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体组织形态
马氏体的结构
马氏体的结构1. 引言马氏体是一种金属材料中常见的相变结构,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
它在材料科学和工程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马氏体的结构特点、形成机制以及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2. 马氏体的定义与分类马氏体是一种由奥氏体通过固态相变形成的组织。
奥氏体是一种面心立方结构,而马氏体则是一种体心立方或者是六方最密堆积结构。
根据形成机制和组织特点,马氏体可分为等轴马氏体、板条马氏体和巨大马氏体等几种类型。
•等轴马氏体:由于等轴马氏体在晶粒内部均匀分布,并且无明显取向性,因此其力学性能相对较低。
•板条马氏体:板条状的马氏体沿着特定晶格面排列,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
•巨大马氏体:由于巨大尺寸的马氏体晶粒,其力学性能优异。
3. 马氏体的形成机制马氏体的形成是通过固态相变实现的。
在金属材料中,当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奥氏体会发生相变,转变为马氏体。
这一相变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核形成和核长大。
3.1 核形成核形成是指在晶界、位错等缺陷处形成微小的马氏体晶核。
这些晶核具有高能态,并且能够吸附周围的原子或离子。
3.2 核长大在核形成之后,马氏体晶核会继续生长并扩张。
这个过程中,原有的奥氏体结构逐渐被马氏体所替代,直到整个材料都转变为马氏体。
4. 马氏体的结构特点4.1 晶格结构马氏体的晶格结构取决于金属材料的组分和相变条件。
常见的马氏体结构包括正交、六方和四方等几种类型。
4.2 形貌特征不同类型的马氏体在形貌上也有所差异。
等轴马氏体呈球状或块状,板条马氏体则呈细长的形态。
4.3 原子排列马氏体的原子排列方式与奥氏体有所不同。
奥氏体是面心立方结构,而马氏体则是体心立方或六方最密堆积结构。
5. 马氏体对材料性能的影响马氏体的形成对材料性能具有显著影响。
以下是几个主要方面:5.1 强度提高由于马氏体具有较高的硬度和强度,其形成可以显著提高材料的强度和抗拉性能。
5.2 韧性改善板条马氏体可以有效阻止裂纹扩展,从而提高材料的韧性和断裂韧度。
马氏体与贝氏体的鉴别
马氏体与贝氏体的鉴别王元瑞(上海材料研究所检测中心,200437)1 马氏体组织形态是一种非扩散型相变,是提高钢的硬度、强度的主要途径。
1.1板条状马氏体(低碳马氏体):是低、中碳钢,马氏体时效钢,不锈钢等铁系合金中形成的一种典型组织。
亚结构是位错(又称位错马氏体),其形态特征见表1。
1.2片状马氏体(针状马氏体或高碳马氏体):常见淬火高、中碳钢,高镍的Fe-Ni合金中。
亚结构是孪晶,其形态特征见表1。
表1 铁碳合金马氏体类型及其特征特征板条状马氏体片状马氏体形成温度 Ms>350℃ Ms≈200~100℃ Ms<100℃<0.3 1~1.4合金成分(C%)0.3~1时为混合型1.4~2组织形态板条自奥氏体晶界向晶内平行成群,板条宽度0.1~0.2μ,长度<10μ,一个奥氏体晶粒内包含几个(3~5)板条群,板条体之间为小角晶界,板条群之间为大角晶界凸透镜片状(或针状),中间稍厚,初生者较厚较长,横贯整个奥氏体晶粒,次生者尺寸较小,片与片之间互成角度排列。
