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职《致橡树》教案

合集下载

致橡树的教案6篇

致橡树的教案6篇

致橡树的教案6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作文大全、心得体会、申请书、演讲稿、教案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essays, experiences, application forms, speeches, lesson plans, and other sample article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致橡树的教案6篇教师需要不断反思和调整教案,以提高教学质量,在编写教案时,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多样性,包括文化背景、学习风格和特殊需求,以确保教学的包容性,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致橡树的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致橡树 教案 (2)

致橡树 教案 (2)

致橡树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根据舒婷的诗歌作品《致橡树》编写而成,适用于高中语文课程中的文学欣赏教学。

通过阅读诗歌,学生将了解到诗人借助橡树形象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和坚持,促使学生思考爱情的真谛以及个人情感的表达方式。

本教案将引导学生通过文学欣赏的方式深入理解和感悟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了解《致橡树》这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初衷。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感悟其中的深意。

3.掌握诗歌的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4.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通过创作诗歌表达个人情感。

三、教学内容1.《致橡树》的背景介绍和创作分析。

2.诗歌的解读和意境分析。

3.诗歌的阅读技巧和鉴赏指导。

4.学生情感表达与创作。

四、教学流程第一课时:诗歌背景介绍和创作分析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你们对爱情是如何看待的?你们曾经有过怎样的一段恋情?–引出话题,激发学生对爱情的思考。

2.诗歌背景介绍(10分钟)–向学生介绍舒婷和她的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了解舒婷的生平经历和文学创作成就。

3.诗歌的创作分析(15分钟)–将《致橡树》诗歌的全文呈现给学生。

–解读诗歌的创作初衷和主题思想。

–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第二课时:诗歌解读和意境分析1.温故知新(5分钟)–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做一个简要回顾。

2.诗歌的结构分析(10分钟)–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可以通过朗读诗歌的方式感受其节奏和韵律。

3.诗歌的解读(15分钟)–引导学生逐句解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

–分析每一个片段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第三课时:诗歌的阅读技巧和鉴赏指导1.温故知新(5分钟)–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做一个简要回顾。

2.阅读技巧讲解(15分钟)–引导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一些基本技巧,如把握诗歌的节奏、理解诗歌的隐喻等。

3.诗歌的鉴赏指导(15分钟)–给学生提供一些积极的思考方式和观察角度,帮助他们更好地鉴赏诗歌作品。

《致橡树》教学设计(精选10篇)

《致橡树》教学设计(精选10篇)

《致橡树》教学设计《致橡树》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致橡树》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致橡树》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2、学习新诗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

3、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评判诗中表白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1、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加强直观效果,营造诗画合一的氛围和意境。

2、指导学生朗读,追求声情并茂。

3、指导学生把握同类诗歌的特点和写法,学会鉴赏比较。

课时安排:一课时资料来源:电子声像材料(VCD光盘等)教学过程:一、提问导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爱情主题的课文,视为禁区,可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著名女诗人舒婷的新诗《致橡树》。

展示课题:致橡树问:本诗完整的标题应该是什么?同学回答,老师展示动画投影:木棉致橡树问:既然是木棉致橡树,那么,木棉又向橡树说了什么呢?电脑投影,配乐朗诵全诗(《梁山泊与祝英台—共读》)问:刚才我们已在《梁山泊与祝英台》的优美旋律中领略了《致橡树》一诗,木棉所表白的,有哪些层次?全诗首尾一致吗?答:木棉不愿做: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电脑投影:痴情的鸟(配鸟鸣)-泉源(配流水声)-险峰-日光–春雨问:难道这些有什么不好吗?木棉为什么要否定它们呢?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答:攀援、炫耀;痴情、单调;送来、慰藉;增加、衬托;从这些词中,我们能看出诗人反对什么样的爱情观呢?有哪些词语可以表达?“依附、附庸、奴性、无骨气、趋炎附势……”即是攀附型痴恋型奉献型因为这些是感情的单向奉献,而并非平等的心与心的交流,其思想根源是什么?封建的男尊女卑、三从四德。

