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中景物形象公开课

合集下载

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课件

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课件

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教材《中国古代诗歌》第二单元,主要包括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宋代诗人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以及宋代诗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这些诗作均以描绘景物形象为主题,通过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使学生能够领略到古代诗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诗作中所表现的景物形象,感受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独特见解和情感表达。

2. 学会分析古代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把握诗人运用景物抒发情感的手法。

3. 提高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景物形象,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 教学重点: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体会诗人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诗歌》、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配乐诗朗诵,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2. 诗作欣赏: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作,感受诗中的意境。

3. 景物分析:教师逐句解析诗作,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景物描写,分析景物形象。

4. 情感体会:教师引导学生从景物描写中体会诗人的情感,探讨诗人如何运用景物抒发情感。

5. 实践练习: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分析诗中的景物形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6. 分享与讨论:学生相互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景物形象情感表达《登鹳雀楼》壮阔江山胸怀壮志《江城子·密州出猎》茫茫雪原豪情壮志《将进酒》酒泉美酒抒发豪放《青玉案·元夕》热闹元宵欢愉心情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选取一首古代诗歌,分析诗中的景物形象,并阐述诗人如何运用景物抒发情感。

答案:以李白的《将进酒》为例,诗中的景物形象主要有酒泉、美酒、月亮等。

诗人通过描绘酒泉美酒,抒发了自己豪放的性格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2024年《分析鉴赏古诗中的景物形象》精彩课件

2024年《分析鉴赏古诗中的景物形象》精彩课件

2024年《分析鉴赏古诗中的景物形象》精彩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中国古典诗歌鉴赏》教材的第四章第二节“古诗中的景物形象”。

详细内容包括:景物形象的概念、分类及作用,结合具体古诗词分析景物形象的塑造方法,以及如何鉴赏古诗中的景物形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景物形象的概念、分类及作用,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具体分析方法,深入剖析古诗中的景物形象。

3.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景物形象的概念、分类及作用,景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难点:如何运用具体分析方法鉴赏古诗中的景物形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古诗词中的山水画,引导学生关注古诗中的景物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a. 景物形象的概念、分类及作用;b. 景物形象的塑造方法;c. 鉴赏古诗中的景物形象。

3. 实践情景引入:以一首古诗为例,让学生分析诗中的景物形象,并进行小组讨论。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古诗,详细讲解如何鉴赏诗中的景物形象。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分析一首古诗中的景物形象,并进行解答。

六、板书设计1. 《分析鉴赏古诗中的景物形象》2. 内容:a. 景物形象的概念、分类及作用;b. 景物形象的塑造方法;c. 鉴赏古诗中的景物形象。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下面这首古诗中的景物形象。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 答案:a. 景物形象:瀑布、香炉、紫烟、银河;b. 景物形象的作用:表现大自然的壮美;c. 景物形象的塑造方法:比喻、夸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景物形象的相关知识,提高了古诗词鉴赏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多阅读古诗词,关注景物形象的描绘,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教案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教案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歌中景物形象的特点和作用。

2. 培养学生欣赏和分析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诗歌情感和主旨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1. 诗歌景物形象的概念与特点。

2. 诗歌景物形象的作用。

3. 分析具体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景物形象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引导学生思考景物在艺术作品中的作用。

2. 讲解:介绍诗歌景物形象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如《春晓》、《登鹳雀楼》等。

4. 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歌,并分析其中的景物形象。

五、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参与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诗歌景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馈,以便进行改进。

六、教学资源1. 诗歌文本:准备相关的诗歌文本,如《春晓》、《登鹳雀楼》等。

2. 投影仪:用于展示诗歌文本和相关的图片。

3. 学生反馈表格:用于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

七、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八、教学延伸1. 进一步分析其他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2. 让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并注重景物形象的描绘。

九、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诗歌中景物形象的特点和作用,并能够分析具体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艺术。

十、课后作业1. 阅读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并分析其中的景物形象。

2. 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熟悉的景物,并尝试运用诗歌中的表达技巧。

六、教学案例案例一:《江南春》1. 展示诗歌:“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如“千里莺啼绿映红”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

《分析鉴赏古诗中的景物形象》课件

《分析鉴赏古诗中的景物形象》课件

《分析鉴赏古诗中的景物形象》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材第四章《景物描写与意境创造》,详细内容涉及了景物形象在古诗中的表现手法、意境构建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主要围绕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和宋代诗人苏轼的《赤壁怀古》进行深入剖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古诗中景物形象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等。

