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周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及当下启示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周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及当下启示

《周易》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文化之根,它孕育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象数思维

象数思维,指运用带有直观、形象、感性的图像、符号、数字等象数工具来揭示认知世界的本质规律,通过类比、象征等手段把握认知世界的联系,从而构建宇宙统一模式的思维方式。

象数思维将宇宙自然、社会历史、生命人心的规律看成是合一的、相应的、类似的、互动的,借助太极图、阴阳五行、八卦、六十四卦、河图洛书、天干地支等象数符号、图式构建万事万物的宇宙模型,“象数”不是单一的、单纯的人或事物的符号模型,而是涵括了天、地、人即宇宙万事万物的符号模型,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全息性。象数思维以物象为基础,从意象出发类推事物规律,以“象数”为思维模型解说、推衍、模拟宇宙万物的存在形式、结构形态、运动变化规律,对宇宙、社会、历史、人生、人心、生命……做宏观的、整合的、动态的研究,具有很大的普适性、包容性。

象数思维对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尤其是对中医学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无论是临床实践还是理论探讨,中医学均离不开“象数”思维。可以说,象数思维涵盖并体现了中医学整体、中和、变易、直觉、虚静、顺势、功用等思维的特点,是中医学思维方法的核心。象数思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表现在藏象、病机、诊断、治则、本草、针灸等各个方面。

象数思维的主要特征;

通过“象”和“数”来表征或蕴示某种事理,以此来认识和把握外延界限模糊的同类事物。

《周易》中的象:

阴阳之象、卦爻之象

《周易》中的数:

天地之数、自然之数、奇偶之数、河图之数、洛书之数

2、象数思维的基本环节:

立象尽意,取象比类,由象达理

(观物、取象、运数、类推)

乾坤两卦:

观物:观察天和地

取象:抽象为乾坤两卦

运数:用数阐释乾刚健、坤和顺之理

比类:与君子相比较

乾为父、为马、为首、为西北等。坤为母、为牛、为腹、为西南等

《易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A.阴阳

阳天日昼明热上动雄

阴地月夜暗寒下静雌

山干火南刚清奇男尊

水湿水北柔浊偶女卑

认识外延界限模糊的同类事物

3、象数思维的思维特色:

象数思维是抽象思维与具体思维相结合的产物。象数思维又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的产物。

《周易》:“子目:‘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

《易传·系辞传》:“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易传·文言》:“子目:‘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与汉字认知方式比较

历史上看

汉字认知方式:

具有象形性和符号性

体现类别属性的部首

《说文解字》:540个部首《辞海》:250个部首

2、整体思维(中国思维方式与西方分析思维的最大不同) 最重要

整体思维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生活的影响是巨大的。中国人素有的“大一统”思想,中医的“头痛医脚,脚痛医头”的整体疗法,以及中国文化偏重综合、弱于分析、概念的模糊性等都体现了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

整体思维又称系统思维,它认为整体是由各个局部按照一定的秩序组织起来的,要求以整体和全面的视角把握对象。

中国古人的整体思维主要有以下特点:

1)它形成了八卦、六十四卦、五行生克等整体结构模式,这些模式反映了自然界乃至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的共同性。

2)宇宙整体和作为整体的具体事物具有统一的结构,遵从相同的演化法则,并由此导出天地一理,万物一马,宇宙全息的结论。

1、整体思维的主要特征;

以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来认识把握事物。

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

人对事物的认识:“统合一体”

天地人一体的观念

《易传》:“(易)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才之道而两之,故六。"

“立天之道国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道目仁与义。”

整体思维与群体意识

1、匹夫有责的忧国忧民意识

[唐]戴叔伦《塞上曲》:“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明]顾炎武《日知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集合统领众人的领导才能

不是如何高超的武艺

不是如何勇敢的斗志

而是统领众人的才能

《三国演义》三顾茅庐

《水浒传》108位梁山好汉

2、忠孝节义的伦理道德规范

忠孝节义

《阿Q正传》

个人生理需要

对家族的义务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3、家族为先的价值观念

姓名顺序

4、关注别人的处事习惯

《论语》:“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喜欢关注别人的事

爱看热闹

爱打听别人的隐私

爱嫉妒别人

不患募而患不均

整体思维与和合观念

《易传》:“保合太和,乃利贞。”

孔子《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自然之和:“万物亲和”

自然界一片大和谐

[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和者天下之正也”

[隋]杨素:“深溪横古树,空岩卧幽石。”

[唐]释塞山:“旭日衔青嶂,晴云洗绿潭。”

2、天人之和:“物我合一”

传统的对自然山水的欣赏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有我之境:“物我两分”

无我之境:“物我合一”

5、身心之和:“因缘和合”

佛教的缘起说

《佛经》:“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一切事物或现象的生起和存在,都是由因缘(相互依存的关系和条件)所决定的,并处于因果相续的变化之中。

佛教教义-

人是由“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而成

《尚书》:“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与异族的战争

汉族极少主动地挑起战事

自卫性的对外政策及设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