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国语大学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70年,学校开办试点班,共招收学员32名(设有英语、德语两个语种)。随后,根据教育部的指示,学校于1972年5月正式恢复招生,从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招收了536名工农兵学员,编入英语、俄语、德语、法语、日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希腊语、意大利语等9个专业学习,学制3年。从1973年起,又增设了阿尔巴尼亚语专业。由此,上外克服重重困难,开始了教学秩序的重建和教学工作的恢复。
与此同时,山东大学等院校的学生转来学习(1957年),上海第一师范学院外语系英语专业并入学校(1958年)。学校于1958年开办夜校部,设英语、德语、法语、俄语4个语种,第一批学员2200人入学。同年又接受上海市委财贸部和上海市外贸局的委托,开设外贸外语系,设英语、德语、法语、日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等6个语种,其间,外贸外语系最终于1978年转入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现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科研成果总数(件)
1102
其中:学术著、译作(本)
93
其中:学术期刊论文(篇)
891
其中:工具书与教材(本)
105
其中:政府咨询报告(份)
13[4]
2010年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立项一览表
负责人项目名称项目来源项目类别经费
廖昌胤当代英美悖论诗学的反思研究全国哲社办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2万元
傅玉英汉省略结构的形式化对比研究全国哲社办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0万元
法语系
魁北克研究中心
英美文学研究中心
西方语系
葡萄牙语中心
翻译批评研究中心
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东方管理研究中心
英语教学测试研究中心
公共关系研究院
比较文化研究中心
电子政务国际化研究中心
德语系
德语文学研究中心
管理咨询中心
德语文学研究中心
高级翻译学院
翻译学研究所
东方语学院
阿拉伯学研究中心
国际教育学院
国际教育研究中心
1979年,学校的学制恢复为四年,并开始招收学位研究生,学校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正规。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学校于同年恢复出国培训部,并成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及各类研究机构、图书资料中心和外语考试中心等。同年又与徐汇区区政府共同创办分校(后为上海大学国际商业学院)。
自1982年起,学校着手准备由单科的外国语学院向多科性应用学科外国语大学方向发展的诸种努力。1983年起,陆续增设了国际新闻、国际贸易、国际经济法、国际会计、对外汉语、外事管理、新闻传播与技术等新专业。1983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英语、俄语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1985年5月,经教育部同意,学校英文译名由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Institute改为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1993年,在国家教委、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学校在中国高校率先实行了新生入学收费和奖学金、贷学金相结合的制度。
上海俄文专修(科)学校(1952年—1956年)
1952年下半年起,全国高等院校实行统一招生并开始院系调整。根据教育部指示,学校东方语言文学系师生全部并入北京大学,只设俄语专业。同年9月,学校遂改名为“上海俄文专修学校”,又于11月再度更名为“上海俄文专科学校”,学制固定为3年。当年学校首次聘请苏联专家毕里金斯卡娅来校工作,指导编撰《俄语读本》和会话教材。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截至2014年4月,学校有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科研基地,3个教育部区域与国别研究基地,并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共建“外国文化政策”研究基地,为上海市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分中心单位[1]。
重点学术科研基地
教育部人文社会------------
学校首先恢复了系的建制,重建了教研室和教学组,开放
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校区
图书馆,等等。上外尽可能地为当时的工农兵学员三年专业学习提供较为扎实的系统教学与精心培养,包括开设6门;其间还组织工农兵学员走出校门“开门办学”,将学到的外语专业知识与技能运用于实践中。与此同时,上外还承接和完成了一些外语人才的培训教学任务。在此期间,还举办了黑龙江俄语函授班、云南西双版纳英语短训班和有1400多人参加的各类外语短训班等。1976年10月,一举粉碎了“四人帮”,上外的教学工作开始逐渐走出低谷,得到重新发展。
学校设有20个二级学院,38个本科专业,包括25个语言类专业和13个非语言类专业;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教职员工1305人,在校学生10063人,其中本科生5972人,研究生2827人,留学生757人[1]。
展开
创办时间1949年12月18日所处城市中国上海
简称上外、SISU、ShàngWài、西索
