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经济学 第6章 边际理论
第六章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的边际分析
成本最低(或产量最大)的要素配置分析
切点E是成 本最低点, 切点F是产 量最大点.
条件:MPx1 MPx2
P1
P2
x2
x2
等产量曲 线
E
等成本 线
F
O
x1 O
x1
(a)成本既定
(b)产量既定
图6—9 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
盈利最大的要素配置分析
成本最低(或产量最大)的要素配置分析
边际替代率递减 沿着等产量曲线,以一种生产要素投入替代另一
种生产要素投入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不断下降,叫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法则。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 的原因是边际报酬递减。
成本最低(或产量最大)的要素配置分析
等成本线 等产量曲线只是说明了生产者为获得一定产量而对要素投
5
20
100
5.375 5
6
25
121.875 4.375 4.875
7
30
135
2.625 4.5
第二节 单项变动要素合理利用
到底25-30之间的哪一点是使得利润最大的点? 该例的生产函数为:
y=3x+0.2x2-0.005x3 根据:yx'= Px / Py =9/3=3 解得: x=26.667 x=26.667是不是生产的第二阶段呢?同学们可以 自己去计算.
由于各种要素在生产中作用不同,要素价格也不同,它 们以不同的配合比例投入生产,经济效益也会不同。前 面说的第一种情况可以按一种变动要素投入的方法进行 分析,本节研究和分析的重点是第二种情况。
第三节 多项变动要素合理配合
成本最低(或产量最大)的要素配置分析 盈利最大的要素配置分析
农业技术经济学(六~八)
第六章 农业生产资源投入的边际分析知识点1:通常以△Y/△X 来表示平均变化率,以dY/dX 表示精确变化率;平均变化率的几何含义是曲线某一切线的斜率,精确变化率是曲线某点切线的斜率。
知识点2:总产量是指在其他投入资源不变的情况下,随变动资源X 投入量变化所能得到的产品总量,一般以TP 表示;平均产量是投入资源在各种不同投入水平时单位投入资源所取得的产品量,即总产量与所使用的变动资源投入量之比,AP=TP/X ;边际产量是指增加一单位可变资源的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一般用MP 表示,它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XYX Y MP X TP X TP MPd d lim d d lim0X 0X =∆∆==∆∆=→∆→∆,。
平均边际产量的几何含义为总产量曲线上某一线段的切线斜率,精确边际产量是总产量曲线上某一点的切线的斜率。
知识点3:生产弹性,是产品数量变化率与生产资源变化率的比率。
它反映了产品产量对生产资源变动的敏感程度,是衡量生产资源转化效率的重要指标。
即当资源投入增加1%时,产品产能增加百分之几。
知识点4:生产函数三阶段的划分第一阶段:E P >1时,即从原点起到平均产量最高点上止。
这一个阶段的主要特点就是边际产量高于平均产量,因而银企了平均产量逐渐提高,总产量的增加幅度大于投入资源增加的幅度。
因此,如果生产资源条件允许,就不应该在这个阶段停止投入资源,否则,会使得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所以,这个阶段被称为生产的相对不合理阶段。
第二阶段:0<E P <1,即从平均产量最高点到总产量最高点之间。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边际产量对于平均产量,因而引起平均产量的逐渐降低,总产量增加的幅度小于资源投入增加的幅度即出现报酬递减。
在这一阶段,总产量按报酬递减形式继续增长,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继续投入资源依旧可以获得收益。
资源投入量的最适合点,或者收益最大化点,就在这个阶段内,因此,称第二阶段为生产的合理阶段。
第三阶段:E P <0时,即在总产量曲线的最高点之后,也就是边际产量转为负值以后的阶段。
农业技术经济学考试重点
农业技术经济学考试重点《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思考题第⼀章绪论⼀、名词解释1.技术技术是指⼈们在社会实践中所采取的⽅法、⼿段、技能和⼯具设备的总称。
2.经济指劳动节约、经济分析和经济评价⼆、问答题1.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要素有哪些?答:技术、经济、定量。
2.简述技术与经济的关系。
答:在社会发展中, 技术与经济的关系⼗分密切。
(1) 技术对经济的作⽤①技术是决定经济活动的主导因素。
②技术是促进经济基础变化的动⼒。
③技术进步推动经济结构的变⾰。
④技术进步是提⾼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
(2) 经济对技术的影响①经济活动是技术发展的重要动⼒。
②经济实⼒是技术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③经济关系制约着技术的发展。
3.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特征有哪些?答:(1)综合性。
农业技术经济学涉及⾃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经济科学。
(2)计量性。
⽤数量关系反映农业技术经济的现象和规律。
(3)⽐较性。
⽐较的观点贯穿于农业技术经济分析研究⼯作的始终。
(4)预见性。
在事件发⽣之前对其进⾏预先的分析和评价(5)实⽤性。
(6)时空性:由于农业⽣产的特点,决定农业技术经济具有很强的时空性。
4.简述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学科性质。
研究对象概括为:根据经济规律和⾃然规律,联系⽣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分析、评价、论证和优选等⽅式研究⽣产实践中技术因素和经济因素合理结合的内在运动规律及运动条件,以取得最佳技术经济效果;研究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内在经济规律,以及技术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
