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摸底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检测试题卷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检测试题卷含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期以来,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特征存在着不同理解。
一些观点认为,中华文明属于大陆文明,中华传统文化以内陆文明为底色,与海洋关系不大。
这种观点的形成原因较为多样和复杂,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是一个重要来源。
黑格尔就提出东西方拥有不同文明体系的观点: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是内陆文化,是僵化和停滞的;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海洋文化,是进取和创新的,这种文化的差异造成了人类文明形态的差异。
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不符合历史实际。
中华传统文化是开放包容的文化,是多元同构的文化,海洋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质。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陆地和海洋的双重品格,海洋特质是其鲜明的文化特征之一。
中国既有广袤的大陆,也有辽阔的海疆,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悠久的海洋文化,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传统文化的海洋特质孕育于远古时期,考古学家在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就发现了海蚌壳、海鱼骨等遗存。
先秦两汉时期,人们对海洋的认识与利用逐渐丰富和拓展。
秦始皇曾数次东巡,并派徐福率众东渡,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海上航行的明确记载。
《庄子》《山海经》等大量早期古代经典文献中也都不乏对海洋的描述,特别是刳木为舟、煮海为盐等记载,都是时人利用海洋的真实写照。
汉代则有了国人走向远海更为具体的文献记载,“海上丝绸之路”开始扬帆远航,贸易与交流东到日韩,南至东南亚各国。
六朝隋唐时期,对于海洋的探索与开发显著推进。
三国时期,造船技术进一步提升,魏国曾在青、兖、幽、冀四州大造海船,当时东吴的造船业最为发达,船舶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分隔舱技术,即使个别船舱受损进水也不影响航行。
据史料记载,孙权曾派遣船队进行了数次大规模海上远航,远至台湾、东南亚等地。
唐代不仅陆上疆域广阔,对于海洋的控制和影响也实现了空前拓展。
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2024学年度高二1月质量检测语文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赵树理和汪曾祺的作品都有地地道道的中国味,赵树理的“山药蛋味”和汪曾祺的“高邮味”都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考察赵、汪作品两种中国味的丰富内涵,特别是发掘它们的文化底蕴,就显得十分有必要。
②赵树理由于从小受民间故事、鼓词等中国俗文化的熏陶,形成了以“俗”为主的大众化的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趣味,而且在创作理念上又承诺毕生做“地摊文学家”为农民写作,从而使作品的艺术结构形式具有一个突出特点:故事化。
而汪曾祺则与之恰好相反,他的小说的结构形式是散文化,他指出:“我不善于讲故事,也不喜欢太像小说的小说,即故事性很强的小说。
故事性太强了,我觉得就不太真实。
”这样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使他的小说更接近于散文,或者说是一种介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新品种。
汪曾祺在小说创作上的这种现实主义的美学主张,与他受到了中国雅文化中庄子散文的影响,接受了鲁迅、契诃夫等大师的美学主张直接关联。
③赵小说的故事化,主要表现在小说故事性强,甚至故事套故事,有悬念,一个故事套一个故事地写下去,脉络格外分明。
为此,常用保留关节的方法,按下一个故事暂不表另起一个头绪,使用“扣子”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非一口气卒读不可。
而汪的小说结构与赵的相反,简直与散文区别不大,完全是散文化的结构。
他很重视小说的气氛,并认为只要写出了气氛可以不讲故事,没有情节,甚至不必直接写人物的性格、心理活动。
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绝密★启用前2023学年第一学期浙江省名校协作体试题高二年级语文学科(答案在最后)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阅读一首诗或研究一个诗人时,人们常常想到“背景”,这首诗是什么情况下写出来的?这个诗人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背景”分析成了一个既定思路,几乎每一个批评家都对它毫无犹豫地信手拈用,而很少有人对它似乎天经地义的权力提出质疑。
事实上,诗歌的“背景”和“意义”二者之间并没有谁决定谁的因果链条,“背景”只是阐释者借以理解诗歌的途径之一,意义的历史和语言的历史、审美的历史一样,并非是当时的真实而是现时的理解,所以我们应当再次追问的是:诗歌的意义是不是由背景限定的?离开了背景,诗歌是不是就不能理解?②首先我们应当承认诗歌本身是一个自给自足的文本,它是由诗歌的特殊语言构成的传情表意的艺术品,尽管语言的“指涉性”使文本“像许多引文的镶嵌品,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但背景历史却只是“其他文本”之一,相当多的诗歌并不需要背景的支撑为靠山就可以拥有完足的意义。
特别是那些历久弥新、传诵不绝的抒情诗歌,它并不传达某一历史事件、某一时代风尚,而只是传递一种人类共有的情感,像自由、生存、自然、爱情等等,它的语言文本只须涉及种种情感与故事便可为人领会,一旦背景羼入,它的共通情感被个人情感所替代,反而破坏了意义理解的可能,正像尼采在《历史的使用与滥用》里说的,有时人们不得不学会忘却,因为有时过多的记忆损害了人的自身创造力,而在文学里,过多的背景记忆正妨碍了诗歌欣赏的自由,使阅读者在历史专制下不得不被背景耳提面命。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考试检测试题卷及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考试检测试题卷及参考答案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ChatGPT是人工智能研究公司OpenAI研发的最新聊天机器人模型。
