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影响科学教学有效性的几种随意性行为1
关注无效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注无效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教师的无效教学行为,这些行为不仅会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还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
关注无效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们需要认真思考和努力改善的问题。
本文将就如何关注无效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探讨。
一、关注无效教学行为的表现1. 空话连篇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总是喜欢说一些空洞的话语,而这些话语往往与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无关,这样的行为不仅浪费了学生的时间,也会导致他们对于课堂教学的兴趣和效果下降。
2. 缺乏互动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单向地灌输知识,对于学生的问题或者反馈并不重视,导致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不高。
3. 过度依赖教科书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只是简单地读教科书内容,而没有加入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导致课堂教学缺乏深度和新意。
4. 缺乏实例分析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介绍概念和理论,并没有加入具体的案例分析和实例讲解,导致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不强。
5. 不重视学生反馈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并不重视学生的反馈和意见,导致教学内容无法贴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降低了教学的有效性。
二、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1. 关注学生的需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通过了解学生的背景和水平来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以确保教学内容能够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2. 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通过提出问题和情境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才能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 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加入丰富的实例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教学的深度和活跃性。
4. 提供及时反馈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及时回答学生的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给予积极的反馈,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5. 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应该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效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找出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注无效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注无效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育是一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学是教育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
在课堂上,老师们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有些老师在教学中存在无效的教学行为,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本文将从关注无效教学行为入手,提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建议。
一、了解无效教学行为的表现1. 滥用课本和PPT很多老师会过分依赖教科书和PPT,导致教学内容单一,缺乏新颖性和实用性,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
2. 单向授课有些老师在课堂上只是单向讲解知识,不重视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导致学生的被动学习,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3. 缺乏针对性的评价有些老师在评价学生时,缺乏针对性,只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或者内容的正确性,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评价。
4. 缺乏课程设计有些老师在课堂上不太关注课程设计,导致教学内容杂乱,学生不易理解,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
以上就是一些常见的无效教学行为,这些行为会给课堂教学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有必要关注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建议1. 多样化教学手段老师在教学中应尽量多样化教学手段,可以适当利用教科书和PPT,但更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引入案例、互动游戏、小组讨论等教学形式,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了解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 促进师生互动老师在课堂上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小组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 注重课程设计老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课程设计,要有计划地积极策划并设计课程,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使得课程内容一气呵成、连贯有序,而不是一团散沙。
以上就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些建议和方法,只有关注并解决无效教学行为,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
三、加强教师教育培训要解决无有效教学行为,关键在于加强教师教育培训。
关注无效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注无效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也层出不穷,这无疑丰富了学生们的学习体验,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无效的教学行为。
