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代数教案

合集下载

线性代数教案同济版

线性代数教案同济版

线性代数教案同济版第一章线性代数基本概念1.1 向量空间教学目标:1. 理解向量空间的概念及其性质;2. 掌握向量空间中的线性组合和线性关系;3. 了解向量空间的基和维数。

教学内容:1. 向量空间的概念;2. 向量空间的性质;3. 线性组合和线性关系;4. 基和维数的概念及计算。

教学方法:1. 通过具体例子引入向量空间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向量空间的基本性质;2. 通过练习题,让学生掌握线性组合和线性关系的计算方法;3.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基和维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教学资源:1. 教材《线性代数》(同济版);2. 教学PPT;3. 练习题及答案。

教学步骤:1. 引入向量空间的概念,讲解向量空间的基本性质;2. 讲解线性组合和线性关系的计算方法,举例说明;3. 介绍基和维数的概念,讲解计算方法,举例说明;4.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向量空间概念的理解;2. 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线性组合和线性关系计算方法的掌握;3. 案例分析,检查学生对基和维数概念及计算方法的掌握。

1.2 线性变换教学目标:1. 理解线性变换的概念及其性质;2. 掌握线性变换的矩阵表示;3. 了解线性变换的图像和核。

教学内容:1. 线性变换的概念;2. 线性变换的性质;3. 线性变换的矩阵表示;4. 线性变换的图像和核的概念及计算。

教学方法:1. 通过具体例子引入线性变换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线性变换的基本性质;2. 通过练习题,让学生掌握线性变换的矩阵表示方法;3.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线性变换的图像和核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教学资源:1. 教材《线性代数》(同济版);2. 教学PPT;3. 练习题及答案。

教学步骤:1. 引入线性变换的概念,讲解线性变换的基本性质;2. 讲解线性变换的矩阵表示方法,举例说明;3. 介绍线性变换的图像和核的概念,讲解计算方法,举例说明;4.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同济大学线性代数电子教案

同济大学线性代数电子教案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线性代数的基本概念,包括向量、线性空间、线性变换等。

2. 掌握线性方程组的解法,包括高斯消元法、克拉默法则等。

3. 理解矩阵的基本性质和运算,包括矩阵的乘法、逆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等。

4. 能够运用线性代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线性方程组的解法。

2. 矩阵的基本性质和运算。

3. 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线性方程组的解法在高维空间中的应用。

2. 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物理意义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引入线性代数的概念,介绍线性代数在工程中的应用。

2. 简述线性代数的研究对象,如线性空间、线性变换和线性方程组。

二、教学内容1. 向量空间- 向量的概念及其运算。

- 线性空间的基本性质。

- 子空间的概念及其性质。

2. 线性变换- 线性变换的定义及其表示。

- 线性变换的运算。

- 线性变换的性质。

三、实例分析1. 通过实例展示线性代数在工程中的应用,如电路分析、信号处理等。

2. 分析实例中的线性方程组,介绍高斯消元法及其应用。

四、课堂练习1. 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解答学生疑问。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内容1. 回顾向量空间、线性变换等概念。

2. 回顾高斯消元法及其应用。

二、教学内容1. 矩阵- 矩阵的定义及其运算。

- 矩阵的基本性质。

- 矩阵的秩及其计算。

2. 线性方程组- 克拉默法则及其应用。

- 线性方程组的解的性质。

三、实例分析1. 通过实例展示矩阵在工程中的应用,如矩阵分解、矩阵求逆等。

2. 分析实例中的矩阵运算,介绍矩阵的逆及其应用。

四、课堂练习1. 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解答学生疑问。

五、总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1.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线性代数》教案

《线性代数》教案

《线性代数》教案一、前言1.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线性代数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线性代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适用对象:本教案适用于大学本科生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

3. 教学方式:采用讲授、讨论、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线性代数基本概念1.1 向量及其运算1.2 线性方程组1.3 矩阵及其运算1.4 行列式2. 第二章:线性空间与线性变换2.1 线性空间2.2 线性变换2.3 矩阵与线性变换2.4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3. 第三章:特征值与特征向量3.1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定义3.2 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3.3 矩阵的对角化3.4 二次型4. 第四章:线性方程组的求解方法4.1 高斯消元法4.2 克莱姆法则4.3 矩阵的逆4.4 最小二乘法5. 第五章:线性代数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5.1 线性规划5.2 最小二乘法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5.3 线性代数在工程中的应用5.4 线性代数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讲解线性代数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使学生掌握线性代数的基础知识。

2. 讨论:组织学生就线性代数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练习:布置适量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自主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作业、课堂表现等方面,占总评的30%。

2.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线性代数知识的掌握程度,占总评的40%。

3.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的线性代数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占总评的30%。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推荐使用《线性代数》(高等教育出版社,同济大学数学系编)。

2. 辅助教材:可参考《线性代数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谢乃明编著)。

3. 网络资源:推荐学生浏览线性代数相关网站、论坛,拓展知识面。

4. 软件工具:推荐使用MATLAB、Mathematica等数学软件,辅助学习线性代数。

《线性代数》教案

《线性代数》教案

《线性代数》教案一、引言1. 课程目标:使学生理解线性代数的基本概念,掌握线性方程组的求解方法,了解矩阵和行列式的基本性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线性代数的基本概念、线性方程组的求解方法、矩阵和行列式的基本性质。

