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电生理基础
《动物生理学》章节笔记
《动物生理学》章节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 研究对象- 动物生理学关注的是动物机体的生命现象,包括生物化学过程、细胞活动、组织功能、器官系统的工作以及整个生物体的行为和生存策略。
- 研究范围涵盖从单细胞生物到高等哺乳动物,重点关注动物如何通过各个生理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Homeostasis)。
2. 研究任务- 揭示生命现象的物理和化学基础:探究动物体内发生的各种生理过程背后的分子和细胞机制。
- 了解机体功能的调节机制:研究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如何协同工作,调节身体的各种功能。
- 探索环境适应的生理机制:分析动物如何通过生理调整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 应用于实践:将动物生理学知识应用于医学、兽医学、农业、生态保护和生物工程等领域。
二、动物生理学的发展简史1. 古代阶段- 古埃及、古希腊和古印度等文明对动物生理学有所探讨,但多限于观察和哲学思考,缺乏科学实验。
- 我国古代医学家如扁鹊、张仲景、孙思邈等对脉搏、呼吸、消化等生理现象有所记载。
2. 中世纪阶段- 欧洲中世纪,阿拉伯学者如伊本·纳菲斯对血液循环有了初步的认识。
- 解剖学的兴起为生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近代阶段- 17世纪,哈维发表了《动物心血运动论》,奠定了血液循环理论。
- 18世纪至19世纪,贝尔纳、普尔扎等人通过实验方法推动了生理学的发展。
4. 现代阶段- 20世纪,生理学进入分子和细胞水平,如诺贝尔奖获得者霍奇金、埃克尔斯对神经传导的研究。
- 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等技术的应用使动物生理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三、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1. 实验方法- 急性实验:在短时间内对动物进行生理功能的观察和测量,如血压、心率等。
- 慢性实验:长时间跟踪动物生理功能的变化,如植入电极监测神经活动。
- 活体实验:在不影响动物生存的前提下进行的实验,如使用显微镜观察活细胞。
- 离体实验:在体外环境中研究组织、细胞或分子的功能,如器官切片培养。
生理学重点总结
生理学知识点归纳第一章:绪论一.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二.内环境和稳态:体液量(占体重的60%):细胞内液40%、细胞外液20%(组织液、血浆、淋巴液等)1.内环境: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
2.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状态称为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
三.生理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神经调节是主要调节形式,基本过程:反射。
完成反射活动的基础是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神经调节的特点是作用迅速、准确、短暂。
体液调节的特点是缓慢、广泛、持久。
自身调节:心肌细胞的异长自身调节,肾血流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恒定的自身调节,小动脉灌注压力增高时血流量并不增高的调节都是自身调节。
四.生理功能的反馈控制:负反馈调节的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是一种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的过程。
排便、排尿、射精、分娩、血液凝固、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时钠通道的开放和钠内流互相促进等。
五.应激与应急参与应激反应的主要激素: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参与应急反应的主要激素:肾上腺素AD、去甲肾上腺素NA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一.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跨膜物质转运功能1.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液体镶嵌模型.基本内容①基架:液态脂质双分子层; ②蛋白质:具有不同生理功能; ③寡糖和多链糖.2.细胞膜的物质转运被动转运:⑴单纯扩散:小分子脂溶性物质、顺浓度、不耗能。
如O2、CO2、NH3等。
⑵易化扩散: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顺浓度、不耗能、但转运依赖细胞膜上特殊结构的"帮助",包括离子通道和载体转运转运(葡萄糖、氨基酸等)。
载体转运的特异性较高,存在竞争性抑制现象。
主动转运: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逆浓度、消耗能量。
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离子泵钠泵)和继发性主动转运(肠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出胞和入胞: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出入细胞的方式。
心电图有关知识点总结
心电图有关知识点总结一、心脏电生理学基础知识1. 心脏的电生理活动人体心脏是由心脏肌肉组织构成,心脏肌细胞具有自律兴奋性、传导性和可兴奋性。
心脏的电生理活动主要包括兴奋传导过程、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心脏肌肉的收缩与舒张等。
2. 心脏电活动的来源心脏的电活动主要由窦房结、房室结、His束和心室肌细胞四部分组成,并由这些组成传导系统组成心脏的传导系统。