这些行为可能是基于教师的想法、经验或者是先前学习经历的“瞎猜”,也可能是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如时间压力、不足的资源等。
无论是哪种情况,这些教学行为不仅浪费时间和金钱,更严重的是影响了学生们的学习成果,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因此,本文将探讨一些常见的无效教学行为,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第一个无效教学行为是机械复制。
这种方法是指教师基本上只将讲义或章节内容在黑板或幻灯片上呈现出来,而没有以任何方式去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或者参与讨论。
这种无心思考的机械化行为形成了一种做法习惯,教师可能会认为落后,但实际上这恰恰是一种传统的,把教育视为任务的“适应性做法”。
改进这种教学方法的方法是鼓励学生的参与。
可以使用小组讨论、互动式问题解决以及反思式讨论等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个无效教学行为是急于结束课堂。
有时候,教师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可能会提前结束课堂,这样做虽然能够安排下一堂课的内容,但却通常意味着学生收获的知识少之又少。
改进这种教学方法的方法是,通过用心思索每个课程的核心知识点,预测每个课程所需的时间,然后将这些信息与学生分享,以使学生明确任务和学习内容,并更具效性地练习学习内容。
第三个无效教学行为是不充分地使用可视化工具。
教师通常都会使用幻灯片或类似的可视化工具来帮助讲解内容,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辅助工具,但是如果不充分地使用这些可视化工具,则会降低教学效果。
改进这种教学方法的方法是,将学习内容以图形或图表的形式呈现出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同时,教师也可以使用其他的可视化工具,如视频、实物展示等等,以带给学生更丰富的学习体验。
第四个无效教学行为是不将课堂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教师有时候可能会只重视把课堂内容全部传授给学生,而忽略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的内容。
九种无效的课堂教学习惯
九种无效的课堂教学习惯1、不等学生坐好就开讲有的教师看似“惜时如金”,离上课铃响还有近两分钟,就匆匆忙忙地登上了讲台,在师生互致问好后,学生显然还没有坐好,教室里还响着挪动凳子和翻找课本的嘈杂的声音,教师的课已经开讲了。
教师的导课就在接踵而至的上课铃声中过去了。
学生没有被教师的导课内容所吸引,也就不明白这节课的重点内容是什么。
上课铃声是提醒学生集中精力正式开始上课的信号,代表着学生课前准备的终结。
但在铃响前上课,学生坐不好就仓促上课容易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惶恐不安和行为上的忙乱,不利于学生尽快进入学习,也使教师精心准备和设计的精彩导课语言无的放矢,这将严重影响课堂的效果,可评价为“出师不利”。
2、没等学生理解就提问教师在讲完新知识后,没有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就马上提出问题。
不等学生听清问题、没有留出消化理解的时间就急于让学生回答,是无效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
如果学生听不清要求,听不懂提出的问题,或没来得及对已有知识进行信息的整合与提取,就起不到教师提问应有的检查、反馈、矫正的作用。
与其如此无效地“争分夺秒”,倒不如学会耐心地等待。
等待可以让学生厘清自己的思路、减少焦虑,等待可以催化学生的思维,厘清表达语言的逻辑性;等待可以使课堂更和谐、高效。
3、发出无效的任务分配指令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通常会向学生发出这样的指令:“下面开始小组讨论。
”随着老师的一声令下,前后左右的几个同学簇拥在一起,热热闹闹地讲了起来,有的人讨论问题,有的人借机闲聊,一时间嘈杂声四起。
这时教师或者是在一边站着一动不动,或者是翻书看教案,或者是找一个凳子坐下来休息,或者是象征性地在班里转一圈。
有的时候,学生的讨论可能已经偏离主题了;可能由于理解不到位,学生根本无从讨论;可能由于操作失误,导致学生无法讨论等。
如此的小组讨论,成了一种对课堂的“装饰”,教师认为有了讨论就是新课改的课堂,并不在意学生是否真的在讨论;讨论是否深入、有效;不在意问题是否真的得到较好的解决。
克服课堂教学中的七种随意行为
克服课堂教学中的七种随意行为课堂教学是教师完成思想教育和传统文化科学知识的主要手段。
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课堂上教师的一切活动都对学生将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有的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随意行为还相当严重,主要表现形式有下述诸方面:(1)教学无计划不看不学不熟悉大纲,无学期授课计划和课时安排。
不认真执行课时计划,任意增加或减少课时。
授课中不是前松后紧,就是前紧后松。
作业布置得不明确,作业分量、难易程度、需用时间,缺乏周密考虑,只在临下课时,仓促布置,一说了之。
(2)教案不规范教案本来是用来指导课堂教学的方案,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把教案丢在一边,有的甚至无教案上课。
未经教研组长签字的教案也进了课堂。
教案中缺少重点、难点、教具准备、课后小结等关键内容,教案形同虚设。
格式步骤更是五花八门,只是一味照抄参考书。
教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不出它的可行性与指导性。
(3)书写欠认真黑板上书写潦草者不在少数。
板书无计划,东写一个字,西写一个字,大一个,小一个,高一行,低一行,横七竖八,杂乱无章,不讲条理,毫无规则。
教师在课堂上还出现有错字、别字、繁体字等不规范的字。
(4)语言毛病多教师在课堂上语病百出。
“喂”“啊”“这个”……占去了很多宝贵的时间。
“对不对”“是不是”之类毫无意义地重复提问。
不讲普通话,地方方言重,有的学生难以听懂,老师却习以为常。
(5)行为太随便衣冠不整,不系钮扣。
在教室吸烟,随地吐痰。
上课迟到,下课提前。
走下讲台,边走边讲,使学生注意难以集中。
信口举例,毫不沾边。
(6)教学无艺术教师先把学生叫起来,然后才把问题提出,让学生立即回答,不是启发思维,而是突然提问。
该个别回答的问题,却向全班同学发问,学生回答不齐,出现乱班、乱堂局面。
(7)知识有错误在课堂上画错图、解错题的有,把问题的概念解释得含混不清的也有。
更有甚者,还有学生解对题而老师判为错的现象,使学生深受其害。
影响科学教学有效性几种随意性行为论文
影响科学教学有效性的几种随意性行为之我见一、对待科学教学目标的随意性行为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所以,教学要有效就必须首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
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老师对待教学目标的随意性非常的强!1、教学目标制定的随意性(1)没有目标。
如果我们在上科学课时,心中没有一个明确且合适的教学目标,那么,我们的教学活动肯定是无的放矢,“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车到山前必有路”。
这样一来,科学教学的有效性又从何谈起?(2)教条主义目标。
现在我们的老师上课都有教学参考资料或者优秀教学设计作参考,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许多的老师不再去根据实际情况自己设计教学目标。
他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因为这是利用优秀教学成果。
然而,如果没有对教学目标进行自己的思考与辨别、筛选与改变,就作为自己教学行动的指南,那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的有效性也就要大打折扣了!具体问题应该具体分析才对啊。
2、操作教学目标的随意性相信大多数老师的教学设计中都有教学目标这块内容,但由于其在目标制定过程中的随意性,导致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操作随意性太强!往往凭自身的经验和感觉进行教学,认为讲完了规定的教材内容就达成了教学目标,忽视了教学目标应有的导向、调控、激励和检测作用。
