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研磨课堂评析
《天净沙·秋思》课堂实录及反思
《天净沙·秋思》课堂实录及反思发表时间:2016-08-10T11:12:24.397Z 来源:《素质教育》2016年6月总第209期作者:牟应明[导读] 要静下心来倾听学生的发言,并经过迅速的思考,捕捉他们发言中的亮点和发散点。
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张公小学636400回忆导入:课前:师和学生背苏轼的词:明月几时有……师:元代马致远的作品。
(出示课件)今天学的是小令。
读中感悟:师范读,生思考:作者营造的意境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师读)生1:悲凉。
生2:凄凉。
生3:凄苦。
生4:伤感。
生5:忧伤。
师:读出了忧伤的味道,用忧伤的情调读。
(一生读、齐读)师:读着读着秋意就透出来、渗出来、感觉出来了,你又是从哪里读到的呢?生:枯藤老树昏鸦。
师:枯藤怎会带给悲凉气氛呢?生:没有生机。
师:我们家乡,树木很多,郁郁葱葱,当然枯藤也有的。
树老给人感觉是怎样的?生:哀愁。
师:对,昏鸦就是最好的衬托!古道瘦马,因何而瘦呢?生:怎一个瘦了得,瘦骨嶙峋的老马! 因为老了,累了,……师:瘦的仅仅是马吗?还有人,也许还有断肠人。
还从哪读出悲凉的秋意?生:昏鸦。
师:傍晚的乌鸦,这里能形容一下吗?这只乌鸦或几只乌鸦。
倦鸟归巢了,而人还没回去(出示补充材料)师:还有呢?生:断肠、孤独。
师:古道是怎样的呢?生:人很少,崎岖。
师:有画面之感,出示图片,陆游的诗,这个时候的断肠人更加感到悲痛。
还有西风,是否感受到了呢?生:好像秋风一样……师:读诗要咬文嚼字,越咀嚼这秋意越浓了,嚼着嚼着这小令就变得利索了,它是有画面之感,一个人走在古道上,更显凄凉。
让我们一起读一下。
(生齐读)师:体会到了都是悲悲戚戚的秋景,有一句话都没有体会到,是不是败笔呢?人有我无呀,给我们的感觉不是凄凉的。
(补充有关小桥的资料)出示画面:断肠人在天涯,看到的是这样一个场景。
和我们刚才体会到的悠闲场景,无论是正侧还是反侧,都为了感受秋意啊。
把握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惬意。
关于《天净沙·秋思》的教学反思
知识文库 第14期107关于《天净沙·秋思》的教学反思张斯芹《天净沙·秋思》是马致远的代表作,也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比较典型的一首古典诗词,今天就以《天净沙·秋思为例》谈谈古典诗歌教学的几点反思。
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参考优秀的教学设计案例,我发现大多数老师的教学设计是相似的。
第一步:通过意象分析意境,让学生在老师有意识的引导中体悟固定的感情。
比如:一般教学的过程中首先会让学生说出这首词当中所有的意象,通过刻意的引导,学生会找出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这九种景物,然后让学生找出这九种景物形象鲜明的修饰语:枯、老、昏、小、流、古、西、瘦;接着便引导学生根据这九个特征来想象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苍的深秋晚景图,一幅僻静荒凉的村野图,来感悟这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和清新幽静的境界。
的确,这首词一字一句,一字一景,凝练而不简陋。
诗人将这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
第二:找主旨句:断肠人在天涯。
教学过程中老师一般通过对作者的生平经历的讲述,运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当作者骑着一匹羸弱的马走在荒凉的古道,看到温暖的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看到夕阳西下,乌鸦在黄昏归巢的情景,心中那种漂泊天涯的心酸和无奈便从心底升腾。
诸如此类的教学设计,就其内容而言无可挑剔,很全面,很深刻,讲解的也入情入理,但细思之后我发现似乎老师们已经忘记了我们在教诗词,中国古典诗词本就是配乐演唱的,其中富有无穷的韵味和美感,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可是现在的诗词教学老师主讲,学生主记,对诗歌的韵味和美感的体悟、欣赏、思考极其缺乏。
所以我认为对古典诗词的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重新进行思考:1 引导学生有感情的吟诵。
百度百科中对诗词有这样的解释:“诗歌语言特别要求富有音乐性,音乐美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诗歌语言的音乐性因素,包括节奏、音调、韵律等。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 秋思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案与反思第1篇】天净沙秋思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道德、情感、价值观: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作品的意韵。
教学用具:自制录音带、录音机、课件。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
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二、解题:“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
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三、朗读诗歌:1.师配乐范读2.学生齐读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四、品析鉴赏:1.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
如: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2.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1)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骨、玺、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天净沙·秋思》赏析
