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遥感原理与应用的复习资料
《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期末复习考点
《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期末复习考点1.普朗克辐射定律(p13)对于黑体辐射源,普朗克成功地给出了其辐射出射度(M)与温度(T)、波长(λ)的关系。
普朗克辐射定律是热辐射理论中最基本的定律,它表明黑体辐射只取决于温度与波长,而与发射角、内部特征无关。
2. 斯蒂芬-玻耳兹曼定律(p14)任一物体辐射能量的大小是物体表面温度的函数。
斯-玻定律表达了物体的这一性质。
此定律将黑体的总辐射出射度与温度的定量关系表示为M(T)= σT4式中:M(T)为黑体表面发射的总能量,即总辐射出射度(W/m²);σ为斯-玻常数,取值5.6697ײ10×[W/(m²⋅K4)];T为发射体的热力学温度,即黑体温度(K)。
此式表明,物体发射的总能量与物体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因此,随着温度的增加,辐射能增加是很迅速的。
当黑体温度增高1倍时,其总辐射出射度将增为原来的 16 倍。
在这里我们仅强调黑体的发射能量是温度的函数。
3. 维恩位移定律(p15)维恩位移定律,描述了物体辐射最大能量的峰值波长与温度的定量关系,表示为:λₘₐₓ=A/T式中:λmax为辐射强度最大的波长(μm);A为常数,取值为2898μm·K;T 为热力学温度(K)。
此式表明,黑体最大辐射强度所对应的波长λmax与黑体的绝对温度T成反比,如当对一块铁加热时,我们可以观察到随着铁块的逐渐变热铁块的颜色也从暗红→橙→黄→白色,向短波变化的现象。
随着黑体温度的升高(或降低),黑体最大辐射峰值波长λmax向短波(或长波)方向变化。
与热相关的这部分辐射称为热红外能。
人眼虽看不见热辐射能量,也无法对其摄影,但它能被特殊的热仪器如辐射计、扫描仪所感应。
太阳的表面温度近似6000K,其最大能量峰值波长约为0.48μm,这部分辐射是人眼和摄影胶片均敏感的部位,因而在日光下,我们可以观察到地球特征。
4. 基尔霍夫定律(p15)基尔霍夫定律可表述为,在任一给定温度下,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出射度M(λ,T)和吸收率α(λ,T)之比,对于任何地物都是一个常数,并等于该温度下同面积黑体辐射出射度Mb (λ,T),即M(λ,T)/ α(λ,T)= Mb(λ,T)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温度下,任何物体的辐射出射度与其吸收率的比值是一个普适函数,即黑体的辐射出射度。
(完整word版)【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资料期末考试整理
第一章 绪论☐ 什么是遥感?广义上: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实际工作中,只有电磁波探测属于遥感范畴。
狭义上:遥感探测地物基本原理: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现代遥感:特指在航天平台上,利用多波段传感器,对地球进行探测、信息处理和应用的技术。
☐ 电磁波的传输过程☐ 遥感技术系统遥感技术系统是实现遥感目的的方法论、设备和技术的总称。
遥感技术系统主要有:①遥感平台系统②遥感仪器系统③数据传输和接收系统④用于地面波谱测试和获取定位观测数据的各种地面台站网;⑤数据处理系统。
⑥分析应用系统。
☐ 遥感应用过程1.问题声明(分析问题、假设建模、指定信息需求)2.数据收集(遥感、实地观测)3.数据分析(目视解译、数字图像处理、可视化分析、测试假设)4.信息表达(数据库、误差报告、统计分析、各类图件)☐ 遥感的发展趋势高分辨率、定量化、智能化、商业化第二章 电磁波及遥感物理基础☐ 电磁波、电磁波谱(可见光谱)遥感之所以能够根据收集到的电磁波来判断地物目标和自然现象,是因为一切物体,由于其种类、特征和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具有完全不同的电磁波反射或发射辐射特征。
电磁波是一种横波。
电磁波的几个性质:一般的光探测器或感光材料只对光强度有响应,因而只能感受到光波场的振幅信息,对相位信息则无响应。
干涉(interfere )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相位差恒定的两列光/波相遇时,使某些地方振动始终加强(显得明亮),或者始终减弱(显得暗淡)的现象,叫光/波的干涉现象。
应用:雷达、InSAR衍射(diffraction )光的衍射(Diffraction )指光在传播路径中,遇到障碍物或小孔(狭缝)时,偏离直线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的现象。
偏振(polarization )横波在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上,其振动矢量偏于某些方向的现象。
遥感原理与实用应用复习重点整理
遥感原理与实用应用复习重点整理
1. 遥感原理
- 遥感概念:遥感是通过感知和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一种技术
手段,通过卫星、飞机等载体对地球进行观测和测量。
- 遥感数据:遥感数据是由传感器接收到的地球表面辐射能量
变换为数字信息后的结果,可以用来获取地表特征和变化信息。
2. 遥感应用
- 地表覆盖分类与监测:遥感技术可以通过获取地表反射或辐
射能量的特征,对地表覆盖进行分类和监测,如农田、森林、湖泊等。
- 地表变化检测:遥感数据可以用来监测地球表面的变化,如
城市扩张、冰川退缩等,这对环境监测和城市规划有重要意义。
- 灾害监测与评估: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和评估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涝和森林火灾等,提供及时的灾情信息和救援指导。
- 农业与粮食安全:遥感数据可以用来评估农田的水稻、小麦
等作物的生长状况和产量,提供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参考依据。
- 环境监测与保护:遥感技术可以监测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和土壤退化等环境问题,有助于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
以上是遥感原理与实用应用的一些重点内容,希望能够帮助您复习和理解。
如有需要,请随时与我联系。
遥感原理及应用复习
遥感原理及应用复习遥感原理及应用复习1.遥感:遥感即遥远感知,是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探测和感知的一种技术。
2.电磁波谱:将电磁波按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顺序进行排列。
3.光谱发射率:实际物体与相同温度下的黑体在同一波长下的光谱辐射率之比。
4.绝对黑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的物体。
5.灰体在各波长处的光谱反射率相等的物体;对于各种波长的电磁波的吸收系数为常数且与波长无关,与黑体的吸收系数为1比较,灰体的吸收系数介于0与1之间。
6. 等效温度:为了便于分析,常常用一个最接近灰体辐射曲线的黑体辐射曲线来作为参照,这时的黑体辐射温度称为等效黑体辐射温度。