二、对待科学材料的随意性行为在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材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科学教学是否有效、高效?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许多对待材料的随意性行为,严重影响了科学教学的有效性!1、材料准备的随意性(1)教师自己准备材料的随意性作为科学教师,准备材料是我们工作的重要内容!很多时候,我们都在为更好的上课材料而忙碌!但有时却因为我们的随意,对课堂教学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如在上三年级《材料在水中的沉浮》,如果对塑料材料的准备不足,实验时你就会出现课堂失控的现象:师:塑料是上浮还是下沉呢?生:猜测:上浮。
关注无效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注无效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一、引言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活动,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存在一些无效的教学行为,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关注无效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
二、无效教学行为的表现1.死记硬背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过分强调死记硬背,让学生大量记忆冗长的知识内容,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
这种无效教学行为不利于学生的知识整合和应用,容易造成知识碎片化。
2.讲解式教学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讲解知识点,让学生成为被动接受者。
这种无效教学行为容易导致学生的兴趣丧失,学习动力下降。
3.不善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有些教师在课堂上缺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不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导致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
4.不合理的考试评价有些教师在考试评价上偏向于死记硬背和应试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5.对学生的指导不够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够重视,没有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并给予指导。
这种无效教学行为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质量下降。
三、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1.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和规律,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记忆。
2.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式教学、案例分析、小组合作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动机,通过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4.改变考试评价方式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应试型考试评价方式,注重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让学生全面发展。
5.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并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结语关注无效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教育工作者始终要关注的问题。
只有通过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随意性的成因及对策
s g f - 之
页 随意 性 的成 因及 对 策
◎江苏 / 赵 爱华
随意性 的 表现 随意课 归纳 起来 主要 有 如下 表 现 。1 . 时 间随 意 : 教师 一节 课 时 间安排 随 意 ,未 能遵 循新 课 标 和 备 课要 求 组织 教学 ,而是 即兴安 排。 2 . 主次 随意 : 未 处理 好学 生 的 主体性和教师 的主导性 的关 系。 节课 , 教师从头讲到尾 , 甚至下 课 钟声 响 后 , 还 意犹 未尽 ; 或撒 手 让学生 自由学习 , 美其名 日: 把课 堂还 给学 生 。 3 . 板 书随 意 : 有些 教 师在 黑板 上 即兴 书写 ,高 兴写 在 哪儿 就写 在 哪儿 ,高兴 写 多少 就 写多 少 ,有时 还用 不 同颜 色 的粉 笔 随意圈 , 杂 乱 无 章 。4 . 提 问 随 意:课堂上讲到兴致所至随 口提 问, 有 的与该 课 毫不 搭边 ; 有 的提 问过于简单或复杂。 5 . 评价随意 : 课 堂 上对 学生 的 回答 ,老 师 随 口 评价 : 好, 不错 , 太棒 了 , 不 懂就 别 举手 , 你太差了, 这 么 简单 的 问题 都答不上来等。 6 . 作业随意 : 一节 课下来老师布置作业只是机械的 布置某某习题多少 到多少 页, 背 诵默 写今 天 的词 语解 释等 等 。 二 、形成 的原 因 1 . 教育理念陈旧。仍 旧是教 师 主宰课 堂 ; 学 生 只管 听记 , 课后 死记 硬 背 。 2 . 教学 目标 不 明确 , 教学 内 容 随意 ,课 堂教 学 时 间安排 不合 理, 在课快要结束时, 草草了事。 3 . 忽 视 了板 书在 课 堂教 学 中 的作 用 。没 有把 板 书作 为一 种 直 观 的教 学手 段 , 随便涂 写 , 杂 乱无 章, 怎 能起 到 它 的应有 作用 ? 4 . 提 问设计肤浅。在谢 十 问题 时没有紧扣教材并结合学生 的实 际, 设计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5 . 没 有充 分 意识 到课 堂评 价 是 教学过程 中不可或缺 的环节 。 没 有意识到有效评价的激励作用。 6 . 没 有认 识 到作 业是 帮助 学 生巩 固 课堂所学知识、 反馈教学效 果 的重要 形式 。
浅谈科学常态课中教师的无效教学行为
浅谈科学常态课中教师的无效教学行为作者:胡仙萍来源:《新课程·中学》2010年第03期摘要:常态课不乏有精彩的教学,但也因为常态,教师的教学也相对比较“随意”。
实际上平时那些已成为教学习惯的无效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是长远的。
本文分别从不正常的课堂纪律,不恰当的问题处理,不实用的课件演示及不丰富的言语表情等几方面阐述科学常态课中教师存在的一些无效教学行为。
希望我们每一位科学教师从关注自己的常态课入手,及时纠正不良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
关键词:常态课教学习惯无效教学行为一、不正常的课堂纪律——教师无效的组织行为凡是上过科学课的教师,在科学常态课堂中都经历过这种现象:学习气氛异常的活跃,在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满教室都是嗡嗡声,那热闹的程度比菜市场的叫卖声要强上一百倍,有混水摸鱼讲笑话的,有做鬼脸的,有发出笑声的,当然也有在认真讨论的,可认真讨论的小组在如此热闹的环境下能讨论出实质的结果吗?不可能。
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每个人都在张嘴,但谁也听不见别人在说什么。
特别是交流汇报时,很多学生不会倾听,我行我素,教室里热闹非凡,于是出现了这样的情景:教师为了听清楚学生的发言,走下讲台越来越靠近这位发言的学生。
本应是面向全体,本应是最能体现学生理性质疑、自主思考等良好学习习惯的交流活动就这样被教师和发言者之间的“零距离”接触所替代并且匆匆收场。
一个学生的不良课堂行为不只是影响他自己的学习,同时也影响课堂上其他学生的学习,干扰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
