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案第四篇里仁之第6章

合集下载

论语解读——里仁篇第四(26讲仁之义)

论语解读——里仁篇第四(26讲仁之义)

【原文】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1),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注:指智者把仁德作为方法去运用。
【译文】孔子说:“不仁的人不可以长久地居于穷困中,也不可以 长久地居于安乐中。有仁德的人安于仁[实行仁德便心安,不实行 仁德心便不安];聪明人利用仁[他认识到仁德对他长远而巨大的 利益,他便实行仁德]。”
论语解读 ——里仁篇第四
【题解】本篇取“里仁为美”句中的“里仁”两字为篇名。 上篇重点谈“礼”,本篇重点谈“仁”,“礼”是“仁”的外
在表现形式,“仁”是“礼”的内核。本篇也是《论语》全书的重 点篇目,较为集中地记载了孔子的仁学思想。“仁”是孔子学说的 核心,也是孔子及孔门弟子追求的最高最完美的道德境界。本篇谈 “仁”,涵盖以下内容:仁者对待环境﹑苦乐﹑是非﹑志向﹑富贵 ﹑过错的态度及方法,强调对“仁”的追求,以及仁者对待真理﹑ 利益﹑礼让﹑忠恕﹑孝道﹑恶衣﹑恶食以及言行﹑举止等一系列行 为规范的要求。
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⑴之;恶 不仁者,其为仁矣⑵,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 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⑶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注释】⑴尚——动词,超过之意。⑵矣——这个“矣”字用法同 “也”,表示停顿。⑶盖——副词,大概之意。
【译文】孔子说:“我不曾见到过爱好仁德的人和厌恶不仁德的人。 爱好仁德的人,那是再好也没有的了;厌恶不仁德的人,他行仁德 只是不使不仁德的东西加在自己身上。有谁能在某一天使用他的力 量于仁德呢?我没见过力量不够的。大概这样人还是有的,我不曾 见到罢了。”
【原文】 4·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注释】①苟:如果,假如。 ②恶(è):坏。 【译文】孔子说:“假如立定志向实行仁德,总没有坏处。”

论语第6章

论语第6章

论语第6章以下是《论语》第六章的原文及解释:第六章:《雍也篇》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注释】:南面:即脸朝南,古代坐北朝南,面向南方的位置为尊位。

子曰:“可也,简。

敬而行之,以临其民,不亦易乎。

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

” 子曰:“雍之言然。

”【译文】: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去做官治理政事。

” 孔子认为:冉雍平素做人不浮躁,比较庄重,办事不繁琐,很简易。

冉雍虽然才能平平,但若以这些优点去做官治理政事已不简单了;而冉雍若被推举出来治理国家政事了,他还能朴素、简易地行事,让老百姓在他治理下很容易管理。

孔子认为:冉雍说得对。

第六章:《述而篇》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注释】:道:指政治主张和理想。

德:指遵守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

仁:指仁爱、仁义。

游于艺:指具有才艺的实践活动,即“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译文】:孔子说:“立志于道,坚守道德,依据仁义,娴熟技艺。

”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一章里孔子自述了他一生的经历,自述了一个人从小到老的成长过程。

孔子所列的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一个人生在不同年龄段上的生活写实。

通过这一段表述可以看出孔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的生活情况。

第六章:《学而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释】:弟子:古时对年轻人的称呼。

入:古代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时,儿子随父亲住在内室,外出应酬则和父亲分道扬镳。

入是指处在内室侍奉父母而言。

出:与“入”相对而言,谓外出也。

“则”字有两解:一是作名词解,为准则、法则之意;二是作连词用,“则”字用法同“而”字。

谨:说话谨慎小心。

泛:广泛的意思。

亲仁:即亲贤爱众。

行有余力:指在父母亲族等亲人中博施恩惠而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尚有剩余的精力与能力。

文:文献典籍、礼乐制度等文化知识。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随和、谨慎、诚实、守信。