学科性质:(1)研究农业技术实践的经济效果为⽬的,寻求技术效果和经济效果相统⼀的科学(2)寻求⽣态效果和经济效果相统⼀的科学(3)解决农业技术措施与农业资源之间⽭盾的科学(4)解决农业技术措施、技术制度、技术政策之间⽭盾的科学第⼆章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原理⼀、名词解释1.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对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经济上合乎⽬的性程度的评价。
2.技术效果:指某项技术措施的功能价值,它表现为技术功能满⾜⽣产要求的程度和最终产⽣的物质成果。
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边际分析
4.1.3农业生产函数研究的问题
4.1.4农业生产函数的特点 4.1.5边际分析的概念 4.1.6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3
4.1.1农业生产函数的概念
农业技术经济学
农业生产函数是指在特定的农业技术条件下,农业生产 要素的投入量和农产品的最大产出量之间的物质技术关 系。如图:
农产品产出量 生产函数
生产集
7
4.1.4农业生产函数的特点
农业技术经济学
农业生产函数除了具有一般生产函数的特点外,还有它自 己独有的特点,具体表现在: 农业生产函数是对农业生产过程高度简化的数学模型。
农业生产函数反映农业生产的周期性。 农业生产函数一般不具有重复性。 通过以上对农业生产函数特点的描述,可以看出,生产函 数作为数量分析的一个重要工具,有着鲜明的实用性。应 该根据不同问题、不同产品和生产因素、不同地区和时间、 不同的研究目的,去建立相适应的生产函数。不存在适用 于解决许多问题的统一的生产函数。
MP AP
O
x0
x1
x2
x
图4—3 TP、AP、MP之间的关系
14
4.2.1TP、AP、MP以及生产三阶段的划分
农业技术经济学
生产三个阶段的划分 引入产出弹性这一概念
Eo=
y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C
B
y / y = x / x
MP AP
A(拐点) O y
TP
依据EO的大小划分 生产的三个阶段,如图。
10
4.1.6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农业技术经济学
在理解该规律时应注意:第一,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某 点之前是不适用的,只有要素投入达到某点之后才会出 现;第二,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具有严格的限制条件,即 技术水平不变、其它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不变;第三, 技术进步会推迟报酬递减的出现,但不会消灭报酬递减 规律。
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整理
第一章:绪论1. 农业技术经济学的概念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农业产业领域技术政策、技术方案和技术措施的应用与其经济效果相互关系的经济学科。
“农业”,指生产农副产品的整个产业部门,包括产前、产中、产后部门。
“技术”,指农业技术政策、技术方案和技术措施。
“经济”,指技术应用的经济效益,表述为:在同等的劳动耗费下,能够取得最大使用价值,或在取得同等效果的条件下,能够争取最小劳动耗费。
第二章:农业技术经济学基本理论1.经济效果与技术效果(1)区别:经济效果:劳动效果和劳动消耗量的比较,着重从成本角度分析投入与产出。
技术效果:指某项技术的功能价值,表现为技术性能满足生产要求的程度,以及最终产生的某项生产成果。
强调在技术上达到目的,也用技术可行性来表示。
(2)关系:①一致性:经济方面的需要是技术进步的动力和方向;技术方面的进步是推动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果的重要条件和手段。
②矛盾性:1)技术的先进性与经济的合理性之间的矛盾2)技术的可行性与经济的效益性之间的矛盾。
3)技术上的可能与经济上的需要之间的矛盾。
(3)启示:技术经济效果评价基本准则:把技术效果和经济效果统一起来。
2.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概念及其特点概念: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物质技术因素实施所发生的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同生产成果之间的比例关系。
特点:1)相关性:农业生产的各种技术措施之间有强烈的相关性2)持续性:从生物技术的角度来看,都有技术后效效果3)综合性: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必须同时具备各种各样的生活条件4)多样性:农业技术有多功能性,具有直接经济效果、生态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5)不稳定性:生产周期长,受自然环境影响大,地域性和季节性等可变因素多6)极限性:技术措施所能起到的作用有限。
3.农业技术经济效果临界概念:农业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农业项目建设等经济活动中取得效益的临界值,代表着某项农业技术能带来经济上好处的起码经济界限,低于这个界限,表明没有增加社会财富。
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知识
技术经济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导论1、农业技术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出于: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2、农业生产活动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技术活动、经济活动。
3、技术的含义:广义的技术泛指包括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的劳动方法和技能的总称。
4、技术的属性: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多元化属性(有形技术与无形技术)和中介属性。
5、技术进步的作用:在经济增长中,硬技术的投入往往以(资金量)的大小表示。
而软技术的投入主要以(劳动力数量)表示。
6、技术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微观问题和宏观问题7、农业技术经济学三要素:技术、经济、计量。
8、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在性质上是(经济科学),但其结构特征则表现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有很强的(综合性)。
