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3课《雨的四季》教案
第3课《雨的四季》教学设计-2024-2025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雨的四季》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o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如“蝉”“花苞”“娇媚”“棱镜”“粗犷”“睫毛”“衣裳”“铃铛”“端庄”“静谧”“屋檐”“凄冷”“化妆”“莅临”“造访”“吝啬”“淅沥”“干涩”“草垛”“绿茵茵”“咄咄逼人”“斗笠”“高邈”“冷冽”“池畦”等。
o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四季雨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o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o通过朗读课文,感受雨的四季之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o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o通过仿写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写作方法描写自然景物,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o感受作者对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o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感悟能力,让学生学会欣赏自然之美。
二、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感知四季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某些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如何将景物描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o展示一些与雨有关的图片或视频,如春雨滋润大地、夏雨倾盆而下、秋雨淅淅沥沥、冬雨清冷寂静等,让学生观察并感受雨在不同季节的特点。
o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四季分明的世界里,每个季节都有它独特的魅力。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刘湛秋先生的《雨的四季》,一起去感受雨在四季中的不同姿态和韵味。
2.学生发言o学生观看图片或视频后,发言分享自己对雨的感受和印象。
o生1:我觉得雨很神奇,它可以给大地带来生机和活力。
o生2:我喜欢夏天的雨,因为它很凉爽,可以驱散炎热。
(二)作者介绍1.介绍作者o师:刘湛秋,男,1935年出生于安徽芜湖,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单元 第3课《雨的四季》 教案
提示:
从语言和画面的美丽这两个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
明确:
首先,作者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了春雨的特点;其次,作者通过树叶、花苞、树枝、水珠、水雾和大地等一系列影象,给我们勾勒出了一幅秀美的画面,通过这些画面,我们认识到了春雨的特点。
2、第三段中“别有一番风情”指的是哪些方面?
二、字词积累
收集课文中的生字和生词,对生字注音,生词释义,课堂上给同学们展示自己的积累成果。
三、课文内容梳理
读完课文,完成下面练习,课时展示:
1、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雨各有什么特点?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出来。
2、根据课文内容,划分课文段落,并概括各部分的意思。
学生预习课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课导入
拙(zhuō):笨拙 藐(miǎo):藐视
苞(bāo):花苞 姿(zī):姿容
饱(bǎo):吃饱 恣(zī):恣意
生词展示
高邈:高而远。邈,遥远。
造访:拜访,多用于书面语。
掩饰:遮盖修饰使人看不出真相,多用于贬义。
吝啬: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不舍得给别人,也不舍得自己用。
静谧:安静。谧:安宁,平静。
莅临:来到,来临(多指贵宾)。多用于书面语。莅:到来。
5、“顿时,你会产生一脉悠远的情思……会陪伴着你的夜梦”写出了秋雨的什么特点?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句话写出了秋雨的善解人意。读起来给人一种情趣十足的感觉。
6、第5段写冬雨的特点,主要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将冬风与冬雨进行对比,突出冬雨的柔和。
7、“但这时候,雨已经化了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莅临人间。”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作赏析。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雨的四季》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雨的四季》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1.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掌握其音形义。
1.3理解课文描绘的雨的四季特点,感受作者对雨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讨论、分享,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雨的美。
2.2学会通过描绘雨的四季特点,抒发自己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2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学会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1.3理解课文描绘的雨的四季特点。
2.教学难点:2.1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雨的美。
2.2如何引导学生抒发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雨的四季话题,激发学生兴趣。
1.2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创作背景。
2.朗读课文2.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学习生字词3.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3.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