论语第四章(里仁)注音

论语第四章(里仁)注音

第四章论语里仁篇欧阳学文zǐ yuē lǐ rén wéi měi zé bù chǔ rén yān dé zhì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zǐ yuē bù rén zhě bù kě yǐ jiǔ chù yuē bù kě yǐ cháng chǔ lè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rén zhě ān rén zhì zhě lì rén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zǐ yuē wéi rén zhě néng hào rén néng wù rén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zǐ yuē gǒu zhì yú rén yǐ wú wù yě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zǐ yuē fù yǔ guì shì rén zhī suǒ yù yě bù yǐ qí dào dé zhī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bù chù yě pín yǔ jiàn shì rén zhī suǒ wù yě bù yǐ qí dào dé zhī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bù qù yě jūn zǐ qù rén wù hū chéng míng jūn zǐ wú zhōng shí zhī jiān不去也。

里仁第四原文及解释

里仁第四原文及解释

里仁第四原文及解释
论语·里仁第四》原文如下: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这句话的意思是: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是好的,选择不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怎么可能是个明智的选择呢?
孔子在这里强调了仁德的重要性,他认为人们应该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与仁者为邻,这样可以获得仁者的影响和教导,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

否则,如果选择居住在没有仁德的地方,可能会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导致道德下滑。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
利仁。


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呆在艰苦的环境中,因为他会感到沮丧和无助;同时,也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享受
快乐,因为他会感到贪婪和自私。

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安心地生活在无论艰苦还是安乐的环境中,因为他能够自我约束、自得其乐,并用自己的仁德影响周围的人。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欣赏美好的事物,同时也能够容忍和接纳不良的行为和习惯。

这是因为仁者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尊重他人的感受和权利,不会刻意地进行好恶之辨。

相反,没有仁德的人只会以自己的喜好为标准,随意地褒贬他人,缺乏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真心追求仁德,那么他就会自然而然地避免任何不良的行为和习惯,因为他深知这些不良习惯会对他自己和周围的人造成伤害。

这就是仁者的境界,他不仅能够自我约束,也能够影响周围的人,引领他们走向道德的高地。

论语第6章

论语第6章

论语第6章
论语第6章的标题是《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下面是我对这个题目的创作:
在孔子的教导下,我们明白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并且学会了如何追求利益、遵守命令和践行仁义。

在这个章节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这些问题的深刻思考和精辟见解。

孔子强调了追求利益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应当实际而务实地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不是空谈理想或者过分迷信命运。

他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这句话意味着人们应当像追求享乐一样追求美德,并将其作为一种习惯。

孔子告诫我们要珍惜时间,努力工作,追求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满足。

孔子谈到了遵守命令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应当尊重权威和规章制度,并且按照它们的要求去行事。

他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在遵守命令的基础上,才能够获得他人的尊重和威望。

孔子教导我们坚持原则,不违背道义,以及在遵守规则的同时要不断学习成长。

孔子强调了践行仁义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应当关心他人的利益,尊重他人的权益,并且始终保持善良和同情心。

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应当以同样的待遇对待他人,不要做出自己不愿意接受的行为。

孔子教导我们要尊重他人的感受,
关心社会的公共利益,并且努力为他人的幸福和福祉做出贡献。

孔子在论语第6章中向我们阐述了追求利益、遵守命令和践行仁义的重要性。

他的教导使我们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并且指导我们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践这些原则。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成为真正的君子,并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论语》中英文版 第四章 里仁篇

《论语》中英文版 第四章 里仁篇

《论语》中英文版第四章里仁篇(1)子曰:“里仁為美。

擇不處仁,焉得知?”The Master said, "It is virtuous manners which constitute the excellence of a neighborhood. If a man in selecting a residence, do not fix on one where such prevail, how can he be wise?"【原文】子曰:“里仁为美①。

择不处仁②,焉得知③?”【今译】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德之风的地方才是美好的。

