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5篇
学校科学五班级上册教案篇1
一、指导思想:
以培育学校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乐观提倡让同学亲身经受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育他们的奇怪心和探究欲,进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1、整体概述:
由“沉和浮”、“热”、“时间的测量”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的。
教学时要留意以下几点:
供应足够的材料让同学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
关心同学把现象、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证据得出结论。
科学概念的构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长时间的学习才能达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础,让同学的熟悉沿着概念形成的规律进展。
本册有很多动手制作的项日,肯定要让同学亲自经受制作的过程,只有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才能进展同学的科学探究力量。
2、单元简析:
第一单元沉和浮:同学从物体的沉出现象开头,在一系列的
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讨论影响沉浮的变量,最终形成有关沉出现象的解释: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出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出现象。
其次单元时间的测量:同学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进展史,及对“时间”的熟悉进展过程。
熟悉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进展对人类生活和进展的影响,感受人类为了不断改进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第三单元热:同学在三班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将连续观看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看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究热量传递的规律,发觉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让同学经受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学习基于可观看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不断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终熟悉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模式。
3、材料清单:
第一单元沉和浮:
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木块、小刀、透亮胶带、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球、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体、玩具潜水艇、橡皮泥、刻度量杯(底部带定滑轮)、钩码、垫圈、弹簧秤、马铃薯、酒精灯、木夹子、食盐、白糖、烧杯。
其次单元时间的测量:
钟表、小木竿、自制日暑、量筒、塑料瓶、铁架台、螺帽、细线、木条。
第三单元热:
温度计、塑料袋、热水瓶、气球、水槽、试管、烧杯、烧瓶、橡皮塞、玻璃管、金属热胀冷缩演示器、酒精灯、铁架台、铁片、火柴、蜡烛、各种材料制成的杯子和调羹、毛巾、泡沫塑料块。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乒乓球、手电筒、地球仪、铁架台、演示用时区图、陀螺。
三、同学状况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同学对科学课产生了深厚的爱好,对科学本质有肯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育,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力量,他们对四周世界产生了剧烈的奇怪
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擅长操作。
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
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深厚、长久的爱好,科学素养进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感,随着班级的上升,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仔细,加上对科学学科的熟悉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进展态势一般。
四、教学目标:
1、本册教科书设计了很多探究活动,这对同学科学探究力
量的培育是很有关心的,教师要进展同学识别和掌握变量的力量,连续学习运用对比试验进行探究的技能,要引导同学准时记录试
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学探究活动关心同学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2、在学校阶段,同学的思维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进展,五班级同学的抽象思维,仍旧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在思维进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从现象和事实动身,关心同学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进展同学的科学探究力量。
3、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应当基于对证据意识的培育上,使同学能够不断地查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假设,通过理性的思索和大胆的质疑,来进展同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基本措施:
1、了解同学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殊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消失的想法。
2、指导同学反复进行掌握变量的试验。
(掌握变量试验要加以指导)
3、引导同学在观看和试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同学用精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看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同学对观看和试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6、悉心地引导同学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技爱好小组,引导同学参与各类有关竞赛,