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二、线性方程组1.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线性方程组的含义,掌握线性方程组的求解方法,能够运用线性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内容:(1)线性方程组的概念及其解的含义;(2)线性方程组的求解方法(高斯消元法、矩阵法等);(3)线性方程组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教学方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线性方程组的概念,运用高斯消元法和矩阵法求解线性方程组,并讨论线性方程组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矩阵及其运算1.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矩阵的概念,掌握矩阵的运算方法,了解矩阵在数学和实际中的应用。

2. 教学内容:(1)矩阵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2)矩阵的运算(加法、数乘、乘法);(3)矩阵的其他相关概念(逆矩阵、转置矩阵等);(4)矩阵在数学和实际中的应用。

3. 教学方法: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矩阵的概念,掌握矩阵的运算方法,探讨矩阵在其他相关概念中的应用,并了解矩阵在数学和实际中的重要作用。

四、行列式1.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行列式的概念,掌握行列式的计算方法,了解行列式在线性方程组求解中的应用。

2. 教学内容:(1)行列式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2)行列式的计算方法(按行(列)展开、性质的应用等);(3)行列式在线性方程组求解中的应用。

3. 教学方法: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行列式的概念,掌握行列式的计算方法,并了解行列式在线性方程组求解中的应用。

五、线性空间与线性变换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线性空间的概念,掌握线性变换的定义和性质,了解线性变换在数学和实际中的应用。

《线性代数》教案

《线性代数》教案

《线性代数》教案一、前言1. 教学目标(1)理解线性代数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线性代数的基本运算方法和技巧;(3)能够应用线性代数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内容(1)线性方程组;(2)矩阵及其运算;(3)线性空间和线性变换;(4)特征值和特征向量;(5)二次型。

二、第一章:线性方程组1. 教学目标(1)理解线性方程组的定义和性质;(2)掌握线性方程组的求解方法;(3)能够应用线性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内容(1)线性方程组的定义和性质;(2)线性方程组的求解方法:高斯消元法、克莱姆法则;(3)线性方程组的应用:线性规划、电路方程等。

三、第二章:矩阵及其运算1. 教学目标(1)理解矩阵的定义和性质;(2)掌握矩阵的运算方法;(3)能够应用矩阵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内容(1)矩阵的定义和性质;(2)矩阵的运算:加法、数乘、乘法;(3)矩阵的逆矩阵及其求法;(4)矩阵的应用:线性方程组、线性变换等。

四、第三章:线性空间和线性变换1. 教学目标(1)理解线性空间和线性变换的定义和性质;(2)掌握线性变换的表示方法;(3)能够应用线性变换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内容(1)线性空间的定义和性质;(2)线性变换的定义和性质;(3)线性变换的表示方法:矩阵表示、坐标表示;(4)线性变换的应用:图像处理、信号处理等。

五、第四章:特征值和特征向量1. 教学目标(1)理解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定义和性质;(2)掌握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求法;(3)能够应用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内容(1)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定义和性质;(2)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求法:幂法、矩阵对角化;(3)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应用:线性变换、振动系统等。

六、第五章:二次型1. 教学目标(1)理解二次型的定义和性质;(2)掌握二次型的标准形和规范形;(3)能够应用二次型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内容(1)二次型的定义和性质;(2)二次型的标准形和规范形:配方法、矩阵的对角化;(3)二次型的应用:最小二乘法、优化问题等。

线性代数教案

线性代数教案

线性代数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了解线性代数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术语;2. 理解线性方程组和矩阵的概念、性质和运算规则;3. 掌握矩阵的基本运算,包括矩阵的加法、数乘和矩阵乘法;4. 能够求解线性方程组,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线性方程组和矩阵的概念及其运算规则;2. 教学难点:矩阵乘法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入线性代数的概念,向学生介绍线性方程组和矩阵的相关背景知识,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20分钟)2.1 线性方程组的定义和解法- 介绍线性方程组的概念以及线性方程组的解的定义;- 分析线性方程组解的情况:无解、唯一解和无穷解;- 通过实例讲解线性方程组解的求解方法。

2.2 矩阵的定义和性质- 介绍矩阵的基本概念和符号表示方法;- 讲解矩阵的加法、数乘以及矩阵乘法的规则;- 引导学生理解矩阵乘法的几何意义。

3. 实例分析与练习(25分钟)3.1 线性方程组的求解实例- 给出一些线性方程组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指导学生使用矩阵运算进行线性方程组的求解。

3.2 矩阵运算实例- 给出一些矩阵的实际运用问题,让学生通过实例进行练习;- 帮助学生熟练掌握矩阵的加法、数乘和矩阵乘法。

4. 拓展延伸(15分钟)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结合线性代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5. 归纳总结(10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线性代数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评价1. 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2. 布置相关习题,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3. 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五、教学资源准备1. 教材和课件;2. 相关实例分析的教学素材;3. 学生练习题、作业等。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线性代数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术语,掌握线性方程组和矩阵的运算规则,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线性代数教案同济版

线性代数教案同济版

线性代数教案同济版第一章绪论1.1 线性代数的起源和发展介绍线性代数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理解线性代数在数学和其他领域的重要性。

