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新部编版(修改)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桃花源记》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桃花源记》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是唐代道士陶渊明所编写的一篇散文,内容讲述一个神秘的桃花源,人们在那里享受美好生活的故事。
这篇文章不仅描绘了一个美好、和谐的社会,也传递了陶渊明对人文关怀和理想社会的构想。
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一份优秀的《桃花源记》教案,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这篇经典文学作品。
一、教学目标1、了解《桃花源记》的文学背景和作者陶渊明生平事迹,掌握其写作风格。
2、理解桃花源的特点和桃花源人的生活方式,了解其影响和意义。
3、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建立自信与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桃花源的特点和桃花源人的生活方式。
2、掌握如何从文中描绘和比较描写等多个角度分析文学作品。
三、教学过程及方法1、导入教师可通过课堂互动的方式将学生引入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思考,通过简要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和写作风格,以及《桃花源记》的文学背景和历史背景,为下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2、探究(1)分析桃花源的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查找文中的关键词,如桃花、山水等,分析其象征意义和寓意。
(2)比较描写:教师可以选择文中结构相似但语言形式不同的段落,分析作者用比较描写手法的原因和意义。
(3)寓意分析:教师可以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探讨桃花源人的生活方式和陶渊明的理想社会构想等。
3、拓展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兴趣,教师可以安排相关拓展活动,如课外阅读推荐、写作练习、文学讨论等。
四、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检查、小组讨论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2、根据学生的表现和掌握程度,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
3、通过交流和讨论,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提高学习成效和满意度。
五、总结通过以上的教学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对于中学生来说,文学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还可以促进其个性和智力的全面发展。
2025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三单元9 桃花源记
9 桃花源记◎文化自信:增强对富有价值的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语言运用: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思维能力: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难点)◎审美创造:感受桃花源的美好意境,品味作品简洁凝练、意蕴丰富的语言。
(重点)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个人:托尔斯泰对他“无限神往”,罗曼·罗兰称他的作品是“奇迹”,鲁迅说他“伟大”。
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他就是陶渊明。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他的《桃花源记》,一起走进陶渊明的诗意人生!二、教学开展1.目标任务一:认识作者,了解背景。
◎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xún)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
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他长于诗文辞赋,其诗多描写田园风光及农村生活,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崇高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
主要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酒》《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背景链接东晋末年,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为了争夺统治地位,多次发动流血政变。
统治者日益加重对人民的赋税徭役,剥削压榨人民,给百姓带来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痛苦。
面对现实,陶渊明深有感触,但他无法改变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发情怀,大约于南朝宋永初二年(421)撰写了本文,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文体知识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用来记载事物,并通过写人记事、描景状物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记可分为碑记、游记、杂记、笔记等多种类型。
2.目标任务二:读通全文,梳理行踪。
◎朗读要求①字音要读准。
②句读要分明。
③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朗读指导。
从字音、节奏等方面来进行。
读准字音:屋舍.(shè)俨.然(yǎn)阡.陌(qiān)垂髫.(tiáo)怡.然(yí)邑.人(yì)诣.(yì)问津.(jīn)读出节奏: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部编版初二下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
部编版初二下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部编版初二下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桃花源记》这里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初二下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初二下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文言文;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案#导语。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
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
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
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__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桃花源记》的背景和故事情节,理解桃花源的生活状态与生态环境以及对于现实社会的启示;2.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提高理解和分析文言文的能力;3.感悟桃花源人的美好情感和生活态度,倡导珍爱自然、回归本真、追求美好人生的理念。
