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写作思维训练大纲第一学期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写作思维训练》课程大纲(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高等写作思维训练

英文名称:ADVANCED TRAING OF WRITING THOUGHTS

课程编号:

学时数及学分:13周,每周6课时,78学时,4学分。

教材名称及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高等文体写作训练教程》马正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说明:本教材被进入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系列,已向全国高校推荐。)

本大纲主笔人:马正平

一、课程性质、目的、要求和任务

“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是中文系本科专业的写作课程的一部分。本课程是将写作基本原理和写作实践训练进行紧密结合的一门“中介性”的课程:一方面,所讲授、训练的写作思维操作模型具有写作思维的基本原理、规律的性质,另一方面,这种写作思维操作模型、规律,又具有极强的思维操作性、技术性、实践性。因此,对写作思维操作模型的训练、建构,是一般写作原理到文体写作实践的中介:对于一般的写作原理来讲,它是一种写作的基本能力;而对于具体的文体写作来讲,它又是一种写作能力的基础。没有本课程的学习,具体的文体写作能力的训练都是不可能的。因此,它是重要的写作学基础课。通过本期课程的学习,应达到以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1、建构起写作的写作主体性心灵背景。即形成高品味的写作人格、创造性的个性、灵活性的写作智慧、以及生存竞争心态和事业理想意志,从而产生强烈写作行为的动力;

2、从理性到感性地建构写作行为的写作思维操作、写作文化控制、写作策略控制、写作措辞的操作模型,实现写作原理、写作规律的技术化、操作化;

3、建构起非构思写作行为过程——立意、行文、修改——的思维操作模型,生成真实有效的非构思写作过程能力。为了达到以上的目的和要求,在教材内容和课程设置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①关于“重点”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板块:一、写作思维操作模

型的建构;二、写作思维主体性的建构;三、写作思维过程能力的建构。

本课程强调写作理论与写作实践的结合,要强调教学内容的可教性,而

第二板块中的写作人格建构、写作心理动力建构、写作信息动力建构、

数字化时代的写作意识,无法直接培养训练,也不具有可教性——人格

是修炼的结合而不是教学的结果。因此,这些内容无法作为教学和训练

的重点,知识作为知识的了解。而第二板块中写作美学、写作文化这二

个问题又是直接制约控制写作行为的重要因素,且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教

性,因此,也应该作为本课程教学的重点对待。因此,在本课程的教学

内容的重点依次为:首先是写作思维模型的建构,其次是写作主体的写

作美学、写作文化的建构,最后是写作思维过程能力的建构。

②关于“教法”本课程的教学要注意阐明基本的写作学概念、要通

过具体文章分析来讲清楚某种思维操作模型的操作技术,老师最好通过

随机的写作内容进行写作思维的操作演示向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思维操

作模型运用的技术过程,让学生真切“看到”老师进行写作思维的操作

过程,从而学会这种思维操作模型。

③关于“学法”首先是领会每个写作学概念的本质,其次,通过教师

的文章写作思维分析和演示来理解掌握某种写作思维操作模型的原理、

技术、程序;最后,要通过自己的写作实践——文章的写作思维分析、

作文实战——将写作思维操作模型、写作美学理想、写作文化规范、写

作策略模型肉身化,心灵化、心灵化、感觉化、习惯化——形成真实有

效的写作思维操作能力。

④关于“作文”当代真实的写作能力、写作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以来于先进写作思维原理、规律的感性转化,另一方面,必须通过实践中提高实践的能力,所谓“从战争中学战争。”必须大大加强学生的写作实践的数量。没有作文数量的保障,写作质量是无法保障的。因此,学生在本学期内引以为戒称各类大小作文、作业20篇。教师要制定一种作文训练的“制度”,例如,把平时作文的次数,纳入期末写作课的成绩,以促使学生主动、被动完成全部作文实践任务。

⑤关于“作文批改”这样大的学生作文量,教师肯定是没有时间全批全改的,也不必如此。学生的作文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改出来的。为此,教材上已经设计了每种文体写作的《作文评改的细则》,供学生检查自批自改用。教师,只按学校规定改的比例进行调查式、代表性、师范性的作文批改、评讲。

⑥关于“写作实习”学校还应安排一次学生的写作实习课,面向社会进行写作实战演习。

⑦关于“知识更新”任何知识都是发展着的,而且每个人对写作的体会也不同,因此,本课程应在不影响本教材知识和训练体系的完整性的条件下,应注意吸收当代写作实践和写作学界关于文体写作的和一般写作原理的新信息到讲

授内容之中去,尤其欢迎教师把自己的写作经验结合到课堂教学之中去,以丰富教学内容,并使写作教学更加具有个性化。

二、大纲的基本内容和学时分配

(一)导论(2学时)

说明:

(1)通过对过去写作学与写作教学的反思,了解当代写作学的发展概况,着重阐明当代写作学的写作观:强调主体动力,强调主体思维,强调当下语境,即动力学生长论的非构思写作观。

(2)阐明通过写作主体性(动力)和写作思维操作模型的建构,从而生成鲜活并富于创造性的写作能力。

(3)阐明怎样进入非构思写作状态的学习方法。

(二)写作赋形思维(6)

1、写作赋形思维的概念

2、写作赋形思维的操作模型(一):“重复”与“对比”

3、写作赋形思维的操作模型(二):“起、承、转、合”

4、文章的写作赋形思维的分析与评论

说明:

(1)阐明写作赋形思维的概念、功能,指出赋形思维在写作过程中从写作主题立意到文章的文本的中介作用。

(2)着重阐明并演示“重复”与“对比”的赋形思维操作模型,

(3)揭示中国古代写作学中的“起、承、转、合”章法论的思维基因是“重复”与“对比”的赋形思维的优化组合,消解“起、承、转、合”的八股僵化模式,将古典“起、承、转、合”章法理论推向现代化的转换。

(4)各进行一次文章的写作赋形思维分析与赋形思维的操作演示,使学生看老师和作家是怎样进行写作的赋形思维的。

(5)学生对文章进行写作赋形思维的分析与评论,并赋形思维运用到作文实践训练中去。

(三)写作路径思维(一——四,8学时)

1、写作路径思维的概念

2、写作路径思维(一):因果思维操作模型(4)

3、写作路径思维(二):构成思维操作模型(4)

4、写作路径思维(三):过程思维操作模型(2)

5、写作路径思维(四):程度思维操作模型(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