2. 培养学生通过景物形象感悟诗人情感和审美情趣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古代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景物形象与诗人情感之间的联系,以及意境的构建。

重点:掌握景物形象的表现手法,理解诗人在景物描绘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辅导书、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秋天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氛围,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内容:讲解王维的《山居秋暝》和苏轼的《赤壁怀古》,分析诗中的景物形象及其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等。

3. 例题讲解:以《山居秋暝》为例,分析“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中的景物形象,阐述其意境和情感。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赤壁怀古》中的景物形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两首诗的意境和情感,派代表进行汇报。

六、板书设计1. 《分析鉴赏古诗中的景物形象》2. 内容: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晚秋苏轼《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景物形象表现手法:比喻、拟人、象征意境与情感:宁静、哀愁、豪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登鹳雀楼》和《静夜思》中的景物形象,写出你的感悟。

诗中景物形象的描绘;景物形象所蕴含的情感;你的感悟和体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古代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学会欣赏和鉴赏古诗中的景物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之景物形象》示范课件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之景物形象》示范课件

2.分析意象作用的二步骤和五角度
步骤一:描述意象,并指出意象的特色。 步骤二:分析作用,点出效果。
分析时主要从以下五个角度:
①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营造意境方面的作用。 ②塑造环境或背景的作用。它通常表现为通过多个意象组成群,为人 物的活动提供环境或背景。
③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一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往往 是固定的,如“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出“诗人的羁旅之 苦”,“空城落花”传达出“作者对国势衰危的哀叹”及“一腔 的爱国情”。 意象在具体诗歌中传达情感方面的作用,则由具体 诗歌决定。 ④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的作用,多表现在咏物诗中。 ⑤结构上的线索作用。有的意象贯串始终,则往往为线索。
江上
董 颖①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②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 ①董颖,大致生活在宋高宗绍兴初前后,一生穷困潦倒,迫 于生计而常年奔走异乡。②摩挲:用手抚摩。 前两句写景寄情,选取意象“一双鸥”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步骤一:写镜子一样平静清澈的沧江水面,天空成双 飞翔的雪花一样洁白、飘逸、轻巧的鸥鸟。 步骤二:为首句寂静的秋江点缀了生机,组成一幅动 静相间的江上秋色图;反衬了诗人的孤单,使诗人孤 寂的心情跃然纸上。
(诗人与意象合而为一)
诗歌意象举例
1、月亮:思乡怀人 烘托情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2、菊花:傲霜坚强 隐逸高洁 清高脱俗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郑思肖《寒菊》) 3、梅花:不畏严寒 冰清玉洁 孤傲清高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 4、松柏:傲霜斗雪 孤直耐寒 坚贞不渝 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刘禹锡) 5、梧桐:凄凉悲伤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教案)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教案)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教案)第一章:诗歌与景物形象1.1 诗歌的定义与特点诗歌是一种文学形式,以节奏、韵律和意象为主要表现手段。

诗歌具有简洁、含蓄、富有音乐性和艺术性的特点。

1.2 景物形象的概念与作用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或人造景物。

景物形象在诗歌中起到营造氛围、表达情感、象征意义等作用。

第二章:景物形象的描绘与表达2.1 观察与体验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自然景物,体验其美感。

鼓励学生通过绘画、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景物的感受。

2.2 诗歌中的景物描绘技巧运用形象的语言、比喻、拟人等手法描绘景物形象。

注意景物与情感的结合,通过景物表达诗人的情感。

第三章: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分析3.1 选取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选择一首描绘景物形象的诗歌,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

分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及其与情感的关联。

3.2 学生分组讨论与分享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每组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互相交流意见。

第四章: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创作4.1 学生创作练习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描绘景物形象的诗歌。

指导学生运用适当的描绘手法和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4.2 诗歌分享与评价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创作,进行评价和讨论。

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技巧。

第五章: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欣赏与解读5.1 欣赏不同诗人的景物诗歌选择不同诗人的景物诗歌进行欣赏和解读。

分析不同诗人对景物形象的描绘手法和情感表达。

5.2 学生自主解读与分析让学生自主选择一首景物诗歌进行解读和分析。

学生通过写作或口头报告的形式,表达自己对诗歌中景物形象的理解和感受。

第六章: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与情感的关系6.1 情感与景物形象的结合分析诗歌中景物形象与情感的相互关系。

探讨诗人如何通过景物形象表达喜悦、忧伤、孤独等情感。

6.2 学生案例分析提供几个学生案例,分析案例中诗歌的景物形象与情感的关联。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通过景物形象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七章: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与象征意义7.1 象征手法的理解解释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公开课)ppt课件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公开课)ppt课件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鉴 赏
唐 ·韦应物 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独鸟下
东南,广陵何处在?

