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厦门市 2019-2020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质量检测
历史·必修二
(考试时间90 分钟满分100 分)
注意事项: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第一部分 60 分,第二部分 10 分,共 70 分)
第一部分(每题 2 分,共 30 题 60 分)
1.1995 年,学者在湖南玉蟾岩遗址发现栽培稻壳,该发现将我国稻作农业的起源从八千多年前推至一万多年前。

这一推断主要基于
A.神话传说
B.考古材料
C.传世文献
D.口述史料
2.《吕氏春秋·上农》载,战国时期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这主要得益于
A.井田制的实行
B.工商食官局面的打破
C.
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D.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3.汉代农学著作《汜胜之书》载:“种麦得时无不善,夏至后七十日可种宿麦,早种则虫而有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

”这一记载直接表明汉代
A.区域农业生产发达
B.农作物品种增加
C.
耕作遵循农时节令 D.农学研究最为突出
4.图 1 为唐朝长安城的平面图。

图中“西市”
“东市”的主要功能是
A.市民娱乐
B.商品贸易
C.政府办公
D.皇室居住
图 1
5.清乾隆年间,松江府下属的州、县种稻谷者不过十之二三,种棉花者则有十之七八。

这一现象说明当时松江地区
A.棉纺织行业开始兴起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
C.资本主义萌芽已产生
D.百姓饮食结构发生变化
6.英国棉纺织品输华总量在五口通商口岸开放后急剧增加,在中国市场上却严重滞销。

其滞销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经济具有顽强生命力
B.近代民族工业开始兴起
C 中国棉纺织技术更为先进
D 英国棉纺织品质量低劣
7.19世纪中后期,某地先后出现了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同文书局、燮昌火柴公司等企业。

某地是
A.北京
B.上海
C.西安
D.成都
8.19世纪 80 年代,上海租界的洋商开始使用煤气照明。

因煤气管道铺设于地下,百姓将煤气称为“地火”,认为赤脚走路可能导致“地火”攻心。

这表明当时
A.西方文明无法对中国产生影响
B. 上海市政建设全面改善
C.国人用传统文化解读西方事物
D.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艰难
9.淞沪铁路由英国怡和洋行于 1876 年投资建成。

后因民众强烈反对,清政府于次年赎回并
拆除,1897 年以官款重修。

淞沪铁路修建的历程体现了当时
A.清延沦为列强的统治工具
B.列强经济侵略停滞
C.中国的筑路技术不够成熟
D.中国近代化历程艰难
10.晚清时期,江苏南通出了一位状元。

他不热衷于官场, 积极创办纱厂,兴办师范学校,被誉为“状元实业家”。

他是
A.林则徐
B.陈启源
C.李鸿章
D.张謇
11.在近代通商口岸,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逐渐兴起。

表 1 内容为《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1860-1910 年)》一书中收录的一些事例。

这可以反映出
表 1
A.工业文明传入中国
B.社会生活全面西化
C.等级观念逐渐淡化
D.英语在中国广泛传播
12.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1911 年中国民族工业资本总额约为 1.3 亿元;1912 年到 1918 年,新增资本约为 1.4 亿元, 这一变化反映了民族工业
A.发展迅速
B.地域分布平衡
C.结构合理
D.技术领先世界
13.辛亥革命之前,“太太”一直用于称呼官员的妻子;而民国时期,“太太”成为上流社会和平民百姓共同青睐的称呼,这种变化体现了
A.传统礼俗消夫
B.妇女广泛参政
C.平等观念传播
D.科学知识普及
14.从1937 年8 月至1940 年底,国民政府组织东部工业大规模内迁,内迁的厂矿企业共 448家,其中迁人四川254 家,迁人湖南121 家,迁入广西23 家。

这些企业的内迁主要由于
A.民族工业发展繁荣
B.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C.国共内战持续进行
D.政府重视西部开发
15.图2 是厦门海洋渔业公司在 20 世纪50 年代发行的股票。

与此相关的事件是
图 2
A.土地改革运动的全面开展
B.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农村分田到户的推广
D.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
16.图3 是创作于 1954 年的宣传画。

