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文昌市龙眼害虫调查及危害症状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省文昌市龙眼害虫调查及危害症状分析
作者:钱军黄东李敦禧钱小香王有辉
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8年第1期
龙眼为无患子科龙眼属植物,是原产于我国的典型南亚热带多年生常绿果树[1],是著名的热带亚热带特有水果,在我国南方省区广泛种植[2],近年来在海南省的种植面积有所增加,在农户的增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龙眼种植面积的扩大,病虫害的发生日益成为一个严峻的
问题,也成为限制龙眼产量的重要因素。
目前,对海南省龙眼病虫害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导致种植户无法鉴别龙眼病虫害,进
一步造成了药剂选择上的混乱。
为明确海南省龙眼上的主要害虫,为种植户的龙眼害虫防治提
供参考依据,以文昌市为例,对龙眼园的主要害虫种类进行了调查,同时阐述了不同害虫的形
态学特征、危害部位、危害症状等,以期为海南省的龙眼产业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地点
2015 年7 月~2017年6月,主要调查了海南省文昌市文城镇深田村、清澜镇高隆村、文
教镇田堆村的龙眼园,面积约14hm2。
1.2 调查方法
采用“Z”字形5点取样法,每个样点调查5 棵树,参照邱良秒等(2005)的方法[3],每
棵树按东、南、西、北方位调查,每方位按上、下2 层各调查1个枝条,记录枝条及叶片上所
有可见的害虫种类及数量,暂时不能明确的,带回室内进一步鉴定。
蛀果、蛀干类害虫采用观
察蛀入孔洞和剥查等方法进行调查。
每2个月调查1次,对调查到的所有害虫进行统计记录,
同时记录各害虫的危害部位和危害症状。
2 结果
2.1 同翅目
2.1.1 荔枝蝽。
拉丁学名:,分类
学地位:同翅目,荔蝽科。
形态学特征:成虫体长23~27mm,黄褐色,胸部有腹面被白色蜡粉,有臭腺,腹部背面红色。
触角4节,黑褐色。
雌虫腹部第7节腹面中央有一纵缝而分成2片,可作为鉴别雌雄的特征。
卵近圆球形,径长2.1~2.6mm,初产卵淡绿色,近孵化签转为红色,以卵块聚集。
若虫共
5龄。
长方形,体色自红至深蓝色,腹部中央及外缘深蓝,体呈长方形。
第5 龄体长15~18mm,色泽略浅,中胸背面两侧翅芽伸达第3 腹节中间。
第1 腹节甚退化。
近羽化时,体被白色蜡粉。
危害部位:嫩枝、花穗、幼果。
危害症状:刺吸嫩稍和花絮导致落花落果,其分泌的臭液喷至花蕊、嫩叶及幼果时,可导
致接触部位被灼伤。
2.1.2 麻皮蝽。
拉丁学名:,分类学地位:同翅目,蝽科。
形态学特征:成虫体长20.0~25.0mm。
体黑褐密布黑色刻点及黄斑。
头部狭长,触角5节
