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专题】外力作用与地貌-专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力作用与地貌
(专题)
(2019年全国卷Ⅱ)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

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

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

据此,完成(1)~(3)题。

(1)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 )
A.构造运动B.流水 C.冰川D.风
(2)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 )
A.地面沉降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D.冻融塌陷
(3)伴随着洼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 )
A.水土流失B.沼泽化
C.土地沙化D.盐碱化
(1)[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霍林河为山前平原地区带来了流水及泥沙,说明泥沙淤积是形成山前平原的主要原因,而泥沙是流水搬运来的,B对;构造运动形成高山和盆地,主要使地表高低不平,故不是形成山前平原的力量,A错;该地无冰川分布,且冰川运动往往侵蚀地表而导致地表崎岖不平,C错;该平原为冲积平原,故形成动力不可能是风,D错。

[答案] B
(2) [解析]断流期间,山前平原失去了河水带来的泥沙淤积;断流使植被生长较差;该地风力较大,风力侵蚀导致风蚀洼地形成,且洼地不断增多增大,C对;整体地面沉降会形成巨大的盆地,不会形成数量众多的洼地,A错;断流期间流水侵蚀微弱,平原地区以流水堆积为主,B错;如果存在冻融塌陷,则该现象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会只发生在断流期间,D错。

[答案] C
(3)[解析] 洼地不断增多增大,使洼地周围地区本来就少的水渗流到地势较低的洼地之中,土壤缺水现象不断加重,导致植被死亡,加之风力影响大,使土地沙化,C对;水土流失是流水作用形成的,沼泽的形成也需要一定的水分,而该山前平原洼地增多增大期间河流断流,因此周边地区不会出现水土流失和沼泽化,A、B错;土壤盐碱化过程与水、盐运动密切相关,在缺水状态下,地下盐分难以到达地表集聚,D错。

[答案] C
(高考经典题)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其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

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

据此,完成(1)~(3)题。

(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
A.向陆地方向推进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

由此( )
A.形成新的贝壳堤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
(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

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1)[解析]贝壳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海岸堤,根据贝壳堤的位置可确定古海岸的位置,根据新老贝壳堤的关系,也可以分析海岸线演变过程与动态。

图中三条贝壳堤自西向东排列,反映了自古至今海岸线向海洋方向推进,但本题考查的是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的状况,因为贝壳堤是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的,假如海岸线不稳定而是反复进退,就不会形成任何一条贝壳堤,故在任一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的位置稳定。

[答案] C
(2)[解析]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会使得贝壳堤外的海岸线不断向海洋方向推进,因而加大了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答案] B
(3)[解析]由于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图中三条贝壳堤自西向东分布,反映了自陆地向海洋方向的海岸线变迁,也说明了河流带来的泥沙多,入海口处泥沙沉积量大,导致河流入海口的位置多次变动。

[答案] D
(2020届天津南开中学测试)风沙运动是造成流动沙丘土壤风蚀量在不同坡向上差异的原因。

下图是某年6月份雅鲁藏布江山南宽谷流动沙丘不同坡向的土壤风蚀状况统计图。

沙丘呈南北走向,与河谷主导风向垂直,风向变化是流动沙丘由风蚀作用向风积作用变化的主要原因,风蚀记为负值,风积记为正值。

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沙丘风蚀、风积的变化说明( )
A.沙丘顶的高度不断升高
B.6月11日沙丘东坡是迎风坡
C.6月26日沙丘西坡是迎风坡
D.6月21~26日风向发生变化
2.6月5~21日,该地沙丘的移动趋势是( )
A.向东B.向西C.向南 D.向北
解析:选D 图示6月21~26日,东坡风蚀深度由正值变为负值,说明东坡由风积作用变为风蚀作用,同时西坡风蚀深度由负值变为正值,说明西坡由风蚀作用变为风积作用。