让图中的“我们”自豪的是
A.“一五”计划顺利进行
B.“大跃进”运动迅速开展
C.人民公社广泛建立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
17.表2 是中国对美贸易表(1990-2000 年)。

由此表可知
A.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B.美国经济陷入滞胀困境
C.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8.16 世纪初,一位船长制定了一个穿越大西洋、横渡大南海(太平洋)的环球远航计划,该计划得到西班牙国王査理一世的大力支持。

这位船长最有可能是
A.迪亚士
B.哥伦布
C.达·伽马
D.麦哲伦
19.香料曾是中世纪欧洲贵族餐桌上的宠儿。

到了 17 世纪,香料成了平民食物中的必备调料。

这一变化主要由于
A.新航路的开辟
B.圈地运动
C.英法七年战争
D.工业革命
20.1775 年,英国制造商、工程师马修·博尔顿与瓦特合伙建立了公司,瓦特负责研究工作,博尔顿负责提供厂房、申请专利、销售产品,将蒸汽机推向市场。

这说明
A.蒸汽机的发明源于实验室的成果
B.工厂彻底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
C.英国的专利制度阻碍技术的推广
D.研发与生产相结合推动技术进步
21.1875—1909 年英国政府布 5 个住房法,重点解决工厂宿舍及工人居住区的住房和环境问题。

这一系列法律的实施
A 提高了工人地位 B.解决了环境问题
C.缓和了阶级矛盾
D.实现了社会和谐
22.1887 年,英国《商品法》勒令,所有进入英国及其殖民地的德国产品一律打上“德国制造”的印章,为要提醒民众“德国制造”意味着假冒伪劣。

后来,此种印章却成为制作精良的标志。

由此推知
A.德国制造业取得重大进步
B.英国丧失市场优势
C.英德互相设置贸易壁垒
D.英国缺乏品牌意识
23.1921 年,美国人哈默应列宁邀请,赴苏俄考察访问。

随后,哈默投资设厂,成为在苏俄经营企业的第一个美国人。

他在苏办厂得益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
B.新经济政策实施
C.工业化战略加速推行
D.美国经济日渐衰退
24.1930 年,美国不顾众多国家的抗议,执意将平均关税率从 40%调至 47%。

此举
A.促使美国经济摆脱危机
B.规范世界经济秩序
C.导致欧洲各国走向联合
D.加剧世界经济恶化
25.阅读表4,苏联粮食产量的变化主要由于政府
A.实行固定的粮食税
B.开始推行农业全盘集体化
C.改革农村管理体制
D.彻底放弃计划经济体制
26.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大公共事业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制定经济发展计划,通过利率、税收等杠杆进行调控。

这些举措反映的经济理念是
A.重商主义
B.自由主义
C.凯恩斯主义
D.供给学派理论
27.表 5 为 1950-1990 年日本就业人口分布变化表。

对此表解读最合理的是,二战后日本
A.农业走向衰退
B.工业占据主导
C.经济持续增长
D.产业结构优化
28.美国的《世界经济导报》曾这样评价:“他确实是一位真正懂得经济的领导人,他的经济改革使苏联国力逐渐赶上了美国,虽然他想称霸世界而没有成功。

”他是A.列宁 B.勃列日涅夫 C.安德罗波夫 D.戈尔巴乔夫
29.世界银行成立以来,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贷款总额累计达 5075 亿美元,这些资金大多投资到商业银行不愿涉足的农业与农村发展、基础设施、教育等领域。

这表明世界银行
A.通过短期贷款稳定国际汇兑
B.致力于全球经济的共享繁荣
C.引发了贫困国家的债务危机
D.推动亚非拉经济一体化进程
30.图4 漫画意在揭示
A.英国摆脱了经济低迷的状态
B.欧共体成员国日益减少
C.欧洲国家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D.欧洲一体化进程曲折
第二部分(每题 1 分,共 10 题10 分)
31.表6 为宋朝税收情况表(部分)。

