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物理教案 第12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第12章温度与物态变化复习课教学设计

-安排丰富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物态变化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温度计等实验器材,培养实验操作技能;
-引导学生从实验数据中总结规律,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4.注重分层教学,关注个体差异: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任务,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在讨论和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3.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归纳,强调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加强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观察生活中的温度与物态变化现象,并撰写观察报告,以便下次课上进行分享和交流。
五、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温度与物态变化现象,如冰融化、水烧开等,尝试用物理知识解释这些现象,并撰写一篇观察报告。报告要求:不少于500字,内容真实、具体,逻辑清晰。
4.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每组选取一个生活中的温度与物态变化现象,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实验等方式,深入了解该现象的原理和应用。在下节课上进行小组汇报,分享学习成果。
5.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将反思报告提交给教师,以便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2.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以下类型:
-选择题:考查对温度与物态变化基本概念的理解;
-填空题:巩固物态变化的特点和热传递规律;
-计算题:运用物态变化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实验题:设计简单的实验,观察物态变化现象。
3.结合教材和课堂笔记,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基本原理。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12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第2节熔化与凝固教案(新版)沪科版

第二节熔化与凝固【设计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从生活中的现象引入熔化和凝固概念,通过实验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总结规律,及时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应用。
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固体熔化时的特点,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图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应用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物态变化,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体三种形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2)了解有没有固定的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重点难点】1.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本质区别,进一步总结出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2.让学生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在方格纸上描绘固体熔化图象,根据图象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教学仪器】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大烧杯、温水、大试管、粉末萘、石蜡、温度计、搅拌器、火柴。
【教学模式】实验探究模式【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教师讲述:我们在小学科学中学习过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但是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
动画展示:铁矿石在高炉中熔化为铁水,从高炉中倒出的铁水凝固成铁板;低温度实验室在低温状态下制得液态氧、氮和固态氧氮;不同季节、气候下的水的状态变化。
引导归纳: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教案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与温度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温度的概念。
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
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的物理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1、设计测温度的仪器(温度计);2、正确使用温度计。
三、教学过程:导学达标:引入课题:欣赏一段有春、夏、秋、冬的影片问题: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如何转化?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学生猜想:〔……〕教师:刚才有同学说“温度”(热),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温度的知识—温度计进行新课: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作温度。
(1)、试验:结论:人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温度往往不可靠必须采取其他较好的办法。
(2)、探究:有什么方法可以较好的判断出这哪杯水的温度比较高?学生结论〔……〕(3)、教师引导:拿出自制的温度计(图示),可否判断温度高低?学生讨论如何判断?这仪器有什么缺点?如何改正?(加刻度、缩小体积……得到准确的测温度的仪器)2、温度计:测量温度的仪器实物观察……各种温度计结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分类: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实物、录像观察) 3、试验用温度计的使用:探究:怎样使用?要注意些什么问题?总结:(1)使用前观察量程……所测温度不能超过量程认清分度值……每小格代表的数值(2)使用时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容器底或壁②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让学生读数,把结果写出来)……单位4、摄氏温度:字母C代表摄氏温℃是摄氏温度的单位,读做摄氏度;它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零摄氏度,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分成100等份,每1份就是1℃。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第12章温度与物态变化复习课优秀教学案例