因此,加强课堂纪律管理,维持良好的教学环境,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是有重要意义的。
在科学常态课堂上,一般有两种课堂问题行为。
一类是外向性问题行为。
由于学科的特殊性,教师在讲台上做演示实验时,如果实验现象不明显或学生对实验内容不感兴趣时,就出现了相邻同学间大声聊天,全然不顾课堂纪律,肆无忌惮的现象。
而有些老师只顾自己做实验,对此现象不采取措施来加以制止,任其蔓延。
影响科学教学有效性的几种随意性行为之我见
影响科学教学有效性的几种随意性行为之我见一、对待科学教学目标的随意性行为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所以,教学要有效就必须首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
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老师对待教学目标的随意性非常的强!1、教学目标制定的随意性(1)没有目标。
如果我们在上科学课时,心中没有一个明确且合适的教学目标,那么,我们的教学活动肯定是无的放矢,“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车到山前必有路”。
这样一来,科学教学的有效性又从何谈起?(2)教条主义目标。
现在我们的老师上课都有教学参考资料或者优秀教学设计作参考,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许多的老师不再去根据实际情况自己设计教学目标。
他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因为这是利用优秀教学成果。
然而,如果没有对教学目标进行自己的思考与辨别、筛选与改变,就作为自己教学行动的指南,那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的有效性也就要大打折扣了!具体问题应该具体分析才对啊。
2、操作教学目标的随意性相信大多数老师的教学设计中都有教学目标这块内容,但由于其在目标制定过程中的随意性,导致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操作随意性太强!往往凭自身的经验和感觉进行教学,认为讲完了规定的教材内容就达成了教学目标,忽视了教学目标应有的导向、调控、激励和检测作用。
二、对待科学材料的随意性行为在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材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科学教学是否有效、高效?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许多对待材料的随意性行为,严重影响了科学教学的有效性!1、材料准备的随意性(1)教师自己准备材料的随意性作为科学教师,准备材料是我们工作的重要内容!很多时候,我们都在为更好的上课材料而忙碌!但有时却因为我们的随意,对课堂教学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如在上三年级《材料在水中的沉浮》,如果对塑料材料的准备不足,实验时你就会出现课堂失控的现象:师:塑料是上浮还是下沉呢?生:猜测:上浮。
文科实践教学随意性(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实践教学在文科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然而,在实践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之一便是实践教学的随意性。
本文将从实践教学随意性的表现、成因及对策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提高文科实践教学质量。
二、实践教学随意性的表现1. 教学内容随意性部分文科实践教学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脱节,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2. 教学过程随意性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指导不够,学生参与度不高,实践操作不规范,教学效果不佳。
3. 教学评价随意性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标准不明确,评价方式单一,难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
4. 教学资源随意性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实践基地建设滞后,实践设备老化,难以满足实践教学需求。
三、实践教学随意性的成因1. 教师因素部分教师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缺乏实践经验,导致实践教学随意性。
2. 学校因素学校对实践教学投入不足,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实践教学随意性。
3. 学生因素学生对实践教学认识不足,实践能力较弱,参与实践积极性不高,导致实践教学随意性。
4. 社会因素社会对文科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实践教学环境不理想,导致实践教学随意性。
四、实践教学随意性的对策1.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应重视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
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实践教学培训、开展实践教学研讨等方式,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2. 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学校应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明确实践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的要求,确保实践教学规范化、制度化。
3. 优化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根据文科专业特点,合理设置实践教学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4. 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学校应加大实践教学资源投入,建设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更新实践设备,为实践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关注无效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注无效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无效的教学行为,如过分依赖PPT、机械式的讲解、单调的教学方式、不充分的互动等等。
这些行为不仅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还会降低教学的效果。
因此,我们需要关注这些无效的教学行为,寻找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首先,过分依赖PPT可能会使课堂变得单调、枯燥,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
而真实的课堂教学应该包括多种教学方法,例如问题解决、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等,这些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同时也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其次,机械式的讲解经常会导致学生的注意力逐渐下降,从而无法很好地吸收知识。
其实,教师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模式,例如让学生自主探究,或是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通过自学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这些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也可以激发他们自主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再者,教学方式单调也是一种无效的教学行为。