4.理解课文内容4.1学生分享朗读感受,讨论课文描绘的雨的四季特点。
5.欣赏雨的美5.1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雨的美,如形态、色彩、声音等。
5.2学生分享欣赏心得,互相交流。
6.抒发情感6.1学生通过描绘雨的四季特点,抒发自己的情感。
6.2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
7.2学生进行拓展活动,如写一篇关于雨的作文。
四、作业布置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熟读课文。
2.以“雨的四季”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分享等形式,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雨的四季之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雨的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同时,通过抒发情感这一环节,让学生学会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仍需在课堂组织和拓展活动方面进行改进。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雨的四季》教案5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雨的四季》教案5篇《雨的四季》是刘湛秋的细心之作,也是新时期的散文名篇,篇幅不长,内容不深,语言规范美丽,四季雨的情态在文章里表现得恰到好处,具有很强的画意美和抒情美,它给人以清爽、深刻的印象,是同学学习语言的典范。
以下是我为大家细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1.部编版七班级上册语文第三课《雨的四季》教案教学目标:1、分析四季的雨不同的特点,体会对雨寄予的思想情感2、让同学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学会抓住景物特征的描写方法。
3、学习鉴赏方法、提高同学的鉴赏力量。
教学重点:指导同学将学到的景物描写方法应用到实践中教学难点:观赏文章的画面美,体会用笔之细腻,培育同学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力量。
教学方法1、自读法:将老师点拨与同学自读相结合,体会的思想感情。
2、诵读法:配乐朗诵,将老师范读与同学诵读结合起来,留意朗诵的语气、节奏,用诵读加深理解。
3、探究法:调动同学乐观性,引导他们自己绽开联想与想象,并提出问题,探究问题。
课时支配: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有一支没有音符的乐曲,只有细心倾听的人,才了解它的歌词,一点一滴,奏出欢快合谐的旋律,它不需要那些五线谱上的音符,这就是雨,它似歌、如诗、像画,春雨优美,夏雨猛烈,秋雨凉爽,冬雨冷静,各式各样的雨滋润着万物也浸润着心灵。
被誉为中国抒情诗的当代诗人刘湛秋的美文《雨的四季》就是这样一首四季雨歌。
今日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他笔下如诗如画的文章,领会文章语言的美、意境的美。
二、基础学问:1、:刘湛【zhàn】秋,当代诗人。
1935年10月生。
安徽省芜湖市人。
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暖和的情思》、《生命的欢乐》,曾被誉为“当代抒情诗”。
2、字词积累三、整体感知、鉴赏分析:1、同学们依据课前预习的内容【自读课文】畅谈感受,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
生1:我读这篇文章完全被她的漂亮感染了,这是雨吗?更像是个翩翩走来的美少女,轻柔、热闹、奔放、含蓄,我爱雨,像一样,爱的肤浅!生2:以雨为原料,以情为酵母,在心的酒窖中酿出了一坛美酒,刚一开封,那芳香就扑面而来,醉倒了我们的苍白而干枯的生命,沉淀诞生命醇香而迷人的的味道,这种美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需要我们专心灵去感悟……师:在这个匆忙的世界里,还有谁能摒弃尘世的杂念?我们无须等待四季的轮回,即使窗外寒风凛冽,我们可以搭车到心海去看雨,去那里不需要车票,但需要你带着真诚、乐观的背囊和一双纯洁的眼镜,心海的雨很漂亮:那里有春雨的飘飘,那里有夏雨的潇潇,那里有秋雨的潺潺,那里有冬雨的纷纷,那是雨的极致,当然也是人生的极致。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3课《雨的四季》教案
3*雨的四季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自主学习,反复朗读,让学生感知文章内容,感受不同季节雨得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精美诵读,让学生品味文章精彩的语言,学习用修辞、想象、感官等角度描绘事物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学习,融情诵读,让学生领会作者的情思,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与生活的意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析四季的雨不同的特点,体会作者情感,领悟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意趣。
【教学难点】L从修辞、想象、感官等角度品析本文精彩的语言。
2.理解作者对雨的喜爱、赞美之情,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方法❶朗读法。
师生共诵、指名朗读、范读等多种形式品读课文。
❷联想、想象法。
本文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象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❸讨论、点拨法。
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句子。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L导语:孩子们,迎着清晨的风,沐浴在朝阳之中,让人心情特别舒爽,上课之前先请大家看段视频。
3.播放视频《雨中漫舞》。
4.导入新课:请用一句话描述视频内容?预设学生自主回答:雨中漫舞,可以冲刷内心的烦闷……教师总结:雨一下就是三两天,丝丝入心好不惬意;若一下就是三两个月,感觉到处都在发霉……视频中的雨如此美妙,殊不知还有高人能将四季的雨描绘得更加美妙。
让我们一起走进刘湛秋老先生的《雨的四季》。
生成:以真正的对话情景为依托,在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多种因素的持续相互作用过程中动态生长的建构性课程。
通过现代化手段启用音乐、画面的有机结合,呈现不一样的课堂导入,自然划入主题,效果甚佳。
二、读中品雨,师生合诵教学策略:《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