如果不选择有仁德之风的地方居住,怎么说得上明智呢?”【注释】①里:居住或相处的意思,作动词用。

②处(chǔ):居住,停留。

③焉:怎么,哪能。

知:同“智”。

【评点】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很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耳濡目染,相沿成习,尤其对孩子和青年人,注意择邻而居,是明智的。

这也是我国古代的优良传统。

战国时,孟母三迁的故事,流传至今。

孟母发现邻里的作风不正,就搬家,最后终于迁到有仁德之风的好地方。

孟子以后所以能成为亚圣,与他有一位贤德母亲能择邻而居分不开的。

人生一世,就是处在各种选择,不断选择之中。

有选择就有标准,择居就该有仁德的村风和民风的地方,这样能为培养人创造条件,就是智者的做法。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郭沫若先生指出:“仁的含义是克已而为人的一种利他行为,‘仁道’实在是为大众的行为”,“它要人们除掉一切自私自利的心机,而养成为大众献身的牺牲精神。

”有良好乡风的居住环境,就为一个人的成长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第四章里仁篇(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The Master said, "Those who are without virtue cannot abide long either in a condition of poverty and hardship, or in a condition of enjoyment. The virtuous rest in virtue; the wise desire virtue."【原文】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②。

《论语·里仁》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论语·里仁》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论语·里仁》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四·一] 子曰:“里仁为美①。

择不处仁②,焉得知③?”[四·二]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④,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四·三]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⑤,能恶人⑥。

”[四·四] 子曰:“苟志于仁矣⑦,无恶也。

”[四·五]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⑧,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⑨?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⑩,造次必于是⑪,颠沛必于是。

”[四·六]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⑫;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⑬,我未之见也。

”[四·七]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⑭。

观过,斯知仁矣⑮。

”[四·八]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四·九]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四·十]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適也⑯,无莫也⑰,义之与比⑱。

”[四·十一]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四·十二] 子曰:“放于利而行⑲,多怨。

”[四·十三]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⑳?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四·十四]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四·十五] 子曰:“参乎㉑!吾道一以贯之㉒。

”曾子曰:“唯㉓。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四·十六] 子曰:“君子喻于义㉔,小人喻于利。

”[四·十七]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四·十八] 子曰:“事父母几㉕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四·十九]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第四

论语·里仁第四

论语·里仁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第一则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1、里仁为美:里,住处,借作动词用。

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

2、处:居住。

3、知:音zhì,同智。

强调道德修养: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

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

第二则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1、约:穷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

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

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

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第三则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1、好:音hào,喜爱的意思。

作动词。

2、恶:音wù,憎恶、讨厌。

作动词。

本章强调只要做到了“仁”,就必然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第四则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译文】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本章强调只要养成了仁德,那就不会去做坏事,即不会犯上作乱、为非作恶,也不会骄奢淫逸、随心所欲。

而是可以做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的善事了。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1、造次:紧迫时刻。