又因“风向变化是流动沙丘由风蚀作用向风积作用变化的主要原因”,则说明这期间风向发生了变化,故D正确。

解析:选A 图示6月5~21日,沙丘东坡风蚀深度为正值、西坡风蚀深度为负值,说明东坡为风积作用、西坡为风蚀作用,则该时间段内盛行西风,则沙丘向东移动。

(2020届湖南雅礼中学测试)壶穴又称“瓯穴”,是指流水对基岩表面侵蚀而形成的凹坑,主要是涡流或水流携带砾石或粗沉积物研磨基岩河床形成。

下图为贵州绥阳阴河洞壶穴的演化过程图,从发育阶段看,其形成演化分为三个阶段:“碟”型壶穴形成阶段;“倒Ω”型壶穴发育阶段;“锅”型壶穴发育阶段。

据此,完成3~5题。

3.壶穴形成的季节是( )
A.春季B.夏季C.秋季 D.冬季
4.图中壶穴形成的过程是( )
A.甲、乙、丙B.丙、乙、甲
C.乙、甲、丙D.乙、丙、甲
5.壶穴形成过程中,作用最小的因素是( )
A.气温B.降水量C.地势D.基岩性质
解析:选B 壶穴主要是由流水侵蚀而成,图示大水潭的枯水期水位低于壶穴分布区,不可能对壶穴产生影响,则壶穴形成的季节应该是河流的丰水期,即夏季。

解析:选C 材料显示壶穴形成演化分为“碟”型、“倒Ω”型、“锅”型三个阶段,结合图示形状,可推断C 正确。

解析:选A 壶穴成因为“流水对基岩表面侵蚀”,而侵蚀程度与流量、地势、岩石硬度等因素有关,与气温关系不大,故作用最小的因素是气温。

(2020届安徽合肥一中测试)冰川运动时(冰进),冰川包裹或推着碎屑一同前进。

当冰川部分消融后(冰退),消失冰体中的碎屑就地沉积,最前端的推移物称为终碛,原冰体底部的包裹物称为底碛。

后退碛是由于冰川在后退的过程中,发生局部的短暂停留而产生的冰碛物。

冰川每消融一部分,这部分冰川体所包裹的物质就会沉积下来,当冰川完全消失后,就会形成一系列环状的沉积地貌。

下图是大陆地区冰川作用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6~7题。

6.冰川消失后,对图示区域的地貌特征表述最为贴切的是( )
A.阶梯状 B.波状起伏
C.平坦开阔D.崎岖不平
7.图示地区经历的大规模冰进、冰退次数是( )
A.一次冰进,一次冰退B.一次冰进,两次冰退
C.两次冰进,一次冰退D.两次冰进,两次冰退
解析:选B 读图可知,在冰川作用之下,冰川消失后,图示地区地貌会呈现波状起伏的特征,故B正确。

解析:选B 冰进是冰川在重力作用下的前进过程,冰川前端会出现较多的冰碛物,在冰川消融的过程中,冰碛物堆积。

图示地区第一次冰进到达终碛处,而后冰川消融退缩,短暂停留后又继续后退,所以是一次冰进、两次冰退,故选B。

(高考经典题)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

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
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

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

据此,完成1~3题。

1.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A.坡度和缓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D.降水集中
2.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
①降水较少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③河流较长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3.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较高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D.水源缺乏
解析:选C 据材料可知,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形成的,山地中河流多、沟谷多、降水丰富是其形成的必备条件。

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与山体的坡度和植被覆盖率关系不大;降水集中并不能代表降水多。

解析:选B 砾石颗粒较大,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说明流水搬运能力较弱,沉积能力较强。

山地相对高度小会导致水流速度较慢,流水搬运能力较弱;河流流程较长,大颗粒的砾石在河流的中上游沉积。

解析:选B 据图可知,贺兰山东麓南部山地高差大,坡度陡,河流搬运能力强,沉积物颗粒大,土壤较少,土层浅薄;该地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较少,晴天多,光照充足;据图可看出,贺兰山东麓洪积扇所在地区地势平坦,海拔较低;贺兰山东麓南部洪积扇众多,河流较多,水源丰富。

(2019年全国卷Ⅰ)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全长132.5千米。

该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为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道。

右图为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图。

据此,完成(1)~(3)题。

(1)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段河流( )
A.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小B.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大
C.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小D.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
(2)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
①河水流量②支流汇入③沿岸地貌④两岸岩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较大。

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黄河小北干流( ) A.含沙量剧增,摆幅增大B.水量增大,流速加快
C.水位上升,淤积增强D.侵蚀加强,河床加深
[解析] 堆积性游荡河道,必须要具备含沙量大、冲淤变化剧烈等特点。

含沙量大为淤积提供了基础条件,流量季节变化大为冲淤的季节变化提供了基础条件,只有冲淤的不断变化,才能导致河道的游荡(改道)。

D对,A、B、C错。

[答案] D
[解析] 若河流处于深、窄的地形中,且两岸岩性不易受侵蚀,则河流游荡范围会受到限制,反之河道游荡范围会扩大,③④对;河水流量和支流汇入主要影响河道的宽度和深度,①②错。