1.2 向量空间和线性映射定义向量空间和线性映射,理解它们的基本性质和概念。

1.3 矩阵和行列式介绍矩阵和行列式的概念,理解它们在线性代数中的重要性。

1.4 线性方程组理解线性方程组的定义和性质,学习解线性方程组的方法。

第二章矩阵和行列式2.1 矩阵的概念和运算介绍矩阵的概念和基本运算,如加法、减法、乘法和转置。

2.2 行列式的定义和性质定义行列式并学习其基本性质,如行列式的值与矩阵的行(列)向量之间的关系。

2.3 行列式的计算学习计算行列式的不同方法,如按行(列)展开、代数余子式和行列式的逆。

2.4 矩阵的逆定义矩阵的逆并学习其性质,如矩阵的逆与矩阵的行列式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线性方程组3.1 高斯消元法学习高斯消元法解线性方程组的步骤和应用。

3.2 克莱姆法则理解克莱姆法则的原理,学习如何使用克莱姆法则解线性方程组。

3.3 线性方程组的解的性质学习线性方程组的解的性质,如唯一解、无解和有无限多解。

3.4 线性方程组的应用了解线性方程组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线性规划、电路分析和物理学中的问题。

第四章向量空间和线性映射4.1 向量空间的概念和性质定义向量空间并学习其基本性质,如向量加法和标量乘法的封闭性。

4.2 子空间和线性相关性理解子空间的概念并学习如何判断向量组线性相关性。

4.3 线性映射的概念和性质定义线性映射并学习其基本性质,如线性映射的矩阵表示和图像。

4.4 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定义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学习如何求解线性映射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第五章特征值和特征向量5.1 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概念定义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理解它们在线性代数中的重要性。

5.2 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计算学习如何计算线性映射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包括利用特征多项式和行列式。

5.3 特征空间和不变子空间理解特征空间和不变子空间的概念,学习它们的性质和应用。

线性代数教案全(同济大学第六版)

线性代数教案全(同济大学第六版)

线性代数教案第(1)次课授课时间()1.教学内容: 二、三阶行列式的定义;全排列及其逆序数;阶行列式的定义2.时间安排: 2学时;3.教学方法: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4.教学手段: 黑板讲解与多媒体演示.基本内容备注第一节 二、三阶行列式的定义一、二阶行列式的定义从二元方程组的解的公式,引出二阶行列式的概念。

设二元线性方程组 ⎩⎨⎧=+=+22222211212111b x a x a b x a x a用消元法,当021122211≠-a a a a 时,解得211222111212112211222112121221,a a a a b a b a x a a a a b a b a x --=--=令2112221122211211a a a a a a a a -=,称为二阶行列式 ,则如果将D 中第一列的元素11a ,21a 换成常数项1b ,2b ,则可得到另一个行列式,用字母1D 表示,于是有2221211a b a b D =按二阶行列式的定义,它等于两项的代数和: ,这就是公式(2)中 的表达式的分子。

同理将 中第二列的元素a 12,a 22 换成常数项b1,b2 ,可得到另一个行列式,用字母 表示,于是有2121112b a b a D =按二阶行列式的定义,它等于两项的代数和: ,这就是公式(2)中 的表达式的分子。

于是二元方程组的解的公式又可写为⎪⎪⎩⎪⎪⎨⎧==D D x D D x 2211 其中0≠D例1. 解线性方程组 .1212232121⎪⎩⎪⎨⎧=+=-x x x x 同样,在解三元一次方程组⎪⎩⎪⎨⎧=++=++=++333323213123232221211313212111bx a x a x a b x a x a x a b x a x a x a 时,要用到“三阶行列式”,这里可采用如下的定义.二、三阶行列式的定义设三元线性方程组⎪⎩⎪⎨⎧=++=++=++333323213123232221211313212111bx a x a x a b x a x a x a b x a x a x a用消元法解得定义 设有9个数排成3行3列的数表333231232221131211a a a a a a a a a 记 333231232221131211a a a a a a a a a D =322113312312332211a a a a a a a a a ++=332112322311312213a a a a a a a a a ---,称为三阶行列式,则三阶行列式所表示的6项的代数和,也用对角线法则来记忆: 从左上角到右下角三个元素相乘取正号,从右上角到左下角三个元素取负号,即例2.计算三阶行列式 .(-14) 例3.求解方程 ( ) 例4.解线性方程组 解 先计算系数行列式573411112--=D 069556371210≠-=----+-= 再计算 321,,D D D515754101121-=--=D ,315534011222=--=D ,55730112123=---=D得 23171==D D x ,69312-==D D y ,6953-==D D z第( 2 )次课授课时间()第( 3 )次课授课时间()1.教学内容: 行列式按行(列)展开;2.时间安排: 2学时;3.教学方法: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教学手段: 黑板讲解与多媒体演示.基本内容备注第5节 行列式按行(列)展开定义 在 阶行列式中, 把元素 所处的第 行、第 列划去, 剩下的元素按原排列构成的 阶行列式, 称为 的余子式, 记为;而 称为 的代数余子式.引理 如果 阶行列式中的第 行除 外其余元素均为零, 即: .则: .证 先证简单情形:再证一般情形:定理 行列式等于它的任意一行(列)的各元素与对应的代数余子式乘积之和, 即按行: 按列: 证:(此定理称为行列式按行(列)展开定理)nnn n ini i n a a a a a a a a a D212111211000000+++++++++=nnn n in n nnn n i n nn n n i n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21112112121121121111211000000+++=).,2,1(2211n i A a A a A a in in i i i i =+++=例1 : . 解:例2: 21122112----=n D解: 21122112----=n D 211221100121---=+++nr r)()()()()()21331122213311n n n n n n n x x x x x x x x x x x -----, 并提出因子 )()2321111--n n n x x x x x x()1-n 阶范德蒙行列式(1n x x -行列式一行(列)的各元素与另一行(列)对应各元素的代数余子式乘积之和为零第( 4 )次课授课时间()1.教学内容: 克拉默法则;2.时间安排: 2学时;教学方法: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4.教学手段: 黑板讲解与多媒体演示.4.教学手段:黑板讲解与多媒体演示.基本内容备注第(5)次课授课时间()1.教学内容: 矩阵;矩阵的运算;2.时间安排: 2学时;3.教学方法: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4.教学手段: 黑板讲解与多媒体演示。