本章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

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

论语新解里仁篇第四

论语新解里仁篇第四

论语新解里仁篇第四(一)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为美:一说:里,邑也。

谓居于仁为美。

又一说:里,即居义。

居仁为美,犹孟子云:仁,人之安宅也。

今依后说。

择不处仁:处仁,即居仁里仁义。

人贵能择仁道而处,非谓择仁者之里而处。

焉得知:孔子每仁知兼言。

下文云知者利仁,若不择仁道而处,便不得为知。

孔子论学论政,皆重礼乐,仁则为礼乐之本。

孔子言礼乐本于周公,其言仁,则好古敏求而自得之。

礼必随时而变,仁则古今通道,故《论语》编者以里仁次八佾之后。

凡《论语》论仁诸章,学者所当深玩。

白话试译先生说:人能居于仁道,这是最美的了。

若择身所处而不择于仁,哪算是知呢?(二)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约:穷困义。

安仁:谓安居仁道中。

利仁:知仁之可安,即知仁之为利。

此处利字,乃欲有之之义。

人之所以为人,主要在心不在境。

外境有约有乐,然使己心不能择仁而处,则约与乐皆不可安。

久约则为非,长乐必骄溢矣。

仁者,处己处群,人生一切可久可大之道之所本。

仁乃一种心境,亦人心所同有,人心所同欲。

桃杏之核亦称仁,桃杏皆从此核生长,一切人事可久可人者,皆从此心生长,故此心亦称仁。

若失去此心,将如失去生命之根核。

浅言之,亦如失去其可长居久安之家。

放无论外境之约与乐,苟其心不仁,终不可以久安。

安仁者,此心自安于仁,如腰之忘带,足之忘履,自然安适也。

利仁者,心知仁之为利,思欲有之。

本章承上章,申述里仁为美之意。

言若浅而意则深。

学者当时时体玩,心知有此,而于实际人生中躬修实体之,乃可知其意味之深长。

白话试译先生说:不仁的人,将不能久处在困约中,亦不能久处在逸乐中。

只有仁人,自能安于仁道。

智人,便知仁道于他有利,而想欲有之了。

(三)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此章,语更浅而意更深。

好人恶人,人孰不能?但不仁之人,心多私欲,因多谋求顾虑,遂使心之所好,不能真好。

心之所恶亦不能真恶。

人心陷此弱点,故使恶人亦得攘臂自在于人群中,而得人欣羡,为人趋奉。

国学经典:《论语》第四至第六篇原文

国学经典:《论语》第四至第六篇原文

【导语】《论语》由孔⼦的弟⼦及其再传弟⼦编撰⽽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集中体现了孔⼦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下⾯是®⽆忧考⽹分享的国学经典:《论语》第四⾄第六篇原⽂。

欢迎阅读参考! 【⾥仁篇第四】 4.1⼦⽈:“⾥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 4.2⼦⽈:“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4.3⼦⽈:“唯仁者能好⼈,能恶⼈。

” 4.4⼦⽈:“苟志于仁矣,⽆恶也。

” 4.5⼦⽈:“富与贵,是⼈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去仁,恶乎成名?君⼦⽆终⾷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4.6⼦⽈:“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

有能⼀⽇⽤其⼒于仁矣乎?我未见⼒不⾜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 4.7⼦⽈:“⼈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 4.8⼦⽈:“朝闻道,⼣死可矣。

” 4.9⼦⽈:“⼠志于道,⽽耻恶⾐恶⾷者,未⾜与议也。

” 4.10⼦⽈:“君⼦之于天下也,⽆适也,⽆莫也,义之与⽐。

” 4.11⼦⽈:“君⼦怀德,⼩⼈怀⼟;君⼦怀刑,⼩⼈怀惠。

” 4.12⼦⽈:“放于利⽽⾏,多怨。

” 4.13⼦⽈:“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4.14⼦⽈:“不患⽆位,患所以⽴。

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 4.15⼦⽈:“参乎!吾道⼀以贯之。

”曾⼦⽈:“唯。

”⼦出,门⼈问⽈:“何谓也?”曾⼦⽈:“夫⼦之道,忠恕⽽已矣。

” 4.16⼦⽈:“君⼦喻于义,⼩⼈喻于利。

” 4.1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省也。

” 4.18⼦⽈:“事⽗母⼏谏,见志不从,⼜敬不违,劳⽽不怨。

” 4.19⼦⽈:“⽗母在,不远游,游必有⽅。

” 4.20⼦⽈:“三年⽆改于⽗之道,可谓孝矣。

” 4.21⼦⽈:“⽗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则以喜,⼀则以惧。

论语第六章原文与解析

论语第六章原文与解析

论语第六章原文与解析第一节:论语第六章原文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第二节:论语第六章解析论语第六章是孔子的话,主要谈论了做人的准则和行为规范。

下面对章节进行解析:1.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这句话强调了作为学子的基本行为准则。