1.教师布置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为什么冰淇淋会融化?热水为什么会沸腾?”
2.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共同探讨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3.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对各组的讨论情况进行评价和指导。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对温度与物态变化知识的理解,形成知识体系。
5.作业小结:教师布置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作业,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这些亮点共同构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特色,使得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温度与物态变化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和综合能力。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升。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导入:通过展示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温度与物态变化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贴近实际应用,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2.问题导向: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通过问题的解答,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温度与物态变化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了解温度与物态变化在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应用,拓宽知识视野。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复习和案例分析,巩固和深化对温度与物态变化知识的理解,强化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运用小组讨论、实验观察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12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第1节温度与温度计教案(新版)沪科版

12.1温度与温度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温度的概念。
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叙述温度计的构造、量程、最小刻度值和单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能力。
2.通过测液体温度的实验,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培养实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通过使用玻璃仪器时要轻拿轻放,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品行和正确使用物理测量工具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学难点温度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教学用具实验用温度计、演示温度计、家庭用寒暑表、体温计、烧杯、试管、投影仪、挂图、热水、冷水、温水、广口瓶、橡皮塞、细玻璃管。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冷和热与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学会了使用火,开创了人类的文明史,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的生产生活仍离不开热的利用.在物理学中与冷、热有关的现象我们称之为热现象。
从这节课我们开始对有些热现象进行学习和研究。
大家希望了解什么内容?二、进入新课[生甲]什么叫温度?[生乙]我们凭感觉能知道物体的冷、热,感觉可靠吗?[生丙]用什么仪器测温度?[师]现在问题提出来了,大家讨论,看能否解决。
[生甲]我们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生乙]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冷热是不可靠的。
[生丙]应该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师]既然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冷热不可靠,我们怎么来验?.[生甲]很冷的冬天,在没有暖气的房间里会觉得很冷,可是从外面走进屋子里的人会觉得比较暖和。
[生乙]我们通过实验也能得出。
[想想做做][生丙]我们把一左手插入放热水(热水越热越好,以不烫手为宜)的烧杯里,右手插入放冷水(冷水足够冷,可加冰块)的烧杯里,然后同时抽出手,插入温水烧杯里。
沪科版九年级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第三节汽化和液化教案

教案:沪科版九年级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第三节汽化和液化一、教学内容1. 汽化的概念:液体变成气体的过程称为汽化。
2. 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3. 蒸发的特点: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只发生在液体表面。
4. 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5. 液化的概念:气体变成液体的过程称为液化。
6. 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7. 生活中的汽化和液化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掌握汽化的两种方式和液化的两种方法。
2. 能够分析生活中的汽化和液化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沸腾的条件和液化的方法。
2. 教学重点: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及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等)。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夏天,我们在炎热的太阳下散步,汗水蒸发时会感到凉爽。
为什么汗水蒸发时会感到凉爽?2. 知识讲解: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汽化过程中会吸收热量。
3. 实验演示:沸腾实验。
通过实验观察沸腾的条件,引导学生理解沸腾的过程。
4.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的汽化和液化现象,如冰棒溶解、夏天喷雾降温等。
5. 随堂练习:课本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知识拓展: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六、板书设计1. 汽化:蒸发、沸腾2. 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3. 液化:降低温度、压缩体积4. 生活中的汽化和液化现象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汽化和液化现象,并说明其原理。