线性代数数学教案模板高中

线性代数数学教案模板高中

---一、课题名称:线性代数(具体章节或内容,如:行列式的基本性质)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掌握行列式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 理解行列式在解线性方程组中的应用。

- 学会计算二阶和三阶行列式。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的自信心。

- 激发学生对数学抽象问题的探究欲望。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行列式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 行列式在解线性方程组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 行列式的计算技巧。

- 理解行列式与线性方程组解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讨论法3. 案例分析法4. 练习法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复习线性方程组的相关知识。

- 提出问题:如何解决含有多个未知数的线性方程组?- 引入行列式的概念,并简要介绍其作用。

2. 新课讲授:- 定义行列式:以具体的例子讲解行列式的定义,强调行列式的构成要素。

- 基本性质:讲解行列式的性质,如行列式的转置、行列式的展开等。

- 计算方法:介绍计算二阶和三阶行列式的方法,如拉普拉斯展开法。

3. 实例分析:- 通过具体的实例,展示行列式在解线性方程组中的应用。

- 引导学生分析行列式的值与线性方程组的解的关系。

4.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行列式的计算技巧。

-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分享。

5. 练习巩固:- 分配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6. 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行列式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

- 总结行列式在解线性方程组中的应用。

7. 课后作业:-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 提醒学生注意练习中的难点和易错点。

六、教学反思:-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发言。

-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

《线性代数》教案

《线性代数》教案

《线性代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线性代数的基本概念,如向量、矩阵、行列式等;(2)掌握线性方程组的求解方法,如高斯消元法、矩阵的逆等;(3)熟悉线性代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讲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2)运用数学软件或工具,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引导学生运用线性代数的知识,分析、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念,克服对数学的恐惧心理。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向量(1)向量的概念及几何表示;(2)向量的线性运算;(3)向量的数量积与向量垂直;(4)向量的坐标表示与运算。

2. 第二章:矩阵(1)矩阵的概念与运算;(2)矩阵的行列式;(3)矩阵的逆;(4)矩阵的应用。

3. 第三章:线性方程组(1)线性方程组的解法;(2)高斯消元法;(3)矩阵的逆与线性方程组的解;(4)线性方程组的应用。

4. 第四章: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1)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概念;(2)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求解;(3)矩阵的对角化;(4)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应用。

5. 第五章:二次型(1)二次型的概念;(2)二次型的标准形;(3)二次型的判定;(4)二次型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2. 结合实例讲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3. 利用数学软件或工具,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组织课堂讨论,促进学生交流与合作;5. 注重练习与反馈,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小测验等;2. 期中考试:检测学生对线性代数知识的掌握程度;3. 期末考试:全面考察学生的线性代数知识、技能及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线性代数》;2. 辅助教材:《线性代数学习指导》;3. 数学软件:如MATLAB、Mathematica等;4. 网络资源:相关在线课程、教学视频、练习题等。

线性代数教案一例矩阵相乘

线性代数教案一例矩阵相乘

线性代数教案一例矩阵相乘一、教学目标1.理解线性代数中矩阵相乘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2.掌握矩阵相乘的计算方法。

3.能够利用矩阵相乘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矩阵相乘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2.矩阵相乘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1.矩阵相乘的运算规则的理解和应用。

2.利用矩阵相乘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教师:课本、教学工具(黑板、白板、多媒体设备等)。

2.学生:纸、笔。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单介绍矩阵的概念和基本运算,引出矩阵相乘的概念。

2.知识讲解(1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矩阵相乘的定义和运算规则,强调矩阵相乘的前提条件是左矩阵的列数等于右矩阵的行数。

3.实例演示(15分钟)教师选取一个简单的例子,通过黑板或多媒体设备展示矩阵相乘的计算过程,让学生了解矩阵相乘的具体操作方法。

4.学生练习(15分钟)学生进行矩阵相乘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辅导学生解答问题,并及时纠正错误。

5.拓展应用(1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与实际问题相关的矩阵相乘应用例题,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矩阵相乘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6.知识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强调矩阵相乘的重要性和运用场景,并提醒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矩阵相乘运算规则。

7.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一些练习题作为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提醒学生要仔细思考和分析问题。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演示矩阵相乘的概念和运算规则,让学生掌握了矩阵相乘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应用实例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应用实例和讨论等方式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对学生的答题和错误进行及时指导和纠正,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知识。