创办时间1949年12月18日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语言
属性211工程
全国重点大学
所属地区中国上海
现任校长曹德明
知名校友姜椿芳、周锡生等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硕士点40个
博士点14个
校训格高志远学贯中外
校歌上外之歌
主要院系英语学院、俄语系、高级翻译学院等
学校类型语言属 性211工程|全国重点大学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学校官网
基本信息
中文名上海外国语大学
英文名【EN】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RU】ШанхайскийУниверситетИностранныхЯзыков
上海外国语学院(1956年—1994年)
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更名为“上海外国语学院”,增设英语、法语、德语专业,学制改为四年。当年,学校俄语专业仍招收新生,英语、法语、德语专业积极准备办学工作,定于1957年招生。但随之而来的“反右”斗争扩大化,使英、法、德语专业当年的招生计划未能实现,学校发展相对萎缩,学校不得不于1957年至1960年陆续调出相当数量的外语教师到其他高校和科研单位工作。
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外文专修学校(1950年—1952年)
陈毅市长多次亲临指导,要求学校领导把眼光放远一些,除俄语外,还要培养其他语种专业人才。根据陈毅同志的指示,为配合国家外交外贸工作需要,学校于1950年增设英语班,更名为“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外文专修学校”,校址迁至东体育会路(原暨南大学一院)。1951年4月,学校又建立东方语言文学系,增设缅甸语、越南语和印尼语专业。1952年3月,南京华东军区政治部附设外文专修学校学员150余人并入学校。至1952年8月,学校已初具规模,设俄语、英语、缅甸语、越南语和印度尼西亚语5个语种。
徐海铭中国国际会议口译译员的口译能力和口译策略发展规律跟踪研究教育部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规划基金项目7万元
吴芙芸汉语关系从句的心理加工过程和神经生物基础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3万元
周源源社会型网络--校园SNS网站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教育部教育部辅导员专项1万元
马丽蓉新中国对中东国家的人文外交研究教育部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20万元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科研基地
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
--------------------------
教育部区域与国别研究基地
欧盟研究中心
俄罗斯研究中心英国研究中心
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共建基地
外国文化政策研究基地
上海市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分中心-----------[3]
校直属学术科研机构
语言研究院
于新娟国际贸易中传统市场因应对策之研究:以1910-1930年代长江三角洲棉业市场为例教育部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规划基金项目8万元
程心伊迪斯·华顿小说研究:女性主义和反女性主义视角教育部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基金项目7万元
吴赟十七年间英美诗歌在中国的接受与影响研究(1949-1966)教育部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基金项目7万元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高校,国家“211工程”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创建于1949年12月,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办的第一所高等外语学府,首任校长是著名俄语翻译家、出版家、中国百科全书事业的奠基者姜椿芳。后历经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外文专修学校、上海俄文专(修)科学校、上海外国语学院等传承变革,于1994年正式更为上海外国语大学。拥有完备的本科、研究生、专科(高职)、成人教育、网络教育、留学生等各级各类的教学体系。
波斯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中国语言文化研究推广中心
韩国研究中心
社会科学教学部
比较现代化研究中心
泰语文化中心
法学院
国际法与比较法研究所
以色列研究中心
港澳台法律研究所
伊朗学研究中心
内容来源于学校官网[3]
科研成果
科研成果(2012年度)
科研课题项目(项)
133
--------------------------------------
国家重点学科3个
虹口校区上海市虹口区大连西路550号
松江校区上海市松江区文翔路1550号
历史沿革
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俄文学校(1949年—1950年)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学习和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在急需大批俄语人才的情况下,由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同志倡导,经中共中央华东局、上海市委决定,以华东人民革命大学第四部为基础,在上海创办一所培养俄语人才的学校,“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俄文学校”由此于1949年12月宣告成立,这是新中国成立伊始兴办的第一所高等外语学校。上海市委任命多年从事俄语新闻和文学翻译出版工作、在文化界颇有知名度的时代出版社社长姜椿芳同志为第一任校长,最初校舍位于宝山路(原暨南大学二院)。