答案:如冰棒溶解、夏天喷雾降温等,这些都是通过汽化吸热来实现的。
2. 题目: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解释为什么汗水蒸发时会感到凉爽。
答案:汗水蒸发时,液态的汗水变为气态,吸收了周围的热量,使皮肤表面的温度降低,因此感到凉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了解了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及应用,但在课堂上对液化的方法讲解不够详细,需要在课后进行补充。
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教案及学案 沪科版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温度计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温度的概念。
●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
●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的物理规律。
重、难点:1、设计测温度的仪器(温度计)2、正确使用温度计教学器材:电脑平台、杯、冷热水、温度计、体温计教学课时:2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无……前面无相关内容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欣赏一段有春、夏、秋、冬的影片问题: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如何转化?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学生猜想:〔……〕教师:刚才有同学说“温度”(热),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温度的知识→温度计进行新课: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1)、试验:结论:人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温度往往不可靠,必须采取其他较好的办法。
(2)、探究:有什么方法可以较好的判断出这哪杯水的温度比较高?学生结论〔……〕(3)、教师引导:拿出自制的温度计(图示),可否判断温度高低?学生讨论如何判断?这仪器有什么缺点?如何改正?↓(加刻度、缩小体积……得到准确的测温度的仪器)2、温度计:测量温度的仪器实物观察……各种温度计结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分类: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实物、录像观察)3、试验用温度计的使用:探究:怎样使用?要注意些什么问题?总结:(1)使用前观察量程……所测温度不能超过量程认清分度值……每小格代表的数值(2)使用时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壁②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让学生读数,把结果写出来)……单位4、摄氏温度:字母C代表摄氏温度℃是摄氏温度的单位,读做摄氏度;它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零摄氏度,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分成100等份,每1份就是1℃。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教案:第12章温度与物态变化复习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一、复习目标(1)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会测量温度。
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3)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和沸点联系起来。
(4)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复习重难点(1)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及正确使用。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沸腾的温度不变特征。
3.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特点及影响。
四、教学过程(一)知识梳理1.温度与温度计①温度②温度计③正确使用温度计2.熔化与凝固①熔化与凝固②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3.汽化与液化①汽化②蒸发③影响蒸发的因素④蒸发吸热制冷⑤沸腾⑥液化4.升华与凝华①生活中的升华与凝华现象②升华吸热的应用5.全球变暖与水资源危机①温室效应②如何减小全球变暖的危害③水资源污染(二)题型、方法归纳选取经典选择题以及问答题形式,给学生讲解,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充分理解与掌握。
采用启发、诱思、讲解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充分掌握这一章节的知识。
(三)典例精讲例1:下列数据中,符合实际情况的是()A.人的正常体温为39.5℃B.洗澡水的温度大约为80℃C.人的心跳频率大约为1.2HzD.此时,教室的室温约35℃解:A.人的正常体温为37℃左右,故A不合实际情况;B.人的体温是37℃,人洗澡时用的水比人的体温略高,所以40℃左右较为适宜,故B不合实际情况;C.人的脉搏在每分钟60次多一点,即心率在每分钟60次多一点;人的心跳频率大约为1.2Hz 符合实际情况;故C合实际情况;D.教室的室温一般不会超过30℃,故D不合实际情况.故选C.例2:户外活动时,为了给食物保鲜,将结了冰的矿泉水和食物一起放在泡沫塑料箱中,就制成了一个简易冰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食物保鲜利用了冰熔化吸热B.食物保鲜利用了矿泉水结冰放热C.取出食物,外包装上的水珠是汽化形成的D.取出食物,外包装上的水珠是升华形成的解:AB、将结了冰的矿泉水和食物一起放在泡沫塑料箱中,冰吸收热量,熔化成水,使得食物温度降低,不易变质.选项A正确、选项B错误;CD、刚从“简易冰箱”中取出的食物,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就在食物的外包装上液化成为小水珠.选项C、D均错误.故选A.例3:下列物态变化事例中,属于汽化的是()A.春天冰雪消融 B.清晨树叶上的露珠C.灯丝用久了变细 D.路面上的水被太阳晒干解:A、冰雪消融,是冰雪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过程.不符合题意;B、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不符合题意;C、灯丝变细,是由固态升华成为气态.不符合题意;D、水被晒干,由液态汽化成为气态.符合题意.故选D.(四)归纳小结1温度与温度计(1)温度的测量①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摄氏温度:通常情况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作为0度,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作为100度,0度到100度之间等分成100份,每一份叫1摄氏度或(1℃)。
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复习教案 (新版)沪科版-(新版)沪科版初中九年级全册物理教

温度与物态变化(复习课)目标确定的依据物理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温度与物态变化联系起来。