据该表可知宋朝
表 6
A.商税渐成政府重要财源
B.经济繁荣程度超越唐朝
C.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边患危机阻碍农业发展
32.道光十二年(1832 年),闽省渔户杨某曾在“大洋面上与夷船以鱼换米”,并得西人所赠书册。

闽浙总督知晓后,将书册悉数没收,并奏请朝廷将“预防不利”的官员革去顶戴。

着表明清政府
A.禁止民间对外交往
B.强化朝贡贸易体制
C.注重维护国家主权
D.禁绝中西文化交流
33.1903 年以后,清政府陆续颁布《商律》《商会简明章程》《公司注册试办章程》《奖励公司章程》,鼓励民间私人出资办厂。

其根本目的是
A.规范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B.引进西方的先进生产方式
C.转变经济政策以巩固统治
D.发展经济对抗西方的侵略
34.图5 是1953 年《解放日报》刊载的一副漫画。

该漫画
A.作为艺术品缺乏史料价值
B.揭露了封建社会对农民的剥削
C.比文字史料可信度更高
D.有助于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
35.马克思指出,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

这里的“活动场所”主要是指
A.资本
B.资源
C.劳动力
D.世界市场
36.19 世纪的英国,钟表越来越成为市民生活的必需品。

这主要源于
A.英国市民普遍富裕
B.工厂制度广泛推行
C.钟表制造成本降低
D.价值观念发生改变
37.蒂姆.哈福德在《塑造世界经济的 50 项伟大发明》中指出,当电动机像现在的网络这么年轻时,工厂主人仍热衷于蒸汽机,真正大的变革才刚刚浮出地平线。

他意在强调
A.科学理论需要时间的检验
B.蒸汽机比电动机更为先进
C.动力的革新推动社会变革
D.新技术的推广具有渐进性
38.1919 年苏俄颁布《扫盲法令》,规定不会读写的、年龄在 8~50 岁的居民,必须参加识字教育。

到 1939 年,全国人口中 89.1%已经学会了识字。

扫盲教育使苏联(俄)
A.摆脱了沙皇的专制统治
B.建立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C.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
D.抵制了西方的“和平演变”
39.20 世纪60 年代,美国总统肯尼迪在提出“新边疆”施政纲领时曾说:“如果自由社会不能帮助众多的穷人,就不能保全少数富人”。

这一主张旨在
A.摆脱经济大危机的困扰
B.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C.推行凯恩斯的经济主张
D.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40.表7 是活跃于当代国际舞台上的多边峰会组织表(部分)。

峰会组织的涌现反映了
表 7
A.多极化趋势加强
B.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C.国际经济旧秩序瓦解
D.经济区域集团化进程加快
二、非选择题(共3 题,41 题12 分,42 题10 分,43 题8 分,共30 分) 41.(12 分)闽商是极具海洋个性的商人群体。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是闽商发展的重要阶段。

伴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宋代统治者提出了“开洋裕国”的国策,并于 1087 年在泉州设置市舶司。

受闽地农商并重社会习俗的影响,闽商通过山与海的互动,将山区特产与海洋贸易联系在一起。

执中国造船技术之牛耳的闽商,驾福船沿海岸线向南、向北,开拓海外贸易市场,彰显了闽商独特的海洋个性,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外传。

——摘编自苏文箐《海洋文明的进程与闽商的早期发展》等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闽商逐渐走向衰落。

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福建所产的土布土棉失去了市场。

作为闽商行销外洋的大宗商品——茶业,因不能与印度的大茶园相竞争而被排挤。

印度制茶具有改良的及其及最好的培制技术。

晚清,太平军四次入闽,山贼海寇滋扰不断,严重威胁闽商的生命财产安全。

——摘编自刘锡涛《试析晚清闽商衰落的原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闽商发展的有利条件及其影响。

(6 分)
(2)根据材料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闽商衰落的原因。

(4 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闽商发展历程带给你的启示。

(2 分)
42.(10分)新中国成立以来,厦门农村的发展见证着时代的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 (同安)县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指示,通过举办互助合作训练班和代表会,宣传农户组织起来的优越性,形成互助合作热潮……1954年,县委在双圳头召开会议,宣传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至1957年,所有农户全部参加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基本实现农业合作化。