9、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分类:(1)广义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技术、经济、生态、社会以及价值系统的农业技术经济问题。
—狭义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技术—经济系统的农业技术经济问题。
(2)宏观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国际、国家水平的农业技术经济学问题。
—中观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部门、地区水平的农业技术经济问题。
—微观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企业、事业单位水平的农业技术经济问题。
(3)狭义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分类—理论农业技术经济学包括的内容:农业技术经济模型、技术经济方法、技术经济史、技术经济学说史。
—应用农业技术经济学有:种植业技术经济学、渔业技术经济学、林业技术经济学等。
10、领会:农业技术经济学的主要特征:综合性(研究技术与经济的关系问题)、系统性(系统的观点和系统分析的方法)、数量性(以量的分析为主,进行定量计算)、比较性、预测性、决策性、优选性。
第二章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劳动消耗:包括物化劳动消耗是指农业生产资料的消耗(包括种子、肥料、水、电、农机具、仓库、建筑物等)和活劳动消耗(指掌握一定生产技能或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的人实际消耗的劳动量);且活劳动只能消耗,不能占用。
2、经济效果:是对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经济上合乎目的性程度的评价。
边际效用理论解读
边际效用理论解读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理论是微观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它解释了人们在做出决策时如何权衡选择。
边际效用是指当人们增加或减少一单位某种商品或服务时所获得的额外满足程度。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边际效用理论的原理和应用。
首先,边际效用理论基于一个假设,即人们在做出决策时会考虑到其行为的后果。
例如,当一个人在饭店点菜时,他会权衡每一道菜的边际效用,即他认为每一道菜所能带来的满足程度。
如果他觉得某道菜的边际效用很高,那么他可能会选择点这道菜;反之,如果他认为某道菜的边际效用很低,他可能会选择不点这道菜。
其次,边际效用理论还涉及到边际效用递减的概念。
这意味着随着人们消费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增加,其边际效用会逐渐减少。
例如,当一个人吃第一块巧克力时,他可能觉得非常享受,这是因为这是他第一次尝试这种食物;但是当他吃第二块巧克力时,他的边际效用可能会降低,因为他已经感受过一次了。
这种递减的边际效用是由于人们的欲望有限,他们对同一种商品或服务的需求会逐渐减少。
边际效用理论在经济学中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会考虑价格。
根据边际效用理论,人们会比较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与其边际效用,以决定是否购买。
如果一个商品的价格很高,而其边际效用相对较低,那么人们可能会选择不购买。
相反,如果一个商品的价格较低,而其边际效用相对较高,人们可能会选择购买。
其次,边际效用理论还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会在消费不同商品或服务时进行选择。
根据边际效用理论,人们会比较不同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效用,以决定如何分配他们的有限资源。
例如,当一个人有一定的收入时,他可能会考虑购买食品、衣物、住房等不同的商品或服务。
通过比较这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效用,他可以决定如何分配他的收入,以最大化他的满足程度。
最后,边际效用理论还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会在消费某种商品或服务时逐渐减少其消费量。
根据边际效用递减的原理,人们在消费某种商品或服务时,随着其数量的增加,其边际效用会逐渐减少。
农业技术经济学
农业技术经济学第一章导论第二节研究对象和性质农业是培育动植物以取得社会产品的生产部门。
农业是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但农业包括的范围,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因划分国民经济部门有别而不完全相同。
在我国现阶段,狭义的农业是指种植业,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等。
技术是人类经验和科学知识的结晶,是人类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传递活动的手段或媒介,是科学和生产关系的纽带。
技术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
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的生产技能和技巧,广义的技术是指凝结在生产力中的智力,包括生产工具、人工资源、设备及工艺操作方法等。
技术有两类:一类是物化技术,称为硬技术,如农业机械、设备、良种等等;一类是智力形态的技术,称为软技术,如在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知识、技能、组织管理等。
经济有多重含义:它可以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也可以指生产、分配、流通、消费诸环节(管理);还可以指节约以及经济分析。
农业技术经济学所研究的是广义的农业、广义的技术,着重研究农业上的技术经济问题,寻求其运动规律和相应的解决办法。
二、学科的研究对象矛盾论、资源论、经济变量论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表述为:研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里农业技术的产生、发展、组合和应用的经济问题和可行条件。
即:以农业领域中的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为其研究对象。