二、心电图的概念和原理1. 心电图的概念心电图是一种用来记录心脏电活动的无创诊断方法。
通过将心脏电活动转化为图形,用以评估心脏的功能及诊断心脏疾病。
通常通过电极将心脏的电信号转化为实时的图像来显示。
2. 心电图的原理心电图的记录原理是利用一定数量的电极粘贴在患者的身体表面,电极感受到的心脏电信号被放大并记录下来。
记录的信号通过一定的仪器转换为图像,并由医生来解读。
三、心电图的图形识别1. 心电图的形态心电图通常由P波、PR间期、QRS波群、ST段和T波组成。
P波代表心房去极化、QRS波代表心室去极化、ST段和T波代表心室收极化。
2. 心电图的基本识别通过观察P波、QRS波和T波的形态、幅度和时间特征,可以初步判断心电图的正常与异常。
3. 心电图的异常波形常见的心电图异常包括ST段抬高或压低、T波倒置、心室颤动等。
这些异常波形通常代表着心脏疾病的存在。
四、心电图的临床应用和诊断意义1. 心电图在心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心电图作为一种无创诊断方法,在心脏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心电图可以评估心脏节律的规律性,检测心脏肥大、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病变。
2. 心电图在急救中的应用心电图在心脏急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心脏骤停的急救中,通过心电图可以及时评估心脏活动,判断是否需要进行心肺复苏和除颤。
3. 心电图在心脏病患者的长期监测中的应用对于心脏病患者来说,进行定期的心电图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监测疾病的进展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心电图还可以用于监测心脏瓣膜疾病、心脏电生理异常等。
生理学:第二章 3节细胞的电活动
影响RP水平的因素
1)跨膜K+浓差: Ek [K+ ]o ↑→RP↓
2)膜对K+ 和Na+的通透性:
K+通透性↑→RP↑ Na+ 通透性↑,则静息电位↓ 3)钠泵活动水ion potential)
(一)动作电位的概念和特点
• 概念: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接受有效刺激后产生的一 个迅速的可向远处传播的膜电位波动。
• A:电—化学驱动力:某种离子在膜两侧的 电位差和浓度差两个驱动力的代数和
• B:平衡电位:当电化学驱动力为零,离子 净扩散为零时的跨膜电位差为该离子的平 衡电位。
平衡电位可由Nernst 公式计算
EK= RT/ZF• ln [K+]o / [K+]i
EK = 60 log
[K+]o [K+]i
兴奋的共有标志: 动作电位
0mV
AP
stimulator
神经纤维
-70~- 55mV:膜电位逐步去极化 达到阈电位水平
-55~+30mV:动作电位快速去极相 +30 峰电位
+30~- 55mV:动作电位快速复极相
-55~- 70mV:负后电位
后电位
(后去极化)
负值大于-70 mV : 正后电位 (后超级化)
= -95mV
Em-Ek: K+离子流动的驱动力
1944年 Hodgkin 在枪乌贼神经纤维上实测值为-77mV.
RP实测值略<计算值 why?
静息状态下,存在处于开放状态的非门控钾通道: 神经纤维的钾漏通道,心肌内向整流钾通道
对K+通透性 >> Na+的通透性
-90 mV
人体生理学(章节内容概览)
第三章 血液
一、基本概念
• 红细胞沉降率 血型 • 血清,血液凝固,内源性凝血 • 外源性凝血,生理性止血,凝血因子,血细胞比容
二基本理论:
• 血浆渗透压是如何构成的?其相对稳定有何生理意义? • 内源性凝血系统和外源性凝血系统有什么区别? • 试述生理性止血的过程。 • 试述血液凝固的内源性途径和外源性途径的基本过程。 • 试述输血的原则
第二章 细胞内容概览
细胞生理
细胞膜结构和 物质跨膜转运 细胞生物电现象 细胞信号转导
肌细胞收缩
细胞膜结构 ——液态镶嵌模型
单纯扩散
易化扩散-载体与通道
物质跨膜转运 主动转运-原发性与继发性
膜泡转运-入胞与出胞
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细胞电活动 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产生条件
兴奋发生
兴奋的周期变化
兴奋的传播
器官系统水平 泌尿生理学(第八章) 神经生理学(第九章) 内分泌生理学(第十章) 生殖生理学(第十一章)
整体水平:人体各系统之间相互联系,人们防治疾病的目的就 在于维持机体整体的稳态(第一章绪论:内环境稳
态及稳态的实现)。 能量代谢和体温(第七章)
每章有两部分:功能和调节
第一章 绪论内容概览
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
⑺各种可兴奋细胞,在接受一次刺激而出现兴奋的当时和以后,其 兴奋性可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即经历一个绝对不应期、相对不 应期、超常期、低常期以后,其兴奋性才能恢复正常。
⑻给可兴奋细胞一个阈刺激或阈上刺激,可使膜电位去极化到阈 电位,爆发动作电位;若给予一个阈下刺激,则可引起局部兴奋。 局部兴奋呈电紧张扩布,可总和。多个阈下刺激引起的局部兴 奋发生总和,达到阈电位水平可产生动作电位。
《生理学》第二章
突触可塑性
突触传递效能可发生改变, 是学习和记忆等生理功能 的结构基础。
神经递质、受体与信号转导途径
神经递质
包括乙酰胆碱、去甲肾上 腺素、多巴胺等,参与调 节神经系统功能。
受体
位于细胞膜或细胞内,与 神经递质结合后引发一系 列生理效应。
信号转导途径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 通过第二信使等信号分子 将信号转导至细胞内,引 发细胞生理反应。
生物电现象包括静息电位、动 作电位等,是细胞生命活动的 重要表现。
离子泵、离子通道和离子交换 器等在生物电现象中发挥关键 作用。
细胞增殖、分化及凋亡过程
01
02
03
04
细胞增殖是细胞数量的增加, 包括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两种
方式。
细胞分化是细胞类型和功能多 样性的基础,由基因选择性表
达所决定。
细胞凋亡是细胞程序性死亡, 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具有重
《生理学》第二章
目录
• 细胞基本功能与生理概述 • 神经系统与肌肉组织生理功能 • 心血管系统生理功能与调节 • 呼吸系统生理功能与调节 • 消化系统生理功能与调节 • 泌尿系统生理功能与调节