孔子要求弟子在家中要孝顺父母,尽心尽力地侍奉父母。

而在外要以弟的姿态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长辈和上司。

2. “谨而信”:这句话强调了要以谨慎和诚信的态度对待他人。

无论是言行还是承诺,都要谨慎而不马虎,保持信守承诺的品德。

3. “泛爱众,而亲仁”:这句话表达了广泛地关爱众人的同时,更要亲近仁人。

孔子认为仁者对于社会的影响力更大,值得更多地亲近与学习。

4.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强调了在处理事务之余,要抽出时间学习文化知识。

孔子认为人的学习应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不断充实自己。

综上所述,论语第六章传达了孔子对于人们在家庭、社会以及个人成长方面的要求和建议。

不仅要孝顺父母,尊重长辈,还要以谨慎和诚信的态度对待他人。

同时,要广泛地关爱他人,但更要亲近和学习仁德之人。

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要抽出时间用于学习,持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

总结:论语第六章是孔子对于做人的准则和行为规范的阐述。

通过对原文的解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对于孝顺、弟道、信用、仁爱以及学习的重要性的强调。

这些准则与规范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尊重传统文化,通过学习和实践,使这些价值观能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得以体现和传承。

论语第六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第六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第六章原文及翻译【原文】61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译文】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去做官。

”【评析】古代以面向南为尊位,天子、诸侯和官员听政都是面向南面而坐。

所以这里孔子是说可以让冉雍去从政做官治理国家。

在《先进》篇里,孔子将冉雍列在他的第一等学科“德行”之内,认为他已经具备为官的基本条件。

这是孔子实行他的“学而优则仕”这一教育方针的典型事例。

【原文】62 仲弓问子桑伯子(1)。

子曰:“可也,简(2)。

”仲弓曰:“居敬(3)而行简(4),以临(5)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6)大(7)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注释】(1)桑伯子:人名,此人生平不可考。

(2)简:简要,不烦琐。

(3)居敬:为人严肃认真,依礼严格要求自己。

(4)行简:指推行政事简而不繁。

(5)临:面临、面对。

此处有“治理”的意思。

(6)无乃:岂不是。

(7)大:同“太”。

【译文】仲弓问孔子: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

孔子说:“此人还可以,办事简要而不烦琐。

”仲弓说:“居心恭敬严肃而行事简要,像这样来治理百姓,不是也可以吗?(但是)自己马马虎虎,又以简要的方法办事,这岂不是太简单了吗?”孔子说:“冉雍,这话你说得对。

”【评析】孔子方张办事简明扼要,不烦琐,不拖拉,果断利落。

不过,任何事情都不可太过分。

如果在办事时,一味追求简要,却马马虎虎,就有些不够妥当了。

所以,孔子听完仲弓的话以后,认为仲弓说得很有道理。

【原文】63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1),不贰过(2),不幸短命死矣(3)。

今也则亡(4),未闻好学者也。

”【注释】(1)不迁怒:不把对此人的怒气发泄到彼人身上。

(2)不贰过:“贰”是重复、一再的意思。

这是说不犯同样的错误。

(3)短命死矣:颜回死时年仅31岁。

(4)亡:同“无”。

【译文】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

《里仁篇》第六章原文、译文及评析

《里仁篇》第六章原文、译文及评析

《里仁篇》第六章原文、译文及评析
原文: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

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

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

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评析:
孔子特别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尤其是养成仁德的情操。

但当时动荡的社会中,爱好仁德的人已经不多了,所以孔子说他没有见到。

但孔子认为,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要靠个人自觉的努力,因为只要经过个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的。