7.维恩位移定律就是黑体辐射光谱中最强辐射的波长与黑体的绝对温度成反比。
8.热红外图像上的亮度与地物的温度有关。
9.大气窗口:有些波段的电磁辐射通过大气后衰减较小,透过率较高,这些波段通常称为大气口。
10.卫星轨道参数:用来确定卫星轨道在空间具体形状位置的参数。
(6个参数:升交点赤经Ω、近地点角距ω、轨道倾角i、轨道长半轴a、轨道偏心率e、过近地点时刻T)11.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运行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轨道面与重合的轨道。
12.资源卫星的轨道特点:a.近圆形轨道。
目的:不同地区获取的图像比例尺一致;使得卫星的速度也近于匀速, 避免造成扫描行之间不衔接的现象。
b. 近极地轨道。
轨道倾角设计为接近90°。
目的:可以观测到南北纬80°左右之间的广大地区。
c. 与太阳同步轨道。
地球对太阳的进动一年为360°。
因此平均每天的进动角为0.9856°, 平均每圈的修正量为:;目的:使卫星以同一地方时通过地面上空;有利于卫星在相近的光照条件下对地面进行观测;使卫星上的太阳电池得到稳定的太阳照度。
d. 可重复轨道。
例如landsat1-3一天24小时绕地13.944圈,重复周期18天,偏移系数-1。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资料
第一绪论1、环境空间数据获取的方法:基于地面的采集方法:现场观测、实际测量、实际调查基于遥感的采集方法2、遥感的概念:即遥远的感知,是一种不直接接触物体而取得其信息的探测技术。
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或事物的技术。
即不直接接触物体本身,从远处通过各种传感器探测和接收来自目标物体的信息,经过信息的传输及处理分析,来识别物体的属性及其分布等特征的综合技术。
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接触处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3、遥感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
其息的处理包括:辐射校正、姿态校正、几何校正、增强处理、聚合分类。
4、遥感的分类:(P4)a.按遥感平台:地面、航空、航天、航宇b.按探测波段:紫外、可见光、红外、微波、多波段c.按工作方式:主动、被动d.按应用领域:e.按传感器:地磁波、高光谱、声波、重力、磁力、地震波f.按照资料的记录方式:成像方式、非成像方式5、遥感的特点:宏观性、时效性、综合性(概括性)、经济性、局限性6、遥感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a.瞬时信息的定性分析阶段(是什么)b.空间信息的定位分析阶段(在哪里)c.时间信息的趋势分析阶段(如何变化)d.环境信息的综合分析阶段(多源信息的复合)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1、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与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构成了电磁波谱。
(波长由小到大):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无线电波(微波、超短波、短波、中波、长波)。
3、电磁辐射量度:a.辐射能量Q/W:以电磁波形式传播的能量b.辐射通量Φ:在单位时间传送的辐射能量c.辐射强度I:在单位立体角、单位时间,微小辐射源向某一方向辐射的能量d.辐射照度E: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接收的辐射能量e.辐射出射度Me: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辐射出的辐射能量f.辐射亮度Le:在单位立体角、单位时间,从外表的单位面积上辐射出的辐射能量4、绝对黑体:一个物体对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这个物体就是绝对黑体。
(完整word版)遥感原理复习资料2
复习资料 第一章1.遥感的定义;从不同高度的平台上,使用各种传感器接收来自地球表层各类地物的电磁波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对不同的地物及特性进行远距离的探测和识别的一门科学技术。
2.遥感的特点:宏观性、综合性、多波段性、多时相性、快速及时、客观性、经济效益好3.遥感按传感器的工作方式:{4.遥感技术系统:{5.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或频率按其长短或大小,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 6.黑体辐射定律黑体的辐射出射度与温度的关系以及按波长分布的规律 意义:(1)辐射出射度随波长连续变化,每条曲线只有一个最大值(2)温度越高,辐射出射度越大,不同温度的曲线不相交 (3)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最大值所对应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7.斯帝芬-玻尔兹曼定律黑体的总辐射出射度随温度的增加而迅速增加,它与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温度的微小变化,会引起辐射通量密度很大的变化 意义:红外装置测定温度的理论基础 8.维恩位移定律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最大值对应的峰值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意义:针对要探测目标,选择最佳遥感波段和传感器 9.太阳常数: I ⊙=135.3 mW/m2不受大气影响,在距离太阳一个天文单位内,垂直于太阳光辐射的方向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黑体所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 10.大气的吸收:(1)臭氧:20-30 km 的平流层,含量极少,但吸收很强吸收带:紫外区 0.3μm 以下 强吸收远红外 9.6μm 强吸收0.6μm ,4.75μm 和14μm 弱吸收 (2)二氧化碳:低层大气,含量少;主要在红外区吸收带:2.60~2.80μm ,吸收峰 2.70μm4.10~4.45μm ,吸收峰 4.3μm 9.10~10.9μm ,吸收峰 10.0μm 12.9~17.1μm ,吸收峰 14.4μm(3)水:吸收太阳辐射能量最强的介质;对红外遥感有极大的影响吸收带:0.70~1.95μm ,吸收峰 1.38μm 和1.87μm 2.5~ 3.0μm ,吸收峰 2.7μm 4.9~8.7μm ,吸收峰 6.3μm 15μm~1mm 超远红外区主动遥感:自主发射人工信号,碰到对象后有一部分返回 被动遥感:不发射任何人工信号 空间信息采集系统 地面接收和预处理系统 地面实况调查系统 信息分析应用系统11.