展示上述内容的板书投影--板书1补充:诗歌《椰子树是什么?》电脑投影:诗歌《椰子树是什么?》有人说/它像芭蕉/还有人说/它像棕榈/我说/椰子树什么也不像/椰子树就是椰子树/因为/太像别人就会失掉自己问:有一部电影《女人不是月亮》,其意思是什么?还有哪些文学及影视作品也揭示了同样的主题?回答:易卜生的《娜拉》(即《玩偶之家》)此外,“甚至日光、甚至春雨”结构完整吗?怎样补全?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结并播放投影:甚至也不止像日光,照亮你的前程,温暖你的心灵;甚至也不止像春雨,播洒爱的甘霖,滋润你的心田;……总结:全诗行文至此,我们可以发现:诗人采取“破”的思维方式,目的是引出诗的下半部分,即——立:并肩站立的树,根相握、叶相触;展示投影:并肩的树。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7课《致橡树》word教案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7课《致橡树》word教案

《致橡树》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舒婷及其诗作。

2.把握《致橡树》的情感和主题。

3.结合诗歌的学习掌握诵读法。

【教学设想】1、教学重难点:把握诗歌的情感起伏的脉络,掌握诵读法。

2、教学安排:诵读法,点拨法,对话法,1课时。

【教学步骤】1、导入。

2、新课讲授:(1)抓住意象,感受诗境,体悟诗意。

意象:文学作品中表达情意的物象。

例,玫瑰花橡树——木棉阳刚之美的爱人,阴柔之美的女性。

花、鸟、泉峰、日、雨橡树——木棉心心相印、平等独立的爱情。

相依相恋、充满缠绵、幸福感。

(2)品味语言,体验诗情,诵读表达。

前半部分,“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在语气上与“绝不像攀龙附凤的陈世美”相比有优点,有缺点。

诵读指导。

诗歌的美和情感融合在声调的起伏、节奏的缓急、语气的轻重之中。

诵读就是要把情感通过声音的节奏和轻重表达出来,诵读先要熟读诗句,再进入意境,然后感悟诗情,把握全诗情感变化起伏的脉络。

比如“不,这些都还不够!”这句话是应该读强一些还是稍弱一些。

提问并作示范,明确:不仅要根据作者的身份,还要根据它在全诗感情发展的脉络中的位置来考虑应读重一些还是轻一些。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要语气缓慢而又高昂,读出美好的憧憬和幸福感。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是后半部分的高峰,也是全诗的高峰,要停顿有力,蓄势到“伟大的爱情”迸发出来,“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语调要低缓,读出爱的深沉。

齐诵全诗一遍,要读出情感的起伏变化,做到熟读成诵。

(3)、结束语:在这首诗,舒婷既表达了她对爱情的追求,也表达了对平等独立的人格的追求,她在追求比生命还要宝贵的爱情之中,尚且不能丧失人格,人格是什么?就是裴多菲所说的人的“自由”,因此,希望大家做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不媚俗、不攀附、有脊梁的、站着的人。

3、小结。

4、布置作业:练习册。

【教学后记】。

致橡树教案【优秀9篇】

致橡树教案【优秀9篇】

致橡树教案【优秀9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策划方案、合同协议、心得体会、计划规划、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planning,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致橡树教案【优秀9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致橡树语文教案范本

致橡树语文教案范本

致橡树语文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致橡树》这首诗;(2)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抒情方式;(3)了解诗人冰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小组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3)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增强文学素养;(2)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品质;(3)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珍惜生命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歌意象的分析;2. 诗歌修辞手法的鉴赏;3. 诗歌抒情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深层次含义的把握;2. 诗歌创作背景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诗人简介、相关背景资料等;2. 学生预习《致橡树》这首诗,了解诗人冰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配乐诗朗诵《致橡树》;(2)引导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诗人冰心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文,感受诗歌节奏和韵律;(2)小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抒情方式。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文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2)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橡树、木棉等;(3)鉴赏诗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4)解读诗歌抒情方式,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

4. 实践拓展(1)学生进行诗歌仿写,尝试运用所学意象、修辞手法和抒情方式;(2)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分享和点评。

5. 总结反馈(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2)学生谈收获,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6. 布置作业(1)背诵《致橡树》;(2)写一篇关于《致橡树》的读后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诗歌理解评价:通过回答问题、课堂讨论、诗歌仿写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诗文内容、意象、修辞手法和抒情方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致橡树教案优秀6篇