在初生片与奥氏体晶界之间,片间交角较大,互相撞击,形成显微裂纹同左,片的中央有中脊。
在两个出生片之间常见到“Z”字形分布的细薄片1.3其它马氏体形态:1.3.1蝶状马氏体:在Fe-Ni合金中当马氏体在某一温度范围内形成时会出现,形状为细长杆状,断面呈蝴蝶形,亚结构为高密度位错,看不到孪晶。
1.3.2薄片状马氏体:是在Ms点极低的Fe-Ni-C合金中发现的。
呈非常细的带状,带互相交叉、呈现曲折、分叉等特异形态,由孪晶组成的孪晶型马氏体。
1.3.3ε马氏体:在Fe-Mn合金中,当Mn超过15%时,淬火后形成ε马氏体,它是密排六方结构。
金相形态呈极薄的片状。
2 贝氏体组织形态贝氏体是过饱和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两相混合物。
2.1上贝氏体(B上):是成束的大致平行的条状铁素体和间夹有相平行的渗碳体所组成的非层状组织。
亚结构是位错。
形成温度在贝氏体转变区的上部。
马氏体的组织形态
马氏体的组织形态淬火获得马氏体组织,是钢件达到强韧化的重要基础。
由于钢的种类、成分不同,以及热处理条件的差异,会使淬火马氏体的形态和内部精细结构及形成显微裂纹的倾向性等发生很大变化。
这些变化对马氏体的机械性能影响很大。
因此,掌握马氏体组织形态特征并进而了解影响马氏体形态的各种因素是十分重要的。
(一)马氏体的形态近年,随着薄透射电子显微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马氏体的形态及其精细结构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发现钢中马氏体形态虽然多种多样,但就其特征而言,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板条状马氏体板条状马氏体是低、中碳钢,马氏体时效钢,不锈钢等铁系合金中形成的一种典型的马氏体组织。
低碳钢中的典组织如图14所示。
(1)显微组织马氏体呈板条状,一束束排列在原奥氏体晶粒内。
因其显微组织是由许多成群的板条组成,故称为板条马氏体。
对图14 20CrMnTi 钢的淬火组织,板条马氏体 (1150℃加热,水淬)400×某些钢因板条不易浸蚀显现出来,而往往呈现为块状,所以有时也之为块状马氏体。
又因为这种马氏体的亚结构主要为位错,通常也称为位错型马氏体。
这种马氏体是由若干个板条群组成的,也有群状马氏体之称。
每个板条群是由若干个尺寸大致相同的板条所组织,这些板条成大致平行且方向一定的排列。
(2)晶体学特征板条马氏体与母相奥氏体的晶体学位向关系是K —S 关系,惯习面为(111)γ,而18-8不锈钢中板条状马氏体的惯习面是(225)γ。
根据近年来的研究,板条马氏体显微组织的晶体学特征可以用图15表示。
其中A 是平行排列的板条状马氏体束组织的较大的区域,称为板条群。
一个原始奥氏体晶粒可以包含几个板条群(通常为3~5)。
在一个板条群内又可分成几个平行的像图中B 那样的区域。
当用某些溶液腐蚀时,此区域有时仅显现出板条群的边界,而使显微组织呈现为块状,块状马氏体即由此而得名。
当采用着色浸蚀时(如用100ccHCl+5gCaCl 2+100ccCH 3CH 溶液),可在板条群内显现出黑白色调。
比较贝氏体转变与珠光体转变和马氏体转变的异同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比较马氏体贝氏体珠光体转变的异同一.组织形态:1.珠光体:珠光体的组织形态特征:珠光体的典型组织特征是由一层铁素体和一层渗碳体交替平行堆叠而形成的双相组织。
根据片层间距的不同,可将珠光体分为三种:珠光体:S0=450-150nm,形成温度为A1-650℃,普通光学显微镜可以分辨。