[答案] C
[解析]结合图文材料可知,渭河从黄河小北干流南部汇入。

因此,在主汛期,渭河洪峰会使干流流量增大,水位上升,进而导致干流的上(北)游与下(南)游河段的落差变小,流速减缓,泥沙淤积增强,C对;流速减缓,携带泥沙能力减弱,含沙量下降,泥沙淤积增强,河床抬升,A、B、D错。

[答案] C
(高考经典题)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

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

砾石的平均砾径为T3>T0>T2>T1。

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

据此,完成(1)~(3)题。

(1)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
A.T0 B.T1 C.T2 D.T3
(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
A.T3形成时期 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 D.T0形成时期
(3)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
A.持续下降B.持续抬升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抬升
[思维流程]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答案](1)A (2)A (3)D
(2020届福建福州一中测试)河流阶地是河流在不同时期下切侵蚀形成的阶梯状地形,下图为渭河陇西段河流在不同时期形成的阶地剖面图,该河段阶地是在构造运动、气候、河流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研究表明,在地质时期,冰期和间冰期降水都相对稳定,间冰期降水较多。

T3阶地下部是河漫滩沉积层,上部是黄土层。

据此,完成1~3题。

1.该河段两侧阶地数量差异很大,主要原因是两侧( )
A.流水的差异性侵蚀B.构造运动的差异
C.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不同D.风力的差异性沉积
2.在气候转暖的时期,该河段流水的下切能力增强,主要原因是上游来水( )
①水量增大②含沙量增大③含沙量减小④水量减小
A.①③B.①②C.②④D.③④
3.T3阶地黄土层( )
A.形成时期早于下部河漫滩B.形成于干冷的冰期
C.利于开挖宜居的窑洞D.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
解析:选B 该河段西南侧为秦岭,受秦岭抬升作用影响,西南侧抬升速度快、幅度大,河流阶地发育数量多。

解析:选A 受水沙平衡的影响,河流下切能力增强的时期应该出现在河流水量增加而含沙量较小(上游植被覆盖率提高)的时期。

解析:选B 在T3阶地,黄土层位于河漫滩上部,形成时期晚于河漫滩;T3阶地形成后又有新的阶地形成,说明又经历了气候温暖、植被丰富的时期;T3阶地位于河流的西南岸,开挖的窑洞朝向东北,不利于采光和冬季避寒;黄土层主要是风力堆积形成的,形成于寒冷干燥的冰期。

(2020届江西临川一中测试)钱塘江河口段河床高度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在不同季节、不同河段受侵蚀或堆积作用变化明显。

研究人员曾连续多年对闸口至澉浦段河床高度进行测量,结果表明:枯水期仓前以西升高,以东降低。

历史上钱塘江河口潮强流急,河床宽且浅,冲淤幅度很大,导致主河道摆动频繁。

20世纪60年代以来,水利部门对钱塘江河口进行了治理,缩窄江道是其中的重要措施。

读图,完成4~6题。

4.江道缩窄前,枯水期主要外力作用及仓前东、西两侧河段河床高度的变化,推测合理的是( ) A.河流作用为主,西侧侵蚀降低,东侧堆积升高
B.河流作用为主,西侧堆积升高,东侧侵蚀降低
C.潮流作用为主,西侧侵蚀降低,东侧堆积升高
D.潮流作用为主,西侧堆积升高,东侧侵蚀降低
5.与江道缩窄后相比,江道缩窄前,钱塘江最佳观潮点( )
①偏东②偏西③潮差较大④潮差较小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6.缩窄江道的主要目的是( )
A.稳定入海江道 B.增大河流入海径流量
C.减轻海水侵蚀强度 D.减轻风暴潮对河口的影响
解析:选D 由材料可知,江道缩窄前,“枯水期仓前以西河床高度升高,以东降低”“河口段河床高度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推测出枯水期河水水位下降,河流径流量小,而枯水期时海水上溯势力较强,可能大致到达仓前,受海水顶托作用影响,河水到达仓前以东河段较少,所以仓前以西河段以沉积为主、河床堆积升高,仓前以东河段则受海水冲淤影响较大、河床侵蚀降低,由此推知,江道缩窄前,枯水期主要外力作用以潮流作用为主,西侧堆积升高,东侧侵蚀降低,选D。