生产力系统论实体层因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附着层因素:凝结于、依附于生产力三要素之中。
运行性因素:实现、促进第一层次与第二层次的有机结合技术对经济的作用1技术是决定经济活动的主导因素2技术是促进经济基础变化的动力3技术进步推动经济结构的变革4技术进步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经济对技术的影响1经济活动是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2经济实力是技术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3经济关系制约着技术的发展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1农业技术经济效益原理2农业技术要素组合原理3农业技术要素投入报酬变动规律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1应把农业技术经济问题作为客观实体进行研究2应把农业技术经济问题作为总体的一部分来研究,应与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紧密地联系,而不能孤立地就事论事。
农业生产资源投入的边际分析.pptx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边际产出恒为一个常数,总产量呈直线型。
2021/2/18
16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除了以上三种情况外,还有边际产出为 零和为负的情况。
2021/2/18
17
平均产量、边际产量与总产量的关系
Y
O
2021/2/18
TPP APP
X
MPP
18
边际产量与总产量的关系
B
△Y表示产品增量。
反映在图形上就是
△Y
两点连线的割线,
当△X趋近0时,割
A △X
O
线L就趋近于某一点 的切线。 X
2021/2/18
13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边际产出的不同,决定了生产函数的类别。 边际产出递增,总产量曲线呈下凹而上升 的;
2021/2/18
14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边际产出递减,总产量呈向上凸起而上升 的;
“边际分析”是指当自变量发生小量变动时因变 量相应的变动率
在经济学上,边际分析是非常有用的分析工具。 边际分析是一种增量的分析方法。各种生产要素 的新增量所带来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才是最有 意义的
2021/2/18
9
边际分析的概念
我们通常用Y=f(X)来表示资源的投入量与产出的关系。当
投入量从X。增加到Xo X 时,则产量的改变量为
总产量TPP 0 3.7
13.9 28.8 46.9 66.7 86.4 104.5 119.5 129.6 133.3 129.1
平均产量APP 平均边际产量 精确边际产量
2021/2/18
8
边际分析的概念
农业技术经济学:第六章
复习要点
• 识记:边际分析;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 概念和公式;生产弹性概念 • 领会: 生产函数三阶段划分及特点 边际分析均衡原理 等产量线、边际技术替代率、等成本线、生产可能性 曲线、等收益线 • 应用: 既定产量水平下资源最小成本组合 盈利最大的资源组合 产品组合最佳比较的确定
三、生产函数的三阶段和生产弹性
• (一)生产弹性 • 含义: 产品数量变化率与生产资源变化率之比。 • 公式: Ep =MPP/APP=边际产量/平均产量 • (二)生产函数三阶段划分(重点)
第二节单项变动资源投入产出的边际 分析
• 单项变动资源投入量最佳点确定的原理: 边际均衡原理(MR=MC=Px) • MPP*PY=Px • MPP=Px/PY
二、扩展线与盈利最大的资源组合
• 扩展线 • 盈利最大的资源组合 • 原理:边际收益=边际成本(MR=MC=PX)
第四节 产品组合的边际分析
• • • • 生产可能性曲线和产品之间的关系 (一)生产可能性曲线 (二)产品之间的关系 二、产品的边际替代率
三、产品组合最佳比例的确定
• 等收益线 • 收益最高产品组合点的确定:边际收益均 等原理 利用有限资源生产两种产品时,取得最大 总收益的产品组合的条件是:单位产品的 边际收益相等。即,dY1*PYI= dY2*PY2 原理的应用:
第六章农业生产资源投入的边际分析
• • • • 第一节 边际分析的基本概念 一、边际分析的概念 二、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三、生产函数三阶段和生产弹性(重点)
举例1:边际产量的计算
• 玉米总产量与化肥投入量之间函数关系 式:Y=X2-1/30X3,试计算不同化肥投入水平 下玉米的平均产量、平均边际产量和精确边 际产量。
第六章 生产函数及边际分析ppt课件
(二〕农业生产函数研究的假 定条件〔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1.连续性 产出是投入的连续函数,产量 和投入量都是无限连续的。
2.纯质性
投入的资源相同,产品相同
〔投入物和产出物都是同质的)
3.条件性 时空不同,投入产出关系不同。
4.模糊性
生产函数的模糊性
我们不能考虑进所有的投入要素,而没有考虑 进来的要素,我们就假定它是不变的,这样 就导致生产函数分析的模糊性。(比如许多 时候我们不考虑风力、雨水、下霜等的影响, 所以生产函数是高度简化的)
边际平衡原理示意图
金 黄线左侧每个 额 竖格表示那个
黄线右侧的每 个竖格表示那
边际要素带来 的利润。
利润最大的要 素投入水平
个边际要素带 来的亏损。
单位要素边际成本
利润=左侧阴影面 积-右侧阴影面积。
要素投入量
单位要素带来的边际收入,即 要素的边际报酬
(三〕边际报酬变动〔递减〕规律
理解时应注意: 要素边际报酬是先递增,到一定程
3
TPP
APP MPP
第二阶段为资源的合理投
入阶段,但究竟哪一点最佳, 还要进行具体的计算。
第二节 单项变动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根据边际平衡原理,可以推出结论。
假设目前要素投入水平为X,产出为Y。
则若增加△X的投入,则产出增加△Y〔即△TPP)。
则增加的收入〔边际收入〕为 PY△Y ;增加的成本 〔边际成本〕为 PX△X 。
度后才递减; 必须是在技术不变的情况下。 必须是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三、生产函数的三个阶段
(一〕边际产量、平均产量和总产量的 概念
1.总产量 是指因变动资源投入所取得的产品总量。
常用TPP表示。 其函数式为:TPP=f(x)-f(x=0)
农业技术经济学之边际理论
农业技术经济学之边际理论引言农业技术经济学是研究农业生产过程中技术和经济之间关系的学科。