致橡树教案优秀6篇

致橡树教案优秀6篇教学课时:篇一1个课时教学重点:篇二1、理解诗的主题2、理解诗人的爱情观3、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语文《致橡树》教案篇三教材分析(教材重点、难点、双基分析)1、《致橡树》的主题思想(诗歌表现出来的爱情观)。

2、《致橡树》的主要艺术特色,特别是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教学目的(知识能力、德育的目标要求)1、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各具特色的意象。

2、理解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诗歌语言表现出来的节奏。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人生,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具录音机教学方法诵读指导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一、作者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

1952年6月6日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

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

《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

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创作室工作。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

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1979——1982”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舒婷顾城抒情诗选》。

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二、《致橡树》是一首怎样的诗?解析:《致橡树》是一首爱情诗,感情色彩强烈,又具有清醒的理性倾。

诗的抒情主人公化作一株木棉,而她所爱的对象则是一株橡树。

“致橡树”是“木棉”对“橡树”的真情倾诉。

在这真挚诚恳的倾诉中,表达了诗人对爱的热烈追求,否定了传统的完全依附性和单纯奉献性的爱情观,肯定了平等的、独立的、同甘共苦的爱情观,抒发了一位自尊而向往独立的爱情生活的女子的心声,表现了诗人对爱的理解和信念。

三、《致橡树》是怎样否定传统的爱情观的?解析:全诗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否定传统的爱情观。

首先诗人以形象的比喻,否定了完全依附性的爱情观。

“攀援的凌霄花。

对于“高枝”,“痴情的鸟儿”对于绿阴,都是依附性的。

它们离了高枝和绿阴则无处安身。

2021年《致橡树》教案8篇

2021年《致橡树》教案8篇

2021年《致橡树》教案8篇《致橡树》教案1一、教学目标:1、了解朦胧诗特点。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导语: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伟人伟人的万丈豪情;体味了诗人艾青的赤子情怀;而此刻,我们还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相逢,倾听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板书:课题、作者)三、设疑:一位不平凡的女性怎么会对橡树发表自己的爱情宣言呢?1、师简介作者(结合课文注释①):舒婷: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板书)。

2、引出朦胧诗概念(板书:第一教学目标),师生同看投影片: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

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

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四、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1、师朗诵全诗,配乐《海边的阿狄丽娜》(或听录音)2、请同学就所学知识浅谈:什么是爱情?3、师略论爱情(深情地):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爱情令人痛苦,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惘。

是啊,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爱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而有部电影则忍不住困惑地问道《爱情啊,你姓什么》?!是啊,爱情啊,你到底姓什么?五、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板书:木棉的自白)1、她说:爱不应该是这样的⑴请一女同学朗读此片断。

⑵请同学讨论归结: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⑶师分析、明确:a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情。

《致橡树》语文教案

《致橡树》语文教案

《致橡树》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致橡树》的诗篇。

(2)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提高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橡树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

(3)树立坚定的信念,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文化背景。

2.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析。

3. 诗歌的情感内涵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 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2. 诗歌中象征意义的理解。

3. 诗歌情感的共鸣和价值观的认同。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意象、修辞手法等。

2. 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问解答。

3.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辅段,创设情境,增强体验。

五、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诗人画像和生平介绍资料。

3. 与诗歌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4. 课堂练习纸。

教案内容请等待下一步指示。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展示诗人画像,简单介绍诗人的生平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疏通字词,理解诗句。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析。

(2)分享心得: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补充。

4. 诗歌解析(1)讲解诗歌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歌。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置身于诗歌情境中,感受诗人的情感。

(2)引导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体会诗歌的价值观。

6. 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的价值观,鼓励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坚定信念。

七、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致橡树》。

《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和短语,如“橡树”、“挺拔”、“繁茂”等。

(2)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3)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并能够回答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想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2)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通过写作和绘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之情。

(3)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之情。

二、教学内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要词汇和短语。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2.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并能够回答相关问题。

(2)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1)教师出示一幅橡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橡树的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橡树能够成为人们喜爱的对象?2.课文学习(15分钟)(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2)教师解释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和短语。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4)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3.小组讨论(10分钟)(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话题进行讨论。

(2)小组内成员相互交流,共同完成任务。

(3)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4.写作和绘画(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以“致橡树”为题,写一篇短文或一首诗。