大气的散射:(1)瑞利散射 (Rayleigh scatter) :α<< λ❖散射率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瑞利散射的强度随着波长变短而迅速增大❖大气中的气态分子(如O2、N2等)对可见光的散射❖多波段中不使用蓝紫光的原因❖瑞利散射对可见光的影响较大,对红外辐射影响很小,对微波的影响可以不计❖微波具有穿透能力的原因(阴天,雨,云)(2)米氏散射 (Mie Scatter) :α≈λ❖大气中的悬浮微粒,霾,水滴,尘埃,烟,花粉,海上盐粒,火山灰等气溶胶引起❖散射强度与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从近紫外到红外波段都有影响❖云雾对红外线的散射(3)无选择性散射:α>>λ❖云、雾、水滴、尘埃的散射(5~100μm)❖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云雾通常呈现白色❖阴天不宜遥感(原因:散射,反射)12.大气散射的影响:改变了电磁波的传播方向干扰传感器的接收降低了遥感数据的质量13.大气窗口:通过大气而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射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常用的大气窗口14 . 亮度温度:辐射出与观测物体相等的辐射能量的黑体温度,衡量地物辐射特征的重要指标亮度温度与实地温度的关系:总小于实地温度15.地物的反射光谱:是地物的反射率随入射波长变化的规律,根据地物反射率与波长之间的关系而绘成的曲线称为地物反射光谱曲线,地物电磁波光谱特征的差异是用遥感识别地物性质的基本原理。
《遥感原理与应用》期末复习重点
《遥感》重点章节1.3.5.8绪论1.1遥感的概念狭义的遥感: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纪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广义的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波、机械波(声波、地震波)、重力场、地磁场等的探测。
遥感探测的基本过程 辐射源:目标的电磁辐射能量(自身发射,散射、反射) 记录设备(传感器,或有效载荷):扫描仪(多光谱扫描仪),相机(CCD 相机、全景相机、高分辨率相机等)、雷达、辐射计、散射计等。
存储设备:胶片、磁带、磁盘传送系统:人造卫星的信号是地面发送到卫星的,在卫星中经过放大、变频转发到地面,由地面接收站接收。
分析解译(人工解译、计算机解译)1)国外航天遥感的发展 第一代1G1957年10月4日,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60年4月1日,美国发射第一颗气象卫星Tiros 1,为真正航天器对地球观测开始。
1960年Evelyn L. Pruitt 提出“遥感”一词。
1962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召开的第一次环境遥感国际讨论会上,美国海军研究局的Eretyn Pruitt (伊·普鲁伊特)首次提出“Remote Sensing ”一词,会后被普遍采用至今 。
1972年7月23日第一颗陆地卫星ERTS-1(Earth Resources Technology Satellite 1 )发射(后改名为Landsat-1),装有MSS 传感器,分辨率为79米。
1975年1月22日,Landsat-2发射,1978年3月5日,Landsat-3发射。
1978年6月,美国发射了第一颗载有SAR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的Seasat ,以后不同国家陆续发射载有SAR 的卫星。
1982年7月16日,Landsat-4反射,装载MSS ,TM 传感器,分辨率提高到30米。
遥感原理与应用期末复习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内容遥感原理课程大纲 (1)第1章电磁波及电磁波谱 (1)§1.1 概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物体的发射辐射.....................................................................................................................................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 地物的反射辐射.....................................................................................................................................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2章遥感平台及运行特点...................................................................................................................................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遥感平台的种类...................................................................................................................................... 错误!未定义书签。
遥感原理与实际应用复习重点整理
遥感原理与实际应用复习重点整理一、遥感原理1. 遥感概述- 遥感定义:通过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传感器和设备,从远距离获取地球表面特征的科学和艺术。
- 遥感系统组成:传感器、平台和数据处理系统。
- 遥感数据类型:光学遥感数据、微波遥感数据和热红外遥感数据。
2. 光学遥感原理- 光电转换原理:通过接收、记录和处理电磁辐射来获取地球表面信息。
- 电磁波谱:包括可见光、红外线和紫外线等不同波长的电磁波。
- 遥感图像的解译:通过解译图像获得地表要素信息。
3. 微波遥感原理- 微波辐射和吸收特性:微波信号与地表特征的相互作用。
- 微波传感器:主要用于测量气象、海洋和地球表面的微波辐射。
- 微波遥感应用:气象预测、海洋监测和土地覆盖分类等。
二、遥感实际应用1. 土地覆盖分类- 目的:识别和分类地表上的不同土地覆盖类型。
- 方法:利用遥感数据和图像处理技术进行土地分类。
- 应用:农业监测、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等领域。
2. 环境监测- 目的:监测环境变化、污染和自然资源利用情况。
- 方法:利用遥感数据进行环境参数提取和监测。
- 应用:水质监测、森林资源管理和土地退化监测等领域。
3. 灾害监测与预警- 目的:实时监测和预警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发展情况。
- 方法:利用遥感技术获取灾害前兆信息和灾害区域的变化。
- 应用:地震、火山喷发和洪水等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预警。
4. 气象预测- 目的:获取大气和气象信息,预测天气变化和气候趋势。
- 方法: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和气象模型进行气象预测。
- 应用:天气预报、气候研究和农业生产等领域。
以上是关于遥感原理与实际应用的复习重点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