边际理论是农业技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探讨农业技术经济学中的边际理论,并分析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边际理论的基本概念边际理论是指在已经实现的农业生产条件下,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如土地、劳动力或资本)对农产品生产的边际效应。
这一概念是由经济学家小松一郎引入的,他认为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的增加将带来边际收益递减的现象。
农业生产中,边际理论可以应用于不同的方面。
首先,可以应用于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问题上,帮助农业生产者在有限的资源下做出合理的生产要素配置。
其次,可以应用于农产品的供给决策上,帮助农业生产者确定适当的生产规模和价格水平。
最后,可以应用于农业技术的创新和升级上,帮助农业生产者在技术变革中找到最优的边际效益。
边际理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生产要素的配置问题在农业生产中,土地、劳动力和资本是三个主要的生产要素。
边际理论可以帮助农业生产者在有限的资源下进行有效配置。
以土地为例,农业生产者可以利用边际理论分析土地利用的边际收益。
当已经利用的土地面积达到一定程度时,继续增加土地利用对产量的增加将会递减。
农业生产者可以通过边际理论来确定最大化土地产出的最佳土地使用方式。
对于劳动力和资本的配置,边际理论同样适用。
在有限的劳动力和资本条件下,农业生产者可以通过边际理论来确定最佳的生产要素配置,以实现最大的产出和效益。
农产品的供给决策边际理论还可以应用于农产品的供给决策。
农业生产者可以通过分析产品的边际效益和市场价格,来确定最佳的生产规模和价格水平。
以农产品的价格决策为例,当市场价格高于生产成本时,农业生产者可以增加生产规模以获取更高的边际效益。
当市场价格低于生产成本时,农业生产者可以减少生产规模或寻找其他替代品来提高边际效益。
边际理论可以帮助农业生产者在价格波动中做出合理的供给决策。
农业技术的创新和升级边际理论在农业技术的创新和升级中也有重要的应用。
农业边际效益递减原理
农业边际效益递减原理咱先说说啥是边际效益。
简单来讲呢,就是你在土地上多投入一点东西,比如多施一点肥,多浇一点水,然后看看你能多收获多少东西。
比如说,你一开始在地里施一袋肥,能让你的庄稼产量增加100斤,这时候这袋肥的边际效益就是这多出来的100斤粮食。
那为啥会有边际效益递减呢?咱就拿施肥来说事儿。
你想啊,最开始你的土地可能比较贫瘠,你施了肥,就像给饿了很久的人吃饭一样,土地“吃”了肥料,庄稼就噌噌地长,效益可明显了。
可是呢,当你不断地施肥,土地就像人一样,它能吸收的量是有限的。
你施了好多好多肥之后,土地都快“撑”着了,这时候你再施一袋肥,可能产量就只能增加50斤了,再施一袋,可能就只增加30斤,甚至到你再施肥,产量可能都不增加了,还可能因为肥料太多把庄稼给烧坏了呢。
这就好比咱喂小猪。
刚开始小猪没吃饱,你给它多喂点食,它就长得快。
可要是你不停地喂,小猪都吃不下了,你还硬塞,它不仅不长肉,还可能生病呢。
咱农民种地,可不能不明白这个理儿。
有些朋友啊,就想着只要多投入,就一定能多产出,这可不一定哦。
比如说浇水,适量的水可以让庄稼茁壮成长,可要是天天大水漫灌,把地都泡成泥塘了,庄稼的根都要被泡烂了,还谈什么增产呢。
在咱农村,大家都希望收成好,能多卖点钱。
所以有时候就容易心急,一个劲儿地往地里投入。
可是咱得算算账啊。
要是边际效益一直在递减,你投入的成本越来越高,收获却越来越少,那可就不划算了。
咱就说种苹果吧。
你看有的果农,为了让苹果长得大,拼命地施肥。
结果呢,苹果是长大了,但是口感却不如以前了。
而且施肥太多,成本增加了不少,但是卖的价格却没有因为苹果大了多少就提高多少。
这就是没有考虑到边际效益递减啊。
那咱该怎么办呢?咱得找到一个平衡点。
就像走钢丝一样,既不能投入太少,让土地饿着,也不能投入太多,把土地撑坏了。
咱得根据土地的情况,根据庄稼的需求,科学地投入。
比如说,咱可以做个小实验,在不同的小块地里施不同量的肥,看看哪个产量最好,质量也最好,这样就能找到最适合的投入量了。
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益理论
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益理论边际效益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项重要理论,用于解释个体在做出决策时,考虑额外投入或取出的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从边际效益的概念、边际效益与决策、边际效益与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边际效益的概念边际效益指的是在经济活动中,增加或减少一单位资源或投入所带来的额外收益或损失。
边际效益可以是物质上的利益,也可以是心理上的满足感。
例如,一个公司在生产商品时,每增加一台机器所增加的产量就是边际效益。
边际效益递减原理指出,随着资源投入的增加,边际效益逐渐减少。
二、边际效益与决策边际效益理论对个体的决策过程有重要影响。
个体在决策时通常会比较投入和产出之间的边际效益,以判断是否值得继续投入。
例如,一个企业在决定是否增加一台生产设备时,会考虑增加设备后所带来的额外产量与投入设备的成本之间的边际效益。
如果边际效益大于成本,企业就会决定增加设备;反之,则会考虑其他决策。
三、边际效益与资源配置边际效益理论对资源配置也有重要影响。
资源有限,如何合理配置资源是经济学的一个核心问题。
边际效益理论强调,资源应该在各种活动之间进行调整,使得各种资源的边际效益相等,以达到最佳的资源配置状态。
当一个资源在某种活动中的边际效益大于其他活动时,应该将该资源从其他活动转移到该活动中,以最大化整体的边际效益。
四、边际效益的应用范围边际效益理论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的各个领域。
在微观经济学中,边际效益理论用于解释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企业的生产决策。
在宏观经济学中,边际效益理论用于解释经济增长和政府政策的制定。
边际效益理论也在公共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五、边际效益与经济增长边际效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学家通过研究边际效益,可以确定投资的方向和力度,从而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边际效益分析还可以用于评估政府政策的成本和效益,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依据。
六、边际效益的局限性边际效益理论虽然在经济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益理论