”本篇系阅读课文,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和编排的,注意到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有着生动活泼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 蕴含作者的情感意旨。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3《雨的四季》教学设计
《雨的四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受雨的形象。
2.培养朗读能力。
3.开发想象能力。
4.培养表达能力。
5.激发热爱自然和生活的情感。
课型:自读课教学创意:“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文章都是有关四季美景的。
教师用小学生喜欢的朗读方式教学,既能体现中小学学习方式的衔接,使学生对初中语文学习有亲切感,又能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讲读课文《春》《济南的冬天》,教材要求训练朗读技巧—— 重音与停连。
教学自读课文《雨的四季》,除了体现单元学习方式的连续性,检验学生对“重音与停连” 的掌握情况外,还可以设计更有创意的朗读方式、多角度的创写方式和更多元的学习方式,用诗情画意的“悦读”活动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综合提升学生的朗读、想象、写作等语文素养。
课前准备:朗读《雨的四季》,任选一段标注重音与停连,将朗读变成美读。
教学过程:活动一:诵雨韵1.诵出雨的节奏。
活动要求:(1)体现重音与停连。
(2)任选一两句朗诵。
2.诵出诗的味道。
(1)作者介绍:刘湛秋,当代诗人,他的散文有诗的韵味。
(2)请一位同学朗诵诗歌,其他同学想象:你看到了什么景象?当你进入生命的春天刘湛秋当你进入生命的春天世界开始对你明亮了像一条铺着卵石的小溪吹着竹笛,摇着野花的铃去追逐奔腾的江河童年的迷惑、天真让位给勇敢的求知和探索人生不再是一部童话而是充满现实的酸甜苦涩你会昂然地迎接这一切正如你身上的全部光彩来自青春的勇气和力啊,没有人去怀疑春天的美丽只会为春天的虚度而惋惜(选自刘湛秋《无题抒情诗》)师生总结:“铺着卵石的小溪”"摇着野花的铃" “奔腾的江河”这些景象,就是诗歌的意象,展现着青春的勇敢和力量,启示我们珍惜人生的春天,不辜负美丽的春光。
(3)刘湛秋的散文,有诗歌的意象、诗歌的语言,用诗歌的方式诵春雨,诵出诗歌轻柔、抒情的味道。
春雨春天,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摆动,似乎还带着一种冬天的昏黄。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第3课雨的四季教案
1.教学重点
(1)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如“淅沥、缠绵、润泽”等。这些词语在描述四季雨的特点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应通过举例、解释、造句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旨,理解作者观察四季雨的方法和视角。例如,作者如何通过描绘雨的声音、形态、气息等方面来表现不同季节雨的特点。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雨的四季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四季雨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学会欣赏和表达自然之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雨的四季》这一课的内容非常感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对于四季雨的特点和描绘方法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觉得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们观察和体验自然现象,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雨的四季》,提升学生对汉语词汇的敏感度,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组织能力,能够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式描述四季雨的特点,表达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感受。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从不同角度分析雨的四季变化,发现自然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雨的四季变化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雨的四季》教案
【活动二】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习作思路。
全文采用( )——( )
——( )的写作结构,以( )
为线索,2~5自然段依次描写了( )、( )、( )、( )。
【活动三】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的雨,它有什么特点?(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点?请分别概括。)
【活动四】作何用他自然美妙的笔调,为我们描述了四季的不同画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画或者是某一句,谈一下你为什么喜欢它。
课题
七上第一单元第三课《雨的四季》
备课项目
设计区域
课标
分析
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能熟练的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4.诵读文言诗文,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义;通过语气、节奏等朗读方法的训练,达到熟读成诵;在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5.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学会复述、转述、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提高学生表达、倾听和交流的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
1.教材分析:《雨的四季》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是一篇写景散文,本文以诗化的语言,饱含深情的笔墨,通过对雨在四季中不同特点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雨的爱恋之情,表现了作者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
活动五: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表达这种情感的句子是什么?