01 细胞基本功能与 生理概述
细胞膜结构与物质转运功能
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 蛋白质组成,具有流 动性。
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 性,可以控制物质进 出细胞。
肌肉组织类型、收缩原理及力学特性
肌肉组织类型
包括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等, 具有不同的结构和生理功能。
收缩原理
肌肉收缩是由肌原纤维内粗细肌丝 相互滑动引起的,需要ATP提供能 量。
力学特性
肌肉具有弹性、粘滞性和收缩性等 力学特性,是机体运动的基础。
神经系统对肌肉活动调控机制
生理学基础(第3版)中职全套教学课件完整版电子教案
一、心脏的泵血功能 (一)心率与心动周期 1 心率 2 心动周期
图4-1 心动周期示意图
(二)心脏的泵血功能 心肌的收缩与舒张导致心腔内的压力改变,致使血液射入动脉的过程,称为 心脏的泵血功能。 1.心室收缩期 心室收缩期包括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和减慢射血期。 1 等容收缩期 2 快速射血期 3 减慢射血期
图4-5 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及兴奋性变化
(四)收缩性
心肌纤维受到刺激兴奋后能够产生收缩的能力,称为收缩性。
1 同步收缩
2 不产生强直收缩
3 期前收缩与代偿间隙
4 对细胞外Ca2+的依赖性
(五)其他对心肌生理特性的影响
1 K+的影响
2
Ca2+ 的影响
3 Na+的影响 四、心电图
图4-6 心电图
心电图的正常波形分为P波、QRS波群和T波,偶尔还出现U波。 1 P波 2 QRS波群 3 T波 (4)P-R间期(或P-Q间期) (5)Q-T间期 (6)S-T段 五、心脏的内分泌功能 心肌细胞能分泌心钠素和脑利钠肽两种激素。其主要生理作用表现在以下两 方面。
①扩张血管。
②排钠利尿。 第二节 血管生理 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一、动脉血压与脉搏
(一)血压及动脉血压的概念 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单位面积血管壁所产生的侧压力,临床上习 惯用毫米汞柱(mmHg)表示。
(二)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及其相对稳定的意义 (三)动脉血压的形成 1.收缩压的形成
2.心室舒张期 1 等容舒张期 2 快速充盈期 3 减慢充盈期 3.心房收缩期
第二章神经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第二章神经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在生理学中,细胞膜的功能占有重要的地位。
细胞膜是细胞的屏障,它把细胞内外的物质分隔开,使细胞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
它还是细胞与其生存环境间发生联系的部位,不但物质进出细胞必须经过细胞膜,而且一切刺激作为信号也是通过细胞膜进行传递的。
第一节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进出细胞的物质种类很多,有脂溶性的、水溶性的和带电荷的离子。
由于细胞膜的基架是脂质双分子层,所以脂溶性的物质才有可能通过细胞膜。
而水溶性物质则不能直接通过细胞膜,它们必须借助某些物质的帮助才能通过,其中细胞膜结构中具有特殊功能的蛋白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细胞膜转运物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不同的分类方法,现将常见的几种转运形式分别介绍如下。
(一)单纯扩散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是指脂溶性小分子物质跨细胞膜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移动的过程,它是一种物理现象。
在溶液中,溶质分子总是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作顺浓度差移动,直到两个区的该物质浓度达到平衡时为止。
细胞膜两侧的物质移动,主要受到由脂质构成的细胞膜屏障作用的影响,所以理论上只有脂溶性物质才能以单纯扩散的形式通过细胞膜。
决定扩散通过量(简称通量)的主要因素有两个:①细胞膜两侧该物质的浓度差,这是物质扩散的动力,浓度差愈大,扩散通量也愈大;②该物质通过细胞膜的难易程度,即通透性(permeability)的大小,细胞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减小时,扩散通量也减小。
在人体内,以单纯扩散方式进出细胞的物质种类很少,比较肯定的有氧和二氧化碳等气体分子,它们既能溶于水,也能溶于脂质。
它们顺浓度差扩散,好像水从高处流向低处那样,不需要外力帮助,细胞也不消耗能量。
(二)易化扩散不溶于脂质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在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下,由高浓度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一侧的扩散现象称为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易化扩散也是顺浓度差进行的,所以细胞也不直接消耗能量。
第二章细胞第三节 细胞的电活动
Hodgkin&Huxley(英, 1939 )
二、 动作电位(AP)
(一)AP的记录、概念、特点及意义
标本:神经纤维
AP的概念:可兴奋细胞在RP基础上接受有效刺激后,产生 的一个迅速的、可向远处传播的电位波动。
内向电流:阳离子内流或阴离子外流,可使膜去极化
外向电流:阳离子外流或阴离子内流,可使膜复极化或超极化
1. AP产生机制(过程)
(后去极化电位;
后超极化电位)
TP RP
-70 mV
Na+ Na+ Na+ - +- + + -+ -
+
2K+ 3Na
+
K+ K+
-
K+ K+
ATP + 2K+ 3Na
St
(1)去极相(上升支)的产生
有效电刺激膜轻度除极化,MP部分Na+通道被激活、开 放 Na+少量内流(内向电流)膜进一步除极化,MP继续 TP(约-55mV) 大量Na+通道被激活、开放,GNa