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益理论在经济学中,边际效益理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它通常被用来描述人们做出决策时的选择。
除此之外,这个理论也被应用在市场定价、生产和消费决策等领域。
本文将对边际效益理论的定义、背景及应用进行探讨。
边际效益理论的定义边际效益理论,指的是当一个人或一组人作出决策时,他们会更倾向于选择最后一项决策带来的效益。
它认为最后一项决策所带来的效益就是边际效益。
也就是说,边际效益就是增加一单位生产或消费时增加的总效益。
举个例子,假设一瓶可乐的价格为1美元,当消费者购买第一瓶可乐时,其效用为10点,而当消费者购买第二瓶可乐时,其效用为8点,那么这一单位可乐的边际效益就是2点(10-8)。
边际效益理论的背景边际效益理论源自于物理学领域的边际分析。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学家开始将这个理论应用到自己的研究中。
这个理论很快就被广泛应用于市场定价、生产和消费决策等领域。
经济学家们发现,在许多情况下,人们作出的选择通常是基于边际效益。
这让经济学家能够更好地了解市场运作机制,并提出更有效的政策建议。
应用实例市场定价在市场定价中,边际效益理论指出,当供给量增加时,价格会下降,而需求量增加时,价格会上升。
这是因为随着增加一单位产品的成本逐渐降低,市场可以接受的价格也相应降低。
例如,当一家餐厅增加一份餐点的生产量时,边际成本相对较低,使得它可以降低价格并提高销售量。
这将导致市场价格趋于不变,因为供给量的增加被消费者所接受。
生产决策在生产决策中,边际效益理论也是非常实用的。
它可以帮助企业决定生产多少产品是最优的。
因为在某一点之后,生产过多可能会导致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上升,收益递减。
因此,企业需要考虑边际成本增加和边际收益减少的影响,并选择最优的产量点。
消费决策在消费决策中,边际效益理论可以帮助消费者决定何时停止消费,以达到最大化的效用。
消费者可以通过比较增加一单位消费的效用和成本来决定能够得到最大化效用的数量。
农业上边际效益原理的应用
农业上边际效益原理的应用1. 介绍农业上边际效益原理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增加一单位投入所能带来的额外产出,即上边际效益。
该原理在农业经济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指导农民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做出最优决策,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2. 农业生产要素农业生产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要素。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用来衡量上边际效益的常见指标包括土地边际产出、劳动力边际产出和资本边际产出。
2.1 土地边际产出土地边际产出是指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增加一单位投入所能带来的额外产出。
我们常常用单位面积的产量来衡量土地的边际产出。
当土地利用面积逐渐扩大时,土地边际产出往往会下降。
这是因为土地的生产能力有限,逐渐增加的投入不能得到相应的增加产出。
2.2 劳动力边际产出劳动力边际产出是指增加一单位劳动力所能带来的额外产出。
劳动力是农业生产中最主要的要素之一。
劳动力边际产出可以通过衡量单位劳动力的产量来计算。
劳动力边际产出的变化受到劳动力素质、工作方式和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2.3 资本边际产出资本边际产出是指增加一单位资本投入所能带来的额外产出。
资本包括农机设备、农业技术和农业资金等。
资本的投入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而增加农业产出。
3. 农业上边际效益原理的应用3.1 农业资源配置根据农业上边际效益原理,在农业生产中合理配置资源可以提高效益。
当某一要素的边际产出逐渐下降时,农民应考虑将投入转移到其他产出边际效益较高的领域,以获得更好的效益。
例如,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中,农民可以通过科学种植、合理轮作等方式提高土地的边际产出,从而提高总产出。
如果土地利用面积已经达到最大化,农民可以考虑增加投入其他要素,如劳动力或资本,以达到最优的资源配置。
3.2 技术创新农业上边际效益原理也可以指导农业技术创新。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涌现。
农民可以通过引进新技术来提高农业上边际效益,实现生产的持续增长。
例如,农业机械的引进可以提高劳动力边际产出,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农业经济学讲义 第六章
上述三条途径形成的农业技术进步,实际上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融合,构成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当然,现代农业技术体系是在扬弃传统农业技术的落后部分,继承传统农业技术的合理部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符合客观规律的优良传统技术,也是现代农业技术体系的来源组成部分。
3、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首先,它能高产优质(如前述)。第二,它能提高农业的集约边际。在技术既定的条件下,对单位土地面积的投入水平有一个最高限度,超过这一限度就会出现土地报酬递减。经济学上把这个投入的最高限度称作集约边际。集约边际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的集约边际会不断提高,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第三,它能实现规模效益。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现代化劳动手段的应用,能促使生产单位的经营规模扩大,进而引起平均成本的降低,实现规模效益。第四,它能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能为农业提供高效率的劳动资料和高质量的劳动对象,提供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并用科学技术武装劳动者。所有这些都促使农业生产要素的率不断提高。第五,它能拓宽生产领域,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农业技术的进步,一方面使农业本身向着生产的深度和广度发展,另一方面将逐步拓宽农村的生产领域,改革农村的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从总体上扩大农民的收入来源。