活动一达成教学目标1:理解并积累字词。
活动二达成教学目标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雨的四季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雨的四季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雨的四季教学设计第【1】篇〗《雨的四季》教学设计第—课时◎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知各种“雨”的形象,获得美的享受。
2.进一步训练朗读,指导学生运用重音和停连,读出文章的感情基调和层次变化。
3.感受作者对于雨的热爱,对于自然的热爱。
◎教学过程:―、轻松导入,带入“雨”境导入: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刘湛秋先生的一篇美文《雨的四季》。
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细心地观察过雨,老师今天特地带来了4幅雨景图,请每个同学说说喜欢哪一幅,并且说明你喜欢的理由。
出示关于雨的:学生选择并阐释理由之后,教师总结:原来,雨在摄影师的镜头下是如此的美丽,雨就像是一支没有音符的乐曲,一点一滴,奏出动听的旋律。
在文学家的笔下,雨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被誉为“中国抒情诗之王”的刘湛秋先生的美文《雨的四季》,去感受春、夏、秋、冬不同的雨趣。
设计意图:课堂导入,重在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情感,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进入到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中去。
为了尽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赏“雨”的情景,我们特地选择了导入。
这 4 幅内容有雨中的,也有雨后的;有全景的,也有特写的;有人物的,也有动物的,这打开了学生的思维。
在引导学生说喜欢的理由的同时,也为后面的语言赏析和写作环节作好了铺垫。
二、整体感知,初感“雨”趣1.快速默读文章,完成两个任务。
(1)找出你不认识的字词和你认为有必要积累的字词。
(2)理清文章的思路。
预设:(1)文章需要积累的字词:粗犷、浇灌、静谧、高邈、莅临、吝啬、冷冽、干涩、咄咄逼人、草垛、池畦(2)文章的思路:第一部分(第1段):概述,表达作者对雨的喜欢之情。
第二部分(第2—5段):描写四个季节雨的不同形象和特点。
第三部分(第6—7段):表达对于四季雨的赞美和喜爱。
2.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文章的第二部分,感受四季雨不同的形象和特点。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雨的四季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雨的四季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雨的四季教案与反思第1篇】《雨的四季》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品味文章充满诗意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
3.指导学生学习作者在细致观察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的风格,借鉴并运用于自己的写作。
◎教学过程:―、精读文本,品味语言1.检查作业,背诵美文。
要求学生上台背诵自己积累的《雨的四季》中描写雨的句子。
2.激发想象,赏析美文。
其他学生在欣赏同学背诵的同时,展开想象,赏析同学背诵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同学背诵的句子所描绘的画面。
示例:(1)句子:可是只要经过一场春雨的洗淋,那种颜色和神态是难以想象的。
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赏析: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雨过后,树从寒冬苏醒过来,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
(2)句子: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
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
赏析: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听觉和嗅觉的角度,描写了春雨到来后,小草复苏、空气清新、一切都变得生机勃勃的景象,营造出一种优美的意境,给人以无尽的想象。
抒发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
(3)句子:但是,人们受够了冷冽的风的刺激,讨厌那干淫而苦的气息,当雨在头顶上飘落的时候,似乎又降临了一种特殊的温暖,仿佛从那湿润中又漾出花和树叶的气息。
赏析:这里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冬天带给人们“冷冽”“刺激”“干涩而苦的气息”,冬雨却带来了“温暖”和“湿润”,“漾出花和树叶的气息”,给人以希望。
表达了作者对于冬雨的喜爱。
3.总结方法,指导写作。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为什么作者可以写出如此诗意的画面?除了细心地观察之外,大家发现还有哪些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观察的角度(不同角度,正面侧面)景物的特征(不同时间,不同特征)具体的描绘(善用修辞,推敲字词)思维的拓展(展开联想,丰富想象)设计意图:本环节从赏析语句入手,引导学生感悟文章语言之妙,进而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为下个环节的模仿写作打好基础。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雨的四季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雨的四季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雨的四季说课稿第【1】篇〗说教材:《雨的四季》是部编教材初中语文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拥抱自然,热爱生活,这篇写景抒情散文十分契合主题,文质兼美,无论从思想内容上还是语言文字上都堪称典范。