(2)教师引导学生以“致橡树”为题,画一幅画。

5.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的优点,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作业布置1.复习本节课学习的词汇和短语。

2.完成“致橡树”的写作和绘画作业。

3.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致橡树语文教案范本

致橡树语文教案范本

致橡树语文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致橡树》。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3)掌握诗歌的基本韵律和节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橡树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3)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致橡树》的背诵与理解。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3)掌握诗歌的基本韵律和节奏。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和象征手法的深入理解。

(2)诗歌韵律和节奏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舒婷及其作品《致橡树》。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悟和欣赏心得。

5. 诗歌创作:(1)教师布置创作任务,要求学生以“致橡树”为主题,自拟题目,创作一首诗歌。

(2)学生现场创作,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发言积极性。

(2)学生朗读、背诵诗歌的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1)学生对诗歌意象和象征手法的分析。

(2)学生创作的诗歌质量。

3. 综合评价:(1)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的理解。

(2)学生对诗歌韵律和节奏的掌握。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中职教育语文《致橡树》教案

中职教育语文《致橡树》教案
的爱情观,深刻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观、爱情观,即:
抓意象,悟感情,挖主题。
探究点二:3、诗人笔下的橡树和木棉这两个意象具有什么特点?
4、诗人认为木棉有“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这一句让你想到了什么?
探究点三:5、诗人认为具有阳刚之气的橡树和具有阴柔之美的木棉应该保持着一种特殊的关系,作品中哪些诗句说明了这一点?你又怎么理解这些句子?
作业批改情况
学生总体高质量完成了作业要求。
教学反思
整体不错。应多一点视频、图片资料,增加学生趣味。
中职教育语文《致橡树》教案
周次/课次
计划学时
2
教学对象
课 题
致橡树
授课日期




知识与学习水平
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技能与学习水平
背诵全诗、理解全文。
职业素养
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知识&技能
重点
难点
了解朦胧诗

明晰正确的爱情

体会意象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教学设计说明
教学资源说明
教学活动流程
教学步骤与内容
教学组织形式/方法
达成目标
复习回顾/新课导入:
介绍作者有关情况
舒婷,当代有才华的女诗人之一。1952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她从小就喜欢朗读诗歌,可是少女时代刚刚结束,十年动乱就将她推进了风雨之中。1976年她到福建西部山区插队落户,接受“再教育”。家庭的变故和她个人的遭遇使她倍受痛苦和磨练,也为她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诗集《双桅船》获全国新诗优秀奖,而她的《致橡树》则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品。

《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致橡树》的基本情节和主题;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3. 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理解《致橡树》的情节和主题;2. 分析诗歌语言的含义和修辞手法;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写出关于文学作品的感想和评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导师告诉学生,今天要讲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

请学生思考一下,你们对爱情有什么样的定义和期望?2. 呈现(10分钟)让学生听诗歌《致橡树》的录音,并观察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3. 讲解(15分钟)分析《致橡树》的情节和主题,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诗歌,理解作者的感情和表达方式。

4. 实践(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词语、句子和修辞手法,并解读其意义和效果。

然后每组派一位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的分析结果。

5. 运用(15分钟)学生以《致橡树》为基础,展开想象,写出一段描写爱情故事的短文。

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或是取材于其他文学作品。

6. 归纳(5分钟)总结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并进行思考和讨论。

四、教学评价:1. 在实践环节中,观察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沟通能力,以小组为单位评价;2. 评估学生的作文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五、板书设计:《致橡树》教学目标:1. 理解情节和主题;2. 分析语言和修辞手法;3. 提高写作能力。

六、拓展活动:1. 给学生提供其他优秀的爱情作品,让学生进行阅读和分析;2.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创作,比如写一首自己的爱情诗歌。

七、教学反思:该教案通过多种教学手法,既有听力的训练,也有阅读、分析和写作的实践,使学生全面理解和运用《致橡树》这首诗歌。

同时,通过拓展活动,培养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八、教学反思(续):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在课前对爱情的定义和期望进行了思考和表达,由此引发了学生对《致橡树》的浓厚兴趣。

语文文学致橡树教案范文

语文文学致橡树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致橡树》。

(2)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分析课文主题,理解作者对坚强、独立的橡树的赞美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培养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坚强、独立的橡树的赞美之情。

