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心房颤,预防脑卒中
云南省慢性病管理培训答案
•A、区域协同救治体系•B、全面协同救治体系•C、协作发展救治体系•D、城乡协同救治体系•E、城乡合作救治体系•A、损伤/中毒性疾病•B、肿瘤•C、呼吸系统疾病•D、心血管病•E、消化疾病•A、急性胸痛•B、致死性心律失常•C、急性心衰•D、高血压急症•E、以上都是•A、心肌病和高血压•B、高血压和冠心病•C、高血压和糖尿病•D、糖尿病和冠心病•E、慢性肾脏病和糖尿病•A、心肌梗死•B、心力衰竭•C、创伤•D、脑卒中•E、心律失常•A、<80mmHg•B、<70mmHg•C、<60mmHg •D、<50mmHg •E、<40mmHg•A、恢复组织灌注和充分氧供•B、防止MODS•C、改善循环•D、使用升压药•E、使用激素•A、<0.5,代表无休克•B、1代表轻度休克,失血量在20%~30% •C、>1.5代表严重休克,失血量在30%~50% •D、>2代表严重休克,失血量在30%~50% •E、>2代表重度休克,失血量>50%•A、500ml•B、1000ml•C、1500ml•D、2000ml•E、3000ml•A、急性生理评分、年龄评分、慢性健康评分•B、急性生理评分、性别评分、慢性健康评分•C、急性生理评分、年龄评分、急性健康评分•D、生理评分、年龄评分、急性健康评分•E、生理评分、年龄评分、健康评•A、休克•B、心前区疼痛•C、心律失常•D、心力衰竭•E、低血压•A、急性心肌梗死•B、支气管哮喘•C、主动脉夹层•D、气胸•E、胸膜炎•A、主动脉夹层•B、急性心肌梗死•C、急性胆囊炎•D、急性肺动脉栓塞•E、急性胸膜炎•A、抽血检查•B、胸片检查•C、描记心电图•D、主动脉血管增强CT•E、胸部增强CT•A、ST段抬高持续数日,T波平坦或倒置•B、出现异常Q波,T波呈V形倒置•C、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D、ST段压低•E、T波异常高耸•A、快而规则•B、快而不规则•C、慢而不规则•D、与心律不一致•E、消失而摸不到•A、利多卡因•B、体外同步电直流复律•C、异搏定•D、西地兰•E、苯妥英钠•A、静滴异丙基肾上腺素•B、静滴硝酸甘油•C、安置临时人工心脏起搏器•D、静滴氢化可的松•E、静滴阿托品•A、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B、心房扑动•C、III度房室传导阻滞•D、心室颤动•E、病态窦房结综合征•A、治疗原发的心血管疾病•B、48小时内新发生者,应尽快复律,无需抗凝•C、对房颤持续时间超过48小时者,应在有效抗凝治疗后再复律•D、对合并心功能不全的心房颤动患者,应首选普罗帕酮控制心室率,防止心功能进一步恶化•E、对于容易复律及维持窦律者一定积极复律及维持窦律•A、在2~6小时内立即降至140/80mmHg•B、在24小时内降至160/100mmHg•C、初期在数分钟到2小时内将平均动脉压降至25%•D、初期在数分钟到2小时内将平均动脉压降至50%•E、在数分钟内立即降至130/80mmHg•A、血压诊断标准不同•B、要求降压幅度不同•C、要求降压时限不同•D、有无靶器官损害•E、住院时长不同•A、降压必须达标•B、重点是保护器官•C、所有情况下均要降低血压•D、所有情况下均要使用降压药•E、尽量大剂量使用降压药快速降压•A、高血压合并心脏损害•B、围手术期高血压•C、外科手术有关的重度高血压•D、嗜络细胞瘤危象突然停用降压药引起的血压反跳•E、高血压合并肾脏损害•A、高血压不伴视乳头水肿•B、妊娠高血压•C、子痫•D、高血压合并鼻䶊•E、围手术期高血压•A、吸氧•B、头低脚高位•C、地西泮•D、速尿•E、西地兰•A、100ng/L•B、300ng/L•C、450ng/L•D、900ng/L•E、1800ng/L•A、癫痫发作•B、癔症•C、窒息•D、脑血管意外•E、阿斯综合征•A、Ⅰ级•B、Ⅱ级•C、Ⅲ级•D、Ⅳ级•E、Ⅴ级•A、端坐呼吸•B、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C、咯粉红色泡沫痰•D、肺部广泛湿罗音•E、心尖区奔马律•A、抗血小板治疗•B、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C、控制血压•D、血管再通治疗•E、稳定斑块治疗•A、明确的发病时间•B、特殊服药史•C、毒物接触史•D、外伤史•E、以上都是•A、在国内比较,发病率较高,救治效果好,死亡率低,致残率高;•B、在国内比较,发病率较低,救治效果好,死亡率低,致残率高;•C、在国内比较,发病率较低,救治效果差,死亡率高,致残率高;•D、在国内比较,发病率较高,救治效果差,死亡率高,致残率高;•E、在国内比较,发病率较高,救治效果差,死亡率低,致残率高;•A、停止活动,绝对卧床休息•B、吸氧,保持指脉氧饱和度在94%以上•C、心电、血压、呼吸及脉搏监测•D、监测血糖,处理低血糖及高血糖•E、必须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A、气道、呼吸、循环、意识、外伤•B、呼吸、循环、意识、外伤、血糖•C、气道、呼吸、循环、外伤、血糖•D、血压、氧饱和度、血糖、意识、外伤•E、血糖、血脂、血压、意识、血气•A、30:2•B、15:2•C、30:1•D、15:1•E、2:1•A、胸外按压•B、静脉推注利多卡因•C、静脉推注胺碘酮•D、立即除颤•E、立即呼救,等待120•A、至少胸廓前后径的一半•B、至少3cm•C、至少5cm•D、5cm~6cm•E、至少6cm•A、人工循环•B、人工呼吸•C、开放气道•D、胸外按压•E、药物治疗•A、仰头举颏法•B、双手推举下颌法•C、托颏法•D、环状软骨压迫法•E、以上均不是•A、心率•B、血氧饱和度•C、连续测量血压•D、非侵入性血压•E、中心静脉压•A、生命体征不稳定•B、昏迷、躁动•C、气管内插管•D、使用镇静药后神志清楚•E、有活动性出血•B、注射泵停止工作•C、电磁干扰输液泵工作异常•D、输液通路断开•E、输液速度无法控制•A、由权威机构制定转运标准,具体到何种疾病的转运条件细则•B、由会诊医院确定是否转运•C、首要的是“不要造成伤害”的原则•D、就近原则•E、确保转运中具备监护、治疗以及对可能发生的意外有应急设备和能力•A、心跳、呼吸骤停•B、有紧急气管插管指针,但未气管插管•C、血流动力学极其不稳定,但未气管插管•D、颈椎骨折,已经固定妥当•E、有恶性心律失常•A、直流电和交流电电复律•B、同步和非同步电复律•C、胸内和胸外电复律•D、自动电复律•E、以上都是•A、维持和增加机体通气量•B、纠正威胁生命的低氧血症•C、压力约挤压呼吸囊的1/3~2/3为宜•D、不需要按患者的自主呼吸动作加以辅助•E、气管插管前的辅助通气•A、重症肺水肿•B、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C、气胸及纵膈气肿•D、应用呼吸机进行气溶胶治疗•E、呼吸中枢失调、神经肌肉疾病•A、心房颤动•B、室上性心动过速•C、室性心动过速•D、病窦综合征•E、心室颤动•A、肺大泡•B、失血性休克未纠正•C、大咯血呼吸道阻塞窒息•D、急性心肌梗死•E、胸部外伤••••。
