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用砂GBT14684-2022修订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设用砂》(GB/T14684-2022)修订解析
目录
一、主要技术变化17处(a~q) (2)
a) 修订了天然砂的定义 (2)
b) 修订了机制砂的定义 (2)
c)增加了混合砂的术语和定义 (2)
d)增加了片状颗粒的术语和定义 (2)
e) 修订了亚甲蓝值的定义 (2)
f) 修订了砂的分类 (2)
g)修订了I类砂的颗粒级配技术要求 (2)
h)修订了石粉含量和泥块含量的技术要求 (2)
i)修订了有害物质的技术要求 (2)
j) 增加了I类砂的片状颗粒含量技术要求 (2)
k)修订了碱骨料反应的技术要求 (2)
l) 修订了泥块含量的试验方法 (2)
m)修订了氯化物含量检测方法 (2)
n)增加了片状颗粒含量的检测方法 (2)
o)增加了机制砂碱-碳酸盐反应试验方法 (2)
p)修订了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项目 (2)
q) 修订了组批规则 (2)
二、变化之处解析 (3)
(1) 天然砂 (3)
(2) b)机制砂 (3)
(3) c)混合砂 (3)
(4) d)片状颗粒 (3)
(5) e)修订了亚甲蓝值的定义 (3)
(6) f)修订了砂的分类 (4)
(7) g)修订了I类砂的颗粒级配技术要求 (4)
(8) h)修订了石粉含量和泥块含量的技术要求 (4)
(9) i)修订了有害物质的技术要求 (4)
(10) j)增加了I类砂的片状颗粒含量技术要求 (5)
(11) k)修订了碱骨料反应的技术要求 (5)
(12) l)修订了泥块含量的试验方法 (5)
(13) m)修订了氯化物含量检测方法 (5)
(14) n)增加了片状颗粒含量的检测方法 (6)
(15) o)增加了机制砂碱-碳酸盐反应试验方法 (7)
(16) p)8.检验规则 (7)
(17) q)修订了组批规则 (7)
《建设用砂》(GB/T14684-2022)将于11月1日即将实施,就相对于2011年旧规范做了以下汇总整理:
一、主要技术变化17处(a~q)
a)修订了天然砂的定义
b)修订了机制砂的定义
c)增加了混合砂的术语和定义
d)增加了片状颗粒的术语和定义
e) 修订了亚甲蓝值的定义
f) 修订了砂的分类
g)修订了I类砂的颗粒级配技术要求
h)修订了石粉含量和泥块含量的技术要求
i)修订了有害物质的技术要求
j) 增加了I类砂的片状颗粒含量技术要求
k)修订了碱骨料反应的技术要求
l) 修订了泥块含量的试验方法
m)修订了氯化物含量检测方法
n)增加了片状颗粒含量的检测方法
o)增加了机制砂碱-碳酸盐反应试验方法
p)修订了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项目
q) 修订了组批规则
二、变化之处解析
(1)天然砂
2011 3.1:
自然生成的,经人工开采和筛分的粒径小于4.75mm的岩石颗粒包括河砂、湖砂、山砂、淡化海砂,但不包括软质、风化的岩石颗粒。

2022 3.1:
在自然条件作用下岩石产生破碎、风化、分选、运移、堆/沉积,形成的粒径小于4.75mm的岩石颗粒。

注:天然砂包括河砂、湖砂、山砂、净化处理的海砂,但不包括软质、风化的颗粒。

修订解读:天然砂命名更严谨由人工开采和筛分修订为自然条件作用下的产物。

(2)b)机制砂
2011 3.2:
经除土处理,由机械破碎、筛分制成的,粒径小于4.75mm的岩石、矿山尾矿或工业废渣颗粒,但不包括软质、风化的颗粒,俗称人工砂。

2022 3.2:
以岩石、卵石、矿山废石和尾矿等为原料,经除土处理,由机械破碎、整形、筛分、粉控等工艺制成的,级配、粒形和石粉含量满足要求且粒径小于4.75 mm 的颗粒。

注:机制砂不包括软质、风化的颗粒。

修订解读:增加了卵石作为破碎原材料、强调了机制砂的加工是一定的加工工艺、满足技术指标要求的细集料。

(3)c)混合砂
2011 :

GB/T14684-2022 3.9:
由机制砂和天然砂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砂。