(2)树立坚定的信念,培养自己的独立精神。

(3)懂得珍惜身边的美好事物,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致橡树》。

(2)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分析课文主题,理解作者对坚强、独立的橡树的赞美之情。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体会作者赞美橡树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冰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闭眼倾听课文朗读,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教师引导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5. 写作练习:(1)学生以“我眼中的橡树”为主题,进行片段写作。

(2)学生互相评改,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致橡树》。

2. 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例进行说明。

3. 写一篇以“我眼中的橡树”为主题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致橡树》教学设计方案

《致橡树》教学设计方案

《致橡树》教学设计
二、走进作者由学生展示预习成果,再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简要介绍作者舒婷和朦胧诗派.
三、赏析探究
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情表白:
(一)激情诵读
明确:“致”是向对方表示礼节或情意,有倾诉、表白之意,表明诗的中心是爱的一方对另一方的倾诉.配乐齐读,让学生小声地读,初步感受本诗的情感,初步感知。

﹙二﹚赏析第一层:
体会感悟:诗人采用象征、比喻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爱情观的否定。

﹙三﹚、赏析第二层:
明确: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汉比作刀、剑、戟,枝干像铜、像铁。

四、拓展延伸,自由发言:。

《致橡树》教学案例

《致橡树》教学案例

《致橡树》教学案例第一篇:《致橡树》教学案例《致橡树》教学案例一、案例背景《致橡树》是人教版职高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五单元的讲读课文。

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诗歌阅读与欣赏,所选的三篇教读课文和一篇选学课文作者、时代、题材不同,风格差异比较明显,但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

毛泽东的《词二首》展示了一代伟人的博大胸襟,让人豪情满怀;郭沫若的《炉中煤》奉献了作者一颗火热的爱国心,让人激情四射;《致橡树》则是一首当代朦胧诗,与学生的时代比较贴近,更有助于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共性,感受诗歌的魅力,同时为下一篇自读欣赏《再别康桥》做好铺垫。

这是一首爱情诗。

爱情诗被大胆引入教材,给语文课堂吹入了一股春风。

这一册教科书共选入两首爱情诗:这首《致橡树》和第六单元的《关雎》。

从性意识萌发时间看,现在的学生比以前的学生明显提前,职高学生也比普高学生相对早点。

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是职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大多对爱情题材的文章既有关注的倾向又有回避的表现,所以在课堂上谈论爱情,处理稍有不当就容易使师生陷入尴尬境地。

鉴于此,本人在教学《致橡树》一课时,大胆尝试,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揭开爱情神秘的面纱,让师生大方地谈论爱情题材。

二、情境描述(一)创设情景,营造氛围课件封页展示(背景音乐伴奏)。

[营造上课的气氛,逐渐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师:同学们喜欢唱歌吗?生(齐):喜欢!师:那么我们先唱一首歌的片段,好吗?生(齐):好![依据学生好奇、求新的心态,刺激学生兴趣,从而再次调动学生由无意注意转向有意注意,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点按《梅花三弄.MP3》,师生合唱。

)[再次强化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初步引发其审美愉悦。

]师:歌词中“问世间情为何物”一句中“情”的含义是什么?生(齐):爱情。

师:今天我们以一种严肃的态度关注爱情这一社会现象。

到底情为何物?爱情是什么?我们欣赏当代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希望欣赏后能得到一些启发。

(二)整体把握、宏观欣赏[诗歌的整体意象把握是对诗歌的情感体验的基础,故欣赏诗歌不可肢解诗的语言,否则,诗会显得枯燥无味。

初中致橡树教案

初中致橡树教案

初中致橡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文,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学会欣赏诗歌的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生命、爱情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诗文的基本内容、意象和象征意义。

2. 教学难点:诗人的情感表达,诗歌的审美价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歌,谈论对诗歌的感悟,进而引出本课《致橡树》。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理解诗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橡树、风暴等形象,分析它们所代表的意义。

4.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文,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分享自己的感悟。

5. 审美鉴赏分析诗中的美,引导学生从形式、内容、意象等方面欣赏诗歌的美。

6. 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文的认识和感悟。

7.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有疑问的学生进行解答。

四、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运用情感教学法,让学生置身于诗的情境中,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3.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合作态度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理解《致橡树》的内涵,感受诗歌的美,培养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生命、爱情等主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人文素养。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
布置
1、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完成课后练习题