二、教学重点1.介绍桃花源的传说和故事情节;2.分析文言文词语的含义和文化背景,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3.感悟故事中桃花源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对于一些生僻词和文言文结构的深入理解和分析;2.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情节中人物的生活状态和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听说读写;2.讲授与互动;3.案例分析与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幅度适宜的音乐和图片展示,引起学生对于桃花源的兴趣,帮助学生进入桃花源的故事情节。
2. 自学文段(20分钟)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理解和分析文段中故事情节及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3. 分级阅读(30分钟)分小组进行文段阅读,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水平和能力来划分文段阅读的难度,以达到巩固提高阅读技巧的目的。
4. 分享讨论(20分钟)让学生向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分析,通过交流、讨论增进理解和提高分析能力。
5. 课堂互动(30分钟)教师进行课堂互动,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强调桃花源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6. 小组讲解(20分钟)分小组进行桃花源人的生活状态、文化背景、价值观等方面的讨论和讲解,以及对于现实社会的启示。
7. 课堂评价(10分钟)进行口头评价和笔头评价,帮助学生总结掌握教学知识。
六、师生互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并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语文阅读能力。
七、教学反思本课理清了故事情节,突出了桃花源人的美好情感和生活态度,让学生了解桃花源的传说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启示。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听说读写”等多种教学方法,课堂氛围积极热烈,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学生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分析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珍惜自然、回归本真、追求美好人生的理念。
部编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优秀4篇
部编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优秀4篇部编《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2、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1、对照书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查找有关作者资料及相关时代背景。
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导入:以“世外桃源”成语导入。
明确:世外桃源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争、没有剥削,和平安宁的理想之地,它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学生谈过去对“世外桃源”这个成语的理解。
2、作者简介: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出身于没落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后人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务农生活、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
代表作有诗《饮酒》、《归园田居》,散文《归去来兮辞》等。
本文选自《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诗人的社会理想。
歌咏了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
学生先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发言,教师归纳总结。
3、诵读课文:①、听读,注意字音、断句及节奏;②、跟读;③、朗读,读准字音,掌握节奏;④、选部分学生在全班读,大家评。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个别点拨二、自主学习,收集、归纳、整理问题交流。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对照书下注解,小组合作翻译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自主合作学习,教师个别指导。
2将产生的问题汇总,在全班提出寻求帮助。
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点拨,板书要点。
3剩余时间自读课文。
自由朗读。
三、布置作业:1、尝试背诵课文。
2、整理文中词类活用现象。
3、归纳源自本文的成语。
板书:1、古今词义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新鲜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妻子儿女今义:指男方的配偶来此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理解文中的主题和寓意。
2.培养学生对于课文中重要词汇和句子的理解能力。
3.通过课文中的练习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1.学习桃花源2.理解文中的主题和寓意3.重要词汇和句子的理解三、教学准备:1.《桃花源记》课文2.课文练习题和讨论题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通过提问和展示一些图片来引起学生对桃花源的兴趣。
比如问学生是否听说过桃花源,他们对桃花源有什么了解。
然后把学生的回答记录在黑板上。
2.讲解课文(10分钟)教师可以利用PPT或者黑板来给学生讲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重点强调桃花源在文章中的地位和意义。
介绍桃花源充满了和谐、宁静和美丽的自然景色,以及里面的居民生活丰富多彩。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题和寓意。
3.阅读课文(15分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阅读整个课文。
可以让他们默读一遍,然后再让他们读出来。
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标记他们不理解的词汇和句子。
4.词汇和句子的讲解(15分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标记和提问,解释他们不理解的词汇和句子。
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例句来帮助他们理解。
同时,可以通过一个小组讨论的形式,鼓励学生互相帮助理解困难词汇和句子。
5.个人或小组讨论(10分钟)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个人或者小组讨论。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桃花源的主题和寓意。
6.课文练习(15分钟)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帮助学生检验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问题可以包括对于词汇、句子和整个文章的理解。
7.概念总结(5分钟)教师可以在黑板上总结课文中的重要概念和主题,并与学生一起复习。
8.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与桃花源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桃花源的文章或者做一个展板。