新增解读:天然砂资源日益枯竭、机制砂性能不稳定,施工中存在参配使用现象。

新规范机制砂参配天然砂使用给出了术语和定义,细砂参配较粗的机制砂施工中确实存在。

(4)d)片状颗粒
GB/T14684-2011 :

2022 3.3:
机制砂中粒径 1.18mm以上的机制砂颗粒中最小一维尺寸小于该颗粒所属粒级的平均粒径0.45倍的颗粒。

新增解读:增加了片状颗粒的术语和定义,对片状颗粒含量有了要求,新增了试验方法。

6.7 Ⅰ类机制砂的片状颗粒要求大不于10%。

7.15 片状颗粒含量试验的试验方法。

(5)e)修订了亚甲蓝值的定义
2011 3.10 :
用于判定机制砂中粒径小于75um颗粒的吸附性能的指标。

2022 3.12 :
用于判定机制砂吸附性能的指标。

修订解读:对粒径范围做了删除,吸附性能不仅仅是限于小于某个筛孔的细颗粒,而是反应整个机制砂的吸附性能。

(6)f)修订了砂的分类
2011 4.1 :
砂按照产源分为天然砂、机制砂两类。

2022 4.1 4.2:
砂按照产源分为天然砂、机制砂和混合砂。

(4.1)
建设用砂按颗粒级配、含泥量(石粉含量)、亚甲蓝(MB)值、泥块含量、有害物质、坚固性、压碎指标、片状颗粒含量技术要求分为I类、Ⅱ类和Ⅲ类。

(4.2)修订解读:分类新增了混合砂。

新增了按技术要求等级划分为3个级别。

(7)g)修订了I类砂的颗粒级配技术要求
2011 6.1 :
6.1 颗粒级配
砂的颗粒级配应符合表1的规定;砂的级配类别应符合表2的规定。

对于砂浆用砂,4.75 mm孔的累计筛余量应为0。

砂的实际颗粒级配除4.75mm和600μm筛档外,可以略有超出,但各级累计筛余超出值总和应不大于5% 2022 6.1:
6.1 颗粒级配
6.11除特细砂外,I类砂的累计筛余应符合表1中2区的规定,分计筛余应符合表2的规定;Ⅱ类和Ⅲ类砂的累计筛余应符合表1的规定。

砂的实际颗粒级配除4.75mm和0.60mm筛挡外,可以超出,但各级累计筛余超出值总和不应大于5%。

修订解读:机制砂改为机制砂、混合式;4.75累计筛余范围0~10(%)改为0~5(%)规定了I类砂的细度模数为2.3~3.2.
(8)h)修订了石粉含量和泥块含量的技术要求
2011 6.2 .1 :砂的含泥量、石粉含量和泥块含量
6.2.1砂的含泥量和泥块含量应符合表3的规定。

6.2 .2机制砂MB值1.4或快速法试验合格时,石粉含量和泥块含量应符合表4的规定;机制砂MB值>1.4或快速法试验不合格时,石粉含量和泥块含量应符合表5的规定。

2022 6.2 :
6.2.1天然砂的含泥量应符合表3的规定.
6.2 .2机制砂的石粉含量应符合表4的规定。

修订解读:旧规范天然砂含泥量、泥块含量指标在6.2表格,新规范天然砂含泥量在6.2表格,泥块含量在6.3表格(机制砂的泥块含量指标单独列出,而非旧规范MB值>1.4或快速法试验不合格时,石粉含量和泥块含量才有要求。

)泥块含量I类0%变为0.2%
(9)i)修订了有害物质的技术要求
2011 6.3 :
6.3 有害物质:
砂中如含有云母、轻物质、有机物、硫化物及硫酸盐、氯化物、贝壳,其限量应符合表6的规定。

2022 6.4:
6.4 有害物质:
砂中如含有云母、轻物质、有机物、硫化物及硫酸盐、氯化物、贝壳,其含量应符合表6的规定。

修订解读:限量改为含量;表格注释a、b、c无实质性关键变化
(10)j)增加了I类砂的片状颗粒含量技术要求
2011 :