论语第四章(里仁)注音

论语第四章(里仁)注音

第四章论语里仁篇zǐyuēlǐrén wéi měi zébùchǔrén yān dézhì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zǐyuēbùrén zhěbùkěyǐjiǔchùyuēbùkěyǐcháng chǔl è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rén zhěān rén zhìzhělìrén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zǐyuēwéi rén zhěnéng hào rén néng wùrén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zǐyuēgǒu zhìyúrén yǐwúwùyě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zǐyuēfùyǔguìshìrén zhīsuǒyùyěbùyǐqídào dézhī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bùchùyěpín yǔjiàn shìrén zhīsuǒwùyěbùyǐqídào dézhī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bùqùyějūn zǐqùrén wùhūchéng míng jūn zǐwúzhōng shízhījiān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wéi rén zào cìbìyúshìdiān pèi bìyúshì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第四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第四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第四篇原文及翻译论语第四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语第四篇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翻译: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翻译: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

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翻译: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翻译: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翻译: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见也。

”(翻译: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

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

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

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论语新解·里仁篇第四】钱穆

【论语新解·里仁篇第四】钱穆

【论语新解·里仁篇第四】钱穆里仁篇第四(一)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里仁為美:一說:里,邑也。

謂居於仁為美。

[光案:“謂居於仁為美”,似有脫誤,查三民版原作“謂居於有仁者之鄉邑為美也”,似較通。

若然,東大版、聯經版俱誤。

]又一說:里,即居義。

居仁為美,猶孟子云:“仁,人之安宅也。

”今依後說。

擇不處仁:處仁,即居仁、里仁義。

[光案:“居仁、里仁義”加一頓號,東大版原作“居仁里仁義”之無頓號。

]人貴能擇仁道而處,非謂擇仁者之里而處。

焉得知:孔子每仁知兼言。

下文云“知者利仁”,若不擇仁道而處,便不得為知。

孔子論學論政,皆重禮樂,仁則為禮樂之本。

孔子言禮樂本於周公,其言仁,則好古敏求而自得之。

禮必隨時而變,仁則古今通道。

故《論語》編者以〈里仁〉次〈八佾〉之後。

凡《論語》論仁諸章,學者所當深玩。

【白話試譯】先生說:“人能居於仁道,這是最美的了。

若擇身所處而不擇於仁,那算是知呢?”(二)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約:窮困義。

安仁:謂安居仁道中。

利仁:知仁之可安,即知仁之為利。

此處利字,乃欲有之之義。

人之所以為人,主要在心不在境。

外境有約有樂,然使己心不能擇仁而處,則約與樂皆不可安。

久約則為非,長樂必驕溢矣。

仁者,處己處羣,人生一切可久可大之道之所本。

仁乃一種心境,亦人心所同有,人心所同欲。

桃杏之核亦稱仁,桃杏皆從此核生長;[光案:“生長;”之分號,東大版原作“生長,”之逗號。

]一切人事可久可大者,皆從此心生長,故此心亦稱仁。

若失去此心,將如失去生命之根核。

淺言之,亦如失去其可長居久安之家。

故無論外界之約與樂,茍其心不仁,終不可以久安。

安仁者,此心自安於仁,如腰之忘帶,足之忘履,自然安適也。

利仁者,心知仁之為利,思欲有之。

本章承上章,申述“里仁為美”之意。

[光案:“‘里仁為美’之意”,東大版原作“里仁為美之意”,“里仁為美”四字無引號。

]言若淺而意則深。

论语六章的启示

论语六章的启示

论语六章的启示
《论语》第六章的启示如下:
1. 学习要有恒心和毅力:《论语》第六章中提到了多位学者的努力和毅力,如子夏不远千里来投靠孔子、子路夜学不倦等。

这告诉我们学习需要持之以恒,要有毅力和决心去钻研,才能取得进步。

2. 做事要有原则和道德:《论语》第六章提到了孔子对一些学生和学者的评价,如对子路的称赞、对颜回的指责。

这告诉我们做事要有原则和道德底线,要遵循正确的道德准则,以充实自己的内涵和修养。

3. 学习要与实践相结合:《论语》第六章中强调了学与行的关系,如子贡问学时孔子的回答、子路的行动等。

这告诉我们学到的知识要与实践相结合,要将学到的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去,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4. 忠诚和敬业是成为好学者的必备品质:《论语》第六章中提到了多位忠诚和敬业的学生和学者,如子夏为孔子效力、子路尽心尽力等。