《天净沙·秋思》赏析【赏析】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的散曲,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为成熟的作品之一。
它尽管是元曲(曲体),但实际上在诸多方面体现着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这支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
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
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
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此曲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
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
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惆怅感伤的情怀,选用众多的物象入诗。
而这些物象能够传达作者的内心情感,情与景的结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现一致性。
众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线索串联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
有人称此曲为“并列式意象组合”,其实并列之中依然体现出一定的顺序来。
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
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及远的排列;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间略有变化。
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写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围。
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
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
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
天净沙秋思教案及反思(优质20篇)
天净沙秋思教案及反思(优质2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公文写作、党团资料、总结报告、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party and youth information,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letter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天净沙秋思教案及反思(优质20篇)教学工作计划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规范性,减少教学事故和误导,保障教学质量和教育公平。
《天净沙·秋思》剖析之我见
《天净沙·秋思》剖析之我见作者:宋东方来源:《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09年第09期在教学《天净沙·秋思》一课时,当学生们熟读了全诗,初步感知了文章的大意后,我便开始按照既定计划引导学生分析文意与主题。
从题目“秋思”来看,其意应为秋天的思绪,由此可以捕捉到一些信息,本文应是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
在学生们一致认可的前提下,我顺势让学生们从诗中寻找出写景与抒情的诗句。
我问道:“景物描写需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请同学们看看《天净沙·秋思》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为什么要突出这样的特点?”学生纷纷发言:“突出了悲凉凄苦的特点,为‘断肠人在天涯’一句作铺垫,从而表现了一个长期飘零在外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好!”我脱口而出,并为之鼓掌。
话音未落,一位学生猛然站起。
“老师,‘小桥流水人家’又怎会体现‘悲凉凄苦’这一特点呢?”顿时,全班鸦雀无声,情形急转直下。
“是呀,‘小桥流水人家’确实没有给人一种‘悲凉凄苦’之感,那么它又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我打破了僵局。
“温馨……温暖……”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
“那是否与另外两句所表现的感受矛盾,该作何理解?”同学们陷入了沉思。
几分钟过后,一位同学缓缓地举起了手。
“在外漂泊的游子看到温暖的小家,更能引起思乡之情。
”“哗”,雷鸣般的掌声顿时响起,经久不息。
掌声中,我做了个总结:“作者为了表现游子的思乡之情,运用了景物烘托的手法。
分三步走:首先,游子见到秋天中的荒凉之景,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然后,看到温暖的‘小桥流水人家’,思乡之情进一步加深;最后,‘夕阳西下’,再一次渲染了这种悲凉的气氛,让游子不得不产生浓厚的思乡情绪,可谓是欲罢不能。
”掌声再次响起,震耳欲聋!(责编李晔)。
天净沙秋思听课记录及评析
天净沙秋思听课记录及评析天净沙秋思是一首中国古代诗歌,被誉为“音乐之王”,是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通过音乐的形式,展现了作者对秋天的思念和对生命的感悟。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天净沙秋思进行听课记录与评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歌的内涵和美学价值。
1. 介绍天净沙秋思是明代作曲家和音乐家杨洪基创作的古曲,也是清代作曲家杨洪基创作的古曲。
诗歌以它独特的旋律和深入人心的歌词而闻名,通过音乐的表现力,表达出作者深情的感受和思考。
2. 歌词解析2.1 第一节天净沙·秋思以音乐为载体,通过旋律和词语的抒发,将作者对秋天的思念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词句中充满了对秋风、黄叶、凉意等描写,带着浓重的忧伤与惆怅。
