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收支失衡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及调节政策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收支失衡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及调节政策分析

【摘要】国际收支不仅是各国经济领域内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各国间结算债权、债务关系的主要依据。国际收支的平衡与否,是该国国际经济活动的直接反映。本文将从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分析入手,并说明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后提出对策建议,进一步指出应该理性看待中国的国际收支失衡问题。

【关键词】国际收支失衡中国经济

一、引言——国际收支的概念

国际收支这个概念,最初出现于17世纪初叶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和国际产业转移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国际收支状况对经济稳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当前全球国际收支失衡主要表现为美国巨额的经常账户逆差和迅速上升的净对外债务。在这种格局中,美国似乎成了众矢之的。亚洲国家在这一格局中则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同时也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二、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分析

通常情况下,国际收支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与其他国家之间进行的各种经济交易的全部记录。它不仅包括商品与劳务、资本项目等收支,而且把全部国际经济交易都包括在内而不论其是否具有外汇收支。所谓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不必依靠调节性的交易而以自发性交易就能实现的平衡,因而也是真实的平衡。如果必须以调节性交易维持平衡,就是国际收支失衡,因为这种平衡只不过是形式上的平衡,而不是真实的平衡。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对外经济发展迅速,但也存在着国内经济与对外经济发展不均衡,国际收支顺差规模较大等问题。目前,影响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矛盾,已由过去的外汇短缺转化为贸易顺差过大和外汇储备增长过快。这一转变,既显示了我国综合国力逐步增强、国际竞争力逐步提高,也带来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贸易摩擦增多和国内资源更多流向国外等问题。不仅如此,贸易顺差过大、外汇储备增长过快,进而导致国内资金过于充裕,刺激过度投资和资产价格膨胀,对物价稳定造成潜在压力,使货币政策调控面临难题,长期下去将对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对于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

1、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具备较强的竞争力。随着全球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我国转移,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并充分发挥其劳动力成本低且素质较高的比较优势,货物出口持续增加。按照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自由贸易原则,中国主要对海外原材料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进口需求较大,但一些发达国家以国家安全为借口,对本国企业向中国出口高新技术设备施加种种限制,这自然会加大我国国际贸易的不平衡。我国经常账户

中服务收支逆差的原因在于我国电信、金融、保险、运输等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尚处于低水平,我国第三产业的服务范围限于国内,对外服务能力弱。随着我国工业化的高速推进以及大量外资企业进入后对服务业需求的增加,服务业的跨境提供成为必然。

2、大量吸收外资而对外投资渠道不畅通。20世纪90年

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推动下,我国对外开放地区和领域不断扩大,经济保持高速发展,经济结构和投资环境不断改善,从而增强了外国投资者的信心,促进了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快速增长。而与此同时,作为需求约束型的经济,我国一直沿袭发展中国家利用外需弥补内需的一般做法。长期以来“鼓励外资流入,限制资本流出;鼓励贸易出口,减少贸易进口”这种政策制度安排使得资本流出受到管制,流出渠道少,导致资本项目净流入大于净流出格局的形成。

3、我国资本项目的非均衡管制。1996年12月1日,人民币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达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八条款的要求,但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2002年11月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的实施是我国资本项目开放的又一具有标志性的举措,但我国离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资本项目管制方面存在的非均衡现象突出表现为鼓励资本流入,限制资本流出。与“引进来”相比,我国企业的“走出去”战略还非常滞后,这主要源于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不强,对外投资能力不足。1994~2002年我国对外国和港澳地区的直接投资共233.47亿美元,年均仅25.94亿美元。据1999年的《世界投资报告》,一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与本国对外直接投资比例的世界平均水平为1∶1.1,而中国2002年该比例为1∶0.05,这充分显示了我国直接投资结构的不对称。

4、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出口方式。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

在劳动力密集、技术含量低的产业和领域,以加工贸易出口为主,而加工贸易出口方式与贸易出口数量的增加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尤其是近年来,外商直接投资增量和增速水平的提高,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数量逐渐取代国内企业。因此,某种程度而言,加工贸易方式的存在必然引致贸易顺差。这从近年来外资持续大量流入而贸易项目并未出现逆差可见一斑。

三、国际收支失衡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由于美国贸易逆差的调整一定伴随着贸易逆差的缩小和美元汇率的波动,因而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外贸易、储备资产、人民币汇率以及宏观经济稳定上。如果美元发生恶性贬值,世界经济将受到较大负面冲击,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宏观稳定也将受到较大的紧缩冲击。

首先,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对美的贸易顺差是中国获得整体贸易顺差和维持贸易平衡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国只有与美国保持贸易顺差才能实现总体上的贸易平衡。同样,美国即使对中国保持逆差仍然能实现总体上的贸易平衡。而且,美国贸易逆差的调整对中国贸易的影响要弱于对其他国家,尤其是其他亚洲国家的对外贸易的影响。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好事,但是另一方面,使得中美贸易特别容易成为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攻击

的对象。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和人民币的汇率政策也特别容易受到美国关注的原因。因此,中美之间的经济摩擦也会更加频繁与剧烈。

其次,对储备资产的影响。由于美元贬值,对于以美元为主的外汇储备来说,势必遭受一定的价值损失。同时,外汇储备大幅度地转换持币结构又会加速美元的贬值。因而对储备资产的处理显得比较尴尬。需要认识到的是,这种损失是必然要发生的,也是中国维持宏观稳定的一种必然的代价。再次,对人民币的影响。美元汇率波动和阶段性贬值仍然会成为调整过程中的主要特征。但同时,美国贸易逆差的调整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和在未来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提供了契机。提高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市场化程度,调整对外经济政策,是我国应对国际压力、克服外部不平衡以及提高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最佳选择。

四、对策分析

2006年以来,我国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加之国外资本大量流入,外汇储备高速增长,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依然突出。我国国际收支持续盈余,固然有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分工格局变化的因素,但在更深层次上则与我国储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的结构性矛盾,以及过多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有关。面对这种情况,缓解国际收支失衡的矛盾,必须对症下药,坚持从国情出发,注意借鉴国际经验,多方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第一、转变观念,提高对国际收支均衡重要性的认识。转变国际收支顺差越多越好的观念,将单纯创汇目标转变为实现内外部资源的总体和最优配置。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和内外部均衡的总体目标,制定长期、稳定的外贸、外资及国际收支平衡战略,保持对外贸易总额和利用外资的合理增量和增长速度,实现国际收支总量平衡略有顺差,避免国际收支长期失衡现象。

第二、继续支持出口的同时增加进口。作为大国,经济发展应立足于扩大内需,出口占GDP的比重将会呈下趋势,但是出口的绝对规模会进一步扩大。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水平看,继续支持出口可缓解我国的就业和内需不足的压力,保持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有利于我国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以及经济的内部均衡。增加进口可以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有利于引进人才和管理经验,提高国民福利和生活素质。但是,增加进口要取决于结构调整和扩大内需的效果,要由市场决定,由企业自主选择。在继续支持出口的同时增加进口,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促进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第三、加强对资本流入的管制,由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在我国国内资本并不缺乏的情况下,引进外国直接投资能填补我国的巨大的技术缺口、就业缺口、市场缺口、税收缺口,所以外国直接投资的净流入仍是必要的,但应逐渐取消其超国民待遇,防止其对国内投资的挤出效应。目前关键是要加强对短期资本流动的监控,抑制投机性热钱的流入,加大反洗钱的力度,通过利率、租金、税率等价格信号调节资金流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