写景散文的鉴赏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__又是一篇自读课文,需要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在教师的点拨下去阅读,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探究的能力。
说学情:经过前两篇课文《春》和《济南的冬天》的学习,学生对写景散文有了初步的认识,掌握了一些写景的手法,但对于多角度的赏析以及散文的表现手法,还需要教师进一步指导和训练。
说教法学法:诵读法:配乐朗诵、师生共读、学生自读、仿读、齐读,多种朗读形式并驾齐驱小组合作探究法、圈点勾画法预习准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疏通字词义2、课前搜集关于雨的成语、古诗句说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多角度品味文中精彩语句2、学会从侧面描写出景物特征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流程:一、情境导入教师和学生齐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江南寒意少,冬月雨仍飞”。
(由学生耳熟能详的写雨的古诗导入,唤起他们对一年四季不同季节的雨的感受,同时帮助他们积累巩固古诗词)二、整体感知1、配乐诵读安排四个朗读好的同学分别读2、3、4、5段,教师读1、6、7段,师生共读,要求其他学生听时注意朗读的语气、节奏。
2、学生自读课文后完成①圈划春夏秋冬雨的各自特点(用四字词语概括)(此环节是培养学生快速进入文本,从整体把握文本,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这些特点文中都能找到,春雨美丽娇媚,夏雨热烈粗犷,秋雨端正沉静,冬雨自然平静)②请用一些词语、成语或古诗来描述各个季节的雨,如夏雨:大雨倾盆(此环节是调动学生的旧知和情感体验,使其与文本更大程度产生共鸣)三、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每人挑选一个雨季,读一读,赏一赏,评一评,然后小组推举代表汇报,教师适时参与探讨,汇报安排如下:1、小组代表先朗读,其他同学评价朗读,仿读2、品味精彩语句(提示:可以从修辞,准确用词等角度说明)(此环节主要检测学生已有的赏析能力,学生通过小学六年的学习以及前两课的学习,对一些常见的修辞,如比喻、拟人手法已具备了一定的赏析能力,教师不必多讲,大可让学生展示,但一些动词、形容词的精当使用,需要教师点拨,如第3节中的“浇灌”“鼓着”,教师可以通过比较来揣摩体会,将“浇灌”与“洗淋”比较,“鼓着”与“浸着”比较。
七年级语文《雨的四季》教案(12篇)
七年级语文《雨的四季》教案(12篇)七年级语文《雨的四季》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积存丰富的词语和生动的句子,有感情并精确的朗读课文。
2、体会笔下四季雨的不同特点,体会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3、把握文章“总—分—总”的构造,学习比方、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在写景散文中的运用。
4、感受自然万物的美妙,感悟自然与生命的喜爱。
【教学重难点】体会笔下四季雨的不同特点,体会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把握文章“总——分——总”的构造,学习比方、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在写景散文中的运用。
【教学设想】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画面美,教学中在整体把握文章的根底上,调动学生共同分析文章的画面美,并领悟抓住特征写景时用笔之细腻,同时领悟、体会外露的情感。
【教学方法】自读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展现)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僧志南《绝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周紫芝《鹧鸪天》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
——李攀龙《广阳山道中》雨在古代诗人笔下,已经被写得如此之美,在当代诗人眼里,它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观赏当代的“抒情诗之王”刘湛秋先生的`散文——《雨的四季》。
二、字词预习检查(以小组为单位争论预习的字词,弄清字词读音、字形以及含义。
组内练写,相互检查。
)注①读准字音。
静谧( mì) 莅临( lì) 吝啬( lìn )( sè)咄咄逼人(duō) 粗暴(guǎng ) 干涩(sè)②把握以下词语静谧:宁静。
谧,安静、安静。
莅临:来到、降临(多指贵宾)。
吝啬:过分疼惜财物,不舍得给别人,也不舍得自己用。
淅淅沥沥:形容稍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
咄咄逼人:形容气概汹汹,盛气凌人。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第1单元第3课《雨的四季》教案
6.课后作业:运用所学写作手法,尝试以“雪的四季”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阅读与鉴赏《雨的四季》,提高审美情趣,增强对文学作品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分析课文内容,锻炼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Hale Waihona Puke 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内容:
1.课文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词语学习:结合上下文,理解并掌握以下生字词:蒙蒙、淅沥、潇潇、纷纷扬扬等。
3.课文理解:分析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如何描绘雨的四季景象。
4.写作手法:学习作者运用形象、具体的语言描绘自然景象的写作方法。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中描绘雨的四季的基本概念。作者通过形象的比喻、拟人等手法,描绘了春雨的细腻、夏雨的热烈、秋雨的凉爽和冬雨的沉静。这些描绘不仅让我们感受到雨的美,也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案例。例如,作者如何用“春雨,像牛毛,像花针”来形容春雨的细腻。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运用具体、形象的写作手法来表达情感。
举例解释:
-在讲解“蒙蒙”一词时,可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蒙蒙细雨的景象,理解其在文中的意义。
-对于写作手法,可以挑选课文中的典型句子进行分析,如“春雨,像牛毛,像花针”,让学生明白比喻手法在此处的运用及其效果。
2.教学难点
-词语运用:学生往往知道词语的意思,但在实际写作中难以恰当运用,需要教师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来突破。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雨的四季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雨的四季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雨的四季教案与反思第【1】篇〗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生字词。
2、品味抒情散文通过写景、状物来抒写作者情致和意趣的方法。
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学会抓住景物特征的描写方法。
3、通过自读法、诵读法、探究法,来学习课文,培养自主鉴赏文章的能力。
4、分析四季的雨不同的特点,体会作者对雨寄托的思想情感。
5、感受自然万物的美好,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教学重点:从修辞、想象、感官等角度品析本文精彩的语言。
教学难点:1、从修辞、想象、感官等角度品析本文精彩的语言。
2、理解作者对雨的喜爱、赞美之情,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方法:多媒体展示法讲解法小组合作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本学期,我们欣赏了朱自清笔下充满生机的春,也感受过老舍笔下响晴的济南的冬。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春天常见、冬天也有的雨。
一起走进刘湛秋的《雨的四季》。
(板书课题)二、明确本节课目标:(出示目标,学生朗读)1、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生字词。
2、品味抒情散文通过写景、状物来抒写作者情致和意趣的方法。
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学会抓住景物特征的描写方法。
3、通过自读法、诵读法、探究法,来学习课文,培养自主鉴赏文章的能力。
4、分析四季的雨不同的特点,体会作者对雨寄托的思想情感。
5、感受自然万物的美好,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三、检查预习:(第一次“先学后教”)1、比比看谁查的详细学生通过教材P10注解1及《学法》P8自学了解,并指定一生分享给大家。
作者与背景:刘湛zhàn:秋,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
1935年10月生。
安徽省芜湖市人。
其作品清新空灵,富有现代意识,手法新颖洒脱,立足表现感觉与情绪,既面对生活,又超越时空。
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快乐》,曾被誉为“当代抒情诗之王”。
2、比比谁读的最准确、写得最准确美观、记得最牢。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3课《雨的四季》教案(通用7篇)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3课《雨的四季》教案(通用7篇)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3课《雨的四季》教案(通用7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3课《雨的四季》课文原文及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3课《雨的四季》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笔下雨的四季不同的特点,学习写景抒情的方法。
2、通过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欣赏本文优美生动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语言欣赏和写作手法的学习。
教法学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学生回顾有关于“雨”的诗句。
2、引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1、生简介作者。
2、多媒体出示词语,生读。
(三)整体感知1、伴随优美的轻音乐,学生齐读课文。
2、生思考:(1)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点?(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师生交流。
4、真情诵读,感悟情感。