1. AP的波形及构成 AP:去极相(上升支)+复极相(下降支) 峰电位(spike potential,SP)
AP
后电位 正后电位(后超极化电位) 幅度: =|RP|+超射值(超射: overshoot; ≈ ENa) 绝对值:约90 ~120 mV 时程: 不同细胞差异大, 数十到300 ms 神经纤维:SP:1-2 ms;后电位可达100 ms
RP的产生与K+平衡电位(EK):
三)RP产生机制的证明
1. 用Nernst公式计算的EK理论值与RP的实测值非 常接近. Nernst公式:Ex= RT/ZF· ln[x]o/[ x]i 在温度为29.2℃,离子价是单价时,上式简 化为Ex = 60lg[x]o/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x]I
生物医学工程中的电生理信号处理与分析
生物医学工程中的电生理信号处理与分析第一章介绍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中,电生理信号处理与分析是一项关键技术。
电生理信号包括脑电图(EEG)、心电图(ECG)、肌电图(EMG)等,这些信号记录了生物体在不同情况下的电活动,对于了解和诊断生物体的生理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电生理信号处理与分析的目标是提取和分析电信号中的有用信息,以便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
第二章电生理信号处理的方法1.预处理在预处理阶段,我们需要对原始电生理信号进行噪声抑制、滤波和放大处理。
噪声抑制是为了减少来自环境干扰的影响,滤波是为了去除高频与低频的干扰信号,放大是为了增强信号的弱度。
2.特征提取特征是电生理信号中的有用信息,通过特征提取可以将复杂的信号转化为可处理的数据形式。
常用的特征提取方法包括时域特征、频域特征和小波分析等。
时域特征包括振幅、能量和斜率等指标,频域特征包括功率谱和频率等。
3.分类与识别分类与识别是电生理信号处理的重要任务,其目标是将不同类型的电信号进行分类和识别。
常用的分类方法包括支持向量机(SVM)、人工神经网络(ANN)和卷积神经网络(CNN)等。
这些方法可以根据特征向量将电信号分为不同的类别,实现电生理信号的自动分类与识别。
第三章电生理信号分析的应用1.脑机接口脑机接口是将脑电信号与外部设备连接起来实现人机交互的技术。
通过分析脑电信号,并将其转化为控制信号,可以实现残疾人的康复训练和生活辅助。
脑电信号的分析包括脑电模式识别和脑电特征提取等。
2.心律失常识别心电图是心脏电活动的记录,通过分析心电图可以判断心脏的健康状况以及识别心律失常。
心电图的分析包括测量心电图的波形特征、心率变异性的分析等。
3.肌肉控制与康复肌电图记录了肌肉电活动的变化,通过分析肌电图可以了解肌肉的收缩情况和力量变化。
肌电图的分析可以用于肌肉控制和康复训练,如矫正姿势、评估康复进展等。
第四章电生理信号处理与分析的挑战与展望1.噪声与干扰电生理信号通常伴随着许多噪声和干扰信号,如电磁干扰、肌电交叉干扰等。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天津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E-mail : zhou4715@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 细胞跨膜物质转运
第二节 细胞跨膜信号转导功能 第三节 细胞生物电现象
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基本要求
掌握: 1、细胞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 2、动作电位的引起及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
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增加、加强
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
(二)动作电位( Na+的平衡电位)
1、概念:细胞受刺激后,膜两侧电位发生的一次快速倒转和复 原,动作电位是细胞产生兴奋的标志。 2、组成:锋电位(spike)与后电位
锋电位 后电位
上升支:去极相
下降支:复极相
负后电位 正后电位
2)局部兴奋
概念:细胞受到阈下刺激时,只能在受刺激的局部 出现一个较小的去极化过程,也称局部电位
特点: 受刺激后去极化未达到阈电位水平 不是“全或无”,呈现等级性 可以总合 不是“不衰减性传导”,呈现电紧张性扩布
多个阈下刺激在同 一部位连续给予
多个阈下刺激在相 邻部位同时给予
兴奋性: (Excitability)
活细胞、组织或有机体接受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可兴奋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可兴奋组织 : 神经、肌肉和腺体 反应 : 兴奋或抑制
兴奋:可兴奋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兴奋产生的标志就是爆发了一次动作电位
3、刺激(stimulus)
定义:引起机体发生反应的内、外环境的变化
复习思考题
基本概念:
电生理检查基本知识
电生理检查基本知识
电生理检查是一种利用心内心电图记录和心内刺激技术来诊断心律失常和评价治疗效果的方法。
它通常针对病情比较稳定、可以进行平躺活动的患者进行。
电生理检查的主要过程是通过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等途径,将电极导管插入心脏内部,记录心内心电图,同时进行心内刺激,诱发心律失常,以明确病变部位和性质。
电生理检查不仅可以对心脏的整体电生理活动进行评估,还可以对心脏的局部电生理特性进行研究。
例如,通过希斯氏束电图记录,可以了解房室传导阻滞及异位性心动过速等疾病的电生理特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在电生理检查中,心脏不应期、向心性室房逆行传导、偏心性室房逆行传导、递减传导等电生理现象是常见的。
这些现象的产生与心肌组织或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有关,对于理解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和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电生理检查还可以结合其他检查手段,如超声心动图、核磁共振等,对心脏结构和功能进行全面评估。