黑色,第1 节短而粗大。
头部前端至小盾片具黄色中线。
前胸背板前缘及前侧缘具黄边。
胸部
腹板黄白色,密布黑色刻点。
各腿节基部浅黄,两侧及端部黑褐色,胫节黑色,中段具淡绿色
环斑。
腹面黄白,节间黑色,两例散生黑色刻点。
卵灰白块,顶端有盖,周缘具刺毛。
若虫梨形,老龄体长约19.0mm,与成虫相似。
体侧缘具黄边。
腹侧缘各节有一黑褐色斑。
危害部位:枝条、叶片。
危害症状:刺吸枝干、茎、叶及果实汁液,枝干受害出现干枯枝条;茎、叶受害出现黄褐
色斑点,严重时叶片提前脱落;果实被害后,出现畸型或猴头果,被害部位常木栓化,失去食
用价值,对产量及品质有很大损失。
2.1.3 茶翅蝽。
拉丁学名:,分类学地位:半翅目,蝽科。
形态学特征:成虫体长15.0mm 左右,体扁平茶褐色,前胸背板、小盾片和前翅革质部有
黑色刻点,前胸背板前缘具4个黄褐色小点,小盾片基部具5 个黄色小点,身体两侧斑点明显。
卵短圆筒形,直径0.65mm左右,周缘环生短小刺毛,初产时乳白色、近孵化时变黑褐色。
若虫共5龄,初孵若虫近圆形,体为白色,随龄期延长变为黑褐色,各腹节两侧节间有8对长方形
黑斑,老熟若虫与成虫相似。
危害部位:叶片、花、果实、树干。
危害症状:叶、梢、花均可受害,但症状不明显,果实受害最重,被刺吸处木栓化变硬,
果肉变褐成一硬核。
2.1.4 龙眼角颊木虱。
拉丁学名:,分类学地位:同翅目,木虱科。
形态学特征:成虫体长约2.0~2.5mm。
羽化初期体色半透明,之后虫体慢慢变黑色、腹面
黄色、复眼淡红色。
头部有1对向前平伸的颊锥,呈圆锥状。
触角刚毛状。
前翅具明显的“K”形黑色条纹,后翅狭条形,稍短于前翅,无黑色条纹。
卵多产新叶背面,梨形,底面扁平,有
短柄固定在寄主上。
初产时乳白色,后变为黄黑色。
若虫共5龄,1、2龄若虫体形略长,浅黄色,3龄若虫翅芽初现,体形椭圆,背面有红褐色条纹。
4、5龄若虫翅芽明显,体形椭圆,黄色。
危害部位:叶片。
危害症状:成虫与若虫均可为害。
成虫在嫩梢、芽、嫩叶和花穗上等部
位均可吸食为害,若虫在叶背吸食,引起细胞组织变畸型,受害部位凹陷并向叶正面突起,呈
现“△”状虫瘿。
为害严重时,叶片皱缩变黄脱落,严重影响新梢抽发和叶片正常生长。
2.1.5 龙眼鸡。
拉丁学名:,分类学地位:同翅目,蜡蝉科。
形态学特征:成虫体长约40mm,翅展约75mm。
头额延伸如象鼻,额突背面红褐色;腹面黄色;触角短,暗褐色;胸部红褐色,有零星小白点;复眼暗褐色;单眼1 对红色,位于复眼正
下方。
前胸背板具中脊,有2个明显的凹斑。
两侧前沿略呈黑色;中胸背板色较深,有3条纵脊。
前翅绿色,外半部约有14个圆形黄斑,翅基部有1条黄赭色横带。
腹部背面桔黄色,腹面黑褐色,被蜡粉,各节后缘具黄色狭带。
卵近白色,将孵化时为灰黑色,背面中央有纵堤,前
端有一锥形突起,有椭圆形的卵盖,多粒集聚排列成卵块,卵粒间由胶质物粘连且被白色蜡粉
覆盖。
若虫酒瓶状,头部黑色,背面中央具一纵脊,两侧从前缘至复眼有弧形脊。
中脊两侧至
弧形脊间分泌白蜡,胸部背板有3条纵脊,腹部两侧浅黄色,中间黑色。
危害部位:枝条、树干。
