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佛塔种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凡的“浮屠”
——浅谈中国佛塔种类
【简介】我国拥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灿若星河,俯拾皆珍。

在这其中,数千年来的古建筑已成为一个独特的体系。

在我们民族发展的漫长岁月里,有着辉煌的成就,而建筑的发展,产生的类型甚多,如宫廷、寺庙、塔馆、书院、会馆、陵墓、衙署、城池、园林、民居等,丰富多彩。

本篇文章就选取中国建筑的一个方面——中国佛塔,依循中国佛教的发展轨迹,简要介绍中国佛塔的种类和发展历史,追寻这其中的普世价值和现代意义。

【关键词】佛塔建筑特色宗教色彩
【前言】佛塔作为佛涅槃的象征、佛的象征,产生于偶像崇拜的佛国印度。

同时佛塔作为佛教艺术的重要一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就在中华大地上扎根、开花。

古塔,作为宗教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佛教建筑的重要表现形式。

一、印度佛塔的形成。

佛塔产生和发展与古印度佛教和佛塔有着密切的联系,古印度的佛教传承是佛塔的发展和演变的基础。

在2500年前的古印度西北部,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脚下的迦毗罗城,佛祖释迦摩尼在此诞生。

相传他降生在一棵葱茏茂盛的大娑罗树下。

由于对于奴隶制的深思,他毅然离开皇室,进行了长达六年的苦行,最终经过总结修行的经验,重新调整思维方法,深究宇宙间一切现象的规律和人生解脱
印度最初的“窣堵坡”
之道,终于在印度菩提迦耶城一棵菩提树下悟道成佛。

由此,佛教诞生。

公元前485年,佛祖释迦摩尼在拘尸那迦城附近希拉尼耶伐底河边的娑罗树林中的两棵娑罗树中间圆寂升入涅槃境界。

佛陀死后,以火葬为主,已火焚之,取舍利子。

舍利被看做是佛教徒修行正果的象征,在佛教徒看来,佛陀的遗骨是神圣的,是佛陀身体精华留在人间的象征。

在释迦摩尼死后,其遗体火化后变成各色晶莹的珠子,击之不碎,八国
国王分取舍利,建塔供养。

八国国
王分别取得其舍利后,在佛祖释迦
摩尼一生中有纪念意义的八个地
方:诞生、悟道成佛、初转法轮、
降幅外道、从忉利天宫返回人间、
平息佛教徒内部争论、测算寿数、
涅槃等处建造八大灵塔,这就是最
早建成具有纪念意义的佛塔。

还有
一种说法是释迦摩尼以肉身喂饿虎,使母虎复活而哺育7只出生的虎崽,小王子自己则留下一推白骨,即舍利。

舍利是构建佛塔的前提和核心,也是佛塔意义之所在。

但是随着佛塔建造的普遍,舍利的稀缺性使得建塔很难找到佛陀真身舍利,于是佛教徒就用佛陀遗物或象征物来建塔,从而出现了“箭塔”“发塔”“牙塔”“齿塔”“骨塔”“衣塔”
“钵塔”“瓶塔”“爪塔”等等,
品种十分丰富,凡是能引起对佛
陀思念的物品,均可用来建塔。

在佛教思想中,拜见佛陀舍利就
如同拜见了佛陀真身,可见佛陀
舍利在佛教徒心目中是何等的珍
贵。

这无比珍贵的佛陀舍利只有
佛塔这种庄严神圣的佛教建筑才
有资格来珍藏。

为此佛教有见塔
如见佛,拜塔如拜佛的信仰理念。

印度的“桑奇大塔”
西安大雁塔
这也是信仰佛教的国家和地区建造成千上万座佛塔的思想基础。

古印度佛塔的原型适合半球形的坟墓建筑,顶上正中立一根串有许多圆盘的“刹”,以示装饰,后此建筑形式逐渐发展,成为由基台、覆钵、平台、柱杆和华盖五部分组成的佛塔。

基台象征着大地,半球形的覆钵表示苍天,竖立的柱杆表示世界无形的轴线,天地万物围绕着中心轴被组织了起来,华盖是各种世界和统治着上天的诸神的象征,平台中的遗物是佛陀的现世显观,整个佛塔又是印度佛教一种宇宙观的象征。