极力攀附型相互依存
致橡树:先破心心相印
单方痴恋型后立“新型爱情观”独立平等
甘苦与共
一味奉献型爱情升华




平等独立、心心相印、独立个性、祸福与共、相知相惜
二、联系实际,经由诗歌升华感情。
“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是指事业和国家。古人云:择偶须偕千秋业,爱有源头情不竭。
爱一个人,更要爱对方的事业和理想,爱对方的民族和国家。这才是爱情的最高境界。
三、教师小结
作者以橡树和木棉两种高大壮美的乔木象征男性美和女性美,用他们比邻而居、并肩站立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的理想爱情。诗人通过“木棉”的自白,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新时代崭新的爱情观。
2、掌握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及象征等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感悟诗人提倡平等、独立、成熟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爱情观。
教学方法
诵读鉴赏法、引导法、点拨法
学生学法
听讲学习法、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
PPT、课本、图片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出勤情况,整顿纪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思政元素
课前
三分

第一课时
③那么,真正的爱情包含哪些内容呢?
这里的寒潮象征着挫折,雾霭象征着喜悦、幸福,“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作为相爱的两人,应分担不幸和痛苦,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当雨过天晴、彩虹环绕,相爱的人最终是共享幸福人生的。这是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独立平等、相互依存、心心相印、甘苦与共。这种爱情才是最坚实的。
④诗的最后,诗人理想的爱情观:
图片展示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与讨论
积极讨论问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通过抛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能够让学生积极的参与讨论,并能够勇敢的发表看法
你认为爱代表什么?




一、讲述,作者简介及朦胧诗介绍
舒婷:原名龚佩瑜,中国当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是与北岛、顾城一起并立诗坛朦胧诗的三巨头之一。
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她的诗被译成多国的文字,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
C.险峰甘愿作他人的陪衬,也是爱的给予者、奉献者形象。
D.对于日光、春雨作者是否否定?——从字面看似乎没有否定,其实是有否定的(从“不,这些都还不够”看出),把它补充一下:甚至(也不止像)日光(四季射来炽热的光焰),甚至(也不止像)春雨(遍洒你的枝叶,浇灌你的心田)。
3、教师小结:以上三种传统的“世俗的爱情”,都是以牺牲一方为前提的。传统的爱情观显示爱的双方的结合,并不是人的感情和价值的平等的结合,往往是权势和财势的结合;结合的双方也往往是主导和从属、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失去了爱的本质。作者是持否定、批驳的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
第二课时
一、精读第二层,了解诗人追求的爱情观
师:作者向往的爱情观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静听来自诗人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吧。
1、学生集体朗读第二层。
2、教师介绍木棉树和橡树的基本常识。
师:找出木棉和橡树关系亲密的句子?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师:橡树和木棉树分别象征着什么?作为爱的双方应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呢?
①男生齐读:“你有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师点拨:铜、铁、刀、剑、戟说明橡树坚毅、刚强、有力,作者在这里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汉比做刀、剑、戟,枝干像铜、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应具有坚毅、刚强、矫健的阳刚之美。
②师问:女性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三、再次朗读,带着疑问深入诗歌。
1、第一部分有哪些意象?作者对其态度是什么?列举并说明为什么?
明确: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2、作者通过这些意象否定了哪些世俗的爱情观?
议一议:被否定的爱情观
一方攀附:
A.先显示“凌霄花”图,问:“好看吗?”(好看)
B.于是它也很骄傲,炫耀自己。那么在作者看来,它有没有资格骄傲、炫耀?(没有,因为它的生存方式是“攀援”,它没有自己的主干,它是靠别人的力量上去的。)
女生齐读:“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师点拨:红硕的花朵,说明木棉的美丽、热情、真挚,体现了一种女性的阴柔之美。即:青春秀美、充满生机,既有美丽的外表,也要有丰富的内涵。
后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难以理解,联系自古以来中国女性的遭遇加以体会。
师分析:中国漫漫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一部分人意识到自己不公平的待遇,试图反抗,却往往以失败而告终,另一部分人却没有意识到,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一样从属于男性。现代社会依然,男女地位还不能完全平等,女性要追求平等,就要付出代价。女诗人作为新时代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了沉重的叹息。而“英勇的火炬”突出了女性还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英勇、顽强、热情的品质,能给人带来力量、温暖。因此,作者认为女性除了外在美还要有深刻的思想、丰富的内涵。所有这些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学科
语文
课题
致橡树
授课班级
课型
理论课
课时
2
使用日期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诵读本诗。
2、了解朦胧诗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和赏析,掌握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及象征等艺术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诗人提倡平等、独立、成熟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爱情观。
2、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
通过阅读其他同类别诗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课堂小结
周恩来总理说过:“青年是黄金时期,要学习,学习,再学习!”现在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创造,学会生活,要努力使自己长成一棵茂密的参天大树。只有这样,他才会有沉稳坚定的步伐,有自信坦诚的目光;他才会去热爱生活,拥有生活;在将来,他才会真正懂得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教师讲授
认真听讲并思考
学生初到学校,会有紧张和离家的不安感,请他们接纳变化,应对变化,消除担心。
能够适应不同的情况改变,不畏困难。