教学效果良好,学生理解力和运算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线性代数数学教案模板范文

线性代数数学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行列式的定义及其基本性质;(2)能够运用行列式的性质进行行列式的运算;(3)了解行列式在解线性方程组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行列式的概念;(2)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探究行列式的性质;(3)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行列式的运算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精神;(2)激发学生学习线性代数的兴趣;(3)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行列式的定义、性质及运算方法。

2. 教学难点:行列式的性质及其在解线性方程组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复习线性方程组的概念及解法。

2. 引入行列式的概念,提出问题:如何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判断线性方程组的解的情况?(二)新课讲授1. 行列式的定义(1)展示行列式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行列式的构成要素;(2)通过实例让学生直观感受行列式的计算方法。

2. 行列式的性质(1)展示行列式的性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这些性质;(2)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行列式的性质,并举例说明。

3. 行列式的运算(1)展示行列式的运算步骤,让学生跟随步骤进行计算;(2)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行列式的运算方法。

(三)课堂练习1. 基本练习:运用行列式的性质进行行列式的运算;2. 应用练习:利用行列式求解线性方程组。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行列式的定义、性质及运算方法;2. 鼓励学生在课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为深入学习做好准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行列式的概念,引导学生探究行列式的性质和运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线性代数的兴趣。

在课后,布置适量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线性代数大学生公开课教案

线性代数大学生公开课教案

课程名称:线性代数授课对象:本科生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线性代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

2. 掌握矩阵、向量、线性方程组等基本内容。

3. 培养学生运用线性代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矩阵、向量、线性方程组的基本概念和运算。

2. 矩阵的秩、逆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等概念。

教学难点:1. 矩阵运算的技巧和性质。

2. 线性方程组的解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入线性代数的实际应用背景,如工程、物理、经济等领域。

2. 强调线性代数在各个学科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矩阵的基本概念和运算- 矩阵的定义、表示方法- 矩阵的加法、数乘、乘法- 矩阵的转置、共轭转置- 矩阵的行列式、逆矩阵- 矩阵的秩、性质2. 向量的基本概念和运算- 向量的定义、表示方法- 向量的加法、数乘- 向量的长度、单位向量- 向量的线性相关性、线性无关性3. 线性方程组- 线性方程组的定义、表示方法- 线性方程组的解法(高斯消元法、克莱姆法则)- 线性方程组的解的性质三、课堂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以下练习题:- 计算矩阵的逆矩阵。

- 判断矩阵的秩。

- 求解线性方程组。

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总结与反馈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反馈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教学评价:1. 课堂练习的正确率。

2. 学生对线性代数基本概念和运算的掌握程度。

3. 学生运用线性代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

2. 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提高课堂氛围。

(完整word版)线性代数教案

(完整word版)线性代数教案
二次型定义
二次型是一个二次齐次多项式,其一般形式为$f(x_1, x_2, ..., x_n) = sum_{i=1}^{n}sum_{ j=1}^{n}a_{ij}x_ix_j$,其中$a_{ij}$是常数,$x_i$是变量。
标准型表示方法
通过正交变换,二次型可以化为标准型$f = lambda_1y_1^2 + lambda_2y_2^2 + ... + lambda_ny_n^2$,其中$lambda_i$是二次型的特征值。
03 向量空间与线性变换
向量空间概念及性质
向量空间定义
设V是一个非空集合,P是一个数域,若对V中任意两个元素α与β,总有唯一元素γ∈V与之对应,称为α与β的和 ,记为γ=α+β,且在加法运算下V封闭;又对P中任意数与V中任意元素α,总有唯一元素δ∈V与之对应,称为该 数与α的积,记为δ=kα(k∈P),且在数乘运算下V封闭,则称V是数域P上的线性空间,或向量空间。
向量空间维数
设V是数域P上的线性空间,若V中存在一个由n个向量组成的 基,且任意n+1个向量都线性相关,则称n为V的维数,记为 dimV=n。若V中不存在由有限个向量组成的基,则称V为无 限维的。
04 方程组求解与矩阵秩
齐次线性方程组求解方法
01
02
03
高斯消元法
通过消元将系数矩阵化为 上三角矩阵,然后回代求 解未知数。
向量空间性质
向量空间具有8条基本性质,包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零元存在性、负元存在性、数乘分配律、数乘结合 律、数乘单位元存在性以及数乘零元存在性。
线性变换定义及性质
线性变换定义
设V和W是数域P上的两个线性空间,σ是V到W的一个映射,若对V中任意元素α 、β和P中任意数k,都有σ(α+β)=σ(α)+σ(β),σ(kα)=kσ(α),则称σ是V到W的 一个线性映射或线性变换。

线性代数教案

线性代数教案

线性代数教案课程名称:线性代数课程目标:1. 掌握线性代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规则;2. 理解向量空间和矩阵的性质;3. 学会解线性方程组和矩阵的运算;4. 掌握线性变换和特征值、特征向量的概念与性质。

教学内容:第一课:向量及其运算1. 向量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 向量的线性组合、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的概念;3. 向量的加法和数乘运算规则;4. 向量空间的定义和基本性质;5. 向量空间的子空间和余子空间。