以赛促学。
六、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搜集信息现场考察自然状态下的观看试验
专题讨论情境模拟科学小制作争论辩论
种植饲养科学嬉戏信息发布会、报告会、沟通会
参观访问竞赛科学观赏社区科学活动
家庭科技活动角色扮演科学幻想
学校科学五班级上册教案篇2
教材分析
光和影》这篇课文内容的支配是从手影嬉戏开头引出影子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进而深化讨论影子的几个特点。
同时让同学熟悉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有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由影子是怎样产生的及产生影子需要什么条件这一活动导入。
其次部分:联系实际说明什么叫光源。
第三部分:通过三个试验,探究影子的位置、大小及外形变化的特点。
第四部分:简洁介绍投影的运用。
学情分析
依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及五班级同学宠爱嬉戏及动手试验的特点,应按教科书的支配及要求,有步骤、有目的地进行光和影
的试验,并将观看结果用不同彩色粉笔分别记录投在“屏”上的影子。
再依据影子进行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子之间的变化规律。
培育同学在试验观看中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光:使人能看物体的那种物质。
2、影子的形成条件:光、遮挡物、屏。
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3、光源: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所发出的光。
4、影子的特点:①位置②大小③外形
5、投影:光源从不同侧面照耀得到物体的影子。
如我们教室里的.实物投影仪。
过程与方法
1、熟悉光、光源及影子形成的条件。
2、分组进行光和影的三个试验。
3、分析、推理影子的特点。
4、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以上过程要用直观的演示及试验的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仔细细致、实事求是、擅长合作沟通。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是本课的重难点。
教具预备
实物投影仪一台、电筒、大号电池(作遮挡物)各八只,4开图画白纸24张,红、黄、蓝彩色粉笔各八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
2、板书课题
3、通过闭眼活动引出下一个环节
二、熟悉光源及影子形成的条件
1、打开实物投影仪。
2、用手在投影仪及黑板中间作各种手影。
3、让同学熟悉什么叫光源及影子的形成需要的三个条件。
三、进行影子特点的三个试验
1、把同学分成八个小组,分发试验器材。
2、说明三个试验的方法与步骤,放下窗帘、预备工作。
3、同学试验,教师巡察指导。
4、同学归纳影子位置、大小、外形的特点。
四、巩固运用
打开投影仪做嬉戏,验证我们发觉的影子变化规律:
1、转变光源位置,影子有什么变化。
2、转变遮挡物在光源间的距离,影子有什么变化。
3、用手在光源及屏中作不同侧面的变化。
4 、投影是用移动光源远近进行物体大小变化。
五、课外延长: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校科学五班级上册教案篇3
科学概念:
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
肯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过程与方法:
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试验;用试验数据验证自己的推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
注意猎取证据,用证据来证明观点。
教学重点】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试验。
教学难点】用试验数据验证推想。
教学预备】试验小车一辆、粗线一根、挂铁垫圈的小钩子一个、铁垫圈若干、秒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小车,提问:你有哪些方法让这辆小车动起来?
(推、用绳子拉)
2、揭题:那我们今日就来讨论讨论用绳子拉的小车,
板书:我们的小缆车
二、安装小缆车
1、提问:要把这辆小车改装成小缆车,能改装吗?
说说看怎么改?
2、同学动手操作:将粗线绑在小车上。
3、提问:这样的小缆车需要什么力气才能把它拉动?
4、提问:请你认真想一想,可以用其它力气代替人的力气吗?说说为什么。
5、同学沟通争论:在绳子上挂重物,让重物拉动小车。
6、出示挂铁垫片的钩子和垫片,让同学安装小车。
三、讨论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关系
1、提问:刚才大家在用垫圈的力气拉动小车,发觉用了几个垫圈可以拉动小车?
同学说出不同的个数
2、许多小组的数据都不一样,为什么?可能哪些地方存在问题。
3、同学沟通争论:①可能每个垫圈有点差别。
②放垫圈要一个一个放上去,直到小车动起来为止。
4、同学试验,获得数据。
5、提问:刚才我们已经用试验获得了数据,知道用多少个垫圈的力能使小车动起来,那你认为拉力的大小和小车运动有什么样的关系,如何用试验证明?
同学沟通争论,推想:拉力越大,小车的运动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的运动速度越慢
提示:(1)、标明小车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每次试验都要从起点开头,终点结束
(2)、每次多个多个增加垫圈,观看和记录小车的运动是怎样变化的。
6、指导同学看71页记录表
7、同学试验
8、沟通汇报
四、小结
1、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的速度越慢
2、要获得精确的数据需要多次重复试验。
学校科学五班级上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搜集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事例说明杠杆的作用。
2、会做杠杆原理的探究试验,并依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学问与技能:
1、知道杠杆是可以围绕固定点转动并提升重物的撬棒。
2、知道使用杠杆时的三种状况:省力、便利、平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喜爱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2、留心四周事物,关注有关机械的使用和讨论。
教学重难点:
做杠杆原理的探究试验,并依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教学预备
1、教师预备:
演示试验器材:果糖罐头、螺丝刀、一根比较牢固且长的木棍、支撑用的木墩;
分组试验器材:简洁机械试验盒、杠杆尺、铁架台、钩码、弹簧秤等。
2、同学预备:
铅笔、硬币、尺子,生活中常用的各种工具(剪刀、钳子、镊子、开瓶器等)。
课时支配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讨论主题
1、谈话:教师需要你们帮我解决一个问题,现在我打不开罐头。
你们谁能关心我?