问题导入:什么是爱情?大火的爱情仙侠连续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举例
“爱情”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因而便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舒婷的爱情宣言。
有个人,每年都靠这个鱼塘赚些钱来养活家人。可是鱼塘附近有好多鱼鹰,常常一群群地来抓鱼吃,养鱼人为此很是发愁。
有一天,鱼鹰又来吃鱼,养鱼人赶忙去赶它们,鱼鹰受惊逃跑了。养鱼人灵机一动,想出个好办法。他扎了一个伸开两臂、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的稻草人,其手里还拿了一根竹竿,就像一个养鱼人的样子。养鱼人把稻草人插在鱼塘里吓唬鱼鹰。
学生以朗读的形式回答问题
学生听讲的同时思考问题
学生仔细听讲,对诗歌的每一句都反复进行理解研读,感悟诗歌魅力
学生通过学习进而感受其他诗歌的情感体现
通过介绍拉近学生与创作年代之间的距离
初次朗读了解诗歌,整体感知本诗的主要感情色彩
通过课件的展示以及对诗歌的品读,能够让学生对诗歌的脉络、主旨有初步的了解。能够明白诗人想要表达的爱情观
老师与学生进一步学习诗歌,并将爱情升华到国家情感
教师展示其他诗人的朦胧诗作品
学生观看课件并了解
学生认真听讲并看看是否有生词困扰
学生朗读,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在书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学生聆听的同时可以思考自己刚接触情感启蒙,有何不同理解
通过学生朗读,增强其参与感,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学生通过朗读
通过再次深入学习第二层诗歌,体味作者表现的观点。
单方痴恋:
A.放小鸟画。
B.这是一只可爱的灵巧的小鸟,但是它只知道在绿荫下跳来跳去,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却不知道在绿荫外面还有可以让它展翅高翔的自由天空。
一味奉献:
A.放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画。
B.这是一泓清泉,它给人们送来清凉,在炎热的夏天,看到这样一泓清泉,是会让人心旷神怡的,但是为什么作者连这样的清泉也否定了?(因为它所采取的态度是“长年送来”)
男生女生之间的正常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基本的交流方式,同学们合理真诚以待,是避免感情影响学习的前提
情感交流是花季少男少女好奇而又鲜活的情感表现,我们需要家校配合,正面引导
同学们思想未定型,心理尚未成熟。那么,我们不能轻率地向爱情靠拢,我们必须认识到:学习文化知识、不断完善自己,只有这样才能热爱生活在将来才会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教师介绍作者的相关信息及诗派简介
教师朗读诗歌,为同学自己朗读做好范例
带领学生学习诗歌
共同探讨问题:
1、传统的、世俗的爱情观是什么样的?
2、全新的爱情观是什么样的?
教师做出正面的小结,归纳学习的内容
教师播放朗读视频,并对树种进行介绍
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诗歌,并提出相应的思考问题,请学生结合诗歌进行回答
教师进行分析和引导
通过对诗文中具体事物的认识,发现每自己的情感认知。
清晰作者借用树木来表达内心感受的手法,具有鲜明的个人感情色彩
将诗歌中男女之间的状态经由提问和回答的形式,自然而然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教师传递了爱情的美好样子,为尚未经世事的学生打开通往正确情感观的一扇门
通过对诗句进一步的阅读和理解,感悟诗歌的魅力,体味人生多彩的美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