预防卒中从心做起 专家支招远离房颤
预防卒中从心做起专家支招远离房颤作者:红岩来源:《北京广播电视报》2018年第24期在我们的生活中,与谈虎色变的“冠心病”“脑梗死”不同,“房颤”这一心脏病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可能是一个陌生名词,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房颤也会导致脑卒中。
炎炎夏日,在“中国房颤日”的宣传活动中,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心内科在张萍主任的带领下,联合昌平区北七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0余名医护人员,来到宏福苑社区卫生服务站及金手杖老年公寓举办大型健康咨询及义诊活动。
张萍主任与心内科专家缪国斌主任医师,余飞、刘元伟副主任医师,王昊天、赵兰婷主治医师等为广大老年朋友和患者普及了关于房颤的病因、临床风险、检查方法和治疗手段等多方面的健康知识。
心律不齐须警惕房颤什么是房颤呢?张萍主任形象地说:房颤就是心律不齐了,可以把手搭在自己的脉搏上,感觉到的是咚、咚、咚、咚、咚的跳动,频率很整齐,这是正常心律。
如果感受到的是咚、咚、咚哒、咚哒、咚的跳动,心律非常的不匀齐,且长时间这样,您有可能就是房颤了。
张萍教授介绍: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心跳频率往往快而且不规则,有时候可达100次/分-160次/分,不仅比正常人心跳快得多,而且绝对不整齐,房颤时心房跳动的频率可高达300次/分- 600次/分,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
房颤的总体患病率约为0.4% -1.0%,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在20多岁年龄段中大概干分之三,在45岁以上的大约为1% -3%,但是在75岁以上,能够达到15%-20%。
目前我国约有1000万房颤患者,1/3为阵发性房颤,2/3为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
房颤发作时,患者通常会有心悸、乏力、心律不齐等症状,但有时房颤发作可无症状。
因此,房颤患者通常需要频繁进行心电图检查,即使无房颤症状的老年朋友也应该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筛查。
此外,诊断房颤仅仅靠心电图是不够的,特别是阵发性房颤易被漏诊,需要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或心电监测。
脑卒中防治指南(大众版)
脑卒中防治指南(大众版)脑卒中,俗称“中风”,临床上称脑血管意外,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是由于脑的供血动脉突然堵塞或破裂所导致。
其中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占85%;出血性脑卒中就是人们常说的脑出血或脑溢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也属于这一类。
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XX特点;它也是一种可防可控的疾病,早期筛查、积极干预效果显著,但实际上我国脑卒中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较低。
为落实国家脑防委脑卒中防治“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提高素养、宣教先行”的宏观策略,提高国民对脑卒中防治知识的了解,从而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XX省脑血管病防治学会组织省内脑血管病专家,制定脑卒中防治科普宣教方案与规划,旨在为医疗机构有效开展脑卒中科普宣教工作提供指导。
一、中国脑卒中疾病概况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我国总体卒中终生发病风险为39.9%,位居全球首位。
近30年,我国卒中发病率总体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并呈现出低收入群体快速增长、地域和城乡差异以及年轻化趋势。
根据中国国家卒中筛查调查数据显示,我国40~74岁人群首次卒中总体发病率由2002年的189/10万上升至2013年的379/10万,平均每年增长8.3%o2018年,中国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49/10万(死亡人数约157万),较1990年上升41虬分别为城市居民的第3位死因和农村居民的第2位死因。
卒中出院人数及人均医药费用均持续增长,2017年我国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患者人均住院费用分别为9607元和18525元,相比2007年分别增长60%和118%o推荐意见:脑卒中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高,疾病负担重,开展卒中防治工作意义重大。
二、脑卒中防治科普任务要降低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首先,应使公众知晓卒中的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做好预防。
脑卒中危险因素知晓率与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以及从事的职业有密切关系。
科普房颤患者的护理要点
科普房颤患者的护理要点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以胸闷、胸痛、气短、心悸、乏力、脉搏不稳定、头昏目眩等为主要症状表现。
引发该病发生的原因有很多,不仅包括心肺疾病,还包括内分泌系统疾病。
正常人在饮酒过度、疲劳、情绪激动等情况下也可能出现房颤。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房颤的发生率也呈现出增高的趋势。
该病不仅影响人体健康,其所带来的并发症也非常多,使患者的生命遭受更为严重的威胁。