2.教材分析为改变复习课上教师讲解解知识体系和习题的模式,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本节复习课重点以图片和图象为主线,通过课件增加学生对图片、图像的识别、探讨复习物态变化的知识,增大探索空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开放思维,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关注学生的个体体验,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带着问题进课堂,再带着问题走出课堂继续知识的探索,让学习感到物理就在身边,物理是有用的。
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题中,涉及本讲内容的试题大约占2~4分.考点一般有填空题、选择题、实验题、简答题.对本讲的考查主要是: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特征;能从生活和社会应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区别固、液、气三种物态,且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会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综观近几年中考,主要考查同学们运用相关热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复习中应注意:物态变化的判断及应用、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规律、液体沸腾的实验、水循环。
4.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掌握了两种相反的物态变化方式---熔化和凝固,同时也具备了初步的探究实验能力。
同时也学习了蒸发是汽化的一种形式,蒸发过程要吸热及现象解释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另一个难点是关于液化产生的条件及“白汽”形成的原因。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认识液化现象是本课的重点。
如何引导学生把握重点,相信蒸发过程要吸热以及水蒸气遇冷,温度降低到一定时,就会液化这两种现象,除了设计好演示和随堂小实验外,还应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充分发挥想象,相互交流启发,展开讨论,并引导他们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017年秋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名师教案第12章温度与物态变化复习

2017年秋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名师教案第12章温度与物态变化复习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设计了这一节《温度与物态变化》的复习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温度和物态变化的理解。
一、设计意图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使学生掌握温度的概念、计量单位和测量方法,了解物态变化的基本规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温度的概念、计量单位和测量方法,物态变化的基本规律。
难点:温度和物态变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温度计、实验材料(如冰块、水、蜡烛等)。
学具:笔记本、彩笔。
五、活动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张冬季雪景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雪是白色的?为什么在寒冷的天气里,水会结冰?2. 知识回顾:引导学生复习温度的概念、计量单位和测量方法,以及物态变化的基本规律。
3. 实例分析:分发实验材料,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例如,将冰块放入水中,观察水的温度变化;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的燃烧过程。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并分享彼此的看法。
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与温度和物态变化相关的实践作业,如调查家庭成员对温度的喜好,并解释原因。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温度的概念、计量单位和测量方法,物态变化的基本规律。
难点:温度和物态变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复习,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温度的概念、计量单位和测量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但在实际应用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通过举实例、做实验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
拓展延伸:邀请家长参与课后实践活动,共同探讨温度和物态变化在家庭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温度的概念、计量单位和测量方法温度是衡量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它是通过温度计来测量的。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学案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二、课时教学目标细目表三、课时教学设计【主题】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复习课【课程标准】1.1.2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1.1.3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中吸热和放热现象。
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课标解读】1.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
2.了解物态变化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并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3.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内容分析】首先通过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展示自然界水的循环过程,知道物态变化现象。
学习温度计的使用。
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究三种物态相互转化的条件与特点,归纳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放热现象。
最后提出保护环境、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课题。
本节教学是章节复习课,是知识梳理、深化、综合应用为目的的一种课型。
通过观看实验视频,对冰的熔化过程、水的沸腾特点的实验探究进一步加深印象,从而深化认识和理解物态变化条件和特点。
并学会科学探究方法。
【学情分析】学校是外来务工子女定点学校,学生知识面比较窄,生活经验不足,动手能力比较差。
教学中应力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近物理。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六种物态变化的定义及对应的吸热放热,对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实例中出现的物态变化现象能够认识。