作业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于桃花源的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讲解课文、讨论和练习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桃花源记》的主题和寓意。
部编《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部编《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部编《桃花源记》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桃花源记》的主要内容和作者。
2.理解并解读《桃花源记》的主要意义和价值。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分析和解读《桃花源记》的主要情节和主题。
2.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
三、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桃花源记》的主题并写出个人的理解。
2.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并展示自己的想象空间。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5分钟)通过问答的方式,让学生猜测《桃花源记》可能是一部什么类型的作品。
引导学生思考并激发学习兴趣。
3.阅读和分析(30分钟)(1)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桃花源记》。
(2)分组讨论问题:桃花源居民的生活形式和习惯,他们与外界的关系等。
(3)小组展示讨论结果并进行总结。
4.主题及意义解读(30分钟)(1)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分析和讨论,思考《桃花源记》的主题是什么,并让学生进行个人表达。
(2)教师进行点评并给出自己的理解。
(3)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5.共同创作(30分钟)(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小故事情节或创造一个新的情节。
(2)学生借鉴《桃花源记》的创作手法,以及前面课堂的主题和意义,展开共同创作。
(3)每组派代表讲述自己的故事情节。
6.课堂讨论和总结(10分钟)学生讲述自己的创作过程和创作体会,以及对《桃花源记》的新认识。
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五、教学资源:1.部编《桃花源记》课文。
2.黑板和粉笔。
六、教学评价:1.通过分组讨论和展示等形式,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学生的创作和表达,评价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学生对课文和创作的理解程度和深度,以及他们在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教案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桃花源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想象过一个非常理想的地方,一个像桃花源一样的世外桃源?”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桃花源记》的文学特色,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2.增强学生文化自信,让学生在学习中领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桃源理想。
3.培养学生思维品质,通过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探讨,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朗读、翻译、讨论等环节,加强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运用能力。
-语言运用:课文中独特的词句表达,如古汉语的句式结构、修辞手法等,通过实例解析,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举例:
-描述手法:文章中的“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句,展示了桃花源的美丽景色,通过分析此类句子,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景象。
-主题思想:渔夫离开桃源时,“不复得路”,暗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引导学生理解这一深层含义。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文章中的理想境界与现实社会的对比,探讨陶渊明的写作意图。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桃花源记》的基本内容、文学特色和主题思想。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桃花源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桃花源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陶渊明以及其作品《桃花源记》的背景、文学特色和社会意义。
2.掌握全文的大意和故事情节,并能运用归纳概括的方法概括文章核心内容。
3.分析文中人物形象和语言,了解作者的感受和思想,理解文章表达的主题。
4.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能够用自己的文字描绘桃花源一组开阔的山峦和绿树,流淌着绿水的和谐景象。
5.加深对中华传统美德“治国平天下”、“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忠诚”等的理解和认识。
二、教学内容1.作者简介与文学特色2.《桃花源记》故事情节3.文中人物形象和语言分析4.文章主题分析5.写作训练:描绘一组和谐的景象三、教学过程1.作者简介与文学特色1.让学生自读《桃花源记》一遍,并让他们理解其中的故事情节。
2.解释陶渊明的生平和文学特色,让学生了解陶渊明是东汉末期一个富家子弟,后来投身山林,并以诗文得名。
3.通过讲述他的诗歌和文学思想,让学生深入了解陶渊明的文学特色。
2.《桃花源记》故事情节1.让学生自读《桃花源记》第一部分,并注意其中的人物、地点和事件。
2.教师带领全班对文章进行分析,全班学生一起归纳文章的核心故事情节。
3.文中人物形象和语言分析1.带领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进行分析:鲁达、王士元、王守仁、林娘子。
2.分析文中人物使用的语言和表现出的情感,剖析作者的表达意图和构思。
4.文章主题分析1.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题是什么?并通过全班讨论归纳总结出文章的主题。
2.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并对文章背后的情境与意义进行分析。
5.写作训练:描绘一组和谐的景象根据文章桃花源的描写,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文字,描述一组和谐的景象。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文章的主题分析。
2.高度概括文章核心内容的能力培养。