房颤患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非常高,且由此导致的残疾或死亡情况比较普遍。
此外,房颤还会增加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的发生率。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改善疾病症状,防范并发症发生的关键,因此,不管出现何种异常症状,都要及时就医。
而除了积极开展对症治疗外,护理方面的工作也非常重要,明确房颤患者的护理要点,为患者提供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是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改善疾病预后及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
本文在简要分析房颤发病原因及临床表现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此类患者的护理要点,如下。
1房颤的发病原因总结房颤的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各种心肺疾病包括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心力衰竭、肺动脉栓塞等。
(2)长期饮酒过度。
(3)精神和情绪状态,如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等。
(4)水电解质或代谢失衡。
(5)发生严重的感染,及合并有其他类型的心律失常等。
2房颤的临床表现房颤患者通常会有胸闷气短、心悸不适、胸部不适、眩晕等症状,各种症状出现时具体表现如下:(1)胸闷气短症状表现为在进行体力活动或者休息后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
(2)心悸不适症状表现为心跳过快或出现紊乱,并且感觉身体疲惫乏力,产生疲劳感。
(3)胸部不适症状表现为胸部出现疼痛,有压迫感。
(4)眩晕症状表现为头晕目眩,还可能出现昏倒的情况。
一些患者情况比较特殊,可能不会出现任何症状。
为了改善患者的疾病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感受,临床应积极采取对症治疗措施,同时配合以科学的护理干预。
下面具体阐述房颤患者的护理要点。
脑卒中的三级预防
脑卒中的三级预防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三级预防策略被广泛应用于脑卒中的管理和治疗过程中。
本文将详细介绍脑卒中的三级预防措施,并提供相关数据和案例。
一、一级预防一级预防旨在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
主要措施包括:1. 健康教育:通过宣传、教育和媒体等渠道,向公众普及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预防方法和早期症状等知识,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2. 生活方式干预:鼓励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包括戒烟、限制饮酒、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和控制体重等。
这些措施可以降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的发生率。
3. 控制危险因素:针对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进行积极的干预和治疗。
例如,通过合理用药、定期随访和监测,控制血压、血脂和血糖的水平,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二、二级预防二级预防旨在降低脑卒中的致残率和复发率。
主要措施包括:1. 早期识别和治疗:对于已经发生脑卒中的患者,及时进行早期识别和治疗,以减少脑损伤和功能障碍的发生。
例如,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时进行溶栓治疗或介入手术,以恢复脑血流和减少梗死面积。
2. 康复治疗:对于脑卒中患者,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职业治疗等,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功能,减少残疾和依赖。
3. 心理支持:脑卒中患者往往面临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困扰,因此,提供心理支持和心理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医护人员应该给予患者积极的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心理状态。
三、三级预防三级预防旨在减少脑卒中的并发症和残疾。
主要措施包括:1. 长期随访和管理:对于脑卒中患者,建立长期的随访和管理机制,定期进行复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并发症和风险因素。
例如,对于房颤患者,应该进行抗凝治疗,以预防血栓栓塞。
2. 健康教育和自我管理:通过健康教育和自我管理,帮助脑卒中患者了解自己的疾病情况,掌握自我监测和自我调节的技巧,提高自我保健和自我管理能力。
心内科房颤抗凝治疗
心内科房颤抗凝治疗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常见快速性心律失常之一。
在所有房颤类型中,非瓣膜性房颤(NVAF)的发病率最高,故其为国内外房颤研究关注的重点。
截至2010年,全球房颤患者数约为3350万例。
我国房颤患者已超800万,其中约500万为NVAF患者。
房颤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NVAF患者的脑卒中患病率为健康成年人的5~6倍,且房颤引发的卒中致死、致残率分别高达20%、60%。
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相关性卒中的核心措施。
研究显示,抗凝治疗可使房颤患者脑卒中发生率从6%降至2.2%。
基层是管理以心血管疾病为代表的慢性病的“主阵地”,但目前NVAF患者抗凝治疗管理工作尚未在社区得到充分开展。
