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导学案(推荐3篇)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导学案【第1篇】教材分析:《书戴嵩画牛》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2课《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二篇文言短文,是苏轼为唐代画家戴嵩的《斗牛图》写的一篇题跋。

文章用简洁的语言,平实的手法,围绕唐朝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刻画了杜处士和牧童两个特点鲜明的人物,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揭示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道理。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句,读懂文章大意,感受文言文简约凝练的语言特点。

3.学习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能用自己的话创造性地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4.领悟本文一事一理的写作方法,明白做事需向内行人请教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1.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读懂文意,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2.想象故事细节,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识题跋1.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22课《文言文二则》。

上次课《伯牙鼓琴》带我们重温了一段动人的知音故事,也让我们欣赏了音乐的魅力,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看一幅画,围绕这幅画,又会有怎样的故事呢?2.板书课题(1)指名生读课题,注意停顿:书/戴嵩画牛(2)为什么要这样停顿呢?相机理解:“书”就是“书写”的意思。

3.介绍题跋:题跋指写在书画、书籍、碑帖前后有关品评、鉴赏等的文字,写在前的叫“题”,写在后的叫“跋”。

这则文言文就是苏轼为戴嵩的画作《斗牛图》所做的题跋。

4.简要介绍戴嵩。

二、初读古文,明节奏(一)整体感知,读准读顺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正音。

(1)相机指导:结合字义读准“处、好、数、曝”四个多音字的读音。

(2)引导学生看偏旁猜“曝”的意思,介绍古人“曝晒节”曝晒习俗,相机指导书写“曝”字。

3.同桌相互检查读音是否准确。

4.全班齐读课文。

(二)感知节奏,读出韵律1.提示:文言文在朗读时,要注意停顿和节奏。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相信今天我们认识的一位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也能让大家感动不已。

2、今天我们学习:16青山不老(板书课题)3、让同学们谈谈对课题的理解。

(如:青山永远不会衰老;青山会永远年轻;青山会永远长存,绝不会枯竭等。

那为什么青山会不老呢?难道文中就只是说青山不老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看看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1、读一读。

治理、归宿、荡漾、领悟、肆虐、盘踞、绿洲、三番五次、风雨同舟理解“风雨同舟”并找近义词。

2、文中的山野老农创造了怎样的奇迹?(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

也就是通过15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将原来狂风肆虐、沙尘暴盘踞的山沟改造成了绿意荡漾的青山。

)可用教室相比形象教学3700亩林网,约70300间教室。

让生感受到:这些根本就让人意想不到的甚至觉得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偏偏就是事实,这确实是个奇迹。

三、精读课文,领悟情感1、思考:老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这一奇迹的?并朗读体会。

(主要包括两方面:险峻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简陋艰辛的生活条件。

另外包括老农年老、瘦小;同伴相继过世;老伴去世;女儿三番五次来接他。

可他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决心毫不动摇,他宁愿吃苦也要坚守在山沟里植树造林,改造山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从而让生觉得这确实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2、你觉得老人这样做傻不傻?他这样做是为了他自己吗那他为了谁?(保护家园,造福人民与子孙)你为他感动吗?3、所以,在作者告别老人时,作者不由得想到: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教材分析与处理本课是美术课堂的延伸,作为一种特殊的画种,漫画虽然在浙教版初中美术课本中没涉及到,但也于课本有着必然的联系。

而且通过漫画欣赏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漫画的欣赏,可以教给学生观察生活,识别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现象,增强是非观念。

本课准备了以下几个内容:(1)漫画的种类,如歌颂漫画、讽刺漫画、幽默漫画等;(2)漫画作品,根据漫画的种类来选择漫画作品,以讽刺漫画、幽默漫画为主。

学习目标:(1)通过漫画欣赏,使学生了解漫画的特点与种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生活与艺术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幽默感和增强识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是非观念,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增强爱国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等。

学习重、难点:(1)重点:欣赏和讨论漫画的特点、意义及艺术性。

理由:初中美术的教学任务应该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包括激发学生学习其它课程的兴趣),如何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及审美观念,而不能把重点放在如何教会学生怎样去做一个画家。

所以本课作为美术课堂教学的延伸,重点应该是了解漫画的特点、意义及其艺术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和提高他们学习兴趣的目的。

(2)难点:使学生理解生活与艺术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积极上进的思想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授课年级:七年级二、说教法与学法1.本课为欣赏课。

2.整堂课以提问为主,不断的设问,通过问题让学生开动脑筋,尝试师生角色的互换,即提出问题后让学生来回答,用学生的回答来教会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如某某作品的意义是什么?谁能帮老师回答这个问题?谁愿意当我的老师呢?尽量挖掘学生的发光点,让举手的学生去教会有困惑的同学,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学生也就在跟上老师的思维的同时,学习到知识。

3.提出悬念,利用漫画自身的特点,提出悬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导学案第1篇】一、课前解析关注字词本课共有13个生字。