2022 6.7:
6.7片状颗粒含量:
I类机制砂的片状颗粒含量不应大于10%。

修订解读:对应新增内容d(增加了片状颗粒的术语和定义),此处对片状颗粒含量做了技术指标要求。

试验方法见新增内容n):片状颗粒含量的检测方法。

(11)k)修订了碱骨料反应的技术要求
2011 6.6 :
6.6 碱集料反应:经碱集料反应试验后,试件应无裂缝、酥裂、胶体外溢等现象,在规定的试验龄期膨胀率应小于0.10%。

2022 6.10:
6.10碱集料反应:
当需方提出要求时,应出示膨胀率实测值及碱活性评定结果。

修订解读:从技术指标改为需方提出要求时,(个人认为无提出要求可不做);应出示:应非必须、宜(对词汇有兴趣的伙伴可以查看先关规范用词注释)。

(12)l)修订了泥块含量的试验方法
2011 7.6 :试块含量试验方法
5000g试样105℃烘干冷却→过筛1.18mm(G1)→称取2000g浸泡24h→过600um筛孔淘洗至清澈→烘干称重(G2)泥块含量Qb=(G1-G2)/G1*100 2022 7.6 :试块含量试验方法
5000g试样105℃烘干冷却→过筛1.18mm→称取筛上分2份取其一→水洗过0.6mm筛→烘干(105±5)℃称重(mbo)→二次水洗浸泡24h→过0.6mm 筛孔淘洗至清澈→烘干称重(mb1)泥块含量Qb=(mbo-mb1)/mbo*100%。

修订解读:旧规范有一个不合理之处新规范予以了修正~个人认为。

既然求得是泥块,泥块,泥块含量,试验要先过1.18筛,目的在于剔除泥,也就是含泥量,旧规范干筛剔除的细颗粒不包含有些泥粘结在一起大于1.18的粒径颗粒。

泥结成大于1.18mm的块状水洗后误判为泥块含量结果偏大失真。

新规范先水洗,泥和泥巴干缩结成的块状颗粒遇水被洗掉,剩余的是泥块,此处的泥块释义为介于泥和软弱颗粒之间的有一定时效憎水性的颗粒---经2次水洗才溶于水(个人拙见)。

(13)m)修订了氯化物含量检测方法
2011 7.11.3 试验步骤:
7.11.3.2 称取试样500g精确至01g。

将试样倒人磨口瓶中,用容量瓶量取500 mL蒸馏水,注入磨口瓶,盖上塞子,摇动一次后,放置2h,然后,每隔5min摇
动一次共摇动3次,使氯盐充分溶解。

将磨口瓶上部已澄清的溶液过滤,然后用移液管吸取50mL滤液,注人到三角瓶中,再加人5%铬酸钾指示剂1mL,用0.01mol/L硝酸银标准溶液滴定至呈现砖红色为终点点。

记录消耗的硝酸银标准溶液的毫升数,精确至1mL。

2022 7.11.3 试验步骤:
7.11.3.2 :称取试样500g,精确至0.1g,记为mf。

将试样倒入烧杯中,用容量瓶量取500 mL蒸馏水,注入烧杯,用玻璃棒搅拌砂水混合物后,用表面皿覆盖烧杯并将其置于水浴锅中加热,待其从室温加热至80℃并且持续1h后停止加热。

然后,每隔5min搅拌一次共搅拌3次,使氯盐充分溶解。

从水浴锅中将烧杯取出,静置溶液待其冷却至室温。

将烧杯上部已澄清青的溶液过滤,然后用移液管吸取50mL 滤液,注人三角瓶中。

再加入铬酸钾指示剂1mL,用0.01 mol/ L硝酸银标准溶液滴定至呈现砖红色为终点。

记录消耗的硝酸银标准溶液的毫升数(Vfl),精确至0.11mL.
修订解读:主要变化在此、变化的很多。

总结:按步操作!
(14)n)增加了片状颗粒含量的检测方法
2011 :无
2022 7.15.1:片状颗粒含量试验步骤
7.15.2.1 按7.1规定取样,并将试样缩分至约1100g,放在烘箱中于(105士5)℃下烘干至恒重,待冷却至室温后,平均分为两份备用。

7.15.2.2 称取试样500g,精确至0.1g,记为mho用1.18mm 及以上的方孔筛手动筛分,分成1.18 mm~2.36 mm、2.36 mm~4.75 mm和4.75 mm~9.5mm 3个粒级,然后按表10的规定分别倒入对应的带筛底的条形孔筛。