这有助于发现潜在的心脏疾病,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总之,电生理检查是一种重要的心脏电生理研究手段,对于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全面了解电生理检查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可以更好地为心脏病患者提供精准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第二章电生理研究方法
功能进行了重要研究
“视皮层的发育和环境的影响”
德国 德国
发明膜片箝技术,首次证实细
胞膜上存在离子通道
《单通道记录》
第一节 常规心肌电生理研究技术
在常规心肌电生理研究中,主要是采用 玻璃微电极插入在体或离体心肌细胞内,记 录心肌细胞的跨膜电活动,并研究各种因素 对其电活动的影响。
一、常用电生理仪器
内尔在实验室进行膜片箝研究工作
1983年10月第一版 《Single-Channel Recording》
封面
电生理获医学诺贝尔奖名单(截止到2002年)
获奖时间 1924 1932 1944 1963
1967 1970 1981 1991
获奖者 埃因托芬 (Einthoven) (1860-1927) 艾德里安 (Adrian) (1889-1977) 谢灵顿 (Sherrington) (1857-1952) 加塞 (Gasser) (1888-1963) 厄兰格 (Erlanger) (1874-1965) 埃克尔斯 (Eccles ) (1903-1997) 霍奇金 (Hodgkin) (1914-1998) 赫克斯利 (Huxley) (1917-) 哈特兰 (Hartline) (1902-1983) 格兰尼特 (Granit) (1900-1991) 卡茨 (Katz) (1911- ) 休伯尔 (Hubel) (1926-) 威塞尔 (Wiesel) (1924-) 内尔 (Neher) (1944-) 萨克曼 (Sakmann) (1942-)
(Biophysical properties of cell membrane)
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构成。以脂质双分 子层为支架,镶嵌着不同特性的蛋白质颗粒。细胞膜 的电紧张及其扩布规律,膜的极化状态及其形成过程 中等都是细胞膜电缆性质(cable properties)的反映。 (轴浆电阻与膜电阻、膜电容的组合,使电流对膜电 位的影响起着依距离而衰减以及在时间上的延缓作用 ――神经的“电缆”性质)。细胞膜的电缆特性从定 的等效电路及其时间常数和空间常数得到证实。
电生理室管理制度
电生理室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电生理室的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医患双方的权益,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医院管理制度,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医院内的电生理室管理工作。
第三条电生理室是医院医疗技术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医院的相关规定进行管理。
第四条电生理室应当严格按照规定开展工作,做到规范、高效、安全。
第五条电生理室的管理应当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保障患者的权益,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第六条电生理室应当加强内部管理,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
第七条电生理室管理应当注重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第八条电生理室应当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确保医疗安全。
第九条电生理室管理应当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遵循医疗伦理规范。
第十条本管理制度由电生理室主任负责解释,并适时修订。
第二章电生理科室的职责第十一条电生理科室是医院的重要医疗技术科室,其主要职责是进行心脏电生理检查和治疗,为临床医师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
第十二条电生理科室应当不断加强技术力量建设,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
第十三条电生理科室应当严格遵守有关医疗技术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确保医疗安全。
第十四条电生理科室要积极配合临床科室开展医疗工作,确保医疗服务的及时、优质、高效。
第十五条电生理科室要开展心脏电生理检查和治疗的同时,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和技术创新工作。
第三章电生理室的管理第十六条电生理室的管理人员要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
第十七条电生理室的管理人员要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
第十八条电生理室的管理人员要依法依规管理,做好服务工作,维护医院形象。
第十九条电生理室的管理人员要严格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医院的工作领导和管理安排。
第二十条电生理室的管理人员要做好医患沟通工作,维护医患关系,解决医患纠纷,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第四章电生理室的服务第二十一条电生理室要做好医患沟通工作,做到及时、耐心、细致,解答患者的相关问题。
心脏电生理课规章制度
心脏电生理课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为了规范心脏电生理学课程的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特制定本规章。