生字的学习,要结合汉字结构进行。

比如“搁”“综”“瞬”等字在教学时,可利用左形右声的特点帮助记忆;“萍”“藻”等字也是形声字,但要强调上形下声的特点。

多音字“削”在教学中,可借助句子理解记忆。

本课有许多难懂的词语,可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它们的意思。

关注阅读理解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品悟“好的故事”就是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体会作者从现实到梦境,再回到现实的情感变化。

从文章的圆形结构中披文入情,既学习了阅读理解的方法,又品味了文字的魅力,还能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深刻含义。

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体会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关注表达运用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

通过现实与梦境的对比,引导学生理解梦境中的景物的意蕴。

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从而使学生将方法灵活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让学生真正从学过走向学会。

二、教学目标1.能认识并掌握本课生字词。

会写“搁、综”等13个生字,会写“预告、烟草、烟雾”等15个词语。

2.能练习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抓住重点语段中的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4.能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三、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品悟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2.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搁、综”等13个生字,会写“预告、烟草、烟雾”等15个词语。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错综、骤然”等难懂的词语。

2.知道“好的故事”是指“我”的梦境。

3.能读懂第一自然段,了解“我”的现实处境。

【教学过程】一、揭题激思1.导入:我们听过很故事,故事总是有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的,但今天我们要读的这个故事却不一样。

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5《好的故事》精品导学案

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5《好的故事》精品导学案

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5《好的故事》精品导学案本文介绍了XXX的一篇散文诗《好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XXX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作者在梦中回到故乡的情景,第二部分则是对现实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望,最后一部分则是对故事的总结和展望。

通过阅读本文,我们可以感受到XXX的思想深邃、文字优美,同时也能够了解到他对于当时中国社会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望。

第一部分为“我”在昏沉的夜里闭目养神的情状;第二部分为“我”在梦中看到一个好的故事,其中又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水乡各种奇妙的景物,二是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三是故事的结局。

3)小组交流,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怎样将这些看似琐碎的影像合成一个整体的故事的。

作者将梦中所见的景物、人物、事情等进行了有机的组合,通过细致的描写、生动的形象,将这些看似琐碎的影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同时,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比喻、象征手法,让读者更加深入地领悟到故事中所蕴含的美好与意义。

事,表现出他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和对理想生活的热爱。

这句话中的“清楚起来了”也是作者情感的升华,展现出他对眼前之景的向往和憧憬。

3.问题引领:文中出现了一些比喻和象征,你发现了吗?它们有什么意义?4.研究提示:1)“我不在小船里了。

”这句话中的小船是一个比喻,代表着作者回忆中的故事,也代表着作者的想象世界。

作者从小船中走出,回到了现实生活中。

2)文中多次出现的“昏沉的夜”是一个象征,代表着作者的迷茫和不安,也代表着作者的内心世界。

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次提到“昏沉的夜”,从而完成了一个美好故事的回环。

5.问题引领: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什么情感和思想?6.研究提示: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和对理想生活的热爱。

他通过回忆和想象,创造出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故事世界,让读者感受到美好的事物和情感。

但是,当他从美好的梦境中回到现实生活中,淡淡的怅惘就会油然而生,表现出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迷茫。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6课《好的故事》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精选三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6课《好的故事》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精选三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6课《好的故事》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精选3篇篇一:26.好的故事教学目标1.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4.能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教学重难点1.能抓住重点语段中的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2.能结合资料,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我们每个人都爱听好的故事,而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又为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这个故事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一同走进鲁迅为我们营造的故事世界。

(板书课题,简介作者的作品)二、检查预习1.教师检查学生认读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2.同桌互查生字认读情况,并解释重要词语。

(1)教师提示学生借助课后第一题,让学生明确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

(2)关联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交流平台”,回顾理解词语的方法。

(联系上下文猜测,再借助注释理解;较难理解的词语只需知道大意;在无法理解的词语旁作记号。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师:请同学们自主阅读《好的故事》这篇课文,结合课文内容,按下图提示找出相应的段落。

2.思考:作者为我们讲的“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明确: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

课件出示句子:◇我闭了眼睛……搁在膝髁上。

◇我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四、再读课文,分析理解1.齐读第1~3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1)学生合作交流:第1自然段中描写了“昏沉的夜”的情景,在这里“昏沉的夜”有什么特殊含义?你是怎么理解的?(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结合阅读链接来理解。

)课件出示:该文写于一九二五年一月,当时北京笼罩在极其混沌、黑暗、恐怖的气氛中。

封建军阀卖身投靠帝国主义,把中国变成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人民在苦难的深渊里挣扎,因此“昏沉的夜”象征了当时的封建军阀统治。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会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一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二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联系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精神。

课前准备:1、补充“资料袋”内容,进一步增强对鲁迅先生的了解。

2、制作与课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谈话,导入新课1.每日一言:鲁迅名言导入谈话:你觉得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⑴学生自由发言。