索氏体:S0=150-80nm,形成温度为650-600℃,高倍光学显微镜可以分辨。
屈氏体:S0=80-30nm,形成温度为600-550℃,电子显微镜可以分辨。
铁素体基体上分布着粒状渗碳体的组织为粒状珠光体。
这种组织一般是通过球化退火或淬火后高温回火得到的。
在珠光体转变过程中,所形成的珠光体中的铁素体与母相奥氏体具有一定的晶体学位向关系。
珠光体中,铁素体与渗碳体之间存在一定的晶体学位向关系。
2.马氏体:马氏体的组织形态:○1.板条马氏体是低、中碳钢中形成的一种典型马氏体组织,其形貌特征可描述如下:在一个原奥氏体晶粒内部有几个(3-5个)马氏体板条束,板条束间取向随意;在一个板条束内有若干个相互平行的板条块,块间是大角晶界;在一个板条块内是若干个相互平行的马氏体板条,板条间是小角晶界。
马氏体板条内存在大量的位错,所以板条马氏体的亚结构是高密度的位错和位错缠结。
板条状马氏体也称为位错型马氏体。
○2.片状马氏体是中、高碳钢中形成的一种典型马氏体组织,其形貌特征可描述如下:在一个原奥氏体晶粒内部有许多相互有一定角度的马氏体片。
马氏体片的空间形态为双凸透镜状,横截面为针状或竹叶状。
在原奥氏体晶粒中首先形成的马氏体片贯穿整个晶粒,将奥氏体晶粒分割,以后陆续形成的马氏体片越来越小,所以马氏体片的尺寸取决于原始奥氏体晶粒的尺寸。
片状马氏体的形成温度较低,在马氏体片的周围往往存在着残余奥氏体。
片状马氏体的内部亚结构主要是孪晶。
CH6.2 马氏体的组织形态(10级)
不明显,故而得名)。如果提高温度,容易得到粗大的针状马氏体,
因为高碳马氏体针的最大尺寸受实际奥氏体晶粒大小所限制。
2020/7/27
22
授课 朱世杰
马氏体转变
• 先形成的马氏体片横贯整个 奥氏体晶粒,但不能穿过晶界 和孪晶界。后形成的马氏体片 不能穿过先形成的马氏体片, 所以越是后形成的马氏体片越 细小。
2020/7/27
19
授课 朱世杰
板 条 马 氏 体 和 片 状 马 氏 体 比 较
2020/7/27
马氏体转变
20
授课 朱世杰
不 同 类 型 的 马 氏 体 比 较
2020/7/27
马氏体转变
21
授课 朱世杰
马氏体转变
四.工业用钢中马氏体形态
1.低碳钢中的马氏体
含碳量低于0.2%的低碳钢和低合金碳钢(如15、15MnVB、
体。
马氏体组织
2020/7/27
3
授课 朱世杰
马氏体转变
一. 板条状马氏体
1.形成板条马氏体的钢和合金有低、中碳钢中WC < 0.3%,马
氏体时效钢和不锈钢等。 2.板条马氏体的形成温度:一般MS > 350℃。
2020/7/27
4
授课 朱世杰
马氏体转变
2020/7/27
板条马氏体组织
5
授课 朱世杰
最主要的两个因素:奥氏体中碳含量和马氏体形成温度。
2020/7/27
28
授课 朱世杰
马氏体转变
本节小结
1、主要介绍马氏体的两种基本形态:板条马氏体和片状马氏 体。还有蝶型马氏体、薄板马氏体、薄片马氏体’等。
比较板条马氏体和片状马氏体的形成钢和合金、形成温度、 组织特征、亚结构、形成过程、与奥氏体的晶体学关系、残余 奥氏体含量与分布。
马氏体的组织形态
第三节马氏体的组织形态(本节建议时间:15分钟)一马氏体的形态1. 板条马氏体出现于低、中碳钢中,其形貌可见图3-3-1,其中的板条束为惯习面相同的平行板条组成,板条间有一层A膜;板条的立体形态可以是扁条状,也可以是薄片状;一个奥氏体晶粒有几个束,一个束内存在位向差时,也会形成几个块。
板条M的亚结构为位错,密度高达(0.3 0.9)×1012/cm2,故称位错M。
3-3-1板条马氏体显微组织特征示意图2. 透镜片状马氏体(简称片状M)出现于中、高碳钢中,其形貌可见图3-3-2。
立体外形呈双凸透镜状,断面为针状或竹叶状。
马氏体相变时,第一片分割奥氏体晶粒,以后的马氏体片愈来愈小。