4、改善资源状况,优化资源配置。农业技术的进步,将使农业资源的配置逐步发生变化。一方面,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扩大农业资源的利用范围,增加农业资源的供给量;另一方面,它将提高农业资源的质量和单位资源的利用效率,使有限的农业资源能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用。此外,农业技术的进步还将促进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边际理论的名词解释
边际理论的名词解释边际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描述了消费者在决策过程中如何权衡资源分配以获得最大的满足感。
边际理论认为,人们在满足多个需求时会逐渐面临边际效用递减的情况,这意味着对于每一单位的资源投入,其带来的额外满足感会逐渐减少。
边际效应是边际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指的是人们获得或损失一单位资源所带来的变化。
在消费者决策中,边际效应决定了他们如何在不同的选择之间做出决策。
例如,在购买食物时,消费者面临着购买更多食物所带来的额外满足感减少的情况。
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饱食时,每多吃一口的边际效应会逐渐减弱。
边际分析是边际理论的分析方法。
它旨在评估边际决策的效果,并帮助人们做出最优选择。
边际分析在经济学、企业管理和政策制定等领域起着重要作用。
在经济学中,边际分析用于研究消费者行为、生产成本和市场需求等问题。
在企业管理中,边际分析可以帮助企业预测成本和利润,并指导决策制定。
在政策制定中,边际分析可以帮助政府评估政策的效果,并优化资源配置。
边际成本是边际理论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它指的是增加一单位生产或消费所需的额外成本。
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益密切相关,通过比较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益的大小,人们可以判断当前的决策是否合理。
如果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效益,那么选择采取的行动可能不明智。
相反,如果边际效益大于边际成本,那么选择采取的行动可能是合理的。
边际分配是边际理论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它描述了资源在不同用途之间的分配方式。
根据边际理论,人们应该将资源分配到能够带来最大边际效益的地方。
这种方式可以帮助提高整体社会福利。
例如,在农业的角度来看,边际分配可以帮助农民决定在哪些农作物上种植,以最大化农田的利用效率。
在现实生活中,边际理论的应用非常广泛。
无论是个人的消费决策,还是企业的生产决策,都可以受益于边际分析。
同时,政府的经济政策制定也可以借鉴边际理论的原则,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
边际理论的名词解释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一理论,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边际效用理论
边际效用理论边际效用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描述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对商品或服务的额外效用的变化。
本文将就边际效用理论进行详细探讨,包括其定义、应用以及相关实例,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理论的重要性。
1. 边际效用的定义边际效用指的是增加或减少一单位消费或生产所带来的额外效用。
在经济学中,人们面临有限资源和无限需求的情况下,通过比较边际效用来做出决策。
边际效用越高,表示每增加一单位的消费或生产,所带来的额外满足程度越大。
2. 边际效用的应用边际效用理论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的各个领域,包括消费者行为、生产决策、福利经济学等。
在消费者行为中,边际效用帮助解释为什么人们会逐渐减少对某种商品的需求。
当一个人连续消费多个单位的某种商品时,初始的边际效用可能很高,但随着数量的增加,边际效用递减,最终导致消费者不再追求更多的商品。
3. 边际效用理论的实例举一个实例来说明边际效用理论的应用。
假设一个人正在享用美味的巧克力蛋糕。
在吃第一块蛋糕时,他可能会感到非常满足,边际效用很高。
然而,当他吃第二块、第三块时,虽然仍然享受到蛋糕带来的快感,但每一块蛋糕的边际效用逐渐减少。
当他吃到一定数量时,甚至可能感到腻了,边际效用变得负面,不再带来额外的满足。
4. 边际效用的局限性边际效用理论虽然在经济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边际效用理论假设了消费者具有理性和完全信息的状态,然而实际情况下,人们的决策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可能偏离理性决策。
其次,边际效用理论忽视了人们对于不同商品之间的替代关系和互补关系的考虑,而实际消费决策往往是基于多种商品的综合因素考虑而非单一商品的边际效用。
结论边际效用理论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帮助解释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如何权衡利益和成本,并对消费者行为和生产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然而,边际效用理论也有其局限性,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通过深入理解和应用边际效用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活动中的决策行为,并为合理的资源配置提供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限资源的合理分配
有限要素的合理利用是指对于一定量的限制要素应该 如何分配于生产同一产品的不同技术单位,从而获得 最大的收益。 【例】某农户现有100单位的磷肥,要把这有限的磷 肥分配在两块土壤肥力不同的地块上生产小麦,那么 每块地应各分配多少,才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2020/6/26
不同土壤肥力地块的生产函数
23
→将生产函数划分为三阶段,其依据、目的何在?