⑵出示文章中心句(即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2.教师导言:这节课,我们结合具体的事件来体会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二、了解事件,体会品质交流导学案㈠《水浒传》。

1.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内容。

2.理解句子:“哈哈!还是我的记忆好。

”鲁迅先生对作者的爱护、教育,不乏风趣,暗含批评——不能那样囫囵吞枣地读书。

3.讨论:为什么“我”听了伯父的话会“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⑴“羞愧”是因为伯父年纪比“我”大,而比“我”记性好。

⑵“悔恨”是后悔自己读书囫圈吞枣,结果张冠李戴。

⑶“比挨打挨骂还难受”是因为“我”听出了伯父的话中之意,伯父说自己记性好。

实际上是说自己读书比“我”认真。

伯父说这话是在婉转地批评“我”的学习态度。

教育“我”读什么书都不能马马虎虎的。

4.临去时伯父为什么要送两本书给“我”?送书给作者,更表现了他对作者的关怀与期望。

5.议议:这个小故事反映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对待学习认真严谨,更表现了他对作者的关怀与期望。

6.有感情地朗渎课文第二部分内容。

㈡谈“碰壁”。

1.默读课文部分内容。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导学案第【1】篇〗教材分析:本课的两首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刘禹锡有关黄河的诗歌。

《凉州词》写的是边塞的荒凉,《浪淘沙》写的是黄河的蜿蜒曲折,流程较长。

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是学习难点。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3.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关键处处理:利用教学课件,直观演示,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古诗的韵律,加深理解。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录音机、磁带、课文插图等。

学生:按要求预习课文,查阅作者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凉州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刚刚学习了有关长江的文章,同长江的热情、奔放所不同的是黄河的凝重、悲凉。

从古到今,黄河也是诗人们描写的对象之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首有关黄河的诗歌。

二、学习《凉州词》。

1.简介作者王之涣。

2.解释题目。

3.初读课文。

播放录音,范读。

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

4.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5.想意境,悟诗情。

(1)自由读诗歌,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指生读诗并交流。

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塞、玉门关的荒凉,表达了作者的孤独、悲凉的心情。

6.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

边读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7.练习背诵。

先自由练习背诵,再指名背诵。

三、诵诗会。

学习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教学《浪淘沙》教学过程:一、背诵《凉州词》1、指名背诵。

2、全班集体背诵。

二、学习《浪淘沙》。

1.初读课文。

播放录音,范读。

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桥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桥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桥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桥导学案第1篇】六年级《桥》教案一、教材分析课文《桥》是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也是一篇微型小说。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故事叙述了一位老汉在山洪暴发之后,将村民们安全地送过桥。

作为党支部书记,他要求同是党员的儿子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作为父亲,生死抉择之际他推着儿子先走。

他用共产党员的信念和深沉的父爱筑起了一座不朽的生命桥。

作为一篇经典的微型小说,《桥》在情节和语言上都非常有特点。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冲突不断。

山洪暴发,村民们抢着过桥的惊慌失措,与老支书如山一样的稳重形成第一次冲突。

混乱中,老支书提出“党员排在后边”,再以“可以退党”一锤定音维持秩序,这是第二次冲突。

第三次冲突是老支书揪出插队的党员小伙子。

第四次冲突发生在生死关头,老支书与小伙子都想让对方先过桥,结果两人都不幸遇难。

课文的语言形式也很有特点。

短句很多,自然段也极为简短,读来节奏急促而紧张。

用环境描写串联起整个故事。

既营造了情节发展的紧迫感与危机感,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更暗示着人物的命运。

留白处意味深长。

比如,小伙子被发现插队后“瞪了老汉一眼”;被洪水冲走前老汉“似乎要喊什么”。

这“瞪”和“喊”的背后是什么?作者没有写,读者却能联想到许多。

小说的结尾是一个老太太来祭奠她的丈夫和儿子。

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但读者此时才恍然大悟:那小伙子不仅仅是党员,更是老支书的儿子!这样的结尾,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通过之前的语文学习与阅读积累,对小说并不陌生,已经初步打下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来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

但学生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不宜求深求全。

对于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桥》,要让学生能在阅读中体会环境描写和情节塑造对人物形象的作用,还需要教师设计贴合学生认知基础的学习活动,一步步做好引导,切忌用晦涩的术语进行过度解读。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导学案第1篇】一、教材解析:本文出自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组第17课,本组课文主要是鲁迅先生的文章,表现了鲁迅先生高尚的人格情操。

而《少年闰土》这篇文章通过对我和少年好友闰土之间的故事展现出“我”和闰土之间简单而深厚的友情、我对少年闰土的怀念以及对他年少时自由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流利准确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2、过程目标:正确理解文章重点语句,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感受少年闰土作为一个农村少年的质朴、聪明活泼、能干的品质,理解作者对闰土这个年少好友的特殊感情;学会尊重、平等地和身份不同的人和平相处。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少年闰土的人物形象;体会并学习人物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等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感悟质朴的语言对于感情的表达作用。