3.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1.通过教学,学生们对《桃花源记》的背景、文学特色和社会意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学生们对桃花源的描写和文中人物的情感表达方面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教案(简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桃花源记》的情节、主题和艺术特色。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理想境界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一起探讨了《桃花源记》,感觉同学们对这篇文言文的兴趣还是挺高的。在授课过程中,我发现大家在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探讨理想境界方面表现得很积极。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在翻译文言文、把握课文深层含义方面,部分同学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首先,对于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掌握,我觉得可以通过更多的例句和实际运用来加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多举一些贴近生活的例子,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知识。
4.课后作业:
a.深入理解课文,撰写《桃花源记》读后感。
b.收集有关陶渊明的资料,了解他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通过对《桃花源记》的阅读与赏析,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文言文的韵味,理解并欣赏古人的理想生活境界。
a.鉴赏文中描绘的自然风光和理想社会,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b.课文内容理解:把握《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理想境界等,理解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举例:分析渔夫发现桃花源的过程,探讨作者如何通过渔夫的视角展现理想境界。
c.文学鉴赏: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如意境、修辞手法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举例:讲解课文中的对仗、借景抒情等修辞手法,并通过实例分析其艺术效果。
其次,关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我觉得我们可以尝试从不同角度去解读,例如从人物心理、社会背景等方面入手,让同学们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此外,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我发现同学们对理想境界的想法很有创意,这一点值得鼓励。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教材版本】部编版【教学目标】1. 理解并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桃花源人民的幸福生活。
2.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互助精神。
3. 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了解桃花源的发现者和桃花源的描述。
2. 掌握桃花源的特点和桃花源人民的幸福生活。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难点】1. 理解并把握课文中的主要内容。
2. 分析桃花源人民的幸福生活的原因。
【教学准备】课本,图片、视频资料等。
【教学过程】【导入】1. 出示一张美丽的桃花源图片,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桃花源的想象和期望。
2. 观看一段关于桃花源的视频,呈现桃花源的美丽和神奇。
【展示】1. 让学生阅读课文《桃花源记》,快速浏览文章,带着问题阅读,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2. 学生自主回答问题,分享读后感。
【讲解】1. 分析桃花源的特点和桃花源人民的幸福生活。
2. 分析桃花源人民的幸福生活的原因。
【活动】1. 分组讨论,想象自己是桃花源人民,你会如何利用这样的环境创造美好生活?可以提供一些创新思路,如建设图书馆、艺术馆、健身房等。
2. 团队合作,设计一个海报,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画出桃花源的美景和幸福的生活。
【总结】1. 整理归纳桃花源人民幸福生活的原因,并分享到班级中。
2. 重点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
【拓展】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其他相关文章,继续了解和研究桃花源的故事和桃花源人民的生活方式。
【作业】1. 完成课堂讨论设计的海报。
2. 阅读其他相关文章,写一篇关于桃花源的感想。
《桃花源记》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21、《桃花源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⑵朗读并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⑴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⑵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3、德育目标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二、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字词。
2、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3、学习课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安排材料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四、教材分析: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库中的宝贵遗产,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桃花源记》乃《桃花源诗》的序文),已经成为我国人民雅俗共赏的精彩作品。
《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五、学生分析:本篇文言文较长,可先让学生扫清语言障碍,把文章读顺畅,通过多次诵读熟悉故事,然后落实好文言字词,再抓住文章线索理清结构,深层理解文意。
六、教学设想:读这篇名作,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内容和写法。
教学这篇名作,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教学中不妨运用视听及多媒体技术,采用诵读、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领会情感,学懂课文。
设计课件时,可融音乐、书法、图片、诗文于一体,全方位的触动学生的感官,以期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七、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与点拨相结合、品读法、延伸阅读八、教学安排:三课时九、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情韵。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共3篇)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能够积累生字词,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积累生字词,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三、教学难点1. 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 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有关桃花源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2. 自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积累生字词。
3. 精读课文(1)学生分组讨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
4. 课堂小结5. 课后延伸(1)背诵课文。
(2)收集有关桃花源的故事,下节课分享。