——据《同安县志》
材料二改革开放40年,同安区汀溪镇的变化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

74岁的村民叶老伯告诉记者,“分田到户”后,他们出工早收工晚,干活的积极性更高了。

他记忆最深的是,在1984年前后,他们把家里储粮的米缸换成了能盛1000多斤大米的小粮仓。

——摘自台海网,2018 年 12 月 6 日
材料三
表8 厦门市2018 年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部分)
——摘自厦门三农网,2018 年 12 月 12 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同安地区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特点。

(3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米缸”换“粮仓”的原因。

(4 分)
(3)归纳材料三中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性的表现。

(3 分)
43.(8分)20世纪以来,苏联和美国都进行了现代化模式的探索与调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战争威胁和重工业相对落后的形势下,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施“一五”计划,仅用时四年零三个月,提前完成。

“一五”计划时期,苏联的积累率提高到44%,这主要是
通过”挖“农民,促使资金积累从农业转向工业等方式实现的。

因此,苏联走上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道路.
——摘编自程又中《苏联模式的形成、僵化及其教训》材料二
表 9 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工业化的特点。

(4 分)
(2)任选材料二中的一个视角,提取观点并结合所学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4 分)
厦门市 2019-2020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质量检测
历史·必修二
(考试时间90 分钟满分100 分)
注意事项: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答案写在试卷上
无效。

一、选择题(第一部分 60 分,第二部分 10 分,
共 70 分)
第一部分(每题 2 分,共 30 题 60 分)
1.1995 年,学者在湖南玉蟾岩遗址发现栽培稻壳,该发现将我国稻作农业的起源从
八千多年前推至一万多年前。

这一推断主要基于
A.神话传说
B.考古材料
C.传世文献
D.口述史料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在湖南玉蟾岩遗址发现栽培稻壳”得知这是根据考古发掘得出的结论,因此选 B,ACD 都不属于材料的表明的考古挖掘。

2.《吕氏春秋·上农》载,战国时期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这主要得益于
A.井田制的实行
B.工商食官局面的打破
C.
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D.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战国时期”可知此时农业的发展得益于铁犁牛耕的使用和
推广,选D,A 井田制在战国时期逐步瓦解,排除,B 属于商业的发展,与题意农业
的发展不符,排除, C 出现在秦朝,排除。

3.汉代农学著作《汜胜之书》载:“种麦得时无不善,夏至后七十日可种宿麦,早种则虫而有
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

”这一记载直接表明汉代
A.区域农业生产发达
B.农作物品种增加
C.
耕作遵循农时节令 D.农学研究最为突出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种植小麦只要农时合适就能得到丰收,或早或晚都会影响收成,说明汉代耕作遵循农时节令,故选 C,材料没有体现出区域农业的生产
状况,排除 A,材料主旨反映注重农时的重要性,不是农作物品种的增加,排除 B,没有对比体现不出农学研究最为突出,排除 D。

4.图 1 为唐朝长安城的平面图。

图中“西市”
“东市”的主要功能是
A.市民娱
乐B.商品
贸易C.政
府办公D.
皇室居住
图 1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长安城内市坊分离,市是商业区,坊是住宅区,故选 B,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

5.清乾隆年间,松江府下属的州、县种稻谷者不过十之二三,种棉花者则有十之七八。

这一现
象说明当时松江地区
A.棉纺织行业开始兴起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
C.资本主义萌芽已产生
D.百姓饮食结构发生变化
【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清乾隆年间,松江地区的棉花种植比重大于水稻的种植,而棉花
作为经济作物反应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故选 B,棉纺织业早已兴起,不在
清朝,排除 A,材料体现不出雇佣关系等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排除 C,棉花是
经济作物,排除 D。

6.英国棉纺织品输华总量在五口通商口岸开放后急剧增加,在中国市场上却严重滞销。

其滞
销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经济具有顽强生命力
B.近代民族工业开始兴起
C 中国棉纺织技术更为先进
D 英国棉纺织品质量低劣
【答案】A
【解析】材料体现出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英货的抵制作用,故选 A,近代民
族工业开始兴起在洋务运动期间,排除 B;1840 年后英国确立大机器生产,技术
比中国先进,同时质量不一定低劣,排除 CD。