2、教学难点: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理解文章中“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强上的四角天空”等深刻含义的句子。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有这样的一位少年,他和我们年龄相仿,不仅健康、天真、活泼,而且勇敢、聪明、有本领、见识广。

相信大家都想知道他是谁,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这样一位可爱的少年,来学习鲁迅先生的《少年闰土》。

(二)新课讲解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解决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带着问题读课文:想想我和闰土是怎么认识的又写了“我”和闰土之间的哪些稀奇有趣的事(少年时,我的家境很好,闰土的父亲是我家的忙月,过年时家里忙不过来,闰土的父亲便叫他来帮忙,我与闰土因此相识。

文中写了我和闰土之间的四件有趣的事,分别是:雪天捕鸟、海边拾贝、月夜刺猹、潮汛看鱼,而且我和闰土之间的事情说明虽然身份不同,但是我们的感情却非常好。

)(3)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去表现闰土的事有什么好处(主要是通过外貌描写、动作描写来表现闰土。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案与反思第【1】篇〗《好的故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部编本小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好的故事》【教材分析】《好的故事》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散文,本单元以“走进鲁迅”为人文主题,本文是第二篇。

《好的故事》表达了作者虽然身处黑暗现实之中,仍然保有对光明、对美好事物、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学情分析】本文写于上世纪二十年代,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

有些词语比较难懂。

在学生初读课文时,可先跳过难懂的词语,再读课文时,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课前学生可查阅有关鲁迅及本文的一些资料,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1. 抓住关键词句,体会美好的梦境。

2. 结合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3. 体会作者于美好的景致中寄托的感情。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句,体会美好的梦境。

【教学难点】结合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体会作者于美好的景致中寄托的感情。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时划分】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检测读词。

出示上节课学习的词语,指名读:石油鞭爆乌桕蒙胧伽蓝皱蹙虹霓萍藻参差追问词语意思:煤油鞭炮蒙眬寺庙皱缩彩虹浮萍长短不一的意思出示短语:泼剌奔迸的红锦带点拨:“泼剌”是拟声词,“奔迸”形容水的动态,这个短语要读的紧凑一些。

2.从课文首尾呼应的结构特点回顾内容,引入作者“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鲁迅的梦境,先去感受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

板书:美丽、幽雅、有趣二、精读梦境。

(一)感受美。

师生合作配乐朗读文章第3—9自然段,师读第3、4、6、8、9自然段,学生读第5、7自然段。

师;这就是鲁迅笔下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读后你觉得美吗?你从哪里读出了这种美呢?(二)品读美。

出示学习提示:默读课文第3—9自然段,哪些具体的描写让你感受到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导学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了解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

通过联系上下文、时代背景、同学相互讨论等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言行外貌概括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内容和重难点1、教学内容:课文通过“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表达了“我”与闰土的友谊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2、教学重难点:学习四件稀奇事,揣摩人物语言、动作,体会人物的特点和理解含义深刻句子是本课的重点,而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更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学情分析因为课文写的是少年时代的事情,学生容易产生共鸣,但由于课文时代较远,有些句子还深奥难懂,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产生片面的理解,对人物感情也不一定能准确把握。

所以我先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拉近与课文的距离,然后采用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背景材料,并采用联想法、谈话法将学生带入文章情境,从而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四、媒体选择和设计ppt五、教学过程一、搜集资料,导入新课师:我国有一位大文豪: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立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的“一”字你们知道他是谁吗?(鲁迅)学生搜集鲁迅资料,师归纳介绍。

师:本组课文就让我们去认识、了解鲁迅先生吧!师:让我们先翻开导读,看看本组课文的学习要求是什么?生:本组课文师:下面就让我们带着导读中的要求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文章《少年闰土》。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交流预习,整体感知师:让我们拿出预习学案,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交流。

(小组共同交流预习学案的内容)师: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你们小组内还有哪结不明白的问题呢?三、小组交流,合作探究(一)小组合作交流师:老师这里有两个问题,请看大屏幕(出示导学案的问题)。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会写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遗体、挽联、团聚、失声痛哭、囫囵吞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成长;热爱劳动人民,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的人。

学习鲁迅先生关心他人、爱憎分明的高尚品质。

4.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课时目标1.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遗体、挽联、团聚、情节、记性、保存、失声痛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马马虎虎、恍然大悟、饱经风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初识鲁迅,导入新课1.学生谈自己眼中的鲁迅。

2.教师讲述心中的鲁迅。

3.读题入文。

师:同学们,通过这番介绍,我们知道了鲁迅先生是一个了不起的伟人。

但是,鲁迅在世的时候,他的侄女周晔还是个不满十岁的小姑娘。

小周晔眼里的伯父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她的视角来认识鲁迅先生。

(板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学生读题,教师引导读出小侄女对伯父深深的爱。

三、初读课文,认读字词1.认读会认的生字词。

(课件出示)2.学习会写的生词。

(1)音:开始朗读,找出重点字音,连读两遍。

(课件出示)(2)形:(课件出示)①形近字组词:详——祥挽——换咳——该搞——稿恍——晃②同部首字归类:囫囵咳嗽(3)义: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四、整体感知,理清文脉1.浏览课文,了解隔行分段的方法。