危害症状:吸食寄主枝干汁液,使枝条干枯,排泄物还可诱发煤烟病。
2.1.6 黑刺粉虱。
拉丁学名:,分类学地位:同翅目粉虱科。
形态学特征:成虫橙黄色,体被蜡粉较薄;复眼肾形红色;前翅紫褐色,后翅小,淡紫褐色;卵新月形,出产卵为乳白色,之后颜色逐渐加深,最后变为灰黑色,基部钝圆,具 1 小柄,直立附着在叶上;若虫黑色,共3龄,初龄椭圆形淡黄色,体背生6 根浅色刺毛,体周缘分泌
1 圈白蜡质物;
2 龄黄褐色,体背具9 对刺毛,体周缘白蜡圈明显;
3 龄体背上具刺毛14对,体周缘泌有明显的白蜡圈;蛹椭圆形,黑色。
蛹壳椭圆形,黑色有光泽,壳边锯齿状,周缘有
较宽的白蜡边,背面显著隆起,胸部具9对长刺,腹部有10 对长刺,两侧边缘雌有长刺11对,雄10对,可作为雌雄蛹关键别的依据。
危害部位:叶片。
危害症状:若虫寄生在龙眼树叶背刺吸汁液,并诱发严重的烟煤病,光合作用受阻,树势
衰弱,严重时植株死亡。
2.1.7褐缘蛾蜡蝉。
拉丁学名:,分类学地位:同翅目蛾蜡蝉科。
形态学特征:体长约6.8mm;头部黄赭色;中胸背板发达,有红褐色纵带4 条,其余部分
为绿色;腹部侧扁,灰黄绿色,覆盖有白色蜡粉;前翅绿色或黄绿色。
危害部位:嫩梢、叶。
危害症状:刺吸新叶和嫩稍,造成刻点。
2.1.8 碧蛾蜡蝉。
拉丁学名:,分类学地位:同翅目蛾蜡蝉科。
形态学特征:成虫体黄绿色,侧缘脊状褐色。
额有中脊,侧缘脊状带褐色。
复眼黑褐色,
单眼黄色。
前胸背板短,前缘中部呈弧形前突达复眼前沿,后缘弧形凹入;中胸有3 条平行纵
脊及2条淡褐色纵带。
前翅宽阔,外缘平直,翅脉黄色,脉纹密布似网纹,后翅灰白色。
卵纺
锤形,乳白色。
老熟若虫体长形,体扁平,绿色,全身覆以白色棉絮状蜡粉,腹末附白色长的
绵状蜡丝。
危害部位:嫩梢、叶。
危害症状:成虫、若虫剌吸植株枝、茎、叶,严重时树体布满白色蜡质,致使树势衰弱,
果实减产。
2.1.9东方丽沫蝉。
拉丁学名:,分类学地位:同翅目,沫蝉科。
形态学特征:成虫体长约17.0mm。
前胸背板紫黑色具光泽。
复眼灰色,单眼浅黄色。
前翅
黑色,后翅灰白色透明,脉纹深褐色。
胸节腹面褐色,后胸侧板及腹板桔红色;腹节桔红色。
危害部位:枝条、叶片。
危害症状:以若虫吸食为害嫩枝梢,影响新植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严重时枝条枯萎。
2.1.10矢尖蚧。
拉丁学名:,分类学地位:同翅目,盾蚧科。
形态学特征:雌成虫体橙黄色,长约2.5mm,前窄后宽,未端稍窄形似箭头,中央有一明
显纵脊,前端有,2 个黄褐色壳点。
雄成虫体长0.5mm,橙黄色,具的前翅,后翅特化为平衡棒。
卵椭圆形,长0.2mm,橙黄色。
初孵的活动幼蚧体扁平,椭圆形,橙黄色,复眼紫黑色,触角
浅棕色,足淡黄色,腹未有尾毛1对,固定后体黄褐色,足和尾毛消失触角收缩,雄虫体背有
卷曲状蜡丝。
2龄雌虫介壳扁平淡黄色半透明,中央无纵脊,壳点1 个,虫体橙黄色。
2龄雄
虫淡橙黄色,复眼紫褐色,初期介壳上有3条白色蜡丝带形似飞鸟状,后蜡丝不断增多而覆盖
虫体。
蛹长,长1.4mm,橙黄色,性刺突出。