第二课:矩阵及其运算1. 矩阵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 矩阵的加法和数乘运算规则;3. 矩阵乘法和矩阵的转置;4. 矩阵的逆和矩阵的行列式;5. 线性方程组的矩阵表示和增广矩阵。

第三课:线性方程组与矩阵的解法1. 线性方程组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 线性方程组的解集和解的存在定理;3. 齐次线性方程组和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解法;4. 矩阵的秩和线性方程组的解的关系;5. 矩阵的初等行变换及其应用。

第四课:特征值与特征向量1. 线性变换的概念和矩阵表示;2. 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定义与性质;3. 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计算方法;4. 对称矩阵和正交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5. 线性变换的对角化和相似矩阵的概念。

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通过示例引导学生理解概念和性质;2. 计算题练习,巩固和应用所学的基本运算规则;3. 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4. 课堂讨论,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和合作交流。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包括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和问题解答;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概念和运算规则的掌握程度;3. 期中和期末考试,考查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4. 课堂小测验,定期检查学生对重要概念和定理的理解程度。

教学资源:1. 教科书和参考书籍:《线性代数及其应用》、《线性代数教程》等;2. 多媒体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等;3. 练习题集和习题课辅导材料;4. 在线学习资源:相关概念的视频、练习题和解析等。

线性代数教案同济版

线性代数教案同济版

线性代数教案同济版第一章绪论1.1 线性代数的起源与发展介绍线性代数的概念、起源和发展历程。

强调线性代数在数学、物理、工程、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应用。

1.2 为什么要学习线性代数解释线性代数的重要性,包括解决实际问题和理论研究。

引导学生理解线性代数与其他数学分支的关系。

1.3 线性代数的基本概念介绍向量、向量空间、线性相关与线性无关等基本概念。

解释向量的几何表示和坐标表示。

1.4 线性方程组介绍线性方程组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解释线性方程组的解法和求解过程。

第二章矩阵及其运算2.1 矩阵的定义与基本性质介绍矩阵的概念和矩阵的元素。

解释矩阵的运算规则和矩阵的转置。

2.2 矩阵的运算教授矩阵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基本运算。

给出矩阵运算的例子和练习题。

2.3 逆矩阵介绍逆矩阵的概念和性质。

教授逆矩阵的求法和应用。

2.4 矩阵的特殊类型介绍单位矩阵、对角矩阵、对称矩阵等特殊类型的矩阵。

解释特殊矩阵的性质和应用。

第三章线性方程组的求解3.1 高斯消元法介绍高斯消元法的原理和步骤。

给出高斯消元法的例题和练习题。

3.2 克莱姆法则介绍克莱姆法则的原理和条件。

解释克莱姆法则的应用和求解过程。

3.3 矩阵的秩介绍矩阵秩的概念和性质。

教授矩阵秩的求法和应用。

3.4 线性方程组的解的结构解释线性方程组解的性质和结构。

给出线性方程组解的例子和练习题。

第四章向量空间与线性变换4.1 向量空间的概念与性质介绍向量空间的概念和向量空间的性质。

解释向量空间的基本运算和向量空间的基。

4.2 线性变换的概念与性质介绍线性变换的定义和性质。

解释线性变换的矩阵表示和线性变换的域。

4.3 线性变换的运算教授线性变换的加法、减法和乘法等运算。

给出线性变换的例子和练习题。

4.4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介绍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概念和性质。

教授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求法和应用。

第五章特征值与特征向量5.1 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概念与性质介绍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定义和性质。

线性代数教案模板范文

线性代数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线性代数二、授课对象:XX年级XX专业三、授课时间:XX课时四、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线性代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熟练运用矩阵、向量、行列式等基本工具;(3)理解线性方程组、特征值、特征向量等概念;(4)掌握矩阵的运算、初等变换、矩阵的秩、逆矩阵等基本方法。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3)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线性代数的兴趣;(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3)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内容:1. 第一章:行列式(1)行列式的概念及性质;(2)行列式的计算方法;(3)克莱姆法则。

2. 第二章:矩阵(1)矩阵的概念及性质;(2)矩阵的运算;(3)初等变换及矩阵的秩;(4)逆矩阵。

3. 第三章:向量空间(1)向量空间的概念及性质;(2)线性变换;(3)线性方程组。

4. 第四章:特征值与特征向量(1)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概念;(2)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性质;(3)相似矩阵。

5. 第五章:二次型(1)二次型的概念及性质;(2)二次型的标准形;(3)二次型的正定性。

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线性代数的基本概念、性质和运算方法;2. 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3.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4. 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矩阵运算、线性方程组求解等教学活动。

七、教学手段:1. 教材:选用合适的线性代数教材,如《线性代数》(同济大学数学系编);2. 板书:在黑板上书写清晰的板书,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3. 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线性代数的图形、动画等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 实验教学:开展线性代数的实验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情况等;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3. 考试成绩:通过期中、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线性代数的掌握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矩阵的初等变换与线性方程组(5学时)本章引言本章的重点是研究矩阵更深层的性质——秩,它是德国数学家佛洛本纽斯在1879年首先提出的。

为此首先要介绍矩阵的初等变换概念,它是求矩阵秩的有力工具,然后我们将应用秩理论解决方程组的求解问题,最后还要将初等变换概念在理论上加以提高总结。

教学内容:矩阵的初等变换,矩阵的秩,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充要条件,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及通解,初等矩阵。