M形成温度高时,惯习面为{225}A,符合K-S关系;形成温度低时,惯习面为{259} A,符合西山关系.片状M的亚结构为{112}M的孪晶。
M还有其它形态如蝶状、薄片状与薄板状等。
3-3-2透镜片状马氏体二影响M形态及其内部亚结构的因素1. 化学成分奥氏体中碳含量的影响最为重要,在碳钢中,当C含量:C<0.3%时,生成板条M,亚结构为位错;C>1.0%时,生成片状M,亚结构为孪晶@c000000255;C为0.3 1.0%时,生成混合型组织(片状+板条)。
2. 形成温度M S点高的A,冷却后形成板条M,亚结构为位错;M S点低的A,冷却后形成片状M,亚结构为孪晶;M S点不高不低的A,冷却后形成混合型组织(片状+板条M),亚结构为位错+孪晶。
9.5 马氏体转变钢经奥氏体化后快速冷却,抑制其扩散分解,在较低温度下发生无扩散性相变-马氏体相变,这一过程通常称为淬火。
9.5.1 钢中马氏体的晶体结构轴比c/a称为马氏体的正方度9.5.2 钢中马氏体转变的主要特点无扩散相变,以共格切变的方式进行;特点:无扩散性;具有一定的位向关系和惯习面:钢中马氏体的惯习面随奥氏体的含碳量及马氏体的形成温度不同而异;表面浮凸现象;转变在一个温度范围内完成;不需要孕育期,高速长大。
马氏体
马氏体组织马氏体马氏体(martensite)是黑色金属材料的一种组织名称。
最先由德国冶金学家Adolf Martens(1850-1914)于19世纪90年代在一种硬矿物中发现。
马氏体的三维组织形态通常有片状(plate)或者板条状(lath),但是在金相观察中(二维)通常表现为针状(needle-shaped),这也是为什么在一些地方通常描述为针状的原因。
马氏体的晶体结构为体心四方结构(BCT)。
中高碳钢中加速冷却通常能够获得这种组织。
高的强度和硬度是钢中马氏体的主要特征之一。
中文名:马氏体外文名:martensite释义:黑色金属材料的一种组织名称提出者:阿道夫·马滕斯一、马氏体发展史1、马氏体19世纪90年代最先由德国冶金学家阿道夫·马滕斯(Adolf Martens,1850-1914)于在一种硬矿物中发现。
马氏体最初是在钢(中、高碳钢)中发现的:将钢加热到一定温度(形成奥氏体)后经迅速冷却(淬火),得到的能使钢变硬、增强的一种淬火组织。
1895年法国人奥斯蒙(F.Osmond)为纪念德国冶金学家马滕斯(A.Martens),把这种组织命名为马氏体(Martensite)。
人们最早只把钢中由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的相变称为马氏体相变。
20世纪以来,对钢中马氏体相变的特征累积了较多的知识,又相继发现在某些纯金属和合金中也具有马氏体相变,如:Ce、Co、Hf、Hg、La、Li、Ti、Tl、Pu、V、Zr、和Ag-Cd、Ag-Zn、Au-Cd、Au-□n、Cu-Al、Cu-Sn、Cu-Zn、In-Tl、Ti-Ni等。
目前广泛地把基本特征属马氏体相变型的相变产物统称为马氏体(见固态相变)。
2、组成类型常见马氏体组织有两种类型。
中低碳钢淬火获得板条状马氏体,板条状马氏体是由许多束尺寸大致相同,近似平行排列的细板条组成的组织,各束板条之间角度比较大;高碳钢淬火获得针状马氏体,针状马氏体呈竹叶或凸透镜状,针叶一般限制在原奥氏体晶粒之内,针叶之间互成60°或120°角。
第五章 马氏体
92
马氏体:碳在α-Fe中过饱和 的固溶体,用符号“M”表示。 马氏体的形态特点:其组织形态分为板 条状和针状两大类: 板条马氏体:显微组织如图所示。形态 呈细长的扁棒状,显微组织为细条状。
马氏体板条内的亚结构是高密度的位错,
板条马氏体
因而又称为位错马氏体。