但是综合分析的能力欠缺,对“白气”的认识还不够清晰,对晶体熔化实验和水沸腾实验中具体的数据处理和图像分析还比较的陌生。
所以通过复习,巩固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综合运用知识解释现象。
【学习目标】1.经历实验探究过程,能说出六种物态变化的定义及特点,并能举例说明生活和自然中相关现象。
2.通过实验能描述冰的熔化和水的沸腾特点。
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并能说出生活和自然界常见的温度值。
【重点和难点】1.重点:六种物态变化以及生活和自然界的有关现象。
温度与物态变化全章教学设计 最新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精品

温度与物态变化全章教学设计12.1 温度与温度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水的三种状态,认识常见温度计及温度计的用法知道温度的概念和温度的常用单位及国际单位制单位。
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
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量温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人造“雨”和用体温计测量体温两个实验操作,从实验过程中,感知水的三态变化及体温计的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与物态变化联系起来。
养成学科学,用科学的习惯和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教具:演示实验:加热器水壶钢勺水杯冰学生实验:四人一组每组配备人造雨实验仪器和体温计【重点、难点】重点:温度计的使用难点:体温计的原理【教学过程】目标导入:水是生命之源,水孕育了自然界的万物生灵,水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
水可以在三种状态之间变化,这种变化叫物态变化。
现在我们就研究水的三态变化规律。
自主学习,讨论互动,展示交流知识点1:水的三种状态【思考】自然界中水有三种状态,它们分别是、、和。
水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说明】一般说来,任何一种物质,在温度、压强等发生变化时,都会呈现不同的状态。
有时同一种物质在某种温度和压强下,有几种不同的状态同时存在,例如水处在密闭的容器中,下部是水而上面是水蒸气。
【思考】地球上的水是怎样循环的?【点拨】太阳照射使地面水温升高,含有水蒸气的热空气快速上升。
在上升过程中,空气逐渐冷却,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形成了云。
当云层中的小水滴合并成大水滴时,雨便产生了。
假如上空的温度较低,水还能以雪的形式降到地面。
知识点2:温度【思考】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
晶体开始熔化时的温度称为。
【易淆点】熔化和溶化不要混淆,前者表示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而后者表示物质溶化在溶剂中的过程,如盐溶于水变成盐水。
【明确】不同的晶体的熔点一般不同,人们根据在生产、生活中的需要选用不同的熔点的材料。
如灯泡的灯丝用钨制成,是因为钨的熔点高,不易熔化;锡的熔点低,人们常用电烙铁熔化锡来焊接金属。
最新沪科版物理九年级第12章第1节《温度与温度计》教案

第一节最新沪科版物理九年级第12章第1节《温度与温度计》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温度的概念,能说出生活和自然环境中常见得温度值。
能用温度术语描述生活中的“热”现象。
2.了解体温计的工作原理,熟悉使用温度计的过程,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并学会摄氏温度的读法和写法。
3.知道温度的常用单位和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养成使用仪器和探究其物理原理的好习惯,体验学会使用一种新仪器的愉悦心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温度计的使用教学难点温度计的使用【导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水是生命之源,水孕育了自然界的万物生灵,水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
水无常形,变化万千,无处不在。
冬天河里的冰在天气变暖时熔化,地上的水时间长了会消失,变成水蒸气;天气变冷时,水又会结成冰。
形态各异的水告诉我们,水可以在三种状态之间变化,这种变化叫物态变化。
现在我们就研究水的三态变化规律。
【自主预习案】请根据以下预习目标,仔细阅读课文完成后面的预习自测题:1、什么叫物态变化?2、什么是温度?3、温度计的制造原理是什么?4、、生活中有哪些种类的温度计?5、、记住摄氏温度中8摄氏度和188摄氏度是如何规定的。
6、、会读表“自然界中的一些温度”7、、使用测量工具需先了解那些方面的内容?8、如何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9、体温计和普通温度计在结构上和使用上有何区别?(二)、预习自测题1、____________叫做温度。
2、只凭感觉判断温度是____(选填“可靠”或“不可靠”)的,所以要做到准确地判断温度,就要使用____。
3、实验室的温度计是根据________制成的。
生活中的温度计有____、____、____。
还有测量人体温度的____。
4、使用温度计前要先观察它的____和____。
体温计的量程为____ ,分度值为____ ,实验室中温度计的量程为____分度值为____。
2024九年级物理全册第12章温度与物态变化单元整体设计课件新版沪科版

单元知识架构
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大单元整体设计
Hale Waihona Puke 单元主题概览单元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1.能描述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物态的基本特 征,并列举自然界和 日常生活中不同物态的物质及其应用。 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能说出 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3.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 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 吸热和放热现象。能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 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4.能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说明自然界中的水循 环现象。了解我国和 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节约用水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目标