1指南建议2017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的指南建议,TAVR后高出血风险(CHA2DS2⁃VASc评分法:女性≥3分,男性≥2分)患者先使用双联抗血小板方案治疗6个月,低出血风险者先口服抗凝药物治疗3个月,之后均终身使用单抗血小板方案。
欧洲心脏病学会和欧洲心胸外科协会的指南建议,有抗凝指征的TAVR术后患者,高出血风险者单纯终身口服抗凝药物治疗,低出血风险者先口服抗凝药物联合单抗血小板3个月,之后终身口服抗凝药物治疗;无抗凝指征者,高出血风险者终身使用单抗血小板方案,低出血风险者先使用双联抗血小板方案3~6个月,之后终身使用单抗血小板方案。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中国专家共识(2020更新版)》的抗凝策略沿用上述四个欧美指南的推荐,建议对于合并房颤的患者使用单一抗凝治疗的方法,同时因为证据不足且存在争议(有研究表明应用NOACs在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方面,不仅与华法林相比无差异,且高于抗血小板药),暂不推荐NOACs。
2互联网规范教育①规范老年房颤患者专属云随访平台:设置适合老年人浏览的应用软件,如大字体、重要内容突出标注、教育文章推送和用药提醒通知的声音洪亮等,避免老年患者错失平台通知;②心内科工作站建立:由资深心内科医护人员组成,根据老年房颤患者常见问题,如房颤相关知识(危害、危险因素、潜在风险、并发症及对应的健康管理)、抗凝治疗相关知识(华法林药理作用、适应证、禁忌证、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及对应的健康管理)、饮食原则、运动原则等进行针对性教育,反复线上讨论后规范统一教育内容;③平台文章推送:由护士或平台工作人员拟写统一宣教内容文章,医师审阅后在平台发布,每日或每周推送给患者,并设置签到或阅读后课堂问答,落实对老年房颤患者的规范教育;④个体化提醒管理:通过随访平台、微信、短信等方式,针对患者病情设置个性化用药提醒,包括药物剂量、时间和特殊剂量切药方法,及按时行INR检测的提醒;⑤规范诊治管理:对线下多家医院房颤相关诊疗进行规范化管理,消除患者因距离就近原则或信任原则治疗前后选择不同机构,出现诊疗差异和资料缺失情况,尽可能保证各区域老年房颤患者享受统一的教育资源;⑥建立老年患者和子女微信群:将平台每日或每周推送的文章发至群聊,二次提醒患者接受教育,并在群中每日提醒用药和INR监测,加深对患者规范化管理。
(2021版)中国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预防指导规范
中国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预防指导规范(2021版)中国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预防规范目录一、概述二、心房颤动与脑卒中的流行病学三、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风险评估与抗凝策略(一)脑卒中风险评估与抗凝策略(二)出血风险评估与抗凝策略四、抗凝药物的选择五、华法林抗凝治疗(一)药代动力学特点(二)药理作用特点(三)抗凝治疗及监测(四)对于国际标准化比值异常升高和/或出血并发症的处理(五)不良反应(六)抗凝治疗的管理六、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一)种类、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点(二)适用人群(三)起始用药和剂量选择(四)与其他抗凝药的桥接或转换(五)用药依从性和随访监测(六)出血的处理七、抗血小板治疗八、特殊人群的抗凝治疗(一)慢性肾脏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二)围手术期患者的抗凝治疗(三)心房颤动射频消融及置入器械围手术期的抗凝治疗(四)心房颤动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抗凝治疗(五)心房颤动合并肥厚型心肌病的抗凝治疗(六)心房颤动复律时的抗凝治疗(七)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脑卒中后的抗凝治疗九、左心耳封堵在心房颤动脑卒中预防中的应用十、心房颤动脑卒中预防的总体治疗建议(一)Ⅰ类推荐(二)Ⅱa类推荐(三)Ⅱb类推荐(四)Ⅲ类推荐一、概述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致的脑卒中及体循环栓塞事件,常可危及生命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预防心房颤动相关脑卒中已成为心房颤动患者综合管理策略中的主要内容。
其预防及治疗方式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脑卒中不同,抗凝治疗是预防和减少心房颤动所致脑卒中的有效手段,然而我国大多数心房颤动患者未进行抗凝治疗,而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概率较高。
进一步增强对心房颤动及其并发症危害性的认识、加强血栓栓塞并发症(特别是脑卒中)的预防,对于改善预后、减轻与之相关的社会经济和家庭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为更好指导临床工作、做好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防治,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脑卒中预防办公室的倡导下于2015年制定了《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预防规范》(简称规范)。
中国房颤患者脑卒中预防指导规范PPT课件
01 02
血栓栓塞
房颤时心房丧失收缩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滞而形成血栓,血栓脱 落后可随着血液至全身各处,导致脑栓塞(中风)、肢体动脉栓塞(严 重者甚至需要截肢)等。
心力衰竭
房颤患者心房收缩功能丧失和长期心率增快可导致心力衰竭,增加死亡 率。
03
心肌梗死
房颤时心房收缩功能丧失和长期心率增快,容易导致心肌缺血,进而引
改善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低盐低脂 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有助 于降低脑卒中风险。
识别并及时处理脑卒中症状
患者应了解脑卒中的常见症状,如头 痛、呕吐、意识障碍等,一旦出现这 些症状,应立即就医。
Hale Waihona Puke 4脑卒中风险评估与监测风险评估方法