2.指名分别读课文的五段,想想讲的是什么。

(出示课件)第一段:伯父逝世后,人们沉痛地悼念他。

第二段:伯父教育“我”认真读书。

第三段:伯父笑谈鼻子被墙壁碰扁的趣事。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伯牙鼓琴》。

2.学生能凭借注释、资料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文言文特点,理解背诵《伯牙鼓琴》。

2.通过诵读了解伯牙、锺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3.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巧激趣1.播放《高山流水》古琴曲:大家现在听到的这首曲子,名曰《高山流水》,已经流传了几千年。

它能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它旋律优美,还因为它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鼓琴》,师板书,生齐读课题。

2.鼓是什么意思?(弹)本课讲述的本身就是关于音乐的故事,用《高山流水》的乐曲导入,既契合本课内容,又能引起学生注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出示自读提示。

(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学生自读,师巡视。

3.检查初读情况。

以下字形字音有误的一组是?4.师讲解:哉、巍、弦5字词读准确了,相信这两个句子也难不倒你,谁来读指名读,读正确,读流利。

三、花样朗读晓停顿1.教师范读。

3.课件出示画了停顿记号的课文。

3.生读课文。

(1)自读练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四、合作探究懂文意1.借助注释学生先进行自学2.教师指导学习课文3.创设情境,训练语言。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第【2】篇〗教材分析:《伯牙鼓琴》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的文言文。

主要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锺子期的故事。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第【1】篇〗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我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求”。

“知音”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是从何而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知音”有关的故事。

二、走进故事,体会感情1、解题:《伯牙鼓琴》,鼓为“弹”的意思。

2、自学(读准、读通、读懂)。

3、互助学习:朗读检查、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意思。

4、分享与释疑:重点强调“汤”的读音,最后一句的断句及意思“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补充资料:伯牙是著名的琴师,并且在朝为官;而锺子期是一位樵夫。

两人地位相差很大。

三、深度思考,理解“知音”1、提问:“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锺子期死后,伯牙要破琴绝弦,终身不再弹琴?预设:因为伯牙认为钟子期是他的.知音。

(这是比较浅层的理解,学生可能会关注到这一因果,但不能体会其中深厚的情感由来。

)2、从哪里可以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呢?请在文中找到依据。

预设:因为在伯牙“志在太山”时,子期能够评论出“巍巍乎若太山”;伯牙“志在流水”时,子期可以感受到“汤汤乎若流水”。

请你发挥想象,锺子期听到琴声后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引导学生细致描述)预设:当锺子期听到伯牙在弹高山时,他可能看到了巍峨的大山,山势连绵起伏,山峰高耸入云。

当锺子期听到伯牙在弹流水时,他可能看到了河水浩浩荡荡,奔流向前。

3、伯牙将子期视为知音,是否只是因为他能听懂自己的琴声?引导学生回到文本,关注到“志在太山”“志在流水”,琴声包含着伯牙的情操与志向。

子期听懂的不仅仅是外在琴声,更重要的是琴声中包含的志向。

由此,伯牙才将其视为知音,与那些表面上赞扬他琴声的人相比,子期才是真正明白自己的人。

因此,只有“知志”才是真正的“知音”。

4、此时此刻,伯牙的内心是这样的呢?预设:激动的、欣喜的、不在感到孤单的。

5、当锺子期死后,伯牙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他为什么一定要破琴绝弦?预设:伤心的,悲痛的,甚至是绝望的。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说课推荐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说课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说课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说课第【1】篇〗设计说明鲁迅在本篇课文中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好的故事”,描绘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表达了自己对美好未来的期望,暗示了与黑暗势力不懈抗争的决心。

全文以情绘景,情景交融。

教学设计中,以体会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为主线索,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结合相关资料来理解梦中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对美的理想的追求。

注重积累运用,通过拓展练笔,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鼓励摘抄优美语句,丰富学生积累。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

2.搜集鲁迅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发质疑,深入读文1.板书课题,直接导入:同学们,看到课题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预设: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这个故事好在哪儿?2.介绍背景:此文写于1925年,当时的中国极其混乱,帝国主义正在迫害中国,广大的劳动人民的生活也比较艰苦。

在这样的境况下,这篇文章表达了鲁迅先生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走进文中,细细品味。

设计意图:抓住课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适当介绍背景,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过渡: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

初读课文时,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

2.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指导。

3.出示词语,检查字词认读情况。

搁在错综澄碧萍藻荡漾火焰瘦削瞬间凝视骤然掷石头陡然教师强调:“综、藻”是平舌音,“掷、澄、瞬、骤”是翘舌音,“削”在本课的读音为“xuē”。

4.指名分自然段读文,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5.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遇到不懂的词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也可以查字典。