“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从“山”、“雨”、“鸟”三个角度入手,简要评析这首诗所
表达的感情。
评析示例:秋日远山传来寺庙悠长的暮钟,茫茫楚天挂上了霏霏雨幕,凄凉黯淡的傍晚景色 烘托出诗人思家念远的孤寂、凄怆的情感;最后,诗人运用反衬手法,写一只失群的小鸟飞 往家乡广陵方向,鸟飞东南,离巢愈近;而诗人还要赶路,去亲愈远。这更引起了他满腹思 乡的离思哀愁。

诗人自己;(偏重抒情的诗歌)




B、作品中其他人物。(偏重叙事的诗歌)



景物 形象
诗人借以表达主观 感情的载体
意象(山川草木等客观物象)-------诗歌中浸染了作 者感情的东西。
(偏重写景的诗歌)
事物 形象
咏物诗中描绘的形象或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物象,或以物曲折表现诗人的品 格情操和思想感情。
答:渲染惨淡凄凉的氛围 ,奠定了哀伤凄婉的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开篇两句就给人以 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 层暗淡的暮色。
;.
12
完成P123“训练检测”第4题
;.
13
;.
14

借景抒情类解题步骤:
象 鉴
1、列举景物(可作适当描绘,注意手法)
全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是典型的借景抒情(或“以乐景衬哀情”)。上片描写了清明之 际的春景:“风细”“柳斜”“春水”和春“花”,描绘了一幅“春未老”的美好春景,营 造了一种幽美明净的意境。下片抒发了由此景引发的“思乡”之情,表达出春虽未老,人却 因无法回家而充满了无奈和苦涩的“思乡”之情。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公开课)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公开课)
答:①词的上片描写了迷离的杨柳、弥漫的 晓雾、零落的杏花、凄凉的钟声、寂寞的明 月、空荡的宫殿、残败的落红等意象。
②描绘了一幅夜半时分惆怅寂寥的残春图 景,营造了一种残败清冷的氛围。
③抒发了物是人非的凄凉惆怅之情。
练习2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一、分析意象和意境,进而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意象 意象是指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它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心。
分析意象答题步骤: ①找准意象,结合修饰意象的词语加以描述; ②概括意象特点; ③分析揭示意象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
景物形象的含义
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观 和人文景观。
这些景物承载着作者的 主观感情。
高考常见题型
1、诗人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景物?写了景 物的什么特点? 2、诗的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意象?请简要 分析。 3、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 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学、习这重首点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练习题1
山花子·春恨
【明】陈子龙
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零落五更钟。寂寞景阳宫 外月,照残红。
蝶化彩衣金缕尽,虫衔画粉玉楼空。惟有无情双 燕子,舞东风。
【注】 ①景阳宫:南朝旧宫。 ②明清之际文学家。
问题: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什么意 境?
上片: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零落五更钟。 寂寞景阳宫外月,照残红。
答题时三者缺一不可。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 由。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和意境(很好)课件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和意境(很好)课件