2.2 第二节诗歌进一步展开,诗人通过对人生的反思和对时光的感慨,表达出对短暂的生命和永恒的艺术的思考。
作者试图通过诗歌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追寻心灵的自由与升华。
3. 评析3.1 音乐形式天净沙·秋思以古曲的形式展现,音乐旋律流畅动听,富有变化。
这首曲子融合了西域音乐、中国古代音乐和文人音乐的特色,带给人一种高度艺术享受。
3.2 感情表达词曲之间的配合非常巧妙,歌声中融入了作者对秋天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思考。
音乐通过旋律的起伏和节奏的变化,表达出深沉的情感,使听众能够共鸣并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3.3 美学价值天净沙·秋思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它不仅在音乐形式上富有创新与变化,同时通过词曲的搭配和情感的表达,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独特魅力。
这首曲子融合了音乐、文学和哲学的元素,成为了古典音乐中的瑰宝。
4. 个人观点与理解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极富诗意的诗歌,通过音乐的方式将词曲合一,使听众在欣赏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领悟作者对秋天和对生命的思考。
我个人认为,这首诗歌表达了人对时间和生命的感悟,以及对美和艺术的追求。
它给人一种深思熟虑、沉浸式的音乐体验,使人在音乐的美妙中找到共鸣和启示。
初中天净沙·秋思教案思考与讨论
初中天净沙·秋思教案思考与讨论初中天净沙·秋思是一首著名的古诗,作者为唐代诗人白居易。
该诗以秋日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个人情感的描写,表现了人们在秋季所产生的思乡情愫和忧愁感。
这首诗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被广泛使用,既可以作为阅读材料,也可以作为写作素材。
本篇文章主要对初中天净沙·秋思教案进行思考与讨论,探究如何更好地教授和运用这首诗。
一、初中天净沙·秋思教案的分析初中天净沙·秋思教案包含阅读、理解、鉴赏和写作等多个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逐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分析、感悟和创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能力。
下面是具体的教案分析:1.阅读与理解部分先让学生通读全诗,了解整个故事情节和基本诗意。
然后在具体的细节上进行阅读和解析,了解字词的含义和语言运用的手法。
可以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1) 该诗是描写什么季节的?(2) 诗人用了哪些词语来描绘秋日的景象?(3)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4) 诗中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是什么意思?(5) 诗中的“沙场秋点兵,马作霜刃凉如水”是什么意思?通过以上问题的引导,学生可以逐步深入了解整首诗歌的含义和背景。
2.鉴赏部分通过对初中天净沙·秋思的鉴赏,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鉴赏:(1) 诗歌的意境、形象、语言和节奏等方面的评价;(2) 诗人的感情和思想表达的特点;(3) 诗歌与时代背景、文化底蕴和人生哲理的联系。
通过对初中天净沙·秋思的鉴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经典的古诗,同时也能够积累更多的知识和文化素养。
3.写作部分学生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写作:(1) 根据诗歌的情感和思想,写一篇日记或者记叙文,谈一谈你对于秋季的感受和思考。
(2) 根据诗歌的情节和形象,创作一首小诗或者歌曲。
(3) 在学习诗歌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改编一下初中天净沙·秋思,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2、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3、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重点难点1、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堂 (5分钟)1、引入新课:今天一起学习《天净沙·秋思》。
请先听一段音乐,听了这段音乐,有什么感受?这曲子是愉快的,还是悲伤的?(学生谈感受。
)引:你认为怎样的人可能有这样的心境?(失意的人,远离家乡的游子,如马致远)今天,我们要学习马致远作的曲《天净沙·秋思》。
2、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有“曲状元”之称。
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的“曲”。
3、“曲”这种文体: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
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
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初读准确朗读这首小令。
学生自由朗读。
2、放录音学生听读,指导学生划出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指导: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吗?我们感受一下。
(朗读)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3、再读指导: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
《天净沙 秋思》教学反思(成功之处、不足之处和改进措施)
《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被誉为“秋思之祖”。