课堂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包括角色扮演、游戏等等,用一种生动、形象的方式来呈现知识,这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兴趣和记忆效果。
最后,必须要有充分的互动。
互动是有效的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并且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老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小组活动等方式,加强课堂互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总之,对于无效教学行为,我们应该予以关注。
通过改变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我们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实现教育目标。
举例说课堂上的乱动,无方向
举例说课堂上的乱动,无方向在课堂上,学生之间时常出现乱动的情况。
比如说,有的同学在课堂上走来走去,举手发呆,玩耍等等。
这种乱动不仅让老师的教学受到干扰,也影响了其他同学的学习效果。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课堂上的乱动进行评析,并寻找解决办法。
首先,让我们分析一下导致学生乱动的原因。
一方面,学生可能由于长时间坐在教室里,身体感到疲倦和不适,导致他们无法集中精力。
另一方面,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很强,他们希望用各种方式来探索世界。
鉴于以上原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指导意义的措施来解决课堂上的乱动问题。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安排课堂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例如,老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形式来呈现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老师可以在讲解教材时穿插一些趣味性的知识点,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感到快乐和愉悦。
例如,可以通过小游戏、小故事等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和互动,增加课堂的活跃度。
此外,老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身体特点和学习情况,进行短暂的休息和活动。
例如,在长时间的听课后,可以安排一段体育运动或是放松的活动,以调节学生的身心状态。
最后,学生本身也需要自律和自制力,在课堂上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
他们应该认识到乱动对自己和他人都会带来不良影响,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和规则。
总之,课堂上的乱动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但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安排和引导来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和学生需要共同努力,创造一个积极、和谐和有序的学习环境,让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
关注无效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注无效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和重视。
而作为教育的重要一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是备受关注。
目前在教学中存在着一些无效的教学行为,这些行为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本文将探讨关于关注无效教学行为,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相关内容。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无效的教学行为。
教师只是机械式的讲解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或者教师缺乏灵活的教学方式,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都采用同样的教学手段;还有一些教师喜欢自言自语,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互动机会。
这些无效的教学行为都致使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并不如人意。
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些无效的教学行为,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一步是要关注学生,了解他们的背景和需求,以便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
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课堂教学还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无效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教师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让学生在优秀的教学氛围中获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而学生也需要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主动思考和探索,以求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关注无效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只有在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下,才能实现教学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希望通过持续的努力,我们能够改善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克服科学教学的随意性提高教学效果
克服科学教学的随意性提高教学效果伴随着新课程改革,教师正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推进素质教育。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断地在追求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学。
新课改中,科学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师生和谐平等交往,生生互动、最后达到共同发展提高能力的过程。
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真正做好科学探究,引导学生在课堂更多的理解掌握科学知识却并非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提高科学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呢?下面我从克服科学教学随意性提高教学效果这一层面谈些浅显的认识,或许有不妥之处,愿同行们提出指正。
从客观上讲,课堂教学随意性,在日常教学中都会不同程度存在。
课堂教学随意性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如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不透彻、领会不到位,自身能力所限、来自于外部事物的干扰影响到教师情绪等等。