现实生活中,各种应用软件里的机器人客服,以及苹果手机的Siri,国产智能音箱里的小度、小爱、天猫精灵等,广义上都是与ChatGPT类似的人工智能产品。
它们能够通过理解人类语言与互动者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上下文进行互动等。
只不过,ChatGPT学习能力最强,“智慧”等级最高,能够回答人类提出的各种远超以往难度的复杂问题,这使其火爆全球。
ChatGPT在和全球网友的互动中,有着各种令人吃惊的成绩。
参加了美国高校的入学资格考试(SA T),成绩为中等学生水平;用《坎特伯雷故事集》风格改写了90年代热门歌曲《BabyGotBck》;用《老友记》主角口吻创作了剧本对白;根据文字素材撰写文章;根据关键词输出一幅基本功扎实的画作;简要阐释了经济学理论;给出了消除经济不平等的六点计划……ChatGPT甚至能够按照预设的道德准则,从“人类反馈中强化学习”,以此识别恶意信息并拒绝给出有效回答。
就目前现实来看,在某种意义上,ChatGPT越来越像一个“真实的人”。
理论上,只要算力足够强大,ChatGPT与人类的互动越多,它就将“成长”越快。
虽然大型语言模型无法像人类一样思考,但基于模型算法得出的答案,在传播理论的助推下,越来越具有迷惑性,也越来越真实。
这意味着ChatGPT能够形成具备一定逻辑的“思考”结果,而基于这一能力,已经有很多人开始通过ChatGPT取巧逃避本应需要人类大脑思考进行的工作。
让人工智能不断进化演变,最终能够像人类一样思考,本是这一科研领域的终极目标。
只要时间足够长,人工智能必然能够发展出科幻电影里所描绘的能力。
但正如科幻电影里的人工智能总会超出人类控制一样,当前基于大数据学习和给定模型下的人工智能始终存在着近乎无解的“黑箱”弊端——人们无法理解算法背后的各种逻辑,以及在这些逻辑下运行的程序将会对人造成的影响。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试卷(含解析)
总之,“意象”是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或者说是显现在具象中的意味,是“意”与“象”的融合。不是对现实的一种图像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一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是一种“各种根本不同的观念的联合”。“意象”如同组件、基础、构架,不同的“意象”有机结合而组成文学作品,作品的意义和整体审美效应也由具体可感的“意象”生发而来。我国浩瀚的古典文学作品沉浸在“意象”的海洋之中,“意象”也成为评论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
由“意”“象”至合成词“意象”,经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和语义转换,“意象”作为一个专门的文学术语终于生成,并得到后世认同,被广泛运用于文学鉴赏、批评之中。
在我国古代文论和美学理论中,“意象”的具体含义有四个方面。第一,“意象”是意中之象,可理解为“人心营构之象”,即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与审美客体的审美特性的有机统一。郑燮《题画》有云:“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这里的此竹非彼竹,就是指客观的竹已在画家心中意化为审美的竹,形成了“意象”。所谓“成竹在胸”也是艺术家在头脑中营构出的“意象”。第二,“意象”指艺术形象,特别是在明清的文艺理论中,普遍被采用来评论诗歌、绘画和书法创作。第三,“意象”指自然景物的形象。第四,“意象”指人物的风度神态。“意象”作为一个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重要概念、范畴,它经历了由哲学、文化概念向文艺理论和美学范畴演变的过程。以“意象”品评文学作品,更能准确地表述作家构思谋篇过程中的审美心理活动及其呈现在诗中的形态与情态,也更能准确地表述读者阅读鉴赏时所获得的审美快感。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考试试题卷及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考试试题卷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守望者。
守望是一种角度。
当我这样说时,我已经承认对待历史进程还可以有其他的角度,它们也都有存在的理由。
譬如说,你不妨做一个战士,甚至做一个将军,在时代的战场上_________,发号施令。
你不妨投身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率文化,叱咤风云,_________,去充当各种名目的当代英雄。
(_________)。
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并不直接投身于时代的潮流,毋宁说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着一个距离,但他们也不是旁观者,相反,对于潮流的来路和去向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
他们关心物质价值甚于关心精神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或者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如果精神流于空虚,灵魂变得平庸,就绝无幸福可言。
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同时警惕地瞭望着人类前方的地平线,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
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他们守的是人类_________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_________的精神之天。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赴汤蹈火/指点江山/安居乐业/超世绝伦B.赴汤蹈火/高谈阔论/安身立命/超世绝伦C.冲锋陷阵/高谈阔论/安居乐业/超凡脱俗D.冲锋陷阵/指点江山/安身立命/超凡脱俗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所以,在所有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
B.但是,在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之外,我们更需要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
C.但是,在所有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
D.所以,在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之外,我们更需要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他们关心物质价值甚于关心精神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如果精神流于空虚,灵魂变得平庸,就绝无幸福可言。