CHA2DS2-VASc评分
根据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年龄、糖尿病、卒中/短 暂性脑缺血发作/血栓栓塞病史等进行评分,评估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
HAS-BLED评分
评估房颤患者出血风险,包括高血压、肝肾功能异常、卒中、出血病史、不稳定 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老年(如年龄>65岁)、药物/饮酒史等因素。
风险监测与随访
定期随访
房颤患者应定期接受随访,评估 病情变化和脑卒中风险。
监测指标
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凝血功能 等,以及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的变 化。
记录与报告
详细记录患者的病史、检查结果和 治疗方案,及时向患者和家属反馈 病情和风险评估结果。
风险调整与干预措施
抗凝治疗
控制心率和心律
根据患者的脑卒中风险和出血风险,选择 合适的抗凝药物和剂量,如华法林、达比 加群等。
通过药物治疗或电复律等方法,控制房颤 患者的心率和心律,降低脑卒中风险。
2024年脑卒中健康教育
脑卒中健康教育一、引言脑卒中,又称中风,是我国常见的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患病人数逐年上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因此,加强脑卒中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脑卒中的认识和预防意识,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致残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脑卒中的危害1.高发病率:脑卒中是我国成年人致死和致残的首要原因,每年新发病例约200万,发病率逐年上升。
2.高致残率:脑卒中患者中,约70%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3.高死亡率:脑卒中患者中,约30%在急性期死亡,存活的患者中,约30%在5年内死亡。
4.高经济负担:脑卒中的治疗和康复费用昂贵,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三、脑卒中的预防脑卒中的预防主要包括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是指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等措施,预防脑卒中的发生;二级预防是指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早期康复,防止脑卒中的复发和加重;三级预防是指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减轻残疾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1.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当运动等,有助于降低脑卒中的发病风险。
2.控制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脏病等疾病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应积极治疗,定期检查。
3.药物预防:对于具有脑卒中高危因素的人群,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等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4.早期识别:了解脑卒中的早期症状,如突发性面部麻木、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及时就医,争取治疗时间。
四、脑卒中的治疗和康复脑卒中的治疗主要包括急性期治疗和康复治疗。
急性期治疗是指在脑卒中发生后,尽快进行溶栓、抗凝、抗血小板等治疗,以减轻脑组织损伤。
康复治疗是指在脑卒中后遗症期,通过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手段,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
房颤卒中预防
心房颤动抗栓治疗规范与进展浙江省人民医院屈百鸣房颤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60岁以上的人群中,其发病率可高达6%以上[1]。
房颤的主要并发症是血栓栓塞事件,房颤患者的病死率是对照组的2倍,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缺血性脑卒中,其发生率在50~59岁组为1.5%,而在80~89岁组为30%[2]。
Framingham研究显示,非风湿性房颤引起脑栓塞发生的危险是对照组的5.6倍,风湿性瓣膜病房颤是对照组的17.6倍[3]。
胡大一等对中国房颤现状首次进行了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
对14个自然人群的29079人进行了调查,其中房颤患病人数为224例,房颤患病率为0.77%,根据中国1990年标准人口构成标准化后患病率为0.61%。
其中1/3为阵发性房颤,2/3为持续或永久性房颤。
两组患者的脑卒中发病率相近(13.1%对14.7%),而非房颤人群脑卒中的发病率仅为2.36%,提示房颤是严重危害国人健康的疾病之一。
脑栓塞(缺血性脑卒中)是房颤引起的主要栓塞性事件,同时也是房颤患者致残率最高的并发症。
房颤时左心房收缩功能丧失,左心房尤其是左心耳内血流滞缓易形成血栓,新形成的血栓容易脱落,随血流流入体循环动脉,形成动脉栓塞,其中绝大部分是脑动脉栓塞,造成脑梗死。
理论上维持窦性心律是防止房颤卒中的最有效方法,但实际上药物治疗维持窦性心律的效果并不理想,AFFIRM研究等显示以维持窦性心律为目标的长期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并不能降低房颤卒中发生。
一.房颤危险分层及抗栓药物应用2006年8月,ACC/AHA/ESC更新了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治疗指南,按照卒中危险分层作为选择抗栓治疗策略的标准,推荐除孤立性房颤或存在禁忌证外,其它所有房颤患者均使用抗栓治疗预防血栓。