1.能描述固态、液态和气态的基本特征。 2.会正确使用温度计。能说出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值。 3.能通过物态变化等实验,感受物理研究是建立在观察、实验和推理 基础上的创造性工作。能描述固、液、气三态的相互转化过程。能根 据这些知识解释有关自然现象,尝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 有关问题,形成初步的物质观念。 4.能用相关知识初步解释自然界的水循环等现象,具有关心和保护环 境的意识;能初步体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第1节温度与温度计1.了解物态变化的概念.2.了解单凭感觉判断温度的高低是不准确的,摄氏温度的定义及常见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原理.3.知道温度计的使用方法.4.了解体温计的量程、分度值、使用方法.一、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自主预习】阅读课本第2、3页相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水有三种状态,分别为固态、液态和气态.2.物理学中,将物质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变化称为物态变化. 【小组讨论】如图所示,将冰放入水壶,然后加热,待水沸腾后,拿着长柄勺子靠近壶嘴,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答:壶嘴附近有大量的“白气”产生,勺子内壁出现水珠;说明水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教师】1.现实生活中,水的三态变化较常见.其实,除水以外,所有物质均有三态,而且相互之间可以发生转化,只是不常见而已.2.发生物态变化时通常都伴随着温度的变化.【跟踪训练】下列过程没有发生物态变化的是( B )A.冰棒含在嘴里化了B.酒精与水混合后得到一种液体C.春天,河里的冰化成水D.钢变成“钢水”二、温度和温度计【自主预习】阅读课本第4、5页相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将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 ℃,水沸腾的温度定为100 ℃,把0 ℃和100 ℃之间划分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摄氏度.2.-4.7 ℃读作零下4.7摄氏度.3.要准确地判断和测量温度,就要选择科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4.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小组讨论】1.如图所示,3个杯子分别盛有冷水、温水和热水.一只手接触冷水,另一只手接触热水,过一会儿,两只手同时插入温水中,感受一下,两只手的感觉是一样的吗?说明什么问题?答:不一样;说明仅凭感觉器官去判断温度的高低不准确.2.如图所示,取一个带塞玻璃瓶(如注射用青霉素瓶)和一根透明细塑料管(如细饮料吸管),在瓶中装满水(在水中滴两滴红色墨水),将细管插入塞中并使细管中的水略高出瓶口,将玻璃瓶放入热水中,将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再将玻璃瓶放入温度更高的热水中,又会观察到什么现象?液面高度的不同,能够说明什么问题?常用的温度计是依据什么原理制成的?答:细管中的液面上升;液面会继续上升;说明物体的温度不同;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师】1.在制备简易温度计时,透明塑料管越细越好,能更好地观察到液面的变化;在玻璃瓶的水中加入红墨水,可以方便观察到液面的变化.2.温度计的刻度是均匀的,每一等份都表示着相同的温度,在0 ℃以上每上升一小格即增加1 ℃,0℃以下每往下数一小格即下降1 ℃,为负数.3.常见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工作的,另外也有温度计是利用气体的热胀冷缩工作的.【跟踪训练】1.为了提高液体温度计的灵敏度,下列措施中最好的是 ( D )A.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与玻璃管之间加一段非常细的管子B.把温度计下端的玻璃泡做小些C.把温度计玻璃管的内径做粗些D.把温度计玻璃管的内径做细些2.下列温度最接近23 ℃的是( C )A.人体的正常体温B.宜昌冬季的最低气温C.人体感觉舒适的气温D.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三、温度计的使用【自主预习】阅读课本第6页,完成下列填空:1.使用温度计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是否在量程内.2.使用时应把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没在被测物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时再读数,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小组讨论】如图所示,观察如下使用温度计的操作,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教师】1.实验室用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①“一看一清”:观察它的量程,认清它的分度值;②“三要”:(a)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壁或底;(b)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c)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2.若将玻璃泡接触容器的底或壁,温度计将显示的是容器本身的温度;视线若在液柱的上表面以上或以下,读取的数值将比实际值偏大或偏小.【跟踪训练】使用温度计时,首先要观察它的量程和认清它的分度值.小明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的温度,分别进行了三次操作,如图甲所示,其中正确的操作是C.图乙中所示的是用温度计分别测得的冰和水的温度,那么冰的温度是-2℃,水的温度是87℃.四、体温计【自主预习】阅读课本第7页,完成下列填空:1.体温计的量程是35 ℃~42℃,分度值是0.1 ℃.2.体温计的玻璃泡前面有细弯管,这种结构使体温计可以(填“可以”或“不可以”)离开人体读数.3.每次使用前,体温计需要甩动,使玻璃管中的水银回到玻璃泡内. 【小组讨论】1.取一支体温计,认识它的量程和分度值是多少?答:35 ℃~42℃、0.1 ℃.2.将实验室用温度计和体温计同时放入一杯温水中(37 ℃左右),待示数稳定后读数并记录,将它们取出过两分钟后再次读数,比较它们的示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答:体温计示数较高;实验室用温度计拿出后示数下降,而体温计拿出几分钟后示数保持不变,因为体温计有一缩口结构.【教师】体温计与常用温度计的区别表现在:①量程不同;②分度值不同;③使用方法及读数方法不同;④结构不同.【跟踪训练】在防范甲型H1N1流感疫情中,体温计发挥了重要作用.体温计是根据水银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读数时看到的是水银柱的正立、放大的虚像.下图中体温计的示数是36.5℃,请写出一点有关体温计使用的注意事项:使用前先甩一下,使管内的液体回到35 ℃以下.第2节熔化与凝固1.知道物质熔化的规律、图像,了解晶体、非晶体的概念,知道熔化需要吸热.2.知道物质凝固的规律、图像,知道凝固需要放热.一、熔化【自主预习】阅读课本第9~12页相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2.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但温度却保持不变,有确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晶体.3.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非晶体.4.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小组讨论】请完成下面实验,并回答问题:取适量的碎冰和石蜡放在两个试管中,分别插入正在加热的热水中,用温度计测出它们的温度变化,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如图所示.(1)冰和石蜡在由固态变成液态时温度变化有什么不同?根据这些不同能否将物质进行分类?答: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而石蜡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可以将物质分为晶体和非晶体.(2)冰和石蜡在由固态变成液态时需要哪些相同的条件?若冰和石蜡在刚开始熔化后,停止给它们加热,此时会出现什么现象?由此现象,你能分析出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时遵循怎样的规律呢?答:需要加热;不再熔化;物体在熔化时,要持续加热.