正是教学的随意性的行为影响着我们的教学有效性。
诸如对待教学目标的随意、对待实验材料的随意、对待课堂语言的随意、对待课后学生活动的随意、对待教学板书的随意等等。
以下几种现象是教师在科学教学中要注意的。
一、把握教学目标,克服教学目标制定的随意性作为教师,都想教好学生,都想在课堂上有好的教学实效。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同时又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
所以,教学要有效就必须首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
其实,每个老师的教学是有教学目标的,但是根据课程来自教学参考资料或者优秀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有时对我们的学生可能不适用,而我们却一味照般去执行就难以有好效果。
教学目标不是仅仅写在教案上的,这个目标应该是明确且适宜的。
所以,我认为教师的教学首先要有有效的教学目标,忌照本宣刻的目标。
教师对教学目标应有自己的思考与辨别、筛选与改变,做到心中有数、做好学情分析,把握课程教学目标,然后用教学目标指导自己的教学行动。
那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鲜活的观点、情感、表现时,就会泰然处之、情绪兴奋对学生适时激励,从而让教学的有效性逐步提高。
有效教学的五种行为
有效教学的五种行为如果生于一个世纪以前,回答“什么是有效教师?”这类问题一定会很简单:好教师就是一个好人——他是合乎社会理想的人中楷模,是一个好公民、好父母、好雇员。
那时人们评判教师,首先是看他人品怎么样,然后才看他课堂上的表现。
人们期待教师为人诚实、工作勤奋,对人慷慨友好、体贴周到,在课堂上他们要条理清晰、训练有素,富有洞察力并尽职尽责,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榜样。
这实际上也就意味着,要做一个有效教师,他必须像所罗门王那样高明,像弗洛伊德那样深刻,像爱因斯坦那样渊博,还要像南丁格尔那样富有奉献精神!很快,人们就清楚的看到,这种理想化的教师定义不够清晰客观,缺乏行为标准,不能一贯地应用在所有教师身上,也不能用来指导培养未来的教师。
在过去的60年里,在如何定义好教师方面发生了一场革命。
我们看到,用社会的理想标准来定义好教师的方法,已被证明是不现实的。
我们还看到,教师的心理特征与他在课堂上的实际所作所为之间,没有多少相关。
这也就使得研究者,转而研究特定的教师行为对于学生特定的认知行为和情感行为的影响。
好教师这个词变成了“有效教师”,研究的焦点由原来专门指向教师,转向还把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包括在内。
这些研究课堂行为的新方法,重视课堂里师生的互动,并把它作为有效教学的现代定义的中心。
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研究着开发了一些新方法来研究师生互动模式,想发现那些教学行为能够促成理想的学生表现。
在这里,我们先跳过这项研究的操作方法,我们先来看研究者公认的促成有效教学的教学行为。
1、清晰教学2、多样化教学3、任务导向4、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5、确保学生成功率一、清晰教学这一关键行为是指教师向全班呈现内容时清晰程度如何。
如以下例子所示:有效教师1、使要点易于理解2、清晰的解释概念,是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3、口齿清楚不含糊,没有分散学生注意力的特殊习惯对教师授课清晰度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其中一点显示出,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清晰而直接的与学生交流,他们常常跑题,他们的讲话或者超出了学生的理解水平,或者其讲话的方式超出了内容呈现的清晰度。
教师偏离教学规律或教学规范的教学行为表现
教师偏离教学规律或教学规范的教学行为表现
教师偏离教学规律或教学规范的教学行为表现
教师偏离教学规律或教学规范的教学行为,主要表现在:盲从性教学行为、强制性教学行为、偏失性教学行为、偏见性教学行为、随意性教学行为、滞后性教学行为、阻隔性教学行为、滥用媒体行为等。
盲从性教学行为主要表现为:教师在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使用方面缺乏主见,盲目赶时髦,形式化,课堂表现为“散乱的活跃”。
随意性教学行为表现为:一些教师缺乏应有的教学效率、效益观念,一味强调增加学习时间和刻苦用功,教学中存在着只问产出不问投入的偏差,从而使许多学多学生的学习处于投入大、负担重、效率低、质量差的被动境地。
更有甚者,有些教师视教学为儿戏,课前不认真备课,在课堂上随意发挥,废话连篇,节奏松垮,毫无教学效益意识。
偏见性教学行为表现为:教师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或特定价值的满足状况,对学生采取不同的对待方式,倾向某些人而冷淡另一些人。
如在课堂提问时,教师给优生、“后进生”以不同的带有偏见性的答问机会与反馈评价。
偏失性教学行为表现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片面关注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面,教学设计陈述模糊、笼统、片面,“三维”目标不能有机的整合。
有不少教师认为教学中心的唯一目标是完成认知性任务,忽视了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教学目标被严重异化,致使教学效益不大。
……。
影响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与无效性的因素
影响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与无效性的因素
一、课堂教学应该尽量增加的因素:
(1)体验性、引导性、操作性的学习;
(2)课堂上活跃的学习气氛;
(3)强调学生更高级的思维,学习某领域中的关键概念和原理;
(4)选择有价值的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使学生掌握研究该领域的方法;
(5)让学生花时间去阅读那些具有完整性、原创性和真实性的书籍;
(6)培养学生对待学习的责任感,帮助他们完成设定目标、记录、管理和评估的任务;
(7)为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让他们自主决定书籍、写作主题、学习伙伴和研究项目;
(8)建立并运用民主原则;
(9)关注学生个体不同的认知风格和情感风格;
(10)组织合作性活动,将教室建设成为一个相互依赖的团体;
(11)将学生进行异质分组,通过个性化的活动不把学生分别孤立起来;
(12)在常规课堂上给学生以特殊的帮助;
(13)教师要扮演多样性、合作性角色;
(14)依靠教师对学生发展所进行的描述性评价。
二、课堂教学应该尽量减少的因素:
(1)死记硬背事实和细节;
(2)学生被动活动,包括静坐、聆听、接受和吸收信息;
(3)对学生大声叱喝;
(4)要求学生将课间时间用来完成工作表、练习册、或者仍然坐着,做其它功课;
(5)对覆盖每个领域中的大量材料作蜻蜓点水的介绍;
(6) 教师以讲为主,不考虑学生的接受状态;
(7)强调学生分数引起学生之间的恶性竞争;
(8)将学生进行能力分组;
(9)采用某些特殊方案对学生进行筛选;
(10)采用并依赖标准化测验。
有效教学的五类关键性行为
有效教学的五类关键性行为教师要使自己的教学更有效,必须将许多活动精心打造成为特定的行为模式。
下面的五类关键性行为对有效教学的影响至关重要(根据《有效教学方法》《有效教学》的相关内容整理,是很实用的、可操作的教学行为策略),需要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特别留意。
1.授课要清晰(1)告知学生课程学习的目标(2)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先行组织者(3)上课一开始就检查、复习与新学习任务相关的先前学习内容(4)缓慢而清晰地发出学习行为指令或要求(5)依据最近发展区组织教学。