说明】起先不供应任何工具,让同学直接用手开;假如打不开,再问同学是否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忙。
2、同学说说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3、提问:假如现在要你移动的不是罐头的盖子而是一块你根本搬不动的大石头,你怎么办?(同学争论并发表意见)
4、操作演示后揭示:这种用来撬开或者提升物体的工具叫杠杆,是人们最早使用的最为简洁的机械之一。
相传古埃及人就是用这种“棒”搬动巨石,建筑了金字塔。
5、谈话:这些“棍”、“棒”有什么特点?它们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力?今日我们就来讨论这种能撬动大石头的装置——杠杆。
二、熟悉杠杆的结构,探究杠杆的功能
1、谈话: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所以要构成一个杠杆,必需有哪些材料?
(一个支点和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硬棒。
)
2、教师画杠杆的示意图,引导同学结合示意图分析,熟悉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等。
3、分组实践操作活动。
⑴要求每个小组有一把尺子、一支铅笔和一些硬币。
⑵把铅笔(支点)放在尺子的中间刻度下方。
⑶在尺子两端各放一枚硬币,观看发觉了什么。
⑷指导同学记录他们的观看结果。
⑸猜测:假如在尺子一端的一枚硬币上再加一枚,会发生什么?
⑹做测试,并记录结果。
⑺找出一种方法,在尺子的一端放两枚硬币而使尺子仍旧保持平衡,试验并记录他们的答案。
⑻在尺子两端放不同枚硬币的前进下,查找到多种使尺子平衡的方法。
4、分析争论试验数据。
通过试验你有什么收获?
5、争论:
⑴杠杆是否都省力?
⑵杠杆在什么状况下省力?在什么状况下费劲?在什么状况下不省力也不费劲?(作简洁示意图表示。
)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长
1、认一认大家带来的工具,你知道是怎么使用的吗?
2、说说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⑴生活中有哪些省力的杠杆?(剪刀、起钉锤、开瓶器、撬棒、老虎钳、手推车、夹壳器、园艺剪刀等。
)
⑵生活中用到哪些费劲的杠杆?为什么费劲还要用它?它还有什么作用?(铁锹、扫帚、镊子、钓鱼杆等,由于使用它们可以使操作活动变得更加便利。
)
⑶生活中哪种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劲?(天平、跷跷板)
3、观看课本插图: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费劲的?
4、争论: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假如能找到一个支点,就能把整个地球撬起来。
他说得有道理吗?你觉得是否可行?
四、课后小结:
学校科学五班级上册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1、能对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进行完整的试验讨论。
2、能从讨论结果中发觉新的讨论问题。
3、能通过讨论找出对种子进行分类的合理方法。
4、能制作出规范、美观的种子标本盒。
二、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同学如何制订较规范的试验方案。
难点:同重点。
三、课前预备
豆种、布、等配套试验材料。
四、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开头到撰写试验方案部分。
其次课时,完成沟通及总结部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种子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萌发?
(二)指导同学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让同学绽开争论。
2、同学汇报争论的结果。
3、同学分小组观看教师事先预备好的种子。
4、同学进行猜想。
5、同学设计试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1)同学制订试验方案。
(2)同学沟通各自的试验方案。
(3)同学对试验现象进行解释。
(4)归纳小结。
6、让同学提出还想讨论的问题。
7、让同学阅读“科学在线”的内容。
(三)指导同学制作种子标本。
六、板书设计
1、小苗的诞生
适当的水分
适当的气温
阳光
2、土壤与植物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