第一章绪论(电磁波及遥感物理基础)名词解释1.遥感:遥远感知,是指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探测和感知的一种技术。
2.光的波动性:光的波动性形成了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等现象。
3.偏振:指电磁波传播的方向性(偏振在微波技术中称为“极化”,分为H,V自由组合的四种极化方式)。
4.电磁波谱: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顺序排列,就能得到电磁波谱。
5.绝对黑体: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全部吸收,则称该物体为绝对黑体。
6.大气窗口:大气对电磁波有影响,有些波段的电磁波通过大气后衰减较小,通过率较高的波段。
7.大气屏障:遥感所能使用的电磁波是有限的。
有些大气中电磁波透过率很小,甚至无法透过电磁波,这称之为“大气屏障”。
(大气窗口和大气屏障是设计各种指数的基础)8.发射率:实际物体与同温下的黑体在相同条件下的辐射能量之比。
简答论述1.散射的三种方式:米氏散射(介质中不均匀颗粒直径与入射波长同数量级)、均匀散射(不均匀颗粒直径a>>入射波长),瑞利散射(不均匀颗粒直径a<<入射波长)。
2.天空呈蓝色的原因:由于在晴朗的天空中,蓝光波长短,蓝色波段受散射影响较大(I反比于波长)。
3.传感器接收到的能量包括:大气经大气衰减后照射地面,经地物反射后,又经大气第二次衰减进入传感器的能量;大气散射和辐射的能量;地面物体本身辐射的能量经大气后进入传感器。
4.地物反射的三种方式:镜面反射,漫反射,方向反射。
5.基尔霍夫定律: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地物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W 和吸收率之比,对于任何物体都是一个常数,并等于该温度下同面积黑体辐射通量。
6.黑体吸收率为1,反射率为0。
7.遥感分类方式:一共五种,分别是按工作方式来分为主动遥感(雷达,微波遥感),被动遥感;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范围分为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按应用领域可以分为海洋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按遥感平台可以分为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宇航遥感;按记录信息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成像遥感,非成像遥感;8.黑体辐射的特性:三大特性,分别是9.影响地物光谱反射率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提示:可以从传感器接收到的能量的来源分析)太阳位置,太阳位置主要指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改变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则地面物体入射照度也就发生变化。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资料
遥感原理与应⽤复习资料1、给出遥感的概念,归纳遥感的特点。
1、遥感:是指应⽤探测仪器,不与探测⽬标相接触,从远处把⽬标的电磁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处理,揭⽰出⽬标物的特征及其变化的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特点:1、范围⼴ 2、时效性 3、周期性 4、综合性 5、约束少 6、⼿段多、信息量⼤7、经济型。
2、叙述电磁波遥感过程。
2、电磁波遥感的过程:1、物体辐射电磁波能量(发射辐射,反射辐射)2、信息获取(获取内容图像数据实况数据姿态数据)3、信息记录与传输(机载星载实时传输⾮实时传输)4、数据处理(预处理增强变换识别分类)5、判读和应⽤(判读分析制图评价应⽤)3、叙述遥感技术发展的趋势。
遥感平台:航空-航天-多层⾯遥感传感器空间分辨率:单⼀(低)分辨率-多(⾼)分辨率-影像⾦字塔光谱分辨率:多光谱-⾼光谱(成像光谱仪)时相:单时相-多时相-任意时相(⼩卫星群)⽴体:邻轨⽴体-同轨⽴体-INSAR影像处理:光学处理-数字处理(数据压缩、影相融合)信息提取:⽬视判读-⾃动分类-专家系统影像分析:定性-定量软件:⼈机对话-视窗式-智能化、构件式、集成化总结:遥感的发展趋势是从⼀源到多源,从宏观到微观,从静态到动态,从定性到定量,从⽬视到⾃动,从单⼀到集成,从地球到星球。
4、测定地物波谱特性曲线的意义。
简述地物波谱特性测定的原理。
(提醒地物波谱包括发射波谱和反射波谱)意义:(1)根据⿊体辐射波谱曲线第⼀特性,传感器可以检测到地物的辐射能后,可概略算出物体的总辐射能量或绝对温度,这就是热红外遥感探测和识别⽬标物的机理。
(2)根据⿊体辐射波谱曲线第⼆特性,可以推算出地物所辐射的波段,根据此原理选择遥感器和确定对⽬标物进⾏热红外遥感的最佳波段。
(3)根据⿊体辐射波谱曲线第三特性,可以计算微波辐射亮度。
(4)正因为不同地物在不同波段有不同的反射率这⼀特性,物体的反射波谱特性曲线才作为判读和分类的物理基础,⼴泛地应⽤于遥感影像的分析和评价中。
(完整word版)遥感原理与应用的复习资料
第一张绪论1、环境空间数据获取的方法:基于地面的采集方法:现场观测、实际测量、实际调查基于遥感的采集方法2、遥感的概念:即遥远的感知,是一种不直接接触物体而取得其信息的探测技术。
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或事物的技术。
即不直接接触物体本身,从远处通过各种传感器探测和接收来自目标物体的信息,经过信息的传输及处理分析,来识别物体的属性及其分布等特征的综合技术。
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接触处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3、遥感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
其中信息的处理包括:辐射校正、姿态校正、几何校正、增强处理、聚合分类。
4、遥感的分类:(P4)a.按遥感平台:地面、航空、航天、航宇b.按探测波段:紫外、可见光、红外、微波、多波段c.按工作方式:主动、被动d.按应用领域:e.按传感器:地磁波、高光谱、声波、重力、磁力、地震波f.按照资料的记录方式:成像方式、非成像方式5、遥感的特点:宏观性、时效性、综合性(概括性)、经济性、局限性6、遥感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a.瞬时信息的定性分析阶段(是什么)b.空间信息的定位分析阶段(在哪里)c.时间信息的趋势分析阶段(如何变化)d.环境信息的综合分析阶段(多源信息的复合) 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1、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与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构成了电磁波谱。
(波长由小到大):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无线电波(微波、超短波、短波、中波、长波)。