(3)在方格纸上画一根横轴表示时间,画一根纵轴表示温度,标出各个时刻所记的物质的温度(坐标点),然后用平滑的曲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得到熔化图像.分析冰和石蜡的熔化图像有什么不同?答:冰的熔化图像有一横向平线,石蜡的熔化图像没有.【教师】1.做熔化实验时,将有碎冰或石蜡的试管放到烧杯的水中加热,而不是将试管直接放到酒精灯上加热,目的是使受热物体尽可能均匀地缓慢地受热,从而能够得出晶体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的结论.这种方法叫做水浴法,生产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另外,实验时还应注意酒精灯的安全使用.2.晶体熔化需经历固态、固液共存态、液态三个状态的过程;物质吸热温度不一定升高,如晶体在熔化时吸热而温度保持不变.3.用图像法描述一个物理量随另一个物理量变化的情况非常直观,在各门科学中应用非常广泛.【跟踪训练】1.小丽选择蜂蜡和海波探究“不同固态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是否相同”,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丙(1)该实验装置应自下而上(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安装,将装有蜂蜡、海波的试管分别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而不是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目的是为了使物质受热均匀;(2)图乙是小丽绘制的海波的熔化图像,图中BC段表示海波温度不变并且吸收(填“吸收”或“放出”)热量,说明海波是晶体(填“晶体”或“非晶体”),第10 min海波处于固液共存态(填“固”“液”或“固液共存”);(3)图丙是小丽绘制的蜂蜡的熔化图像,蜂蜡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升高(填“升高”“降低”或“不变”).2.火山爆发是近段时间人们常议论的话题.岩浆是多种物质成分组成的液体,在流淌过程中不断降温,就会按下列顺序先后在火山口形成一系列的矿物: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正长石——白云母——石英.由此可以判断出这些矿物的熔点依次降低(填“升高”或“降低”).二、凝固【自主预习】阅读课本第13、14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2.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放热,但温度不变.3.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降低.4.晶体在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同一晶体,其熔点与凝固点相同(填“相同”或“不相同”).【小组讨论】如图所示,北方冬天储存白菜,人们常常在地窖里放几桶水,以防止地窖的菜被冻坏,请问原理是什么?答:利用水凝固时放热,使得地窖的温度不至于太低.【教师】1.同种物质的熔化和凝固过程互为逆过程.因此,晶体熔化需要吸热,且温度不变,则晶体凝固需要放热,且温度也不变.2.晶体凝固放热在生产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跟踪训练】豆腐光滑细嫩,经冰冻再解冻以后,会出现许多小孔,成为美味的“冻豆腐”,冻豆腐中产生许多小孔的原因是( D )A.豆腐冷缩而成的B.豆腐膨胀而成的C.冰箱中的冰霜进入豆腐而形成的D.豆腐里的水先遇冷结成冰,后熔化成水而形成的第3节汽化与液化1.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3.了解蒸发与沸腾的区别、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一、沸腾【自主预习】阅读课本第16、17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2.沸腾是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3.在水沸腾的过程中,虽然继续吸热,但它的温度却保持不变(填“升高”或“不变”),这个温度叫做沸点.【小组讨论】1.取温度计、酒精灯、烧杯、石棉网、铁架台、水,按如图所示组装好实验器材.实验时自水温90 ℃开始每隔一分钟记录温度,并观察水中气泡的变化情况.(1)请根据记录的温度在图乙中画出水的温度—时间图像. 答:图略.(2)水在沸腾时有哪些现象? 答:气泡在上升过程中,由小变大.(3)若水在沸腾时,撤去酒精灯,烧杯中的水还能保持原来的沸腾现象吗?这说明什么?答:不能;水沸腾时需要继续吸热.(4)你所测到的水沸腾的温度是多少?在水沸腾的过程中,这个温度是否变化?答:略;不变.2.请根据下面表格中的“一些物质的沸点”说明为什么测量沸水的温度时,用水银温度计而不是酒精温度计.一些物质的沸点(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 物质 (液态) 沸点 t/℃ 物质 (液态) 沸点t/℃ 物质(液态) 沸点t/℃ 氦-269 乙酸35萘218氢-253 酒精78 亚麻仁油287氮-196 水100 汞357氧-183 甲苯111 铅1740氨-33 煤油150 铁2750答:水银的沸点是357 ℃,酒精的沸点是78 ℃,沸水的温度是100 ℃,所以应选用水银温度计.3.如图所示,使烧瓶中的水沸腾,移去酒精灯,水停止沸腾,待水温稍降低一些后,将一大注射器接到密闭的烧瓶口上,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可以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答:水重新沸腾;水的沸点随大气压的减小而降低.【教师】1.为了缩短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实验中通常可以采取如下措施:①提高水的初温;②减小水量;③加大酒精灯的火焰;④加盖纸盖.2.绝大多数情况下,实验中测得的液体沸点偏离100 ℃,这主要是由于实验时的大气压不是标准大气压导致的;另外水质不纯对沸点也有影响.【跟踪训练】1.在塑料袋中滴一些酒精,将袋挤瘪后把袋口扎紧,再把它放入热水中.过一会儿,塑料袋鼓起,这主要是因为酒精发生了( C )A.熔化B.凝固C.汽化D.液化2.妈妈在蒸馒头时,开锅后改用“小火”.针对这种做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水沸腾后,改用“小火”能更快地让馒头蒸熟B.改用“小火”可以提高水的沸点C.无论使用“大火”还是“小火”,水达到沸点后温度都保持不变D.用“大火”可以提高水的沸点,不应该改用“小火”二、蒸发【自主预习】阅读课本第18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只在液体表面(填“液体内部和表面”或“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2.液体在蒸发过程中需要吸(填“吸”或“放”)热.3.液体的蒸发随时都在发生,液体温度越高、表面积越大、表面空气流动越快,液体蒸发就越快,反之,蒸发越慢.【小组讨论】1.如图所示,人们常用酒精擦拭体表为高烧病人降温,说明什么问题?答:说明液体蒸发需要吸热.2.完成下述实验,回答问题:(1)如图甲所示,将等量的酒精分别滴在两块玻璃片上,只将一块玻璃片上的酒精涂抹开,会发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答:涂抹开的酒精先消失,说明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表面积有关;(2)如图乙所示,将等量的酒精分别滴在两块玻璃片上,只对一块玻璃片上的酒精加热,会发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答:被加热的酒精先消失,说明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有关;(3)如图丙所示,将等量的酒精分别滴在两块玻璃片上,只对一块玻璃片上的酒精扇风,会发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答:被扇风的酒精先消失,说明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有关.【教师】1.沸腾和蒸发都属于汽化,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掌握这两种汽化方式(如下表).