针状马氏体:显微组织如图所示。形态 呈双凸透镜的片状,显微组织为针状。其亚 结构主要是孪晶,因此又称为孪晶马氏体。
动画39 碳含量对马氏体转变温度的影响
4
马氏体转变特点
过冷A转变为马氏体是低温转变过程, 转变温 度在Ms~Mf之间, 该温区称马氏体转变区。 ①过冷A转变为马氏体是一种非扩散型转变
②马氏体的形成速度很快
③马氏体转变是不彻底的 ④马氏体形成时体积膨胀, 在钢中造成很大的 内应力
低碳马氏体的组织形态
高碳马氏体的组织形态
5
低碳板条状马氏体组 织金相图
高碳针片状马氏体 组织金相图
6
的形态取决于碳含量。当wC<0.2%时,为板条M;当wC >1.0%时,为针状M;当wC =0.2 %~1.0%时,为板条和针状的 混合组织。 马氏体的性能: 马氏体的硬度、韧性与碳 含量的关系如动画所示。 碳含量:如碳含量增加, 其硬度就增加。所以马氏体是 钢的主要强化手段之一。 塑性和韧性:主要取决于 亚结构形式和碳在马氏体中的 过饱和度。
动画 碳含量对马氏体性能的影响
3
94
马氏点概念及马氏体转变归纳(见39): 上马氏体点:发生马氏体转变的开始温度称为上马氏体点,用 “Ms”表示。 下马氏体点:马氏体转变的终 了温度称为下马氏体点, 用“Mf” 表示。 因此马氏体转变可归纳为: 高速长大; 马氏体转变的不完全性; 存在残余奥氏体用“A残”表示; Ms 、Mf取决于奥氏体的碳含量。
马氏体相变简介
马氏体相变一、定义和基本特征1.定义:替换原子经无扩散切变位移(均匀和不均匀形变),并由此产生形状和表面浮突、呈不变平面应变特征的一级、形核、长大型相变[1]。
2.基本特征:(1)无扩散性;(2)以切变为主,具有表面浮突现象;(3)具有一定位向关系,如K-S关系,西山关系,G-T关系等;(4)惯习面在相变过程中不畸变不转动(即不变平面);3.马氏体的主要形态(1)板条马氏体:对于钢材,中低碳钢、温度较高时易形成(下图左为光镜下的组织结构,右为电镜下的组织结构);(2)片状马氏体:对于钢材,中高碳钢、温度较低时易形成(下图左为光镜下的组织结构,右为电镜下的组织结构);二、马氏体转变的机理1.相变驱动力相变的驱动力来自于新、旧两相的吉布斯自由能之差。
系统总的自由能决定相变过程及相变产物微观组织的演化规律。
总的自由能包括体积化学自由能、界面能、由畸变产生的弹性应变能,如存在外加场,还应考虑外加应力场、电场、温度场及磁场等的影响[2]。
G=Gch + Gel+Gin(体积化学自由能、由畸变产生的弹性应变能、界面能三种能量不同的文献有不同的物理模型描述,这里不详细进行描述)2.马氏体转变的切变模型[3](1)Bain模型Bain模型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切变模型,其描述了晶体点阵的改组并不涉及切变,不存在不变平面,无法解释表面浮突现象。
(2)K-S模型K-S 切变能够成功地导出所测到地点阵结构和取向关系,但对于惯习面和浮突的预测与实际相差较大。
(3)G-T 模型G-T 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了马氏体的点阵改组、宏观变形、位向关系、表面浮凸,特别是预测了马氏体内的两种主要的亚结构——位错和孪晶,但不能解释惯习面是不变平面以及低、中碳钢的位向关系。
(4)晶体学表象理论晶体学表象理论不解释原子如何移动导致相变,只根据转变起始和最终地晶体形态,预测马氏体转变地晶体学参量。
三、马氏体相变的有限元模型[4]1.介观模型(1)相变驱动力体系的自由能可表示为:G =ψ (εe ,c i ,θ)-σ:ε=ψel (εe ,c i )+c i ψi θ(θ)i =0m∑ +ψ in (c i )-σ:ε 其中,ψ为Helmholtz 自由能,ψel 为弹性能,ψi θ为第i 个马氏体变体在温度为θ时的化学能,ψin 为界面能。