在完成这堂课的教学后,我进行了如下反思:一、成功之处(一)意象分析到位引导学生对“枯藤”“老树”“昏鸦”等一系列意象进行深入剖析,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这些意象所营造的凄凉、孤寂的氛围,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愁苦心境。
(二)情境创设有效通过配乐朗诵、画面描绘等方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充满秋思的情境,让他们能够沉浸在作品的氛围中,增强对作品的感受力。
(三)对比拓展丰富将马致远的这首小令与其他描写秋思的作品进行对比,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加深了他们对秋思主题的理解。
二、不足之处(一)对元曲特点讲解不够深入在教学中,对于元曲的格律、语言风格等特点的讲解不够详细,导致学生对元曲这一文学体裁的认识较为肤浅。
(二)学生情感体验挖掘不足虽然引导学生去感受作者的情感,但对于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关注不够,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共鸣,使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停留在表面。
(三)课堂互动形式单一在课堂互动环节,主要以提问和回答的方式进行,形式较为单一,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改进措施(一)加强元曲知识讲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提前做好更充分的准备,系统地为学生讲解元曲的特点,让学生对元曲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二)关注学生情感体验设计更多能够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活动,如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感到孤独或思念的经历,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三)丰富课堂互动形式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诗词创作等多种互动形式,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通过这次教学反思,我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我将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让学生更好地领略古典文学的魅力。
《天净沙(秋思)》课文赏析
《天净沙·秋思》课文赏析《天净沙·秋思》是元代戏曲作家、诗人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散曲作品。
这首曲子以景托情,寓情于景,用鲜明的意象和朴素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思乡之情。
以下是对这首曲的赏析:一、以景托情这首散曲通过描绘秋天黄昏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思乡之情。
作者运用一系列自然景物,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构成了一幅凄凉、萧瑟的秋日黄昏景象。
这些景物不仅仅是描绘风景,更是作者情感的寄托,以景托情,情景交融,使得情感表达更加深刻。
二、寓情于景马致远在这首散曲中巧妙地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他没有直接描绘自己的情感,而是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景物之中,通过景物的描绘来传达自己的情感。
这种手法使得情感表达更加含蓄,同时也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作者的内心世界。
三、意象运用这首散曲中的意象运用非常出色。
作者选取了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自然景物,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意象既具有视觉效果,又富含象征意义。
通过这些意象的巧妙运用,作者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使得情感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四、语言简练这首散曲的语言简练明快,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和修辞手法,却能够准确地传达出作者的内心感受。
作者通过简单的意象和朴素的语言,营造出一种深沉、悲凉的气氛,使得整首曲子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五、结构紧凑这首散曲的结构紧凑,层次分明。
作者采用由远及近、由景及人的写法,逐步展开画面,最后点出主旨,使得整首曲子的结构严谨、完整。
同时,曲子中的每个意象都有内在的联系,相互呼应,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综上所述,《天净沙·秋思》是一首经典的散曲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通过对这首曲子的赏析,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高超的艺术才华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同时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初中语文天净沙`秋思实习见习听课记录和评课
学生朗读“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学生1:我看到一个思念的人在思念别人
学生2:我看到一个海边的人在流泪,新想我什么时候能够回去
教师播放音乐,并对以上学生的回答进行了汇总。
教师请同学集体朗读课文
教师:你们猜猜这位旅人心情是什么样的
学生1:我觉得他的心情应该是很低沉的
学生2:我认为他想:我什么时候能够回到家乡
教师,那么你们现在用这些景物试着来描述一下这些景物
学生朗读“枯藤老树昏鸦”
学生1:我看见的是一个凄凉的场景,一个干枯的藤环绕着一棵老树,上面还停留着几只昏鸦
教师:嗯,还有几只乌鸦在哇哇地叫着
学生再次进行朗诵
学生朗读:“小桥流水人家”
教师说,这会是怎பைடு நூலகம்样的温馨的场面呢?