将条形筛置于摇筛机上,摇筛10 min;再逐个手筛,筛分过程中允许用手指拨动颗粒。

称取各条形孔筛筛下颗粒(各筛筛底)的质量(m h1、N h2、m h3),精确到0.1g。

新增解读:
针片状含量之前只有粗集料有规定且针状和
片状范围较宽泛。

实际施工中一部分不规则颗粒(扁平状颗粒
含量虽然没有达到针片状的长宽/厚比,
拌合物摩阻力依然很大、特别是细集料颗粒较
粗糙、对混凝体流动性和易性的影响,但规范
无具体定义和指标要求,新规范在此完善了
片状颗粒定义、含量和检测方法)
(15)o)增加了机制砂碱-碳酸盐反应试验方法
2011 :无
2022 7.19.4.3:碱-碳酸盐反应试验步骤
7.19.4.3试验步骤应符合以下规定:
a)将一块岩石按其层理方向水平放置(如岩石层理不清,可任意放置),再按3个相互垂直的方向钻切3个岩石圆柱体[φ(9士1)mm,高(35士5)mm]或棱柱体[φ(9士1)mm,高(35±5)mm]试件;仲裁试验采用棱柱体试件,试件两端面应磨光,互相平行上且垂直于圆柱体主轴,并保持干净显露岩面本色。

b)试件编号后,放入盛有蒸馏水的养护瓶中,置于(20士2)℃的恒温室内,每隔24h取出擦干表面,进行测长,直到前后两次测得的长度变化率之差不大于0.02%为止,以最后一次测得的长度为基准长度(Lo3)。

c)将试件浸入盛有1mol/LNaOH溶液的养护瓶中,液面高出岩石柱不少于10mm,且每个试件的平均需液量不应少于50mL,同一容器中不得浸泡不同品种的试件;盖严养护瓶,置于(20士2)℃的恒温室内;溶液每六个月更换一次。

d) 将试件从NaOH溶液中取出,用蒸馏水洗净,擦干表面在(20士2)℃恒温室内测长,测定的周期为7d、14 d、21 d、28 d、56 d、84 d,如有需要,以后可可每4周测长一次,满一年后,每12周测长一次;注意观察在碱液浸泡过程中,试件的开裂,弯曲,断裂等变化,并及时记录。

新增解读:此处为新增,才疏学浅,不做解释,按步操作!
(16)p)8.检验规则
2011 8.1检验分类:
8.1.1.1 天然砂的出厂检验项目:颗粒级配、含泥量、泥块含量、云母含量、松散堆积密度。

8.1.1.2机制砂的出厂检验项目:颗粒级配、石粉含量(含亚甲蓝试验)、泥块含量、压碎指标、松散堆积密度。

2022 8.1检验分类:
8.1.1天然砂的出厂检验项目应为:颗粒级配(含细度模数)、含泥量、泥块含量、云母含量、松散堆积密度。

净化处理的海砂出厂检验项目还应包括氯化物含量、贝壳含量。

8.1.2机制砂的出厂检验项目应为:颗粒级配(含细度模数)、亚甲蓝值与石粉含量、泥块含量、压碎指标、松散堆积密度。

I类机制砂出厂检验项目还应包括片状颗粒含量。

修订解读:对应新增处d)增加了片状颗粒的术语和定义、新增处j)I类砂的颗粒级配积水要求、新增处n)增加了片状颗粒含量的检测方法),此处首尾呼应,规定了出厂型式检验需做该指标。

(17)q)修订了组批规则
2011 8.2组批规则:
按同分类、规格、类别及日产量每600t为一批,不足600t亦为一批;日产量超过2000t,按1000t为一批,不足1000t亦为一批。

GB/T14684-2022 8.2组批规则:
按同分类、类别及日产量组批,日产量不超过4000t,每2000t为一批,不足2000t亦为一批;日产量超过4000t,按每条生产线连续生产每8h的产量为一批,不足8h的亦为一批。

修订解读:
日产量0t~4000t时→2000t为一批;超过4000t按8h生产量为一批。

和之前批次无逻辑关系。

随着加工设备更新、大产能、先进设备的投入,新的设备性能能越来越稳定、单批次抽检吨位相比旧规范规定吨位有所增加。

减少检测人员的检测频率!
完毕!以上本人拙见,理解不足之处,还请见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