6. 板书设计桃花源记美好生活的向往合作意识、探究能力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桃花源记》是东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寓言故事,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桃花源。
本文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对象本文面向的是具有一定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学生,他们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9.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3.品味作品的语言。
教学重点: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教学难点:1.品味语言,感受桃花源的美好意境和作者的语言风格。
2.悟读课文,探究桃源理想,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怀,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教学工具:教案,ppt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1.投影展示陶渊明的《饮酒》诗,学生齐读。
2.讨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提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的鄙弃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这种志趣,在陶渊明的许多诗作中都有所体现。
不仅如此,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一文中,作者还具体勾画出了他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走近陶渊明。
二、作者介绍学生介绍陶渊明,教师补充。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被称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长于诗文辞赋,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三、文体介绍记,古代的一种文体,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等。
四、初读课文,疏通文意1.请学生单独朗读课文,并请其他学生进行点评、纠错。
教师对重点字音进行强调。
2.教师范读,学生仔细听读,听准字音和节奏。
3.指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点评。
4.全班齐读课文。
5.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有不懂的画下来,全班共同解决。
A.词语解释a.古今异义词:阡陌交通(交错相通)率妻子邑人(妻子和儿女)b.通假字:便要还家(通“邀”,邀请)c.词类活用: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未果,寻病终(名词作动词,实现)d.一词多义: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寻向所志(动词,寻找)寻向所志(名词,标记)寻病终(副词,不久)B.翻译句子a.复前行,欲穷其林。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三篇
【导语】《桃花源记》描写了⼀个美好的世外仙界,在那⾥⽣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群避难的⼈,⽽不是神仙,只是⽐世⼈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的劳动取得的。
在这篇短⽂中,作者表达了⾃⼰对现实⽣活的不满,以及对美好社会的向往。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学情分析: 《桃花源记》是⼋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篇⽂⾔⽂,作者是晋宋时期诗⼈、辞赋家、散⽂家陶渊明。
《桃花源记》描写了⼀个美好的世外仙界,在那⾥⽣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群避难的⼈,⽽不是神仙,只是⽐世⼈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的劳动取得的。
在这篇短⽂中,作者表达了⾃⼰对现实⽣活的不满,以及对美好社会的向往。
经过了两年的学习积累,学⽣已经基本掌握了学习⽂⾔⽂的⼀般⽅法,也积累了⼀定的⽂⾔常识和⽂⾔字词。
⽽这篇⼩短⽂,有故事有情节,学⽣理解起来应该不难。
所以要更多地放⼿让学⽣⾃学感悟。
⼆、学习⽬标: 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平,了解本⽂的写作背景。
2、认读⽣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
3、掌握常见⽂⾔实虚词,积累古今异义词;会翻译课⽂。
4、学习本⽂叙事脉络清晰、描写⽣动、语⾔精练准确的特点。
5、理解本⽂深刻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
三、学习策略: 在课堂模式上,我选取了我校⼀直在探究的“⼀四三”教学模式。
即“⼀个中⼼、四个环节、三种学习”。
在学案的编写上,要尽可能的多给学⽣⼀些资料,以减少学⽣查阅资料的时间,从⽽减轻学⽣的学习负担。
要多指导学⽣学会有效的预习⽂⾔⽂。
⽐如,反复诵读,熟悉⽂章内容;根据课下注释和参考书翻译全⽂,把有难度的句⼦翻译和词语解释批注在相应的词句旁边;看课下注释和参考书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在课本上做标记;要学会分类整理词语和特殊句式等。
有了充分的⾃学预习,课堂上的⼩组合作探究学习才是“有源之⽔,有本之⽊”。
在课堂学习时,要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
《桃花源记》教案新部编本
精选教课教课设计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教课设计[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课科: 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精选教课教课设计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21、《桃花源记》教课设计一、教课目的1、知识目标⑴累积一些常有的文言词语。
⑵朗诵并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⑴增强朗诵训练,提升朗读能力。
⑵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迹为线索,以时间为次序,以精练、朴素的语言进行记述的写作特色。
3、德育目标认识作者经过描述“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必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勇敢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百折不回。
二、教课要点:1、累积文言字词。
2、指引学生感觉世外桃源所描述的美好社会生活。
3、学习课文以渔人行迹为线索安排资料的方法。
三、教课难点:理解陶渊明虚假这一虚无缥缈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论课文所描述的理想境地。
四、教材剖析: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期间优秀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库中的可贵遗产,此中最优秀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桃花源记》乃《桃花源诗》的前言),已经成为我国人民雅俗共赏的出色作品。
《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五、学生剖析:本篇文言文较长,可先让学生扫清语言阻碍,把文章读顺畅,经过多次朗读熟习故事,而后落实好文言字词,再抓住文章线索理清构造,深层理解文意。