名称相同点不同点发生的温度发生位置剧烈程度制冷作用蒸发汽化、吸热任何温度下都可进行表面平和缓慢有沸腾汽化、吸热达到沸点并吸热才能进行表面和内部剧烈无2.在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时,注意控制变量法的使用. 【跟踪训练】下列措施中能减慢蒸发的是( D )A.夏天,人们使用电风扇吹风B.把湿衣服展开晾在通风向阳处C.喝热开水时,用嘴向水面吹气D.用保鲜袋装蔬菜并放入冰箱三、液化【自主预习】阅读课本第19、20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2.液化向外放(填“吸”或“放”)热.【小组讨论】将正在加热且水已沸腾的烧瓶引出的水蒸气对准冰冷的玻璃表面和热的玻璃表面,哪块玻璃表面有水珠生成?这说明什么问题?答:冷的玻璃表面;说明液化需要向外放热.【教师】生活中谈及的“白气”为液态,不是气态.因为无色的气体是看不见的.“白气”一般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跟踪训练】100 ℃的水蒸气比等量的100 ℃的沸水对人体造成的烫伤更严重,这是因为 ( C )A.水蒸气是气体,更容易钻进人的皮肤B.水蒸气的温度比沸水的温度高C.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大量的热D.水蒸气液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第4节升华与凝华1.知道升华的概念、常见的升华现象及升华需要吸热.2.知道凝华的概念、常见的凝华现象及凝华需要放热.3.统一认识、比较所学各种物态变化的吸、放热情况.一、升华【自主预习】阅读课本第22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2.升华需要吸(填“吸”或“放”)热.【小组讨论】1.如图所示,把少量碘放入烧瓶中,瓶口盖上玻璃片,开始加热并观察瓶内有什么变化?答:加热时,会看到有紫色气体生成,没有出现液态的碘.2.舞台上的缕缕青云或淡淡薄雾等特殊效果得力于干冰升华,使水蒸气遇冷液化(如图所示),请说明原理.答: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的温度快速降低,导致周围的水蒸气液化为小水滴,这便是我们看见的淡淡薄雾.【教师】1.要了解常见的升华现象:钨丝升华、萘升华、冰升华、干冰升华、碘升华等.2.发生升华现象时,物质并不是由固态熔化为液态,然后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而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只有一部分物质能发生升华.【跟踪训练】1.下列现象中,物态变化相同的一组是( C )①冰袋降温②冰冻的衣服晾干③干冰变小④冰花的形成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为缓解旱情,某市多次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即通过在空中投撒干冰进行人工降雨.投撒干冰的作用是( C )A.使空气液化B.使空气中的小水珠汽化C.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D.“干冰”熔化变为雨水二、凝华【自主预习】阅读课本第23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2.凝华需要向外放(填“吸”或“放”)热.【小组讨论】请同学们完成下面实验,并回答问题:1.如图所示,在烧瓶中放入少量碘,加热,至出现紫色气体时,停止加热,会有什么现象出现?说明什么问题?答:紫色气体渐渐变淡,玻璃片下表面和烧瓶内壁上有固态碘颗粒形成,没有出现液态碘;说明物质可以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2.继续对烧瓶加热,待瓶内有紫色气体生成时,换一块烤热的玻璃片放置于瓶口,观察玻璃片下表面上是否有固体碘颗粒形成.这说明什么问题?答:没有;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需要向外放热.【教师】1.要了解常见的凝华现象:钨蒸气凝华、水蒸气凝华、碘蒸气凝华等.2.发生凝华现象时,物质并不是由气态变为液态,然后由液态凝固为固态的,而是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只有一部分物质能发生凝华.【跟踪训练】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起“雾”或结“冰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B )A.玻璃窗上的“雾”是水蒸气液化生成的B.玻璃窗上的“冰花”是水蒸气升华生成的C.“冰花”结在玻璃窗的内表面D.“雾”出现在玻璃窗的内表面三、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放热【自主预习】阅读课本第24、25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熔化、汽化、升华这些物态变化过程都是吸热过程.2.凝固、液化、凝华这些物态变化过程都是放热过程.【小组讨论】如图所示,制冷剂在“蒸发器”发生汽化(填物态变化)时吸热(填“吸热”或“放热”),在“冷凝器”发生液化(填物态变化名称)时放热(填“吸热”或“放热”).【教师】1.判断物态变化时一般采用三个步骤:①物质的初始状态是属于固态、液态还是气态;②物质经历了物态变化后最终属于什么状态;③由初始状态与终端状态确定物质中间的物态变化.2.对本章的物态变化知识可以总结如下:【跟踪训练】如图所示是水循环示意图.图中过程①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汽化,同时伴随着吸热;过程②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凝华和液化,同时伴随着放热.第5节全球变暖与水资源危机1.认识水与人类的关系,了解常见的水污染源及水污染现状.2.认识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及节水的一些措施.一、全球变暖【自主预习】阅读课本第27、28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原因是现代工业大量使用矿物燃料作为能源,排放出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使太阳的热量聚集在地球的周围,导致温室效应加剧,使全球变暖.【小组讨论】如图所示,说说全球变暖对动、植物的影响?答:自然界的动物、植物可能因无法适应全球变暖的速度而惨遭厄运或被迫转移.【教师】1.全球变暖对人类健康也有很大的影响,高温天气将严重困扰人类健康,导致人类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一些热带地区疾病也可能随着气候变暖而向更多的国家传播.2.全球变暖使海面上升,其后果是引起地球南、北极的冰山熔化,这将使低地被淹;海岸被冲蚀;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影响城市供水;沿海和岛国居民生活受到严重威胁.二、水资源危机及珍惜每一滴水【自主预习】阅读课本第28~30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了解世界及我国的水资源现状,并提出节约用水的措施:随手关水龙头、水的循环使用等.【小组讨论】我们家庭生活中用水淘米、洗菜、洗衣、浇花、冲厕、洗澡……想想在这些用水环节中,可采取哪些节水方法?答:用洗过衣服的水冲马桶、用淘米的水浇花、关紧水龙头防止水的无谓流失等.【教师】谨记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是地球上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跟踪训练】1.不会造成水污染的是 ( D )A.汽车排放的尾气B.污水的任意排放C.农药、化肥的任意使用D.植物的光合作用2.解决日益严重的水资源危机的重要措施是节约用水.像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节约用水意义重大,下面的节水办法中不可行的是( C )A.每日定量、定时供水B.在每天的淘米、洗衣、冲厕的过程中,限量用水C.减少每个人每天的饮用水D.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喷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