本规章适用于心脏电生理学课程的教学管理工作。
第二章课程设置1. 课程名称:心脏电生理学2. 课程性质:专业课程3. 学时安排:根据教学计划安排4. 授课对象:医学相关专业的本科生5. 主要内容:心脏电生理的基本原理、仪器操作、常见心律失常的诊断及治疗等第三章教学目标1. 掌握心脏电生理的基本原理和仪器操作技术2. 能够独立进行心脏电生理监测、分析和诊断3. 能够针对不同的心律失常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4. 具备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第四章教学内容1. 心脏电生理的基本原理2. 心脏电生理仪器及其使用方法3. 常见的心脏电生理检查和诊断方法4. 心律失常的分类、诊断和治疗5. 心脏起搏器和除颤器的使用及维护第五章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讲授基本原理和技术知识2. 实验教学:操作心脏电生理仪器进行实践训练3. 临床实习:参与临床实践,观摩病例,学习诊疗技能4. 讨论与研究:开展学术讨论,研究学术问题,提高综合素质第六章考核评价1. 学习考核:包括平时成绩、实验报告、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2. 行为评价:包括听课情况、参与讨论、实习表现等3. 考核方法:综合考核,按一定比例计算总成绩第七章教学管理1. 教学计划:制定每学期的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2. 教学进度:按计划进行教学活动,保证教学质量和进度3. 教材选用:选用符合教学要求的教材和参考书籍4. 教学设备:保证实验室设备齐全,保持设备正常运转5. 教学环境: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第八章教学质量监控1. 定期评估:每学期结束后进行教学质量评估,调查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和建议2. 教学改革:根据评估结果和教学需求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第九章其他事项1. 本规章由相关教师和教务管理部门共同监督执行2. 学生应严格遵守规章制度,不得擅自违反规定3. 如有违反教学规章的行为,将按照校纪校规进行处理总结:本规章制度是为了规范心脏电生理学课程的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而制定的。
神经元活动的电生理信号分析
神经元活动的电生理信号分析神经科学一直以来都是生物学中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
随着科技的进步,神经科学研究也逐渐从分子层面和细胞层面深入到功能层面和行为层面。
在这些研究中,对神经元的电活动信号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神经元的电活动信号不仅仅是构成神经网络基础的信号,还能反映神经元的类型、状况和功能。
本文将从神经元活动的基本特征、神经元的电活动信号及其形成机制、神经元电生理信号的分析方法三个方面,为读者介绍神经元电生理信号分析的相关知识。
第一章:神经元活动的基本特征神经元是神经网络的基本单位,其激发和抑制直接影响着神经网络的信息传递。
神经元的基本特征包括静息膜电位和动作电位。
静息膜电位是指神经元在静止状态下的电位差异。
在静息状态下,神经元内部有一定的负电荷,而其外部则呈现出一定的正电荷。
这种电位差异是由神经细胞内负离子和阳离子之间的分布不平衡所引起的。
动作电位是指当神经元受到兴奋时,其产生的突发电流。
当神经元受到足够的刺激时,静息膜电位将发生短暂的快速上升和下降,形成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的形成是神经元不容易兴奋的间歇期和一定兴奋的临界期之间的瞬间。
神经元的兴奋性和抑制性是由静息膜电位的大小和动作电位的形成速度决定的。
第二章:神经元的电活动信号及其形成机制神经元的电活动信号是指神经元发出的电信号,主要有兴奋性电电位与突发性放电。
其中,兴奋性电电位表示神经元接受其它神经元信号时产生的电信号,在突触中发生。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重要连接,当神经元接收到神经递质时,离子通道在接受端的细胞膜上将打开,导致电位的快速变化。
突发性放电则是指神经元接收兴奋性刺激或其内部稳态的失衡状态下,由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引起的电活动产生。
此时,电压感受通道的开闭状态将控制钾、钠和钙离子的流入和流出,并导致动作电位的形成。
第三章:神经元电生理信号的分析方法神经元的电生理信号是神经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手段之一。
神经元电生理信号可以通过记录细胞膜电压、稳态电位和电流的变化来研究神经元的活动。
第二章电生理基础
二. 神经元的细胞膜结构特点
(1)通道运输
在膜上的通道蛋白质帮助下完成。 如钠离子通道、钾离子通道、钙离子通道等。
离子扩散通量的多少,与膜两侧离子的浓度差及 电场力有关。 通道的开放(激活)或关闭(失活) 由“闸门”调控,闸门开关迅速。
化学门控通道::由化学物质引起闸门开关 电压门控通道:由膜电位变化引起闸门开关
复极化 (repolarizing phase )
超极化 Hyperpolazing phase
动作电位由峰电位 和后电位构成。
(二) AP的产生机制
用离子流学说来解释:
1. 去极化时相 细胞受刺激
少量钠通道开放
静息电位减小到阈电位水平 大量钠通道开放
细胞外Na+快速、大量内流
细胞内电位急剧
上升
锋电位的上升支。 (Na+内流)
2. 复极化时相 膜电位达到Na+平衡电位水平
钠通道失活关闭,钾通道激活开放
Na+停止
内流、K+快速外流
细胞内电位下降,恢复
到负电位水平
锋电位的下降支。 (K+外流)
3. 后电位 钠泵活动,使膜两侧离子分布恢复兴 奋前不均衡状态。 (钠泵活动)
(三) 动作电位的产生条件与阈电位 ★ 阈电位:使细胞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
★静息电位实质:是K+外流形成的电—化学 平衡电位。
静息电位主要受细胞内外K+浓度的影响: 如细胞外K+浓度增高,K+浓度差减小,向外扩散的 动力减弱,K+外流减少,静息电位减小 (即膜内外的 电位差变小)。
如细胞外的K+浓度降低,将引起静息电位增大(即 膜内外的电位差变大)。