王雪梅我国外语学科博士生学术能力发展的国际比较研究全国哲社办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0万元
阮项“希伯来语-汉语”双向词典增补和修订研究全国哲社办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0万元
相德宝中国对外传播能力建设研究全国哲社办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0万元
韦宗友新兴大国协调与全球治理改革研究教育部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规划基金项目9万元
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
文学研究院
外国文学研究所
理论语言学研究所
比较文学研究所
应用语言学研究所
中国文学研究所
中东研究所
中东经贸研究中心
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
中国与国际组织研究中心
中阿合作论坛研究中心
中国海外利益研究中心
中亚研究中心
-------------
伦理与国际事务研究中心
中国外语教材与教法研究中心
截至2014年4月,学校有虹口与松江两座校区,总占地面积约为74.7公顷。学校图书馆是全国外语院校图书馆联盟中心馆之一,有馆藏纸本文献约92万册(其中逾半数为外文原版书籍)。已建成具有相当规模的数字音像教育资源库。学校拥有世界一流的同声传译系统,以及卫星地面接收装置、闭路电视系统、无线网络系统、语言实验室等办学设施。
1963年9月12日,经中央批准,上海外国语学院被列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直属教育部领导。1964年10月31日,经国务院第148次全体会议通过,由周恩来总理签署,原黑龙江大学副校长、俄语翻译家王季愚同志被调任为上海外国语学院院长,这是学校自1949年建校以来第一位由国务院任命的校长。这一时期,学校还新增出国留学预备人员培训部,并与上海市教育局共建了附属外国语学校(即上外附中)、附属外国语小学(即上外附小)等教学部门。1966年6月开始了所谓的“停课闹革命”,全校党政工作和各项管理工作无法进行,教学科研限于停顿,一大批校各级党政管理干部和教师遭受各种迫害和打击。
外语教材与教法研究所
跨文化研究中心
内容来源于学校官网[3]
---------------
-------------------
中国国际舆情研究中心
院系学术科研机构
院系名称机构名称院系名称机构名称
英语学院
美国研究中心
俄语系
俄语中心
英国研究中心
俄罗斯语言文化研究基地
加拿大研究中心
词典编纂中心
新西兰研究中心
上海外国语大学(1994年开始)
1994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正式更名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同时被列为国家教委和上海市共同建设的首批学校之一。1996年,学校通过教育部审核,成为进入“211工程”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于2000年新建了位于上海松江大学城的新校区,本科生及研究生一年级也随之陆续迁入。2007年1月,新校训“格高志远,学贯中外”正式确立[2]。
与此同时,山东大学等院校的学生转来学习(1957年),上海第一师范学院外语系英语专业并入学校(1958年)。学校于1958年开办夜校部,设英语、德语、法语、俄语4个语种,第一批学员2200人入学。同年又接受上海市委财贸部和上海市外贸局的委托,开设外贸外语系,设英语、德语、法语、日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等6个语种,其间,外贸外语系最终于1978年转入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现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科研成果总数(件)
1102
其中:学术著、译作(本)
93
其中:学术期刊论文(篇)
891
其中:工具书与教材(本)
105
其中:政府咨询报告(份)
13[4]
2010年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立项一览表
负责人项目名称项目来源项目类别经费
廖昌胤当代英美悖论诗学的反思研究全国哲社办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2万元
傅玉英汉省略结构的形式化对比研究全国哲社办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0万元
法语系
魁北克研究中心
英美文学研究中心
西方语系
葡萄牙语中心
翻译批评研究中心
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东方管理研究中心
英语教学测试研究中心
公共关系研究院
比较文化研究中心
电子政务国际化研究中心
德语系
德语文学研究中心
管理咨询中心
德语文学研究中心
高级翻译学院
翻译学研究所
东方语学院
阿拉伯学研究中心
国际教育学院
国际教育研究中心
1979年,学校的学制恢复为四年,并开始招收学位研究生,学校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正规。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学校于同年恢复出国培训部,并成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及各类研究机构、图书资料中心和外语考试中心等。同年又与徐汇区区政府共同创办分校(后为上海大学国际商业学院)。