(生找相关语句,多媒体出示语句,生读。
)5、生用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任选一句话作开头,用欣赏的眼光,说说从文中发现的雨的美。
(多媒体出示)我最喜欢的一个画面……我最喜欢的一种声音……我最喜欢的一种气息……我最喜欢的一种气氛……我最喜欢的一种感觉……(四)品悟赏评1、合作讨论,结合文章中的具体语段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解析作者的表达。
我认为最妙的词语……我认为最美的句子……我认为最巧的修辞……我认为最细致的观察……我认为描写角度最丰富的段落……2、生自由发表见解探讨写作方法,师生共同总结。
3、欣赏刘湛秋的《微笑》、《中国的土地》。
(五)学以致用运用本课所学到的写景方法,以“ ”的四季(如草、花、风等)为题,完成150字左右的习作片段。
附:板书设计雨的四季刘湛秋美丽喜欢春雨:新鲜、娇媚夏雨:热烈、粗犷秋雨:沉静、端庄冬雨:自然、平静爱恋赞美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3课《雨的四季》教案篇2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积累丰富的词语和生动的句子,有感情并准确的朗读课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雨的四季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自主学习,反复朗读,让学生感知文章内容,感受不同季节雨得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精美诵读,让学生品味文章精彩的语言,学习用修辞、想象、感官等角度描绘事物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学习,融情诵读,让学生领会作者的情思,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与生活的意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析四季的雨不同的特点,体会作者情感,领悟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意趣。
【教学难点】1.从修辞、想象、感官等角度品析本文精彩的语言。
2.理解作者对雨的喜爱、赞美之情,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方法❶朗读法。
师生共诵、指名朗读、范读等多种形式品读课文。
❷联想、想象法。
本文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象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❸讨论、点拨法。
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句子。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导语:孩子们,迎着清晨的风,沐浴在朝阳之中,让人心情特别舒爽,上课之前先请大家看段视频。
2.播放视频《雨中漫舞》。
3.导入新课:请用一句话描述视频内容?预设学生自主回答:雨中漫舞,可以冲刷内心的烦闷……教师总结:雨一下就是三两天,丝丝入心好不惬意;若一下就是三两个月,感觉到处都在发霉……视频中的雨如此美妙,殊不知还有高人能将四季的雨描绘得更加美妙。
让我们一起走进刘湛秋老先生的《雨的四季》。
生成:以真正的对话情景为依托,在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多种因素的持续相互作用过程中动态生长的建构性课程。
通过现代化手段启用音乐、画面的有机结合,呈现不一样的课堂导入,自然划入主题,效果甚佳。
二、读中品雨,师生合诵教学策略:《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
”本篇系阅读课文,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和编排的,注意到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有着生动活泼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蕴含作者的情感意旨。
因此,在具体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读感受、揣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到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
”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
因此学生朗读时,还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的见、摸的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
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
老师与学生合作朗读,可以示范、带动学生进入语境,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作品。
探究的设置为后面的环节进行铺垫。
教学流程:1.熟读深思,配乐朗读,批注交流。
2.学生自评。
3.教师点评:朗读要求字音准确、语速舒缓、语调轻柔、饱含深情。
在重音、停连方面加强指导。
4.学生自主探究,个人展示,教师归纳四季的特点,板书展示。
教学步骤:1.PPT:任务展示【配乐朗读】:老师:第一二自然段;女生:第三自然段;男生:第四自然段;1至4组:第五自然段;;5至8组:第六自然段;全班:第七自然段。
预设:朗读结束,请学生点评。
2.PPT展示:探究:说说每幅雨景中最打动你的景象。
用两三个词语形容一下每幅图不同的美。
3. 教师总结(学生自主发言)并板书:春雨:娇媚美丽(像一个娇媚的少女)夏雨:热烈粗犷(像一个大胆泼辣的女子)秋雨:端庄沉静(像一个端庄的夫人)冬雨:自然平静(像一个沉着朴实的夫人)教师点拨,进入第二个教学环节。
我们仿佛看到了,如少女般娇媚、活泼的春雨,如女汉子般热烈、粗犷的夏雨,如妇人般端庄、沉静的秋雨,如公主般平静又不乏浪漫的冬雨,难怪刘湛秋老先生如此钟爱雨。