危害部位:枝条、叶片。
危害症状:若虫和雌成虫刺吸枝干、叶和果实的汁液,重者叶干枯卷缩,树势衰弱甚至枯死。
2.1.11角蜡蚧。
拉丁学名:,分类学地位:同翅目,蜡蚧科。
形态学特征:雌成虫体短椭圆形,不太突起,长约7.5mm,最长达9.5mm。
触角6节,第3 节最长。
足短粗。
体缘处有10~12 个五格腺之宽度,气门刺粗,锥形,集成直角三角形之刺区,其直角向背延伸,角顶有最大刺。
雌蜡被灰白色,死体则为褐黄色,并略呈红色。
卵椭圆形,长约0.3mm,紫红色。
初龄若虫椭圆形,长约0.5mm,红褐色;2龄出现蜡壳,雌蜡壳长椭
圆形,乳白微红,前端具蜡突,两侧每边4块,后端2块,背面呈圆锥形稍向前弯曲;雄蜡壳
椭圆形,长2~2.5mm,背面隆起较低,周围有13 个蜡突。
雄蛹长1.3mm,红褐色。
危害部位:枝条、叶。
危害症状:受此蚧危害后龙眼植株叶片变黄,树皮纵裂,树势衰弱,其排泄的蜜露常诱致
煤污病。
2.2 鳞翅目
2.2.1龙眼蚁舟蛾。
拉丁学名:,分类学地位:鳞翅目舟蛾科。
形态学特征:成虫体长平
均20.5 mm,翅展41.0mm。
触角红褐色,雌蛾线状,雄蛾基部2/3为羽毛状,其余为线形。
前
翅灰褐色,外缘较淡,基部有2 个棕黑色点。
雌蛾后翅全为褐色;雄蛾后翅灰白色,前半部暗
褐色,中央有2 条灰白色短线。
卵长椭圆形,灰白色。
幼虫头部暗褐色,胸足黑色,身体和腹
足暗红褐色,中足特别长,静止时前伸,臀足特化向上举;腹部第1~6节背面各有一齿状突,静止或受惊时则首尾翘起,形似蚂蚁。
危害部位:叶片、嫩稍。
危害症状:以幼虫咬食新梢嫩叶,由于幼虫个体较大,食量相当大,常把幼叶的叶肉和叶
脉一并咬食。
2.2.2 荔枝拟木蠹蛾。
拉丁学名:,分类学地位:鳞翅目,拟木蠹蛾科。
形态学特征:成虫体长12.5mm,翅展约28.5mm,翅中部具1黑斑。
雌虫身体及前后翅均灰白色。
前翅具甚多灰褐色横向斑纹。
雄虫体和翅均为黑褐色,前翅中部色较淡,有许多黑褐色
横向波纹。
卵粒扁圆,乳白色,卵块鳞片状,外披黑色胶状物。
幼虫头部及体期黑色,成长幼
虫体长约28.5mm。
蛹长约16mm,黑褐色。
顶部两侧各具1个分叉的粗大突起。
危害部位:枝条、树干。
危害症状:初孵幼虫体黑色,常聚集在树干表面,稍后开始分散爬行,当爬到枝叉、伤口
或树皮裂缝处,即蛀食钻洞形成浅坑道。
2.2.3基斑毒蛾。
拉丁学名:,分类学地位:鳞翅目,毒蛾科。
形态学特征:成虫前翅基部各具1 枚大型斑块,一般黑褐色,但有些个体呈白色或黄褐色
或扩散至前缘,斑纹变异很大。
卵球形,中央略凹,周围白色。
卵上半部淡黄,下半部白色,
直径约0.7mm。
幼虫体黑色,分为5龄,头部赤色,腹部散布灰白斑点,第1 节有黑色角状毛
块1 对,第4~7 节背上,有淡黄色直立毛块,第4 节侧方有白色毛块,第5 节侧方毛块黑色,第10节背上有暗褐色毛丛,体长约35mm左右。
蛹黑褐色,翅鞘达第5 腹节后缘,胸背生短毛,第2~4 腹节中央密布黄色之短刺,尾端有钩状尾刺,体长13~20mm。
茧不规则椭圆形,污白色,外面附有幼虫黑色体毛。
危害部位:叶。