(整理)细胞电生理
一、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内环境稳态:指的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
2.内环境:是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3、适应性:指机体随内外环境的变化而调整体内各部分活动和关系的功能。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4.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5.去极化:膜电位数值向膜内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时称为去极化。
6.极化:静息时细胞膜两侧维持内负外正的稳定状态,称为极化。
7.复极化:细胞膜去极化后,恢复到原来极化状态的过程称为复极化。
8.第二信使:是指把作用于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到细胞内,使之产生生理效应的细胞内信使。
9、阈刺激:能引起三、呼吸系统:三、血液10.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吸人肺泡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气体量。
11.肺活量:是指在做最大吸气之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
12.每分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入或出肺的气体量。
13.最大通气量:指尽力做深快呼吸时,每分钟入或出肺的气体总量。
14.解剖无效腔:从上呼吸道至呼吸性细支气管以前的呼吸道,其腔内的气体不参与气体交换,称为解剖无效腔或死腔。
15、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肺泡Ⅱ型细胞合成和分泌为一种脂蛋白,它以单分子层形式覆盖在肺泡液气界面上。
细胞去极化达到阈电位的刺激叫做阈刺激。
四、肾脏系统:16.肾糖阈:是指尿中不出现葡萄糖时的最高血糖浓度。
正常值为160~180mg% 。
17.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小管液中的物质,通过小管上皮细胞进入管周毛细血管血液的过程称为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18.肾小球滤过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侧肾脏所生成的原尿量。
19、渗透性利尿:是指通过增加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和渗透压而使尿量增多的方式。
20.肾小球有效滤过压:是肾小球毛细血管血浆滤过的动力,等于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减去肾小囊内压与血浆胶体渗透压之和。
五、神经系统:21.脊休克:当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断面以下的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这种现象称为脊休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间总和(Spatial summation):如果同时有冲动 抵达多个突触前终末(空间总和),突触后神经元一旦 产生了新的神经冲动,即被认为是完成了突触传递。
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传导机制:无髓神经纤维上近距离局部电流
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传导机制:无髓神经纤维上近距离局部电流
有髓鞘N纤维为远距离(跳跃式)局部电流
Action potential conduction( page 70-72)
local current theory: 在无髓鞘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在 兴奋部位局部产生的电位差刺激了相邻的部位,则两者之 间产生的局部电流 ,使相邻部位去极化,达到域值则在 相邻部位产生兴奋。兴奋以这种机制快速扩布。
▪ Julius Bernstein(1871)提出膜学说来解释 神经和肌肉的电现象。
▪ J.Z.Young(1936) 发现枪乌贼的巨轴突,直径1mm, 长数百mm。
▪ 1939年美国的H.J.Curtis, K.S.Cole和英国的 A.L.Hodgkin,A.F.Huxley发明了微电极技术,用细胞内 记录方法,显示动作电位 出现时,膜电导的变化。 A.L.Hodgkin,A.F.Huxley和Eccles共获1963年诺贝尔生 理学、医学奖。
二. 神经元的细胞膜结构特点
(1)通道运输
在膜上的通道蛋白质帮助下完成。 如钠离子通道、钾离子通道、钙离子通道等。
离子扩散通量的多少,与膜两侧离子的浓度差及 电场力有关。 通道的开放(激活)或关闭(失活) 由“闸门”调控,闸门开关迅速。
化学门控通道::由化学物质引起闸门开关 电压门控通道:由膜电位变化引起闸门开关
在周围神经系统:集合成周围神经. 有髓神经纤维 无髓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突起外面包裹着髓鞘和神经膜.称为有髓神经纤维。 有的无明显髓鞘,仅仅有一神经膜.称为无髓神经纤维.
神经末梢
神经末梢:神经纤维的终末部分。神经纤维末端分布 到组织
器官时所形成的特殊结构 . 终末装置.
感觉神经末梢
运动神经末梢
五.神经元整合( neuronal integration): 突触后电位(Postsynaptic potential):
钠 - 钾泵(钠泵):
转运Na+和K+,为两个亚单位组成的二聚体蛋 白质。具有ATP酶活性,能分解ATP供能,也就是 Na+-K+依赖式ATP酶。
钠泵的生理意义:
形成和维持膜内高K+ ,膜外高Na+ 的不均 衡离子分布状态。
这一不均衡分布是对生物电产生、维持神经 肌肉的正常兴奋性所必需的。
三、 静息电位( RP ) (一) 概念及测量
(1)膜两侧离子分布不均衡; 细胞内: K+ 、蛋白质离子 (A-) 浓度高 ; 细胞外: Na+ 和 Cl- 的浓度高 。
