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课堂有效提问的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政治课堂有效提问的案例
有效的提问应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而不应该急促地迈向结果。教师要通过合理有效的提问,努力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比如利用中学生具有好奇、质疑求知欲望这一心理特点,以疑激欲,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萌发积极、主动、探索新知的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通过趣问,悬问,巧问,精问,一题多问等不同方式技巧,创设学生的思维空间,开展多角度思维,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展示学生的创新个性。
(一)有效提问要"趣" ,激发思维的积极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高中政治的教学内容,引入社会热点和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来发问,还可运用诗词、故事、小品、广告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状态,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并进一步主动地去探索寻求答案。
在讲述“培养创新精神”内容时,引入3个画家为独眼、瘸腿的国王画像的故事。甲画家想美化国王,没有画出国王的独眼、瘸腿而被杀。乙画家汲取甲的教训,如实的画出了国王的独眼、瘸腿,结果因为“丑化”了国王遭到了与甲相同的命运。现在轮到丙了,他肯定不想被杀,那他该怎么办呢?一问即出,教室里顿时“活”了起来,学生的思维被打开,通过思考、想象、推断出多种答案。这时老师因势利导,继续提问:什么是创新?为何要培养创新精神?怎样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创新?这一切问题萦绕在学生的脑海中,他们迫切想知道答案,那么本节课的教与学的目标就变的十分轻松。
(二)有效提问要“悬”,激发思维的探索性
好奇心是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源泉。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认真分析教材,寻找最佳处创设悬念情境,给学生心理上制造一种悬念,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对所讲内容产生一种急于追下去的心理,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在讲授国际关系的内容的时候,我收集了大量的图片和数字来说明中日关系的冰冻状态,但随即又投影出安倍晋三访华(称破冰之旅)和温家宝访日(称融冰之旅)的图片和资料,然后追问日本为什么要破冰?中国为什么又要融冰?在矛盾中激发学生的探究的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急盼、渴知的心理状态,有效地激活了思维的探索性。在讲到中美关系时,我先向学生展示了美国的对华政策:一方面,警告台独势力不要太过火,要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另一方面,又向台湾出售大量的军备武器。学生正对美国的行径感到愤怒的时候并对美国的政策产生疑惑的时候,我根据材料情境顺势提问:美国的对华政策为什么具有两面性?在学生的疑惑与思维阻滞点上提问,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碰撞与探索。
(三)有效提问要“巧”,激发思维的灵活性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寻找最佳时机,在学生思维容易堵塞的地方巧妙设疑,创设“愤”“悱”情境,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然后开通思路,释疑解惑。
在系统地把握“决定和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的时候,我有意设置一个“陷阱”:桔子刚刚上市的时候,价格比较高,随着市场上供应量的增加,不久价格就会逐渐下降,越来越便宜,因此,供求关系的变化决定着商品价格的高低,对吗?学生多数都不假思索地答“对”,此时教师进一步设疑:“橘子的价格再高高不过金子的价格,是为什么?”这样,教师在学生最容易忽视的地方因势利导,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从而使先入为主的错误得以纠正,使学生通过思维的碰撞认识到供求只是影响价格的因素,而真正决定商品价格的是价值。
(四)有效提问要“精”,-激发思维的层次性
问题要少而精。教学问题设计的“精”,是指教师在设疑时围绕中心、总体设计,在“关键”(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处设疑,决不随心所欲、在不重要的地方胡乱设疑。创设的问题要小而具体,讲求过程、不重结论,具有可思性。由常问“是什么”向多问“为什么”””和“怎么办”转变。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提供较大的思维空间,促使学生的
思维能力不断提高,才能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考探索中理解知识,把握重点,体味思路,突破难点,激发学生思维的层次性。
在文化生活《永恒的民族精神》这一课在教学环节中,前后两次设计的问题如下:
1.你知“嫦娥”有多少?看到“嫦娥”成功发射的场景,你有什么感受?从“嫦娥”背后的“英雄”身上看到了哪些精神品质?如何看待我们身边的抵制日货、中国女星演日本艺妓等行为?
2.你觉得“嫦娥”人身上反映出来哪些精神品质?如何理性的爱国?相同的内容,不同的提问,所能收到的效果也是不同的。相比之下,前者所包含的思考容量较大,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突出了重点,达到了问得精,学生想得深的效果。而后者的问题显得过于直白,不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自主的去探索,逻辑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教学中,教师的有效提问要抓住教学内容的特点、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与本质,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这样的提问促使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分析和思考问题,突破了重点和难点的同时,使思维向纵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