教学目的与要求:1.理解矩阵秩的概念及求法,知道满秩矩阵的性质。

2.熟练掌握矩阵的初等变换。

3.理解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的充要条件,理解非齐次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充要条件。

4.熟练掌握用初等变换求线性方程组通解的方法。

5.掌握用矩阵的初等变换求矩阵的逆的方法。

重点、难点:1.重点:矩阵的初等变换,矩阵的秩,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充要条件。

2.难点:求线性方程组通解基本方法及技能:矩阵的初等变换法;用矩阵的初等变换求矩阵的秩,求线性方程组通解和求矩阵的逆。

教学建议及教法提示1.建议按教材编排顺序通过线性方程组的消元法引进矩阵的初等变换。

本教案在这里尝试着改变讲授顺序,先讲矩阵的秩…。

2.矩阵的初等变换是矩阵的一种十分重要的运算,它在解线性方程组、求矩阵的逆及矩阵理论的探讨中都可起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矩阵的初等变换。

3.要强调用初等行变换把矩阵化为行最简形的运算.4.矩阵的秩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可通过具体例题的讲授使学生掌握其求法。

5.线性方程组的解法在本章应完全解决(虽然理论尚不完全),并要求学生能熟练地从行最简形写出通解,这不仅是解方程的需要,而且对其学习后继内容有很大的关系。

6.含参数的方程组的系数矩阵通常限于方阵,其解法也可按系数行列式是否为0来讨论,因此对含参数的矩阵作初等变换可不作过高要求。

应注意的问题:1、用初等变换法求矩阵的逆矩阵时,无论采用初等行变换还是采用初等列变换,其结果是一致的,注意,在同一过程中不要两种方法同时混合用。

习惯上,常采用初等行变换法求逆矩阵。

2、注意矩阵的初等变换与方阵的行列式(利用行列式的性质)运算的区别。

§3.1 矩阵的秩1. 子式:在n m A ⨯中, 选取k 行与k 列, 位于交叉处的2k 个数按照原来的 相对位置构成k 阶行列式, 称为A 的一个k 阶子式, 记作k D .对于给定的k , 不同的k 阶子式总共有kn k m C C 个.2. 矩阵的秩:在n m A ⨯中,若 (1) 有某个r 阶子式0≠r D ;(2) 所有的1+r 阶子式01=+r D (如果有1+r 阶子式的话). 称A 的秩为r , 记作r A =rank , 或者 r A r =)(.规定:0rank =O 性质:(1) },{min rank n m A n m ≤⨯ (2) 0≠k 时A kA rank )(rank = (3) A A rank rank T =(4) A 中的一个0≠r D r A ≥⇒rank (5) A 中所有的01=+r D r A ≤⇒rank例1 ⎥⎥⎥⎦⎤⎢⎢⎢⎣⎡--=41311221222832A , 求)(A r . 解 位于1,2行与1,2列处的一个2阶子式030122322≠=-=D计算知, 所有的3阶子式03=D , 故2)(=A r . [注] n m A ⨯, 若m A =rank , 称A 为行满秩矩阵; 若n A =rank , 称A 为列满秩矩阵.n n A ⨯, 若n A =rank , 称A 为满秩矩阵(可逆矩阵, 非奇异矩阵); 若n A <rank , 称A 为降秩矩阵(不可逆矩阵, 奇异矩阵).§3.2 矩阵的初等变换1. 初等变换 行变换 列变换 ① 对调 j i r r ↔ j i c c ↔ ② 数乘)0(≠k i r k i c k③ 倍加 j i r k r + j i c k c + n m A ⨯经过初等变换得到n m B ⨯, 记作n m n m B A ⨯⨯→.2. 等价矩阵:若n m n m B A ⨯⨯→有限次, 称n m A ⨯与n m B ⨯等价, 记作n m n m B A ⨯⨯≅. (1) 自反性:A A ≅(2) 对称性:n m n m B A ⨯⨯≅n m n m A B ⨯⨯≅⇒(3) 传递性:n m n m B A ⨯⨯≅, n m n m C B ⨯⨯≅n m n m C A ⨯⨯≅⇒ 定理1 n m n m B A ⨯⨯≅B A rank rank =⇒.证 只需证明n m n m B A ⨯⨯→次1B A r a n k r a n k =⇒. 设r A =r a n k , 仅证行变换之(3)的情形:B k A j j ir k r j i j i =⎥⎥⎥⎥⎥⎥⎦⎤⎢⎢⎢⎢⎢⎢⎣⎡+→⎥⎥⎥⎥⎥⎥⎦⎤⎢⎢⎢⎢⎢⎢⎣⎡=+ααααα(1) 若},{min n m r <, 则有)(1B r D +不含i r :0)(1)(1==++A r B r D D)(1B r D +含i r , 不含j r :0)(1)(1)(1=±=+++A r A r B r D k D D)(1B r D+含i r , 且含j r :0)(1)(1==++A r B r D D倍加故B 中所有的1+r 阶子式0)(1=+B r D A r Br a n k r a n k =≤⇒ A B ji r k r -→B A r a n k r a n k ≤⇒, 于是可得B A rank rank =. (2) 若m r =或者n r =, 构造矩阵)1()1(1+⨯+⎥⎦⎤⎢⎣⎡=n m O O O A A , )1()1(1+⨯+⎥⎦⎤⎢⎣⎡=n m O O O B B 由(1)可得11B A ji r k r +→11rank rank B A =⇒⎭⎬⎫==B B A A r a n k r a n k r a n k r a n k 11B Ar a n k r a n k =⇒ 其余情形类似.