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徐 彬
体育运动可以增强体质,使人充满活力。
我国高校体育改革是为了让在校生充分的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益处,提高大家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从而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为日后的学习生活中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在日后的生活中享受健康人生。
高校体育是针对高校在校生进行的有针对的体育课程训练,增强在校生活力,使在校生得以脱离紧张的学习氛围,这对于高校在校生的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疏导作用,高校体育改革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 高校体育改革
高校体育改革是新课改要求下,提出的改革制度,其目的是为了促进高校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高校生身体素质的培养,也是对高校生意志品质的培养,良好的运动可以使高校生变得心胸豁达,开拓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提升团队合作意识。
体育运动不仅是外在的改变,更能改变人内在的心理素质,持续的体育锻炼,可明显缓解高校生在校压力,引导在校生以更积极的状态面对困难与挑战。
高校体育改革还以提高高校生运动知识,运动能力为主要目标,提高运动知识,可以丰富扩展高校生眼界,了解各种体育知识,有助于引发高校生体育兴趣,通过学习体育知识也可以引导高校生找到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为以后养成体育习惯做出前期铺垫。
了解和学习体育运动知识,还可以合理规避潜在的体育运动风险,使高校生明白如何科学运动,如何健康运动,避免因运动方式不当使自身受到伤害。
运用体育知识还可以有用于帮助他人,如援助在体育运动中受伤的人,或是引导体育受伤人群的伤后恢复。
使知识在实践中得到良好的应用。
2 改革面临的问题
高校体育改革虽然有序进行,在一部分学校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改革是有阻力的,也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既有客观条件因素,也有学生的主观因素,二者相结合使得高校体育改革面临复杂的,严峻的问题。
2.1网络社会阻碍体育改革
网络与体育看似是两不相干的事情,但是在高校体育改革中发现,网络似乎已经成为体育改革的拦路虎,网络时代资讯发达,高校生也享受到了网络带来的福利,高校生的社交手段也慢慢变得多样起来,不再传统社交方式那样,想要进行人际社交就必须要走出家门。
社交模式由传统到信息化的改变,使得高校生足不出户便可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网络娱乐的发展,将高校生的娱乐从室外引进了室内,这就使得高校生甚至不愿走向户外,体育活动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
体育改革的目标是为了让高校生更好地进行体育活动,现在的改革的目标似乎慢慢地变成了如何让高校生走向户外。
进行高校体育改革,仅仅依靠学校的强制要求,远远达不到体育改革的真正目标,制度要求是一种强迫性非自愿的强制性措施,如何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乐于走向户外,是高校体育改革必须考虑的问题。
2.2身体素质较差学生不敢进行体育运动
每个人的身体素质是存在差异的,导致差异的原因,分为先天与后天两种,高校学生形形色色,身体素质也是千差万别。
大部分高校是以一种方式,一个办法,进行统一的体育运动训练,这就使得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了反感情绪。
强迫全体服从统一的体育训练,这违背了教育的初衷,也违背了体制改革的初衷,高校体育制度改革不单纯是为了提高在校生身体素质,更应体现出高校的人文关怀,使得“有教无类”变成实际行动。
对于身体素质偏弱,体能较差,不爱进行体育运动的在校生而言,体育运动变成了对他们身心造成打击造成恐慌的一种潜在因素,这种心理因素,是长期的难以被打破的。
所以高校体育制度改革,其核心不是在改革,而是在教育。
2.3体育设施场地不足
体育设施,场地不足问题,是高校体育制度改革推进困难的一个客观性问题。
许多体育活动需要良好的场地条件,现在少部分高校,甚至连运动场地都存在短缺问题,例如拿篮球这一体育项目举例,篮球是很多男孩子最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许多高校也都开设有篮球场,这就出现了很有意思的现象,十几个男生,打半场篮球。
因为打全场篮球对他们而言是一种奢望,所有人都挤在一个狭小空间内进行体育运动,篮球场地的面积明显与使用人数不成正比。
部分篮筐设施,存在生锈老化腐朽等安全隐患,某些高校的户外篮球场地依旧是水泥地,沥青地,一旦在校生出现摔倒问题,这些地面只会给学生造成更大的二次伤害,而不会起到对在校生的保护作用。
许多看似轻松享受的体育运动,在高校生眼里并不轻松,也并不快乐,为了争夺场地,口角争执的事情时有发生,这是对高校体育设施不足的最明显的反应。
3 高校体育改革应对措施
高校体育改革面临网络带来的冲击,也面临着学生身体素质多样化的挑战,更面临赊学校设施场地不足等突出矛盾,如
35
何解决好这些矛盾,切实推进高校体育改革,这就需要切实可行的对策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
3.1让学生参与改革
让学生走向户外,这就需要学校做好引导措施,学校应该给与学生适当的娱乐时间,对高校生娱乐时间的把控一定要严格。
