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教案设计
牛顿第二定律
授课班级:高中一年级授课课时:2课时授课教师:xxx
教学时间:2022学年第二学期
二o一三年五月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高一物理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
它基于上一节中对
象运动状态的变化。
在上一节中,学生们已经能够通过反复的实验和观察,认识到物体运
动状态变化之间的物理关系。
与以往的教材相比,学生自己掌握的实验规则更具说服力。
这是本节最有效的重点。
教科书将牛顿第二定律的探究试验和公式表达分成了两部分内容,目的在于加强试验
探究和突出牛顿第二定律在力学的重要地位。
牛顿第二定律的首要价值是确立了力与运动
之间的直接关系,即因果关系。
本节内容是在上节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说明,提出了牛顿
第二定律的具体内容表述,得到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教科书突出了力的单位1
牛顿的物理意义,并在最后通过例题介绍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的基本思路。
它们也是学习理
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组成部分。
由于整合了物体的受力分析和运动状态分析,使得本节
成为考试的热点和必考内容。
受力分析和运动状态分析,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两种基本方法。
并且,本单元的学习既是后继“动能”和“动量”等复杂物理过程分析的基础,也是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运动”等问题的基本方法,因而显得十分重要。
二、教学重点
1、知道决定物体加速度的因素。
2.探索加速度、力和质量之间关系的过程。
3.牛顿第二定律。
4、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三、教学困难
1、牛顿运动定律的意义,数学表达式的得出过程和引导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实
验设计,提出可行的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并得出实验结果。
2.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四、学习者情况分析
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力、质量、加速度、惯性等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的量度,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可以分析物体上的力。
学生初步掌握了物体的运动规律。
学生们有潜在的问题:力、加速度和质量之间是否存在特定的定量关系?注:学生问题不仅是打破旧知识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新知识体系的重要前提。
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能用气垫导轨、光电测时系统或点定时器研究匀速直线运动。
学生对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对学习物理有较浓厚兴趣;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喜欢和同龄人一起学习,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具有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
在教材处理上把牛顿第二定律分为两个学时。
第一学时主要的任务是: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第二学时主要的任务是:建立牛顿第二定律并进行初步的应用。
A部分
1.1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学习者和学习者的分析,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课文内容和数学公式。
2.理解牛顿第二定律一般表达的含义v针对质点使用的、力为质点所受的合力,同时性、矢量性,w,能准确描述牛二定律,理解从实验的基础上得到其数学表达式。
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2)过程与方法
1.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了物体加速度、质量与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
2.掌握课程题解决的思维程序步骤→发现问题→形成→建立→检验→评价发展,能从实际运动中抽象出模型并用第二定律加以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与他人合作的意愿。
渴望与他人交流自己的观点。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勇于修正错误的健康心理、具有团队精神。
1.2教学策略
本节课是第一学时,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策略:(1)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小组探究实验。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自我监控自己的认知活动,
并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
小组(一组4-6人)。
小组合作探究可以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
神和竞争意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作为,有所收获。
教师的策略是宏观调控整体教学进度,微观放活学生局部学习进程,让学生的学习有
组织、有步骤地进行。
(2)现代教学手段与启发式
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手段,创造物理场景,启发和引导学生,帮助学
生建立直观的视觉理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利用CAI课件和校园网对实验数
据进行处理,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1.3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览教科书,找出输出、加速和质量之间是否存在特定的数量关系?
2.教师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课内探索、课后延伸。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
1.4教学设备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室、课件。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探究包):气垫导轨、气源、两
个光电门和与之配套的数字计时器,滑块、滑片、细线、小桶、天平、砝码、细沙、弹簧秤、小车、木块、钩码、一端带有滑轮的长木板、打点器、纸带、秒表、毫米刻度尺、垫木、橡皮筋等。
1.5教学过程设计
(1)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并实施学生的预习,理解学生的疑问,使教学有针对性。
(2)创造场景和介绍
新课程
视频展示:刘翔在雅典奥运会夺金的情景。
教师:在决赛时,刘翔将自己身上一切戴
的东西像手表、项链等都摘了下来,穿最轻的跑鞋。
这样做的科学道理在哪里?
据预测,学生讨论后得出的结论可能是:。
质量越小,越容易改变运动状态,也就是说,在相同的情况下,物体的加速度越大。
说明通过视频展示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渗透德育教育。
(3)
提出猜想
老师:那么,什么因素与物体的加速度有关?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举例说明。
(同时,教师利用课件提供一些图片来启发学生。
)
附图片内容如下:
★ 为什么体操运动员和跳水运动员又瘦又瘦?
★从防止发生交通事故的角度考虑,说一说反超载的道理?
★ F1方程式赛车的质量只有普通赛车的三分之一。
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神舟五号返回仓库时,为什么要打开降落伞?
预测学生有代表性的回答可能有以下几方面:(教师在学生分析的过程中板书归纳。
)
1.与物体上外力的关系:
①与物体受到的外力有关;例如:骑自行车刹车:用力刹车时,用的力越大、车越容
易停下来,即:阻力越大,自行车减速的加速度越大。
② 它与物体上的外力无关;例如:用不同大小的力推一块大石头,它不能移动,运
动状态不变,加速度为零。
③应该是与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有关;分析如下:用大小不一样的力推大石头,推不动,是因为大石头同时受到摩擦力的作用,受到合外力为零,因此、加速度也为零。
2.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例如:人分别用相同的力推自行车和摩托车时,自行车比较容易
加速启动,而摩托车则较难。
也就是说在相同的情况下,质量较小的自行车获得的加速度
就较大。
3.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①与物体的速度有关;例如:速度大的物体较不容易停止运动,而速度小的物体较容
易天下来。
② 与物体的速度无关;例如,在均匀直线上移动的物体的加速度为零,与其速度无关。
③与物体的速度无关;分析如下: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从公式
引导学生总结和猜测:物体的加速度只与它所受的外力有关
和物体本身的
可以看出,加速度与速度无关。
质量有关。
这表明学生对生活中“影响物体加速的因素”有一定的理解,但这些理解往往是片面和不准确的。
因此,学生应该充分表达他们已有的理解。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课件提供一些图片来启发学生,引导他们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从而形成对科学的理解。
引导学生结合前面学习的知识(牛顿第一定律等),讨论猜想的科学依据所在,从而确定:物体的加速度只与它所受合外力
以及物体本身的质量
有关。
注:允许学生从理论角度进行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与
和
的定量关系。
(4)探索a、F和M之间的定量关系
1.确定研究方法
老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物理方法来研究和预测?对学生的分析如下:分两步进行研究:① 保持研究对象的质量
一定时,研究加速度和合外力
二者之间的关系;
的关系。
三者之
和之间的数量关系如何?
②保持研究对象受到的合外力一定时,研究加速度和质量
、
然后综合两次的研究结果,进行推理和归纳,便可找出与
两者之间的关系。
教师在确定研究方法后,简单地介绍“控制变量法”。
说明初中阶段学生曾多次应用过控制变量法。
如果学生回答有误,教师启发学生回忆:研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这三者关系所采用的方法。
2.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让学生分组设计探究计划:包括使用哪些实验设备以及如何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