这种墓型塔呈现为死到新生的辩证关系。

它不是承接着死亡,而是承接着佛的象征、宇宙的象征。

在阿育王时期,印度佛塔大规模进行建设,形式也更加丰富,此时,印度佛塔传入我国。

二、佛塔的东渐和汉化。

约公元一世纪,佛教传入中国,佛塔也在
中国大地上安家,不管是佛教还是佛塔都经历
了一个中国化的过程。

两汉时期,印度佛屠就
直接嫁接到中国的佛塔上,而成楼阁式塔。


南北朝时期,佛塔开始全面走向中国化。

中国
佛塔,种类繁多,姿态万千,从建筑形式看,
平面分类有:四方塔、六角塔、八角塔、十二
角塔等;从层级
上分:单层塔、
三层塔、五层塔、
七层塔、九层塔
等;从建筑材料看,有木塔、石塔、金塔、银塔、铜塔、象牙塔、
琉璃塔等等;从建筑形态看,有楼阁式塔、亭格式
塔、密檐式塔等等。

后来,连塔的功能也进行了分
化,不仅仅在佛教意义上存在,在世俗功能上也进行了大量的发展,如瞭望塔、灯塔、风水塔等。


呼和浩特慈灯寺塔
不管怎么样,塔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不变的,包括地宫、塔基、塔身、塔刹四个部分。

地宫,是汉塔独有的创造,这与中国人的墓葬传统有关。

汉文化对此世肉身的死亡讲究入土墓葬,佛塔本身就涉及一个肉身死亡的问题,因此,汉地佛塔就多了一个地下结构,用以安葬舍利。

在中国佛塔中,舍利只能安放在墓葬类似的地宫中。

少林寺塔林
塔基必不可少,是一个佛塔的根基。

它上承托塔身,下覆盖地宫,一般低矮而稳固,唐以后,逐渐升高分出基台和基座两个部分。

塔身为佛塔的主体,也
是佛塔传入中原后汉化最多
的地方。

它表现在楼阁式的
建筑形式上,同时塔身层数
在中国必须为奇数,即一、
三、五、七、九。

但是在平
面构建中,多采用偶数,如
六面塔、八面塔等,这与中
国地理条件相关。

古代的建
筑工匠认为这种形式可以更
有效的防止地震的损害。

法门寺塔
塔刹是佛教移植中国后保留最完整的地
方,因而也是最具有佛教象征意义的部分,
故人们常把塔刹的“刹”做寺庙的别称,古
寺也称古刹。

汉塔的塔刹分成三个部分,即
刹座、刹身、刹顶。

刹座即印度的弥须座或
仰莲座。

刹身的相轮汉化为奇数,且多为十
一轮。

刹顶装饰华美,由圆光、仰月、华盖、
宝珠构成,皆象征着佛。

在中国佛教文化中,藏传佛教不得不提。

随着汉塔由寺庙的中心走向边缘最终消失在
禅宗的寺庙里,藏传佛教中佛塔一直是佛寺
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强调灵魂和肉体的调和,
体现着藏族人民的世界观。

藏传佛塔以北京白塔为例,其位于北海琼华岛南麓永安寺,顺治帝根据西藏喇嘛诺门汗建议而建,为藏传佛塔,塔身白色,宝瓶形状,最大直径14米,上面承托伞盖宝顶。

三、中国佛塔的建筑特色和艺术成就。

我国的佛塔建造历史悠久,建筑形制独
特,分布全国各地,有的高耸挺拔,有的精
丽玲珑。

从最初佛教徒作为顶礼膜拜的对象,
到后来逐渐成为纪念性和装饰性为目的的建
筑类型。

在现存佛塔中,年代最古老的是公元五
世纪的作品,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佛塔
是1969年甘肃酒泉出土的高善穆塔。

在南北
朝时期,建立的大量佛塔均以木楼阁为主,
楼阁式塔是仿我国传统的多层木构架建筑的,它出现较早,历代沿用之数量最多,是我国佛塔的主流。

但因其保存较为困难,我国现保存的最完整的木楼阁式塔仅有一个——辽代的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北京妙应寺白塔
西安荐福寺小雁塔
塔。