可以不考虑房颤的类型(阵发性/持续性/永久性)选用相同标准的抗栓治疗。
心房扑动的抗栓治疗如同房颤[9]。
07年AHA/ASA卒中预防指南按CHADS2积分对房颤进行危险分层处理,比较简便、实用。
CHADS2评分指导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预防的意义
麓瓣蠢薹蘩蒸i霪i溪iiiiiiiiiii蒸!蒸i||||囊篓iiiiiii菱荔iiiii蒸熏i篓iii堇蠹ii垂l
C H ADS2评分指导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预防的意义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黄良通韩钊+,温州
关键词CHAD2评分指导心房颤动卒中预防 中图分类号R541.7 文献标识码A
CHADS2评分对房颤患者卒中发生率的评估
AHA)美国卒中协会(American
tion,ASA)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指南对心源性卒中
患者药物治疗中也推荐使用这一评分。现将 CHADS2评分提出、应用价值、评分缺陷及其相关
改良等研究新进展予以综述。 CHADS2评分的提出
1994年美国房颤研究组织(Atrial
0.8%,中危组为2.7%,高危组为5.3%,CHADS2
Investigators,AFI)[4]通过对5个随机队列研究综 合分析提出了第一个房颤风险分层,其中包括高血 压、糖尿病、年龄及既往卒中史。1999年卒中预防 及房颤研究(stroke prevention in atrial fibrillation,
SPAF)[5]通过对SPAF工一Ⅲ研究中2012名服用
阿司匹林患者的预后研究分析,提出了一个新的房 颤患者风险分层:其中包括血压、年龄、近期心力衰 竭史和既往卒中史。这2种评分有一定的预测价 值,但遗憾的是2种方法在危险分层上有些模糊,同 一患者使用这2种评分,往往得出不同结论。2001 年Gage等E6]通过对之前AFI和SPAF评分进行验 证和改良,将两种评分合并,衍生出CHADS2评分, 将房颤患者卒中危险程度按CHADS2评分进行量 化分级,从而提高了对房颤患者风险评估的价值。 Gage等(6]在2001年采用一个包括1 733例心房颤
世界卒中日宣传活动总结
世界卒中日宣传活动总结世界卒中日宣传活动总结110月29日为世界卒中日,今年的主题为关注中年人的中风风险。
脑卒中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较高,目前是人类三大死亡原因之一。
为了让社区居民更加清楚地了解脑卒中,更好地防治脑卒中,10月23日,中心医护人员在大厅门口开展了宣传活动,与社区居民及前来就诊患者进行互动交流,耐心回答居民有关问题。
中心设立健康咨询台,悬挂横幅,摆放知识展板,发放宣传单,宣传册,中心大厅电子滚动屏循环播放脑卒中防治知识,现场咨询人数达到100余人,发放宣传资料200余份,详细讲解了脑卒中的主要类型,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和病因,如何早期诊断脑卒中,脑卒中的治疗原则,脑卒中的早期康复及其重要性,和脑卒中的预防等六个方面。
此次活动提高社区居民对本来陌生的脑卒中有了全新的认识和见解,增强和提高广大群众预防脑卒中的意识,早期发现并控制危险因素,远离脑卒中。
社区居民们也纷纷表示此次活动让大家受益匪浅。
世界卒中日宣传活动总结210月29日,是第十三个“世界卒中日”,本次卒中日的活动主题为“战胜卒中,再立人生”。
为迎接世界卒中日的到来,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发起了为期一个月的“脑心健康宣传月活动”,并提出“早防早治”的宣传口号。
__大学第一医院脑血管病中心作为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及脑卒中筛查防治基地,积极响应脑防委的号召,在吉大一院副院长、脑血管病中心主任杨弋教授大力支持和精心策划下,开展了一系列健康宣传活动。
系列活动之一: 10月9日,在永昌社区举行了主题为“认识脑卒中”的义诊、宣教活动。
我们为社区居民带去了卒中防治知识,更带去了健康生活理念。
系列活动之二: 10月19日在疗区举行了主题为“预防卒中,重视房颤”的宣教活动,体现了脑心一体的卒中防控理念。
系列活动之三: 10月23日,开展主题为“预防脑卒中”的宣教讲座,并邀请心内科和内分泌科的患者和家属参加本次活动,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控制危险因素可以降低脑卒中的发病风险。
世界卒中日宣传活动总结
世界卒中日宣传活动总结10月29日是“世界脑卒中日”,为积极做好脑卒中防治工作,降低心脑血管发病率,提高广大市民对脑卒中防治的意识,按照市区两级卫生行政部门相关要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10月29日前后组织全区医疗卫生单位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
现将宣传活动工作总结如下:一、围绕宣传主题,加强组织领导。
每年的10月29日是“世界脑卒中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关注中年人的卒中风险”。
各医疗卫生单位高度重视此次宣传活动,结合成都市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和全年健康教育工作目标任务以多种形式在所属辖区内认真开展宣传活动,并积极同政府部门和街道办事处合作,做好计划与安排,责任落实到位,切实完成相关目标任务。
二、把握宣传形式,丰富活动内容。
10月29日——11月1日,我区各医疗卫生机构紧密结合“世界脑卒中日”活动主题在街道人口密集地或社区摆设宣传点,发放宣传资料,并在各单位及时更换健康教育宣传栏,在大厅、宣教室和社区活动中心等播放脑卒中防治专题片。
对重点人群实行重点宣传,保证宣传效果。
区中医医院有针对性地开展脑卒中初筛,对辖区40岁以上人群进行问诊和体格检查。
对筛查符合标准的高危人群,做实验室及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血压、血脂、颈动脉斑块及颈动脉狭窄程度进行风险评估和分类干预管理。
城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辖区内锦水苑小区内开展了脑卒中宣传活动,向过往群众发放宣传资料、通过现场咨询、讲解等方式向过往群众宣传脑卒中防治的相关知识,提高公众对疾病防治重要性的认识,广泛普及保健知识。
同时利用中心专栏宣传预防脑卒中的健康知识并在中心大厅的多媒体滚动播放防治心脑疾病知识的光碟。