提醒并训练学生养成自学生字词的好习惯。

膝髁:膝盖。

伽蓝:佛寺。

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晕:光影、色彩四周模糊的部分。

骤然:突然;忽然。

蹙:皱(眉头);收缩。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案与反思第【1】篇〗设计意图:《小花猫找汗》是一节听读游戏识字课,有一次组内教研过程中,一位年轻老师提出:“现在上听读游戏课太难了,尤其是长篇的科学故事性的文章,真不知怎么教给孩子?”。

其实对于小朋友而言,听读课本上的文章诗歌很适合学龄前的孩子,既能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又能增强识字的能力,每一篇诗歌有讲述一个知识点,在幼小衔接工作的过程中,听读游戏识字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花猫找汗》是一篇很适合低龄小朋友的科学童话,孩子们通过阅读能了解一些动物出汗的科学常识。

语言生动有趣,课文的画面形象可爱,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助于激发幼儿的想象力,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

鉴于以上几点,我有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1、复习学过的生字:猫猪狗牛马。

学习新授生字:说问汗吐2、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进行分角色创作表演童话故事。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对科学诗歌的兴趣,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活动准备:教杆字卡若干钓竿小鱼池教具小动物头饰若干个《小花猫找汗》动画片律动音乐《小动物》表演用背景幕布录像机。

活动过程:律动《小动物模仿操》教师领幼儿入座。

一、导入:播放动画片《小花猫找汗》。

二、听读游戏诗歌教学:动画片看完了,我要考考小朋友,这个动画片的名字叫什么?出现了哪些小动物?让幼儿发言,教师并依次贴出各种所说出的小动物的)(随后教师依次出示词卡:身上、舌头、脚掌、鼻子。

)教师引导幼儿玩“连连看”的游戏(请小朋友上前连线,把小动物和相对应出汗的位置的词卡廉洁,以此巩固关于小动物出汗部位的知识教育。

)三、复习学过的生字这些小动物还带来几个字宝宝,我们一起看看。

(把刚才的小动物翻过来,后面是相对应的小动物的名称字卡:猫、狗、猪、牛、马。

)四、认读认读识字游戏“听声音认生字”游戏(老师或小朋友学小动物的叫声,另一名小朋友找出相对应的字卡)四学习新授生字。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第1篇】学习目标:1、学会11个生字,认识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复述课文。

3、明白“知音”的含义:能够懂得对方的思想感情。

知音是很难得到的,有了知音,要懂得珍惜。

教学重难点:1、感受伯牙和钟子期是知音。

2、体会伯牙断琴的意义。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高山流水》的曲子、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出示)师:同学们,在我们武汉市汉阳区有个地方叫古琴台,你们知道这个名字的由来吗?这里流传着一个优美的故事,那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

知道主人公的名字吗?(板书:伯牙、钟子期)那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古老的故事中去。

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悟1、自由朗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检查字词的自学情况。

3、指名学生读课文,正音。

想一想课文讲的是件什么事?4、指名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师适时小结。

三、探究学习1-3自然段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3自然段。

边读边思考:伯牙是什么人?伯牙的高超琴艺是怎么练成的?请勾画相关的句子。

2、学生自读自悟,交流,相机强化“伯牙学琴功夫深”的结论。

3、出示重点句子:“这里就像仙境一样,伯牙陶醉在美景之中,浑然忘掉了自己。

风声,浪声,鸟语,虫鸣,大自然奏起的交响乐,深深地打动了伯牙,他情不自禁地弹起琴来。

”⑴、遇到重点句,先别急,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

首先,多读几遍句子,再找到重点词来理解,谈体会,最后再美美地读一读。

方法:初读——理解词——美读。

用这个方法,自己来试着学习这句话。

⑵、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⑶、全班交流,师小结:伯牙弹琴很投入,他是情由景生,是触景生情,然后是移情于景,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4、伯牙的琴艺大有长进,这令他十分高兴。

然而,没高兴多久,苦恼的事情就来到了,你知道是什么吗?他自己十分陶醉,可是周围的人都听不懂,无法理解他的琴声,这使他陷入了孤独之中。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 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 正确朗读并背诵《伯牙鼓琴》,通过想象画面的方法体会艺术之美。

3. 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欣赏,知音难觅以及音乐的魅力。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体会朋友间知音难觅的情感。

教学难点: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以曲入题1.播放《高山流水》2.上课3.音乐能荡涤我们的心灵。

它本身就是一种美,能提高我们对美的欣赏能力,使我们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这就是音乐艺术的魅力。

今天,我们就走进这首曲子背后的故事。

(板书课题,齐读。

)二、解题1、谁来说说“鼓”的意思呢?课题又是什么意思呢?(《伯牙弹琴》,让我们再次齐读课题。

)4、这是一篇文言文,还记得在五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学过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学习文言文有三步走,分别是读通文言文;读懂文言文;读好文言文。