学生2:有一条小溪,小溪在哗哗地流着,小溪旁边还住着一些人家
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从视听两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古诗词的优美之处,让学生体会到了诗歌的丰富意蕴
教师的板书是通过学生手写的小卡片完成的,这不仅美观简洁,同时也具有创新型
见习心得:
1.启发点:
(1)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 :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 唤醒、 鼓舞。” 因此,良好的教师形象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也有重要作用。教师应当具有良好的师风,而该教师基本功好,形象清新明丽,语言流畅而有文学味,富有感染力,给人以舒适的感觉。
在集体个人朗诵结束后,教师随机请人进行单独朗诵。
学生1进行朗诵。
教师:好,这位同学已经做到朗诵的第一要求,就是读通读顺。要是再大点声就好了。你可以看着多媒体进行朗诵,这样你的声音就能打开了。
学生1再次进行朗诵
教师请学生2进行朗诵。
初中语文_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 秋思》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又见秋叶落更添秋思浓——《古代诗歌四首》之《天净沙秋思》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文学常识,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鉴赏评价古诗中的意象和留白艺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中游子的思想情感,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鉴赏评价古诗中的意象和留白艺术。
体会诗中的游子的思想情感,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一、诗歌导入激发兴趣导入语:同学们,秋天是一个充满怀想,惹人相思的季节,我们学过很多秋天的诗句:(引导学生回答)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唐·张继《枫桥夜泊》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王绩《野望》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唐•杜牧《秋夕》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宋•范仲淹《苏幕遮》我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对秋天真是情有独钟啊!但在元代有一首写秋天的诗歌,自问世起,就被视为“秋思之祖”,它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天净沙秋思》。
那么,我们今天就去一起去探寻一下它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赞誉。
二、整体感知初谈感受1、学生自读,初步感知小令的特点。
小令是元代散曲的一种,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词。
小令体制短小,是单支曲子,像一片叶子,元人又将小令称作“叶儿”。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板书:天净沙秋思)2、指明学生读,互相点评。
3、听完同学的朗读,请大家体会一下,诗人笔下描绘的秋天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三、议读诗句,感受意境——“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这首小令并没有直接写悲凉、哀伤,同学们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可从“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等语句分析1.枯藤老树昏鸦枯藤:干枯、苍老、没有生命力,孤枯败落老树:垂死之感昏鸦:傍晚时的乌鸦。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案与反思第1篇】《天净沙·秋思》教案教学目标:1.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3.学会探究,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研讨法。
教学步骤:课时一一.导入课堂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诗的国度,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元曲。
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元曲,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元曲的韵味。
(p48)二.介绍体裁1.我们来读一遍注释(1):选自《全元散曲》。
天净沙,曲牌名。
马致远,号东篱,生卒年不详,元大都(现在北京)人,著名戏曲作家。
2.读过注释,我们可以来猜一猜,元曲具有什么特点?预设:可以唱。
这个“曲”字告诉我们,这首秋思在古代是可以唱的。
因为是元代的作品,我们把它叫做元曲。
简单地说,元曲就是元代的可以唱的一种文学作品体裁。
3.那么,“天净沙”是什么意思呢?跟这首元曲的内容有关系吗?(可引导:注释里是怎么说的?)曲牌名。
那也就是说,“天净沙”与这首曲的内容没有关系,而与它的曲调有关系。
它是表明一首曲的曲调的。
4.而与内容有关的是哪个部分?“秋思”。
那么“秋思”就是这首曲的题目了。
三.诵读感知1.从秋思二字,我们可以猜猜,这首曲可能会写哪些内容?预设:秋天里的想法。
引导:也可能会写一些秋天里看到的——景物。
2.那么我们来读一读这首曲。
老师先来读一遍。
(范读,读出感情,读出“断肠/人在天涯”的断句,但不点明此处断句。
)同学们也来读读看。
(生齐读)3.我们刚才猜了,马致远可能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景物,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想法。
我们猜对了吗?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景物,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想法?预设:可能有学生把“夕阳西下”划分到后一部分,明确前四句为写景,最后一句抒情。
4.前四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我们在这些表示景物的字下面加点,把形容这些景物的字用括号括起来。
《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总结
《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总结《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总结总结在一个时期、一个年度、一个阶段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不妨让我们认真地完成总结吧。
那么如何把总结写出新花样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总结1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
作者由外界的事物触发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
因此,对诗歌意象的探究是解读和教学诗歌的要核,在诗歌鉴赏过程中,意象分析是起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
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就在于,将这个抽象的概念还原为具体的诗歌名句中意象的感悟,使用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教学。