解析:选D 最佳观潮点,应该在潮差大的地方,一般海水入江后受地形变窄的限制,易形成更大的海潮,也就是说潮差增大,再从图上可以看出当河道缩窄后,由宽到窄的喇叭口明显东移,所以当江道缩窄后,钱塘江最佳观潮点东移且潮差增大,故选D。

解析:选A 据材料可知,在20世纪60年代河道没有缩窄前,河流的“主河道摆动频繁”,所以缩窄河道是为了减少主河道的摆动、稳定入海江道,A对;由于江道缩窄,河流入海径流量可能会减小,而海水受狭窄河道的影响,波涛激荡,势力更强,所以其入侵程度会有所增强,风暴潮对河口的影响可能也会增大。

故选A。

(2020届山东青岛二中测试)某科研小组在黄河兰州段南岸马滩附近选取了1个代表性剖面进行高密度采样研究,下图示意黄河兰州段河漫滩沉积物平均粒径(Mz)的变化曲线,据此完成1~3题。

1.根据粒径测定,第15层以中砂为主,则第12层的沉积物主要是( )
A.粗砂B.细砂C.极细砂D.粉砂
2.根据各地层沉积物粒径分析,可知下列地层沉积物形成时洪水大小的关系正确的是( ) A.第12层>第3层>第1层B.第2层>第5层>第10层
C.第14层>第7层>第9层D.第8层>第9层>第13层
3.下列关于黄河马滩河漫滩和洪水泛滥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河漫滩形成后期,较易发生洪水
B.马滩河漫滩的洪水主要是冰川融水较多造成的
C.河漫滩形成前期,洪水发生频次高
D.随着洪水侵蚀,河漫滩的海拔会逐渐降低
解析:选A 从图中可以看出第12层的沉积物平均粒径比第15层要大,第15层以中砂为主,则第12层应以粗砂为主。

解析:选A 根据图中各地层沉积物粒径的对比可知,A选项正确。

解析:选C 河漫滩形成初期,由于沉积物较少,河漫滩海拔较低,较易发生洪水(洪水发生频次高);马滩河漫滩的洪水主要是大气降水造成的;洪水频发,流水沉积作用增强,河漫滩的海拔会逐渐升高。

(2020届辽宁东北育才学校测试)长江九江段位于江西省北部边境,地处长江中下游的分界处。

1963~2002年期间,该河段在人工护岸堤的作用下,两岸堤线已稳定。

该河段河床演变受长江中上游来水来沙影响显著。

河床水深最大的部位称为深水槽,深水槽是河流的主航道。

下图示意1963~2002年长江九江段某断面河水深度变化。

据此,完成9~11题。

9.从1963~1972年河床断面的总体变化表明长江中上游( )
A.毁林现象严重B.森林覆盖率提高
C.含沙量减少D.水库数量大增
10.与1972年相比,2002年该河床断面深水槽位置的南北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
A.河床不断变窄B.河床不断变宽
C.主航道变深D.主航道南移
11.针对1963~2002年期间该河床断面的变化趋势,应采取的措施是( )
A.北岸要加强堤防工程建设
B.南岸要加强护岸工程建设
C.长江中上游水库要加强拦水拦沙
D.长江下游要加强节约用水
解析:选A 图示时段内,河床基准深度总体上变浅了,说明河流泥沙淤积更严重,可能是河流中上游地区水土
流失严重导致的,故A正确。

解析:选D 图示2002年深水槽位置与1972年相比,距离北岸起点更远,说明深水槽位置向南移动了,因“深
水槽是河流的主航道”,则主航道南移,故D正确;河床宽窄变化从图中无法得出,A、B错;主航道变深,不
是深水槽南北变化的结果,C错。

解析:选B 图示断面,变化趋势主要表现为深水槽向南移动,即南岸可能会出现崩岸现象,应加强南岸大堤的
保护,故B正确。

1.(2019·湖南永州一模)渭河是黄河最大支流,其流域分为东西二部分:西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东部为关中平原区。