什么是读通、读懂、读好呢?(预设:读通是把课文读顺,读出节奏;读懂是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读懂文言文的意思;读好是带着感情去读。

)5、这是我们学好文言文的“三部曲”。

今天,就让我们用上这些方法继续学习文言文。

三、读通读顺,感知课文1、首先,我们要读通文言文,请你们打开书,认真倾听视频朗读,给容易读错的字音做上记号。

2、出示字音容易读错的字:少选汤汤乎以为复为鼓琴者过渡:“为”字是多音字,我们应该根据意思去选择读音,这叫“据义定音”。

(板书:据义定音)3、现在,我把这些易读错的字放到句子中去(出示句子),大家试着读一读。

(指名读,齐读)。

4、文言文的朗读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

请看大屏幕,先试着自己读一读。

指名读,齐读。

四、读懂品情1.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请看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出示句子1: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导学案第1篇】《好的故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反复读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想象文中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美好的景象。

【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做过梦吗?你的梦境是什么样子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鲁迅先生的梦里。

哪位同学为大家介绍下你认识的鲁迅?(生介绍)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梦,看看他的梦是什么样子的。

二、导入新课,初读感知1.初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边读边思考:鲁迅先生的梦境是什么样子的?2.读过课文,你对鲁迅先生的梦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很美好)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和鲁迅先生享受美好的梦境、美好的故事。

(板书:美好的故事)3.出示生字生词,指名领读、跟读,同桌互查。

4.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帮助同学识记生字,强调“参、差”是多音字,指导发音与组词。

5.指导写字。

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书写。

如“漾”的部首为“氵”,右边上半部分“羊”的竖不出头,下边是“永”不是“水”;“焰”的右下边是“臼”不是“白”;“瞬”指一眨眼的时间,所以部首是“目”不是“日”;“骤”可以采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来记忆。

书写要美观。

“骤”“瞬”“陡”等左右结构的生字在写的时候要注意左边窄、右边宽,而“削”是左边宽、右边窄。

“坠”在写的时候注意“队”字的捺要延伸出去,使整个字重心稳固,否则容易上面小、下面大,书写不美观。

三、精读品悟,理解课文1.鲁迅先生写《好的故事》主要集中在哪几节?他写了哪些美好的景象?请大家自主朗读课文,并画出鲁迅先生笔下的美好景象。

2.小组交流探讨。

这些景象让你在头脑里形成了什么样的画面?试着用你的语言把他描述出来。

本篇课文的写作年代与现在间隔较远,所以语言表达与现在也不完全一样。

课文中描写的都是很普通、很常见的景色,描写细致但是描写对象很多、很杂,所以需要让学生反复诵读来理解、体悟课文。

通过指导学生朗读重点语句,感悟鲁迅先生当时的感受与表达。

(1)“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用鞭爆聲响与声响间的间歇以及身边围绕的烟雾来衬托当时孤寂的情形与心情。

一个人的黑夜不仅仅是黑暗,更是寂寞而孤独的时光。

(2)“两岸边的乌桕,新禾……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

”在先生描绘的景物中,乌桕与新禾、村女与和尚、茅屋与伽蓝等都是对立的矛盾体,映射了先生矛盾纠结的内心,在失望与希望中来回纠结,反抗绝望。

(3)第4自然段中“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以至于无穷”呈现出一种非常美好而又明快的美学意境,是全文的文眼。

3.现实是否像鲁迅先生的梦境一样美好?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做这样一个梦?这个梦有什么含义?全班自由交流。

文中两次提到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这三个词语描绘的其实就是鲁迅先生当时内心一种美好的向往与憧憬。

鲁迅先生将自己内心的美好愿景寄托于他梦中看到的情景,乌桕、新禾、野花等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的景象,大红花和斑红花在水中的浮影,锦带、狗、白云、村女等都是鲁迅先生美好愿景的表达与寄托。

这篇文章是鲁迅作品中少有的表现美好的文章。

文中描写了很多美好的意象,但是最后鲁迅先生心中的梦醒了,他想要记录下这美好的梦境,奈何眼前已没有了“一丝碎影”,只有“昏暗的灯光”,表现了作者的失望与怅惘、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导学案第2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错综、萍藻”等词语并理解其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1.抓住关键句子,感受“好的故事”的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

2.通过联系上下文、时代背景、同学相互讨论等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通读课文,品悟本文明快、美丽的感情基调和美学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重点难点重点1.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错综、萍藻”等词语并理解其意思。

2.感受“好的故事”的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

3.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难点1.诵读课文,品悟本文明快、美丽的感情基调和美学意境。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内心真、善、美世界的表露。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了解作者及当时的生活背景,搜集鲁迅的生平及文学成就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错综、萍藻”等词语并理解其意思。

2.通读课文,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重点难点重点1.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错综、萍藻”等词语并理解其意思。