六、教课假想:读这篇名作,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没法战胜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内容和写法。
教课这篇名作,要指引学生借助说明和工具书懂课文粗心,而后在频频朗读中领悟它丰富的内涵和精巧的语言,并累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教课中不如运用视听及多媒体技术,采纳朗读、议论和合作研究的方法,激情增趣,领悟感情,学懂课文。
设计课件时,可融音乐、书法、图片、诗文于一体,全方向的触动学生的感官,以期获得最正确的教课成效。
21桃花源记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桃花源记》教案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
2.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加强诵读训练。
教学难点: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
可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再体会领悟其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它出自于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如果同学们想知道这一切,就让我们一起从《桃花源记》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二、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陶渊明少年时代深受儒家学说影响,博学能文,任性不羁,有着“大济苍生”的志向。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二十九岁出仕,但几次做官都不过担任祭酒、参军一类低微的职务,不仅济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而且还要屈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他十分厌恶官场生活。
四十一岁时,他出任彭泽县令,但上任只有八十几天,就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归隐,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田园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后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亲自参加了一些农业劳动,较多地接触了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对他此后的创作起了积极的作用。
陶源明的作品,大都是归隐后写的,反映了当时的田园生活,因而成为我国有名的“田园诗人”。
桃花源记教案-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文章的深层含义,分析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桃花源记教案-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一、教学内容
《桃花源记》教案-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本节课选自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五单元《文言文二》,主要内容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课程内容包括:
1.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和文学常识。
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主题和结构,领略作者的理想追求。
举例:
-文言文阅读:教师应通过逐句讲解、词义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克服阅读障碍。
-古代社会背景: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简要介绍相关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
-文章结构分析:教师引导-审美鉴赏:教师可对比现实生活中的美好景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艺术表现手法,提高审美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桃花源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曾经向往过一种远离尘世纷扰的生活?”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尽量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培养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他们对于《桃花源记》的理解有了明显提高,但仍需在日常学习中加强文言文的阅读训练。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桃花源记》的基本情节。这篇文章讲述了渔人偶然发现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境地——桃花源,并描述了那里的美丽景色和淳朴民风。它是陶渊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不满的表达。
桃花源记 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领会桃花源的“美”,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难点:领会桃花源的“美”,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精读课文,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桃花源的“美”?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屋舍俨然”,桃花源里的房屋整整齐齐,安适宁静。
鲁迅先生写旧中国农村“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故乡》),一个“横”字,令人想到的是横七竖八、乱七八糟,表现了旧中国农村的荒凉破败,死气沉沉。
“美池”,美丽的池塘,有池塘就会有荷花和金鱼,我们就想起那首著名的《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那是江南水乡的秀丽而生机盎然的美。
“鸡犬相闻”,意思是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反衬了桃花源之宁静祥和,这是以声衬静。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有“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也是这种美。
“鸡犬相闻”哪个字要重读呢,“相”,为什么呢?意思是不是一个村庄这样,而是个个村庄都是这样,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
这样的世界才是真正的安宁和平的世界。
试想一想,如果战乱不息,如果社会动荡,那么鸡和狗怎么样?他们会鸡飞狗跳,鸡犬不宁。
这是桃花源的风景之美,安宁祥和。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并”字能否换成“皆”字呢?从意思上说,两个字都是“全、都”的意思,但是在甲骨文中,“并”的意思是两个人手牵手快乐的样子,所以“并”字强调了桃花源中的老老小小都安适快乐,而“皆”字就没有这个表达作用。
我们知道,大多数时候,老人和小孩都是比较弱势的,无力的,他们无法养活自己,无法保护自己,无法左右命运。
但你看,在桃花源中,连老人和小孩都生活得快乐幸福、自由自在,那么我们可以想象,桃花源里其他人呢,青年人,壮年人,他们有力量耕种劳作,有力量养活自己,有力量保护家人,当然更是幸福满满的。
可见桃花源里人人都安居乐业,人人都幸福快乐。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9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在精思细研中深刻领会文章的语言、意境、内涵之美。
2.从本课中体会写作游记的一般技巧。