2020/6/26
第二节 单项变动资源投入产出的边际分析
一、单项变动资源投入量最佳点确定的原理 二、单项变动资源投入量最佳点确定的方法
2020/6/26
原理:边际均衡原理
在资源报酬递减的情况下,在资源投入的合理阶段, 当边际产品等于资源价格与产品价格比时,此时的资 源投入量是最佳的,可获最大纯收益。
地块
投入单位 0 20 40 60 80 100
地块A
y
MPP
352
413 3.05
464 2.55
504.7 2.04
535.4 1.535
556.1 1.035
地块B
y
MPP
540
568.9 1.445
591.4 1.125
607.5 0.805
617.5 0.485
620.5 0.165
2020/6/26
式中y表示玉米亩产量,x表示复合肥亩投入量。Px=0.4元/ 公斤(复合肥价格),Py=1.2元/公斤(玉米价格)。
M P 1 .5 P20 4 .030 x96
根 据 边 际 平 衡 原 理 : 有 1.5243-0.0096x=0.4/1.2 , x=124kg
2020因/6/26此,化肥的最佳投入量应为每亩124公斤。
MPPpx/py
2020/6/26
方法之一:列表法
已知施用肥料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如下表:
肥料施用量 (单位)
总产量
△X
X
Y
0
0
1
1
5
1
2
14
1
3
30
1
4
55
1
5
67
1
6
73
1
7
75
1
8
73
1
9
2020/6/26
70
1
△Y
MPP
5
5
9
9
16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6
25
25
12
12
6
6
2
2
-2
-2
-3
-3
APP
-5 7 10 13.75 13.4 12.17 10.71 9.13 7.78
第6章 边际理论
第一节 边际分析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单项变动资源投入产出的边际分析 第三节 资源组合的边际分析 第四节 产品组合的边际分析
2020/6/26
• 平均产量:是指投入资源在各不同投入数量下,单位 投入资源所取得的产品产量。常用APP表示(Average Physical Product), 即:APP= TPP /X
2020/6/26
• 边际产品:是指增加一个单位可变资源的投入量所增 加的产量。常用MPP(Marginal Physical Product)表 示。边际产量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 边际产量的计算公式:MPP=△Y/△X
2020/6/26
• 边际产出的不同,决定了生产函数的类别。边际产出递 增,总产量曲线呈下凹而上升的;边际产出递减,总产 量呈向上凸起而上升的;边际产出恒为一个常数,总产 量呈直线型。
二 节
产量与总产量的关系
2.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
单 项 变
APP=TPP/X APP'=(TPP'X-TPP)/X2
动
=(MPPX-TPP)/ X2
资 当APP递增时,即随着资源投入量的增加而增加
源
时,总有
的 合
MPPX-TPP>0 即MPP>APP
理 同 理 , 当 APP 递 减 时 , 即 APP'<0 则 有
利
MPP<APP
用
当APP最大时,即APP'=0 则有MPP=APP
2020/6/26
生产弹性及生产函数三阶段理论
1.生产弹性 生产弹性是指产品产出变动率与资源投入变动率的比
率。即 E=△Y/Y △X/X 就是依据生产弹性的大小将生产函数划分为三阶段。
2020/6/26
2.生产函数三阶段
1
2020/6/26
2020/6/26
TPP
APP MPP 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
二、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边际 产量与总产量的关系
• 1.边际产量与总产量 • 总产量的一阶导数就是边际产量。反映
在图形中,就是MPP与TPP
2020/6/26
MPP与TPP
第 二、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边际
当PX = 4,PY = 2,求最佳的投入量X? 若PX = 10,PY = 2,结果又怎样? 满足MPP = 5的资源投入量有多种:X =1 ,X
=6,但哪一种资源投入是最佳的呢?
2020/6/26
方法之二:图解法
Y
O
X
2020/6/26
方法之三:代数法
例如,某地玉米生产函数为:
y291 2.52x40 3.00x4 2 8
源
1
17 30 41 50 57 62 65 66 65 62 57
2
32 45 56 65 72 77 80 81 80 77 72
的
3
45 58 69 78 85 90 93 94 93 90 85
合
4
56 69 80 89 96 101 104 105 104 101 96
理
5
65 78 89 98 105 110 113 114 131 110 105
如果磷肥、小麦的价格均为0.4元,则A地块投入100 单位为要素利用最佳状态,而B地块投入40单位为要素 利用最佳状态。 但现仅有100单位磷肥,若全部投入A地块可得盈利 182.44元;若在保证B地块处于要素利用最佳状态,其 余的全部分配给A地块,可得盈利398.44元。若将磷肥 在两块地上平均分配,可得盈利393.52元。由此可见, 要素分配方案的不同,导致盈利的不同。
2020/6/26
第三节 资源组合的边际分析
一、成本最低的资源组合分析 二、扩展线与盈利最大的资源组合
2020/6/26
第
(一)等产量曲线
三
节
两
表3 两种变动要素与产品产量
项
x1
变
y
0 1 2 3 4 5 6 7 8 9 10
动
x2
资
0
0 13 24 33 40 45 48 49 48 45 40
配
6
72 85 96 105 112 117 120 121 120 117 112
7
77 90 101 110 117 122 125 126 125 122 117
置
8
80 93 104 113 120 125 128 129 128 125 120
9
81 94 105 114 121 126 121 130 129 126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