教师要清楚学生的能力水平,基于学生现有理解水平或略高于其当前水平来定位和指导学生的学习(6)用案例、图示、示范等适合的方式解释、澄清和强化学习的要点(7)每节课结束时进行回顾和总结2.教学方式要多样化(1)使用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策略(2)通过改变目光交流、声音和姿势等来展示热情和活力,减轻学习持续导致的疲劳(3)变换呈现的方式(4)使用多样化的奖励和强化方式(5)把学生的想法或参与融入教学中的某些层面(6)变换提问的类型和进行探究的方式3.教师给出的任务导向要明确(1)使单元和课时计划反映课程标准或所选学习内容的最重要特征(2)有效处理非学习性的干扰,把不相干的事务推到非教学时间来处理(3)快速有效地做好组织教学工作,以最低程度打扰课堂进程的方式,建立学习和工作规则,制止或阻止不当行为(4)为教学目标选择最恰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指导策略(5)用明确可界定的事件逐步地构建、检测单元成果,做到教--学--评一致4.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1)在教学刺激后,立刻引发、引导期待的学习行为(2)在非评估性氛围中提供反馈的机会,适时对学习给予反馈(3)必要时使用个人和小组活动(4)用有意义的口头表扬,吸引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并保持积极投入的状态(5)监控学生课堂作业,并在独立练习的时间关注和检查学习进展情况5.努力提高学生学习过程的成功率(1)设立的单元和课时内容能反映先前的学习,建立前后的学习和经验的关联(2)在初次回答之后要立刻反馈、纠正,要示范正确的答案,并告诉学生如何获得正确答案(3)把教学分为小块,使学生在当前水平能轻松理解(小步子)(4)按易于掌握的步骤向新材料过渡(5)改变呈现教学刺激的步调,持续地为达成教学高潮或关键事件作铺垫学习、整理这些内容的过程中,有一个感觉:有效教学不是什么高深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的日常的教学行为中,留意了,改进了,有效教学就能实现了。
有效课堂教学的十种科学行为
有效课堂教学的十种科学行为课堂对于教师来说,就如田野之于农人、车间之于工匠、舞台之于演员统一重要!一节好课有许多要素,需要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共同演绎。
对于教师而言,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是上出一节好课的重要因素,本文就与读者共同分享10条上出好课的关键策略。
一、在教学关系上,表现为:引导与帮助由于在课改中教师角色转换,所以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在变化,我们认为,在教学关上,师生互动中的教学行为应主要表现为:引导与帮助。
用“引导”与“帮助”的有效互动,来支撑学生的学习,使之实现有效教学。
所谓引导,应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
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对话;引导学生自我对话;引导学生与学生对话。
引导学生与情境对话;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观察与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过程。
在教案中,还是要因势利导,即在学生思维受阻、困惑不解时引导,使其畅通;在学生理解肤浅、就事论事时引导,使其深刻;在学生观点错误,出现失误时引导,使其正确;在学生思路偏离,南辕北辙时引导,使明晰;在学生思维局限、难以拓展时引导,使其开阔……引导不是主宰,要把表达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判断权交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创新的机会让给学生。
所谓帮助,帮助就是服务,要帮助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需要的工具;帮助同学设计恰当的学习方式和选择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与反思;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等。
帮助不是包办,在课堂中要清除教师的“霸权”现象,要克服学生的“盲从”现象。
二、在师生关系上,表现为:尊重与赞赏我们认为,在师生关系上的和谐,教师的教案行为主要应表现为:尊重与赞赏。
尊重,就是要尊重每一位同学的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在课堂对话中要民主、平等,即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浓浓的爱意,真诚的微笑,和蔼可亲地与学生平等地、民主地对话。
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朋友般的交流,师生交流更多的是商量与切磋,补充与讨论,倾听与沟通,尊重与信任,平等与合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影响科学教学有效性的几种随意性行为新课程改革以来,作为科学教师,我们不断地在追求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学。
在平时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正是一些随意性的行为在严重的影响着我们的教学有效性。
诸如对待教学目标的随意、对待材料的随意、处理实验的随意、对待课堂语言的随意、对待课后延伸的随意等等。
以下就结合这些一线教师容易忽视的随意性行为来谈谈对教学有效性的一些思考。
一、对待材料的随意性行为在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材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科学教学是否有效、高效?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许多对待材料的随意性行为,严重影响了科学教学的有效性!1、材料准备的随意性(1)教师自己准备材料的随意性作为科学教师,准备材料是我们工作的重要内容!很多时候,我们都在为更好的上课材料而忙碌!但有时却因为我们的随意,对课堂教学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例如在上《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一课时,其中有一部分内容是把生玉米变熟,让孩子们猜测并验证玉米在变熟的过程中会发生哪些变化?我随意的准备了一些干玉米就去上课了,结果怎么煮也煮不熟,怎么烤也爆不出玉米花,学生几乎是在玩中浪费了一节课,大大降低了教学效率。
再比如在上《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一课时,为了能够接亮更多的小灯泡,在课堂中引进了灯座和电池盒,这些材料我都是从配套工具箱里拿出来的,根本没有去考虑会有什么问题,结果却怎么也按不上我们的小灯泡,严重干扰了课堂的实验效果。
像这样的例子作为科学老师应该不会感到陌生吧!(2)让学生准备材料的随意性让学生准备材料本是一件好事!既可以减轻教师自己的负担,又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度。
然而布臵准备材料的任务并不是一件可以随意的事!我们的随口一说,可能对孩子来说是很难完成的。
比如在准备蜗牛和蝗虫时,如果只是随口一说:下节课请大家准备好蜗牛,下节课请大家准备好蝗虫,那孩子们很有可能就找不到。
等到上课了发现孩子们没带材料已经为时已晚,在课堂上大发雷霆也没用了,你就只好硬着头皮看课本空对空了!如果老师能事先做一些引导,和孩子们一同商讨在什么样的地方容易找到蜗牛;如果老师能结合实际提要求,让孩子们准备蚱蜢。
(因为当地确实很少有蝗虫)那么,当孩子们带着自己的蜗牛和蚱蜢来上课时,效果肯定是完全两样了的!所以作为老师,我们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为他们考虑,让学生准备他们力所能及的材料,并做好相应的指导工作,千万不能随意布臵,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教学更有效!2、材料呈现的随意性曾经看过章鼎儿老师执教的《橘子》一课,章老师巧妙的呈现材料的方式令整个科学活动展开如此的有效。
确实,科学的呈现材料非常有助于活动的高效。
而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时常会为了自己贪图方便,不去细致的考虑材料的呈现,从而降低了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上《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时,我在课前就为每个小组放好了所有需要的材料,(小灯泡2个,小灯座2个,电池盒1个,干电池1节,电线四根)在简单介绍完电池盒和灯座这两样新的材料后,我就想让孩子们先试一试这两种新材料,为后面的点亮更多的小灯泡打好基础。