a.辐射能量Q/W:以电磁波形式传播的能量b.辐射通量Φ:在单位时间内传送的辐射能量c.辐射强度I:在单位立体角、单位时间内,微小辐射源向某一方向辐射的能量d.辐射照度E: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接收的辐射能量e.辐射出射度Me: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辐射出的辐射能量f.辐射亮度Le:在单位立体角、单位时间,从外表的单位面积上辐射出的辐射能量4、绝对黑体:一个物体对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这个物体就是绝对黑体。
遥感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完整)
遥感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一遥感的定义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科学及综合性探测技术。
二遥感的基本原理自然界的任何物体本身都具有发射、吸收、反射以及折射电磁波的能力,遥感是利用传感器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地面目标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通过电磁波所传递的信息来识别目标,从而达到探测目标物的目的。
三遥感的物理基础(一)电磁波电磁波是遥感技术的重要物理理论基础。
1、电磁波的性质:具有波的性质和粒子的性质(波粒二相性)2、波长越短(频率越高),能量越高。
3、电磁波谱电磁波几个主要的分段:宇宙射线、伽玛射线、X射线、紫外、可见光、红外(近、中、远)、微波、无线电波。
遥感常用的电磁波段主要是近紫外、可见光、红外、微波紫外:紫外线是电磁波谱中波长从0.01~0.38um辐射的总称,主要源于太阳辐射。
由于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时被吸收,只有0.3~0.38um波长的光能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且散射严重。
由于大气层中臭氧对紫外线的强烈吸收与散射作用,紫外遥感通常在2000m 高度以下的范围进行。
可见光:是电磁波谱中人眼可以感知的部分,遥感常用的可见光是蓝波段(0.45um附近)、绿波段(0.55um附近)和红波段(0.65um附近)红外,红外线是波长介乎微波与可见光之间的电磁波,波长在0.7um至1mm之间,遥感常用的在0.7um-100mm微波,波长在0.1毫米~1米之间的电磁波。
微波波段具有一些特殊的特性:①受大气层中云、雾的散射影响小,穿透性好,不受光照等条件限制,白天、晚上均可进行地物微波成像,因此能全天候的遥感。
②微波遥感可以对云层、地表植被、松散沙层和干燥冰雪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
微波越长,穿透能力越强。
4、黑体辐射定律辐射出射度:在单位时间内从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发出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能量的总和。
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又能全部发射,则该物体是绝对黑体。
(完整版)遥感原理与应用知识点
第一章电磁波及遥感物理基础一、名词解释:1、遥感:(1)广义的概念:无接触远距离探测(磁场、力场、机械波);(2)狭义的概念:在遥感平台的支持下,不与目标地物相接触,利用传感器从远处将目标地物的地磁波信息记录下来,通过处理和分析,揭示出地物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电磁波:变化的电场和磁场的交替产生,以有限的速度由近及远在空间内传播的过程称为电磁波。
3、电磁波谱:将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依次排列为一个序谱,将此序谱称为电磁波谱。
4、绝对黑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的物体称为绝对黑体。
5、绝对白体:反射所有波长的电磁辐射。
6、光谱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
8、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
11、光谱反射率:ρ=Pρ/P0 X 100%,即物体反射的辐射能量Pρ占总入射能量P0 的百分比,称为反射率ρ。
12、光谱反射特性曲线:按照某物体的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坐标,反射率为纵坐标所得的曲线。
二、填空题:1、电磁波谱按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主要由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等组成。
2、绝对黑体辐射通量密度是温度T和波长λ的函数。
(19页公式)3、一般物体的总辐射通量密度与绝对温度和发射率成正比关系。
4、维恩位移定律表明绝对黑体的最强辐射波长λ乘绝对温度T 是常数2897.8。
当绝对黑体的温度增高时,它的辐射峰值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5、大气层顶上太阳的辐射峰值波长为 0.47 μm。
三、选择题:(单项或多项选择)1、绝对黑体的(②③)①反射率等于1 ②反射率等于0 ③发射率等于1 ④发射率等于0。
2、物体的总辐射功率与以下那几项成正比关系(⑥)①反射率②发射率③物体温度一次方④物体温度二次方⑤物体温度三次方⑥物体温度四次方。
3、大气窗口是指(③)①没有云的天空区域②电磁波能穿过大气层的局部天空区域③电磁波能穿过大气的电磁波谱段④没有障碍物阻挡的天空区域。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资料
1、给出遥感的概念,归纳遥感的特点。
1、遥感:是指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处理,揭示出目标物的特征及其变化的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特点:1、范围广 2、时效性 3、周期性 4、综合性 5、约束少 6、手段多、信息量大7、经济型。
2、叙述电磁波遥感过程。
2、电磁波遥感的过程:1、物体辐射电磁波能量(发射辐射,反射辐射)2、信息获取(获取内容图像数据实况数据姿态数据)3、信息记录与传输(机载星载实时传输非实时传输)4、数据处理(预处理增强变换识别分类)5、判读和应用(判读分析制图评价应用)3、叙述遥感技术发展的趋势。
遥感平台:航空-航天-多层面遥感传感器空间分辨率:单一(低)分辨率-多(高)分辨率-影像金字塔光谱分辨率:多光谱-高光谱(成像光谱仪)时相:单时相-多时相-任意时相(小卫星群)立体:邻轨立体-同轨立体-INSAR影像处理:光学处理-数字处理(数据压缩、影相融合)信息提取:目视判读-自动分类-专家系统影像分析:定性-定量软件:人机对话-视窗式-智能化、构件式、集成化总结:遥感的发展趋势是从一源到多源,从宏观到微观,从静态到动态,从定性到定量,从目视到自动,从单一到集成,从地球到星球。
4、测定地物波谱特性曲线的意义。
简述地物波谱特性测定的原理。