(2)膜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 细胞静息时,膜对K+通透性大 对 Na+通透性很小 对 A- 几乎没有通透性
哺乳动物神经轴突内外离子的浓度(mmol/L)和流动趋势
细胞内 细胞外 细胞内外浓度比 离子流动趋势
▪ 5.箭毒(batrachotoxin):静息状态下,使钠离子通道开放,产生 不可逆转的去极化,降低动作电位的幅度,最终出现传导阻滞。
▪ 6.四已胺(tetraethylammonium,TEA):钾离子通道激活阻断剂。 使复极化时程延长。动作电位延长。
神经纤维结构的影响:
根据直径,髓鞘发达程度,结间段长短和神经传导速度。分为 A,B,C型。
▪ 1949年A.L.Hodgkin 和B.Katz提出离子学说。
▪ 1976年Erwin Neher,Bert Sakmann 建立了膜片钳 (patch clamp)技术,使记录单离子通道的活动成为 可能。获1991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研究生物电信号产生和传导中常用的几个术语:
刺激(stimulus):内外环境的变化构成刺激。
(三)主动转运
1、概念: 通过细胞自身的耗能过程,将物质分子(或离子) 由细胞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2、特点: (1) 逆浓度差 (2) 耗能 (3) 借助于膜上“生物泵”的活动来完成
生物泵:
为镶嵌在细胞膜中的特殊蛋白质。活动时,需提 供能量,逆浓度差转运。如钠泵、钾泵、钙泵等。
1. 概念
+++ +
+
++ +
+
+
++ + + + +
பைடு நூலகம்
细胞静息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的电位差。
★特征:膜外为正,膜内为负。(外正内负)
2.RP实验现象
3.证明RP的实验
(甲)当A、B电极都位于 细胞膜外,无电位改变, 证明膜外无电位差。
(乙)当A电极位于细胞 膜外, B电极插入膜内时, 有电位改变,证明膜内、 外间有电位差。
阈值(threshold):即刺激阈值(threshold stimulus)通常 是指引起组织或细胞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上刺激,阈上刺激,阈刺激。
兴奋性( excitability):即细胞、组织、有机体受到阈刺激和 阈上刺激时,发生反应的能力。其表现形式为兴奋和抑制。
兴奋(excitation):即组织、有机体受到阈刺激和阈上刺激 时,由不动到动,由动的慢到动得快,该反应方式为兴奋。 反之为抑制(suppression )。可兴奋细胞兴奋时,表现为 产生动作电位。抑制时,产生超激化。
极化状态。
四、动作电位 (Action potential, AP )
(一)动作电位的概念 1.基本概念
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 生的可传布的电位变化过程。
2.AP实验现象
3. 动作电位的演变过程
去极化 (depolarizing phase )
反极化(超射) (overshoot )
★静息电位实质:是K+外流形成的电—化学 平衡电位。
静息电位主要受细胞内外K+浓度的影响: 如细胞外K+浓度增高,K+浓度差减小,向外扩散的 动力减弱,K+外流减少,静息电位减小 (即膜内外的 电位差变小)。
如细胞外的K+浓度降低,将引起静息电位增大(即 膜内外的电位差变大)。
★ (三) 描述膜两侧电荷分布的一组术语 极 化: 细胞膜两侧外正内负的状态。 超极化: 以静息电位为准,电位差加大(膜内更负)。 去极化: 细胞膜两侧电位差变小的过程 。 反极化: 膜电位的极性发生倒转(外负内正)。 复极化: 细胞先发生去极化,然后又恢复到原来的
(2)载体运输
载体蛋白质在物质浓度高的一侧与被转运物质 结合,引起构象变化, 把物质转运到低浓度的 一侧,然后与物质分离。
如葡萄糖、氨基酸等的跨膜运输。
易化扩散特点:
(1) 特异性
通道特异性不如载体表现突出。
(2) 饱和现象
原因为:载体蛋白及通道蛋白量有限。以载 体表现突出。
(3) 竞争性抑制
膜电位值。 阈电位约比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小10~20mV。
静息电位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是产生动作电位 的必要条件。
(四)动作电位的特点
1. “全或无” 现象 2. 不衰减性传导 3. 脉冲式产生
各种细胞AP持续时间有很大差别: 神经和骨骼肌细胞:1ms至数 ms 心室肌细胞:长达 300ms 左右
(五)细胞动作电位与兴奋性变化之间的时间关系
▪ 2.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钠离子通道激活阻断剂。阻遏 动作电位的产生。
▪ 3.海葵毒素(sea anemone venom,ATXII):钠离子通道失活阻断 剂。使动作电位的的超射的下降相变慢,并延长时间,产生平 台
▪ 4.蝎毒素(scorpion toxin,):钠离子通道失活阻断剂。阻遏动作 电位的的超射的下降相变慢,并延长时间,产生平台
2.19世纪 Nobeli改进了电流计,首次记录到损伤电 位(损伤处为负,未损伤处为正)。
3.Carlo Matteuci 1842年首次记录到肌肉的动作电 位,并用 “二次收缩实验”证明,动作电位引起 肌肉收缩。
▪ Du Bois Reymond (1849)记录到静息电位 和动作电位。
▪ Helmholtz(1850)测量了神经干上的冲动传 导速度,证明了神经活动不同于电活动。
C类: 直径最细,0.3-1.6微米,传导速度最慢, 2米/秒, 如自主
神经的节后纤维,由于恢复过程中不生成髓鞘,所以受损伤后 恢复再生较快, 常见于植物神经的节后纤维,周围神经和后根的 无髓纤维. 属于无髓神经纤维,传导痛觉,味觉等,如嗅神经 的嗅丝
神经纤维: 轴突,树突. 机能:传导冲动
在中枢轴突构成脊髓或脑的传导束和联合纤维.
复极化 (repolarizing phase )
超极化 Hyperpolazing phase
动作电位由峰电位 和后电位构成。
(二) AP的产生机制
用离子流学说来解释:
1. 去极化时相 细胞受刺激
少量钠通道开放
静息电位减小到阈电位水平 大量钠通道开放
细胞外Na+快速、大量内流
细胞内电位急剧
上升
锋电位的上升支。 (Na+内流)
2. 复极化时相 膜电位达到Na+平衡电位水平
钠通道失活关闭,钾通道激活开放
Na+停止
内流、K+快速外流
细胞内电位下降,恢复
到负电位水平
锋电位的下降支。 (K+外流)
3. 后电位 钠泵活动,使膜两侧离子分布恢复兴 奋前不均衡状态。 (钠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