2024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检测语文试卷(二)(仿2023新高考1卷题型)(全国通用)含参考答案
2024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检测语文试卷(二)(仿2023新高考1卷题型)(全国通用)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2021年,中央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特别指出,要发扬学术民主,尊重艺术规律,尊重审美差异,建设性地开展文艺评论,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在什么范围发生就在什么范围解决,鼓励通过学术争鸣推动形成创作共识、评价共识、审美共识。
这里的“建设性地开展文艺评论”,既是针对文艺评论的应有属性而言,也是针对文艺评论的当下现状而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
在这里,无论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还是提高审美、引领风尚,都旨在“引导性”,内含“建设性”。
因此,担负着如此重任与使命的文艺批评,需要增强自身的战斗力、说服力和影响力,需要在批评实践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与评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这一切都使得“建设性”成为当代文艺批评最为基本的要务,也是最为重要的特性。
建设性的文艺批评,既涉及文艺批评的目的与态度,也关乎文艺批评的能力与功效。
文艺批评的根本意义,在于以准确的阅读感受和深切的审美判断,与作者对话,与读者交流。
这种相互砥砺、彼此互动的目的与初心,必然要求批评态度的与人为善、以文会友。
文艺批评的作用在于促进创作、对读者产生影响,这就要求文艺批评必须切中肯綮、研精阐微,像鲁迅所说的那样:“取其有意义之点,指示出来,使那意义格外分明,扩大。
”而要做到这些,也需要批评家“真懂得社会科学及文艺理论”。
因此,在继承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的基础上,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文艺评论话语,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就成为当代文艺批评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只有如此,才能使文艺批评在为文艺创作鸣锣开道和助力鼓劲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进而完善自己。
2024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江苏省南京市2023-2024学年度高二上期中学情调研测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红楼梦》里关于黛玉的诗,还有很多,这篇文章里不可能一一细说,但七十六回的“冷月葬诗魂”,却不能不说。
此句庚辰本作“冷月葬死魂”,“死”字点去,原笔旁改为“诗”字,全句为“冷月葬诗魂”。
作“诗魂”者,还有程甲本、甲辰本、列藏本。
作“冷月葬花魂”的有戚序本系统的三个本子,即戚序本、蒙府本、南京图书馆藏本,还有杨本。
实际上戚序本系统的三个本子是一个来源,其数据是虚的,且戚本和杨本的时间都是乾隆末年,而庚辰本其底本是乾隆二十五年,现存的抄本至晚也是乾隆三十二、三十三年左右,程甲本刊印的时间是乾隆五十六年,但其底本也当是乾隆中期的抄本,甲辰本是乾隆四十九年的抄本,列藏本约是乾隆末或嘉庆初年的本子,而以后者的可能性较大。
所以从抄本的角度看,作“诗魂”的四个本子,有三个是乾隆中期的,一个是嘉庆初期的,而作“花魂”的本子,都是乾隆末年的,特别是戚本是经人整理过的本子,其可信的程度是有限的。
认为是“花魂”的同志,认为“死”字与“花”字形近,是形近而误。
其实这是不足为据的。
“死”字起笔是一平划,与“花”字起笔的两竖笔,无论如何不能混淆,可知“形近而误”是一种想当然的想法。
而庚辰本上“死”字点改为“诗”字,是原抄者的改笔。
当时一人念,一人抄,易致音近而误。
就在本回,音近而误的还可举出:如第1876页倒数第4行“海棠诗四手”,实是“海棠诗四首”,因“首”“手”音近而误;如1877页第3行末“黛玉笑道:‘正是故人常说’”,实是“古人常说”,因“古”“故”音近而误。
下面再从“诗魂”和“花魂”这两个词的内涵方面作一些分析。
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诸人抽象牙花名签子,宝钗伸手掣出一根,大家一看,只见签上画着一枝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字。
下面又有镌的小字一句唐诗,道是:任是无情也动人又注着:“在席共贺一杯,此为群芳之冠……”众人看了都笑说:“巧得很,你也原配牡丹花。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检测试题考试卷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检测试题考试卷含参考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检测试题考试卷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红楼梦》是一部 _______小说。
A) 纪实性 B) 偶像性 C) 悲剧性 D) 怀旧性2.下列四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你走吧",他说道 B) 他点了点头,说,"好吧"C) 嘘,别出声! D) "再见!"他大声喊道3.以下哪个词可以修饰动词短语?A) 名词 B) 状语 C) 连词 D) 数词4.下列各组词中,没有语义相同关系的一组是:A) 春天-花朵 B) 听-听到 C) 心情-快乐 D) 火车-轨道5.古代文人常用“菊花”来喻指:A) 真挚的情感 B) 独立的个性 C) 愚笨的行为 D) 忧伤的心情二、判断题1. 《西游记》以西天取经为主题,以描写唐僧和他的三位徒弟的历险为主要内容。
()2. 诗歌的抒情作用表现在感受情感、抒发情感和传达情感等方面。
()3. “安如泰山”意味着处事沉稳,心态平和。
()4. 一篇文章能否被称为是散文或是诗歌,主要取决于字数的多少。
()5. 古代诗人李白和杜甫都被称为“诗仙”,他们的诗歌内容和风格非常相似。
()三、简答题1.请简述文言合文的区别。
2.简述《红楼梦》的作者和主要内容。
3.写一篇关于自己的家乡的文章,探讨家乡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方面,并展示你对家乡的独特感受。
四、论述题请按照论述格式,就“当代网络文学的特点与发展趋势”进行论述。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D) 怀旧性2. C) 嘘,别出声!3. B) 状语4. B) 听-听到5. A) 真挚的情感二、判断题1. 正确2. 正确3. 正确4. 错误5. 错误三、简答题1. 文言和白话是指汉字表达的两种方式。