(提醒地物波谱包括发射波谱和反射波谱)意义:(1)根据黑体辐射波谱曲线第一特性,传感器可以检测到地物的辐射能后,可概略算出物体的总辐射能量或绝对温度,这就是热红外遥感探测和识别目标物的机理。
(2)根据黑体辐射波谱曲线第二特性,可以推算出地物所辐射的波段,根据此原理选择遥感器和确定对目标物进行热红外遥感的最佳波段。
(3)根据黑体辐射波谱曲线第三特性,可以计算微波辐射亮度。
(4)正因为不同地物在不同波段有不同的反射率这一特性,物体的反射波谱特性曲线才作为判读和分类的物理基础,广泛地应用于遥感影像的分析和评价中。
遥感原理与应用知识点
遥感原理与应用知识点1. 遥感原理:遥感是通过感知地球表面的电磁辐射,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一种技术。
遥感原理包括光谱原理、能量传输原理、能量反射原理、能量辐射原理等。
2. 遥感数据:遥感数据是通过遥感技术获取的地球表面信息的数字化数据。
遥感数据分为光学遥感数据和微波遥感数据两大类。
3. 遥感影像解译:遥感影像解译是指通过对遥感影像进行分析和解读,提取地物信息和分析地物特征的过程。
遥感影像解译可以通过目视解译、计算机辅助解译和机器学习等方法进行。
4. 遥感应用领域:遥感技术广泛应用于地质勘探、农业、林业、环境监测、城市规划、气象预测等领域。
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大范围、高分辨率、多时相的地表信息,为各个领域的研究和决策提供支持。
5. 遥感数据处理:遥感数据处理是指对遥感数据进行预处理、特征提取、分类和变化检测等操作的过程。
遥感数据处理可以利用遥感软件和算法进行,包括影像校正、影像增强、影像分类等步骤。
6. 遥感技术发展趋势: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数据的获取和处理能力不断提升,遥感技术在高分辨率遥感、多源数据融合、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7. 遥感产品:遥感产品是指通过对遥感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到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如土地利用/覆盖分类图、植被指数图、地形图等。
遥感产品可以为各种应用领域提供信息支持和决策参考。
8.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结合:遥感数据可以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实现对地理信息的获取、管理和分析。
遥感数据可以作为GIS的数据源,为GIS提供空间数据和地理信息的更新和补充。
遥感科学与应用复习重点整理
遥感科学与应用复习重点整理
一、遥感科学基础知识
1. 遥感的定义和概念
2. 遥感的分类和原理
3. 遥感数据的获取与传感器类型
4. 遥感数据的解译与分析方法
二、遥感数据处理与分析
1. 遥感数据预处理
- 图像预处理方法和步骤
- 辐射定标和大气校正
- 遥感数据的几何校正
2. 遥感数据分类与识别
- 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方法
- 基于特征的分类方法
- 遥感数据的对象识别与提取
3. 遥感数据的信息提取与分析
- 光谱信息提取方法
- 空间信息提取方法
- 时间信息提取方法
三、遥感应用领域
1. 农业遥感应用
- 农作物遥感监测与估产
-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
2. 环境遥感应用
- 水资源与水环境遥感监测
- 空气质量与气候遥感监测
3. 城市与区域遥感应用
- 城市扩张与土地利用变化
- 城市生态环境遥感监测
四、遥感技术发展趋势
1. 高分辨率遥感技术
- 高光谱遥感
- 雷达遥感
2.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融合- 遥感数据在GIS中的应用
- GIS数据在遥感中的应用
以上为《遥感科学与应用复习重点整理》的大纲,希望能够帮助您复习遥感科学与应用的相关知识。
如有任何问题请随时向我提问,我将竭诚为您解答。
《遥感原理与应用》考试重点复习版
第一章遥感的定义广义:遥感指是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物和自然现象远距离感知的一种探测技术。
狭义:是指在高空和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运用各种传感器(如摄影仪、扫描仪和雷达等)获取地表的信息,通过数据的传输和处理,从而实现研究地面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性质及其环境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现代应用技术。
遥感特点:宏观性,综合性(覆盖范围大);多波段性;多时相性(重复探测,有利于进行动态分析)按探测电磁波的工作波段分(既是研究对象):光学遥感;热红外遥感;微波遥感研究内容:波谱特性、空间特性、时间特性,遥感信息及地学规律应用领域:资源调查方面、环境监测评价、区域分析规划、全球性宏观研究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按其在真空中的波长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
(可见光0.4-0.76um,热红外波段:8~14µm微波:1mm~1m大气窗口:通过大气而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射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
它是选择遥感工作波段的重要依据。
地物反射率大小的影响因素(3点):波长(μ),入射角(θ),地表颜色与粗糙程度(ε)地物反射率:地物对某一波段的反射能量与入射能量值比地物反射光谱曲线(掌握定义):根据地物反射率与波长之间的关系而绘成的曲线。
地物电磁波光谱特征的差异是遥感识别地物性质的基本原理。
遥感影像之所以出现不同的色调和灰度跟地物的波谱反射特性有关。
1)不同地物在不同波段反射率存在差异:雪、沙漠、湿地、小麦的光谱曲线2)同类地物的反射光谱具有相似性,但也有差异性。
不同植物;植物病虫害3)地物的光谱特性具有时间特性和空间特性。
✓水、植被、土壤三种地物的反射光谱曲线的绘制及其描述.❤植被的波谱特征可见光有个小的反射峰值位置在0.55um,两侧0.45um,0.67um有两个吸收带。
这是由于叶绿素对蓝光红光的吸收作用强,对绿光的反射作用强。
近红外0.7-0.8um有一个反射“陡坡”,峰值在1.1um左右。
影响植被波谱特征的主要因素❖植物类型植物生长季节病虫害影响等❤土壤的波谱特征❖自然状态下土壤表面的反射曲线呈比较平滑的特征,没有明显的反射峰和吸收谷,随着波长的增大而升高。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资料
遥感一、名词1.RSRemote sensing遥感的缩写,广义地说,是在不直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物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感知的一种探测技术。
狭义而言,是指在高空和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应用各种传感器(如摄影仪、扫描仪和雷达等等)获取地表的信息,通过数据的传输和处理,从而实现研究地面物体形状、大小、位置、性质及其环境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现代化应用技术科学。