7.19世纪中后期,某地先后出现了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同文书局、燮昌火柴公司
等企业。

某地是
A.北京
B.上海
C.西安
D.成都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同文书局、燮昌火柴公司在上海
成立的,故选 B。

8.19世纪 80 年代,上海租界的洋商开始使用煤气照明。

因煤气管道铺设于地下,百姓将煤气称为“地火”,认为赤脚走路可能导致“地火”攻心。

这表明当时
A.西方文明无法对中国产生影响
B. 上海市政建设全面改善
C.国人用传统文化解读西方事物
D.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艰难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对于西方传入的新事物,国人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其加以解读,故选 C,材料正是表明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排除 A,材料表明的是上海租界,不能解读为整个上海,排除 B,材料讲的是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D 不能体现题意,排除。

9.淞沪铁路由英国怡和洋行于 1876 年投资建成。

后因民众强烈反对,清政府于次年赎回并
拆除,1897 年以官款重修。

淞沪铁路修建的历程体现了当时
A.清延沦为列强的统治工具
B.列强经济侵略停滞
C.中国的筑路技术不够成熟
D.中国近代化历程艰难
【答案】D
【解析】材料表明淞沪铁路建成因民众反对,清政府赎回、拆除并重建,表明中国近代史发展阻碍重重,故选 D,ABC 不能体现题意,排除。

10.晚清时期,江苏南通出了一位状元。

他不热衷于官场, 积极创办纱厂,兴办师范学校,被誉为“状元实业家”。

他是
A.林则徐
B.陈启源
C.李鸿章
D.张謇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晚清、江苏南通、状元实业家”等信息可知他是张謇,
故选 D。

11.在近代通商口岸,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逐渐兴起。

表 1 内容为《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1860-1910 年)》一书中收录的一些事例。

这可以反映出
表 1
A.工业文明传入中国
B.社会生活全面西化
C.等级观念逐渐淡化
D.英语在中国广泛传播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 1860-1910 年及表格内容可知,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选A,材料体现的是工业文明的影响涉及近代通商口岸文化生活方面,无
法体现出社会生活全面西化的程度,排除 B;C 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英语在通商口岸的传播,不是整个中
国,排除 D。

12.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1911 年中国民族工业资本总额约为 1.3 亿元;1912 年到 1918 年,新增资本约为 1.4 亿元, 这一变化反映了民族工业
A.发展迅速
B.地域分布平衡
C.结构合理
D.技术领先世界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 1912-1918 年,民资新增资本约为 1.4 亿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资迎来“短暂的春天”,故选 A,民资地域分布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落后,故排除 BCD。

13.辛亥革命之前,“太太”一直用于称呼官员的妻子;而民国时期,“太太”成为上流社会
和平民百姓共同青睐的称呼,这种变化体现了
A.传统礼俗消夫
B.妇女广泛参政
C.平等观念传播
D.科学知识普及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太太”在辛亥革命前一直用于称呼官员的妻子,民国时期上流社会和平民百姓都这么称谓自己的妻子,可见平等观念的传播,故选 C;A 不符合史实,BD 材料无从体现。

14.从1937 年8 月至1940 年底,国民政府组织东部工业大规模内迁,内迁的厂矿企业共 448家,其中迁人四川254 家,迁人湖南121 家,迁入广西23 家。

这些企业的内
迁主要由于A.民族工业发展繁荣 B.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C.国共内战持续进行
D.政府重视西部开发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从 1937 年 8 月至 1940 年底”可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故选 B;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受到打击,排除 A,抗日民族统一战争 1936 年已初步形成,1937 年9 月正式形成,排除 C;D 不是抗战时期工业内迁的主要原因,排除。