文言指古代汉民族的文字表达方式,形式上古朴、繁复,使用多义字和多音字。
合文指融合了古代文言和现代白话的一种写作风格,语言更加接近现代口语,更通俗易懂。
山东省日照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试卷类型:A2023级高二校际联合考试语文试题2024.09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构成整个北京的表面现象的是它的许多不同的建筑物,那显著而美丽的历史文物:如北京雄劲的周围城墙,城门上嶙峋高大的城楼,围绕紫禁城的黄瓦红墙,御河的栏杆石桥,宫城上窈窕的角楼,宫廷内宏丽的宫殿,或是园苑中妩媚的廊庑亭榭,热闹的市中心的牌楼店面,和那许多坛庙、塔寺、宅第、民居,它们是个别的建筑类型,也是个别的艺术杰作。
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这各种类型,各个或各组的建筑物的全部配合;它们与北京的全盘计划整个布局的关系;它们的位置和街道系统如何相辅相成;如何集中与分布;引直与对称;前后左右,高下起落,所组织起来的北京的全部部署的庄严秩序,怎样成为宏壮而又美丽的环境。
北京是在全盘的处理上才完整地表现出伟大的中华民族建筑的传统手法和在都市计划方面的智慧与气魄。
这样一个城市是一个举世无匹的杰作。
北京城的凸字形平面是逐步发展而来,它在16世纪中叶完成了现在的特殊形状。
城内的全部布局则是由中国历代都市的传统制度,通过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元、明、清三代政治经济实际情况而发展的具体形式。
这个格式的形成,一方面是遵循或承袭过去的一般的制度,一方面又由于所尊崇的制度同自己的特殊条件相结合所产生出来的变化运用。
北京的体形大部是由于实际用途而来,又曾经过艺术的处理而达到高度成功的。
大略地说,凸字形的北京,北半是内城,南半是外城,故宫为内城核心,也是全城布局重心,全城就是围绕故宫部署的。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学考试语文试题。
《红楼梦》的贡献之一,是从使美不成其为美到使美成其为美。
此前,中国美学始终都没有做到以美好为美好,以丑恶为丑恶,以罪恶为罪恶。
令人欣慰的是,这种千年不变的美学传统终于在《红楼梦》出现以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红楼梦》的出现堪称中国的人性觉醒的标志。
飘落在身边的桃花,宝玉因为怕“抖落下来”被“脚步践踏了”,便“兜了那些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这是对“被抛出”的“无家可归”的大自然的“爱”。
面对金钏儿之死,“心中早已五内摧伤”,面对晴雯之死,甚至“雷嗔电怒”,这是对“无保护”的“无家可归”的女性的“爱”。
如此真“爱”实为石破天惊。
《三国演义》的权力争夺,《水浒传》的拳头火并,《西游记》的狂欢梦幻,都被曹雪芹弃之不顾。
就从这里起步,他开始重新评价历史。
而这种重新评价历史的结果,就是让我们知道了这个世界的真正的美丑善恶。
如宝玉的《芙蓉女儿诔》这种文体与屈原的《离骚》属于同类,但是我们看到宝玉不再用它来歌颂帝王将相,也不歌颂才子佳人,而是歌颂一个被排斥在社会边缘的丫鬟,这正是所谓的以美好为美好。
要知道,这一切都是宝玉的评价。
如果从贾母、贾政、王夫人的眼光看,那就是死有余辜,起码是咎由自取,或者是命中注定。
这样一来,还怎么“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因此,在《红楼梦》里,有一个在所有中国作品里都看不到的现象,就是:凡是美的东西在《红楼梦》里都是被呵护的,凡是关乎人性尊严的东西在《红楼梦》里都是被呵护的。
这是中国人的审美心态最正常的一部伟大的小说。
在这部小说里,中国人才第一次展示了自己人性的尊严和对美的敏感。
更为重要的,是还原了世界的真正的美丑善恶之后必然出现的悲剧。
我一直在想《红楼梦》究竟为什么会如此吸引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因为其中的民主思想吗?因为其中的反封建思想的萌芽吗?因为其中的爱情故事吗?都不是!而是因为其中的悲剧美学。
广西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试题
2024年秋季学期高二入学检测卷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下册和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新诗是在打破旧诗形式中站立起来的,但即使是“五四”时期的开路先锋,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他们对传统持有的一种近乎“暧昧...:胡适是在“以文为诗”的“宋诗运动”中袭取传统的;俞平伯在..”的情绪《社会上对新诗的各种心理观》中更是直言不讳:“我们现在对于古诗,觉得不能满意的地方自然很多,但艺术的巧妙,我们也非常惊服的。
”百年新诗总是要竭尽全力地摆脱传统诗学的影响,走上自己的道路,但事实却总是在不知不觉之间又回到了传统的层面之上,从新月派、象征派到现代派,新诗尽管吸收了许多西方诗歌的技巧,但与此同时,新诗无疑也再现了古典时代诗歌的格调与韵致;而中国诗歌会在20世纪40年代解放区、50年代中后期两次大规模地采集民歌也确实再现了遥远的“采诗”景象,这些能够说明的问题或许只有一个,那就是完全离开传统而谈新诗是不可想象的。
因此,百年新诗在文体重建的过程中首先就是要从传统诗学中寻找依据。
当然,那种要从形式与韵律的角度重新为新诗套上“枷锁”的做法无疑是不切实际的。
新诗的文体建设要从传统诗学中寻找依据,但绝不是将过去的一切照搬过来。
从文体形式的角度上说,今天的新诗已经形成了形式灵活、文体自由的特点,那么,我们从吸收的角度上说,关键是应当从类似形式较为灵活多变的屈原骚体诗、宋词中找寻与传统的融合点。
(摘编自张立群《反思与重建—论百年新诗文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重构的可能》)材料二:“传统”是古已有之的,也可以是正在创造的。
它一方面可以是作为中国新诗存在前提的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传统,另一方面也可以是中国新诗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新的传统。
2024届新高二开学摸底考语文语文试卷01(统编版)
2024届新高二开学摸底考语文语文试卷01(统编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家文化是一种植根于世代传承的家庭家族文化土壤、体现我们民族特质和精神风貌的化,基本构成包括家训(家教)、家德、家风等,钱氏世家文化也是这些家文化元素的统一体传统家训,整体看是父祖长辈对子孙修身处世、齐家睦族等的教育指导和行为规约,是居生活的家庭教科书,更是中华民族价值观念和道德传承的重要载体。
据检索,钱氏世家各个支脉的家谱中,多有家训族规,其中三篇家训是其典型代表。
一是吴越王钱镠的《武肃王八训》(以下简称《八训》),这是该家族最早的家训。
家训总结了当时不少大族家教家风不良致使破家家的教训,告诫子孙睦亲齐家、仁和处世、尊祖敬宗等。
二是《武肃王遗训》(以下简称《遗训》),该家训是钱镠临终前对子孙的嘱托。
《遗训》将维护国家统一、使百姓免受干戈之苦的谆谆嘱托,民为邦本的意识和浓浓的家国情怀融入家训之中,这在帝王家训中别具特色,为其孙钱弘俶纳土归宋、实现民族统一大业作出了贡献。
