的第46号文件。

通知要求“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改进游戏规则,调整产品结构”,“加强网络游戏产品内容的跟踪监管”等。

应文化部的要求,“偷菜”改为“收获”和“采摘”,在这次人民代表大会中更有人提出应该关闭这个“窗口”。

然而,人们在平时交谈的时候,“偷菜”这一词仍然不绝于耳。

“偷菜”一词的词义已经有了变化,有着新的时代色彩,简单地说,它只是一种游戏规则,有着强烈的娱乐化倾向,而不是真正的去盗取别人的物品。

网络语言的规范化更应该注重对人们的文化导向做出正确的引导,而强行禁止勒令的方式往往是不可取的。

“偷菜”等网络新词语的语词结构虽然比较自由主观,构成形式灵活,通俗易懂,但是仍符合语言约定俗成的规范,它们的构成并不是一点规律没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