自1982年起,学校着手准备由单科的外国语学院向多科性应用学科外国语大学方向发展的诸种努力。1983年起,陆续增设了国际新闻、国际贸易、国际经济法、国际会计、对外汉语、外事管理、新闻传播与技术等新专业。1983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英语、俄语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1985年5月,经教育部同意,学校英文译名由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Institute改为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1993年,在国家教委、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学校在中国高校率先实行了新生入学收费和奖学金、贷学金相结合的制度。
上海俄文专修(科)学校(1952年—1956年)
1952年下半年起,全国高等院校实行统一招生并开始院系调整。根据教育部指示,学校东方语言文学系师生全部并入北京大学,只设俄语专业。同年9月,学校遂改名为“上海俄文专修学校”,又于11月再度更名为“上海俄文专科学校”,学制固定为3年。当年学校首次聘请苏联专家毕里金斯卡娅来校工作,指导编撰《俄语读本》和会话教材。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截至2014年4月,学校有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科研基地,3个教育部区域与国别研究基地,并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共建“外国文化政策”研究基地,为上海市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分中心单位[1]。
重点学术科研基地
教育部人文社会------------
学校首先恢复了系的建制,重建了教研室和教学组,开放
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校区
图书馆,等等。上外尽可能地为当时的工农兵学员三年专业学习提供较为扎实的系统教学与精心培养,包括开设6门;其间还组织工农兵学员走出校门“开门办学”,将学到的外语专业知识与技能运用于实践中。与此同时,上外还承接和完成了一些外语人才的培训教学任务。在此期间,还举办了黑龙江俄语函授班、云南西双版纳英语短训班和有1400多人参加的各类外语短训班等。1976年10月,一举粉碎了“四人帮”,上外的教学工作开始逐渐走出低谷,得到重新发展。
学校设有20个二级学院,38个本科专业,包括25个语言类专业和13个非语言类专业;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教职员工1305人,在校学生10063人,其中本科生5972人,研究生2827人,留学生757人[1]。
展开
创办时间1949年12月18日所处城市中国上海
简称上外、SISU、ShàngWài、西索
创办时间1949年12月18日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语言
属性211工程
全国重点大学
所属地区中国上海
现任校长曹德明
知名校友姜椿芳、周锡生等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硕士点40个
博士点14个
校训格高志远学贯中外
校歌上外之歌
主要院系英语学院、俄语系、高级翻译学院等
学校类型语言属 性211工程|全国重点大学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学校官网
基本信息
中文名上海外国语大学
英文名【EN】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RU】ШанхайскийУниверситетИностранныхЯзыков
上海外国语学院(1956年—1994年)
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更名为“上海外国语学院”,增设英语、法语、德语专业,学制改为四年。当年,学校俄语专业仍招收新生,英语、法语、德语专业积极准备办学工作,定于1957年招生。但随之而来的“反右”斗争扩大化,使英、法、德语专业当年的招生计划未能实现,学校发展相对萎缩,学校不得不于1957年至1960年陆续调出相当数量的外语教师到其他高校和科研单位工作。
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外文专修学校(1950年—1952年)
陈毅市长多次亲临指导,要求学校领导把眼光放远一些,除俄语外,还要培养其他语种专业人才。根据陈毅同志的指示,为配合国家外交外贸工作需要,学校于1950年增设英语班,更名为“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外文专修学校”,校址迁至东体育会路(原暨南大学一院)。1951年4月,学校又建立东方语言文学系,增设缅甸语、越南语和印尼语专业。1952年3月,南京华东军区政治部附设外文专修学校学员150余人并入学校。至1952年8月,学校已初具规模,设俄语、英语、缅甸语、越南语和印度尼西亚语5个语种。
徐海铭中国国际会议口译译员的口译能力和口译策略发展规律跟踪研究教育部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规划基金项目7万元
吴芙芸汉语关系从句的心理加工过程和神经生物基础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3万元
周源源社会型网络--校园SNS网站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教育部教育部辅导员专项1万元
马丽蓉新中国对中东国家的人文外交研究教育部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20万元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科研基地
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
--------------------------
教育部区域与国别研究基地
欧盟研究中心
俄罗斯研究中心英国研究中心
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共建基地
外国文化政策研究基地
上海市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分中心-----------[3]
校直属学术科研机构
语言研究院