三是前清举人钱文选辑录的《钱氏家训》。
《钱氏家训》总结钱氏各族家庭教育实践经验,采辑历代先贤治家教子处世的格言警语修订而成,保留了八训》和《遗训》的基本教化理念。
这篇家训分为个人篇、家庭篇、社会篇、国家篇,流传甚广,为钱氏后人的人生行为指南。
家德文化主要以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调适家族成员之间的伦理关系,维护家族的稳定和发展。
从武肃王的家训中,可见其家德文化优良。
《八训》列举了江西钟氏养子不训、亡败其家河中王氏、幽州刘氏兄弟自相鱼肉、构讼破家等家族的沉痛教训,告诫子孙“兄弟如手足”“兄弟相同上下和睦”。
钱文选辑《钱氏家训》之“家庭”篇更强调“内外门闾整洁,尊卑次序谨严。
父母伯叔孝敬欢愉,妯娌弟兄和睦友爱”。
这种家德文化对子孙的成人成才起着重要作用。
家风,是一个家族或家庭世代繁衍生息过程中形成的风气、风尚、风范。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西方的芭蕾艺术如何表现中国古典名著﹖舞蹈怎么编,音乐怎么写,人物如何塑造?芭蕾舞剧《红楼梦》最大的挑战是寻找芭蕾语汇、传统文化和名著文学性的契口。
通过这个契口,将多种元素自然融合,进而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舞台语言和舞蹈语汇。
让芭蕾向上和直立的特色,与中国舞那种一呼一吸之间的美感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既要在芭蕾舞上做文章,也要在中国味道和中国语汇上花工夫,但又不能是“两张皮”,怎么办?主创团队采用了“抽离—进入一再抽离”的叙述方式,避开叙事的束缚和演绎的窠臼,让芭蕾在情感、情绪的无限空间中自由表达,既富有西方芭蕾色彩又兼具中国意韵审美。
有着丰富创作经验的叶小纲为芭蕾舞剧《红楼梦》创作了兼具舞蹈韵律与人物塑造的音乐框架,将其定位为“一部具有中国古典式浪漫主义的舞剧音乐”。
他表示:“《红楼梦》的音乐要想立得住,首先要和我们民族的审美习惯紧密关联,这部剧具有鲜明的中国旋律,但在配器中并没有加入民族乐器,而是完全用西洋化的乐队来表现中国音乐色彩。
”剧中跳跃张扬的“贾宝玉”、外柔内刚的“林黛玉”、亲切包容的“贾母”等,都通过不同音乐主题呈现于舞台之上。
作为研究《红楼梦》的专家,张庆善曾担心芭蕾语汇能不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感情,比如王熙凤在小说中的出场,靠一句话就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和性格,舞剧怎么表现?再比如绛珠仙草和神瑛侍者的这段故事,舞剧怎么讲述?“后来,主创们运用舞蹈语言、音乐、舞美等手段解答了我的疑惑。
”张庆善看完演出后说,“王熙凤出场时的场面、动作、音乐无一不体现了她的身份和性格。
在宝黛共读西厢这一情节中,通过近景和远景两个舞台把绛珠仙草与神瑛侍者的故事融合在一起。
这些手法非常巧妙,让人不禁惊叹舞台艺术有别于文学的艺术魅力。
”材料二:在1800年左右,一批不同材质和画法的《红楼梦》绘画漂洋过海,分别被英法美不同博物馆珍藏。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摸底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摸底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一、情景默写1.按要求填空。
(1)五月渔郎相忆否?,梦入芙蓉浦。
(周邦彦《苏幕遮》)(2)我报路长嗟日暮,。
(李清照《渔家傲》)(3),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虞美人·听雨》)(4)荀子《劝学》中的“,”表明了他对“学”与“思”关系的思考。
二、选择题组2.按要求选择。
(1)下列选项中,对联与所表达人物对象不相符的一项是()A.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杜甫B.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诸葛亮C.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般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李白D.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绿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李清照(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的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格非在《文学的邀约》一书中指出:“_______________。
如果你在书场里听人说书,遇有疑惑不解之处,也许可以向说书人提问,_______________。
……即便你和作者见了面,_______________。
作者写作的理由,当然是要告诉我们一些什么,但他要说的话却是通过故事、人物所编织起来的语言中介而呈现的。
_______________。
叙事者在他的舞台上,用一层布幔将作者与读者隔开了。
我们似乎一直看见作者的身影影影绰绰,但却不够真切。
”①我们只能发现叙事者,却看不见作者②对于读者而言,作者是一个缺席的存在③但绝大部分文学文本的读者却无此权利④作者对自己作品的解释,也不一定是标准答案A.②④③①B.①③②④C.①④③②D.②③④①三、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为什么要读经典?(节选)①让我们先提出一些定义:②一、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③至少对那些被视为“博学”的人是如此;它不适用于年轻人,因为他们处于这样一种年龄:他们接触世界和接触成为世界的一部分的经典作品之所以重要,恰恰是因为这是他们的最初接触。
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考试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考试试题含参考答案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距离”一词的本义是对时间和空间而言的。
如从此时到彼时、从此地到彼地之间隔着一个长度,人们就把这种时间、空间相隔的长度叫做距离。
“心理距离”说中的“距离”,不是指时空相隔的长度,而是指心理的距离,这是指我们在观看事物时,在事物与我们自己实际利害关系之间插入一段距离,使我们能够换一种眼光去看世界。
这种距离的插入,是靠自己的心理调整实现的,所以叫做“心理距离”。
古往今来,一切伟大的诗人、艺术家之所以能从寻常痛苦甚至丑恶的事物里发现美和诗意,就是因为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心理调整,将事物摆到一定的距离加以观照和品味。
例如竹子,在一般人的眼里,它不过是可以架屋、造纸和当柴烧的寻常之物,但中国古代诗人面对竹子,却以另一种眼光,从它那里发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动人、美丽、清新的世界。