危害症状:取食叶片、嫩稍,造成叶片传孔洞,严重时嫩稍被咬断,严重影响树势。
2.2.4 荔枝蒂蛀虫。
拉丁学名:,分类学地位:鳞翅目,细蛾科。
形态学特征:成虫体长4~5mm。
前翅2/3基部灰黑色,端部橙黄色,翅中部有1组由5条
相间白色线构成的“W" 形纹,两翅合拢构成清晰“爻”字纹,因此该虫又被称为爻纹细蛾[4]。
卵椭圆形、扁平,卵壳微突并有不规则的网状花纹。
老熟幼虫圆筒形,黄白色,具4对腹足,
臀板三角形;蛹长约7mm,具薄膜状的茧,初呈淡绿色,后转为黄褐色,头顶有1 个三角形突
起的破茧器。
危害部位:果、叶梢、嫩茎、嫩叶、花穗。
危害症状:以幼虫钻蛀嫩茎近顶端和幼叶中脉,被害嫩梢顶端枯死,被害叶片中脉变褐色,表皮破裂;危害花穗时,幼虫钻蛀花穗嫩茎近顶端,造成花穗干萎无法发育;在果期危害果实,蛀入果实中取食种柄,遗留虫粪于蒂内影响果实品质,果实中期被害,造成“积水果”。
2.3 双翅目
2.3.1 龙眼叶球瘿蚊,拉丁学名:,分类学地位:双翅目,瘿蚊科。
形态学特征:成虫雌体长2.5mm,烟褐色,复眼很大,其上缘在触角窝上左右相互连接。
前胸短小,中胸发达拱起,小盾片横宽,泡沫状。
翅脉退化。
前缘脉包围全部翅缘,平衡棒黑色。
足细长,跗节5节。
腹部呈长纺锤形,末端具匙状物1对。
雄体较小,体长约1.5mm,腹
部卵形,较粗短[5]。
危害部位:叶片。
危害症状:以幼虫为害龙眼叶片背面的中脉和主侧脉,受害后的叶脉组织长出圆球形的虫瘿,瘿体有一小柄状与叶脉相连,严重时单片叶片虫瘿数达到数十粒。
有虫瘿数粒至数十粒不等。
2.3.2 桔小实蝇。
拉丁学名:,分类学地位:双翅目,实蝇科。
形态学特征:成虫体长约7.0mm,翅透明,翅脉黄褐色,有翅痣。
胸部背面大部分黑色,具黄色的“U”字形斑纹。
腹部黄色,第1、2 节背面各有1条黑色横带,从第3 节开始中央有1条黑色的纵带直抵腹端,构成1个明显的“T”字形斑纹。
雌虫产卵管发达。
卵梭形,长约
1mm,乳白色。
幼虫蛆形,无头无足型,老熟时体长约10mm,黄白色。
蛹为围蛹,黄褐色。
危害部位:果实。
危害症状:成虫产卵于新鲜果实中,在果皮上留下产卵痕。
幼虫群集于果实中取食肉,老熟幼虫在果实外化蛹。
果实受害后干瘪收缩,造成落果或果实丧失商业价值。
2.4 鞘翅目
2.4.1 龟背天牛,拉丁学名:,分类学地位:鞘翅目天牛科。
形态学特征:成虫体长20~35mm,体背被有黑色和虎皮黄色的绒毛斑纹,每个鞘翅上具十多个黑色条纹构成的龟壳状斑块。
头部、体腹面和足均为黑色,上被黑色绒毛。
触角从第3节起黄色,第3 节端部有l圈黑色毛簇。
幼虫扁圆筒形,末龄长约60mm,乳白色,全体均被稀疏细长毛,前胸背板黄褐色,有明显的侧沟,中央具白纵纹,前缘深黄褐色,后半部具深褐色“山”字形盾状隆起,隆起两侧各具陷斑1 个,胸足退化。
蛹离蛹乳白色,近羽化时黑色。
危害部位:树干。
危害症状:幼虫钻蛀树干和枝条,造成枯枝或全株枯死;初孵幼虫先在树皮下蛀食,后逐渐蛀入枝干的木质部,形成扁圆形纵向蛀道。
2.4.2 名称:绿鳞象甲。
拉丁学名:,分类学地位:鞘翅目象甲科。