2.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难点通读课文,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谈话:上节课,我们从鲁迅先生的笔下认识了健康、天真、活泼,而且勇敢、聪明、有本领、见识广的少年闰土,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鲁迅先生的另一篇作品。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从课题中你认为课文重点部分在什么地方?3.快速默读课文,找出依据。

(找出哪些自然段写现实,哪些自然段写梦境,将课文条理理清。

)二、预习探究,合作交流1.小组学习本课的生字词,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开火车式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字音。

3.利用课件检查学生掌握的情况。

给生字正音,巩固生字的音、形、义。

4.默读课文,梦境中哪些地方令人难忘。

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

5.再读课文,小组合作,简析课文的结构。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在昏沉的夜,看到一个好的故事。

第二部分(第4~11自然段):好的故事在朦胧中逐渐清晰的展开。

第三部分(第12自然段):照应开头,执着的追求。

三、研读课文,整体感知1.指导学生从文中找出能概括眼前这个“好的故事”的语句。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

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 2.作者对梦境的描写可划分几个部分,分别是什么?简要概括一下。

(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借回忆以前来写眼前的梦境,表现了作者对眼前之景的憧憬与向往;第二部分是写所见故事更加清晰,作者的情感更加强烈和对理想的坚定。

)3.“好的故事”开始前的部分写了什么?(1)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

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2)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上。

全班齐读并思考:描写现实这部分中,哪一句起到最重要的作用?(是昏沉的夜。

)这样的夜作者会有怎样的情感呢?可不可以省略掉呢?(学生结合搜集有关鲁迅的资料交流,讨论)明确:灯火渐小,“石油”把灯罩熏得很昏暗,四周鞭爆繁响,烟雾弥漫,是“昏沉的夜”。

“我”一边看书,一边蒙胧睡去,“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这里,空气的窒息、昏沉,令人厌恶,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影射。

四、总结回顾师:整篇文章将梦幻与现实相交织,既表现了现实与理想的对抗,也揭示出作者内心世界对理想的追求。

好的故事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关键句子,感受“好的故事”的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

3.诵读课文,品悟本文明快、美丽的感情基调和美学意境。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内心对美好世界的表露。

重点难点重点1.抓住关键句子,感受“好的故事”的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内心对美好世界的表露。

难点诵读课文,品悟本文明快、美丽的感情基调和美学意境,体会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作者在沉沉的黑夜里,梦见了什么?(好的故事。

)2.找出全文的中心段,并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

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二、赏析梦境的美好1.作者是怎样展开自己的“好的故事”的?作者集中写了梦境中的“好的故事”。

先总写这故事“美丽,幽雅,有趣”,有许多“美的人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飞动起来像“万颗奔星”,幻化无穷,充满生机。

这既是“好的故事”的总体形象,又是作者憧憬的理想的象征。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出梦境的美妙。

3.指名学生朗读第5自然段,并思考:这段话中最能表现的美好是哪句?并展开联想说说看到的景象。

(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

)三、赏析句子,体会情感1.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明确:“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的画卷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也随之产生了变化,先是在昏沉的夜里恹恹欲睡,再接着“看见一个好的故事”,然后感受着“永是生动,永是展开”,都表达出了“我”的情感在美好的遐想中逐渐升华。

2.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

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明确:作者运用了“美丽,幽雅,有趣”等词语描绘他的想象世界和世界中清晰的故事,这不仅是一种精神慰藉,更是一种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随着故事的逐渐清晰,作者的感情也进入了超我的境界。

3.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明确:在好的故事里任“我”的思绪飞扬和思想深处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但“我”一旦从梦境中回到现实,淡淡的怅惘油然而生,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理想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4.再次朗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体会“昏沉的夜”反复出现的作用。

明确:将文章从开始到结束时的琐碎的影像合成一个整体。

5.带着这种认识,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两段,你认为鲁迅先生要追回的、完成的、留下的和向我们描述的是什么?请同学们阅读课后阅读链接,说说自己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提炼升华结合散文背景,指导学生课后阅读鲁迅的作品《野草》,再次感受鲁迅的内心世界。

教学反思整篇文章将梦幻与现实相交织,既表现了现实与理想的对抗,也揭示出作者内心世界的向善追求。

同时,敏锐的感受、细腻的观察和真实的描写相映成趣。

作者对于河边的景物的感受和对于河中倒影的观察非常敏锐和细腻,引导学生在赏析一幅幅变化多姿的美妙图画之余,不得不为作者的感受力、观察力和语言的表现力感到赞叹。

作品立体式的图景展示,既给学生一种立体的美的感受,同时又引导学生在他的文字中构想自己的图景,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欲望。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导学案第3篇】设计意图:《小花猫找汗》是一节听读游戏识字课,有一次组内教研过程中,一位年轻老师提出:“现在上听读游戏课太难了,尤其是长篇的科学故事性的文章,真不知怎么教给孩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