这告诉我们要成为优秀的学者,需要具备忠诚和敬业的品质,为人师表。

5. 学习要注重实用性和实效性:《论语》第六章中提到了许多实用性和实效性的学问,如丧礼的仪式、孔子的教育方法等。

这告诉我们学习要注重实际应用,要学以致用,学到的知识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总之,《论语》第六章的启示主要包括恒心和毅力、原则和道德、学与行相结合、忠诚和敬业、实用性和实效性等方面,这些启示对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论语_里仁第四》教学设计刘静.doc

《论语_里仁第四》教学设计刘静.doc

《论语·里仁第四》教学设计刘静教学目标:1、学习《论语·里仁》,理解大意,背诵。

2、启发学生思考性的学习,做到古为今用。

教学重点:学习《论语·里仁》,理解大意,背诵。

教学难点:结合实际理解孔子积极倡导的君子自我修养的要求。

课前准备:(学案)①正音:查阅工具书,注音。

②释义:疏通文意,解释句义。

③学以致用:搜集资料,了解与君子相关的故事等。

④提出问题:针对预习中的疑问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西方人讲“绅士风度”,要求男性在公众交往中注意自己的仪容举止,风姿幽雅,能给人留下彬彬有礼和富有教养的印象。

我们中国古人提倡的是“君子之风”。

君子之风无论是穷是达,人人适用。

那么,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品行修养,才算有“君子”?它对我们有哪些要求呢?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论语里仁篇》。

(板书:君子)(从“绅士风度”引出“君子之风”,简单比较,激起学生了解其内容和要求的兴趣。

)二、检查预习,组内讨论。

每个组选择最感兴趣的一章研讨。

1、组内先正音,然后然后检查朗读。

组内齐读课文,人人过关。

2、组内对照注释和译文初步解释句子含义,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3、针对预习中提出的问题,组内讨论解答。

三、小组汇报,合作探究。

各小组主动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其他小组交流补充。

1、每个小组先范读,正音,再带领大家齐读。

2、解释本章的含义。

师结合板书(仁德、道义、见利思义、见贤思齐、讷言敏行)3、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4、其他同学交流补充或发表不同看法。

四、教师精讲,点拨提升。

(一)总结君子的特点。

其一,君子要重义避利,追求道义。

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

其二,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仁德。

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讲案第四篇里仁之第6章
原文
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喜好仁的人和厌恶不仁的人。