马氏体组织的特点
马氏体组织的特点马氏体组织是一种具有极高强度和硬度的材料,在许多重要的工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航空、航天、汽车、船舶等。
下面将从组织结构、形成条件、性能特点、应用范围等几个方面,来阐述马氏体组织的特点。
一、组织结构特点马氏体组织是由钢中的奥氏体经过淬火而产生的,具有类似于板条状的形态,呈现出极高的致密性和疏松性。
在这种组织中,板条状的马氏体相互排列,形成了一种均匀分布、紧密结合的结晶结构。
同时,在马氏体组织中,还有少量的残留奥氏体、贝氏体和回火组织等,这些组织与马氏体之间交替分布,形成了复合组织,使得钢材的强度、韧度、耐磨性、抗腐蚀性等性能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二、形成条件特点马氏体的形成条件主要包括淬火温度、保温时间和冷却速率等几个方面。
淬火温度越低,板条状的马氏体数量越多,强度越高,但韧性和塑性则相对较低。
而保温时间和冷却速率则是淬火过程中最关键的两个因素,其合理控制能够使钢材中生成的马氏体晶粒尺寸更小、分布更均匀,从而提高整体的强度、韧性、硬度等性能。
三、性能特点马氏体组织是一种强度高、硬度大、韧性好、耐磨性强、抗腐蚀性好等多种性能综合的材料。
其中,其强度和硬度主要来自马氏体中的板条状晶粒和复合组织中的背景相互加强作用,耐磨性和抗腐蚀性则来源于马氏体中残留的贝氏体和回火组织等复合组织中的物质,而韧性则来自复合结构中材料的减震和吸能能力。
四、应用范围特点马氏体组织在制造高强度钢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航空、航天、汽车、大型机械设备、船舶等工业领域中的应用尤为广泛。
通过控制温度、时间和冷却速率等参数,可以将马氏体组织应用于不同领域的工业产品中,如汽车发动机凸轮轴、刀具、工具等。
总之,马氏体组织是一种高强度、高硬度、韧性好、耐磨性强、抗腐蚀性好的材料,其应用范围广泛,掌握其形成条件和性能特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氏体与贝氏体的判别
马氏体与贝氏体的判别1 马氏体组织形态是一种非扩散型相变,是提高钢的硬度、强度的主要途径。
1.1 板条状马氏体(低碳马氏体):是低、中碳钢,马氏体时效钢,不锈钢等铁系合金中形成的一种典型组织。
亚结构是位错(又称位错马氏体),其形态特征见表1。
1.2 片状马氏体(针状马氏体或高碳马氏体):常见淬火高、中碳钢,高镍的Fe-Ni 合金中。
亚结构是孪晶,其形态特征见表1。
表1 铁碳合金马氏体类型及其特征1.3 其它马氏体形态:1.3.1 蝶状马氏体:在Fe-Ni 合金中当马氏体在某一温度范围内形成时会出现,形状为细长杆状,断面呈蝴蝶形,亚结构为高密度位错,看不到孪晶。
1.3.2 薄片状马氏体:是在Ms 点极低的Fe-Ni-C 合金中发现的。
呈非常细的带状,带互相交叉、呈现曲折、分叉等特异形态,由孪晶组成的孪晶型马氏体。
1.3.3 ε马氏体:在Fe-Mn 合金中,当Mn 超过15%时,淬火后形成ε马氏体,它是密排六方结构。
金相形态呈极薄的片状。
2 贝氏体组织形态贝氏体是过饱和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两相混合物。
2.1 上贝氏体(B 上):是成束的大致平行的条状铁素体和间夹有相平行的渗碳体所组成的非层状组织。
亚结构是位错。
形成温度在贝氏体转变区的上部。
中、高碳钢350~550℃,低碳钢温度要高些。
光学显微镜下:看到成束的自晶界向晶内生长的铁素体条,整体看呈羽毛状,分辨不清条间的渗碳体粒子。