谁知问题就出来了,孩子们根本就没那个心思去好好认识一下新材料,而是迫不及待的去实施点亮几个小灯泡的活动,这不是典型的还没学会走就想跑吗?不摔跟头才怪!结果真是混乱不堪,不光是课堂场面乱,学生的思维也非常的乱!教学根本没有什么成效!问题出在哪?就出在我的材料呈现上。
一下子呈现这么多的材料,其中还有从未接触过的新材料,学生一下子能够接受的了吗?不被这纷繁的材料影响那才怪呢!学生毕竟还是孩子啊!如果我能够结合课堂的展开先呈现并认识两种新材料,再呈现两根电线和一个灯泡试着接一接上节课的电路,最后再下发所有的材料,去深入探究点亮更多的灯泡。
如果像这样有结构的呈现材料,我想教学肯定会有效果的多!三、处理实验的随意性行为实验是科学课堂的一个重要特征,怎样发挥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涉及到对各个实验的恰当处理。
是演示还是学生自主实验?是探究实验还是验证实验?……而对待这些问题的处理,我们老师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1、学生实验变成了老师的演示实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老师往往要到上课了,才发现自己还们准备好充分的材料,怎么办?来不及了!学生实验看来是没戏了,那就老师演示吧!有的老师干脆就没想让学生自主实验,自己演示多轻松啊,纪律也容易调控!例如:《测量摆的快慢》一课,教材中呈现了三个实验,分别是改变摆锤重量、摆绳长度、摆动幅度的实验,意在通过学生自主的测量活动,探究出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
上课前10分钟,老师突然发现工具箱里并没有做这个实验的材料,再准备起来肯定来不及了,只好演示了,于是匆忙拼凑了一组器材去教室了。
这时铃声可能已经想过了,学生们正期盼着老师今天会给他们带来什么有趣的探究内容。
整节课,老师只好用不停的演示实验来进行教学,偶尔有几个可以上来给老师帮忙的,都显的那么神圣!因为他们能够在上面俯视下面这么多渴望的眼神!而下面的大部分孩子因为没有叫到自己会感到非常遗憾,上面开始实验了,下面却开起了小差。
孰不知,如果老师事先重视了,准备妥当了,那大家就都可以一起来参与了,这将是一节多么吸引孩子的科学课!虽然最后这节课的内容也上下来了,但孩子们好像失去的挺多,教学也远远达不到应该有的高度!2、探究实验变验证实验《科学》与《常识》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此!以前的常识教材中很多的实验都是一个个科学结论的验证,而现在的《科学》更强调在一个个探究的实验中去寻找科学结论。
因为随意,有时我们却把探究实验变成了验证实验。
例如:在上《马铃薯在水中的沉与浮》时,老师把同样的一个马铃薯先放进第一个水槽里——沉了,再放进第二个水槽里——浮起来了。
师问:这是怎么回事?生答:第二个水槽里加了盐。
师:真聪明!第二个水槽里确实是盐水!那你能想办法证明吗?……验证活动开始了!细细一想,我们能这么随意的就指出那里面有盐吗?这不是我们一节课要探究的主题吗?老师这么一确认,后面的探究不就完全成了结论的验证了吗!当学生提出第二个水槽里加了盐时,老师如果这样引导:这是你的猜测,一定加了盐吗?你能想办法来证实你的猜测吗?……活动同样可以延续,不同的是刚才展开的是验证实验,而现在接下去的却是探究实验!谁都明白知道结果的游戏是不好玩的,那么知道结论的实验同样也没有不知道结论的有吸引力!孩子们实验的积极性是完全两样的!这些都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虽然同一个实验可以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但必须思考你的处理方式是否实现了最大的价值。
然而科学课的实验多了,大家处理实验也就随意多了。
很多时候有的老师纯粹只是因为教材要求做实验而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教学还能发挥它的有效性吗?我想很难!让学生亲历实验,亲历探究的过程,这些理念虽已深入科学老师的心了,然而纯粹的亲历过程也是不够的,我们得追求亲历探究所要达到的目标。
以《流动的空气》中用香来观察空气流动情况的实验为例,单纯的经历烧香看烟的过程还不够,我们要让孩子在观察烟的飘散运动中发现空气确实在流动。
四、对待课堂语言的随意性行为如果要上一堂公开课,我们肯定会特别关注自己的课堂语言!因为我们知道课堂语言是否精练、高效,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
而对待平时的课堂,我们却很少去斟酌我们的课堂语言,常常是兴致所致,随便讲讲,跟着感觉和经验走。
1、提问的随意性一个好的问题,可以在学生的思维中激起层层的涟漪;而一个随意的问题,却有可能让学生一头雾水、答非所问,甚至分散注意力,从而降低教学的“有效性”!我们来看一个真实的教学片段:《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课堂上的一个片段。
(在学生小组比较观察发声的尺子和不发声的尺子的活动后。
)师:发出声音的尺子与不发出声音的尺子有什么区别?生:发出声音的尺子在动。
师:那尺子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呢?生1:打出来的。
生2:我们是弹出声音来的。
生3:一定要用力!…本以为很轻松就可以得出的结论(尺子是靠振动发出声音的!)却意外的难产了!其实孩子们并没有错,错就错在问题本身的指向不够明确。
“尺子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呢?”以学生刚刚实验的经验来看,他们确实是用这些方式让尺子发出声音来的啊!只不过他们回答的是物体发出声音的方式罢了,而老师现在需要的答案却是发声的本质。
像这种随意的问题造成答非所问的现象还很多,经常会让我们苦笑不得,降低课堂效率。
再如:在上《点亮我的小灯泡》时,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让孩子们试着用不同的方式点亮小灯泡。
孩子们气氛热烈、思维活跃。
等到活动结束,孩子们安静下来后,老师却突然抛出了这样的问题:电流怎么流的?什么是电路?电路至少需要哪些东西组成?好象孩子们刚才的点亮小灯泡的活动是多余的,怎么点亮的方法也根本不重要!原本激发的学生探究热情一下子就熄火了!2、评价的随意性这里的评价主要指的是课堂上的即时评价。
这种评价在课堂上扮演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旨在鼓励、促进学生的学习行为。
而我们科学老师一般课都比较的多,面对这么多的学生,有时姓名都记不起来,对这种即时的评价也就疏忽了,显的漫不经心了。
学生很多积极的、闪光的表现一次次被浪费了,学生一些不良的习惯却一次次被纵容着。
情景一:在上动物单元时,每当你刚刚走进教室时,一些孩子总会围上来。
有的问你:“老师,今天我们观察什么啊?”有的会跟你讲课后他观察了什么小动物;有的还会考考你;更会有一些同学抓来了某种小动物,在教室里引发阵阵骚动……情景二:小组活动时,风格各异。
大部分小组气氛热烈,有的近乎吵嚷,也有的小组静悄悄……情景三:小组实验时,优缺点各异。
有的小组效率很高、有的小组实验很深入、有的小组记录非常认真、有的小组气氛和睦、有的小组实验结束整理好了器材……情景四:交流汇报时,有的孩子争先恐后,有的孩子认真倾听,有的可能只顾自己,有的从不把别人放在眼里……情景五:下课了,还有一些同学会围在你的周围,不停的跟你交流一些什么……这样的情景我们科学老师肯定不会陌生,请问你评价了吗?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孩子们丰富的课前准备、孩子们的投入及创造性的表现、孩子们细致的观察、严谨的科学态度等等都需要我们的评价去激励;孩子们浮躁的心里、孩子们的自我中心、孩子们的种种未形成的科学习惯都需要我们的评价去引导。
真正重视了评价这个有效的手段,我们的科学教学一定会更加的有效!五、对待课后延伸的随意性行为记得章鼎儿老师曾经说过:不要把上下课的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
下课铃声响了,孩子们真正的探究活动开始了!多么有价值的“大课堂意识”!然而这样的“大课堂意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很多都是留于形式罢了。
例如在上《运动与摩擦力》一课时,课堂上老师让学生围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这个问题进行猜测。
学生提到了很多因素如:接触面的粗糙与光滑、运动的方式、重量的大小、动力的大小、接触面的大小等等。
其中前面三个因素是老师所需要的,在课堂上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剩下的几个因素怎么办?临近下课了,老师说:其他几个因素到底和摩擦力的大小有没有关系?请大家课后继续研究!又如在上完《用水测量时间》后,让学生课后自己去制作一个每分钟滴60滴水的装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