景物与意境的互动关系
相互依存
景物和意境在诗歌中是相互依存的, 没有景物的铺垫和衬托,意境便无法 形成;而没有意境的升华,景物则显 得平淡无奇。
动态变化
随着诗人情感的起伏和变化,景物和 意境之间的关系也会发生动态的调整 ,形成不同的艺术效果。
04
诗歌鉴赏的方法与技巧
抓住诗歌的语言特点
1 2
3
语言特点
情感表达
景物不仅是视觉的呈现,更是诗 人情感的寄托。通过景物的描绘 ,诗人能够传达出内心的喜怒哀 乐,使读者产生共鸣。
意境对景物的升华
抽象化
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法,诗人将具体 的景物抽象化,使其超越物质形态, 成为情感的载体。
深化情感
意境的营造能够使景物的情感内涵得 到深化,使读者在欣赏景物的同时, 感受到诗人所表达的深层情感。
《雨巷》
戴望舒以悠长的雨巷和丁 香般的姑娘,表达出对美 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再别康桥》
徐志摩以优美的语言和意 象,表达出对逝去时光的 追忆和感慨。
学生作品鉴赏与点评
学生作品一
以简洁的语言描绘出春天的景象 ,表达出对生命的热爱和感慨。
学生作品二
以独特的视角和语言,描绘出城市 的繁华和喧嚣,表达出对现代社会 的思考和感慨。
例如,杨万里的《小池》中,“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 头。”通过描绘小池中的泉水、树荫、小荷、蜻蜓等景物,表现出清新明快的意境,抒发出诗人对自 然的热爱和欣赏。
03
景物与意境的融合
景物对意境的塑造
自然景物
自然景物在诗歌中常常用来营造 特定的意境,如“月”常用于表 达清冷、寂寥的氛围,“花”则 常用于表达生机和美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月亮、鸿雁、鲈脍、双鲤 思乡类(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3.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斜阳 愁苦类(或表达忧愁、悲伤之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4.菊花、梅花、松柏、竹、黍离、冰雪、草木 抒怀类(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5.红豆、莲、连理枝、比翼鸟 爱情类(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6.投笔、长城、楼兰、请缨、羌笛 战争类(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7.五柳、东篱、三径 闲适类(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向往)
思乡类、战争类、送别类、愁苦类、爱情类、闲适类、抒怀类
松梅竹菊寓高洁,
识 借月托雁寄乡思。
记 意 象
杜鹃鹧鸪啼凄凄, 梧桐叶落透悲意。
顺 别时长亭柳依依,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谢谢大家!
口 落花流水传愁绪。
溜 乌鸦燕子系兴衰,
草木仍在人事移。
何为意境?
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 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 境界,它是诗人主观的“意”(思想感情) 与客观的“境”(自然景物)的有机统 一。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意境=主观的“意”+客观的“境”
意境特点
举例
韦应物《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习题回顾
分析李清照的《点绛唇》中女主人公形象。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参考答案】(1)塑造了一个活泼娇媚、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又 略带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2)第一句是动作描写,写出了少女的活泼快乐;第二句写少女 的神态,展现了人物娇媚的风姿;第三句写少女含羞躲避的情状; 第四句在“走”与“回首”的矛盾和“却把青梅嗅”的掩饰中展 现了想见又怕见的微妙复杂的心理(含羞、好奇、爱恋等)。
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题目问法
1.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2.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 3.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4.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并分析其作用。 5.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2.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 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 净绚丽、幽静深寂等。
参考:营造出清幽静谧的意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 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参考: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自 然界小生命的热爱的思想感情。
(3)这表现了少女天真、活泼、勇敢的一面,也表达了作者对爱 情的强烈追求与对自由的渴望。
分析皎然《寻陆鸿渐不遇》中塑造的陆鸿渐形象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参考答案】①陆鸿渐是一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 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的幌子。
问: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上阕。
课后作业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①上看,半壕春 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 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所展现的图景画面(描画面);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氛围);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点作用)。
课后作业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 鹧鸪天·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 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 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一要忠于原诗,
二要发挥想象。
参考:诗中描绘了江中月影近船,风 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柔和;月照沙岸 如雪,夜宿白鹭团聚在沙滩上,睡得那 样安恬;忽然船尾传来“拨剌”的声音, 显然刚有一条大鱼跃出水面的场景。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1. 要用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的 词语;
王维《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晏殊《蝶恋花》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秦观《浣溪沙》“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意境特点
举例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李白《忆秦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杜甫《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这首诗歌是如何描写景物的? 2.这首诗歌在写景方面有何特色?简要分析描写景物的方法。
1.这首诗歌描写的景物(或景物的特点)有何作用? 2.这首诗歌写景的目的是什么? 3.这首诗描写某一景物有何好处?
鉴赏示例

漫成一首

杜甫
• 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3)总结指出形象的意义或作者的情感。(点作用)
古诗词鉴赏
之意象意境
何为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 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 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意象=主观的“意”+客观的“象”
常见意象回顾
1.杨柳、长亭、南浦、酒 送别类(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续写别后的思念)
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
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③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
往和追求。
答题步骤
(1)用两三个词概括形象特点;(说特点) 人物特点+身份地位 (特点如:不慕权贵 、忧国忧民、 寄情山水等。身份如:英雄、游子、思妇、隐者等)
(2)结合诗句中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分析形象具有这些 特点的依据;(析例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