“寒天草木黄落尽,犹自青青君始知”(岑参),“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李白),“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杜甫),“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刘长卿),“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郑樊)。
在这些诗人的眼中,已彻底改变了看待事物的普通方式,所以普通的竹子已具有生命的颤动和美好的性格,竹子在诗人的“心理距离”的作用下,已进入了艺术世界,获得了美的意味。
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距离”是存在“内在矛盾”的。
一方面,艺术作品能否感动我们,引起我们的“共鸣”,这与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跟我们自身独特的生活经验、体会相吻合的程度成正比。
艺术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个人经历愈是吻合,我们对艺术作品的领会就愈是深切入微,艺术作品就愈是能打动我们。
另一方面,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生活经历愈是贴近,我们就愈容易把作品的艺术世界与自身的生活经历混为一谈,也就愈容易从艺术世界退回到自身经历的现实世界。
这样,愉快的审美鉴赏就可能变成痛苦的自伤身世了。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摸底语文检测试题附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摸底语文检测试题附参考答案一、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09年,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在研究欧洲某处的地震记录时发现,地震纵波的参数在地表下50千米深度处显著改变。
他认为这是地质结构在此处急剧变化所致。
后来人们证实。
该突变面在全球普遍存在,并将其命名为“莫霍面”。
界面以上的区域称为地壳,界面以下的区域称为地幔。
随后几十年间,关于莫霍面的结构形态和物质组成。
再无革命性的研究发现。
当下,科学家已无法压制对地底世界的好奇……1957年,美国的地质学家和海洋学家们在会议中提出了“打个洞,直抵莫霍面!”的想法。
会后,“莫霍计划”正式启动策划。
考虑到大陆上地壳平均厚度33千米,而大洋地壳平均厚度仅7千米,策划组织判断,要想钻穿地壳,到达地幔,就得在水下开展。
如今我们已经知道,虽然只是打洞,但钻穿地壳这件事没那么简单,莫霍计划打一开始就难题不断。
面对重重困难,科学家决定先定个小目标——在海底戳几个浅洞,找找感觉。
他们改装了一艘钻探船,于1961年在太平洋西海岸靠近墨西哥的海域钻了5口深度不超过200米的井。
该船返回时,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致电祝贺。
称之为科学史上“历史性里程碑”。
遗憾的是,这几口浅洞几乎是莫霍计划的全部直接成果。
莫霍计划的预算不断增加,取得的成果却寥寥无几,让人感觉很没盼头。
毕竟,在20世纪60年代那会儿,美国还有非常重要的航天事业要发展。
1966年,美国国会砍掉了拨款,莫霍计划搁浅。
莫霍计划的初衷是钻穿地壳,虽然这个目标没实现,但科学家通过这个项目发现,在海底钻凿采集地质数据和样品,无疑是一种新颖又直接的“窥探”地球的手段。
1968年,美国四大海洋所共同提出“深海钻探计划”,这也开启了已延续数十年的、地球科学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计划。
迄今,该计划经历深海钻探计划、大洋钻探计划、综合大洋钻探计划、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的多次更名、扩建、重构,已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卷I(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书之为物,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墨迹和纸张,它有体温,渗透着昔者或彼者的生命体验和智慧表达。
正是有这种书中生命的存在,我们才有根据相信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精邃,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
”因为书中不同的生命方式,搜索着和激发着与之对应的人的生命潜能,读书也就成了在字里行间发现自我、丰富自我、调节自我的心理过程。
当书触动你的生命感觉时,我建议你做好读书笔记。
记笔记是人和书的生命对证。
你读到哪点最有感觉,你觉得哪点最有价值,你感到哪点最为重要,你感到哪点最为可疑,都不妨记录下来。
一字一句地记,可以加强你的印象和记忆;分门别类地记,可以积累你的知识和清理思路;提要钩玄地记,可以在提要中把提要领,在钩玄中深化对意义的理解。
张之洞讲:“读十遍,不如写一遍。
”这也可以用在做笔记上。
笔记本子有个A、B面,最初的记录最后只写一面,然后在继续读书时发现同类问题,写在另一面,跟它对照,比较其间的同和异。
积累多了,你对这问题,就有各种各样的角度、层次上的材料,然后就可以梳理它的渊源流变,或解释它的多重意义了。
比如读王国维的一段话,觉得耐人寻味,就写在一面,以后不知道哪天读到《道德经》上相似的意思,又记在另一面。
如果发现别的书上也有类似的话,再把它积累下来,相互参证,就可能发现它们之间的传承关系,以及在不同语境中意义的微妙差异。
历史学家吴晗说过:“要想学问大,就要多读、多抄、多写,一个人想要在学业上有所建树,一定得坚持这样做卡片、摘记。
”唐弢先生也认为,大凡读书,一定要做读书笔记,不要自恃年轻时记忆力好,就不做笔记,如果那样,书读多了容易混杂,年纪大后记忆衰退,就难免要吃亏。
唐弢先生晚年写鲁迅传的时候,想找一个材料,鲁迅曾经说过他的父亲喝醉时老打他母亲。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高二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高二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 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从一朵晶莹、素洁的雪花开始,从一声纯净、温暖的童声开始,从一株昂扬、葱绿的春芽开始,2022年北京冬奥会来到了我们身边。
北京冬奧的背后,凝结着无数参与者的心血汗水。
他们之中,有一位用自已独特的方式,为北京冬奥记录着、见证着、歌哭着,她就是长篇纪实文学《中国冬奥》(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作者孙晶岩。
孙晶岩从2017年中国申办冬奥成功开始,历时5年,走访国内外多个城市,面对面采访200余位与冬奥会相关的各界人士,全景记录了北京冬奥会从酝酿、中办到筹备充满曲折与挑战的历程。
作品通过丰富真实的事例和人物,立体、生动地书写了京冀两地三大冬奥赛区的建设奇迹,更呈现出新时代的中国续写奥运辉煌的决心与实力,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孙晶岩坚持“报告文学要有宏大视野”的创作理念。