喜好仁的人,没有什么东西能胜过仁的了;厌恶不仁的人,他对待仁啊,不让不仁的东西外加到他身上。

真有谁能够一整天致力于仁吗?我没有见过力有不足的。

大概有这样的人吧,我没有见过啊。


探究
孔子为何说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皇疏》说:本章“叹世衰道丧,仁道绝也。

言我未见有一人见他人行仁而好之者也。

又言,我亦不见一人虽不能自行仁者,若见他人不仁而己憎恶之者也。

故范宁曰:‘世衰道丧,人无廉耻。

见仁者既不好之,见不仁者亦不恶之。

好仁恶不仁,我未睹其人也。

’”皇侃等有所探讨,指本章感叹世事衰微正道沦丧,而仁道断绝。

说我未曾见有这样一个人,见他人践行仁进而喜好仁的。

又说,我也不曾见这样一个人即使不能自己践行仁,如果见他人不仁因而自己憎恶的。

所以范宁说:‘世事衰微正道沦丧,人没有廉耻。

见仁者既不喜好他,见不仁者也不厌恶他。

喜好仁厌恶不仁,我未见那人呀。

’”
处春秋末世,孔子看尽家国天下兴亡。

西周“文武之隆,遗在成康”(王充《论衡》)。

周公立德,成康治世,成就了“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周本纪》)。

然而,西周盛世仅维系了四十余年。

康王之子昭王专擅征伐,攻楚兵败而葬身汉水。

周朝如明日黄花,走向衰落。

至孔子时,周朝走向“礼乐崩坏”已有四百余年,以至于民风不古,周礼不遵。

孔子“克己复礼为仁”(《颜渊》)。

仁,可谓至上理想;然现实是“好仁者”不见,“恶不仁者”也不见。

故《皇侃》引范宁语:
“世衰道丧,人无廉耻,见仁者既不好之,见不仁者亦不恶之。

”《礼记·表记》所载“子曰”说得更为绝对:“无欲而好仁者,无畏而恶不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时仁道之穷,可见一斑。

故《邢疏》也说:“此章疾时无仁也。

”然孔子仍童贞般地坚守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宪问》)。

当然,这正是孔子的可贵处。

后儒或指本章为孔子早年聚徒讲学,忧心于一众弟子身处乱世,在修身上终不能精进,故有感而发。

所论虽泛,却对门下弟子有所鞭策。

其时,颜回得入孔门,致修身进业有了新气象。

孔子就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雍也》)孔子的意思再明白不过:颜回内心能较长时间不违背仁,其他的人则像日月经天一样履职应卯而已。

来孔门求学的固众,但真能得其门的却少且寡。

故孔子说:我未曾见喜好仁的人和厌恶不仁的人。

《集注》说:“夫子自言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盖好仁者真知仁之可好,故天下之物无以加之。

恶不仁者真知不仁之可恶,故其所以为仁者,必能绝去不仁之事,而不使少有及于其身。

此皆成德之事,故难得而见之也。

”朱熹解释说,孔子自言未曾见喜好仁的人和厌恶不仁的人。

大抵喜好仁的人真正知晓仁可为喜好,因而天下外物种种没有用来往仁上施加,而仁是不能逾越的了。

厌恶不仁的人真正知晓不仁为可恶,因而他之所以施为仁的地方,必定能弃绝不仁的事情,进而不使稍稍有加于自身的。

这些都是修养成德的事情,因此难得见到啊。

孔子从好、恶两端来讲说仁,朱熹亦从好、恶两端来解读仁。

只是揣摩后儒之意,“好仁者”与“恶不仁者”,似有一个等差在,《孔注》就说:“恶不仁者,能使不仁者不加非义于己,不如好仁者无以尚之为优。

”孔安国指厌恶不仁的人,能使不仁的人不加非义于己身,算是洁身自好的了,但终不如喜好仁的人,喜好仁的人更优,就在于外物没有用来往仁上施加,而仁是不能逾越的。

孔子又说:“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孔子此语近乎当头棒喝:真有谁能够一整天致力于仁吗?我没有见过力有不足的。

大概有这样的人吧,我没有见过啊。

孔子太过希冀一众弟子有一天能尽力践行于仁,而不以种种推诿,
使仁道不行。

冉求说过:“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雍也》)冉求就曾以“力不足”为借口,言明自己不能精进先生之道。

联系上章孔子所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不应在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而仓促定夺之时,颠沛流离之际,便浑然忘却行仁。

孔子忧患深矣。

孔子的这种坚守,于今仍有意义。

仁者,人心,社会之应然。

无论穷困、安乐,当守仁不去。

而仁的持修有待于用力,且须持久,累日累年而行。

然世人中有能力辈,多推诿力不足够,不愿整天兀兀以穷,去致力于仁。

细品孔子语意,说“未见好仁者”,是说为仁之或难,使弟子敬畏;又说“未见力不足者”,是说为仁之或易,要弟子尽力。

所谓难易,其实本乎“好仁”之心之笃诚。

或疑孔子将行仁分为两端:喜好仁的人和厌恶不仁的人。

如颜子辈是好仁,守仁而不改其乐;孟子辈是恶不仁,心存好恶而稍露针芒。

两端而归一:于己,当好仁;于社会,还须恶不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