孩子们,雨的魅力不单单是这些,还有无穷无尽的艺术价值,让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再次去感受她的不一般。
三、合作赏雨,探究文本(一)PPT展示内容:学法指导:全班分为四个大组,组内成员以同桌为小组进行自读、讨论、赏析,勾画最喜欢的句子,尽量引用原文回答问题。
1、大组展示流程:①同桌自读、讨论、赏析②组员抢答展示:教师提示③④⑤⑥2、赏析任务提示(PPT展示任务)第一大组:文章没有直接描写春雨,而是写了万物(哪些典型物象)经雨洗淋后的情态。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第二大组:文章的第三段“而夏天,就更是别有一番风情了”句中“别有一番风情”指的是哪些方面?第三大组:凄冷的秋雨为什么能纯净人们的灵魂呢?第四大组:这种“特殊的温暖”,是一种怎样的感觉?(二)教学流程:1.学生大声自读课文,同桌讨论本组问题,派代表展示。
2.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点拨引导赏析课文。
3. PPT随流程展示总结:①第一大组:文章没有直接描写春雨,而是写了万物(哪些典型物象)经雨洗淋后的情态。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侧面描写,通过万物经雨洗淋后的情态,间接地写出了春雨万物带来的勃勃生机,侧面烘托了春雨的清新、润泽、甜美和娇媚。
(预设:文章第②段中写树“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效果?如果把“特别明亮的”去掉,是否影响表达效果?为什么?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树写活了,人格化了。
影响:“特别明亮的”生动形象地写出树木刚刚从寒冬中苏醒过来,树干泛出黄青、嫩叶萌发时的那种鲜活的生机。
对春雨清新、润泽、娇媚而美丽的特点,可重点赏析运用了比喻、拟人的句子,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感官角度品析,朗读的形式还可多样化。
)朗读指导:“仿佛”带着想象,虚幻又真实,“特别”读出那份专注,“顿时”读出惊喜,“简直”饱含赞美。
教师点拨:我仿佛看到了那个眼角垂泪的少女,看到了水珠将滴未滴的颤动,滴落了又无比轻盈。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运用多种修辞,调动我们的各种感官,全面感受这春雨的美,让我们再往下看,去亲近雨,体会夏雨的不同情致与风韵。
②第二大组:文章的第三段“而夏天,就更是别有一番风情了”句中“别有一番风情”指的是哪些方面?学法指导:培养借助旁批自主学习的意识,会利用旁批解决课文中的问题。
夏天的雨没有预告,说下就下。
光头浇雨,更有滋味。
一切不掩饰地敞开,花朵、树叶、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
暑气被吸收。
雨声、蝉声、蛙鼓一起奏起夏天的交响乐。
教师点拨:与自然亲近,在雨中,自由、忘我,夏天的雨教会我们敞开身心,拥抱自然。
③第三大组:凄冷的秋雨为什么能纯净人们的灵魂呢?因为人们劳累了一个春夏,收获在即之时,秋雨牵动着人们美好的联想和想象,带给人们安静和沉思。
多情的秋雨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所以说秋雨能“纯净”人们的灵魂。
教师点拨:秋是收获的季节,春雨洗尽疲倦,抚平内心的焦虑,换来蜕变的纯净,付出才有回报。
作者先总写秋雨的端庄、沉静,然后通过写放晴的田野侧面表现秋雨的端庄,再正面写秋雨的沉静。
④第四大组:这种“特殊的温暖”,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冬雨给人以清冷柔和的万物经过冬天的洗涤使人感觉到湿润、明亮与温暖,让人忘记冷冽的寒风,干涩而苦的气息,忘记了严冬。
教师点拨:作者通过与春夏秋雨的对比,突出冬雨的自然、平静;通过与风的对比,突出冬雨柔和,通过写油菜侧面烘托冬雨的温暖。
预设衔接环节:1.文章为什么叫“雨的四季”而不叫“四季的雨”?(1)更有韵律美。
“四季的雨”:单纯强调“雨”,显得呆板、生硬。
“雨的四季”:充满灵动,赋予了“雨”一定的人格化,充满情趣和意境。
(2)从内容上看,文章写的不单是四季的雨,更是雨中的四季。
2.指名朗读第六自然段。
男生女生交替朗读。
反复朗读,引出问题。
本文主要用第三人称写雨,但第二段却用第二人称“你”写雨,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点拨:由客观叙述转为面对面交流,这样写将雨人格化了,便于作者与雨对话,直接抒发对雨的喜爱之情。
四、品读悟情,寻找美韵(一)设计意图:品读本文诗化的语言,赏析雨的可亲可爱,感受文章的画面美,搜寻作者赋予“雨”的信息,体会作者的用笔之细腻。
(二)学法指导:赏读重点段落,领悟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趣。
(三)教学流程:1.教师范读(配乐)最后两个自然段。
2.赏析探究: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作者对雨的情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你从中受到怎样的启示?教师点拨:寄托作者对雨的喜爱与爱恋,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与生命的热爱。
五、拓展练习,收获巩固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独立赏析文章,发散思维;展开联想与想象,学习本文的写景技巧。
根据本文所学习的细节描绘的方法,展开联想与想象,描写一幅你所想象的雨后的情景,不少于200字。
生成情况总结:渐渐雨停了,狂风走了,留下了微风。
微风抚摸着受伤的小树,告诉万物们太阳要出来了。
太阳露出了半个脸蛋正在向大自然笑呢!小鸟成群结队地迎接太阳。
一些小鸟高兴的在空中飞来飞去,还有一些小鸟在树上放声歌唱,婉转动听的歌声在附近荡漾。
不一会儿,雨停了。
蔚蓝的天空上不知镶嵌上了什么东西,仔细一看,原来是一道七彩霓虹。
哇噻!好美啊!很久没有看到这么美的彩虹了。
今天,老天眷顾我,又让我看见了彩虹姐姐。
由七色组成的彩虹,固然美丽,可是不常见,每次只有在雨后才会看见。
小的时候,自己看着图片,模仿着画彩虹,拿出水彩笔,一画就是小半天。
但是,即使我画的再好,再像,再逼真,也没有那真正的彩虹美丽、晶莹、鲜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