于新娟国际贸易中传统市场因应对策之研究:以1910-1930年代长江三角洲棉业市场为例教育部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规划基金项目8万元
程心伊迪斯·华顿小说研究:女性主义和反女性主义视角教育部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基金项目7万元
吴赟十七年间英美诗歌在中国的接受与影响研究(1949-1966)教育部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基金项目7万元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高校,国家“211工程”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创建于1949年12月,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办的第一所高等外语学府,首任校长是著名俄语翻译家、出版家、中国百科全书事业的奠基者姜椿芳。后历经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外文专修学校、上海俄文专(修)科学校、上海外国语学院等传承变革,于1994年正式更为上海外国语大学。拥有完备的本科、研究生、专科(高职)、成人教育、网络教育、留学生等各级各类的教学体系。
波斯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中国语言文化研究推广中心
韩国研究中心
社会科学教学部
比较现代化研究中心
泰语文化中心
法学院
国际法与比较法研究所
以色列研究中心
港澳台法律研究所
伊朗学研究中心
内容来源于学校官网[3]
科研成果
科研成果(2012年度)
科研课题项目(项)
133
--------------------------------------
国家重点学科3个
虹口校区上海市虹口区大连西路550号
松江校区上海市松江区文翔路1550号
历史沿革
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俄文学校(1949年—1950年)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学习和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在急需大批俄语人才的情况下,由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同志倡导,经中共中央华东局、上海市委决定,以华东人民革命大学第四部为基础,在上海创办一所培养俄语人才的学校,“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俄文学校”由此于1949年12月宣告成立,这是新中国成立伊始兴办的第一所高等外语学校。上海市委任命多年从事俄语新闻和文学翻译出版工作、在文化界颇有知名度的时代出版社社长姜椿芳同志为第一任校长,最初校舍位于宝山路(原暨南大学二院)。
王雪梅我国外语学科博士生学术能力发展的国际比较研究全国哲社办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0万元
阮项“希伯来语-汉语”双向词典增补和修订研究全国哲社办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0万元
相德宝中国对外传播能力建设研究全国哲社办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0万元
韦宗友新兴大国协调与全球治理改革研究教育部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规划基金项目9万元
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
文学研究院
外国文学研究所
理论语言学研究所
比较文学研究所
应用语言学研究所
中国文学研究所
中东研究所
中东经贸研究中心
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
中国与国际组织研究中心
中阿合作论坛研究中心
中国海外利益研究中心
中亚研究中心
-------------
伦理与国际事务研究中心
中国外语教材与教法研究中心
截至2014年4月,学校有虹口与松江两座校区,总占地面积约为74.7公顷。学校图书馆是全国外语院校图书馆联盟中心馆之一,有馆藏纸本文献约92万册(其中逾半数为外文原版书籍)。已建成具有相当规模的数字音像教育资源库。学校拥有世界一流的同声传译系统,以及卫星地面接收装置、闭路电视系统、无线网络系统、语言实验室等办学设施。
1963年9月12日,经中央批准,上海外国语学院被列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直属教育部领导。1964年10月31日,经国务院第148次全体会议通过,由周恩来总理签署,原黑龙江大学副校长、俄语翻译家王季愚同志被调任为上海外国语学院院长,这是学校自1949年建校以来第一位由国务院任命的校长。这一时期,学校还新增出国留学预备人员培训部,并与上海市教育局共建了附属外国语学校(即上外附中)、附属外国语小学(即上外附小)等教学部门。1966年6月开始了所谓的“停课闹革命”,全校党政工作和各项管理工作无法进行,教学科研限于停顿,一大批校各级党政管理干部和教师遭受各种迫害和打击。
外语教材与教法研究所
跨文化研究中心
内容来源于学校官网[3]
---------------
-------------------
中国国际舆情研究中心
院系学术科研机构
院系名称机构名称院系名称机构名称
英语学院
美国研究中心
俄语系
俄语中心
英国研究中心
俄罗斯语言文化研究基地
加拿大研究中心
词典编纂中心
新西兰研究中心
上海外国语大学(1994年开始)
1994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正式更名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同时被列为国家教委和上海市共同建设的首批学校之一。1996年,学校通过教育部审核,成为进入“211工程”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于2000年新建了位于上海松江大学城的新校区,本科生及研究生一年级也随之陆续迁入。2007年1月,新校训“格高志远,学贯中外”正式确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