当前遥感形成了一个从地面到空中,乃至空间,从信息数据收集、处理到判读分析和应用,对全球进行探测和监测的多层次、多视角、多领域的观测体系,成为获取地球资源与环境信息的重要手段。
遥感有如下主要特点:1、感测范围大、具有综合、宏观的特点。
2.信息量大,具有手段多,技术先进的特点。
3.获取信息快,更新周期短,具有动态监测特点。
2.辐射畸变和辐射校正p98(1)辐射畸变概念:进入传感器的辐射强度反映在图像上是亮度值(灰度值)。
辐射强度越大,亮度值越大。
该两个值受两个物理量的影响:1)太阳辐射照射到地面的辐射强度2)地物的光谱反射率。
当太阳辐射相同时,图像上的像元亮度值直接反映了地物目标光谱反射率差异地物目标光谱反射率在实际测量。
辐射强度除受太阳辐射强度及地物的光谱反射率的影响外,还受到传感器本身、大气辐射等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这一改变的部分就是需要校正的部分,故称为辐射畸变。
引起辐射畸变原因:一是传感器仪器本身产生的误差,导致接受的图像不均匀,产生条纹和“噪声”;二是大气对于电磁辐射的影响减少了图像的对比度,使原始信号和背景信号都增加了因子,图像质量下降。
(2)辐射校正:在获取遥感影像时,大气影响减少了图像的对比度,通过纠正辐射亮度的方法来消除大气影响,称作辐射校正;方式有两类:①传感器校正。
通常采用内部校准光源和校准器,如陆地卫星多光谱扫描仪的辐射校正;②大气影响校正。
常采用物理或数学(校正曲线或各种算法)方法,大气影响的校正还可通过实测反射辐射通量和影像密度,并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来进行校正。
《遥感原理及应用》期末复习
遥感原理与应用大纲遥感原理与应用大纲 (1)第1章电磁波及电磁波谱 (2)§1.1 概述 (2)§1.2 物体的发射辐射 (3)§1.3地物的反射辐射 (7)第2章遥感平台及运行特点 (8)§2.1遥感平台的种类 (8)§2.2 卫星轨道及运行特点 (8)第3章遥感传感器及其成像原理 (10)§3.1扫描成像类传感器 (10)§3.2微波成像类传感器(侧视雷达) (11)第4章遥感图像数字处理的基础知识 (13)第5章遥感图像的几何处理 (14)§5.1 遥感传感器的构像方程 (14)§5.2遥感图像的几何变形 (14)§5.3 遥感图像的几何处理 (16)§5.4图像间的自动配准和数字镶嵌 (17)第6章遥感图像的辐射处理 (18)§6.1 遥感图像的辐射校正 (18)§6.2 遥感图像增强 (19)§6.3 图像平滑 (20)§6.4 图像锐化 (21)§6.6 图像融合 (22)第7章遥感图像判读 (23)§7.1 景物特征和判读标志 (23)§7.2 目视判读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24)第8章遥感图像自动识别分类 (25)§8.1 基础知识 (25)§8.2 特征变换及特征选择 (25)§8.3 监督分类 (26)§8.4 非监督分类 (27)§8.6 分类后处理和误差分析 (29)第1章电磁波及电磁波谱§1.1 概述遥感即遥远感知,是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探测和感知的一种技术。
1.1.1 电磁波变化的电场和磁场交替产生,以有限的速度由近及远在空间内传播的过程称为电磁波。
1.1.2 电磁波谱按照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顺序排列制成的图表,称为电磁波谱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整word版)遥感原理与应用的复习资料第一张绪论1、环境空间数据获取的方法:基于地面的采集方法:现场观测、实际测量、实际调查基于遥感的采集方法2、遥感的概念:即遥远的感知,是一种不直接接触物体而取得其信息的探测技术。
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或事物的技术。
即不直接接触物体本身,从远处通过各种传感器探测和接收来自目标物体的信息,经过信息的传输及处理分析,来识别物体的属性及其分布等特征的综合技术。
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接触处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3、遥感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
其中信息的处理包括:辐射校正、姿态校正、几何校正、增强处理、聚合分类。
4、遥感的分类:(P4)a.按遥感平台:地面、航空、航天、航宇b.按探测波段:紫外、可见光、红外、微波、多波段c.按工作方式:主动、被动d.按应用领域:e.按传感器:地磁波、高光谱、声波、重力、磁力、地震波f.按照资料的记录方式:成像方式、非成像方式5、遥感的特点:宏观性、时效性、综合性(概括性)、经济性、局限性6、遥感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a.瞬时信息的定性分析阶段(是什么)b.空间信息的定位分析阶段(在哪里)c.时间信息的趋势分析阶段(如何变化)d.环境信息的综合分析阶段(多源信息的复合) 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1、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与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构成了电磁波谱。
(波长由小到大):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无线电波(微波、超短波、短波、中波、长波)。
a.辐射能量Q/W:以电磁波形式传播的能量b.辐射通量Φ:在单位时间内传送的辐射能量c.辐射强度I:在单位立体角、单位时间内,微小辐射源向某一方向辐射的能量d.辐射照度E: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接收的辐射能量e.辐射出射度Me: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辐射出的辐射能量f.辐射亮度Le:在单位立体角、单位时间,从外表的单位面积上辐射出的辐射能量4、绝对黑体:一个物体对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这个物体就是绝对黑体。
5、黑体辐射的3个特性:a.辐射通量密度随波长连续变化,每条曲线只有一个最大值b.温度越高,辐射通量密度越大,不同温度的曲线不同c.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最大值所对应的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6、·地物的发射率:地物的辐射出射度与同温下黑体的辐射出射度的比值。
·影响地物发射率的因素:地物的性质、表面状况、温度(比热、热惯量)。
比热大、热惯量大以及具有保温作用的地物发射率大。
·按照发射率与波长的关系,将地物分为:7、地物波谱曲线:即一地物对不同波长测出对应于该波长的光谱辐射出射度所绘制的曲线。
8、太阳常数:是指不受大气影响,在距太阳一个天文单位内,垂直于太阳光辐射方向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黑体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
9、太阳高度角α:太阳入射光线与地平面所形成的夹角。