形态学特征:成虫体长15~18mm,全体黑色,密披墨绿、淡绿、绿等鳞片,有时杂有橙色粉末。
头、喙背面扁平,中间有一宽而深的中沟,复眼突出,前胸背板后缘阔,前缘狭,中央有纵沟。
雌虫腹部大于雄虫。
卵椭圆形,长约1mm,黄白色,后颜色逐渐加深,孵化前呈黑褐色。
幼虫初孵时乳白色,后逐渐转变为黄白色,长约13~17mm,体肥多皱,无足型。
蛹长约14mm,黄白色。
危害部位:叶片、嫩稍。
危害症状:成虫食叶成缺刻或孔洞。
2.4.3 红脚绿金龟。
拉丁学名:,分类学地位:鞘翅目,金龟甲科。
形态学特征:成虫体长约22.0 mm,体背为青绿色,腹面紫铜色,具金属光泽。
触角鳃叶状,鞘翅上有小圆点刻,中央具小刻点排列的纵线4~6 条,边缘向上卷起且带紫红色光泽,末端各有1小突起。
腹部可见6节。
雄性臀板稍向前弯曲和隆起,尖端稍钝。
雌性臀板稍尖,后突出;卵乳白色,椭圆形,长约2mm;幼虫乳白色,头部黄褐色,体圆筒形,静止时成蛴螬字形。
腹末节腹面有黄褐色肛毛,排列呈梯形。
蛹为裸蛹,长椭圆形。
化蛹初期淡黄色,后渐变为黄色,近羽化时转变为黄褐色。
危害部位:叶、嫩稍。
危害症状:幼虫为害作物的根部,成虫为害叶片造成缺刻。
2.4.4 橡胶木犀金龟。
拉丁学名:,分类学地位:鞘翅目,犀金龟科。
形态学特征:成虫雌雄异型,雄虫显著大于雌虫。
体红棕色到黑褐色。
雄虫头及前胸背板各有一近三棱形强大单分叉角突,头额角突上翘并向后弯,端部分叉口较深;前胸背板角突端部分叉下弯;前胸背板光亮光滑,偶有少量散分粗刻点;小盾片近等边三角形,鞘翅臀板显著隆突。
雌虫头面粗糙无角突,仅额前有丘突1对,隐约可见,前胸背板简单。
卵圆形,长约
3mm,乳色至污黄色。
幼虫头壳黄褐色至棕黑色,初孵或刚蜕皮幼虫头壳颜色较浅,黄褐色,随着生长和龄期增加,颜色变深,最终变为棕黑色。
危害部位:花,果实。
危害症状:成虫吸食树体汁液,造成植株流胶。
3 结论与讨论
本次调查共调查到龙眼害虫21 种,其中以同翅目害虫居多,占所有害虫种类的50%以上。
邱良妙等(2005)调查了福建省仙游县的龙眼果园,记录到8 目38 科62 种龙眼害虫;邢树
文和谢永萍(2009)调查了潮汕地区荔枝和龙眼果树上的害虫种类,记录到ll 目61 科158
种[6];赵冬香等(2010)调查了海南省在荔枝和龙眼果树危害的害虫种类,共记录到10 目47 科100种[7],害虫种类远远高于本次调查结果,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近年来龙眼价格走势上涨,导致农户的总体用药水平提高,大量的害虫被杀死所致。
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在龙眼害虫的防治中要注意同翅目害虫的防治,在药剂的选择上要有限选择针对刺吸式害虫的内吸性、低毒性杀虫剂。
同时本次研究仅仅对龙眼害虫的种类、形态学、危害现状等进行了研究,而对于这些害虫的种群丰富度、危害严重性、天敌种群等指标未进行分析,这些都需要开展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