15.图2 是厦门海洋渔业公司在 20 世纪50 年代发行的股票。

与此相关的事件是
图 2
A.土地改革运动的全面开展
B.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农村分田到户的推广
D.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厦门海洋渔业公司在 20 世纪 50 年代发行的股票”及图片信息“公私合营”可知这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故选 B;AC 是农业方面的,不符合题意,D 选项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在 1994 年,排除。

16.图3 是创作于 1954 年的宣传画。

让图中的“我们”自豪的是
A.“一五”计划顺利进行
B.“大跃进”运动迅速开展
C.人民公社广泛建立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
【答案】A
【解析】题干时间为 1954 年,BCD 未开始。

17.表2 是中国对美贸易表(1990-2000 年)。

由此表可知
A.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B.美国经济陷入滞胀困境
C.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A
【解析】美国经济陷入滞胀出现在 1970s 年代,B 选项错误;中美关系正常化开
始于 1970s 年代,C 选项错误;中国于 2001 年加入世贸组织,D 选项错误。

18.16 世纪初,一位船长制定了一个穿越大西洋、横渡大南海(太平洋)的环球远航计划,该计划得到西班牙国王査理一世的大力支持。

这位船长最有可能是
A.迪亚士
B.哥伦布
C.达·伽马
D.麦哲伦
【答案】D
【解析】由题干“穿越大西洋、横渡大南海(太平洋)的环球远航”“得到西班牙
国王査理一世的大力支持”可知,这位船长为麦哲伦。

选 D。

19.香料曾是中世纪欧洲贵族餐桌上的宠儿。

到了 17 世纪,香料成了平民食物中
的必备调料。

这一变化主要由于
A.新航路的开辟
B.圈地运动
C.英法七年战争
D.工业革命
【答案】A
【解析】新航路开辟后,香料大量进入欧洲,价格下降,A 正确;圈地运动和香料价格下降无关,B 选项错误;七年战争发生在 1756 年—1763 年,C 选项错误。

工业革命时间 1760s—1840s,D 选项错误。

20.1775 年,英国制造商、工程师马修·博尔顿与瓦特合伙建立了公司,瓦特负责研究工作,博尔顿负责提供厂房、申请专利、销售产品,将蒸汽机推向市场。

这说明
A.蒸汽机的发明源于实验室的成果
B.工厂彻底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
C.英国的专利制度阻碍技术的推广
D.研发与生产相结合推动技术进步
【答案】D
【解析】材料“瓦特负责研究工作,博尔顿负责提供厂房”等说明 D 选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主要源于实验室的成果,蒸汽机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

A 错误;B 选项说法错误,且材料并未提及自然条件。

材料未涉及专利制度与技术推
广的关系,C 错误。

21.1875—1909 年英国政府布 5 个住房法,重点解决工厂宿舍及工人居住区的住
房和环境问题。

这一系列法律的实施
A 提高了工人地位 B.解决了环境问题
C.缓和了阶级矛盾
D.实现了社会和谐
【答案】C
【解析】解决工人住房问题,改善工人生活条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化解社会
冲突,C 正确;解决住房问题无法提高工人地位,A 错误;BD 选项绝对化,错误;
22.1887 年,英国《商品法》勒令,所有进入英国及其殖民地的德国产品一律打上“德国制造”的印章,为要提醒民众“德国制造”意味着假冒伪劣。

后来,此种印
章却成为制作精良的标志。

由此推知
A.德国制造业取得重大进步
B.英国丧失市场优势
C.英德互相设置贸易壁垒
D.英国缺乏品牌意识
【答案】A“
【解析】德国制造从”假冒伪劣到制作精良的转变,体现德国制造业的重大进步,A 正确;BCD 材料未涉及。

23.1921 年,美国人哈默应列宁邀请,赴苏俄考察访问。

随后,哈默投资设厂,成为在苏俄经营企业的第一个美国人。

他在苏办厂得益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
B.新经济政策实施
C.工业化战略加速推行
D.美国经济日渐衰退
【答案】B
【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21 年结束,且实行工业企业全面国有化政策,A 选项错误;工业化战略于斯大林模式期间开展,C 选项错误;该时期美国经济未
出现衰退,与史实不符,D 选项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