她创作《中国冬奥》的初衷和记录冬奥筹备历程的重点,是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有活力、有实力的中国形象,是希望能真实记录冰雪运动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促进。
正是作者的家国情怀,使整部作品呈现出文学反映时代重大进程的及时性和前瞻性。
通过这本书,我们能感受到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有中国国力的支撑、有冰雪产业的发展、有与世界的融合。
从这部《中国冬奥》中可以看出作家对“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理念的躬身实践。
孙晶岩说:“报告文学是行走的艺术,一定要用脚板子跑出来,要讲究文学性,刻画主人公的精气神,弘扬真善美。
”为创作这部作品,她在大雪纷飞的冬天,凌晨5点就起床赶往建设工地采访:在零下20摄氏度的夜间,与张家口赛区的建设者们一起感受壮观的雪场造雪:坐着绿皮火车,穿过漫长一夜去冰雪基地采访,见到艰苦简陋的训练环境,为教练员、运动员的精神感动落泪。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检测试题考试卷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检测试题考试卷含参考答案一、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浩瀚的海洋,拥有数不胜数的宝藏,驱动着人类孜孜不倦地探索,其中,深邃的海底世界更是充满了神秘与未知。
15世纪,中国的郑和下西洋和欧洲航海家们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人类探索海洋的大幕,也由此影响了之后数百年的世界格局。
如今,海洋再度成为世界大国关注乃至争夺的焦点,而从大洋表面深入到海底,成为关注与竞争的新特征、新趋势。
如果问深海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就是黑,一片漆黑。
我们坐进一个深潜器,潜到海里去,在进入水层的时候,会发现上面是有光的,下面就逐渐暗下来,暗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整个就黑了。
在不到200米深的地方,基本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全靠深潜器的灯光照亮。
直到今天,人类对深海的了解也十分有限。
以前都以为“泥牛入海无消息”,什么东西到海洋就是终点。
人类到了20世纪末期才明白海底是漏的。
海底有东西下去,有东西上来,这是人类从前不认识的一个地方。
“深部生物圈”的科学发现,揭开了黑暗世界的神秘面纱。
虽然科学界对于深海海底来自地球内部核裂变产生能量的过程十分陌生,更不清楚这类过程在人类社会里的应用前景,但是,对深海的探索和发现逐渐打开了人类的视野,不断改变着我们对海洋的认知,围绕海洋资源利用形成的经济模式更是不断拓展、深化。
究竟还有多少未知的宝藏深藏在大洋之中?为什么说深海产业既有巨大的潜力,又有极大的不确定性?现在海洋四大支柱产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中,海洋油气业是居第一位的,这就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一个巨大的变化。
世界上的原油、天然气,差不多1/3是来自海底的,所以差不多一半的海洋经济都跟石油、天然气有关。
1947年人类开始在海里勘探石油,到了20世纪70年代能够采300米、500米水深的石油,到了1980年以后可以开采超过1000米水深的石油,现在最高可以开采3000多米水深的石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摸底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28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
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
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
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
“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
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
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
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
从俗即是从心。
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照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
这样才发生法律。
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
“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
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
材料二行政村是否也是熟人社会?也许人们会认为,行政村内不过千把号人,依然相互认识,见面打招呼也不需多余的语言,大家具备相同的地方性知识。
但是,行政村的熟人已相当地不同于自然村的熟人。
自然村的熟人因为拥有村落共同的生活空间,而相互知根知底。
行政村作为规划的社会变迁,虽然拥有相同的行政空间,却可能缺乏共同的生活空间。
村民们是在本自然村内串门、拜年、办红白喜事,在本自然村内举行各种仪式,进行诸种游戏的。
结果使得行政村虽然为村民提供了相互脸熟的机会,却未能为村民相互之间提供充裕的相互了解的公共空间。
对于这类行政村,不可以称为“熟人社会”,但可以称为“半熟人社会”。
在20世纪初“规划的社会变迁”发生之前,村落本身是一个更为完整的实体性单元。
随着行政村体制的建立,村庄虽然依然为村民的生活乃至生产单元,但已有越来越多的关系在村庄一级虚化,而在行政村一级集结。
在越来越多的功能与活动向行政村一级聚集的同时,却并未创造出村民足够的跨出自然村进行交流与沟通的机会。
这样一来,行政村便越来越有脱离村民而成为“上层建筑”的迹象。
以前在自然村一级,规矩大致是自然发生的,道德具有强大的约束能力。
村民必须遵守村中规矩和信用,统治村庄的长老也必须遵循传统和赢得村民的信任。
而且村中的规矩,大家都是一致同意的,没有反对意见存在,也不会有反对意见存在的空间。
这不是来自压服或民主,而是来自长期共同生活所拥有的经验与深信不疑的信念。
这样可以构建起一个和谐而稳定的熟人社会的秩序。
而在当前的行政村中,村民之间并不完全熟悉,村民之间的相互不了解和不太信任,造成了形成一致意见的困难。
在半熟人社会中,村民之间已由熟识变为认识,由意见总是一般变为总有少数反对派存在(或有存在的可能性),由自然生出规矩和信用到相互商议达成契约或规章,由舆论压力到制度压力,由自然村的公认转变到行政村的选任(或委任),由礼治变为法治,由无讼变为契约,由无为变为有为(做出政绩才能显出能人本色),由长老政治变为能人政治。