甲图示意渭河水系,乙图示意不同年份渭河下游某监测点与渭河中心线最近距离的变化态势,监测点位于现在渭河南岸某固定点。

读图,回答(1)~(3)题:
(1)探测发现,渭河下游(咸阳以下)两岸沉积物质组成有明显差异,南岸物质颗粒平均粒径大于北岸。

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干流的南侧( )
A.地势起伏更大
B.年降水量更大
C.支流数量更多
D.植被覆盖率更高
(2)公元700~2000年,渭河北岸地区侵蚀、淤积的总体变化特征是( )
A.持续淤积,偶有侵蚀
B.持续侵蚀,偶有淤积
C.先侵蚀,后淤积
D.先淤积,后侵蚀
(3)公元1700~1900年间,监测点附近下列情况可信的是( )
①秦岭北麓植被人为破坏较严重②处于暖干气候期
③秦岭断块处于剧烈上升期④渭河流速加快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解题思路:第(1)题, 渭河北岸是黄土高原,南岸是秦岭。

秦岭北坡是断层,地势起伏大,流速快,细小的物质不能
沉积,沉积物颗粒平均粒径大,A正确;降水的多少和支流的多少与粒径的大小没有关系,B、C项可排除,植被覆盖
率更高,水土流失会更小,沉积物的粒径也会小些,故D错。

第(2)题,从图中看公元700~2000年,河心距参考点距离向北增加,说明河心向北移动,渭河北岸地区持续侵蚀;
有的年份距参考点距离略有南移,说明偶有淤积,B正确。

第(3)题,在1700~1900年间,河心距参考点距离向北明
显增加,说明河心向北移动,北岸侵蚀、南岸堆积;秦岭断块处于剧烈上升期使河心向北移动;南岸堆积可能是因
为秦岭北麓植被破坏较严重,D正确。

处于暖干气候期和渭河流速加快与北岸侵蚀和南岸堆积没有关系,可以排
除。

答案:(1)A (2)B (3)D
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西部,年降水量40~80 mm,蒸发量超过3 000 mm。

沙漠东南部有湖泊群和高大沙山(平均海拔200~300米)集中分布(如下图所示)。

研究发现,湖泊水由深部断裂带的地下水补给,湖泊及附近出现钙华(含碳酸氢钙的地热水接近和出露于地表时,因二氧化碳大量溢出而形成碳酸钙的化学沉淀物)及钙质胶结层。

沙山底部以钙华及钙质胶结层为“内核”,且沙山内部较潮湿。

(1)判断该地的主导风向,并说明理由。

(2)分析该地湖泊附近形成高大沙山的原因。

(3)推断沙山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表层沙粒粒径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答案:
(1)西北风(偏西风)。

理由:沙山(链)呈东北—西南延伸;沙山西北坡缓,受风力侵蚀,应为迎风坡。

(2)风力强盛,沙源丰富;钙华及钙质胶结层对风沙的阻挡,风沙在此沉积;水及水汽对沙的吸附(沙山内部湿润),使风力对沙山的侵蚀减弱,沙山不断长高。

(3)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沙粒粒径均由大到小变化。

原因:迎风坡随着坡面升高,风力搬运能力减弱,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背风坡一侧,颗粒大的由于重力作用更容易向坡底滑落。

12.(2020届福建厦门一中测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分别为我国某地区地形图及丹娘乡附近河道景观图。

(1)描述该地区地形地势特征,并推测其发展趋势。

(2)简述图中沙洲的形成原因,说出影响沙洲中心沙山高度的地质作用。

(3)以该地区聚落和交通为例,简述地形对其影响。

答案:(1)整体地势高,海拔多在4 000米以上,有较深河谷。

发展趋势:整体海拔会逐渐升高,河谷会变深。

(2)上游地区河水流速较快,搬运能力强;河流含沙量较大;该河段地势高差小且河道弯曲,水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下降,泥沙堆积,形成沙洲。

风力作用。

(3)以交通为例:受地表崎岖不平的影响,该地交通线路多分布在地势较为低平的河谷地带;其走向多与等高线延伸方向一致;交通运输方式多以公路运输为主。

以聚落为例:聚落整体规模较小,聚落较为分散,聚落形态受地形影响较大,多分布在河谷地带。

(2020届河北衡水中学测试)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河流曲流大多发育在地表相对平坦、物质软硬适度的区域,其形状似希腊字母“Ω”,但在太行山崇山峻岭的峡谷中竟然也穿行着这种曲流。

考察发现,地质史上太行山区曾经是平原,分布着许多河流,后期缓慢隆起形成高大山地。

曲流景观是大自然的杰作,但受到人类的干预越来越多,许多曲流景观正在消失。

下左图示意分布在内蒙古高原东部草原上的曲流,下右图示意分布在太行山区深邃峡谷中的曲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