斑竹园镇卫生院到镇内农贸综合市场开展以“预防脑卒中,从今天开始”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医院院医生为过往老年人免费测量血压,为群众讲解脑卒中是什么及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通过宣传讲解,群众让了解脑卒中防治知识。
新民镇卫生院通过LED显示醒目标语,设立宣传点与咨询点,走上街头发放健康宣传资料,积极主动的向群众讲解宣传心脑疾病危害,卒中的预防,倡导关爱,合理干预,降低卒中的发生率,回答群众疑问,在门诊取阅架上摆放相关健康宣传资料,播放影像传资料供群众观看学习等形式进行宣传。
脑卒中专家讲座心得体会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由我国知名脑卒中专家主讲的健康知识讲座,这场讲座让我受益匪浅,对脑卒中的认识和理解有了全新的提升。
以下是我对这次讲座的心得体会。
首先,讲座让我深刻认识到脑卒中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脑卒中是一种突发性脑部疾病,其发病迅速,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威胁。
据专家介绍,我国每10秒就有1人患上脑卒中,每28秒就有1人因脑卒中去世,这一数据令人触目惊心。
讲座中,专家详细阐述了脑卒中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让我对这一疾病有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其次,讲座强调了预防脑卒中的重要性。
专家指出,脑卒中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饮酒等。
因此,预防脑卒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基础疾病;二是戒烟限酒;三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心理平衡等。
这些预防措施简单易行,但却能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
在讲座过程中,专家还针对听众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使我更加明白了以下几点:1. 定期体检对于早期发现和控制脑卒中高危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特别是“三高”人群和房颤患者,需要特别注意控制相关因素。
2. 脑卒中的黄金治疗时间非常有限,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应立即就医,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3. 健康生活方式是一切治疗的基础。
通过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生活方式的调整,可以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发病风险。
4. 社区健康教育对于提高公众对脑卒中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医院、社区应积极开展健康科普活动,普及脑卒中防治知识。
参加这次讲座,我深刻体会到了健康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积极践行以下几点:1. 重视自身健康,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控制脑卒中高危因素。
2. 调整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
3. 积极参与社区健康教育活动,向家人、朋友宣传脑卒中防治知识。
4. 关注自己和家人的身体状况,一旦出现疑似脑卒中症状,立即就医。
房颤的健康教育
房颤的健康教育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患者的心脏会出现快而不规律的跳动。
这种情况可能导致血液凝块形成,增加中风和其他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为了预防和管理房颤,以下是一些建议和健康教育:
1.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制饮酒、避免过度摄入咖啡因和其他兴奋剂,以及保持适当的体重,均有助于减少房颤发作的风险。
2. 控制高血压和糖尿病:这两种疾病是房颤的常见原因之一。
通过采取适当的药物治疗和日常生活的改变,如健康饮食、锻炼和定期测量血压/血糖,可以有效地控制这些疾病。
3. 规律的心脏运动: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助于稳定心律,增强心脏功能,并减少房颤风险。
4. 遵循医生的治疗计划:如果被诊断出房颤,一定要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这可能包括服用抗凝血药物、心脏抑制剂和心律控制药物等。
不要自行更改或停止药物使用,除非得到医生的指导。
5. 定期检查和监测: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和其他相关检查,可以帮助监测房颤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
6. 了解中风风险:房颤可能导致血液凝块形成,增加中风的风险。
因此,及早了解中风的症状、风险因素和应急处理措施,
可以帮助降低患者的风险。
7. 寻求支持和教育:房颤是一种复杂的健康问题,患者和家属可以寻求专业机构、医生和相关的支持组织提供的支持和教育资源。
请注意,以上建议仅供参考,最好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调整和实施。
关注心房颤动 预防脑卒中
)
,
制国 际
比
2 0  ̄
.
3
0
.
才能既 减少出 血风险
又 能 有 效 抗 凝 。 因 这
,
,
些 弊端 ,
导 致 华 法 林 的 服 药 依 从 性 不 佳 出 血 风 险
高 ,
统 计发现 接 受 华法 林 治疗 的 房 颤患 者 1 年 内 约
停 药 3 0 %
。
与 华 法林 相 比 新 型 口 服 抗凝 药 物 如 利 伐 沙
健康 向 导 ?
m: —
高 东 来 , 山 西 医 科 大 学 第 二 医 院 心 内 科 主 任 、 主 任 医
ft 师 教 授 硕 士 生 导 师 。 曾 赴 澳 大 利 亚 研 修 学 习 , 发 表 相
,
.
