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怀远》优秀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月怀远》优秀说课稿(2)
《望月怀远》优秀说课稿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怜”是“怜爱”之意。

诗中人因遥思远人,彻夜相思,灭烛之后,更觉月华光满可爱,于是披衣步出室外,独自对月仰望凝思,不知过了多久,直到露水沾湿了衣裳才觉醒过来。

这是一个因思念所苦的“非痴即呆”的形象。

这一联貌似写赏月,实则寓写怀远幽思。

月的清辉,最易引人思念之情,诗人神思飞跃,幻想月光能成为所思念之人的化身,可与之相依为伴。

诗人多想让这种幻想成为现实!“灭烛”,正是为了追随月光;“披衣”,则是为了让月华多停留些时刻,此中情景,很有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之意。

诗写出月光的可爱,也写出诗人寄意的深远。

句中的“怜”和“觉”两个动词用得好,使诗中人对远人思念之情得到充分表达,这是一种因望月而怀人,又因怀人而望月的情景相生写法,它勾勒出一个烛暗月明,更深露重,人单思苦,望月怀远的幽清意境。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不堪”是“不能”的意思。

“盈”是“满”的意思。

“佳期”是指“与远人相会之期”。

月光虽然可爱,却不能满满地捧在手里把它送给远人,倒不如回去睡觉,在梦中与远人相会。

这联写因思念远人不得相见,面对月华便情不自禁地产生把月赠送远人的想法。

随之而来便产生寻梦之想。

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痴念,但借此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感情,使诗的怀远更为具体、更有含蕴。

诗便在这失望和希望的交融中戛然收住,读来韵味深长。

《望月怀远》是月夜怀人之作,情深意永,细腻入微。

全诗以“望”、“怀”着眼,把“月”和“远”作为抒情对象。

所以诗中处处不离明月,句句不离怀远,把月写得那么柔情,把情写得那么深沉。

这首诗表现的情意,缠绵悱恻而不致伤感,让人感到“佳期”一定会到来!正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我们来回忆一下这首诗,试着把它背诵下来。

诗中人仰望明月,
相思之情油然而生,相思无眠,竟埋怨长夜漫漫,夜不能寐,辗转室外,不怕寒露沾衣;无法赠与月光,想在梦中与远人相聚!
背诵这首诗。

作业布置:
有人说月亮是悬挂在天上的一首诗,在月亮上载满了人类阻碍美好的情感。

请写出通过明月托相思的诗句。

参考答案:
“隔千里兮共明月”——南朝•宋谢庄《月赋》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君华流照君。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有人说月亮是悬挂在天上的一首诗,在月亮上载满了人类阻碍美好的情感。

远隔千里,音讯难通的有情人该怎样沟通感情呢?惟有普天高照的月光是他们的媒介。

自南朝宋人谢庄有了“隔千里兮共明月”的发现后,人们便开始通过明月寄托相思了。

月亮好似一只巨大的折光镜,把此方的感情折射给彼方。

正因如此,才有了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而在张若虚的眼中,这面天然的折光镜不仅可以折射相思者的情感,甚至可以折射相思者的容貌:“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此诗中主人公在望月,她想象中的情人此时也在望月,因此,望见月亮,就好像在月中望见了自己的情人。

痛苦的离情化成美好的寄托,美好的寄托又化成动人的诗篇,生活与艺术的联系竟是如此奇妙。

课后总结
这授课前,我就鼓励自己要在两方面做到示范性:一、课件设计
的简洁性、严谨性。

二、课题容量的适度性和集中性。

实施后,我觉得自己在这两方面都做得不错。

我一直觉得,我们应该用拿来主义的精神对待来自各个渠道的、鱼龙混杂的课件,适合自己的,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

“拿来”后,还得渗入“原创”的精神,要像斟酌论文一样去设计我们的课件。

要记得给每张幻灯片加个小标题或加个序号,这样让自己授课方便,也方便听课者、看课者记录。

我也一直试图只给每一节课确定一个教学重点。

这样的考虑,主要基于我校学生知识基础薄弱、接受能力不强的学情。

而且我也觉得,“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适度性和集中性会使课堂的生成更顺畅更坚实。

自己为本节课预设的两个目标顺利达成了。

但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授课前,我忍痛把“十、晒晒作品(教师)”这个环节放到最后而没放到首位,是担心自己会在“自我陶醉”中“迷失”,在“喧宾夺主”中浪费宝贵的授课时间。

但在具体的操作中我发现,无论是学生,还是来看课的教师,都对这个环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是带着意犹未尽的品咂离开课堂的??这就给了我这样一个思考:引人入胜的“自诩”开篇好呢,还是意犹未尽的品咂结束好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