同时运用好网络手段,如在合适的时间,通过群消息发布学校体育项目安排明细,是学生自觉自愿的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
定期举办体育比赛,通过学生民主公开的投票,选出体育比赛的内容,提高学生对高校体育改革的参与度。
同时在大学校内可安排体育兴趣社,由学生管理体育兴趣社,学校负责根据体育社的安排提供场地,提供体育教师资源,这样既引发了学生参与学校体育建设的积极性,又使学校参与了高校内体育兴趣社的监督指导工作,通过二者共同努力,推进高校体育制度改革,探索出学生学校进行共同体育改革的新模式。
3.2高校引导改革
高校体育改革的内核不是体制改革制度改革,而是一场教育改革,教育针对的是在校学生,不仅要注重学生素质体制教育,也是在进行学生的心理引导,改革最终与用于个体,个体如果没有享受到改革带来的福利,那么改革是不成功不彻底的。
改革需要高效提升新思路,体育不仅是一项体力,速度,力量的角逐,同时也是一场智力,心理的角逐。
对于身体素质不高无法参加剧烈体育活动的学生而言,学校更应注重发展其智力与心理的成熟,例如围棋比赛,象棋比赛,这些也属于体育范畴,但其重在策略的应用,在策略应用中提高自身策略水平,提高心理抗压素质。
高校因人而异的开展不同的体育活动体育项目,既照顾到一般高校生,也照顾到身体素质较差的在校生,在不同形式的体育模式中享受体育竞技带来的充实与满足。
同时学校还可以与时俱进,增加电子竞技项目,电子竞技项目考研的是团队协调能力,问题分析能力,是手脑结合的一种新型体育模式。
3.3高校应完备设施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高校体育改革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这就要求高校充分利用手头现有资源,将可能成为运动场馆,能够成为运动场馆的设施建筑运用起来,即节约了经济,又节约了新场地建设的时间问题。
对高校的资源整合能力提出了考验。
同时高校也应该对现有体育设施体育场馆进行更新和维护,确保在校生的将康安全。
4 结束语
高校体育改革顺应时代潮流发展,高校不但要培养高精尖的研究人才,还要培育出一批,心理健康身体健康,有强大活力的学生队伍,为社会输送新鲜血液。
(作者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尬处境。
2.2教育参与者的体育锻炼意识不高
教育参与者,也就是指教师、家长和学生这三个身份。
初中身体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只有在三方共同具有较高的体育锻炼意识时,才能得到很好的实施与贯彻。
学生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主体,学生自己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教师和家长的督促和教导只会成为耳旁风。
而家长是学生的监护人,如果家长将日常的体育锻炼视作是学生的“不务正业”,那么教师和学生在体育教育上就会受到极大的阻碍。
教师是教育的执行者,如果教师认为体育锻炼可有可无,不重视日常的体育课,那么学生就无法获取足够的体育知识来支撑自己的体育锻炼。
也就是说,教育参与者的三方,任何一方的体育锻炼意识缺失,都会造成体育教育受阻,进而让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
3 找到合理的办法解决中考体育中的问题
3.1时间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前提
在大多数学校的课表中,从早读到晚自习的每一个时间段都会清晰的罗列出来,提醒学生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这说明学生的作息时间基本由学校来制定的。
所以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开展体育活动,就需要学校为学生制定一个完善的体育计划,让学生能够集体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让体育锻炼成为常态。
当下,许多学校正在逐步将这一想法的落到实际,开始在大课间安排学生统一进行广播体操、跑操等规律的体育锻炼。
这时一个很好的趋势,但是还需要学生进行更多样的体育锻炼,才能获得高质量身体素质。
3.2增强教育参与者的体育意识
国家所号召的“全民健身”针对的不仅仅是学生,而是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
当家长、教师、学生都热爱体育锻炼,把体育锻炼当做生活的常态时,体育锻炼就不会成为人们学习和生活的负担,而是变成像吃饭睡觉一样的日常行为。
这也是一个良性循环,家长的体育热情会自然影响到自己的子女,而学生的教育热情又会使得教师更愿意让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大家相互影响,便会营造出一个富有活力的体育氛围。
于是,体育中考的备考就不会像其他学科一样造成学生心理和生理上的压力,而是成为中考备考中的润滑剂,让学生以精神焕发的面貌应对这一重要的考试。
4 结束语
一个完整的人,是由焕发的精神和强健的体魄构成的。
人就像是一棵大树,身体素质和精神面貌就像是大树的根和叶,只有根基牢固,才能够支撑茂密枝叶向更广阔的天空伸展。
体育中考不应仅仅成为一门考试项目,而应当成为贯彻中国“全民健身”政策的手段之一,从学生开始,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运动当中来,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既有体格又有思维的栋梁之材。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雷式学校)
(上接第34页)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