为了在有限的空间高度内,增加佛塔的层级,出现
了各层塔身高度减少,塔檐相互紧连的趋势,即“密檐
式塔”。

并由于木结构建筑长期保存的困难,本着就地
取材的原则,砖石结构的佛塔逐渐增加。

我国现存的最
古老的佛塔,是河南登封的嵩岳寺塔,建于公元523年。

佛塔的建造活动,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结构和材料
的不断进步。

我国现存檐数最多、塔身最高的佛塔是宋
代在河北正定建造的开元寺塔,高度竟达84米。

另外,
除砖石外,琉璃、玻璃等材料也被用来建塔。

佛塔的平面也是多样
的,有正方形、八角形等;在组合上也有不同形式,有单塔、双塔、三塔、五
塔和群塔等;目的也更多样化,有为供奉佛舍利而
建,有为珍藏佛经而建,也有为敬八尊佛而建。

我国的佛塔,不仅以其造型的英姿雄貌吸引着
人们,而且还以源远流长、技艺精湛的传统装饰,
向人们展示着我国建筑艺术的魅力。

在此以几个典
型代表的塔来说明中国塔的建设形制特征与美学特
征。

佛宫寺木塔:位于山西应县的木塔建造到现在已
经有945年,至今仍然完整地屹立着,这是世界建筑
史上的奇迹。

我国历史上建造的木塔很多,现存的就只有应县
木塔,这是非常难得的。

它在历史上,乃至在全世界
建筑遗产中都是非常重要的。

应县木塔采用榫卯结
构,它具有一种弹性,碰到外力自身有一定的伸缩性,
不会受到剧烈的损伤。

它是一种套筒结构,内柱与外
柱成为双层套筒结构。

内筒檐柱8根,外筒檐柱24根,在这些柱头中,都有梁枋交叉,四面连接,十分
河南嵩岳寺塔
河北开元寺塔 山西佛宫寺木塔
牢固。

同时在各暗层中都做出一个木架层,实际等于一圈腰箍,这样起到承上启下、互相连接、加固的作用。

所以这个塔本身从上到下,从暗层到塔身的构架就形成一组完整坚固的框架体当然是十分稳固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只有几根阑额劈裂、断开,或有一些倾斜扭闪,木塔是不会轻易倒塌的。