低碳钢(0.1%C):铁素体条略宽,渗碳体呈细条状。
中、高碳钢:形态由粒状、链珠状而出现长杆状。
高碳钢(1.0%C 以上):组织似雪花状,基体上由短条铁素体和短杆渗碳体所组成。
随含碳量增加,渗碳体可分布于铁素体之间,也可分布于各个铁素体板条内部。
电镜下观察:看到铁素体和渗碳体两个相。
铁素体之间成小角度晶界(6°~18°),渗碳体沿条的长轴方向排列成行。
大片铁素体板条群之间成大角度晶界。
2.2 下贝氏体(B 下):是片状铁素体与内部沉淀的碳化物的两相组织。
马氏体名词解释
马氏体名词解释:
马氏体(martensite)是黑色金属材料的一种组织名称,是碳在α-Fe 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最先由德国冶金学家Adolf Martens(1850-1914)于19世纪90年代在一种硬矿物中发现。
马氏体的三维组织形态通常有片状(plate)或者板条状(lath),但是在金相观察中(二维)通常表现为针状(needle-shaped),这也是为什么在一些地方通常描述为针状的原因。
马氏体的晶体结构为体心四方结构(BCT)。
在中、高碳钢中加速冷却通常能够获得这种组织。
高的强度和硬度是钢中马氏体的主要特征之一。
板条状马氏体是低碳钢,马氏体时效钢,不锈钢等铁系合金形成的一种典型的马氏体组织,因其单元立体形状为板条状,故称板条状马氏体。
由于它的亚结构主要是由高密度的位错组成,所以又称位错马氏体。
片状马氏体则常见于高,中碳钢,每个马氏体晶体的厚度与径向尺寸相比很小其断面形状呈针片状,故称片状马氏体或针状马氏体.由于其亚结构主要为细小孪晶,所以又称为孪晶马氏体.一般当Wc<0.3%时,钢在马氏体形态几乎全为板条马氏体;当Wc>1.0%时,则几乎全为片状马氏体;当Wc=0.3%-1.0%时,为板条马氏体和片状马氏体的混合物,随含碳量的升高,淬火钢中板条马氏体的量下降,片状马氏体的量上升.高碳钢在正常温度淬火时,细小的奥氏体晶粒和碳化物都能使其获得细针状马氏体组,这种组织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分辨称为隐针马氏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氏体组织形态
马氏体是黑色金属材料的一种组织名称,是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其组织形态主要有两种类型:板条状马氏体和片状马氏体。
1、板条状马氏体:
常见于低、中碳钢和马氏体时效钢中,形成温度较高。
由许多束尺寸大致相同、近似平行排列的细板条组成,各束板条之间角度比较大。
具有很高的强度和硬度,较好的韧性,能承受一定程度的冷加工。
2、片状马氏体:
常见于中、高碳钢,以及高镍的Fe-Ni合金中,形成温度较低。
呈双凸透镜状,多数马氏体片中间有一条中脊面,相邻马氏体片互不平行,大小不一,片的周围有一定量的残余奥氏体。
除了这两种常见的形态,马氏体还有其他一些特殊类型,如蝶状马氏体(人字形或角状马氏体)、薄板状马氏体等。
此外,马氏体转变是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连续进行的,当温度达到Ms点以下,部分奥氏体开始转变为马氏体。
马氏体的三维组织形态在光学显微镜下通常表现为针状(needle-shaped),这也是在一些地方通常描述马氏体为针状的原因。
然而,在金相观察中,马氏体通常呈现二维的针状形态。
其晶体结构为体心四方结构(B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