委 员 会 副 主 任 委 员 , 主 持 和 承 担 3 项 省 级 科 研 项 目 。
林无效 ,
低危 患 者应 用 阿 司 匹 林 风 险大 于 获益 。
华 法 林 作 为 口 服 抗 凝 药 物 有 很 久 远 的 应 用 历
史 ,
但 该药与诸 多食物药 物有相互 作用 ,
影 响 药
效 在服 用期 间 需 经常 抽 血 化验 监测 国 际 标准 化 比 ,
值 量 控 标 准 化 值 在 调 整 剂 N R ( I
及 时就 近 检 查心 电 图 即 可确 诊心 房颤
动。
老年人 ,
尤 其合 并 疾病 较 多 的 患 者 ,
更应 重 视
每 年 体检 ,
帮助 发 现隐匿性心 房颤 动 。
此外 ,
随 着
科技 进 步 一 些 便携 式 穿 戴 式心 电 监 测 设备 也 可
脑卒中预防的相关护理措施
脑卒中预防的相关护理措施脑卒中是脑中风的学名,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
又叫脑血管意外.是指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本文主要论述脑卒中预防的相关护理措施。
脑卒中的预防要尤其重视高危人群的预防。
脑卒中高危个体是指:在以下8个危险因素中至少具有3个危险因素或曾患有脑卒中或曾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
这8项危险因素有:①曾患有高血压或正在服用降压药;②房颤或其他心瓣膜病;③吸烟;④血脂异常或未知;⑤糖尿病;⑥很少进行体育锻炼⑦肥胖(BMI≥26kg/m2);⑧有卒中家族史。
脑卒中的预防不仅要重视高危人群,普通的中老年人也应当有预防脑血管病的意识.现将脑卒中预防的相关护理措施总结如下:1。
生活起居生活有规律,不宜熬夜,不过度劳累,不久坐,戒烟限酒.内经有云: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夜晚要保证足够的睡眠。
2。
饮食营养要低盐低脂清淡饮食,荤素搭配,多吃粗粮蔬菜等粗纤维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及腌制食品。
一日三餐应按时进餐,进餐不宜过饱,忌暴饮暴食,肥甘厚腻。
3。
运动每天适当的活动,每次至少30分钟.若是老年人或者身体虚弱者,避免剧烈运动,可进行慢跑,散步,太极拳等有氧运动。
活动可有效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抵抗力。
4。
药物有高血压及糖尿病等疾病要按时服用药物,不可随意增减药物或者擅自停药.高血压是引起脑卒中重要的危险因素,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高血压患者应长期服药,同时监测血压,尽量让血压稳定在140/90mmHg以下,若是糖尿病伴随高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 以下.服药期间应注意用药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不适等,若有不良反应,应及时咨询医生。
5.定期体检定期体检有利于及时发现脑卒中危险因素,并可以观测药物的效用及不良反应.6.心理调适保持心情舒畅愉悦,避免大喜大怒,情绪起伏不定,应使心态平和,情绪稳定。
从脑卒中看心房颤动抗凝的二级预防(全文)
从脑卒中看心房颤动抗凝的二级预防(全文)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中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2010年全球房颤患者总数约为3350万。
脑卒中是房颤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Framingham研究显示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病率是正常人的5倍。
与此同时,房颤卒中后再发卒中的可能性更高,病情也更严重,因此房颤卒中患者的二级预防显得尤为重要。
与其他病因导致的脑卒中相比,房颤卒中二级预防过程中,应更关注出血事件、更重视诊疗过程中房颤的筛查、更需明确抗凝的获益、更侧重抗凝启动时机。
本文将对这些要点逐一阐述。
1. 房颤脑卒中具有更高的复发率:2014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律学会(AHA/ACC/HRS)房颤患者管理指南推荐使用CHADS2、CHA2DS2-VASc评分来估计房颤患者的栓塞事件发生率。
在这两大评分系统中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均占大积分比重,提示评分高的患者再发栓塞事件概率极高。
合并不同危险因素的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也不尽相同。
房颤患者合并既往卒中或TIA有较高的再发卒中风险,合并高龄、高血压、糖尿病的房颤患者再发卒中风险相对低。
然而2014年AHA/(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卒中二级预防指南同时指出,CHADS2和CHA2DS2-VASc评分均低估了TIA或卒中病史,但无其他危险因素患者的栓塞风险。
如上所述,房颤卒中患者的卒中复发率、致死率、致残率均高,而CHADS2和CHA2DS2-VASc评分不能完全准确反映房颤卒中患者的卒中复发率,因此除非患者有禁忌证,房颤卒中患者必须进行卒中的二级预防。
2. 房颤卒中更关注出血事件:众多循证医学证据表明,与阿司匹林相比,口服抗凝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房颤患者的卒中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但使用抗凝药过程中发生的出血事件总是导致患者提前停药或减药。
实际上停用抗凝药可能导致的栓塞风险远远超过使用抗凝药可能导致的出血风险。
与新型口服抗凝药相比,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VKA)的患者有较大的出血风险,故而临床中应用多种积分系统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主要应用于服用VKA的出血评估,如HAS-BLED评分有助于评价房颤患者的抗凝出血风险,评分0-2分属于出血低危患者,评分≥3分时提示出血风险增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注心房颤,预防脑卒中
什么是房颤?
心房纤颤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房颤是心肌丧失了正常有规律的舒缩活动,而取之代以快速而不协调的微弱蠕动,致使心房失去了正常的有效收缩。
通俗点来说,正常人心跳是“咚哒、咚哒、咚哒”,房颤患者的心跳是“咚咚咚咚哒,咚咚咚咚咚哒,咚咚咚哒”,心房无规律颤动,不能正常收缩舒张,心跳不规则。
房颤常见吗?
房颤可称得上是21世纪的心血管流行病,据估计2010年全球房颤患病人数约3350万。
预计到2050年,中国房颤患者男性520万、女性310万。
40岁以上人群中,男性一生中患房颤的风险为26%,女
性为23%,即平均每个人一生中可能有四分之一的概率患有房颤。
房颤有哪些症状?
房颤有什么危害?
房颤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可使卒中风险增加5倍,心力衰竭风险增加3倍,痴呆和死亡风险增加2倍,显著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也给社会和个人造成巨大经济负担。
房颤如何治疗?
房颤的治疗主要为:抗凝、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转复为窦律的方式有自动复律、药物复律、电复律及导管消融。
研究显示:稳心颗粒具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房颤的作用。
2015年在《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第29卷第5期刊发的《心房颤动: 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5》中指出“稳心颗粒对维持窦律有一定效果,同时,也可与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物联合应用于房颤患者的维持窦律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