塔的立面也经过精心设计,创造了优美的总体轮廓,呈现出雄伟华丽的外形。

佛宫寺木塔在我国建筑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国宝它当之无愧。

正定天宁寺塔:我国砖木结构的塔都在江南,北方就有一个孤例,就是河北省正定县城里的天宁寺塔。

塔的平面呈八角形,计九层,塔身下部四层用砖造,上部五层用木造,各层砖面砌出柱梁枋斗,十分简洁。

在塔的内部设有塔心柱一根,塔心柱是我
国造塔的古制,唐宋塔带塔心柱的实例已经很
少。

日本法隆寺五重塔,做从上到下的塔心柱,
就是根据中国唐代建造的制度建造的。

目前所
知的宋塔,唯独天宁寺塔带塔心柱。

不过,天
宁寺塔的塔心柱还没有完全做到底层,只比一
般常见的刹柱加长了许多。

江南一些大砖塔基
本上都带有刹柱,刹柱一般甚短,仅从顶层向
下伸入二三层,它也是由塔心柱发展而来的。

正定天宁寺塔塔心柱是现存古塔中最长最大的
一个,构造
特殊,是我国古塔中一个重要实例,又是北方砖木混合
结构的一个样板。

武安常乐寺塔:在太行山西麓,河北省
武安县的常乐寺塔。

此塔历史悠久,是冀南
地区一座久负盛名的塔。

它是宋代建造的砖
塔,至今还保存得非常完好。

塔平面呈八角形,十三层,高40多米,第一层塔身只在南面劈门;第二层,第三层塔身正定天宁寺塔
大正觉寺金刚宝座塔
较高,各加一层平座,以备游人登临眺望。

第四层以上均不作平座,塔身只在东、南、西、北四面层层开券门,上下相对。

各层檐子和平座均用斗拱承托,使人从下仰望全塔各层面都出现密密麻麻的斗拱,显得这座塔的构造非常复杂,确实不易。

它具有造型玲珑,外观挺秀的结果。

塔分内外两层,塔心为一个八角形实体,内外层之间有回廊环绕,拾级而上可达十一层;各层塔心柱体有佛合,中供佛像。

总之,这座塔使人久观而不忍离去。

这座塔是北宋时代建造的,至今已近千年,由于历史均加修葺,故它一直完整地耸立于太行山下,可以说它是北方古塔中一例比较杰出的作品,为太行山下一大名塔。

中国佛塔的四个形制特征—
—塔座设计、塔身设计、塔檐设计、
塔刹设计,不同类型的塔独有不同
的讲究而且很严密。

中国佛塔的精
品设计都在其中显现。

中国佛塔的美学特征我们也可从
中体会得到:形体之壮大,几乎所
有保存至今的塔都高而大;精美的
建筑雕塑,每座塔都做工精细,普泉州开元寺东西双塔
遍都有雕塑,有的甚至有绘画。

塔檐的重复与收分,使塔有很美的外观。

四、中国的佛塔文化。

公元一世纪前后,印度的
窣堵波随着佛教传入中国,
“塔”字也应运而生(塔字既象
形,又涵盖了stupa的音与义,
从“土”旁,含有封土之下埋
有尸骨或“舍利”之意)。

然而,
中国并没有滋生印度佛教的社
会土壤,佛教只好依附传统的江孜白居寺菩提塔
礼制祠祀,佛塔也和古典的楼阁台榭结合起来,“上悬铜串九重,下为重楼阁道”;即在多层的楼阁顶加上一个有九层相轮的塔刹。

(三国时,窄融在徐州大建佛寺,寺中造塔,塔的形式是塔顶“上悬铜窣九重,下为重楼阁道”。

)
汉魏时已有了造塔的制度,《魏书·释老志》
云:“九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从
一级至三、五、七、九。

”其中“天主旧状”指
的就是印度的窣堵波,“重构之”即为相叠多层
的木楼亭阁。

可见木楼亭阁顶上放置串堵波,
就是那个时期佛塔的基本形式。

和中国人一样,印度人也认为天是圆的,地
是方的,所以那半圆形的窣堵波代表了佛教的
宇宙观。

传入中国后的佛塔,中国人却把原来
坐落在地上的“天”真正高高举中国佛教文化
信息中心到了天上,下面便以方形平面的楼阁
来支撑,这是中国人“天圆地方”宇宙观的体现。

不仅如此,在中国人眼里,佛也具有人
性,佛所居住的塔也被赋予世俗生活的内容。

佛塔的第二个变化就是原来埋藏佛骨的阴森
的地宫走上了地面,变成了“寺”。

所以在中
国往往寺与塔建在一起,有塔便有寺。

古老
宫殿式的寺庙平面展开,既是供奉佛祖的神
殿,又可居可游;而那孤高耸天的佛塔,以
它巨大超人的空间体量,打破传统古典建筑
平缓坦然的空间序列,既是佛陀“涅磐”神
圣的象征,又成了风景胜地的标志。

“雁塔题
名”成为历代文人登临咏怀的风流雅事;钱
塘江边的六合塔,成了江船夜行的航标;河
北开元寺的料敌塔使佛塔兼有军事作用;居庸关过街塔,下面不仅车马行人可以穿行,
西双版纳曼飞龙白塔
浙江六和塔
凡人经过即是对佛进行一次顶礼;有的地方甚至建塔镇妖以免除灾难,于是佛塔又变成风水塔。

颇具意味的变化是,中国人把印度窣堵波那种指向神秘苍弯的象征形象,只是作为一种标记而束之高阁,塔刹以下楼阁则赋予现实人生、清醒实用的理性内容。

所以中国的佛塔是“人”的建筑,而不是“神”的灵境。

居庸关过街塔
【结语】中国佛塔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依然能挺立在世人面前,向今天的我们展示了璀璨的中国佛教文化和精巧的中国古建筑文化,穿越千年我们依然能感受到佛塔带来的心灵上的美的震撼。

我们以为,中国佛塔是世界建筑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个宝库。

超凡的“浮屠”——浅谈中国佛塔种类
参考书目:
[1] 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三联书店2011年出版。

[2] 沈福煦,《中国建筑简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出版。

[3] 张驭寰,《传世浮屠——中国古塔集萃》,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

[4] 张驭寰,《中国佛塔史》,科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5]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出版。

附: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书影
- 1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