我认为要让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通过感知和想象的心理层面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意境的美,要充分尊重审美心理的形成规律,因此我以感受意象为引入,特别引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这是有一个思维的递变过程的,再在这个感受的基础上提出概念,学生很快就把握了意象的基本概念。
在这点上学生的思维过程有一个截面的剖析。
进行意象分析只能举一反三,所以我选取了一些典型的诗歌意象来进行分析,月的意象和柳的意象主要是思考它们具有什么样的文化意蕴,怎样成为诗歌意象的。
学生在这两组的意象分析中,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是出乎我们预料的,这是教学的生成性的体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逐渐引导学生形成了意象分析的方法。
学生自然而然的就得出,意象分析必须注意意象的特点品质和诗人情感之间的微妙关系。
在分析意象组合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进行再创造,意象之间似离实合,似断实续的状态被学生还原了。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案与反思第【1】篇〗《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诵读整首小令,体味词的韵律美。
2、品味这首小令,体会其中的景物描述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背诵整首小令。
2、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游子的凄苦心境。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四、教学时间一课时五、教学过程1、导入语(2分钟)秋天是一个适合抒情的季节,许多诗人、词人都在这个季节里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句子。
例如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杜甫的万里悲秋、范仲淹的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等等。
这天,我们一齐来学习一首别致的描述秋景、抒发秋情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板书)。
2、朗读而成诵(15分钟)师配乐范读学生齐读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老师指名读学生自由读学生分组读学生配乐诵读:先个人读、再齐读。
3、分组看景、察情、问法(20分钟)五人为一组,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这首小令写了哪些景物,第二、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第三、这首小令使用了什么手法,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第一、这首小令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阳十种景物。
十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增添景物的个性,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
第二、这首小令在最后一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
从第一点中十景的某些修饰语和断肠人这个主角名称能够挖掘出这首小令的情感。
第三、这首小令主要使用借景抒情的手法。
十种景物并置,一词一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景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思乡之情,有相通之处,〖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案与反思第【2】篇〗教学理念1、多渠道引导学生品味写景语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疑难,感悟诗情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净沙·秋思研磨课堂评析
导读:语文课程的实施,最基本的是让学生从文本中感悟文章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因此如何通过解读文本来引导学生去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是语文教学的关键。
这节课采用传统的课堂形式教学,但有许多值得我们探讨与改进的地方。
对教师来说,如何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课堂指导是摆在眼前值得思考和改进的问题。
一、设计上,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去寻找情感,通过感悟来体味作品内涵。
张景祥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强调了课前设计的重要性。
而本节课前仅为老师提出了三个问题:请你从文本中去寻找情感,为什么要选择“秋思”?你在文中体会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写?通过学生的回答可知课文以秋天的思乡为主线,通过秋思描绘了美丽的秋天景象和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在理解“秋思”含义的同时,还引导学生体会到课文中所写的场景让人十分动容——一座孤寂无助、满地黄花、孤独寂寞、凄凉凄楚、落寞凄凉、凄苦凄楚、人与人之间毫无情感交流、缺少感情基础等悲凉之情与凄婉而令人震撼、感人肺腑和心旷神怡者。
二、把握文本的特征,理解作者感情,把握主要语言规律。
本文通过写景抒情,写景中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之情。
通过运用了“白描”“比喻”等修辞手法。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没有教师指导“写情”的步骤:先让学生理解作品的语言特征——“凄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先思考一下“哀”字是怎样出现、“悲”字为什么出现、作者在这篇古文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等问题。
教师对这些问题没有把握好度,因为一节课下来,学生能够在老师面前侃侃而谈但也谈不上很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到课文写出了一种怎样的悲凉之情。
另外,在课堂中对部分词进行了调整和删减。
如文中“那是一条又长又窄的河”删除成了“那条又长又窄的河”;“一阵阵凉风吹来”删除成了“那一片冰凉”等句也删掉了“冰天雪地上冰雕玉砌”等词,等等。
三、教学目标确定时充分考虑到文章整体结构,引导学生在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理解作品内容。
这是一篇课文,但作者并非只会作诗,而是以写景为主。
所以,不能简单地把写作时所写的景物归为单一景物。
学生不了解写作时代背景,而且要分三步走:第一是联系现实生活感悟感受文章整体结构;第二是对作者写景的思路进行思考;第三是分析作者写作时的心理活动。
这三个环节也可成为教学目标。
这样的目标设置既照顾到了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又符合文章整体结构;既照顾到了文章的结构层次,又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和支撑。
这个层次可以通过朗读训练来完成,而非完全用课本上所学的背诵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