·α与成像时刻的时间、季节、地理位置、坡度坡向有关。
·为了减小太阳高度角的影响,遥感卫星轨道大多设计成在每天的同一地方时间通过同一地方上空,但季节和地理维度的差异造成的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
10、大气的传输特性:大气具有吸收、散射、(反射、折射、)透射的特性,这种特性与波长和大气成分有关11、太阳辐射的衰减过程:30%被云层反射回,17%被大气吸收,22%被大气散射,31%到达地面。
12、大气窗口:通常把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成为大气窗口。
13、大气散射:除了散射地面反射光导致辐射减弱外,还会因为反射光进入传感器而增加了信号中的噪音成分,造成遥感图像质量下降。
瑞利散射(蓝光容易被散射)、米氏散射、无选择性散射。
14、环境对地物光谱特征的影响:a.地物的物理性状b.光源的辐射强度:纬度与海拔高度c.季节:太阳高度不同d.探测时间:时间不同,反射率不同e.气象条件15、地物反射波谱:指地物的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规律。
地物反射波谱曲线:以波长λ为横坐标,以反射率P为纵坐标,描述地物反射率对不同波长的波反射能力的曲线。
16、·叶绿素对蓝光吸收,对绿光反射·水体反射蓝绿光,吸收其他波段,尤其是近红外波段,因此水体在近红外影像上成黑色17、地物光谱测试的作用:a.传感器波段选择、验证、评价的依据b.建立地面、航空、航天遥感数据的关系c.将地物光谱数据直接与第五特征进行相关分析并建立应用模型第三章遥感成像原理与遥感图像特征3·1遥感平台1、遥感平台:搭载传感器的工具。
2、卫星在空间中的位置和姿态可用6个参数表示:(轨道长半径a、卫星轨道偏心率e):确定轨道的形状和大小(椭圆面倾斜角i、升交点赤径Ω):确定轨道面的方向(近地点角距ω):确定轨道面中长轴的方向卫星过近地点时刻t和运行周期T:确定任意时刻卫星在轨道中的位置3·2 航天遥感平台1、根据其服务的对象,将遥感平台分为:气象卫星系列,陆地卫星系列,海洋卫星系列,间谍侦察卫星。
2、气象卫星特点:①轨道:低轨:即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也称极地轨道,高度800—1600Km,视场宽为2800Km,就某点一日两次。
高轨:即地球同步卫星,高度为3600Km,覆盖1/4地球,由5颗星组成系统,就某固定地区,每隔20—30min。
②时间分辨率高:极地卫星0.5—1天/每次,静止卫星0.5小时/每次。
③成像面积大④信息量大(资料来源连续、实时性强、成本低):气象卫星获得的资料包括:可见光和红外云图等波段信息,还兼有通讯卫星的作用。
⑤资料一致性优势3、气象卫星资料的应用领域:①天气分析和气象预报②气候研究和气候变迁的研究③资源环境其他领域④海洋(鱼情,洋流等)4、陆地资源卫星:以探测陆地资源为目的的卫星。
陆地卫星Landsat,斯波特卫星SPOT,中巴地球资源卫星CBERS,其他陆地卫星。
5、陆地卫星Landsat:1972年发射第一颗,共发射7颗,产品主要有MSS、TM、ETM,属于中高度、长寿命卫星。
其运行特点:①轨道为与太阳同步的近极地圆形轨道。
即卫星通过每一点的地方时相同。
②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上午成像,太阳高度角为25—30度。
③轨道高度为700—900 km。
④运行周期为99—103 min/圈,每16天覆盖一次地球。
⑤旁白重叠度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如纬度40度处重叠为34%,纬度80度处为80%。
传感器:多光谱扫描仪MSS,分辨率为80m;专题制图仪TM,7个波段6、SPOT卫星:轨道:太阳同步圆形近极地轨道,高度在830km左右,分辨率为10m,重复观察周期为1~5m。
应用范围:共14个地面接收站,以陆地观察为主;用于地图制作,1:5万地形图;立体观测和高程测量。
7、中巴资源卫星:资源一号:太阳同步极轨道,轨道高度778km,重访周期26天,分辨率19.5m。
资源二号:主要用于地球资源和环境监测。
8、高空间分辨率陆地卫星IKONOS:参数:太阳同步轨道,高度681km,重复周期1~3天,携带一个全色1m分辨率传感器和一个四波段4m分辨率的多光谱传感器。
光谱段:Array9、海洋遥感的特点:(除遥感的共性外)P52~P53a.需要高空和空间的遥感平台,以进行大面积同步覆盖的观测b.以微波为主c.电磁波与激光、声波的结合d.海面实测资料的校正3·3 摄影成像1、传感器的组成:收集器、探测器、处理器、输出器。
2、摄影机的分类:分幅式摄影机、全景式摄影机、多光谱摄影机、数码摄影机。
3、根据摄影机主光轴与地面的关系,可分为垂直摄影和倾斜摄影。
4、垂直摄影像片的几何特征:相片的投影,像片的比例尺,像点位移。
5、中心投影与垂直投影的区别:a.投影距离的影响:(垂)比例尺与投影距离无关,(中)焦距固定,航高改变,其比例尺也随之改变。
b.投影面倾斜的影响:(垂)总是水平的,不存在倾斜问题,(中)若投影面倾斜,航片各部分比例尺不同。
c.地形起伏的影响:(垂)无影响,(中)起伏越大,水平位置的位移量越大,正地形↑,负地形↓。
6、中心投影的透视规律:a.地物是一个点,中心投影上仍是一个点。
b.与像面平行的直线的像仍是直线;如果直线垂直于地面,有两种情况:第一,当直线与像片垂直并通过投影中心时,该直线在像片上为一个点,第二,直线的延长线不通过投影中心,这时直线的投影仍为直线,但该垂直线状目标的长度与变形情况则取决于目标在像片中的位置。
c.平面上的曲线,在中心投影的像片上仍为曲线。
7、像片比例尺:像片上两点之间的距离与地面上相应两点实际距离之比。
8、摄影比例尺:航片上某线段1与地面相应线段的水平距离L之比。
9、重叠和遗漏视像(P61)。
10、像点位移:在中心投影的像片上,地形的起伏除引起像片比例尺的变化外,还会引起平面上的点位在像片位置上的移动,这种现象称为像点位移。
11、像点位移的特性:a.位移量与地形高差h成正比。
当高差为正时,像点位移为正,是背离像主点方向移动,当高差为负时,像点位移为负,是朝向像主点方向移动。
b.位移量与像主点的距离r成正比。
像片中心部分位移量较小,像主点处r=0,无位移。
c.位移量与摄影高度(航高)成反比。
3·4 扫描成像1、扫描成像:依靠探测元件和扫描镜对目标地物以瞬时视场为单位进行的逐点、逐行取样,以得到目标地物电磁辐射特性信息,形成一定谱段的图像。
成像方式有三种:光/机扫描成像,固体自扫描成像,高光谱成像光谱扫描。
2、光/机扫描成像:依靠机械转动装置使镜头摆动,形成对目标地物逐点、逐行扫描。
探测元件把接收到的电磁波能量转化成电信号,再经电/光转换成为光能量,最后在胶片上形成影像。
3、瞬时视场角:扫描镜在一瞬时时间内可以视为静止状态,此时接收到的目标物的电磁波辐射,限定在一个很小的角度内,这个角度即为瞬时视场角。
即为扫描仪的空间分辨率。
4、总视场角:扫描带的地面宽度称为总视场。
从遥感平台到地面扫描带外侧所构成的夹角,即为总视场角。
5、固体自扫描成像:用固定的探测元件,通过遥感平台的运动对目标地物进行扫描的一种成像方式。
6、高光谱遥感:即高光谱分辨率遥感。
是利用很窄的电磁波段从感兴趣的物体获取有关数据的探测技术。
其特点:a.多达几百个波段b.连续的光谱c.光谱波段覆盖了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和热红外区域全部光谱带。
7、成像光谱仪:既能成像又能获取目标光谱曲线的“谱像合一”的技术,称为成像光谱技术。
按照该原理制成的扫描仪就是成像光谱仪。
3.5微波遥感与成像1、微波遥感:通过微波传感器获取从目标地物发射或反射的微波辐射,经过判读处理来识别地物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