3.讨论世外桃源所寄托的社会理想,切身感受如今幸福生活,培养学生追求美好生活的情趣。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一)复习和检查本课的文言积累;1. 通假字:要;2. 重点字词:缘、豁然开朗、悉、语、诣;3. 古今异义:鲜美、交通、妻子、绝境、无论、不足;4. 一词多义:志、寻、舍、闻、之、其、为、乃;5. 重点句子翻译:(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6. 检查课文背诵,并顺势导入新课。
(二)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明确:一位渔人误入桃花源的奇幻之旅。
二、精思细研,把握内容。
1. 请仿照示例逐段概括内容,并竖行板书。
误入桃林(示例)——()——()——()——无人问津。
2. 从刚才概括可以看出,此次之旅为桃林——桃源——既出——再寻——未果,能够看出本课游踪清晰,于是,我们不妨把文章看做是一篇游记。
3. 作者在每个游踪上,欣赏到什么样的景或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请以原文语句为基础概括其特征?(先独立思考,后交流讨论)桃花源记(游踪清晰)(特征鲜明)误入桃林——广阔纯洁美丽初入桃源——神秘平坦整齐富饶淳朴(景)桃源做客——好客热情真诚勤劳和平(桃源人)既出再寻——奸诈势利(渔人)无人问津——浮躁(世人)4.从刚才的概括,你还有什么体会?明确:(1)关于桃林桃源;(2)关于世人和桃源人的。
三、探究体悟,培养情趣。
1.大家相信在东晋年间存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吗?2.作者创作《桃花源记》的目的是什么?3.我们应该咋样评价文中所表现的社会理想?四、拓展延伸,提升素养。
1.结合课文学习,比较文章和《桃花源诗》节选的异同。
2.归纳源自本文的成语。
3.从本课学到的写作知识。
五、答疑解惑,小结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I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教师学科教案
任教学科:
任教年级:
任教老师:
q %宀「
紐八二V
■:无工-a
1 -.〕'二
-pi厂二一 J :■••- ■,“•丿--• j--i ■=_•・a*応;j ■
xx市实验学校
[20 -20 学年度第—学期]
(修改)教学设计(教案)
基本信息
语文 八年级 教学形式 陈礼英 新疆石河子第五中学 课题名称 桃花源记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储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应该可以自行疏通文 意,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同时采用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浅显的文 意疏通的基础上,由表及里地探究文章的主旨,赏析重要语段,理解作者情感,从而培养学 生良好的学习方式、阅读品质,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疏通文意。
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
3、熟读并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培养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桃花源记
陶渊明 一、导入课文 有一群人在秦代的时候就躲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这里生活、繁衍生息,直到东晋末年才被一个渔人发现, 就是桃花源。
成语“世外桃源”就源于这个故事。
从那时起,这群人就世世代代在 这个隐匿了五、六百年的神秘地方 (比喻与外界隔绝的美好地方或幻想中的
美好世界)
这个地方怎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 让这群人乐不思蜀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桃花 源记》 作者陶渊明. 二、听录音朗读
要求:①字的读音 ②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③可以小声跟读
三、 检查听读情况:注音 四、 学习第一段: 过渡: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故事情节,那么我们就按照 渔人的行踪来访一访这个桃花源。
请一名同学读第一段。
自己看注释疏通文意,老师提问个别词语。
(古今异义词:鲜美)… 小组合作探究:O 1这一段写了什么?(渔人发现了桃花林) ②渔人发现的桃花林是什么样的景色?(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 英缤纷。
)翻译 O 渔人看到这绮丽的景色想要干什么?(欲穷其林— 翻译 过渡:桃花林的尽头到底是什么样的情景?下面我们就随着渔人的行踪 看' —看。
五、 学习第二段 老师范读 借助书下注释,小组合作疏通文意,老师提问: (古今异义词:交通)
小组合作探究:这一部分是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的所见所闻。
O 渔人看见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 (土地平旷……并怡然自乐) O 用一个字来概括这里的景色是怎样的? 景美.
O 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
这里的男女老幼都感到了生活的 “乐”。
人 乐
O 小结:他们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没有剥削、压迫,和平安宁、安居乐业、 老有所养、丰衣足食,无忧无虑的生活) 六、 学习第三段
齐读 借助书下注释,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老师提问:(古今异义词:妻子…绝境,无论,不足) 叫学生口述这一段的内容 小组合作探究:桃花源中的人在这与世隔绝的地方和平快乐的生活着, 他们见了渔人后, 是怎样款待他的?(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从中可以看出桃花源中的人是怎样的态度? 七、 学习第四段 齐读 借助书下注释,小组合作疏通文意,老师提问:
小组合作探究:这一部分写渔人离开桃花源。
1、 2、 3、 4、 5、 1、 2、 3、 1、 2
、 3、 4、 1、 2、 3、 4、
“进”桃花源里 翻译
(热情好客,纯朴真挚的感情) (诣,志,寻,规,问津) 出 O 渔人出来后打算怎样?(诣太守,处处志之,寻向所志)寻找 O 寻到了没有?(没有。
遂迷,不复得路)
过渡:这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 小结: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个桃花源呢?这跟作者所处的时代有关。
) 情真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当 时陶渊明已归
隐多年,对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 只好借助创作来抒解情怀。
陶渊明塑造了一个与现实黑暗社会相对立的这个
景美、人 乐、情真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他对这个理想社会的 追求,这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摆脱剥削压
迫,过和平安乐的生活。
讨论练习二。
八、 找出课文中出现的成语
九、 再读课文 十、作业: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景美
作业或预习
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练习册上的作业
自我评价
我设计的这个教案,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的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的情感体进 追求—诗㊂
验和审美感受,教学环节紧凑,板书设计新颖,富有创意。
组长评议或同行评议(可选多人):陈老师设计的桃花源记教案,新颖独特,遵循文言文教学的原则,注重朗读,词语积累,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特别是板书设计,新颖,有创意。
评议一单位: 姓名: 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