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鲁尔工业区改造的案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鲁尔工业区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经典
08城市规划0841502014 杨青青
为了应对生产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导致的“煤炭
危机”和“钢铁危机”,北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
施进行鲁尔区的经济转型和产业改革,主要有以下
几个方面:
1、调整改造传统工业,加大开放力度,吸引新兴产
业投资,充实区域产业结构。
○1对传统的老矿区进行清理整顿:关、停、并、
转那些生产成本高、机械化水平低、生产效率差的
煤矿企业,集中到盈利多和机械化水平高的大型企
业中去,更新设备和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和提
高产品技术含量。对其他大型企业采取了稳定改造
的政策,以避免社会动荡。
○2改善鲁尔区的投资环境,鼓励新兴工业迁入鲁尔区,优化发展这些新兴工业加入的有利条件:劳力充足,交通便利,及巨大的消费市场。
鲁尔区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扶持那些有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科研和开发的支持力度。政府制定了鼓励向中小科技企业进行风险投资的计划以及联合研究和创新网络计划,促进和加强中小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中小企业凭借自身较强的应变能力,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也为安置鲁尔区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大量失业人员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80%的劳动力在中小企业就业,中小企业被称为德国经济的“脊梁”。
2、完善交通运输网,推动区域综合开发
鲁尔区煤管协会在1968-1973年进行了交通规划中提出,有计划地对现有的线路进行技术改造,发展区内快车线。依照规划修建了鲁尔区波恩-科隆-杜塞尔多夫-多特蒙德、科隆-伍佩尔塔尔-多特蒙德两条高速公路。区内架起了高架铁道,为解决了铁路公路交叉引起的矛盾,发挥了很高的效能。
鲁尔区在水运优势的基础上搞好水陆联运,加速南北向交通线路的建设,组成统一的运输系统,把全区彼此分隔的工业区和城市紧密地衔接起来,对全区的综合开发起了极其重要的先行作用。
3、科研与实践相结合,将科技优势转化为生产力
○1加强科研界与经济界的合作。从多特蒙德、经过波鸿、埃森、哈根直到杜伊斯堡建立一条横贯全区的"技术之路",把区内的经济中心和研究中心联系起来,以加快科研成果的应用,并建立"鲁尔区风险资本基金会"和新技术服务公司,为新技术企业提供资金和咨询。
○2改革传统教育,创立新兴学科,并把高等院校的教育于本地区经济发
展相结合,州政府试图将鲁尔区建成"欧洲高等院校区"。现鲁尔区拥有15所高等院校,14万多大学生,其中对区域经济有重要影响的理工科和经济专业学生占总数的63.5%,比全国高12个百分点。
4、完善环境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重塑田园都市风光
州政府投资设立环境保护机构,颁布环境保护法令,统一规划整顿园区环境问题。
○1解决河流、大气污染问题。
建立了完整的供水系统:在鲁尔河面上先后建立起4个蓄水库,108个澄清池,净化污水;又在埃姆舍河口设立微生物净水站,所以至今尚未发生过污水危害居民健康的状况。鲁尔河水利先进的工程设备除了能解决水污染问题外,还具有蓄水拦洪、发电、旅游等多种用途。
另外,全区的烟囱自动报警系统已全部建起,各工厂都建立了回收有害气体及灰尘的装置,使大气污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2在区域总体规划中制定了营造"绿色空间"的计划。
全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目前,区内共有绿地面积约75 000 hm2,平均每个居民130 m2(1968年鲁尔核心地区这一指标只有18 m2),大小公园3 000多个,整个矿区绿荫环抱,一派田园风光。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鲁尔河上空蔚蓝色的天空"早已成为现实,鲁尔区所在的北威州拥有 1 600多家环保企业,成为欧洲领先的环保技术中心。
历史工业遗产被大量利用。
位于埃森名为“关税联盟”的煤矿工厂如今已成为鲁尔区“工业文化旅游”的重要一站。这个建于上世纪20年代,曾被誉为“世界上最现代、最漂亮的矿厂”于2001年被联合国列为文化遗产。
位于奥伯豪森的天然气储备厂建于1929年,这个高近120米、直径近70米的钢铁圆柱形建筑曾号称是欧洲最大的天然气储备厂。如今,这里已被改造成展览馆,成为奥伯豪森市的标志性建筑。从1994年起,这个展览馆已经举办过从现代艺术到科技、体育等各个领域的展览,每年吸引10万以上的人前来观看。
在鲁尔区的波鸿市,昔日钢铁厂改造的“世纪剧院”里,锈迹斑斑的舞台几乎被无数的鲜花完全覆盖,整个剧场弥漫着百合的香味。这里即将上演的是一名比利时剧作家创作的反映人类生死转化思索的现代剧。
鲁尔区以矿业和重工业闻名,是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物质基地,也成为二战中盟军轰炸的重点。战后重建的鲁尔区又在西德经济起飞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工业产值一度占全国四成。不过,当德国经济开始向机械制造业、高科技产业转型时,以传统工业为主的鲁尔区江河日下,留下的是一度高达40%的失业率,和大片空置的厂房。
经过多年的不断调整与改造,鲁尔区早已不是一个衰落的工业区,而恰恰相反正保持继续发展的势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也是资源型城市成功改造转型的经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