例2 ⎥⎥⎥⎦⎤⎢⎢⎢⎣⎡--=41311221222832A , 求)(A r . 解 ⎥⎥⎥⎦⎤⎢⎢⎢⎣⎡---→413144606690行A ⎥⎥⎥⎦⎤⎢⎢⎢⎣⎡-→000044604131行, 故2)(=A r . 行最简形:⎥⎥⎥⎦⎤⎢⎢⎢⎣⎡-→00003232104131行A B =⎥⎥⎥⎦⎤⎢⎢⎢⎣⎡-→00003232102301行标准形:H A =⎥⎥⎥⎦⎤⎢⎢⎢⎣⎡→000000100001行与列定理2 若)0(rank >=⨯r r A n m , 则⎥⎥⎥⎥⎥⎥⎥⎥⎥⎦⎤⎢⎢⎢⎢⎢⎢⎢⎢⎢⎣⎡→0000***0022111121r rr ri i i i i i b b b b b b A 行B =:行阶梯形][][][21r i i i⎥⎥⎥⎥⎥⎥⎥⎥⎥⎦⎤⎢⎢⎢⎢⎢⎢⎢⎢⎢⎣⎡→0000*1*01*00100 行A H =:行最简形定理3 若)0(rank >=⨯r r A nm , 则⎥⎦⎤⎢⎣⎡→O O O E A r, 称为A 的等价标准形. 推论1 若n n A ⨯满秩, 则n E A ≅. 推论2 n m n m B A ⨯⨯≅B A rank rank =⇔.§3.3 解线性方程组的消元法例如 ⎪⎩⎪⎨⎧=+=++=+-)3(622)2(4524)1(13231321321x x x x x x x x )1()3()1(2)2(-- ⎪⎩⎪⎨⎧=-=-=+-)6(5)5(24)4(1323232321x x x x x x x )6()5()6(4)5(↔- ⎪⎩⎪⎨⎧-==-=+-)9(183)8(5)7(132332321x x x x x x ⎪⎩⎪⎨⎧-=-==619321x x x解线性方程组的初等变换: (1) 互换两个方程的位置 (2) 用非零数乘某个方程(3) 将某个方程的若干倍加到另一个方程用矩阵的初等变换表示方程组的求解过程如下:[]⎥⎥⎥⎦⎤⎢⎢⎢⎣⎡-=620245241312b A ⎥⎥⎥⎦⎤⎢⎢⎢⎣⎡---→511021401312行⎥⎥⎥⎦⎤⎢⎢⎢⎣⎡---→1830051101312行⎥⎥⎥⎦⎤⎢⎢⎢⎣⎡--→610010109001行方程组: ⎥⎥⎥⎥⎦⎤⎢⎢⎢⎢⎣⎡mn m m n n a a a a a aa a a 212222111211⎥⎥⎥⎥⎦⎤⎢⎢⎢⎢⎣⎡n x x x 21⎥⎥⎥⎥⎦⎤⎢⎢⎢⎢⎣⎡=m b b b 21 或者 b Ax = 增广矩阵:[]B A b =设r A =r a n k , 且A 的左上角r 阶子式0≠r D , 则1,1112,122,11100010001000000000r n r n r r rn r r b b d b b d B b b d d ++++⎡⎤⎢⎥⎢⎥⎢⎥⎢⎥→⎢⎥⎢⎥⎢⎥⎢⎥⎢⎥⎣⎦行: 行最简形 b Ax =的同解方程组为⎪⎪⎪⎩⎪⎪⎪⎨⎧==+++=+++=++++++++++111,2211,221111,110r rn rn r r r r n n r r n n r r d d x b x bx d x b x b x d x b x b x(3.4) 若01≠+r d , 则方程组(3.4)无解:=>+=r r A 1~rank A rank 若01=+r d , 则方程组(3.4)有解:==r A ~rank A rank(1) n r =时, 方程组(3.4)成为11d x =, 22d x =, …, n n d x = 是其唯一解 (2) n r <时, 方程组(3.4)成为⎪⎪⎩⎪⎪⎨⎧---=---=---=++++++n rn r r r r r nn r r n n r r x b x b d x x b x b d x x b x b d x 11,211,222111,111一般解为⎪⎪⎪⎪⎩⎪⎪⎪⎪⎨⎧==---=---=---=-+-+-+-+r n n r r n rn r r r r r n n r r n n r k x k x k b k b d x k b k bd x k b k b d x 1111,211,222111,111其中r n k k k -,,,21 为任意常数. 定理4 n m A ⨯, []B A b =(1) b Ax =有解rankB ⇔=A rank ;(2) b Ax =有解时, 若n A =rank , 则有唯一解;若n A <rank , 则有无穷多组解. 定理5 (1) 0=⨯x A n m 有非零解n A <⇔rank ; (2) 0=⨯x A n n 有非零解0det =⇔A .课后作业:习题三 P791(1)(4), 2, 3, 4,5,8,9(1)(3),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