一句话,由于行政村功能的凸出,在行政村这个半熟人社会中,村民的行为环境与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材料三我们把数字时代乡村社会的基本形态界定为虚拟型熟人社会,即“数字技术嵌入乡村社会的背景下,留守村民与打工村民之间基于互联网平台实现数字关联、数字约束、数字互助及数字共享等,总体上维持传统乡村熟人社会的价值内核,最终呈现熟人社会运行逻辑的虚拟化展现形式”。
数字技术突破了传统乡村社会的地理边界的限制,打造了横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虚拟社区,重新建构了村民之间的内在关联,唤醒村民之间的舆论约束,激发村民之间的互帮互助精神,以及传承乡村社会记忆等,最终总体上维持传统乡村熟人社会的价值内核,并呈现熟人社会的虚拟化运行逻辑。
虽说虚拟型熟人社会丰富了传统意义上熟人社会运行逻辑的内涵,但通过互联网平台所建构起的虚拟型熟人社会,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具有自然边界和社会边界的乡村共同体形态。
虚拟型熟人社会是传统意义上的乡村熟人社会在数字时代的一个复杂的映射过程。
虚拟型熟人社会具有传统意义上的熟人社会之“魂”,但已拓展了熟人社会之“形”。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地方性限制,乡土社会熟人们拥有共同生活空间,常常生于斯,死于斯,终老是乡。
B.熟人社会是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大家知根知底,在不断接触中产生带着亲密感的熟悉。
C.行政村这种“半熟人社会”虽能提供相同行政空间,但大家相互了解的公共空间不充裕。
D.随着社会变迁,熟人社会关系在虚化,到数字时代,逐渐被虚拟型的基本形态所替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照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费孝通引用此话,意在说明“熟人社会”的人际关系是社会发展的阻碍。
B.在行政村半熟人社会里,传统的规矩、礼俗、信用正在弱化,协商、法治、能力等变得愈加重要,传统社会正在向现代社会转型。
C.与自然村相比,行政村这个半熟人社会村民行为环境与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因而行政村逐渐呈现“上层建筑”迹象,行政功能凸出。
D.村民之间基于互联网平台实现数字关联、约束、互助及共享等,打造虚拟社区,再现出乡村熟人社会的价值内核和虚拟化的运行逻辑。
3.下列选项,不符合“熟人社会”观念行为的一项是()A.魏征《谏太宗十思疏》:“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B.费孝通《乡土中国》:“一表三千里,一堂五百年。
”C.坊间流行:“有关系就没关系,没有关系就有关系。
”D.蒲松龄《促织》:“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4.面对当下农村建设,你是如何看待“熟人社会”的?请结合材料评说。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磨盘山磨盘山是村子南边的一座山,也是奶奶一辈子向往的地方。
奶奶说,磨盘山好呢,到了山上,可以看到好景致,可以吃到红苹果,还可以采到草药。
如果天气好,还可以望见大海。
奶奶一边咳嗽一边说着上面这些话。
奶奶的身体弱,总是念叨着要上磨盘山去看看,采些草药回来,煮水喝,治她的病。
我听奶奶念叨要上磨盘山时,奶奶并不老,完全可以爬到山上去,去看景致,吃红苹果,采草药。
母亲说,奶奶念叨去磨盘山,已经快念叨一辈子了。
我爬过磨盘山,和小伙伴一起上山去玩。
从村子里望过去,磨盘山并不高大,圆滚滚的,我们觉得爬上磨盘山一定很容易的。
于是我们决定去磨盘山上玩。
那是春天。
我们几个男孩子走出村子,踩着田地中间细窄的小道,走过农田,来到磨盘山脚下。
我看到的磨盘山挺高的,和我们在村子里望的磨盘山完全不一样。
我们踩着一条小路上山,可是走了一阵,才发现那根本不是小路。
我们拨开浓密的荆条,躲避着野山枣树上不容易被发现的尖尖的刺,艰难地往山上走。
脚下会时常有一些石头,不大,白白的,却又圆又硬,踩上,脚下就会打滑,身体就会倒下。
我们走得很慢,也很吃力。
还没走到半山腰,大家就已经累得直喘。
我的手腕被干硬干硬的荆条划红了,疼便慢慢地洇开。
小腿呢,也疼。
那是被野山枣刺扎的,只是那疼很尖,很锐。
一下一下地跳。
其他小伙伴和我一样,也都受了伤。
但是我们没有放弃,继续登山。
终于,我们登上了山顶。
我果然看到了奶奶说的好景致。
我站在山顶,觉得自己好高好高。
我看到山脚下是大片大片的农田,绿绿的,平展展的,比学校的大黑板还平。
一条公路在田地中间穿过去,不时有汽车无声地驶过,慢悠悠的。
再远一点的地方是我家住的村子,长方形,横在田地的一边。
一排排房子分布得很整齐,有很多树,高大着,浓密着,把有些房子遮挡住了,却遮挡出我说不清的意味来。
女儿河弯弯曲曲的,白白亮亮的,比母亲扎在头上的头巾还要长,在长方形的村子中间穿过去,弯向东边,和猫尾巴一样漂亮。
更远的地方,还是农田,隐约可见一排电线杆在农田中起起伏伏。
我把目光放得更远更长,我居然望到了一片影影绰绰的白色,不,是淡蓝色!我猛地明白了,那看上去在不停摇晃的的淡蓝色,就是奶奶说的大海!我望到了大海!我连忙指着大海让小伙伴们看。
果然是好景致呀!我忍不住大声叫起来。
奶奶说得没错,到了磨盘山上,可以看到好景致。
更为美妙的是,我看到的农田啊公路啊村庄啊河流啊,还有远方的大海,都是小小的,像玩具一样,好像我一伸手,就可以拿到手里!这种感觉太好啦,太有意思啦!我已经十岁了,还头一次产生这种美妙的感觉呢。
我和小伙伴们在磨盘山上玩了大半天,才很不舍地下了山。
遗憾的是,我没有吃到红苹果,因为那是春天,山坡上的苹果树才刚刚长出绿叶来。
还有,我也没有采到草药,因为我不认识草药。
回到家里,我给奶奶讲磨盘山,讲自己看到的好景致。
奶奶听着,脸上的阳光一跳一跳的。
我说,奶奶,你不是向往磨盘山吗?我领你上去看看吧。
奶奶没有回答我的提议,只是笑。
我看到奶奶脸上的阳光在她的笑声中一块一块地滑落下来。
奶奶脸上的阳光落了,奶奶的身体也渐渐不行了。
不久,奶奶就去世了。
母亲说,奶奶辛苦一辈子,吃了很多苦,遭了很多罪,把孩子们都养大了。
奶奶最大的愿望就是去磨盘山上看看,去看看山上的好景致,去采草药,去吃红苹果。
可是奶奶一直到去世,也没有去过磨盘山奶奶终于是来到了磨盘山上。
奶奶的坟,就在山坡的东侧。
奶奶向往磨盘山,却一辈子没有上过磨盘山。
现在,奶奶终于来到了磨盘山。
我对母亲说,奶奶终于看到了磨盘山上的好景致。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简洁明了,点明了磨盘山和奶奶的关系。
奶奶向往磨盘山,在小说中一再出现,成为小说的线索,也使小说叙事紧凑。
B.奶奶向往磨盘山,最主要的目的是想采草药治好她的病。
写我和小伙伴们登磨盘山,登山前和登上山顶后的感受前后形成反差。
C.奶奶脸上的阳光“一跳一跳”,表明奶奶听我讲述好景致时的兴奋;“一块一块地滑落下来”,写出奶奶不能登上磨盘山的无奈失落。
D.小说最后三行,连用三个“终于”,既有对奶奶死后葬在磨盘山也算实现愿望的宽慰,也有对奶奶不能在生前实现愿望的遗憾。
6.文中画线段落是如何体现出十岁孩子的语言腔调的?请简要分析。
7.小说用大量笔墨写“我”登山的经历,这一安排有什么作用?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